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籍上傳
| 封面: |   |  
| 簡介: | 權力與王座 從羅馬帝國的瓦解到宗教改革的興起,
 
 長達千年的「黑暗」是如何奠定了璀璨的文明?
 
 要了解歐洲如何主導世界史的發展,
 
 就必須回望中世紀的璀璨歷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旁觀者》年度選書
 
 《聖殿騎士團》作者創作里程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羅馬城曾經的強健與輝煌、蠻族的劫掠,到十六世紀新舊世界的交流與移轉,中間近千年的歷史,在過往曾被抹為「黑暗時代」,彷彿西歐的文明在五世紀時結束,只剩下莊園、農奴與封建,直到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後才大展光明。然而,這種充斥進步史觀的想法,卻讓中世紀蒙上一層灰黯無知的面紗,讓現代的我們難以真正理解世界史如何發展、歐洲如何強盛,以及今天與中世紀的人們差異有多大、又有多相似。
 
 攤開世界史的地圖,我們將發現商業革命、宗教改革等關鍵歷史事件,早已根基於中世紀;氣候變遷、大規模移民、流行病、技術變革和全球網絡,這些聽起來像是非常現代甚至後現代的問題,也早在中世紀就已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成就了歐洲的強盛!想要回溯歐洲文明的誕生,就不能不揭去黑暗時代的面紗,看看在啟蒙運動、科學革命之前,繁榮如何扎根?
 
 在撥開面紗後的中世紀,究竟是什麼模樣?原來,中世紀是充滿激情、謙卑、虔信、忠誠的時代,此時的人們相信忠心與永恆超越一切,任何人與人的相處與儀式都充滿了典範;那是個充斥無助與戰爭的年代,人們相信在戰亂之時唯有神與禱告能夠拯救一切,信仰與神學成為舉足輕重的議題,凡人的點點滴滴都充斥著神的意志;同時,那也是個充斥著滋味的時代,人們珍惜著土地賜予的點滴,享受上天降下的雨水,任何溫暖與飽食的瞬間都讓人回味。在中世紀蒙昧無知的面紗之下,是活生生的男男女女在大時代下掙扎與創造的故事,是歷史往前的動力,更是璀燦文明的根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分別從羅馬帝國的瓦解、法蘭克人的興起、歐洲文明的重生,與世代轉變的開端來闡述中世紀的歷史發展。不同於以往,這次丹.瓊斯將再次帶著幽默風趣的筆法,橫跨千年的中世紀、爬梳歐亞大陸上繁忙的時代革新,並以「人」為角度,敘述歷史發展中,個人或族群帶來的龐大影響,從匈王阿提拉到聖女貞德,看見不同的身分如何登上了權力的舞台、推動時代的巨輪前進,*終成就了我們難以直視的進步與繁華。
 
 王權的祭典
 傳統中國當權在位的皇帝,尊崇的對象之一是他在歷史上的「前輩們」,即前朝的歷代帝王──始於最久遠的三皇五帝,直到前一個王朝的君主。舉行典禮,向這些帝王獻祭,是重要的國家祭典之一。
 
 這種「帝王祭」,萌芽於五世紀末,七世紀成為官方典禮,並一直延續到1911年,有著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為了向歷代帝王展現自己的誠心,從拓跋宏、李世民、李隆基,趙匡胤、朱元璋到康熙、雍正與乾隆,眾多赫赫有名的皇帝都參與了這項祭典的建構與轉型:建立帝王系譜、行旅謁陵、定期陵祭、修陵建廟、國都建廟……。直到今天,中國北京還有一座宏偉的歷代帝王廟。倡議建此廟的,是皇帝;在廟中獻祭的主體,也是皇帝;祭祀的對象,則是他的一百八十八位「政治祖先」(political ancestors)。
 
 這些身處不同時代的當權皇帝,在這項儀式中想要為自己的權力祈求什麼?本書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精采的筆法,將歷史事實雕塑出故事的形貌;把分析和解釋,技巧地融入敘事中。同時,作者不忘探究其深層意義:這些當權皇帝,是如何想方設法與王權的根源和傳承者,建立跨越時空的連結。閱讀本書後,當讀者再次經過中正紀念堂、遊覽慈湖或中山陵、看到官員遙祭黃帝陵的新聞時,當會發現不同時代、不同政治態度之下,如何處理這些符號的問題,竟是如此地形質相類。
 
 伊斯蘭=仇女的宗教?穆斯林女性需要被拯救?
 伊斯蘭世界史 ╳ 21位秀異的穆斯林女性
 打破我們對伊斯蘭的錯誤認知,凸顯穆斯林女性在歷史的主體地位
 用她們的生命故事,帶您了解伊斯蘭的真正內涵
 
 ■哪些是你我對伊斯蘭的刻板印象?
 伊斯蘭=女權低落?
 伊斯蘭=男性沙文主義?
 伊斯蘭文化沒有女性出頭的機會?
 穆斯林女性等著被西方文化、被男性拯救?
 穆斯林女性只能擔當「母職」、處理「家務」?
 本書作者卡瑪利教授將一一拆解外界對伊斯蘭文化的錯誤迷思
 
 ■21位獨立自主、風華絕代的穆斯林女性,她們是……
 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一批追隨者:哈蒂嘉、阿伊夏、法蒂瑪
 獨霸一方的統治者或女王:阿爾瓦(葉門)、胡拉(西班牙)、努爾賈汗(印度)……
 伊斯蘭信仰的實踐者:拉比雅(伊拉克)、塔赫蕾(伊朗)、穆赫莉莎(俄羅斯)……
 新時代的現代女性:哈麗黛(土耳其)、庫勒蘇姆(埃及)、米爾札哈尼(美國)……
 
 【阿伊夏,615-678年,阿拉伯半島】
 先知離世後,阿伊夏無疑是他在世的妻子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無論是先知在麥地那的時期,或是在他死後,阿伊夏都在各式各樣的議題上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對社群裡的重要事務提出疑問並表明立場。涉及婦女問題時,她是最主要的權威,因為她可以提供她親耳聽見先知所言的第一手描述。
 
 【努爾賈汗,1577-1645年,印度】
 在她最光輝燦爛的一六○八至一六二七年,努爾賈汗統治著蒙兀兒帝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帝國之一。在其鼎盛時期,廣袤疆土涵蓋了現今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的大部分地區。「努爾賈汗」的字面意思是「世界之光」,是她的帝王頭銜,而這個稱號的鋒芒蓋過了她出生時的名字莫荷茹妮莎。
 
 【庫勒蘇姆,1904-1975年,埃及】
 她一開口歌唱,全世界都與她唱和。無論聽眾住在何地,或她在哪裡演唱,即使是那些幾乎無法理解她歌詞意涵的人,也會激動地回應她的表演。她的歌聲凝聚了團結的力量。……蘇丹人將她譽為「阿拉伯人的團結紐帶」,而她的聲音就是武器。
 
 若提到伊斯蘭教跟女性的關係,傳統一般認為伊斯蘭教是個「女權低落」的宗教,伊斯蘭歷史上也沒有值得一提的女性。但本書作者卡瑪利教授不這樣認為,他試圖舉證「伊斯蘭不是個仇女的宗教」、「伊斯蘭歷史上有許多具代表性的女性」。在上述的思路下,卡瑪利教授挑選了二十一位傑出秀異的穆斯林女性,從七世紀的麥加和麥地那,十一世紀的葉門跟呼羅珊,十六世紀的西班牙、伊斯坦堡和印度,十九世紀的波斯和非洲,再到今天的俄羅斯、土耳其、埃及、伊拉克與倫敦,這橫跨一千多年、足跡遍及全世界的巡禮,將帶給我們認識伊斯蘭的新法門。
 
 本書選取的二十一位伊斯蘭女子,有五位宗教的典範人物、八位威名赫赫的統治者或女王、四位曾經參與近代殖民運動,以及四位對現代世界有貢獻的傑出女性。從跟先知穆罕默德相知相惜的「聖妻」哈蒂嘉,一直到被美稱為「數學公主」的數學家米爾札哈尼,她們每個人都以「穆斯林」與「女性」的雙重身分,有著不平凡的經歷,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有著開創性的成就。
 
 作者在書中不諱言現代伊斯蘭世界有歧視女性的情況,但他更強調原初伊斯蘭精神是尊重女性、伸張兩性平等。作者也有感於女性在伊斯蘭歷史上的重要性,她們理應得到更多重視,她們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就是最有力的證詞。此外作者也注意到近年伊斯蘭世界跟西方世界間的文化衝突,他認為穆斯林女性在伊斯蘭的改革運動中會扮演更吃重的角色,這是伊斯蘭女性的「奮鬥」,也是伊斯蘭世界在當代要面對的課題。
 |  
| 語言: | 中文 |  
| 格式: | pdf |  
| 作者: | 丹·瓊斯(Dan Jones),胡塞因.卡瑪利,廖宜方 |  
| 目錄: | Part I 帝國 羅馬人
 蠻族
 拜占庭人
 阿拉伯人
 Part II 統治
 法蘭克人
 僧侶
 騎士
 十字軍
 Part III 重生
 蒙古人
 商人
 學者
 建築家
 Part IV 革命
 倖存者
 重生者
 領航員
 新教徒
 
 王權的祭典
 圖表目次
 序/李仁淵
 謝辭
 體例
 楔子
 第一章 皇帝的客人:王莽與王者的後裔
 一、歷代帝王的名單
 二、王者後裔的身分和禮遇
 三、儒生的信念與勢力
 四、結語
 第二章 華夏的歷史空間:拓跋宏的旅程
 一、文化的競爭
 二、文明的歷史、遺跡與他界
 三、王都之旅
 四、結語
 第三章 失落的王陵:楊廣和李世民的感傷
 一、隋唐帝國兩位君主的巧合
 二、歷代王陵的轉化
 三、歷代王陵在後世的變遷
 四、結語
 第四章 王權的公關:許敬宗和褚無量的操作
 一、歷代帝王祭祀的誕生
 二、皇帝的旅行、教養與形象
 三、從特典到常規
 四、結語
 第五章 起源、序列和體系:李隆基對王權歷史的構圖
 一、皇室的起源:老子
 二、統治的起源:三皇
 三、國家的起源:開國之君
 四、王權的序列
 五、國家祭典的體系
 六、結語
 第六章 趙匡胤的戰爭、祭典與國土
 一、十世紀的王陵
 二、盛世典禮的再現
 三、歷代王陵的維護
 四、王陵名單的缺席者
 五、王陵地點的正確性
 六、王陵的建廟
 七、結語
 第七章 朱熹的「道統」:批判帝王與功業
 一、「功臣」的榮耀
 二、孔廟地位的變化
 三、「道統」的批判
 四、結語
 第八章 朱元璋、朱厚熜與歷代帝王廟的建立
 一、「道統」的危機
 二、朱元璋的開創
 三、朱厚熜的變革
 四、結語
 第九章 愛新覺羅氏與「中華統緒」的建構
 一、福臨的挑戰和焦慮
 二、玄燁與歷代帝王廟的擴充
 三、胤禛和他面臨的質疑
 四、弘曆及其對王權歷史的新詮釋
 五、結語
 終曲
 後記
 徵引書目
 索引
 
 面紗之下
 推薦序(劉柏君)
 前言
 第一章 第一位信士──哈蒂嘉
 第二章 先知的血肉──法蒂瑪
 第三章 聖訓的傳述者──阿伊夏
 第四章 蘇非行者──拉比雅
 第五章 信仰的守護者──內沙普爾的法蒂瑪
 第六章 示巴女王再世──阿爾瓦
 第七章 行善濟世的女王──禿兒罕
 第八章 完美的政治玩家──沙嘉拉
 第九章 直布羅陀女王──胡拉
 第十章 薩法維王朝的強人──帕里
 第十一章 蒙兀兒帝國的武則天──努爾賈汗
 第十二章 蘇丹之母──薩菲耶
 第十三章 亞齊國女蘇丹──塔姬
 第十四章 是英雄還是異端?──塔赫蕾
 第十五章 非洲女權先驅──娜娜
 第十六章 俄羅斯的良心──穆赫莉莎
 第十七章 新土耳其的催生者──哈麗黛
 第十八章 以身殉國的情報員──努爾
 第十九章 埃及的歌姬──庫勒蘇姆
 第二十章 建築界的女王──哈迪德
 第二十一章 數學公主──米爾札哈尼
 後記
 延伸閱讀
 注釋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