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87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宗萨仁波切《不是为了快乐》之佛法有什么好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0:5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何一种修持,不论它看起来多么有益,或多么「正确」,或令人感到振奋,如果它未能抵触你执着于恒常的习气,如果它状似无害,却鼓励你忘却无常的真谛与现象如幻的本质,那么它带领你所走的方向,终将与佛法完全背道而驰。

第一章/佛法有什么好处?
  【一】佛法会让我快乐吗?
  快乐,是形容所有人类共同目标的一个概略名词。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然而「快乐」的意义以及如何去达到它,却是众说纷纭。
  全世界数十亿的人们都深信,快乐仰赖于自己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他们梦想要过着一如好莱坞红人、名流般的日子,以及所有搭配其身份的派头,例如坐落于比佛利山的大豪宅,或使用工业用的烘干机来烘干一条手帕。然而,在真实的状况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寻梦者能将自己挤进洛杉矶。而且,就算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类似的理想场所,若是上亿的人都过着这种奢华浪费的生活,光是对生态所造成的后果,就会是一场浩劫。届时不仅是这些寻梦者,连同地球上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再享有片刻的快乐了。
  我有个澳洲学生道格拉斯(Douglas),他代表了另外一种版本的「快乐」。道格拉斯靠着政府的失业求助福利维生而毫无感激,「出离心」与「厌离轮回」是他避免工作的藉口。虽然他算是个佛弟子,但是深植的怠惰心以及缺乏个人的责任感,造成他纵然拥有很多空闲时间,他也不修行。像这样不必工作,又靠着别人的善意过日子,似乎带给他某种喜乐的感觉。但是像道格拉斯这种人的问题,在于他们习惯了依赖政府求助过日子之后,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开始认为这种无止境的财务补助是自己应得的权利。很多所谓的「佛法修行者」者属于这一类,特别是在有慷慨社会福利制度的西方社会中,他们就如同道格拉斯一般,也利用佛法当作避免工作与责任的藉口,这是错误的。他们为自己所炮制的轮回版本,比起喜爱悍马(Hummer)的物质主义者之轮回版本还要糟糕,因为他们利用佛法将它做了精巧的伪装。
  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很重要的是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对于那些喜好奢华的火红名流或无所事事的浪荡子,我会说,要想达到你们所认定的快乐,佛法是毫无用处的。然而,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
  
   【二】培养「出离心」
  如果世俗的快乐并非佛法的目标,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人想要投入于修行?一个富裕、开心又有强大个人安全感的人,很可能不会动念要踏入心灵之道。当然,每个人——甚至富有的人——都会经验到短暂的悲伤或无助,也都可能有过冲动想要掉头拒绝这个世界能够提供的东西。然而,这都不是真正「出离心」的经验,它与忧愁、无聊比较有关,就如被宠坏的小孩厌烦了玩具似的,我们只是迫切地需要一些改变而已。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曾说,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轮回中有某个小部分可能还会有用,或甚至能对世俗问题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灵探寻者。若是相信生命中的问题会自动解决,相信一切损坏的东西都会自动修补,相信在轮回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奋斗的,那就不可能培养出一种真诚的、完全投入的态度来修持佛法。对佛法修持者唯一有用的见地是:痛苦没有解答,轮回无法修补。
  当我们思维死亡时,就很容易持守这个见地,因为死亡是绝大部分人类最恐惧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生」却会引起非常不同的反应,毕竟,「生」不就是关于美好未来的希望与允诺吗?然而,像印度学者龙树(梵Nagarjuna)这种圣者就不这么想,龙树认为「生」与「死」同样的可怕,因为「生」意即回到轮回,佛法修行者应该恐惧它,恰如恐惧迫在眉睫的死亡一般。
  龙树在《亲友书翰》(A letter to a Friend)[1]中说道:
  如是漂流生死处 天人畜及阿苏罗
  下贱业生众苦器 鬼趣兼投捺落迦(即地狱)(2)
  (轮回如是,因此我们投生为天人、人,或为地狱中的众生,或为鬼、畜生;但你应知,「生」是无益的,它是众苦之器。)
  生缘于老死 忧病求不得
  轮回大苦蕴 斯应速断除
  如其生苦灭 众苦珍无余(3)
  (一旦有了「生」,伴随而来的是难以言喻的忧悲、疾病、衰老、欲求不得、死亡、衰颓等。简而言之,轮回是苦的聚集。设若能停止「生」,这一切的苦就不会再生起。)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世俗的一生或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许会看似有正面的品质,然而它终将失败,因为在轮回中绝对没有任何事物会真正的成功。虽然这种心态非常难以培养,但是如果能够至少在知识的层次上去接受,它就会提供我们步入心灵之道必要的诱因(其他的诱因包括:试图去纠正世俗系统而愚弄了自己,或因而纠缠于其中无法脱身)。然而,从根本上而言,只有真正领会到轮回其实是多么的毫无希望且缺乏目的,初学者才会在心中生起追随心灵之道的真正愿望。
  如同释迦牟尼佛以极大的悲心与勇气,对一位独裁的国王解释四种无可逃避的事实,它们终将摧毁一切有情众生:
  (一)我们都会老去而衰颓;
  (二)一切事物都随时在改变,这是绝对确定的;
  (三)一切我们所积聚或成就的事物,终会溃散;
  (四)我们终究免不了一死。
  然而,由于我们强大的情绪与习气,因此,即使真谛就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
  除了认知轮回的徒劳无功之外,修持佛法的要点在于它藉由促使我们舍离「世间八法」,因而能穿透我们的心,并减少我们对我执与世俗生活的执取。我们的修持也应当能强化自己对真谛的虔敬心,增加自己对出世间法的重视,不违犯佛陀教法的重点,并完全地契合佛陀的究竟法教。如果我们所谓的「修持」无法成就上述这些重点,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任何一种修持,不论它看起来多么有益,或多么「政治正确」,或令人感到振奋,如果它未能抵触你执着于恒常的习气,如果它状似无害,却鼓励你忘却无常的真谛与现象如幻的本质,那么它带领你所走的方向,终将与佛法完全背道而驰。
  伟大的吉美·林巴(Jigme Lingpa)[4]说,当你修持佛法时,如果毫不费力就变得富裕的话,那你应该供养火供或做水供、荟供(tsok)等供施;如果你变得有名而吸引许多追随者的话,那你就应该将他们引导到佛法的修持上。虽然特意去讨好有财有势者并不具任何意义,但是如果这么做能让佛法利益某些众生,或出现某些善果的话,就无须去得罪这些人。更准确地说,以无上的佛法做为指引,就如同身为国王一般;一切所想都只是佛法,会让一个凡俗的人生变得殊胜;修持菩提心远胜于修持一般的宗教;而歇息于本然状态中,远远超过安住于任何一般的见地。
  他同时也指出,虽然拥有人身就如同发掘到如意宝一般,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许多人都未曾经验过「悲伤之心」,因而浪费了自己珍贵的生命。虽然得遇上师比受封王位更值得庆祝,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虔敬心的人视上师是「不净」的,因而糟蹋了自己的好运。虽然一瞥「当下心」(this-moment mind)就如同亲见佛陀一般,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精进的人让自心游荡而入于散乱。
  
   【三】培养面对真谛的意愿
  大多数的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心生怨恨,再从怨恨生出否定,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自己不得不承认生命本质如幻或死亡事实的时刻。纵然死亡是无疑而普遍的真谛,但我们不肯去思维它,却习惯性地假装它不会发生——这也是面对大部分其他令人不安的真谛而难以「下咽」时,我们所采取的态度。

 真诚地希望成为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培养拥抱真谛的意愿与开放的态度,而非心生怨恨,因为佛法就是真谛。佛陀直截了当、不加渲染或掩饰地述说了真谛,不论是针对无常真谛的恐怖、烦恼的折磨、世界的如幻本质,以及最重要的、深广的「空性」(梵shunyata)真谛,他都从未给弟子们玫瑰色的眼镜片来柔化它们。所有这些真谛都不容易理解,甚至也很难让人愿意去理解,特别是对于习惯以情绪的满足与世俗的快乐做为目标的心灵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若有人得以听闻空性的教法,而且在知识上、实际上、情绪上都能容忍的话,这就是他们与佛法真正有缘的征象了。
 
 【四】如何珍惜佛法真正的价值
  要学习珍惜佛法真正的价值,第一步就是要真诚地承认并全然接受这两件事实:轮回是无药可救的绝症,而且我们都深受其苦。这个病症虽然让人虚弱、昏沉、失去任何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我们仍坚信自己能处理并指使生命的每个面向,我们深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上,我们当然完全无能为力,而且除非理解并承认自己病况严重,否则要真正珍惜佛法是无望的。每天自我提醒上述这两件事实是个好方法,一如病人需要定时依循医师的处方进行治疗,而且藉由这么做,你将扎下「谦卑」的基石。
  一旦真心接受自己是虚弱、有病的,就会自然生起寻得疗方的动力,因而引导我们培养出「追寻之心」(seeking mind)。积极地寻求疗方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们展开心灵旅途时,「寻觅」往往比「寻获」更为重要。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就是自己依赖来诊断病症的医生,而他的教法就是开立给我们治疗的处方。但在此末法时期,很少人能如此地看待自己的状况;相反的,我们对自己显然健壮的身体,以及得以拥有一切生活所需(甚至更多)而感到骄傲。正如康楚仁波切所指出的,在优先顺序上,我们一向都把佛法排在最后。因此之故,如果让我们选择一口装满了深奥佛法的大箱子,或是一只装了致富闻名必需品的小皮包,多数人都会宁愿选择后者。
  也许你会以为,一旦完全了知自己病了,想要找寻疗法的急迫感,就会让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做其他的事,但是对某些人而言,他们对佛法的渴望,是一辈子都在心灵之道上「浏览橱窗」所使用的藉口。很遗憾的,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常都被那些有意避免任何苦修,而且号称具有快速、无痛心灵答案的宣传所欺骗。虽然善逝(Sugata)[5]的大乐之道(佛陀所指引的心灵之道)并不鼓励具有自我摧残倾向的苦行,例如自我鞭笞等,但毫不费力的心灵之道是不存在的。不幸的是,以修持佛法为名的「心灵橱窗浏览者」对自己所听闻、阅读的教法总是漫不经心、不加分辨,甚至连花点力气去影印一页纯正佛法的好奇心与兴趣都付诸阙如。他们从未想过要将所听闻的教法付诸修持。
  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曾说,一般人与非凡的人都如此,甚至有些喇嘛与转世祖古也都想以简单的方法来修持佛法,而不想忍受太多的辛苦。虽然他们应该比别人更了解,但是他们对领受到的珍贵法教却鲜少感到珍惜,或做任何形式的供养,更不用提身、语、意或献身命的供养!他们喜欢那种无须立下任何承诺的法教,而且不但不积极寻觅上师创造所必要的因缘,反而期待这些都应该自动上门才对。

  【五】克服贫困的心态
  我们许多人都自觉心灵贫困,根据康楚仁波切的说法,这是因为我们从不停止对舒适与快乐的欲求之故。除非克服这种贫困心态,否则我们大部分的心力永远会忙于想要确保更多个人的舒适与快乐,如此一来,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很困难。甚至连那些自认的心灵修持者,都会发现自己无法做到放弃个人舒适与快乐所必要的那种超乎常人的尝试。
  在此的问题是,从表象、世俗的层面上来看,一切心灵之道的事物——特别是佛法——都似乎毫无用处,而且全然浪费时间。我们是实用主义者,我们喜欢建造能让自己舒适且快乐地居住于其中的房屋。因此,建造一座没有卧室、厕所或任何功能的佛塔,会让我们觉得纯属浪费。但是,就如同康楚仁波切所说,若我们仍然对于「世俗的价值与理想可能有点用处」的想法有些微执著的话,我们就很难去从事如心灵修持这种明显看似无用的事,而且要切断与世俗价值捆绑在一起的习气,尤其是与物质财富有关的习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吉美·林巴曾说,在此末法时期,人们以追随上师的弟子人数多寡以及寺院对其弟子们的影响力大小,来衡量佛法的兴盛与否。然而,从纯正佛法的观点来看,「财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佛法修行者而言,「财富」不是金子、银子或银行存款,而是「知足」,是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别无所求的那种感觉。吉美·林巴更说,虽然出离者或许不必然会渴求更多财富,但他们可能会渴求名声。他警告修行者,这比渴求财富还更糟糕。
 
   【六】要贪求「圣财」
  我们不论是渴求世俗财富或「圣财」(noble wealth),两者都得之不易。我们为了获得世俗财富付出多少努力,为了圣财——出离心、慈爱心、虔敬心与大悲心——更应该加倍努力,特别是在心灵之道的初期。
  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曾说,佛法修行者对于他们所领受、研读、修持的教法数量,永远都不应该觉得满足,因为「法财」(wealth dharma)是唯一值得拥有的财富。往昔有为数惊人的上师、圣者、学者,他们完全了解这个真谛而心甘情愿地以生命换取一句法语。他们也充分理解,当我们临终时,虽然必须放下自己的身体、家园与银行存款,但佛法却是我们可以带着走的唯一财富。
  如果你憧憬圣财,而且想要自己拥有一些的话,首先需要一些基础训练。很实际来说,生起对心灵之道的真心喜好,就如同昙花一现般地稀有,因此,以它来确保心灵的未来是不够的。而真诚、由衷的启发与渴望也极为稀有,你可能一辈子都等不到一次这种经验。生起对轮回真正的厌离与反感,也同样非常稀有,由于这些感受都不容易自动生起,你必须去造作、制造它。因此,对于心灵之道的新进者而言,一个首要的工作就是调整自己的基本假设,然后伪装它。
  将轮回「装作」是令人厌恶的,一开始可能会感觉奇怪又不自然。但是,经由一再地修心来接受这个事实,真正出离的感受终将在你心中培养出来。虔敬心、信任心、自足感、伤悲之心也都是如此,一旦你造作、强化这些情绪的时间够久,它就会自动变成真的。因此之故,初学者要能安于接受自己大部分的修持都以「伪装」做为基础。
  
   【七】听闻与思维佛法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梵Uttaratantra)中,礼赞智慧超越一切。他说:
  入禅定消三界火 已胜梵天最上位
  不若受持一句法 所生净福胜禅定[6]
  (设若有人其禅定能消除三界一切烦恼火,并已达梵天境界之成就,甚至进而能做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修持方便。又有人仅听闻此法一言,却充满信心,此人所得的福德更胜禅定之福德。)
  布施唯能得享乐 持戒唯生天界中

  禅定能除烦恼苦 二障唯般若能除
  是故般若为最胜 彼因则为闻此法[7]
  (何以故?布施仅能带来财富,持戒能引导我们投生善道,禅定能祛除烦恼,然而只有般若〔智慧〕才能完全去除烦恼与所知障。因此,般若是最殊胜的,而研读此法即是般若之因。)

  对于我们而言,轮回一直是如此精密而完美的呈现;但藉由听闻佛法,我们开始发现其本质上隐藏的过患,以及其令人讶异的脆弱性。同时,随着轮回的真相渐次地暴露出来,我们也开始发现涅槃并非一如先前所想像的那般无聊或难解。相反的,涅槃殊胜的力量与功用,突然变得非常明显,让我们开始更能分辨有价值的行为与伤害性的行为。
  对于想要获得证悟的人而言,虽然听闻佛法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但它并不容易,因为听闻一系列的话语是一件事,而要全然了解所听闻的内容,又是另一件事,这完全要依赖自己到底积聚了多少福德而定。
  
   【八】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
  大致而言,我们修持什么,以及修持多少,基本上都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状况,以及有多少时间可以使用。这些都是完全有效的准则,因为是佛陀本人所认许的——就如某个村里屠夫的例子。佛陀在世时,允诺一个屠夫不在夜间杀生的发愿,但为了维生之故,他仍在白天杀生。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屠夫后来投生于一个近边地狱中,他在那里,白天受尽痛苦的折磨,而一到夜里就享乐无尽。
  在这则故事中,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此人以杀害牲畜为业,但职业不能阻止他或跟他同样的人成为心灵修行者。然而,关于佛弟子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我们若非成为如密勒日巴(Milarepa)般的隐居瑜伽士,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修持,否则就必须成为僧众。如果屠夫都能成为修行者,那么士兵、渔夫、娼妓们也必然可以。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是佛法修行者,不论你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如何,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你修持佛法。而且,纵然大部分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个人是否必定要成为比丘、比丘尼或瑜伽士才能做为佛教徒?绝非如此!
  有关这个屠夫的故事,其中有个面向也许需要加以澄清。如果我们误以为佛陀要求屠夫夜间不杀生是在认许杀,那就错了,这完全不是如此。发下誓愿只是一个踏脚石,藉此引导屠夫到一个无须以杀生来维生的状态。事实上,一切佛教的修持都有如在证悟之道上的踏脚石,其本身都不是终极的目的。例如,佛陀教导比丘们观修「不净」,观想女性只是由血、脓、肉、尿、屎等基本生理组织所组成,这并非认许贬低所有女性,而是用来帮助比丘们远离一己的欲望,他绝对不是要将比丘们都变成厌女症者(misogynist)。
  一般而言,佛法总是相当宽容的,而且当你踏上佛教之道的第一步时,也会根据自己许可的状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也理当如此。如果受到佛法吸引的人,立刻就因为必须出家或接受上百条誓戒而放弃的话,那就太遗憾了。

  【九】誓戒
  做为初学者,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持守的一、二件事立下誓戒,会是很好的开始。例如,试着发愿绝不夺取人命,这是相当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在我们之中,即使最不持守戒律的人也不太会养成杀人的习惯。如果你未曾立下这个誓戒,虽然你不太可能因为违犯杀戒而积聚恶业,但也不会因为不违犯杀戒而积聚善业。可是一旦你立下誓戒之后,在你不杀害任何生命的每一刹那,包括睡觉或上网的时间,你就时时刻刻在积聚善业。因此,选个容易做到的誓戒当作开头,然后随着勇气与热诚逐渐增长,你就可以增加誓戒,例如发愿要永远给他人忠告,或不生起分别心等。
  我们要永远记得,佛教修持里的誓戒,只是佛法千百种方法中的一种,本身并非目标,你是否应该做此修持?当然应该!我非常推荐大家这么做,因为萨迦·班智达(Sakya Pantida)说,立过誓戒与未曾立过誓戒的人,两者的差别就如同拥地耕种的人与拥地而任其荒芜的人一般。

  【十】从幻相与迷惑中解脱
  如同佛陀在《金刚经》(梵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中所说: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就作如是观[8]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生命中的每个面向、每个刹那都是如幻的。根据佛陀所说,它就有如你看见虚空中有个黑点,但不清楚它是什么,在用力注视之后,终于看出那是一群飞鸟。它也像空谷中清楚的回音,其声音就如同有人真的在对你呼喊一般。生命只不过是感官幻相的相续之流而已,从显而易见的名声与权力,到比较不易分辨的死亡、流鼻血或头痛等,都是如此。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都相信他们的眼睛所见,因此佛陀所揭示有关「生命的如幻本质」的真谛,让大多数的人都难以「下咽」。
  当了知我们所见到的、所经验的一切都是幻相时,会发生什么事?当解除那些幻相之后,留下来的又是什么?从幻相中解脱,就是将虚妄的显相(Perception)[9]所带来的一切限制完全去除,从而全然转化我们的态度。因此,「解脱」意指从误认幻相为真实的迷惑中解放出来。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想要」解脱,必须「想要」获得证悟。只有在培养出对证悟真诚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自动地在世俗层面上学习如何「不想要」具有野心。这种渴望不易生起,但是如果缺乏它,毫无目标地踏上心灵之道是绝无意义的。
  世界上有上百万的人,对某种形式的禅坐、瑜伽或众多被广为宣传的所谓「心灵」活动有兴趣。仔细检视人们参与这些修炼的原因,就会发现他们的目标并非为了从迷惑中解脱,而是迫切地为了逃避忙碌且不快乐的生活,而渴望健康、无压力且快乐的生活。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浪漫的幻相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这迷惑的根源在何处?主要是在我们的习气,以及与习气连带的行为。当然,没有任何精神正常的人会自愿生活在幻相中。然而,我们是一种矛盾的生物,纵然已经确信自己应该弃绝一个建立于自我欺骗的生命,我们却仍然紧紧抓住造成无尽迷惑的习气。难怪往昔的大师们会说,虽然每个人都渴望免于痛苦,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放下;虽然没有任何人想要痛苦,但我们却发现自己无法不被轮回所吸引。


  【十一】持续的存在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连续现象的显现,只有能接受这种看法的人,心灵之道对他们才有重要性。无法相信这个真理的人,追寻心灵之道是毫无意义的。
  佛经上将「转世」比喻成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位音乐老师教导学生如何歌唱,学生从直接的指导经验中受益而学会歌唱的技巧,但老师并未从自己的喉间抓出一首歌来塞入学生的口中。「转世」与此类似,它是我们所学一切的延续,就如同以一支蜡烛点亮另一去蜡烛,或一张脸庞与其镜中的反射一般。
  如果没有持续的存在,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其实都只活一次,没有「转世」这种事的话;或如果像许多「新时代」心灵修持者所说的,不论你是山中隐士、布朗克斯区(Bronx)的浪人或野心勃勃的纽约银行家,当你死亡时都与天地元素融合归一的话,那么,修持佛法或任何其他心灵之道有何意义可言?为何要花上许多小时坐在蒲团上?为何要限制自己不去尽情享受一切世间美妙的事物?为何要舍弃任何一切可得之物?

  我们修持佛法,是为了切断生命轮回的无尽轮转。如果在死亡的当下,它自动就被切断了,那我们何须追随心灵之道?我们大做文章地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为「证悟者」,正是因为他终能切断生与死持续的幻相。如果这在死亡时会自然发生,如果在医生关闭维生系统时,轮转的存在就自动断除,那么,为何我们不在此刻就自己结束生命?然而,在西方有许多自称学者、导师及号称追寻证悟的人,就持有这种看法。如果他们真正依循自己的理论去做逻辑结论,他们应该现在就举枪自尽!
  除此之外,「业」与「转世」几乎是同义字,而且两者都不易理解。要确实了解其意,我们先要理解佛教「空性」的观念,至少是在知识层次上的理解。

  
【十二】佛性:培养「最糟的染污也能洗净」的信心
  踏上心灵之道的我们,应该把自己顽固的烦恼看成有如昨晚未洗的肮脏碗盘。一开始,这一大堆碗盘看似真实而令人感到恐惧,当你想到这么巨大的工作量,加上自知无力处理它时,就会很容易掉入极度无望的心情。然而,不论这些剩菜残肴看似如何地紧紧粘住于碗盘、刀叉上,你一定要记得,只要用热肥皂水就能洗掉它,碗盘、刀叉也会再度洁净如新。因此,与其让外相征服自己,你应记得染污是可以被移除的,这会让自己具有信心,而且追随法道的整个过程也会变得几乎是愉悦的。
  瞋恨、嫉妒、骄慢等感受来来去去,虽然我们所有的情绪状态,甚至所经历的生命都是如幻而短暂的,但是我们仍误以为它们是恒常而无止境的。很讽刺的是,我们不仅看不透这些迷惑,也看不见唯一恒常持续、永不过时的元素——佛性。虽然它与自己是如此的贴近,甚至可能就在鼻尖之前,我们就是注意不到它,反而执著于所有不真实存在的事物,例如假造出「我」这个幻相的诸蕴,还把「苦」与「苦因」误认为快乐。我们擅长建构将自己束缚于轮回的罗网,却无力拆解它——即使我们想要,也不有能力办到,更何况我们其实并不想要这么做。
  例如,我们求学获取资格而找到工作,不仅为了糊口,也为了强化自我存在的稳固信念。我们与友人交往,并非因为性喜群聚,而是为了一旦感到不安或寂寞时,有人可以保护或安慰自己。我们订婚,使得彼此的关系比光是约会更加坚实;继而结婚,则是期望两人的关系因此更加有保障;更理想的是再生个孩子,因为孩子终于会让人感觉家庭能恒久维持。
  广义而言,我们提倡民主的概念以做为达到自由的方式。然而事实上,这只是另外一个锁链——我们投票选上大位的人,以我们之名做出灾难性的决策因而桎梏我们,不仅毁损自己的国家,还造成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与环境的大灾难。这些,就是我们将自己捆绑于轮回的方式。

  【十三】正念
  问题:散乱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瞋恨是一个问题,骄慢、嫉妒也是如此;但事实是,所有的情绪都以某种方式造成问题,并且各个都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贪爱就与瞋恨截然不同。然而,所有的情绪基本上都从同一个根源——散乱(distraction)——生起。什么是「散乱」?它显然不只是打扰静坐的恼人电锯声或喧闹的印度歌舞乐曲而已,在较深的层次上,由于期望受到赞美或害怕遭到责怪等影响而生起的任何情绪反应,或它们更微细的形式,例如恍神、分心、发呆、易怒等,就是「散乱」。

  解决方式:正念
  既然我们的根本问题是「散乱」,那么解决方式就是保持正念(mindfulness)。培养正念的无数种,但归纳起来都离不开「止」(梵shamatha)与「观」(梵vipashyana)这两类修持。修持「止」,重点是在让心柔顺,但仅有柔顺的主并无法根除轮回。所以,我们需要见到实相,这便是修持「观」会如此重要的原因。
  遗憾的是,要保持正念很困难。主要是我们缺乏培养正念的热诚,而且渴望散乱的习气既深固又顽强。因此,对佛法修持者而言,培养出离心与认知轮回的过患是非常重要的。这两者也是佛教「修心」法的核心。
  往昔的大师劝诫我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下列三点:死亡迫在眉睫;我们的世俗活动是徒劳无用的;以及最坏的消息是,轮回之苦永无止境。你只要环顾四周,就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不停制造出愈来愈多相同的东西,而其结果就是无止尽的辛劳与无可忍受的痛苦。难怪伟大的上师们都指出,能在饮一杯水的时光中保持正念所积聚的福德,比多年修持布施、持戒与苦行的福德还多。

 
 【十四】持戒、禅定与智慧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曾写过,他祈愿能独自成就菩萨广大无边的事业,而无须与阿谀奉承的仆役打交道,或去降服敌人,或去忍受友人众多的负担。他祈愿:「愿我能长时独处而调伏自心。」

  康楚仁波切在此所说的「调伏自心」,是属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关戒律、定于一境与智慧的「三增上学」(Superior Threefold Training),这也是保护我们不受魔罗五毒箭攻击的绝佳方式。经典告诉我们,魔罗(佛教的「魔鬼」)是一个诡计多端的角色,而且是个神射手。为了避免成为魔罗五种毒箭的标的,我们需要极大的努力,因为他的每一支箭都对准了我们最脆弱的要害。
  ◆      第一支箭瞄准「骄慢」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的成就或物质与精神财富感到非常骄傲。
  ◆      第二去箭瞄准「愚痴」的人,因为他们对何种行为与态度需要舍弃或需要培养,毫无任何概念。
  ◆      第三支箭针对具有「邪见」的人,例如不相信因、缘、果的人。
  ◆      第四支箭针对那些由于失念(forgetfulness)而持续散乱,以致无法保持正念的人。
  ◆      第五支箭是刺中那些因「世间八法」而散乱的人。
  做为一个修行者,最好是别张扬或暴露自己的弱点,以免它们成为魔罗的标的。因此,必须学习自我保护,我们可以利用下列几项做为盔甲来穿戴,或巧妙地自我掩护:
  (一)       以「持戒」来抵制情绪或令其动摇。
  (二)       以「禅定」来调伏情绪,让它们不会一被搅动就跳出来而无法控制。
  (三)       以「智慧」来根除所有的情绪。
  以持戒自修,能净化恶行与错误的念头;以禅定自修,能稳定正确的见地、发心与行为;以智慧自修,能让我们解脱无明之根。
  如果能检视某人在一天中内心生起的所有不同情绪的话,我们或许就稍能了知,有情众生可能感受的情绪之数量与种类多到如此地无法想像。佛陀对这每种情绪都一一提供了对治或修持的法门。对于想要逃离痛苦的人,佛陀教导声闻乘教法;对于渴望逃离轮回生命的各种极端、对涅槃没有兴趣,反而珍惜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获得真正快乐的大愿者,佛陀教导菩萨乘(梵bodhisattvayana)教法。这两乘都是完整的法道,能究竟引导修行者自迷惑中解脱出来。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沙发
发表于 2012-8-30 16:19:54 | 只看该作者
讲的很好,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