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上傳
封面: |
|
簡介: |
作者以佛教学者身份闻名,但其实他也是道教研究的专家,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第一届道教专业研究生,师从任继愈先生,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工作六年,重点研究宋元明清道教,成果编入多部道教研究著作,约六十万字,为学术界贡献了重要资料。作者与道教缘分深厚,幼年时曾有过奇特的宗教体验,如记起前世是修道的仙人,还曾“见到”或“梦见”吕洞宾等神仙。他虽未皈依道门,但人格和性格深受道家、道教精神影响,孤僻、正直、惜福节俭,被僧人称赞有“仙风道骨”。作者认为宗教是人神交通与内心需求结合的产物,佛教和道教以“真如”“道”为最高信仰,重在自力修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渊源久远,其炼养学以形神共炼、性命双修、内外并重、人天合一为特征,包括数百种炼养方法,如炼神、服气、守窍、存思、内丹等,与气功、禅定相关,还结合了摄养卫生、符策方术等。道教理论以“天人合一”为立场,对天人关系、人体生命有独特见解。其炼养术低可养生健体,高可深入禅定,甚至改造肉体结构,但因追求肉体长生难以提供证据,影响力不如佛教。尽管如此,道教仍具价值:继承、总结、发展了中华传统养生之道,伦理思想契合中土文化,修心见性方法切实可行,天人合一、崇重自然的精神宝贵,对修炼中身心变化及应对方法比佛教更清晰,内丹学的精气神说更具理论深度。道教还有诸多优点,如重视女性、兼容并蓄、不排斥他教等。本书旨在介绍道藏文字中的炼养学精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但内容仍有不足,作者希望读者指正。作者的内丹学知识主要来自王沐先生讲授和陈述堂医师著作,特向他们表示感谢。 |
語言: |
中文 |
格式: |
doc |
作者: |
陈兵 |
目錄: |
我的道教观(代前言)
上编 问
一、道教炼养学源流
• 道教炼养术与神仙家的关系
• 道教炼养术与道家的关系
• 气功养生与道教信仰的关系
• 道教炼养学发展的概况
• 道教炼养术的流派
• 道教炼养方法的种类与分类
• 道教炼养学的重要专著
• 道教炼养术与中医的关系
• 道教炼养术与佛教的关系
• 道教炼养学与儒学的关系
• 道教炼养术与民间气功方术的关系
• 道教炼养学与现代气功的关系
二、道教炼养学基本理论
• 道教炼养学的天人合一论
• 道教之“道”的内涵
• 道教炼养学对气的论述
• 道教炼养学运用无极、太极说
• 道教炼养学运用阴阳八卦、九宫
• 道教炼养学运用五行学说
• 道教炼养学运用河图洛书
• 道教论述形神、形气关系
• 性命与性命双修的概念
• 精气神及其相互关系
三、炼神
• 守神、守一的修习方法
• “心斋”的含义
• “定观”的含义
• “坐忘”之道的修习
• 上品丹法、一乘顿法的概念
• “五时七候”的含义
四、服气
• 闭气法的修习
• 多入少出的服气法
• 存服外气法
• 服内元气法
• 存思服气法
• 昙鸾服气法的修习
• “神息法”的含义
• 意守丹田服气法的修习
• “胎息”的含义
• 服气的注意事项
五、存思
• 存思身中景象法
• 存思身外景象法
• 存思内外景象法
• 采日月精华法
六、守窍
• 意守丹田法的论述
七、内丹
• 三元丹、内丹、还丹的概念
• 内丹法的分类
• “攒簇五行”等术语的含义
• “三关”的含义
• 内丹筑基功的内容
• 内丹修炼的守窍要点
• 阴跷在内炼中的意义
• 任督二脉与“中黄直透”
• “河车”的含义
• “通关荡秽”等术语的含义
• 内丹睡功的修习
• 内丹家论述明心见性
• “真意”及其在内炼中的作用
• 初关的修炼方法
• 正子时、活子时、活午时的概念
• “药”及药产的景象
• “玄关一窍”的含义
• “火候”的含义
• 中关的修炼方法
• 上关的修炼方法
• “阳神”“阴神”“出神”的含义
• “走火入魔”的含义
• 女金丹的修习
• 阴阳双修丹法
八、动功类
• 常用导引法
• 内家拳与道教的关系
• “行禅”的含义
• “握固”“叩齿”“鸣天鼓”的含义
• 常用按摩法
九、养生
• 道教的心理卫生之道
• 道教在生活起居方面的养生要点
• 道教在饮食方面的摄养要点
• 道教论述四季摄生
十、房中术
• 房中术的含义及道教的看法
• 道书所述房中术的内容
十一、辟谷
• 辟谷的作用与要点
• 辟谷服药方
• 辟谷效果的史料分析
• 咽津的论述
十二、服食
• 服食药方
十三、炼养与医疗
• 行气攻病的方法
• 存思治病的方法
• 六字气治病的方法
• 导引治病的方法
• “反舌塞喉法”的含义
• 发气为人治病的方法
• “神枕法”的含义
十四、炼养与符篆
• 符策道法与气功炼养的关系
• 道教符法与手印、咒语
• 东华派内炼法
• 神霄派内炼法
• 清微派内炼法
十五、炼养与神通异能
• 道教中的神通异能
• 修炼神通异能的方法
• 神通异能的史料记载
十六、炼养与长寿
• 人的“天年”
• 道教炼养延寿的效果
下编 道
一、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
• 最高信仰及教理枢要——道
• 多神崇拜与符策、斋醮
• 成仙理想与修炼之道
• 以忠孝为本的伦理教化
二、道教之“道”
• “道”的定义及特性
• 对“道”的四种诠释
• 道教道论的发展及应用
三、道教与中华文化根柢
• 求道不已的精神
• 从贵生到长生不死的追求
• 从天人合一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 兼容并蓄的精神
四、略论全真道的三教合一说
• 高唱三教归一口号
• 三教合一的教义
五、金丹派南宗浅探
• 传承与分化
• 宗风特色
• 三教归一论与三教合一的特色
• 先命后性的内丹成仙说
• 与内丹融合的雷法
• 合流与影响
六、元代江南道教
• 符策诸派的繁盛
• 全真道的南传
• 诸派交参与教义特点
七、明代全真道
• 沉寂的景况与原因
• 张三丰的隐仙风范及内炼思想
• 何道全等人的内炼说
八、清代全真道龙门派的中兴
• 王常月与清代龙门的嗣传
• 王常月的教旨与清初龙门教风
• 外道内儒的龙门高道
• 刘一明的内丹著述
• 柳华阳的内丹说
• 沈一炳、闵一得的内丹说
九、中华气功在道教中的发展
• 气功在道教中发展的概况
• 多种多样的气功功法
• 道教气功理论的贡献
• 道教与气功治病
• 道教气功学的影响
十、内丹
• 何谓内丹
• 内丹的源流
• 丹法的类别
十一、内丹学精气神说
• 精气神及其相互关系
• 先天三宝与后天三宝
• 逆炼归元之道 |
本帖最后由 icicle5234 于 2025-7-18 12:31 编辑
作者经历传奇,在佛教深耕多年,成果丰硕,其实对道家研究也颇为深厚,研究成果主要编在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道藏提 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及《道教与中国传 统文化》,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牟钟鉴主编《道教通 论》等书中,大约有六十万字。虽然水平不是很高,但多数依据从来无人涉足的原始资料,基本理清了宋代以来道教的历史脉络和道派的分化、思想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