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9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話故事]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00:0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山海经》的成书时代和性质

《山海经》一书的内容,早在战国秦汉间就被广泛征引。但那时的著作如《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只引其文字,未举书名。《山海经》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稍后,《汉书·艺文志》著录“《山海经》十三篇”。《汉书·艺文志》采自刘向《七略》,《山海经》属数术略,是成帝时太史令尹咸校定的。哀帝时刘向儿子刘歆别据三十二篇本重加校理,改定为十八篇。晋人郭璞注《山海经》时,把刘歆删去而仍以别本流传的大荒东南西北各经及《海内经》五篇一并收入,以一篇为一卷,定为二十三卷(《隋书·经籍志》)。这就是现行《山海经》的祖本。后来大概为了凑合刘歆十八篇之数,又另行编排为十八卷(《旧唐书·经籍志》有郭注十八卷本)。
今传十八卷本《山海经》,共三十九篇。其中包括《五藏山经》(简称《山经》)五卷二十六篇(南山经一卷三篇,西山经一卷四篇,北山经一卷三篇,东山经一卷四篇,中山经一卷十二篇),《海经》八卷八篇(海外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海内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以及大荒经以下五卷五篇(大荒东南西北经各一卷一篇,海内经一卷一篇)。
《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史记》和《汉书》都没有提到。刘歆《上山海经表》才有说明:“《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此后,王充、赵晔、颜之推等皆承袭其说。朱熹、胡应麟等则认为,《山海经》是依据一种图画记述的。杨慎、毕沅又肯定这种图画就是禹的“九鼎之图”。禹益所记之说,显然不足信;整部《山海经》都是依据图画记述,也不可能;至于说出自百物兼备的禹鼎图,就更属臆测之辞了。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山经》和《海经》(包括大荒经以下五篇)各成系统,成书时代也当有别。一般认为,《山经》是战国初期或中期的作品。首先,《山经》认为中国四方都有海,较之只在东方才谈到海的《禹贡》,其地理观念更为幼稚和原始,如果说《禹贡》是战国末年的作品,则《山经》至晚当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其次,《山经》中共有三十余次记到铁的生产及使用,其语言也不像春秋以前典籍那样古奥,因而它的成书不能早于春秋末年。《海经》成书稍晚,但也不会在秦统一以后。因为它所记载的神话同《山经》中的神话一样,大都呈原始状态,比较朴野粗犷,少有加工润饰的痕迹,如《大荒西经》里的西王母形象同《西次三经》所记就没有什么区别。从文字形式上来说,它同《山经》也比较相近。至于其中有不少秦汉郡县名及个别神仙方术之言,则当是在流传过程中由后人羼入的。这只是就《山海经》写定的时代而言。至于它的胚胎期则要早得多,其神话较之《楚辞》等书中的神话资料更呈原始状态,即是明证。
《山海经》一书,司马迁已经注意到它谈“怪物”的性质。《汉书·艺文志》把它归入数术之书。刘歆《上山海经表》则把它看成是地理博物的真实记载。此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便都把它列入史部。明代,胡应麟有“古今语怪之祖”(《四部正讹》)的异议。清代纪昀把它列入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二)。后来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可信的地理著作。这些说法都有片面性。鲁迅说:《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祇异物及祭祀所宜……做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米(粳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间人亦有增益”(《中国小说史略》)。秦汉间人增益的内容,并没有改变整个《山海经》的巫书的性质。这种说法比较恰当。
由于《山海经》多记鬼怪,同儒家经典比较起来“不雅驯”,汉以后很少有人研究。晋郭璞始为作注,北魏郦道元继而取其材以注《水经》。此后久无继响。直到明代,杨慎作《山海经补注》,只是为郭璞拾遗补缺。清初吴任臣作《山海经广注》,始博采群书成一新注,最后汪绂作《山海经存》,毕沅作《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作《山海经笺疏》,几经剔抉整理,此书才至于可读。《山海经》的版本很多,如毛扆校尤褒刻本、黄丕烈校宋本、明刻道藏本《山海经传》,湖北崇文书局刻百子全书本《山海经补注》,灵岩仙馆刻经训堂丛书本《山海经新校正》,嘉庆阮氏瑯环仙馆刻本《山海经笺疏》等。以毛氏校宋尤褒刻本、瑯环仙馆刻郝氏笺疏本为最佳。今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以郝氏笺疏为底本,专从神话观点作诠解,是有参考价值的本子。

二、《山海经》中的神话

《山海经》是先秦时代保存很滑资料最多的著作。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许多著名的神话仅见于《山海经》。尤其是《海经》部分,更可谓丰富的神话宝藏。前面提到的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争神、鲧窃息壤、鲧腹生禹、黄帝与蚩尤之战等神话,都出自或仅见于《山海经》。如果按照“神”的形象来划分,《山海经》的神话可以分为下述类型:

1、关于天帝的神话。《山海经》里的帝,他们在地上有台、圃、都等活动场所及死后所葬的冢墓,他们的子孙在地上还建有国家,他们上天入地,支配一切,在神话世界里具有至高无上的智慧和权力。《山海经》里记载了炎帝、黄帝、帝喾、帝颛顼、白帝少昊、帝舜、帝尧、帝丹朱、帝俊等的神迹。如写少昊曾经养育年幼的颛顼,并把后者使用过的玩具扔在东海的“大壑”里(《大荒东经》);颛顼死后,又附在鱼的身上,因而获得新生,变成半人半鱼的“鱼妇”(《大荒西经》);炎帝的后裔发明乐器,创作乐曲(《海内经》);帝丹朱死后化为“状如鸱而人手”、“见则其县多放士”的鴸鸟(《南次二经》);帝舜有名叫霄明和烛光的两个女儿,其灵“能照此方百里”(《海内北经》)等等。其中神迹最著、记载最详的是帝俊和黄帝。黄帝杀蚩尤、得夔兽的事迹前番已经提到过。帝俊在《山海经》中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天帝。他的子孙特别繁盛,他的氏族有许多重大发明: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海内经》
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大荒西经》
帝俊的问答之处还在于他同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同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说明他与天文历法有一定关系。他代表着上古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英雄。

2、关于神祇的神话。地位次于天帝者是神祇。他们受帝的支配,主司某种自然现象。如水神天吴,火神祝融,“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雷神,“鸟身人面,乘两龙”的木神,以及日神、月神、海神、风神、雨神、旱神等等。甚至昼夜节令都有神主管: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海外北经》
把昼夜交替、冬夏变换解释为某个神的视暝呼吸的活动,这种想象是颇为奇妙的。《山海经》中的神比帝多得多。有名的神祇就有英招、陆吾、长乘、红光、熏池、武罗、太逢、因因乎、不庭胡余等三十多个。更大量的神,书中不著其名,只言其状貌。如《山经》里每山都有一山之主:《南山经》及《中次十二经》的神是鸟身而龙首,《南次二经》的神都是龙身而鸟首,《南次三经》及《中次十经》的神是龙身而人面,《东山经》的神是人身而龙首,《中次九经》的神是马身而龙首,《北次三经》的神是彘身而八足蛇尾,《东次三经》的神是人身而羊角,《西次四经》的神是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奇特无比的泛神世界。

3、关于人王的神话。《山海经》里还记载了鲧、禹、启、成汤、王亥等几个人王的神异事迹。如成汤伐夏桀、斩夏耕的神话很奇特,和刑天断首的神话有点相似:
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大荒西经》
夏耕的形象不如刑天高大,他为了躲避罪过逃窜到巫山去了;而成汤似乎是一位天神。《大荒西经》里还有一段关于夏后开(启)的记载: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夏启几次去天帝那里做客,把天乐偷下来并据此制成新曲,在广阔的高原上演奏,这表明他大约是对于音乐有贡献的人物。又如发明畜牧而骄淫亡身的王亥,《山海经》里也有所记载:
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大荒东经》
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匈、首、皆断易处。——《海内北经》
郭璞注引《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居‘緜’臣杀而放之。”这位畜牧业的大发明家竟因私生活不检点而惨遭杀害,故事含有某种警醒和其实。

4、关于奇人怪物的神话。《山海经》不少篇幅是记载殊方异域的奇人怪物的。古人根据口耳传闻对中外奇异事物加以幻想和夸张,记录下这些有趣的内容,客观上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神话。这些神话把异国人物描写得千奇百怪或具有特殊禀赋,表现了古人对于广大辽远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新奇感和迫切的求知欲望。《山海经》中海外各经,记述了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远方怪人。南方有结胸、羽民、贯胸、交胫、反舌、三首、长臂等十三国(《海外南经》),北方有三身、一臂、奇肱、丈夫、女子、长股等十一国(《海外西经》),北方有无?、一目、无肠、跂踵等九国(《海外北经》),东方有大人、黑齿、玄股、毛民等八国(《海外东经》)。从这些异乎寻常的名称,便可以看出上述各种人物形体及斌富之奇特,此外,《海内南经》的蜮民国、《大荒西经》的寿麻国等,都是充满神异情景的地方。
如一臂国里的情景是这样的:
一臂国在其(三身国)西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一目而一手。
在这个部族里,不仅人只有一条胳膊、一只眼睛和一个鼻孔,而且他们的马也只有一只眼睛和一只前脚,身上还长着虎一般的花纹。再看巫咸国: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海外西经》
它是一群巫师组成的国家。巫师们两手操蛇,沿着登葆山上天下地。它的东面还有一个形状如猪、前后都有头的黑色怪物——并封。又如《大荒西经》里的沃之国: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海外西经》有类似的记载。在这块“沃野”上,有各种奇怪的物产,沃民有享不尽的口福,到处凤舞鸾歌,一派热闹欢快、如火如荼的景象,真有点人间乐土的味道。这种描写鲜明地反映了古人对美好横祸的向往。
在奇人怪物的神话里,还有关于奇异的走兽、飞禽、麟介、草木等等的记载,几乎无所不包。这显示了古人无限丰富的幻想及想象力,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多方面的探索,对生活的丰富与广阔的朦胧认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眼界开阔、胸襟博大的民族。

三、《山海经》神话的价值和影响

《山海经》一书,有着地理、博物、历史以及人类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在我国古代神话大量散亡和被历史学家加以历史化的情况下,它所记录和保存的大量未经修饰的朴野质重的神话,显得特别珍贵。
《山海经》的神话价值,首先在于这种未经雕琢熔冶、犹如璞玉一般的原始性。它的文字简短朴实,叙述质直,绝少文饰,通篇显露出一种淳厚、朴野的气氛。从神话形象来说,《山海经》里的神都是比较奇异粗犷的,一般都具有神、兽、人三者结合的特征。(举例分析略)其中水神与《离骚》中名叫“宓妃”的美人水神相比,更能保持水神原始的面目。《山海经》里绝无希腊神话中那种举止优雅、风度翩翩的美女或美男子般的神祇形象,它所记叙的都是异形异禀、出人意表的奇人怪物。(例子略)它的记叙不以华美著称而已奇特大胆、令人惊叹取胜。这正是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也是它原始性的证明,无论对于认识原始人的生活和思想,还是对于欣赏原始艺术美,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山海经》缺少细腻优美的形象描绘,但它以无比丰富的想象和极度奇特的幻想作为主要美学特征,依然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山海经》神话的价值还在于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象。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大而至于天地山川,小而至于昆虫草木,无不附会有关的神话。《山海经》中每一山岳、川泽都有相应的神主宰,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神性,甚至每一动植物都带有神异性或神话色彩。“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在这里反映得相当清楚。(举例略)《山海经》确实是一个蕴储丰富、极具开掘价值的神话宝藏。
《山海经》神话看似零散,却仍有某种“系统性”。书中的神话形象按其神权的大小、表现出一定的尊卑位次。在这个神话世界里,地位最高的是天帝,其次是神祇、人王、奇人、怪物等。《山经》里每山皆有一山之神主之,所以山的地位也随其主司之神的尊卑而不同。有的山称“冢”,如华山、历儿、等十五山;有的山称“帝”,如禾山等;有的山称“神”,如羭山、首山等四山;还有不少称“岳”的山,然其地位远不如后世的“五岳”那样尊崇。其次,天帝们的活动基本集中于西方或西北方。如《西次三经》所属的区域,简直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天帝组成的国家。拥有帝活动的苑囿台榭等。而这个群帝往还的光大领域又是以昆仑山为其中心的,就像希腊诸神以奥林匹斯山为聚居地一样。在我国古代神话大量亡佚和缺乏系统性的情况下,《是》神话这种相对的“系统性”就显得特别有价值。
《山海经》神话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具有小说意味的作品《穆天子传》,它的一部分人物和故事,就是从《山海经》神话演绎而成。其主要人物之一西王母即出自《西次三经》等经的有关记载。其他如“河伯无夷”,即《海内北经》所记黄河神“冰夷”;“长肱”即《海外南经》里的长臂国;《晋书·束皙传》称《穆天子传》有穆王见帝台事(今本无),而帝台也是见于《中次七经》和《中次十一经》的一个神人等等。《穆天子传》中还有许多地名如昆仑之丘、县圃、瑶池、黑水等,也是取自《山海经》的。
六朝人的《神异记》、《十洲记》等雏形小说,记述山川道里,炫耀奇人异物,显然是模仿《山海经》。在以《搜神记》为代表的魏晋志怪小说里,可以看到不少《山海经》神话中的人物,如西王母、黄帝、炎帝、羿等。其中一部分故事甚至基本利用《山海经》的记载,而只略作增删。(举例略)很多志怪小说都从《山海经》神话大胆奇特的幻想里受到某些启示,逐渐成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就可能间接受到过《大荒东经》里夔神话的影响。《镜花缘》前四十回写主人公游历海外各国的见闻,几乎全取材于《山海经》所记远国异人及奇特动植物。作者在生动有趣的叙述中寄寓着自己民主主义的理想,其精神同《山海经》所表现的对于燎原世界的热切探求和强烈新奇感,颇有某些共通之处。
此外,《山海经》神话对寓言和诗歌等也产生过某些影响。如《庄子》寓言利用《山海经》里的神话材料(如帝江、黄帝、姑射国等神话),把自然及动植物拟人化,很明显是受到了该书自然及动植物神话的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影响;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赞颂夸父、精卫、刑天等英雄的斗争精神,受《山海经》神话的影响也是显然的。

四、《穆天子传》及其文学成就

《穆天子传》一书,是西晋初年在今河南汲县地方一个古墓里发现的。据说当时又一个叫不准的人盗发这个古墓,“得竹书数十车”(《晋书·束皙传》),《穆天子传》就是其中的一种。
汲冢竹书(包括穆传)出土的时间,《晋书》里即已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咸宁五年(《武帝纪》)、太康元年(《律历志上》)和太康二年(《束皙传》)。这种分歧大约是因发掘、收藏、校理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的。出书时间可能是在咸宁五年(279)十月;而翌年(太康元年)政府始下令收集,藏于秘府;太康二年又命束皙、荀勖、和峤、卫恒等学者加以编校。出书的古冢,在《晋书·束皙传》里也有魏襄王墓和安釐王冢两说,已难确断。经过编校的汲冢书,至隋唐后大都亡佚。记事幸而存在的,也未能免脱后世人的窜变。只有《穆天子传》大体上还保持着西晋时的旧观。
《穆天子传》初名《周王游行》,经荀勖等人考定后才改称《穆天子传》。《周王游行》本来只有五卷,《晋书·束皙传》里也说“《穆天子传》五篇”(五篇即是五卷)。到了《隋书·经籍志》,才有郭璞注“《穆天子传》六卷”的记载。据《晋书·束皙传》,汲冢书有穆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及西王母;杂书十九篇,其中一种记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约的郭璞作注时,为迎合晋世淫靡风尚并出于个人兴趣(《晋书》本传称璞嗜酒好色),把同周穆王有关的盛姬事作为第六卷合入《穆天子传》。
关于《穆天子传》成书的时代,说法颇有分歧。明胡应麟以为“其文典则淳古,宛然三代范型,盖周穆王史官所记”(《四部正讹》);清王谟说是战国时人依托(《穆天子传·后识》);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以其体制像起居注判定它是后汉人所作(起居注始于明德马皇后);今人童书业更疑它是“晋人杂先秦散简附益所成”(《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穆天子传疑》)等等。但根据其书之出于魏王冢及其用语和内容(特别是后者)来判断,它的成书当在战国中期《山海经》(尤其是《山经》之后),而不会更早。从西王母、帝台的人化及多用《山海经》语看,作者显然利用了已经成书(就《山经》言)或口头流传(就《海经》言)的《山海经》神话材料。穆传出于汲冢,则它成书的时间最晚不能在公元前243年(安釐王卒年)以后。
今本《穆天子传》由于经过晋人的编校附益,其内容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苑囿的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征的过程,为第一部分;由“杂书”组成的第六卷,记盛姬卒于途次以至返葬的情况,为第二部分。
其一部分叙述穆王北绝流沙、西登昆仑、游历殊方异域的经过与见闻,以及饮宴、赏赐、狩猎、占卜、博戏、铭题等活动,一般比较疏简平质,但其中也有不少生动细致的描写。如卷一写穆王的自警和七萃之士的进谏,卷二写“清水出泉,温和无风”,“百兽之所聚,飞鸟之所栖”的舂山的美盛景象,卷三写“宾于西王母”,卷五写许男谒见及“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都是很富于文学性的文字。穆王的三章“哀民”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很有抒情意味;“有皎者鴼,翩翩其飞”两句,写自鸣得意、不恤万民的公侯,比喻形象贴切。穆王见西王母一段,更是写得文情并茂: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拜见、赠答、饮宴、赋诗、铭迹、题字、气氛典重而又和谐,极像是人君之间的友好往来。西王母文静而有礼貌,几乎脱净了它在神话中那副狰狞面目。周穆王在拜会和宴饮当中表现得更为彬彬有礼。他所致的答辞同西王母的欢迎辞比较起来,更文雅、得体、有分寸。他和西王母在性格上的粗细、文野的微小差异,也从其所赋诗句中表现出来。
后一部分专记殡葬盛姬之事,文采富赡,描绘细腻,同前一部分很不一样。如写哭丧场面时,运用一系列排比句,不仅加强了文字气势,渲染出某种悲剧的气氛,而且比较细致而有层次地展露了众多哭丧者的不同动态:
内史读策而哭,曾祝捧馈而哭,御者□祈而哭,抗者觞夕而哭,佐者承斗而哭,佐者衣衾佩□而哭,乐□人陈琴瑟□竽籥笛筦而哭。百□众官人各□其职事以哭。
而对于送葬场面的描写则表现了更高的技巧:
(丧)出于门。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诸侯属子、王吏倍之,外官王属、七萃之士倍之,姬姓子第倍之,执职之人倍之,百官众人倍之,哭者七倍之……女主即位,嬖人群女倍之,王臣姬姓之女倍之。宫官人倍之,宫贤庶妾倍之,哭者五倍,踊者次从。
这里把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描写得井井有条,手法相当细密。千余人的送葬者被分为由丧主和女主分别率领男女两队,每队之下又按地位等级分为许多小的行列;各列依次叙完后,还有“哭者七倍”或“哭者五倍”的结语。浩大而有声势的哭丧与送葬场面,都是运用这种有条不紊的铺排写法表现出来的。
《穆天子传》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它开始大量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段,具有某些大型作品的特质,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篇幅较大的具有小说意味的作品。尽管《穆天子传》把周穆王的种种经历叙述得似乎真有其事(有很具体的时间、地点),但它并不是实录,而是取材于神话(如西王母故事)并根据一些历史的传说随笔点染而成的萌芽状小说作品。它有意识地以神话素材创作文学作品,开了志怪与神魔小说的先河。
《穆天子传》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集中记述一个人物的某段经历(尽管这种经历大半是出于虚构)的作品。与其时代相近的《晏子春秋》,虽然也以人物为中心,但后者偏重记言,书中各个小故事是相互独立的,不按时间顺序编排,人物活动不具有连续性。穆传这种首尾连贯地专记某一人物事迹的写法,对于我国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是很有启示的。
《穆天子传》的版本,有天一阁刊本、古今逸史本、青莲阁刊本、汉魏丛书本等十余种。以传经堂丛书本(洪颐煊《穆天子传》六卷)、五经岁遍斋校书三种本(翟云升《覆校穆天子传》六卷)为最佳。最近新注有郑杰文《穆天子传通释》等。

(转自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沙发
发表于 2012-7-9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话说我很爱看山海经的
仅当作神话故事读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