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上傳
封面: |
|
簡介: |
自古以来,东西方哲人智士都关注心灵的奥秘。佛教在心灵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形成精深博大的学说,被西方学者视为具有宗教基础的心理学或“精神科学”。20世纪初,佛教心理学引起西方学者重视,出现一批佛教心理学家和研究机构,佛教界也重视以佛法解决心理问题,呼吁佛教与心理学整合。然而,目前对佛教心理学的全面研究专著尚缺,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和日本。本书是作者申报的国家教委“九五”博士点基金课题成果,历经11年完成,原稿100万字,后压缩至80万字。本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双重视角,整合各时期、各地区、各宗派心识思想,力求忠实地概括佛教心理学原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并尝试以现代心理学成果补充佛教心理学。本书旨在成为佛教心理学教材和普及读物,为佛教徒、心理学工作者及爱好者提供辅导和参考,但作者受限于学力、精力和条件,未能采用现代心理学的调查、个案、测试等研究方法,且自身在佛教修行方面的实践有限,可能存在错误疏漏,望方家批评指正。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建设需多人共同努力,贡献更成熟、实用的研究成果,以促进人类心灵健康、社会祥和和世界和平。 |
語言: |
中文 |
格式: |
pdf |
作者: |
陈兵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
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三、“心理主义”的佛教
第二节佛教心理学源流概略
一、原始佛教心理学
二、部派佛教心理学
三、印度大乘心理学
四、印度密乘心理学
五、中国佛教心理学
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
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
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
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
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
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
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章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
第一节“心”的名义
一、心、意、识
二、心的类别及特性
第二节受想行识四蕴
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
二、想蕴——感知觉、想象
三、行蕴——造作、意志
四、识蕴——心王
第三节眼耳鼻舌身五识
一、前五识的分工
二、前五识的特点
三、前五识染净及相应心所
第四节意识
一、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
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
第五节第七末那识
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
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识
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
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
五、末那识为“染净依”
第六节第八阿赖耶识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
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
第七节第九识
一、真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
二、作为圣者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
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
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不立第九识
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
第三章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
第一节无记及不定心所法
一、遍行心所法
二、别境心所法
三、不定心所法
第二节善心所法
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
二、对善心所的补充
第三节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
一、唯识学六大根本烦恼
二、随烦恼
三、烦恼的种种归纳
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
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
第四节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
一、善心
二、不善心
三、异熟心
四、唯作心
第五节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
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
二、八十性妄
第四章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
第一节四分与三量
一、诸识之四分
二、“量”——认识
三、现量
四、比量
五、非量
第二节分别与思维
一、三种分别
二、其它诸种分别
三、审虑与寻思
第三节梦
一、梦的性质与作用
二、梦的种类及成因
三、梦兆与占梦
四、梦与修行
第四节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
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
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
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
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
第五章心识与业的生起
第一节心识生起的因缘(上)
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
二、眼等五根
三、意根
四、七、八二识之根
五、二十二根
第二节心识生起的因缘(下)
六、八识所缘境
七、与根、尘和合的识
八、四缘生识
九、九缘、二十四缘生识
十、社会性认知形成的因缘
第三节一念心生灭的过程
一、九心轮
二、十七心刹那
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
四、五心轮与四运心
第四节种子与现行
一、何谓种子
二、种子的特性
三、种子的种类
四、种子与熏习
五、种现互生
第五节从心起业,由业感果
一、业的名义与种类
二、由意起思,由思造业
三、从心起惑,由惑起业
四、业必感果,业能缚心
五、业由心造,心可转业
第六章心身境不二论
第一节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
一、心、身不二
二、心、境不二
三、心、色不二
四、依、正不二
第二节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
一、唯心之“唯”
二、业惑缘起论的唯心
三、随心所变的唯心
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变、心现
五、阿赖耶缘起论之唯心
第三节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
六、如来藏缘起论的唯心
七、台贤禅三宗真心性起论的唯心
八、万法唯心义的贯摄
九、超越唯心的唯心
第四节心气不二
一、心气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
二、气为心识所乘、心识体性
三、心气不二与内外二气
第七章心性论
第一节《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一、《阿含经》说心性本净
二、部派佛学的心性染净之诤
第二节大乘心性论
一、印度大乘经论说心性本净
二、自性清净心与心心本觉
三、台、贤二宗的心性论
四、禅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密教心性光明论
一、“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
二、父、母二续光明论
三、大手印法心性论
四、道果法、觉朗派的心性论
五、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第八章认知之检讨
第一节相名分别之虚妄
一、相、名、分别
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三、假名非实
四、妄想分别之虚妄
五、相名分别之正面作用
第二节现比二量的真与似
一、现量的真似
二、比量的真似
第三节正智与如如
一、真实与真如
二、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与正智证如如
第九章自我与人格
第一节何谓“我”
一、“我”的语义
二、众生所体认的自我
第二节五蕴非我
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我
二、五蕴缘起故非我
三、五蕴无常故非我
四、从三世、一异等观察无我
第三节蕴中、离蕴皆悉无我
一、五蕴中无我
二、离五蕴无我及无“非即蕴非离蕴我”
第四节假我、无我与真我
一、假我非无
二、无我与假我的中道观
三、对无我说质疑的应答
四、真我、大我
第五节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
一、自我意识及其形成
二、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
三、无我、真我与自我实现
第六节人格的形成及分类
一、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
二、人格与动物习性
三、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
第七节理想人格的塑造
一、人格唯是自塑成
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第十章欲、爱与苦乐
第一节佛教的人生欲望观
一、人类的需要、动机和欲望
二、贪欲及其危害、起因
三、善法欲
四、贪欲与善法欲同出一源
五、“以欲制欲”,以智化欲
第二节爱
一、爱的名义与种类
二、贪爱相种种
三、贪爱生起的因缘
四、贪爱的特性与恶果
五、爱的正面作用
六、贪爱的超越与转化
七、慈悲与法爱
第三节佛教苦乐观
一、“诸受皆苦”
二、非圣财所生乐
三、圣财所生乐、现法乐、后世乐、离欲乐
四、涅槃乐
五、超越苦乐,以苦为乐
第十一章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
第一节老、病、死亡心理
一、老年心理及老苦
二、疾病心理及病苦
三、死苦及死亡心理
四、自杀、安乐死心理
第二节关怀老病死亡,战胜老病死苦
一、关怀老病
二、佛教的临终关怀
三、以智慧战胜老病死苦
第三节宗教信仰心理
一、宗教、信仰及其起源
二、怖畏、依怙、向上三种宗教心理
三、宗教信仰心理的特点、作用
四、正信与迷信
五、“信为道元功德母”
第十二章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上)
第一节以正见正志安心
一、树立正见正信
二、胜进心、出离心、菩提心
第二节报恩心、责任心、慈悲心的培养
一、报恩心、孝顺心与责任心
二、慈悲心的培养增广
第三节以正戒约束心
一、戒——防非止恶
二、菩萨戒、秘密戒及戒律治心的殊胜
第四节以不放逸防护自心
一、守护根门
二、恒自护心,八风不动
第五节以方便对治调心
一、对治、转治等五法
二、觉照法
三、理情与自我提醒法
四、念想法与八念、十随念
五、观想法与不净观
六、息念、转移、纵念、增益、升华等法
七、接纳、命名、观察、提问等法
八、心理创伤的医治
第六节喜舍与忏悔
一、以喜乐滋养心
二、以“舍”放松心
三、以忏悔清洗心
四、以“七觉支”调节心
第十三章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下)
第七节以禅定炼心
一、修定资粮与“加行”
二、身、心、息、食、睡的调和
三、入禅门径
四、修定的基本要点
第八节以智慧清净心
一、彻净其心,必依智慧
二、四念处观
三、大乘诸法实相观
四、随时随处可修的随自意三昧
第九节以万行庄严心
一、六度——佛教精神体操
二、利乐众生与四摄法
第十四章明心见性之道
第一节明心见性的方法(上)
一、由止观门渐修见性
二、由观心而见性
三、顿悟见性
第二节明心见性的方法(下)
四、由修真如三昧而见性
五、由参究而见性
六、由持名念佛与禅净双修而见性
七、由修持咒观想等密法而见性
第三节心性之印定
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
二、“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三、以了义教印证
四、以十问印证
第四节解悟、证悟及悟修之顿渐
一、禅宗之悟与修
二、藏密之悟与修
第十五章定心
第一节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
二、四禅八定
三、出世间禅定的修证
第二节定心的身心效应
一、禅定的良性生理效应
二、“禅悦”
三、禅定提高智商的效应
四、禅定提高情商的效应及心理治疗的效应
五、禅定的“发功”效应
第三节禅定与神通
一、由禅定修得的五种神通
二、由定发通
三、由定发通的原理
第十六章修行偏差的针治
第一节禅病及其治疗
一、生理性禅病的心理治疗
二、治修定“乱心病”方
第二节修行者异常、变态心理的调治
一、烦恼妄念增盛
二、厌世
三、封闭心理及人际关系障碍
四、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
五、相似神通、境界光影的错认
六、神经质的罪疚感
七、邪教痴迷者的治疗
第十七章清净心
第一节小乘道清净心的进程
一、七清净、十五阶梯、四预流支
二、七贤位
三、四向四果
四、阿罗汉的清净心
第二节大乘道清净心的历程
一、菩萨十信三贤四加行位
二、菩萨十地及佛果位
第三节密乘道清净心的历程
一、破三妄执即身成佛
二、无上瑜伽的即身成佛
第四节佛陀的清净心
一、原始教典和小乘论典说佛陀清净心
二、大乘说佛陀清净心
第十八章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应用
第一节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法治疗
二、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治疗
第二节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医治
一、不良嗜好的心理医治
二、病态社会心理的医治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一、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
二、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
三、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
四、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难关
五、无常、无住、与心理应变
六、佛教与个人成长
第四节佛教管理心理学
一、领导者的自我修炼
二、佛教管理模式
第五节佛教与教育、智力开发
一、教师的心理修养及师生关系
二、佛教的教育方法
三、智力提高及潜能开发
第六节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一、认识人心,表达性灵
二、空灵的艺术境界
三、培养最佳创作心态
四、启发创作方法
第七节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
一、应机说法
二、说法者应具的条件及说法讲演的技巧
第八节罪犯改造、“事业法”
一、佛教与罪犯改造
“事业法”、法事及其他
第九节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示
一、佛教对构建“大心理学”的启迪
二、佛教法对科学的启迪
三、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
主要参考文献 |
本帖最后由 icicle5234 于 2025-7-17 11:04 编辑
希望大家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