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上傳
封面: |
|
簡介: |
中华大藏经 汉、藏、满与蒙古四种文字的大藏经。汉文绝大部分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期译出的。从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僧人及佛教信奉者下不少著作,有经序、注疏、论文、工具书、史料编辑,有一些假托译出的佛经,正统佛教徒称为“伪经”。这些大量的中土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佛教传统的“三藏”(经、律、论)的内容,使大藏经成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百科全书。
2018年5月20日,《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电子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对《中华大藏经》所收经典的原版阅读。 |
語言: |
中文 |
格式: |
pdf |
作者: |
- |
目錄: |
为避免过去刊印的许多种大藏经的缺失,《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内容要“全”。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用了八种版本与《赵城金藏》对校。这八种版本是:《房山云居寺石经》、《资福藏》、《影宋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及《高丽藏》。《赵城金藏》30年代初被发现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它是《开宝藏》的复刻本、装帧、版式保留着《开宝藏》的基本特点,在《开宝藏》几乎散佚殆尽的情况下,它不论在版本方面,或在校勘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在我国现存藏经中,未经传世的孤本还有《房山云居寺石经》、《辽藏》、《元官版藏经》《洪武南藏》、《武林藏》和《万历藏》六种。这几种大藏经,除残缺严重者外,多为《碛砂藏》和《永乐南藏》的复刻本,所收经籍少于《赵城金藏》不宜作底本使用。《赵城金藏》收录经路近7000卷,现存5380余卷,虽有缺佚,可用《高丽藏》补入。《高丽藏》和《赵城金藏》同属《开宝藏》系统的复刻本,版式完全一致,用《高丽藏》补《赵城金藏》,可谓“天衣无缝”。
终成完璧 |
2011年5月24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正式对外公布,历时近25年的《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对勘、编辑、出版工作宣告完成,《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与任继愈先生主持完成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终成完璧。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自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大藏经的编辑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藏经》的编辑出版工作即被提到日程上来。《中华大藏经》是由汉、藏两种文字组成的大藏经,这在大藏经历史上是首创。
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文化遗产”的“抢救”对象,部分学者提出编辑出版汉文《中华大藏经》的设想,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澂先生为此还专门目录,即80年代出版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但该设想其后没有真正落实。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任继愈先生1963年初出版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之后,作出重要批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基督教)、回教(伊斯兰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不久后,隶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正式成立。遗憾的是,不久后“文革”爆发,佛教研究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后,1982年,时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的任继愈先生,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会议中建议整理出版《中华大藏经》,分别汉文、藏文等不同文字,同一采用《中华大藏经》这一名称。同年8月,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正式决定,委托任继愈先生负责,开始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4年后,季羡林、任继愈、多吉才旦、土登尼玛等汉、藏学者一致建议应尽快整理出版《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1987年5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建“大藏经对勘局”,在四川成都展开《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的整理出版工作。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历经13年,动员了约160人参与,最终于1994年底编纂完成,1997年由中华书局全部出齐。这部大藏经共收经籍1939种,分106册。2004年出版《总目》一册,共计107册。汉文《中华大藏经》以《赵城金藏》为基础,总汇了历代大藏经有“千字文”帙号部分,会勘了包括《房山石经》在内的8种有代表性的藏经,其文献性的价值突出,为继承和创新佛教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原始更优越的版本。
汉文大藏经的编纂出版,同时也推动了藏文大藏经的整理和出版。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又称正藏,丹珠尔则为副藏,前者是有关佛陀说教的总集,包括经藏与律藏两大部分,后者则是历代高僧大德对佛陀说教的解说论述。此次出版的《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共232卷,《甘珠尔》选择8种木刻版本进行对勘,《丹珠尔》选择4种木刻版,从最初对勘到最后出片,一共经历了12项24道工序,是校对最精良的藏文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与(汉文部分)是姊妹篇,它们的出版是我国佛教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大书特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