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9:05 | 只看该作者
行之日久,色身与法界佛光融成一片,临命终时,色身便举体化虹入法界。圆满成就者色身融入法界,法界透出色身,即身化虹光成佛。这是宁玛派特有的不共法门。专修“大圆满心髓”的行者,不限男女老少,依“彻却”、“脱嘎”就可能即身成就。大圆满法门自成一格,有自己的前行与次第,并不一定要修一般的生起、圆满次第,需由上师因材施教。不知禅宗五祖夜授六祖,付托衣钵法门时,是否类似这种“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法门?释尊见“明星”证道,应就是“脱噶之相”?五祖掩门为六祖开示一夜,使六祖大彻大悟,那夜教的是什么,众说纷云。但这种直指口诀,“大圆满心髓”保存的非常完整,千年依此证道的祖师不计其数。

  8.禅宗全靠自力,适合最高根器的行者,密宗大圆满自力他力兼备,并且顿渐普摄。已证祖师,正觉遍满虚空,修“上师相应法”,自心与其相应,得其加持,以心印心开启本有智慧,证悟更易生起。

  因为“真如自性”无始不垢不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依修得,以有为造作之法反增缠缚,欲证无时,但不修亦难息妄,更见不到。修道的难处就在“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因众生根性缠缚不同,不能一成不变,因此法无定法,只是随方解缚,因病予药。在真如的立场虽“无法可修、无佛可成”,但仍在此岸时需借法归源,却也不可无法,依有为法修进去了,法就须舍免落法执,但方便时也可拿来用一用。所谓“无修”不是不修,而是已超越了“修”与“不修”。“法”及“灌顶”在此有限篇幅不易说清楚,应亲自依师参学以遣除疑惑。

  结论:什么是修行者的正确态度?

  释尊为因应众生根器,教出八万四千法门,普通人不可能通通学全,大德由一门入而有所成,再将己见加以弘扬,就形成了宗派。众生根器法缘不同,各取所需,因此即使有许多宗派,只要属于正信,并无问题。不合“三法印”而鱼目混珠的相似伪佛教应予破斥,但正信宗派之间,不应以摸象一隅生分别心而自赞毁他,互相攻击。

  选对了和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修行,较能快速成就。行者可依自身法缘,就性之相近,抉择法门自修,但不必要求别人必须和自己一样,因为别人根器因缘可能和你不同。因此小乘行者攻击大乘,显教行者攻击密宗,密宗行者分别显教,看到<敏感詞>宗派兴盛,觉得受到威胁,恶念油然而生,这都是未证凡夫四相未脱(金刚经所讲的“人、我、众生、寿者”),五毒习性的显露,“一念嗔心起,焚烧功德林”,自造恶因,自毁法缘,行者应善自反省,慎之戒之。不要道业未成,先谤法种下堕之因。

  不论依何法门下手,根本通了,枝叶自然一目了然。悟入的行者,已“面见无生”,能“念念见自性清净”,并在真如的立场,善见一切法的生灭幻相,及其真妄和合所起的作用,能见“五蕴皆空、诸法如幻、缘起性空”。由“悟道”进入“证道”的“悟后起修”过程,逐渐进入任运无修,不散不守,常住真如不出不入时,二元相会层层剥落,虽善分别诸法相,但在真如的立场,一味超取舍。这时自动会对“宗派主义”、聒噪不休的以分别心比宗派高低,失去兴趣。除了有时因必要,为破众生邪见迷惑偶做狮子吼外,由其悟境和定力的增长,渐趋无相无住,分别心的习性会愈来愈少。

  行者依自宗修持有证量后,因饮水思缘的感恩之心,不免觉得本宗最殊胜,习于以此教化他人。即使佛经,在很多经中都特别赞叹自经的稀有殊胜,但要知道这只是对某些众生,站在某立场依世俗谛方便而说。只要不是“三轮不空”,自赞没什么错,但不可由不了解而毁他。如果有些法门,并说不出具体道理,只一味自赞毁他,就好像是瞎子摸象,有一群盲人想知道大象的形状,每个人摸到不同的部位,由各人有限的领受,各执一端,自觉非常有理,而识者扼腕。

  修持须精深,一法深入,但在某阶段不妨博学,例如依某法门已悟入的大德,如欲弘法利生,不一定要换修法,但应广览他宗,以免开口闭口必“本门、本宗、本派”,自赞而毁他。由于并未真正依师实修过<敏感詞>法门,只见他宗表相,并不了解其奥妙处,产生错误的分别心,及作出“想当然尔”的不当批评。以门外观花的自述己见去教导众生,反成谤法过失。能见诸法同源之处,才能打破我执、法缚、傲慢心、分别心;才能截断葛藤,尽脱缠缚,圆融无碍,得大自在;才可能进入无相、无住之不可得、无所住处,这时才适合广为众生说法开示,才不会以自己分别心误导众生。如以摸象一得,落入 “我相、人相、众生相”。自己计较取舍缠缚未脱,如何能助人究竟解脱?

  一个只在言语文字上打转,对“自性”未实际悟入的人,试图教导<敏感詞>众生“空性”,或瞎子摸象,以自己未悟的二元分别心,指导他人应修此本尊、舍彼本尊,应修此宗而贬他宗,是以盲引盲,愚昧而不如法的。  但有一点,师傅善知识是最重要的。如你师傅不通达、不会修,不圆融无滞,无度人的善巧,言语不通,或自己未开悟却充满了二元对立的门派之见,他能教会你的可能性也不大。理上“解悟”离“事证”尚远,一但见地不通,理上都不悟,事证就更难,不知如何“真用功”,会停滞很久一段时间不进步,或落入心外求法。开悟的最重要关键之一,是跟对了有缘已悟入的师傅。而开悟亦只是找到归家之路,并未到地头,尚需悟后起修,打成一片才能由悟而证。

  现代人崇拜权威名气,一般未开慧眼的众生以貌、以名气,以来头取人,虽维摩羯大士当面也可能错过。有名有来头的未必是明师,有修证的也可能籍籍无名,无甚来历,或貌不惊人,如以外相取人则失之子羽。因此参考以上见地,自己主修的功夫要精纯,但勿以少为足,应虚心诚心而不自傲,才可能增加自己得善知识指点的福缘,在停滞处得到突破,更上层楼。

  虽然有人认为各宗见地、迟速、层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不同宗派是为不同根器因缘的众生所设。问题不在修那一宗,而在自己的选择和自身根器是否相应,是否遇见有缘上师,理趣是否完全通达,会不会修。

  显教是化身佛所传,密宗主要是报身佛和法身佛所传(释尊也传过密法),都是如来正法。欲即身成就,最好融会贯通,则能速证菩提。因此不论你的根器法缘如何,在此祝福你:

  一切生中得逢真实师,得闻了义法,资粮具足,业障消除,速证大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9:27 | 只看该作者
显宗与密宗之异同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我们要就显宗与密宗之间的关系做一些讨论,也就是说显密的异同点在哪里。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其原因就是藏密的理论及其具体的修法非常完整,针对性也特别强,但有些修显宗或禅宗的人由于对密宗不是很精通,而觉得修显宗的不能修密宗,修密宗的也不能接受显宗。就为了有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特别安排时间来谈谈这个问题。今天讲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显密相同的、可以圆融的、不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密宗里的一些特点为显宗所没有的。这样的话,大家对显密间的矛盾与否能有所了解,以后修加行的过程中也不致于有严重的疑问出现。

  ◎ 显密的相同点

  讲加行的时候强调过,一个凡夫人从现在到最后成就之间有三个阶段:一、放弃贪图世间的安乐,建立出离心;二、放弃自私,建立菩提心;三、放弃我执,建立无我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显宗和密宗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讲过从外加行到内加行的系统修法,显密都必须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离心与菩提心,无一例外。虽然修法上有些差别,却是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一样的。无论是修显宗、密宗、禅宗、或净土宗,都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连这个最基础的修行都没有,那还念什么佛,修什么禅。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念佛、打坐才是真正的净土、禅宗。而禅宗为什么不讲这些加行的修法呢?我们都知道,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惠能,其根机都已非常的成熟,所以他们能开悟。我们在六祖惠能的传记中可看到,虽然他不识字,但根机却已相当成熟。当他依止五祖学习时,并没有学很多经论,也没有花很长的时间修行,只是在后院里干活儿。八个月后觉得机缘成熟了,五祖就给他讲金刚经,而金刚经关键的一句话就让惠能大师彻底开悟了。他没有修加行,但不是不需要加行,修加行的结果就是要能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他都已经有了。譬如秋天的花或树叶,只要一阵轻轻的风就能吹落。春夏时节,刮稍大的风树叶也不会掉下。同样,人成熟后一句话也能让他明白,也能明心见性。六祖听的和我们念的金刚经完全一样,他一句话就可开悟,我们却没有,就是因为根机还未成熟,所以要修加行、正行这些系统的修法。对修禅的人来说,六祖惠能大师的南传教派当然是最殊胜的,但针对现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神秀大师的北传教派可能更合适。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的修,最后才达到禅宗所讲的那种境界。惠能大师则前面的不强调,只讲最高境界。所以禅宗虽然不说,但实际上也需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净土宗最关键的一部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一部显宗的经典,同时有汉藏文两种译本,但都是从同一部梵文版翻过来的。经里讲如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远离两个违缘并具备四个条件。就违缘来说,第一是要远离造五无间罪,第二要远离舍法罪。阿弥陀佛也讲了,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都可以如愿,唯有造五无间罪与舍法罪的人无法往生。其它的如杀生、偷盗等或更严重的罪业,经由虔诚的心在念佛的过程中都可清净,但这里讲的两个违缘,念佛都无法消除,所以必须要远离。再讲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一、要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二、要广泛积累资粮;三、要发菩提心;四、要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具备了这些条件下一心不乱的念佛,就可往生极乐世界。这里并不是不强调菩提心,而是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一心一意念佛。当然出离心也需要。《佛说阿弥陀经》讲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是贪图世间的圆满。如不能放下这个贪欲心,就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个贪欲念头的本身就是一种阻碍。贪欲不灭,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就不起,就算生起也不是很强烈,所以也就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可见禅宗和净土都一样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凡是大乘佛教在这点上都没有任何差别。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第二个相同的是证悟空性。如果不证悟空性,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也无法明心见性,更不能证悟密宗的境界。此话怎讲?现在念佛时是个普通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时,如是正常的往生,就能立即明心见性,立即开悟,也就是能登地。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萨。现在虽是普通人,往生极乐世界后一见到阿弥陀佛,当他将手放在我们头上加持时,凭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资粮相结合使我们立即开悟,开悟的程度就是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所以念佛也要能间接的证悟空性,不然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后还只是菩萨,并没有成佛,必须通过修行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证悟,这是讲正常的往生。难道有不正常的往生?有的。汉传佛教讲九品莲华,藏传佛教也讲,念佛的人如果对净土法门没有很大的信心,对能否真正往生极乐世界抱持怀疑,那么他如果念佛念得好,仍然可以往生,只是他在极乐世界里会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见到阿弥陀佛,而在那段时间里他仍然有可能只是个凡夫人。这就是不正常的往生。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强调信心,不然虽可以往生,却有相当长的时间无法见到阿弥陀佛。但就算不能见佛,也不会再回来,仍然留在极乐世界,暂时是不能见,但终究还是会见到阿弥陀佛的。见到佛后就能开悟,然后继续修行就能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9:5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净土也需要有证悟,只是它不强调这一生的证悟,而是到极乐世界去证悟。没有证悟空性,也不能成佛。

  禅宗则是一再的强调明心见性。何谓性?性就是万法的本性。什么是万法的本性?万法唯一的本性就是自心空性和光明。譬如我们看着一个花瓶,这花花绿绿的瓶子是它的本性吗?不是。这只是我们眼识所增上安立的一种幻觉,而它的本性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空性和光明。所谓见性就是要见到这个心的本性,可见禅宗也需要证悟空性。  

  密宗所讲的开悟与其它宗派讲的并无不同,迷就是未见到空性,悟时就很清楚感觉到、了知空性,也唯有证悟了空性才能成就。从这个角度讲,显宗和密宗是相同的,两者都要求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大乘佛教不强调这三点。我们对显密的共同点在此只作了一些简单的叙述,如就细节来说仍有多项可兹列举。

  譬如显密都讲戒定慧,显宗的戒就是密宗的戒,而密宗的三昧耶戒是在灌顶时受。实际上密宗的戒律就包括了大乘菩萨的二十条根本戒及比丘、比丘尼戒。《时轮金刚》中说最好的学密人就是出家人,而出家人中又以比丘最适合做金刚上师,所以不能认为密戒与小乘的比丘、比丘尼戒是相违背的。《时轮金刚》在无上密宗中占有相当崇高的地位,其有举例说如在同一地方有两位金刚上师,一是在家,一是出家人,哪一位有开光、灌顶等的资格?答案是出家人,它认为在家人是没有资格的。从学密的人来讲,它也认为出家人是最好的,如比丘或沙弥,但并不是在家人就不能学。从这个角度可清楚看到显密的戒律是不相违的,不然的话,《时轮金刚》应该不允许比丘学密,而不会说比丘是最好的学密人。比丘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密宗也同样特别重视。以上是讲戒的部分。

  定就是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修四禅八定是否为解脱道要视其如何修来定夺,如没有开悟,而仅仅是修四禅八定的话,就不是解脱道。这样修的结果是往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而色界和无色界还是在轮回中。但如果在证悟空性的基础上修,就是解脱道,而且是修解脱道上不可缺少的一步。不论是显宗的小乘、大乘,或是密乘,都一致强调修四禅八定,所以显密之间定的部分也无稍许差别。

  慧主要是指证悟无我、空性的智慧。这在三乘中都是必要的。所以三世佛法没有任何教派不讲戒定慧,于此可说显密毫无差别。

  很多人却有一种误解,认为藏密的戒律与显宗的不一样,因为显宗戒律中不开许大乘菩萨喝酒吃肉,而藏密戒律是开许的。事实并非如此。藏密从来就没有开许过可随意饮酒吃肉,从《时轮金刚》到宁玛派的《大圆满》都一再强调平时不能将肉当成普通食品来享用,而且是非常反对这么做的。可是<敏感詞>确有很多人吃肉,而藏密最发达的地方是在<敏感詞>,为什么不制止呢?对此必须说明,修行人吃肉并非藏密戒律中开许,而是环境使然。以前青康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对外交通封闭,如从外地运蔬菜水果,需时至少两星期,运到时早就烂了。尤其牧区里粮食本来就少,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吃肉,但也只吃三净肉。由于大乘与密宗的戒律都反对吃肉,而小乘是临时性的允许吃三净肉,所以他们只好选择遵守小乘的戒律,并不是藏密有开许。即便如此,以前很多在深山中修苦行的人却坚持吃素。班玛都达上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约一百五、六十年前成就虹光身,死时全身虹光,空中遍布彩云,头发指甲都没有留下。像他这样一个成就者,当年在山上闭关时就发誓吃素,从此以后他就终身吃长素。还有很多类似他这样的人。藏密正规的要求是与大乘《楞伽经》一样的,反对吃肉。如在荟供时有肉,则可吃如苍蝇腿般大小的肉。从吃素的角度讲,这不算是吃肉,但同时也不违背密宗中所有的一些誓言。酒也是同样。在戒律上还有很多细微处显密都是一致的,但碍于时间,这次就不多说了。以上讲的是显密的相同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0:24 | 只看该作者
◎ 显密的不同点
显密之分主要是在证悟空性的方法上。虽然总体目标要证悟空性是没有差别,但方法却有许多。

  先看看显宗是用何种方法证悟空性。净土唯有念佛;禅宗对根机极好的人看似有方法,好象很简单,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从加行到正行的系统方法。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证悟的过程,对一般人而言这根本不是个方法,但对像他根机那么成熟的人确实不失为一种证悟之法。除此之外,其余显宗里有的证悟的方法就是靠因明(逻辑)、思维。譬如一个瓶子,我们确实看到它存在,但它也是由许多的微尘组合而成,不是个一体性的东西,而这些微尘也可再分离,直分到最后分完时,就是空性了。这并不是说它到后来变成空性,而是它永远没有离开过空性。我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这个空性的,而这种方法只是教给我们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并用因明去作推理。譬如这一块布,把它拆开来就是一堆毛线,那么布到哪里去了?是消失了吗?而我穿的到底是布还是毛线?这毛线也是由羊毛织成的,那我穿的是布、毛线、还是羊毛?如将羊毛分割至最细的微尘然后放在一旁,则当初的那块布去了那儿?难道我原来穿的就是微尘?显宗是经由此种推理方法去了解空性,这是一种接触空性的方法,但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质的体会。如何能将字面上的理解转变为证悟的智慧,这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修行才有可能做到。在修行期间必须要积累资粮并清净罪业,当这些条件都圆满具足后,是可以将理论上的了解变成智慧。显宗就是以这种方法去证悟。

  可是禅宗不也是显宗吗?从我的观点看,禅宗的明心见性既是显也是密,但也可说非显非密。它是将显密结合后的一种修法,实际是半显半密,由于它没有灌顶和观想,所以被归纳为显宗,但也不像一般显宗的证悟方法。除此之外,其余显宗各派别唯有推理一法去证悟。龙树菩萨的六论,就是先要推翻我们原有的执着,得到理论上的概念后再去修,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对空性有所感受。这就是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

  密宗有外密、内密之分。外密暂时不谈,内密就是无上密法。证悟空性的修法有二:一是修气脉明点。外道,例如道教或气功,也有此类修法,但与密宗的修法是名同义不同。密宗修的气脉明点最终可证悟空性,而显宗从来不知道这点,但不是当初佛不知,而是佛转***要应机施教。经由气脉明点的修法证悟空性是非常快速的,譬如你观想头痛够长时间,头一定会痛起来;如用棍子直接打头,则立刻会痛。显密之差别亦是如此。通过理论上的先了解去修空性,由于见解较模糊,需要长期修才行。而气脉明点则是强制式的要你接触空性,虽然最后的结果和显宗一样,但方法不同,却快速多了。这是一般密宗的修法。

  二是大圆满的修法。大圆满不强调气脉明点或是因明(逻辑推理),认为这些都是绕道而行。大圆满有些部分与禅宗有点相近,但禅宗不讲的修法大圆满全都有,所以禅宗仍不及大圆满。如只讲证悟空性,二者是非常类似的,大圆满也是不假他法能直指人心。直指人心就是已经开悟的上师能让有信心的弟子直接证悟大圆满的智慧。大圆满的智慧,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或中观的证悟空性,其实是一样的。如来藏在汉传佛教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如来藏就是大圆满里讲的自然智慧,明心见性的性字所要形容的就是如来藏,进入大圆满的境界也就是如来藏。所以证悟后都是一样的,但大圆满能直指人心,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观想过程,可是需要修加行,加行后修正行时通常有许多观想,可是大圆满完全不需要这些就能让人开悟,这是它独有的特点。

  有人想问密宗的双修是什么?显宗里无所谓的双修,有的话也是讲福慧双修,而非男女双修。密宗的双修是一种气脉明点的修法,但对一般人来说,它不是个修法,而是一种象征。譬如佛像的男身是代表光明,是现象的一部分;女身则代表空性;双运是显空无二无别的意思。《心经》讲色即是空,这里色可视为所有男性的佛或菩萨。又讲空即是色,此处的空可视为所有女性的佛或菩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双修。一般人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0:49 | 只看该作者
修密宗是否定要双修?大圆满根本不需要,也从来不强调。不了解的人以为所有藏密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修气脉明点在密法里只占有一小部分,但即便是这一小部分也不是普通男女修的。所以对凡夫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个修法。大圆满不强调双修,一个大圆满的修行者,从起初加行到最后成就之间是不需要修气脉明点的,并认为这其实没什么用,因为大圆满有更好的方法可证悟空性。以后如有机会正式学密法,读到藏密的经论,当可更清楚的了解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

  密宗由于有些神奇的修法,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误解也因此而起。有些人是自己不愿或不能持守清净戒律,而找了借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却归罪于密宗。凡夫人当然有些要求是做不到,但不如法的行为是凡夫人的,不是密宗的。一般人对双修不仅现在不用修,也不能修,就算以后修到较高层次也不需要,因为有更好的方法可用。

  总结以上各点的结论就是证悟空性是显密共同的目标,但方法迥异。显宗的方法不如一般的密法,而一般的密法不如大圆满,就这样一层层的上去,大圆满由于它的独特性而成为最高法门。

  另一项密宗独有显宗绝无的特点就是密宗可成就金刚身。当金刚身修成时,其外表仍和普通人一样,但实际上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风四大对其已无任何影响。由于身无窒碍,此时要飞檐走壁或穿墙入室都是轻而易举的。当然这并非修金刚身的目标,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将凡夫身修成如佛般,有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报身相。对显宗来说这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其认为肉体属于轮回,是不清净的,必须断除、放弃。对普通人来说显宗的观点没错,但密宗以智慧开发了诸多方法,可以将不净身转化成清净的。打个比喻,就像一般人如吃了毒药可能会死,但会用的人反倒可能以毒攻毒。在未证悟前,我们的身体确是轮回的一部份,要想解脱就必须舍弃它。但是有智慧和方便时,不但不必舍弃,反而可将其转化成佛身,要做到这点,唯有密宗的气脉明点和大圆满的光明修法可行。除此之外,显宗里不论是净土、禅宗、唯识宗、或中观都一筹莫展。如果从没看过密宗经典的话,就连显宗的一些法师也无法接受肉身可如此转化。但密宗确有方法,其方法的根源就是证悟,是一种心的功能。不净身的形成也是心的功能,是心不清净、造业之故。心能证悟、领悟到光明,就能转不净身成金刚身,当然其间还要加上别的修法。这并不仅是一种说词而已,<敏感詞>历代的高僧中就有很多此类公案。大家也听说过,有些大圆满修行者死时,在众目睽睽之下肉体逐渐缩小直至化光消失,天上出现彩虹...人的尸体之所以能如此也是心的功能,但凡夫人无法了知如何去开发这种功能,修行人则已经掌握了此中诀窍,并开发出来给大家看。如同五、六百年前的人听到今日的科技,会同样觉得难以置信。那时的人如有足够技术是可以开发出同样的高科技,而不是几百年后环境成熟了才出现这些东西。换言之,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其制造方法从古到今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们不得知罢了。同样,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发心的内在世界,且会发现它的许多神奇面,然而却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认为烦恼、杂念是必须要断除的东西。初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智慧,这样做是没错。等有了智慧即可将烦恼转为道用,不再需要断除。这是密宗的特点。

  显宗的修法则是在初步证悟前,必须先经过无数的大劫那样漫长的时间,然后从证悟一地到七地又要再次经过无数大劫;证悟八地时,八识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已清净,那时观山河大地就是佛的坛城。这是显宗有记载的。

  密宗则是一生中就可将不净身转化成金刚身,这其中的诀窍就是气脉明点和大圆满的修法。藏密的气脉明点可分外、内、密、极密,而外道的气脉明点只是藏密中外部最简单的一部分,其它更深层的就根本没有接触到。经由这些诀窍,密宗才能开发出上述的修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1:13 | 只看该作者
  大圆满中有中阴身的修法,它将死亡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相信大家都听过甚至看过《<敏感詞>度亡经》,其对死亡情境的叙述,使西方一些有濒死经验的人大为震惊,因为他们对死亡的初步感受,早在几千年前<敏感詞>就记载得清清楚楚了。西方人的经验只在死亡的初期,而《<敏感詞>度亡经》不仅是描述了死亡的全程,更具体告知该如何掌控全程。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可借着修习中阴身的方法去掌控、利用死亡的过程。在显宗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就连普通的藏密也没有这种修法,唯有大圆满才有。这又是大圆满的另一个特点,由于它的特点数不胜数,在此只能略举一二较重要的以阐明密宗与显宗不尽相同的地方。

  归纳以上各点,可将显密之异分为两点:一、智慧不同。从空性方面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维(逻辑推理)的过程,现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从现象的角度看,显宗认为肉眼能见的所有物质都属于轮回,是不清净的,必须要断除,却从不知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净的。直到证悟了八地才了知真相。密宗从初入门就教导,世间所见的一切虽都是轮回的一部份,是不清净的,但实际上都是佛的坛城。如何能证明这是实情?密宗是有办法证明,只是目前还不忙讲,必须等加行修完后才可以谈。到那个时候自己去修、去体会,不需旁人指点,自己就领悟到一切确都是佛的清净坛城。显宗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密宗则是即生可成,原因就在于显宗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诀窍,是智慧不及故。二、证悟空性方法各异。显宗只有逻辑推理一途,这是它不足的地方。密宗则途径繁多。对根机不是极好的人,可用观想或气脉明点一类的修法去逐步引导,以致证悟空性。根机不错的人,不修这类法也行,用更方便、快速的大圆满修法就可能立即证悟。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差别,因为要得解脱就必须证悟空性,除此别无他法,所以这个差别不可等闲视之。

  密宗不仅是与显宗不冲突,它更多有些特点。修显宗的可同时修密,如修净土的也可修密法;修禅如也同时修密的话,密法对了达禅宗的明心见性会有相当大的助益。禅宗在证悟前的方法上是有所不足,密宗恰可补其不足之处。精通显密的智者去看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从小乘到密宗,不会发现有一句话是相矛盾的;智慧浅薄的人看则句句矛盾,以致于显反对密,密不接受显,根本无法同时修。这是智力不敷,不然,一座就能修八万四千法门,一座也能修大圆满所有九乘的修法。所以在学习时,应从整个佛教不矛盾的角度去思维。反之,则汉藏佛教、净土与禅宗、大小乘、甚至藏密四大教派,对理解不够的人来说都是相矛盾的。如果有这样的胜劣分别念,在佛法里叫谤法。佛有部经典是专讲何为谤法及其罪过,谤法的话,不仅不能修密法和禅宗,连念佛都不能,因为谤法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两个违缘之一。学佛的人,可以专心一致的念一本书、拜一尊佛、修一种法是很好的,但要是认为其它的都不如自己的佛或法,那就是谤法。如果没有能力修所有的法门,只修一种也行,但不可对<敏感詞>教派有任何批评。如能避免片面的看法,以平等的信心做基础来全神灌注修一个法,不论是何法,都可快速成就。

  有些居士,姑且称他们为「跑跑居士」,成天只是跑道场求灌顶、求福,最终什么都没学到,自己也从未想过要如何才能得到正知正见。如果那些灌顶都确实得到的话,同时也受了一大堆的密乘戒,如不能守这些戒,则犯一条算一条,最后得到的是一堆罪业,别无其它。当然,上师无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同等的恭敬。但就个人修行来说,有无必要每位都去崇拜?其实不用,心里恭敬就够了。是不是每位从藏地出来的上师都要去见?也没有必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建立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成天跑来跑去是不会有什么好收获的。灌顶后如果上师不讲该守的戒律,居士也不在意该注意哪里,而密乘戒是一定要守的,如此犯了戒就无关乎知或不知了。无论是对汉传的法师或藏传的上师、瑜珈士,作为居士都要培养出平等的清净心,因为他们是僧众。但要不要接受他们的传法、灌顶,则必须观察。观察后如决定接受,就必须做到该做的。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世间法是如此,佛法更该如此。目前有些居士不考虑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或修法上的知识,只是追随别人去找有名气的上师,例如听说某某人能飞、会取伏藏,就一窝蜂的跟着跑。其实取伏藏对你有何助益?能飞又怎样?难道你能跟着飞吗?如果是替自己设想,去见上师时,要能从上师那儿得到对自己解脱有利的东西才是对的。也不是从任何人那儿都可得到,在这之前与之后都有要求,必须要极端重视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1:29 | 只看该作者
<敏感詞>密宗之中心教旨  


  作者:张澄基  

  佛教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净除一切苦痛的根由—烦恼,和达成解脱圆满的觉位—涅盘或菩提。小乘佛教的教旨,是以彻底断除烦恼的办法,来达成涅盘解脱。后期大乘,则对烦恼是否一定要用断除的方法才能达成解脱,有进一步的看法。烦恼的本性如果与菩提并无差别,二者之区别只在「迷」或「悟」之间,那么「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较「断」更好么?因此就有转识成智的说法。妄念迁流的第六识,可以转变成妙观察智,执我的末那识,转变成平等性智,执持根、身、习气及大千世界的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这样就与佛性不增不减本来圆满成就的看法一致了。密宗(金刚乘)的见解,与后期大乘并无二致,全部接受了「转」识成智,或「悟」识即智,和即心是佛的见解;且更进一步说,烦恼即菩缇,众生即佛。在众生位似乎有「转」的必要,其实开悟以后,并不觉得有什么可转变的。因为佛性和佛果不增不减,早就圆成的在那里了。因此,说密宗的见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观点出发的。所以叫做「果位见」。有了这烦恼即菩提的见,密宗就安排了一套烦恼即菩提的事相和实际修持的方法:如贪道之空乐瑜伽,镇相之忿怒金刚,痴相之睡梦光明等。因为自己的身体,本来是化身佛的体性,所以有自成本尊观的修法。因为隐蔽于自己内部之微妙身,即是报身佛之体性,所以有报身佛体气脉明点的观法。因为自己的心即是法身佛,所以有直契明空双运心体之大手印观法。因为八识的本性即是五智,于是安排了五方佛坛城的濒法。

  密宗的事相和观法,虽然是五花八门,撩人眼目,但说穿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筑在认取烦恼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圆成见」上的。

  密宗的分类,有所谓四部、二续、五大金刚、九乘道次第等花样繁多的千般名目;本尊佛和大小金刚也多不胜数。这一套令人昏头转向的密宗法相,初学人会觉得新奇、神秘。其实这些繁杂的法相,其作用亦无非是「方便」和「表相」而已。但方便和表法一旦过了度,就反而会成为障碍,使人看不清密宗的本来面目了。现在去繁就简,就我个人浅学所知,略述<敏感詞>密宗之主要教旨如下:

  宇宙和人生之最根本原理是「二合一」或「二即一」。亦即「相对之统一」或「矛盾的统一」之原理。此原理可应用于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物。此原理应用于密乘之课题上就有:生死与涅盘之合一,烦恼与菩提之合一,心与物之合一,意与气之合一,阴与阳(或红与白)之合一;起与灭之合一,明与空之合一,有与无之合一,悲与智之合一,自与他之合一,生与死之合一……等等。这些相对诸法之合一,并非只是空洞的理论;密宗皆备有实际之修持方法,使道些差别和矛盾之相对法,皆现量的融成一味。趋入此「差别即平等」之一味境界,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达自心。因为自己的心才是人人最直接接触到和经验到的东西。于自心得通达秘自在,则于一切法亦能通达和自在。因此学密宗的人,应有下面的几点根本的认识:

  (一)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脱离不了心,它们的存在只是心的经验而已。一切事物既然只是心所感觉到的影像,那么也就是说,心是一切万物之根源和创迨。

  (二)心是纯极的单元而又能包含万物;它孕育创造出一切世出世法,为一切奇迹之母,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广涯无际,深不可测,但它却又近在目前,当下即是。自心即是人人的本来面目。自心的广大面又可称之为「宇宙心」、「法界心」或佛心。

  (三)彻悟此宇宙心,并于此心得全部自在的人,就叫做佛陀;不明此心而又被它所役者,就是众生。

  (四)在本体上来说,佛陀与众生是无有差异,等同一味的;在事相上来说,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则是未觉悟的佛,二者之不同在是否契了此宇宙心。

  (五)这个无限而又涵盖万物的宇宙心,是不可思议,难以描述的。勉强的予以界说可以说为:宇宙心是一个广大空寂的明觉,或简称为「大明空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1:46 | 只看该作者
(六)众生的心识是狭小和蒙昧的「知觉」;有道行的瑜伽者的心识是有限的「明觉」;开悟的菩萨是广大的「明空觉」;佛陀的则是「最极广大的明空觉」。

  (七)佛法的一切教旨都只是为了建立一些准备、阶梯和指针,以导向此最极广大之明空觉。

  (八)当这个宇宙心或佛心全部显露时,无限的悲心、功德和妙用都会自然的开显出来。

  (九)为了开显此佛心,密宗提供了两个主要的方法:一个是所谓的方便道或有相道,一个是解脱道或无相道。前者比较著重于心/气,尤其是气的训练、调伏及升华;后者则比较偏重于心的认持、突玻及扩展。但二者皆基于同一之密宗根本原理:心气无二论。

  「心气无二论」乃相对统一原理之延伸,拿来用在调心和调气的修持方便上,就建立成一套圆满和善巧的心气修持系统。相对之物不仅在本体上是一味或不二,在作用上亦能相济和相成。如易理中所明:阴阳虽对立,亦相济相成。同理,心气固对立,但亦互依互融。心与气者实一物之两面,因此心调则气调,气调则心亦调,心粗则企犷,心细则息微,心柔顺则气亦畅通,气充沛则心必爽朗。我们如果能够使心调伏、转变、扩大及升华,则气亦随之,反之亦然。

  (十)方便道修持次第之简介:

  甲、前行之准备——此包括基本出离心,菩提心之训练,及净障集资、求得加持之种种初步修持。如四加行,上师相应法等修持正行以前之准备工作。

  乙、本尊瑜伽—比乃观自成为本尊佛陀之修法,其作用如下:

  1.因观自身即本尊佛陀,宇宙大千即坛城静土,故为一种生佛不二之见地上之训练。

  2.在自成本尊前,先观一切所显皆收归于大空;座末本尊又再次融于大空,故为一种观修空性之训练。

  3.念诵真言,观想种子字及咒轮等,可得加持及习定之效。

  4.观身内清净脉轮为修报身佛相应之瑜伽,同时又为心气无二瑜伽建立了基础。

  5.因修本尊观及坛城观及收放瑜伽,则能于中阴相现之时心无恐怖,反能趁机获得解脱及证果。

  以上各节属于生起次第之修法。

  6.生起次第修得相当之基础后,再进修圆满次第、此包括高级之心气任修持方便,及睡梦、光明、幻化身等修法。

  7.圆满次第修至相当程度时,则心气能得自在,因而能导引业气趋入中脉,打开全身脉轮;此时心证空性,气成无碍神通之大力用。

  8.因心气得全部自在,则一方面能解脱生死及中阴,永远脱离轮回;另一方面可神通变化,于法界中随缘度生。

  9.心气达成最高之圆满境地时即成就法、报、化三身圆满之佛位。

  (十一)解脱道要义之简介:

  解脱道亦可称为无相道。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直接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叫人直契心源,认取当下之明空心体,进而稳定之、扩大之、加深之。此明空心体之全部圆满显露即是法身佛之成就。所以这条路的关键在最初之上师指示心体。受法者在认识心体之后,即能修持无相无依之心地法门:密宗称此为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法修持之要点在松弛、无作和明照。其中尤以松弛任运为最重。因为一切烦恼和执著皆是一种「紧相」。生死轮回亦皆是「由紧」而起。相对的,一切解脱境界则皆是「松」相。所以惟有从「松」入手,或「由紧入松」,「大紧大松」才能进入解脱之门。「松弛无作」看起来应该是容易的,但实际上得不到口诀和指导,则极难趋入。即使能领会「松」诀,但无始的习气太深厚了,持续和深入的「松」,还是需要极大的努力和因缘才能达成的。松和紧都有许多层次和阶段;在某些阶段中,松的达成亦需要紧的努力才行。大手印本身著重在任运无修,但形式上还是免不了「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无修之修吧。大手印的「松」即是「放下一切」。能够放下一切则本具的法身光明,当然就会自己显露出来。所以大手印又名为「开显本觉俱生智之方法。」大手印的教旨、境界和果证部和中国的禅宗极为相似,故亦可称之为「<敏感詞>禅」。

  (十二)解脱道和方便道,其实仅在初步的阶段中形式的差别,

  在高级的阶段中,二者就没有什么差别,合而为一了。在大手印法已经修得相当的成就后,再回头来修方便道的行者也很多。密勒日巴则是二者兼修的瑜伽行者。<敏感詞>密法的弘传初期,修方便道的人尚多。但方便道毕竟太难,同时俱足各种因缘和堪能的人亦不多,所以后期密法中修方便道的人转少,多数人皆走比较容易的大手印路子了。

  以上所述,只是粗略的介绍一点<敏感詞>密宗的基本教旨,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如果要想对<敏感詞>密宗有一全盘认识和相当的常识,则必须研读有关之书籍,及亲身修持一些密法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2:15 | 只看该作者
密宗皈依真义义

四皈依  
  
皈依之义:在俗义言,皈者,皈投也,依者,依止也。即皈 投依止之谓。在真义言,皈者,皈元义,汇归法界义,依者,依其所止而息妄念义, 换言之即返妄归真是也。由见、闻、思、修外缘而发心皈依常住三宝,是为外缘;由本觉内薰、始觉复发,而皈依自性三宝,是为内因。皈依常住三宝,依其所止,返妄 归真,而复发自性三宝,於自性三宝依其所止,而悟证无上菩提,是为究竟。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纳莫: 亦作南无、南谟、南 摩、曩谟、南谟等,义即归命、归礼,敬礼、度我等心内外众生向佛法僧三宝至心皈 依之语也,如南无师、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邪恶知识。  
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  
皈依僧,众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师: 无上义,天人师表也 ,佛十号之一。师者,菩提心体也。皈依师,念念开真(如)知见,示真知见,悟真 知见,入真知见,如是皈依方为究竟。否则,念念开众生知见,示众生知见、悟众生 知见、入众生知见,是则与师背道而驰。  
  
佛: 佛陀之简称,自觉、 觉他、觉行圆满是谓佛陀。佛者,菩提心性也。一念觉是因地佛宝,念念觉是果地佛 宝。此是文字言诠注解,乃真义之小部份。若能解行相应.心相应.心性圆融.心智 圆通无碍,是为究竟。修行人皈依佛,必须念念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 佛知见,如是皈依方为正道。否则,念念开众生知见.示众生知见.悟众生知见.入 众生知见,此则与佛背道而驰。  
  
法: 法者正也,即正智也 。一念正(智)是因地法宝,念念正智果地法宝。法者即佛所说五藏十二部经典。法 者,菩提心智也。修行人应念念开正(智)知见、示正知见、悟正知见、入正知见。 否则,念念开众生邪见,此则与正法背道而驰。  
  
僧: 和合也,合三个修行 人以上,集合於清净道场,互相砥砺,勇猛精进修行,此俗义之解法。一念心清净, 是因地僧宝,念念清净,是果地僧宝。僧者净也,净信、净愿、净行、净念、净业、 净戒、妙用等七义均具全者是为僧伽。僧者,菩提心用也。乘愿再来普渡众生,运用 八万四千智慧,破八万四千烦恼,是为僧宝究竟义。俗谓僧人为出家人,即出家修道人 之谓,偈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皆苦应求出离。」是故出家人应超出三界外 ,不在五浊中,是即身处三界,而心超出三界;身处五浊,而身不为五浊所染,是为 出家真义。  
  
皈依之种类:有外皈依、内皈依、密皈依、 密密皈依等四种  
  
内皈依: 皈依自性三宝义。  
  
密皈依: 皈依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上师体也,本尊相也,空行护法用也。 上师之身为僧宝,上师之口为法宝,上师之意为佛宝,是为一体三宝义。  
  
密密皈依: 是皈依法报化三身,而证法报化三身之义。法身者,汝之性也。报身者,汝之智也。化身者,汝之用也。 譬如一树,根为法身,干为报身,枝叶为化身,是一体三身义。  
  
皈依境: 中座本尊、前佛、右菩萨、左声闻缘觉、後经典法器。  
  
按此密宗皈依真义(又名一乘、佛乘或金刚乘皈依三要),由本师释迦牟尼佛於宣说法华经後秘传与文殊师利菩萨,再传莲华生上师,辗转传至康藏已千馀年,民国二十二年春,由西康活佛诺那呼图克图上师传与莲华金刚藏尊者,再由尊者将此心要全部口诀传与沈芷芳女士纪录成函,此心要为中土所未闻;近因沈女士示寂香港,(沈女士为广东教育界前辈,毕生为教育界服务,历任广州女子师范校 长、教忠中学校长等职。)为纪念沈女士故,兹将此皈依心要全部公开传出,普愿有缘者,闻法思修,则直悟心源为期不远矣。  


发菩提心义诀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出世法以唯心为主。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矿物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而将唯物观念打破,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其不 空者何?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 心也,亦谓之生灭心。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2:33 | 只看该作者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 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瞋痴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 种意气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 ,谓之众生心。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 回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盘而成四圣。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 染净,染谓取著六尘,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若取著之而起贪瞋淫杀 等业是为恶,反之则为善,又於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善恶之业成於今,苦乐之 报应於後,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 畜生之各异,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 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若於六尘不 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 ,若居不生而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大乘 ,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心,得失在我,修行 者其共鉴之。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 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 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何谓佛心?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觉分三种, 一、外觉二、内觉三、直觉。外觉即澄心,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专修一 个「静」字,直觉即摄心,专修一个「寂」字,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是为大圆觉,亦 即发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 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盘。  
  
澄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对一切外境,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 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囗诀,彻底修行,使六根清净。  
  
住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 ,於心无事,於事无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囗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末 那识)清净。  
  
摄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 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 梦境,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意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 耶)清净转成第九识(菴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此识即为行者之清净心性,经云: 「诸佛清凉月,游於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 任此正定,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盘矣。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将 众生之生灭心转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性时,见色 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自已作不得主,故轮回 生灭,见性之後,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佛言: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 来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六祖坛经讲义

时间:公元一九六一年春  
地点:美国旧金山  
  
六祖本来姓卢,法名慧能,他的历史常见经裏头的序,不必多叙,现在将经中精华略略点睛一下就得了 。  
  
六祖大师实是古佛乘愿再来的,也可说是达摩祖师再来,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完全不立,所以示现不识字之相。  
  
六祖在少时,听人讲经,已经有多少开悟,後来参见五祖之後,就已作修心养性工夫。直至五祖点睛,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後即刻悟道。当时五祖见时候到了,预备传祖位,请各和尚献偈。神秀大师献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身是菩提树之根,心是明镜台,时时将明镜台抹乾净,莫使尘埃污染心。心是指自性。此偈陀本来亦可以,不过是慢慢渐修顿证,不能直指人心,所以五祖认此偈未见性,只可使根器小之人慢慢渐修就可以得,如果顿证就不可能。至於六祖诵的偈是:「菩提木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是从法身立场讲,神秀的偈是从应身立场讲。讲法有应身的立场、报身的立场、法身的立场三个讲法。从应身的立场可以讲得通,但无法子到达法身的境界。现在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是大觉悟,若能觉悟,那裏还有直觉呢?一切法空,哪裏有树?明镜亦如梦如幻,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哪裏有台?本来无一物,法性裏头常清净,哪裏惹尘埃?「本来」当「法性」讲,法性中时常清净,一样东西都无,法性时常清净,是不会惹尘埃的。这个偈已讲到将近入门,将近见性,已经到了门槛,所以後来五祖一点就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