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3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法王如意宝:修道的上等根器需具备八种品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2:4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修行没有进步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打好基础,你去看看自己的心上还存在多少障碍,这些障碍在被清除之前,你的气脉上面必定有很多染污的气。现在这些都没有调整过来,以至于心上面连一个相对稳定、喜悦、清净的状态都没有。所以,现在必须要看清楚自己目前处在什么阶段,要切切实实地在基础的做人上面修好。
    我们成就佛道必须具有优良的根器,这就叫做“品质”。比如,要造就真金、美玉,必须要有好的材料,也就是说,首先要开采到上好的玉石做原料,再经过反复地打磨、切磋、雕琢,才能成为美玉。如果材料不行,再怎么加工也没办法成品。
    就像古语中所说:“朽木不可雕也”,因为不是好材料,所以暂时没办法塑造。因此,现在不是急于求成之时,所谓“欲速则不达”,而是必须使自己具备修道的根器,也就是首先需要完善自己的品德。


    在这里法王讲到了人品贤善的八项要求:一、心善;二、少谄;三、少诳;四、温良;五、虑远;六、稳重;七、量大;八、识广。
     要成就佛果,必须要具有修解脱道、修菩萨道、修密乘道的种性,而这个种性无非就是指你心上的品质。也就是指:心善、心直、心温、心远、心稳、心大、心广。 当你这个人的秉赋已经有了这些美德时,再结合各种佛法的修持,就能够顺利地成就道果功德。也就是有了这个如真金、美玉般的人品后,加上修法的锻造,就决定会有大的成就。
     我们只要对于这些品质一项一项地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的确跟我们修行的成败息息相关。如果你已经具备那些素质,你就堪受各种正法。就像是一个器皿,器的容量大,它纳受的也就多;器的质地坚固,它使用的时间也会长久;器足够开放,它就能够不断地容纳……所以古人也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办事业,工具必须足够锐利,也就是所依必须要好。
     要想在世间法方面成就一种不朽的功勋,一种伟大的事业,仰仗的就是这千古难得的人品。如果你依靠这贤善的人品趋入佛法,那就会具有强大的造就力、吸收力和开发力等。因此,当人的根器成熟时,一旦与佛法接触,就能很快地获得成就。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虽然学佛时间很长,可是却不见有多大的成就,问题就出在根基不成熟上。而过去的大德,比如像六祖从没读过书,一字不识,在广东边方地带,以卖柴为生,孝养老母。但他的成就极快,仅仅依靠两个半卷的《金刚经》就成为了一代祖师。
    我们可以观察历史上成就的大德,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过去所说的:有真儒才有真佛,在世间是忠臣孝子,出家就是高僧祖师。这就是因为他的品质已经成熟,用在世间,他能做忠臣、良相,用在出世间就可以成为祖师、高僧。也就是说,当你的心上具足这八种品德时,就已经有了成就佛法的基本素质。
    在菩提心的教授引导中,也是反复强调:菩提心是无边广大菩萨万行的一个根本支点,整个大乘佛道唯一由菩提心来支撑。所以最开始不必要在其他法上下很多功夫,首先把菩提心的刀磨锋利,再去砍的时候就会非常便利、快捷了。如果这把刀不锋利,效率就会很低,是什么都砍不动的。 同样的道理,人品素养一旦完备,就会跟佛法非常的相近。那个东西一来了之后,就会毫无障碍地出现“点铁成金”之效,顿时能使你的心升华,在道位上迅速升进。过去汉地由于有“儒、道”两家的深厚基础,佛法传入之时,人们已经具备“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等的优良品德,念念为天下着想,他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当接触到大乘佛法之时,就很容易得以升华,成为菩萨。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这八项品德为什么如此重要?它们与后后修法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心里明白后,就能够按照人品的要求,时时刻刻培养、完善,建立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人成即佛成”,在做人上能够成功,那么学佛确实是非常稳当的,不论你修什么法都很容易成就,这就是因为根器已经成熟。

下面我们对这八种品质一项项的进行分析:
    第一、如果具有心地善良的品质,那么,修大乘法就会非常快。比如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他只需要扩大、提升,就能很快修上去,因为在他世间做人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这种利益别人贤善的品性。也就是他已经拥有很深厚的善根,很纯熟的善种性,只是范围较小而已,但他已经训练好利益别人的心,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是同学、同事,包括在他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他都知道怎么发自内心的用善心去帮助别人,他愿意把好的给他人,自己吃亏;他是以他人的安乐而欢喜,以他人受痛苦而难过……这样的根性很契合大乘道,所以他一入到大乘道,善根就像遇到甘露一般,在短时间内得以成熟。
   第二、如果具有少谄、少诳的德行,也就是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秉着一颗正直的心,不会为了骗取名利,作各种虚伪、狡诈的心态、语言、行为。
    由于他的秉性上面已经有了正直,谄诳的心很少,当然要说绝对没有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毕竟有我执,还会在乎自己的面子,这样在不经意之间也会矫饰、掩饰,也会偶尔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行为,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他这方面的习气很薄,相比而言正直的善根就很强。
    所以他在学佛之前,就具备正直的品德,当一学到佛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跟真如相应。也就是像《维摩诘经》中说的那样:“直心是道场。”平时“心如弦直”,就像一张弓的弦一样,没有弯弯曲曲的地方。意思是他的心很单纯,从来不会脑子里转三个弯再跟别人说话,或者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然后特意做出某种表情、动作来迎合对方。
    如果我们心里谄曲比较少,心就很正直,这样在法的相应上也就会很直。禅宗有个婆子,以“蓦直去”为导师,就是深得佛法的精髓。所以心地正直,容易相应真如;心地谄诳,则难以入道。
    其实,人的心态、行为和气脉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一念一行上就能看得出你是什么气氛,到了什么程度,若是还没到那个程度,即使你得受再大的法也难起作用,而到了那个程度,一点就燃烧了。
谄诳心很重的人,心里有很多委婉曲折,围绕心轮外的脉纠缠得就很多,这样就会非常难解开。在那种心态的控制下,与甚深的佛法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真正的大成就者都能够观机,知道你火候有没有成熟,当你火候已经很成熟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人品已经修得非常好,内在的德行非常充实、光辉。这时候再学任何佛法都非常快,样样都堪能:比如让他受戒,他能守持清净;让他修行,他能昼夜勤恳;让他祈祷佛菩萨,他很精诚,很快能得到感应……所以在方方面面他都能与上上的法相应。
    比如说,修道成仙的吕洞宾被称为纯阳子,因为他的心已经修到了纯阳的地步,没有一点阴暗。他在道家就是个仙才,修到了道家最高的果位。后来他到黄龙禅师面前,经黄龙禅师一指点他就开悟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修道上最关键的问题。意思是说,我们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基础。也就是你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一步就什么都跨越过去了。就像是常常讲的三个半包子的故事,必需要吃完前三个包子,到最后半个的时候才能吃饱,你不能说我只要吃最后半个包子就能饱。
    所以说你首先要在人品上尽可能地修圆满,你在这方面越是得力,趋入到佛法中,进展的就越快。就刚才的比喻所说那样,刀一定要磨快,也就是你的根器要好,等到工具磨好,再用的时候,就可以“快刀斩乱麻”了。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有前面的基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前面的基础培养好了,那么他一放上去,他就起作用了,就像是水已经到了九十多度,再加热一下,它就能沸腾了。而你如果还是一块冰,那就要不断地加温。
再回过来讲一点:
“谄诳”,就是在名利心的驱使下,由愚痴和贪心相结合,造成的心理扭曲。
    现在我们就是要通过严格辨别,在“义”和“利”上能分得清楚,在因果律上非常严明,才能杜绝谄诳之心。作为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要想出离世俗、修菩提心,获得自在,成为圣贤,更应当要重“义”。因为大乘道上的一切所行唯是利他,这样只有亲“义”才能与法相合,与道相应。但若是名利心很强,那就没办法与大乘佛法相合了。
    因为学习大乘佛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的一切,在在处处都是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担负的就是普度众生成佛的重任。完全是出于一种无条件的奉献,而不可以去违背菩萨戒。一切菩萨戒的中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到达究竟的佛果而誓愿成佛。
    所以,要想从普通人的心升华到菩提心上,一定要有下下的善根做基础,因为菩提心是一种极为伟大、无私的心,完全是以悲心救世的心。而如果自己心上自私自利的气氛太重,为了捞名利去做各种虚假的手段,念念追求就是“我”的利益、“我”的面子等等,这样的心已经完全局限在一种我执、名利的污浊气氛里,怎么可能跟这个高尚、纯洁、无私的菩提心靠拢呢?不必说菩提心,就连与出离心接近一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出离心就是要看空这一切,要从这个世俗的圈子里跳出来。
    大家要知道,首先一定是要把自己内在的德行修圆满。如果自己在德行上都有亏欠,就像是一个裂开的容器,怎么可能装狮子乳呢?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个容器补完整、补牢固,你才可能承受佛法的甘露。你缺一项德,就代表你心的容器上已经出现一个裂缝,而在这些裂缝中,有些裂得大,有些裂得小,有的具有缺口,有的存在污垢。所以现在就是要把人品修好,成为一个好根器,这是最重要的。
    过去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在学佛之前就有相当好的儒家、道家的基础,所以一转入佛门,就能很快成就。比如说过去的人在世学的是圣贤之道,是所谓的“孔、孟、老、庄”,而我们现在学的是数、理、化,是音、体、美,全是这些外在的知识,自己心上的素质就很薄弱了,有很多品德上的欠缺。
    所以,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现在很多人都是30多岁才开始学佛,在此之前,不仅没怎么培养好的品质,反倒是熏染了各种各样恶劣的习性,像是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浮躁、轻慢、狂傲,个人主义等等,所以内在深处有的就是竞争心、虚荣心、狡诈心、放逸心、散乱心等,这些都是心中的毒素。
    而有了一种不好的品性,在身心气脉上就会相应的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这样的心念起得越多,你的气脉就会越乱,要调整好的难度就越大,要开发出本性的功德更是难上加难了。
    现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说:我已经得了无上大法,怎么还不开悟?过去的人开悟怎么就那么快?
    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打好基础,你去看看自己的心上还存在多少障碍,这些障碍在被清除之前,你的气脉上面必定有很多染污的气。现在这些都没有调整过来,以至于心上面连一个相对稳定、喜悦、清净的状态都没有。所以,现在必须要看清楚自己目前处在什么阶段,要切切实实地在基础的做人上面修好。
    古时候的人都读《孟子》,基本上都懂得义、利之别。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是我所想要的,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宁可舍生而取义。)”这就能看得出古代圣贤的情操,他就有这种气节。而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后,出现了多少的能人志士、忠臣孝子,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硬是在义、利当头的时候,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大义,而绝不取利,不会有一分苟且之心。不像我们现在,都是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就不管什么义,唯是一个“利”字当头,为了得到利,不惜做出一切伤天害理的事。像这样,自己的心已经变成一个禽兽的心、一个妖魔的心,这样的气氛不要说成佛,连成仙升天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要改造自己的心。学佛就是学成一个大觉悟的心,要跟佛一样。不是让这个身体变成佛,而是要你的心量意境跟佛一样。所以,如果这个心上的素养没有提升,那学佛是不可能相应的。
    在这里有一个客观的指标,你依照它去衡量自己的心态,就知道自己处在四圣、六凡的哪一个阶位里面。而不是凭外在一张证书或者去参加个什么仪式,就飞跃成一个似乎比祖师大德还要了不起的人。这里依靠的就是心上的指标,你觉得欺骗别人可以,但在这明确的指标面前,欺天、欺地、欺骗因果能做得到吗?你只要扪心自问,返照自心就会明白的。
    如果你这颗心卑鄙、残酷,那就与鬼和畜生一样;如果你的心能够相对地有一些光明、自在,那就是人天的景象;如果你的心已经离尘脱染,一心趣向解脱,那就是趣向出世间道的心;如果你心里已经具备了出离意乐,念念住于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上,那就是声闻缘觉的心;如果你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有了大菩提心,一切行为与从前完全不同,在在处处都在行持由六度四摄所含摄的无量菩提行海,那你的心就成了菩萨的心;如果你已经大彻大悟、证得了自心原本就是如来正等觉,那你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这是根本没办法弄虚作假的。
所以,学佛的起点就是时时处处改造自己的思想,要在这颗心上除旧换新,这就是内在心里的革命,这个革命工作要一直做到成佛为止。
    而我们现在既然做为一个人,那就要尽人道之事。也就是要把那些阴暗方面的心全部淘汰掉,从而将它转换为阳性,就像吕洞宾成仙之前,首先变成纯阳之体那样。也就是说,要将自己心中一切的污浊、见不得人、具破坏性、懒惰、放逸、残暴、虚伪等的这些阴暗面全部清除干净。这样一来,你就转成纯阳之体,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成就三乘的道果功德。
    这也就像《佛说十善业道经》中讲的那样:“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所以现在就是要努力地去完善、弥补我们的心。应该怎么去做呢?就像先前所说那样,首先要铲除你心中一切阴暗、不正的心理,这样你才能脱出恶趣,得到人天一个相对光明、自在的体。之后再从这个基础上,由人而转为天,由天而转为圣,由圣而转为佛,处处都是在心上要转变。如果最开始在好人的品质上面都不具足,那么后后的一切都不可能出生。这样才明白,原来佛是由人做成的。那么,佛必然是要由我这个人身做成的,而人身必然是从我这颗心上做成的,也就是首先必须具备基本做人的贤善品德。有了这个基础,我才能够升华,没有这个基础,我就升华不了。
    所以,在菩提道上一级一级的转化过程中,如果你的身心还是那么的污浊,有那么多的阴暗,连一个最初步的转化也没能完成,却一心盼望着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方式,突然就得到一个最高的成就,这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
    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首先就是要有可怜自己的心,而不是狂傲之心。可怜自己,就是想:我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恶人,我要是再不好好修行,不说获得什么高的成就,恐怕连人身都保不住!你能意识到这点,能很客观地看清自己,就会发自内心的想要改正。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会开始在你最贴近、最切实的地方——心上,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等全部改掉。
   学佛的人往往看轻了做人,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他认为学佛和做人是两件事,其实离开了世上一切的人、事等,也再没什么佛法了,一定要做好了人才有佛法。因为你现在就处在人的位置上,最现实的就是你一切时处的心心念念,在面对一切人,面对一切事的时候,你是怎么起心动念,是怎么造作的?这就是你当前的业,离开这个,你还能有什么行持?既然处在人世间做人,首先一定要具备一个人的品德。

再讲讲稳重品德的重要性。

    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长的,要从一个凡夫修到成佛,中间有很多过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那在这段时间里,就必须要有稳重的品德。有了稳重,具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这种人终究是会成功的。如果不稳重,半途而废,就像烧水才烧到五十度又冷下来,冷到二十度再继续烧,烧了三十度又冷下来,这样烧烧停停、停停烧烧,就永远都烧不开。如果有很坚固的稳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能做到始终安住在正法上,那是长年累月、有条不紊地按次第进行,初善、中善、后善,这样到一定的量时,自然会凝结成一股力量,最终会由量变达到质变。

    稳重是指我们的心有一种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来进行,在闻、思、修的每个地方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闻有闻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这样具有稳重的品德,就显得极其重要。

    很多人看起来也很聪明,但是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期坚持,结果都成了半途而废。在初步的阶段,就已经放弃了,所以没办法成就。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稳重的品德对于修道有多么重要。比如“打一个七”要想有收获,也要求在七天里全身心投入在所修上,时刻不离,不能轻浮散动,否则是没办法修成的。

    你从这里去体会,这个菩提道上要完成持戒、闻思修等等,哪一样能够离开稳重的品德呢?别解脱戒要尽形寿持,菩萨戒要生生世世持,如果没有稳重的品德,这个戒律就没办法时时处处去坚守啊!

    再说,真正要得到大乘圆满的见解,这里面又有多少事情要做!这不是像想象那么容易的。我们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必须拿出一颗诚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今天是这么做,明天还是这么做,后天还是这么做,天天都这么做。不会因为天气、身体、外在的五欲六尘、世俗的人情事故,而有动摇。不稳重的人,那是“墙头草,随风倒”,遇到东边的缘就跑到了东边,遇到西边的缘又跑到了西边,这样怎么能完成闻思修呢?

    刚才说了,就是一个正见上的问题,这并不是二、三个月能完成的。这是从最初很无知的状态,被接引到佛教里,这以后第一步就是重新建立见解,要把过去心里染上的种种邪见,逐渐地洗掉。排毒的过程也是相当艰巨的,需要认真地缘着教法,一点一点地熏陶、理解。然后原先的见解就会被排掉,心中换成很清净的见解。而且见地会一步一步地提升,越来越圆满。像对世俗的法怎么认识苦、无常,又怎么认识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藏,方方面面都要打开来,最终要开启一个圆见。

    这件事从一开始着手到最终完成,按照一个人的根器、因缘,必须要走这么一段过程,如果他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年持久地努力,而把身心的力量分散在其他地方,这样是终究无法完成的。有很多人学到后面,都成了灰溜溜的状态,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他的品德有欠缺。所以根器大成就才大,根器小成就就小,不是根器就没有成就。

    古代开悟的大禅师,像南阳慧忠国师,他在六祖那里得受心印之后,住在南阳白崖山40多年不下山。利踪禅师也是住在子湖45年不下山。从朗禅师住山期间,30年不出雷池一步。慧朗禅师住在潭州招提寺,30年不出门一步。大同禅师住在投子山30年。南泉禅师在池阳30多年不下山。大家读过《坛经》都知道,六祖大悟之后,在猎人堆里15年长养圣胎。如果没有这样的持重,怎么会有大成就呢?

    不论什么事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够成熟,比如十月怀胎,如果在母亲胎里有很好的孕育,时间上都满足了,生下来的身体就很好。如果孕育的时间不够,六、七个月就生下来,那要么夭折,要么多病,就长不健全,这也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孕育、培养的时间没有到量,就难以成就。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渐渐积累而成功的。比如世间法上,学做木匠都要三年才毕业,何况学无上的大道呢?按照次第来的话,初开悟以后,一般都要闭关很多年,实际已经保到了圆熟,在境界里不会走作,才能放任,这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如果没有稳重的品格,长期地养育,就很难有高深的成就。因为在还没成熟的阶段,就已经过早地放弃,结果不能圆满。

下面讲不稳重在现代人身、语、意上的具体体现:

    身不稳重的表现:上网、逛街、搞一些聚会庆宴活动、跑道场、节假日说是朝山,其实就是旅游。看看我们学院道友,到冬天假期时,下山的人有多少,一看就明白。也许有些人会说:我身体不好、家里有事、要办身份证……总之,是不是真实的理由呢?反正现在下去的人是越来越多。作为修道人,身体都定不下来,心能安住在法上吗?

    语不稳重的表现:现代人喜欢信口开河乱评论,尤其在网上,到处都可以随便评论几句,反正说话不必负责,先说几句个人的看法,图个口快。

    而且现代人喜欢说一些偷换概念、颠倒安立的语言,就觉得说这样的话很时髦,说起来有时代感。比如“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实这是我行我素的一种无愧的心理,而很多人就喜欢说这样的话。这就是随喜邪说,语言不稳重。 又比如在大众场合中,有一种自我表现或不甘示弱的心理,总要发表一点别出心裁的观点,不然我在这个场合里不说两句特别的话,自己就不会被大众吸引、不会成为一个焦点、好像没有自己的位置,其实这是哗众取宠的心态,也是语不稳重的表现。

    我们学佛人要有语言稳重的品德。语言是心志的表白,语言不乱说,才能保证心地的真诚。所以平时口里话要少,如果一定要说,当顺理成章地说,不能随意乱说。

    意不稳重的表现:就是想法变得很快,一会儿觉得闻思很重要,就开始学大经大论,一会儿又觉得人生短暂,还是实修吧,又放下闻思;要么早上的打算,到上午就变卦了。缘着外面十种境界,就能冒出十种想法。所以要断外缘,不断外缘,就会心猿意马,不停地想东想西。有十种境界,就有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有二十种境界,就有二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这样多头意识太强了,心就住不了。

   意稳重就是要好好管理你的心,不要对贪嗔痴的境,多起念。以上虽然分开来讲了身、语、意三种不稳重,归在根源上,只是一个意不稳重。所以要时时管好自己的心。

    又好比说“虑远”,也是讲一个人的素质,他看问题非常远,不只是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光很远的人,就不是看小事了,就跟天空中的雄鹰,视野非常之远,所以能展翅高飞。而一只小老鼠,就只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活动。如果是这样的“鼠目寸光”,就只考虑很短浅的现实名利和眼前的享受,这样怎么能成道呢?

所以成道是要有根器的。他是“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就是要有那么大的心。这为什么呢?就因为着眼点不同。如果眼光远大,这个短浅的利益看起来就没什么意义;如果眼光不远大,就会把现在的一些小事看得无比重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也就没有大的作为。

    这里,要好好检查自己的心:平时是不是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还是胸无大志?只是想到今天搞个吃的、明天看大片、后天逛一个街、再后天到哪个地方去旅游一下。这样子是不会成就的。

    一个心无远虑的人,他只考虑今生现实的利益,根本不会想到后世、解脱、成佛;而今生,也只是想到眼前短短的这几年;在这几年中,也只是想自己的吃穿享受的五欲问题。

    其实这样没有远虑的人,三士道都入不了。因为从上士道来说,菩提心是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从时间上说,是尽未来际;从空间上说,是十方法界;从对象上说,是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中士道,是要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得到永远的涅槃乐。下士道,也要考虑来世的利益。这样一观察,发现自己是个没有入道的人,尽管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心上一点法的内涵也没有,这就是缺少远虑的品质。

    所以人的素质不一样,就造就他的行为、愿力、德相、成就都不一样。古人就看器量,如果他的器量很宏大,那这个人就是可造之才,好好培养,一定会有成就;如果器量小,成就就很有限。所以一切都是唯心。


    “温良”,就是对待人的态度要好,不论跟什么人相处,既不要冷若冰霜,也不要热情似火。太冷了,别人会感觉不好接触,距离就很远,心和心没办法沟通;太热了,有意的热情也是过分的负担。如果有温良的品行,人家接触起来会很舒服,会感觉很温暖,有一种依靠。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量大”,就是心量很大,能够包容。

    就好比在一座十层的高楼上,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这一切都是在你心中显现。以因缘和合,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显现。量大的人这一切他都能容得下,都能看得惯;量小的人就以自己的主意为主,想让其他东西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就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常常会生烦恼。万法各有自己的法位,香就住在香的法位上,臭就住在臭的法位上。如果你硬要使香变成臭,使臭变香,那是自己不懂道理。所以在我们的心前,确实有千差万别的显现。量大的人再多的事情,他都能容得下,他不会太在意。
    比如说你只容得下香,容不下臭,硬要把它排斥出去,那是不是全世界的厕所都要排斥出去呢?这也不可能的。如果只喜欢吃这种味道,而排斥其他,那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这也无法排除。就像这样,能很开明通达,世上的人是千头千面,各有各的性情、习惯、爱好,世上的事物,也是不断随着因缘而发生。在佛教里面,也是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这些都是随着自身的因缘而显现的。
     量小就局限在一个地方,一旦不符合他的意思,就会生很大的嗔心,所以无法包容人。就像一个器皿,量很小,它包容的就小,最后成就也小;量很大,包容就大,心就很大,福德也大,事业也大。所以,心量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决定人生境界的大小。
     在人的品质上,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量大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乐呵呵的,什么都看得惯,什么都能包容,他有一种豁达大肚的气度。量小的人,就处处看不惯,一挂在什么上就想不通,包容不了,过不去。这样会很难修大法。
    “识广”,就是见识面要很宽广。

    我们在什么事情上不能通达,就是在那里愚痴,做起来就会有障碍。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这样方方面面才能圆通。
    比如同样两个人,一个人见识面广,心境开阔,处理事情就很灵活,对未来的设想也很远大。见识小的人,通常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就像穷山沟里的人,见识狭窄,他的想法也会很小。这都是人的品质问题。
修道就是靠这八种品质。八种品质培养好了,就是上等的材料,这样学佛是相当快的。无论是持戒或修法都很容易上路。




摘自《教诲甘露明点》


沙发
发表于 2014-5-7 23:29:5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很明白也有没有简单易懂的东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23:39:37 | 只看该作者
无忧月 發表於 2014-5-7 23:29
不是很明白也有没有简单易懂的东西啊

这些内容确实有些艰深,乃想了解易懂一点的东西的话可以去“学佛预备指南”版块看看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5-7 23:49:02 | 只看该作者
说笑的只是为了刷金币只不过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8:40:00 | 只看该作者
无忧月 發表於 2014-5-7 23:49
说笑的只是为了刷金币只不过呵呵

本站回复是没有金币的,要赚金币可以看看这个:http://www.imslr.com/thread-17774-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