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9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歷史與現狀] 蚂蚱开书——佛教语言的发展和原始佛教语言-<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1:5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是巴利文和梵文的读音比较,我用拉丁文字来做读音的标注,这里第一篇是巴利文,第二篇是混合梵文。
巴利文 Suttanipata 431
anumattena pi punnena attho mayhatn na vijjati
yesan ca attho punnanam te maro vartum arahati
来自于Theravada,小乘上座部经典
梵文 Mahavasto II 238 17
anumatraih punyaih artho mahyam na vidyati
yesam tu artho punyehi katharn tarn mara vadyasi

Mahavasto则属于摩诃僧袛部的超世部的律

我们从这里看到,虽然部派不同,甚至不同的经典,但是他们的读音是非常相近的,仔细看看,几乎逐字逐句都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唯一一个解释是他们都从一个共同的词源发展而来。而在这里偈颂是韵文因此很易于背诵,所以在佛教的几次结集之后,不同的经文开始形成编辑成经,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诵读的语言也就有了非常相似的可能。但是具体哪一部才是真正的本源,这里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是什么形成了这种情况呢?我们要知道,巴利语和佛教混合梵语相比之下,巴利语更早于混合梵语。而我们既可以假设,巴利语和梵语的经文本子都是从同源的一种语言习惯中所继承下来,或者也可以认为混合梵文经文是来源于巴利语文本,但是混合梵文文本的经文是绝对不可能早于巴利文本的,这个是历史发展问题。那么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根据不同的语言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基础下的语言和韵文的发展,以及在于口口相传时造成的变动,这也就成了一些经文在不同语言文法情况下造成几乎一致的原因。

但是我们如果假设混合梵文本是由巴利文的演变而得来的这个概念,我们简单说一下,根据《巴利文法》和《梵文文法》的表述,这两种语言的格都有八个,数字形式都具有单数、双数、复数(亦作众数)形式,而分词方面则又有很多不同,我们这里根据上面的文字举个例子

在Suttanipata 431中,anumattena是具格单数形式,而在Mahavasto II 238 17中anumatraih则是具格复数形式,而在另一个版本的书写中,则是anumattram业格单数形式,看到这里我们不能确定,他们的是否来自于同源,这里我针对梵文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

在英文中有with of by to for 等介词来表达意思,在梵文中通常则有格尾把介词的意义表达出来。

在梵文里共有八种格位:主格、对格、具格、为格、从格(夺格)、属格、与格、呼格

像动词一样,梵文名词也有三种属性:单数、双数、复数。三种性别:阳性、阴性、中性

名词所形成的不同格称和树木,我们叫他们“格变”

在巴利语中:
八格等于梵文几乎相同。
语尾的变化(梵文比较麻烦,我也找到不一个拉丁文表了。咱们就单列出一个巴利文的):
格位        单数        复数        格位        单数        复数
主格        s        yo        为格        ssa        Naj
呼格        从主格语基        从主格        具格        A        Hi
对格        aj        yo        从格        sma        Hi
属格        ssa        naj        处格        smij        Su

对比一下举个例子,语干字尾是-ar (梵语r),它们的主格单数是-a,如pitar (父亲=梵语pitr), 其主格单数是pita; matar (母亲=梵语matr)也一样,其主格单数是mata。在构词时, 它们语干通常是–u。

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刚刚我们所说的不同之处。Anumattena(巴利文)是具格单数形式, anumatraih(混合梵文)则是具格复数形式, anumattram(混合梵文)业格单数形式,我们看看词尾:-e。根据著名学者吕思德 的意见这三个句子都是从一个地方继承而来,而非互相转译,因为从具有格形式来看,他们是不能在不同的格之间进行翻译的,就好象把I翻译成咱们再翻译成わたしたち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回来想想,如果他们不是互相继承的关系而是同出一部文字,那么那部文字是什么又在哪儿呢?根据佛陀传教的历史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应该来自于印度东部的语言,我们看看地图就可以看出来,佛陀一生传道游说都在印度东部地区,直接跟随他的弟子们也大都在印度东部。根据历史,如果他们当时要传道就必须使用一种当时当地的语言,已被与大家能方便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佛陀死后到迦叶尊者主持结集之前是都没有著作的,因此佛陀的都说了什么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但是佛陀不可能什么都没说,而据论断,应该说了一些非常能打动当时人民的话并有一些是为后世佛教立论性的话,其中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四谛论等想来就是出自当时的语言。

上一次我们说了印度当时语言的发展和规划,那么最开始的佛教语言不是梵语和巴利语的话,那么是不是摩羯陀语或者 Prākrit语呢?

以下截取季羡林老先生《印度古代语言》的章节来总结我这篇论文的最终问题:
根据当时的各种情况和条件来推断,它不可能是纯粹的摩羯陀方言。阿育王时代的官方语言是古代半摩羯陀语(Ardhanagadhi)。大概在阿育王以前许多年被印度的流行语言就是这种语言。耆那教的信徒说,耆那教的始祖大雄(Mahavira)就是用这种语言来宣扬他的学说的,耆那教的早期经典也就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佛陀同大雄,生值同世,宣传活动的地区又完全一样,很难想象,他们使用的语言竟会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假定,佛陀和他的大弟子们宣传佛教时所用的语言,佛教原始经典的语言,不会是纯粹的摩羯陀方言,而是古代半摩羯陀语。

PS:时间太紧张,年终了工作很紧张,这种太强的学术性文字想来也不会有多少人看,相信大家也会有这种感觉,谢谢来看的人给我的支持。

本人研究的梵文和巴利文的资料非常有限而且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所做文章仅仅对于自己这段时间所学的一点总结,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参考文献:        
《季羡林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季羡林文集——原始佛教语言问题》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etiona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Frandklin Edgerton
《佛教史》——杜继文
《巴利文法》——水野弘元
《梵文文法》——Antoine.S.J(法)
《梵文文法动词及梵英文字汇对照表》——Antoine.S.J(法)
《Sacuntala Annulo Recognita ——梵語戯曲シヤクンタラ》高楠顺次郎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 本帖最后由 緈福 于 2009-12-4 22:16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09-12-4 22:13:23 | 只看该作者
恩恩很有学习和收藏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12-6 20:50:09 | 只看该作者
想了解古印度语言与古伊朗语言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22:11:55 | 只看该作者
好题目,我可以针对印欧语系中的印度-伊朗语族写个论文。不过暂时没议程,如果您想看我可以抓时间写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发表于 2009-12-7 21:56:24 | 只看该作者
那就劳烦楼主了,实际上是对两地的宗教联系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