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非主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6 06:3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介
. L7 `. p% C9 f: \3 n# t5 O0 A0 W' }2 _
) G" I4 {: r6 Y; P苏非主义(Sūfiyah,al-)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非”一词的阿拉伯语词根原意为羊毛,因信奉者身穿羊毛褐衫而得名。最初源自《古兰经》的某些经文和穆罕默德的神秘体验。伊斯兰教内的虔信者以此规范自身的宗教生活。伍麦耶王朝时,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其成员穿羊毛粗衣而被称为苏非 。$ l& a8 o* u3 \* x- a

( ~4 y% ]. U/ b* P至8世纪下半叶,苏非把苦行禁欲作为修行方法,目的是认识、喜爱、接近真主,最后达到与真主合一。他们力求以神秘的爱和沉思冥想,消除个人意识,包括忘却来世的厚赏,达到无我而消融于真主之中。神秘的爱是苏非主义的基础。
9 }: \1 B* ]7 P0 U- c% T
0 {+ c( p/ p" o8 u9世纪末,苏非将经过精神修炼获得的对真主的认识,称为神智。这是神秘的直觉或内心的体验,属真主的赐予,其核心是真主精神之光对人的心灵的照明,从而使先天已有的神智再次萌发。为获得神智并与真主合一;内心的净化或精神修炼需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和状态,而其出发点则是神秘的爱。苏非主义的发展曾受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其始终坚持以经、训阐发自己的主张,追求内在的真理和道路,漠视外在的礼仪和教法规定,从而招致正统派的猜疑和敌视。哈拉智因“我是真理”的言论被指控视自身为真主的肉体化身,于922年身处磔刑,使这种冲突达到顶点。此后,苏非们开始与正统教义相协调。最后由安萨里排除其极端倾向后引入正统信仰,使神秘主义为教义体系服务。苏非主义在被纳入正统信仰后,并未丧失其独立存在的特点。思辨神秘主义的体系化,以苏赫拉瓦尔迪的照明哲学和伊本·阿拉比的存在单一论为代表。这不仅为正在普遍建立的教团组织奉行神秘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也对伊斯兰教后期的哲学思辨和教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C9 J( O0 {5 |' X& g, C

5 G3 i4 Q0 C/ o6 t) s3 g$ \6 A- [苏非主义文学,特别是其诗歌,给阿拉伯、波斯、突厥、乌尔都等语言带来文学的繁荣。在12~18世纪,苏非主义是伊斯兰世界精神生活的统治思想。18世纪中叶,瓦哈比派从外部对苏非主义予以抨击,苏非派内部产生一批坚持正统教义、批判苏非传统的改革派,其主张称新苏非主义。近代以后,苏非主义的影响日趋衰落,但在伊斯兰世界,特别是民间和边远地区,仍不容忽视。
+ M  ~+ E+ E) K: I# R* S6 k% }; p; X) u& r: q
1 z6 T0 A2 I  {' X# H+ o& i3 o+ n2 K
& j7 X. p/ J, b
产生的渊源
, T+ u4 |3 e, }* f% w4 P 
2 p$ B& b* m" Q, U* W: s  b: {# W" i% {% h) g- c
1、禁欲主义
! V. l6 `  ]8 C 
) f  d. N4 e1 _3 b( h8 q8 H& a
" _6 M3 L/ ?. G4 G% l苏非主义最初始于禁欲主义。穆罕默德对真正的禁欲主义没有表露出任何倾向性,而对忘情于礼拜和斋戒的穆斯林则予以尊重。禁欲主义思想在《古兰经》的许多章节中亦约略可见,例如第8章第67节说:“你们欲得尘世的浮利,而安拉愿你们得享后世的报酬。”穆罕默德去世后,新兴哈里发国家的<敏感詞>、经济、<敏感詞>和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绵不断的对外扩张,破坏性的内战,残酷的军事专制,上层阶级的奢侈,宗派主义种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等,使成千上万的人对现实感到厌恶,而想从禁欲主义的实践中得到拯救。这种思想更为《古兰经》中的世界末日论所加强,因而一部分穆斯林开始提倡守贫、苦行和禁欲。7世纪末至8世纪初,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在伊拉克出现。这些人开始穿粗羊毛服(苏夫),从而被称为苏非派。当时只是一种宗教实践而非思辨体系。; u. e( N# t  i" v  O

3 {- |8 g4 m' f: j4 [/ M, U/ p$ D4 A2 u, j/ L5 ]2 `2 \( i

  ?9 Y/ N/ t2 L, c2、神秘主义0 y) v4 C9 d% x' r  Y8 k8 x
 
+ L7 V5 s# b9 L  y# G) U+ I+ [! r/ ^1 u( k5 q" H
在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禁欲主义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者把苦行、禁欲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目的是认识安拉,喜爱安拉,最后与安拉合而为一,而不是企图在后世获得安拉的报酬。苏非主义对安拉的认识是凭借一种神秘的直觉,最早创神秘主义直觉学说的是艾卜·苏莱曼·达拉尼。使苏非主义得以定型的是埃及人骚班·艾卜勒·斐德·伊本·易卜拉欣,他首创一种观念:只有入神,才能认识安拉,此外别无<敏感詞>途径。
' S. k# u' d/ U& {6 d
5 b$ N6 s& L+ q, e# f4 V5 ]依照苏非主义者的说法,安拉是永恒的美,通向安拉的道路是爱。爱成了神秘主义的要素和精髓。到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末叶,神秘主义的爱的信条在拉比尔·阿德维雅的言行中得到发展。她是苏非派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第一位妇女。她曾宣称:她崇拜安拉,不是因为惧怕他,也不是因为贪图天园,而只是因为喜爱安拉,向往安拉。神秘主义者力求通过爱和沉思冥想,即通过消除个人意识来服从安拉,使自己融于安拉,从而达到"无我"。首创无我主义的据说为波斯人艾卜·亚齐德·比斯塔米。( [7 @& \) l/ }" _# g, S7 a
" g2 C: ?5 F4 _% i) X8 n' H
! r4 {1 d% L# |% p9 U
; K" \# p7 G' D! z; T
3、泛神论5 r* C; o/ u! @( j7 Z3 n+ H* Z
  ! x5 H& }' a; u5 O- V& r+ R; H4 h2 A3 @
; L- n9 p- M, A
苏非主义者把安拉与自然界,与一切存在物视为一体,具有泛神论的性质。苏非主义代表人物哈拉智说“我就是安拉”。充分表明了他的泛神论思想。但是,把泛神论思想系统化的是苏非主义神学家、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伊本·阿拉比。他的一元论学说,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安拉本质和德性的表现。0 u- B( w; a+ \

( l$ q9 b! w8 _, @& u5 Q苏非主义者尽管吸收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但始终还是通过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但却对正统的习俗和法定的宗教仪式表示冷漠,因而遭到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派神学家和哈里发政权的谴责乃至迫害。从 9世纪末开始,一些苏非主义者就被作为异端进行裁判,如哈拉智因被指控“篡夺安拉的最高权力”,被处以磔刑。因为他高喊“我就是安拉”不仅有损于安拉,而且有损世俗统治者的权力。但苏非主义在度过这一困难时期后,不仅没有衰落,却发展成为正统派也不能忽视的力量,并出现了安萨里这样一位把各种传统的、唯理论的和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综合,将一些神秘主义思想引入正统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权威”。他的学说不仅对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也曾产生明显的影响。以后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为苏非主义作了本体论的证明。他把“经验的统一”提高到了“存在的统一”。宣称灵魂与安拉的结合即是被造物与安拉的融合。伊本·阿拉比又进一步发挥了这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把客观事物和人的意志都看作是安拉的本体和德性的表现,从而使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发展成为有系统的“泛神论”思想。, h/ E% `  V3 o

$ q3 \! E. m& ^4 v; A7 V' X: F
) s8 h- r: O: ~- `# v
( ]; o; Y, r  R/ A2 ^教团的形成与发展
! r% |, y5 @" R- _3 f+ w, t 2 _. r& j& C) O) [

8 c. X) x( J0 e! u  g$ V: O早期的苏非派,几乎完全建立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上。他们单独地或结成小伙到处漫游,宣传其主张和生活方式,有时靠别人施舍为生,有时则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年久日长,在某些苏非主义者的周围,聚集了不少门徒,逐渐在各地形成大小不等的修道院。修道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修炼。不过当时通常是私人的结合,也是地方性的,没有常设的机构。10~11世纪,论述苏非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著作接连出现。在尚存的最早的这类论著中可以看到,他们认为要到达安拉那里,必须通过一系列上升的阶梯:忏悔、禁欲、克制、守贫、忍耐、信赖安拉、默认安拉的旨意等;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感觉方面类似的阶梯,诸如畏惧,希望、爱等。通过沉思冥想达到直觉。
6 [5 m0 S9 t4 Y
0 d6 e; U* T. \8 B1 O% W组织严密的教团,是在修道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历史上究竟有多少教团,众说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有200多个主要的教团,还有难以数计的分支。也有人认为教团总数有几十个,但最著名的只有十余个。" L- M, K' G/ r9 t  f7 v
0 p3 \4 |! n" ^4 w0 C
教团的出现  ) t5 B% j5 z. Z% v! s% h

! A4 i+ W# {3 q& e+ e6 \7 [12世纪在巴格达出现的卡迪里教团是苏非主义历史上的第一个教团,因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而得名。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曾任巴格达经学院院长,善于讲经,颇有威信。他在世时教团尚未真正形成,死后才由其弟子正式建立。现在成员遍及穆斯林世界各地。教义除要求信徒履行苏非派仪式和理解其神秘主义外,还要求尽逊尼派的宗教职责。) y5 c% V  {* N8 J" u

3 [% F$ N: {7 B$ r依时间顺序,第二个是里法伊教团,为伊拉克人艾哈迈德·本·阿里·里法伊所创。它以巴格达为中心,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地,并分为若干分支。这个教团主张禁欲、守贫、不杀生、不抵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信徒们互相以手搭肩,围成圆圈唱颂经文,并前仰后合地跳跃,因而被称为“嚎叫的苦修者”。信徒们有时还演出各种杂技,如吞炭火、活蛇、碎玻璃以及用针或刀刺身等。再其次是毛拉维教团,系13世纪波斯著名神秘主义诗人加拉勒丁·鲁米所创,因他被尊称为“毛拉”,故名“毛拉维教团”,在土耳其被称为麦夫列维教团。鲁米著有神秘主义的长诗《迈斯纳威》,意译为《训言诗》,被奉为苏非派的经典。该教团的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伴随音乐旋转,因而被称为“旋转的苦修者”。这个教团以前在土耳其的势力较强,曾传播到埃及、麦地那、大马士革、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等地,目前还流行于中东一些地区,主要在叙利亚的阿勒颇。0 z$ l/ |3 d6 F5 W

$ B0 X/ n8 k& {9 Y; r) y" ~& c. s5 x非洲的教团
$ q) m' E* G) n: G) p , E3 ]+ m/ l/ ?8 O( Z1 I1 e  r5 f  r
最大的是沙兹里教团,创始人沙兹里。据说有13个分支,信徒遍布于北非以及叙利亚、也门和东南亚等地。该教团的教义基本上持逊尼派观点。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和平相处,并称其为兄弟。德加维教团系18世纪末穆来·阿拉比·德加维所创。信徒分布于摩洛哥东部、北部和阿尔及利亚西部地区。它虽由沙兹里教团中分出,但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信徒苦修,蔑视世俗权力和财富,主张回到“纯正的”苏非主义。信徒在举行仪式时伴以舞蹈和诗歌,并高声赞主。这个教团本身又分为许多支派,其圣地在阿玛吉朱特,每年9月举行节庆活动。在埃及影响较大的还有巴达维教团和巴伍米教团。+ H. [& d, W# q+ c

/ O$ I9 _$ e, B3 U# a中亚教团  
5 g2 z% G/ v( v: t' Q( ?6 D4 u* H# i0 V9 Y4 G! L+ E5 D/ _( `' n7 x5 p
在中世纪,影响大的有三个教团:花剌子模的库布拉维教团、中亚的雅萨维教团和布哈拉的纳格什班迪教团。库布拉维教团的创始人是纳吉姆丁·库布拉。在传播过程中曾派生许多分支,但大多数已不复存在。雅萨维教团的创始人是艾哈迈德·伊本·易卜拉欣。该教团拥有一些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分支,信徒分布于中亚及伏尔加河流域、呼罗珊、阿塞拜疆和安纳托利亚等地。纳格什班迪教团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本·巴哈丁(也有人认为是艾卜·雅古布·优素福·哈马丹尼首创,几经传授才到了巴哈丁),因其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默颂经文并在胸前画线,表示净化心灵,故称巴哈丁为纳格什班德(意为画家)。他宣传温和与谦逊,谴责贪权谋利,反对狂热仪式。目前它的信徒分布在中亚、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安纳托利亚、印度等地。
# v$ o( R: V) G) b( N* l/ }% d- e3 T, l6 l
在土耳其,还有因崇拜卧里(圣徒)哈吉·白克塔西而著称的白克塔西教团。该教团创立于13世纪,发展于15世纪。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大部分近卫军成员都加入了这个教团。它的教义受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基督教的影响,信仰十二伊玛目,崇拜阿里,视安拉、阿里、穆罕默德三位一体。在仪式方面接近基督教,不遵行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和教法,妇女礼拜时不戴面纱。在阿富汗和南亚次大陆有苏哈来瓦迪教团。它的分支哈尔瓦提教团则分布于土耳其、阿拉伯半岛、埃及、苏丹、索马里和阿尔及利亚等地。此外,印度还有契什提教团。4 l( v  B# [: ^) a1 s+ _
. x$ Z: M5 H6 P5 m( m
近代苏非派教团  
6 k  l8 {4 e2 f1 g' r* V7 L, t& `1 d$ M, I" ~- {8 G
著名的有提加尼教团和赛努西教团。前者由提加尼于1773~1782年间创立于摩洛哥的非斯。其教义强调净心善行,主张服从政府,因而得到执政当局的扶植。它的宗教仪式简单,教团内互称教友,严禁成员参加<敏感詞>教团。总部设在非斯,其成员除到麦加朝觐外,还朝拜非斯的提加尼墓地。主要分布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曾传播于埃及、几内亚、苏丹、阿拉伯半岛等地。赛努西教团于19世纪中叶在北非的昔兰尼加(今利比亚境内)兴起,其创始人为穆罕默德·本·赛努西。自称是先知女儿法蒂玛的后代,到处讲道,宣传穆斯林大团结,主张恢复先知的教义。1838年,他在麦加近郊建立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宣传点“扎维亚”,后迁至利比亚。在其继承人穆罕默德·马赫迪时期,教团的权力达到顶点,19世纪80年代信徒有155~300万,遍布北非各地。20世纪初开始衰落。
( H( d' i+ S: _/ X5 ?: X- o8 _. u& J8 E1 p9 [: u' [
: v7 w) m" s1 F) o4 J
' O2 X# g" O  H7 @+ n0 B: {
塔伊法阶段
/ b, L0 p' B: W8 O. o' ~, Z/ G . W  u0 Z( I1 J# |5 w
2 W& W( a, v* P# B  F
大约在15世纪,据称苏非主义教团已经历哈纳卡、塔里卡两个阶段,开始向塔伊法阶段过渡。有的学者把这一过渡称之为苏非主义教团的封建化过程。在这个阶段里,教团的权力空前集中。修道者和人数众多的世俗成员要完全听命于教团首领。卧里崇拜盛行。多数教团的首领一般都自称圣裔,实行世袭制。教团的创始人以及在教团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或在世的谢赫往往被尊为卧里而受到尊奉。与卧里崇拜密切相关的是朝拜圣墓,一般教团都为卧里修有墓庐(拱北),有些陵墓还修有颇为壮观的道堂或清真寺。各教团往往都有自己诵念迪克尔(赞颂词)的一套仪式。
  `5 E( d7 K- o7 p; y7 R3 S
7 `4 `- z% g4 M# U1 |& W
( X5 Y% f3 G4 l, Z& u+ M, `6 |+ F) y
8 ~& y8 @( G* ^教义和仪式
2 J4 L# W% B1 v. \1 D0 G. v3 K0 G: c $ @3 a7 ^# k  O; b9 w; O- }+ M

' ?) g% _; ^9 @# U* P$ V0 ~* i苏非主义既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没有统一的教义和仪式。除了保持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教义和外部形式之外,各式各样的教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为适应居民的地方传统和观念,接受旧有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各教团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 p6 `  D. d. R; Y- s5 Y; v7 Q/ t+ w8 ~, v- }
与安拉相融合$ c) D) [" {4 r/ Y

2 a; {  n. a/ C$ O1 X苏非主义多数教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无我”达到与安拉的融合。用伊本·太米叶的话说,在他们的观念中,“被造物的存在不是别的,而是造物主的存在;一切源于安拉的本质,目的是最终还原于安拉的本质”。为达此目的,各教团的首领都设想了必经的途径和阶段,有的苏非权威说要经过七个或更多的阶段或梯阶,中国一部分学者和穆斯林认为有三级,亦称三乘或三程,但许多人则认为有四个过程或等级:①沙里亚特(意译为“教法”),亦称“礼乘”或“常道”,指通过竭诚地履行正统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的五功来认识和接近安拉;②塔里卡特(意译为“道路”),亦称“道乘”或“中道”。指在宗教导师的指导下走上苏非主义的道路。修道者经过各种功修,弃除其意志和个性,思念安拉,沉浸于对安拉的炽爱之中,最后通过心醉神迷的突发达到第三个等级;③买里法特(意译为“认识”),即达到“认识”和“悟彻”真理的地步。这时内心已认识到宇宙统一于安拉,可洞察世界的虚幻、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均衡等,修炼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成为一位谢赫-卧里;④哈基卡特(意译为“真理”),亦称“真乘”或“至道”。修炼到这个阶段,则认为已达“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独一主”的境界,处在融于安拉,天人合一的状态。2 c, A8 I3 B: ?. k5 c, F/ [

& Z  C" x- y0 c: s迪克尔  
) Z+ E& ~% ~$ z: Q2 a6 l9 C, W
! a" j" K8 ?  t, K% |% }各教团的共同的仪式,原意是赞念安拉,并为此举行一定的仪式。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神秘主义的核心。苏非主义者认为,举行迪克尔的根据是《古兰经》的经文:“信士们啊!你们应当常常记念安拉,你们应当朝夕赞颂他超绝万物。”迪克尔的形式不尽相同,有些教团朗诵迪克尔,如卡迪里教团、库布拉维教团、雅萨维教团等;另一些则遵循默念,如纳格什班迪教团。此外,如毛拉维教团等还伴之以音乐和舞蹈。据说舞蹈与精神的循环有关,大家围绕着一个存在物跳舞,目的是要取得天启的影响;旋转表示他们在外表和思想上的循环,意思是愿安拉使他们内心深处变成神圣的,从而达到入神,达到与安拉的结合;跳跃则表示他们从人的地位跳到了与安拉相结合的地位。
# S6 u+ h' Y' e8 y& b
2 ]6 n3 H/ v6 a8 G! k# Z' b( H赞珠  
8 u& h2 Y# W  Z/ k: \( L1 D5 Z, j6 T0 D; ^8 O- C
亦称念珠。穆斯林的赞珠一般每串为33颗或99颗,关于赞珠的功用,巴格达的神秘主义者祝奈德认为是达到入神的方法。有人曾劝说他不应使用这异端的物品,他则回答:我不愿抛弃把我引到安拉面前去的道路。到15世纪,赞珠得到普遍的推广,现在,连严格的瓦哈比派也在使用。
! q5 N$ `; J0 Q; P+ ~9 n$ Y6 |4 O2 n7 h% x: o$ R9 |) C
卧里崇拜  
: W' w( {7 e5 K; m- V) E1 @
3 G8 d! K, e/ e( c% ~' Z伊斯兰教没有承认卧里的正式规定,早期的正统派觉得祈祷卧里是一种多神教的崇拜方式。到12世纪,正统派教理与卧里崇拜之间在哲学上已经调和,此后这种宗教仪式在各派穆斯林中就程度不同地得到承认或默认。由于对当地卧里及其陵墓的朝拜,有时就免除了到麦加朝觐的义务,特别是由于去麦加的路途遥远,加上<敏感詞>困难,远非所有的穆斯林都能前往,因而苏非派的卧里崇拜更加盛行。
2 q. N) y4 @3 p6 i2 ^; _8 P+ `: b- V6 H) y
对<敏感詞>宗教信仰的汲取 ' ]. j5 U" B4 f, j) A" y
; d& j# Q7 k4 F0 l+ x
在伊斯兰教兴起和传播之前,在今日信仰伊斯兰教的广大地区,曾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如犹太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萨满教以及<敏感詞>多神信仰等等。苏非主义者不仅对当地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信仰和仪式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且从中加以汲取。如在昔日萨满教流行的中亚许多地方,他们把对安拉的信仰与萨满教对腾格里(“天”)的信仰结合起来。
沙发
发表于 2010-2-23 19:12: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不是百科上的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