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的是指法尘。法尘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 
是法尘。当念“一”时,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识。念“一”时心识知道念 
“一”;念“二”时心识知道念“二”,……。没念“四”时,心识不知道,还 
没念“五”时,心识不知道。念“一”时,心识就生灭一下,念“二”时,心识 
就生灭一下,所以我们的心识念念在那儿生灭而觉知。古代开悟的禅师说:“念 
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说:我们的前心念与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 
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 
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五盖。五盖是贪、瞋、睡眠、掉悔及 
疑。因为一个人要修定、修慧,这五盖会掩盖住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 
故观法念处时,要观察我们是否有此五盖的烦恼?它是从何来?从何灭?它生灭 
的原因?我们应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们用心观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盖的 
方法,它就会消除掉,那我们就不会再怀疑佛法,对它深信不疑了。 
 
观察五盖后,接下来是观察五蕴。我们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包含在五蕴当中。 
法念处不止指法尘,它还包括一切法。五蕴包含一切有为的生灭法,世间的一切 
法没有一样不在生灭,所以观察法尘时是要观察它的生灭,从中发现一些事实。 
 
在观法念处时,除了观察五蕴外,还要观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与六尘。 
六根与六尘接触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静坐时,心念集 
中在耳朵,我们就去听声音,要觉知这个过程。过一会儿,我们的心念又去观察 
景物,对于这些心念转移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们要注意六根 
与六尘为我们产生了一种结缚,既是我们的烦恼从六根与六尘中源源不断的生 
起;十二因缘中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六根,他就没有“受”,所以我们的“ 
受”时从六根而来。观察这个受后,接着观察心,再观察受的来源是从六根与六 
尘接触而来,我们要了了分明这个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灭掉,那 
么我们的贪瞋痴很快就会消灭。为什么这么讲呢?打个比喻:以声音来说,有人 
骂你一句“他妈的”粗话,你闹起烦恼,骂人、打人、与人过意不去等,如果你 
当时很冷静,以智慧观察,听后就会发现:因为我的耳朵与声音接触后,就产生 
“他”、“妈”、“的”这些声音的分别心。你也会发现原来外面有声音,你里 
面有耳根,它们接触后生起受,生起心识;然后你就会发现到,原来是法尘这个 
罪魁祸首添加一些烦恼进去,使你做出反应或反击。当你发现到这一点时,你就 
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来。我们凡夫听声音后,闹起烦恼来,就只会怪外 
面的人,绝不会怪自己内心有这个烦恼。 
 
如果有人说:“You are stupid”对听不懂这句话的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个 
声音罢了,但是听的懂的人的法尘中就有“Stupid”的意义存在,他的耳朵与声 
音接触后,感觉到这个语言,法尘中生起分别、然后比较,那他的烦恼就来了。 
他不责怪自己过去业中有这些“废物”,就只会责怪别人骂他“Stupid”。如果 
一个人观察法念处中的六根与六尘,到了了分明时,就知道烦恼从何处来?烦恼 
如何灭?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烦恼,使它不生起。 
 
修学法念处进一步要观察一切法是生灭无常,我们不能做主,不自在;不自 
在故是苦、无我。我们凡夫深深的执著这一念一念会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却 
说它只不过是法尘罢了,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法尘与外境的色尘是同样一回 
事,只是不同东西,同样的作用,而我们把色尘当成外在的身体与世界,法尘当 
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们观法无我,而且要观一切法都无我。法尘是内在的,但 
这法念处不止是指法尘,它还包括五蕴及世间的一切,里面都没有一个我。 
 
四念处要完成的观行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虽然 
如此,但是在做观行的过程,并不是永远去观想不净、无常、观苦、观无我,而 
是要把我们的心念、行为、举动等觉察到了了分明。 
 
五、总相念处: 
 
四念处除了这四个不同的观行外,还有一个总相念处,既是在这四念处中观 
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苦、无我以及空性。既是:身念处是无常、苦、无我;受 
念处是无常、苦、无我;心念处是无常、苦、无我;法念处是无常、苦、无我。 
无常、苦、无我在大乘佛法中以一句话来总括它,既是所谓的“性空”。一切法 
都无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观空。 
 
《俱舍论》中说:“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叫做别相念处。”既是各 
别的观察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称为别相念处。如果以法的总体来 
看,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的皆是苦,一切法皆是空性、无我性,这称 
为一切法的共相。我们可以一切法的共相来观察一切法,乃至以此法来观察四念 
处,这样的观察称为总相念处。 
 
六、修四念处的此第: 
 
根据《大智度论》以及南传经典《四念处经》(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都教导我们应该从观察呼吸开始,然后才观身不净,因为我们的 
心散乱,应先把心定在呼吸上,慢慢地使我们的心念微细后,才观察身体的不净。 
在经论中说,如果我们以散乱的心来修观身不净,会得到反效果,结果是越观越 
觉得可爱,因为我们凡夫一向来认为自己的身体好,别人的身体漂亮的缘故。 
 
观身后就观受、观心、最后观法,其原因是身体的行动最粗,接下来是感受, 
再下来是心念。其实心念比法尘更微细,在这儿先观心,后观法,因为观心念无 
常比较容易,观法无我难。这个观法无我,并非是叫我们想:“无我,无我。” 
的这样想,而是观察法尘念念之中,哪一念是我?这样的观法无我比较难,反而 
是关心念无常容易。 
 
中国佛教不大提倡这四念处的修法,只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曾写一本《四念 
处》,他是以大乘思想来讲解四念处的修行。自此以后,就没有人宣扬此修行方 
法了,这是很可惜的! 
 
南传佛教很注重“四念处”的修行,尤其是在缅甸,他们有一套修行的方法 
及步骤,修禅者要学习那套方法后,才被认为有资格做导师,教导其他的人修学。 
 
缅甸禅师教导四念处的方法及步骤: 
 
首先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事物,住在庙宇中,然后跟随一位有资格的导师学习。 
每天起来,坐禅与经行。所谓经行是保持一心前后来回走。修行四念处者每天少 
做事,只是坐禅与经行,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时因为静坐久了容易产生昏沉,同 
时久坐会生病,所以采取坐、走,坐、走的方式。导师会安排静坐半小时,经行 
半小时或静坐一小时,经行一小时的功课,有些甚至经行两小时,在经行时观察 
身体的一举一动,念念要分明;要知道何脚先起,然后踏在地上,甚至于踏到地 
上的情形,也要知道。开始经行时心念粗,就要用心念左右,左右地训练,慢慢 
地对身体走路行为很清楚,到心念微细时,就不要念,只要保持知道就好了。 
 
接下来他要知道是脚走了他的心知道,或是他的心叫脚走,他也要发现到: 
是心叫脚提起,脚踏到地,心才感觉到;他要发觉到这两个过程。走到尽头的时 
候,谁叫他转弯回来;他站着也要知道,他要对这些心念了了分明。这样经行的 
结果,他的心会慢慢定下来,观察力会越来越敏锐。他静坐时要观察呼吸,肚子 
的膨胀与收缩,呼吸的出入等。在静坐的过程中,发生任何事情,他都要知道。 
 
每天晚上导师会个别与修行者对话,问今天做什么修行?有何感受?导师就 
会慈悲教导,纠正错误,有些严格的导师在与修行者做个别对话时,不允许别人 
听,因为有些修行者听后会模仿别人的修学。比如某些修行者在修学的过程中, 
发现到在左右,左右走时,心念在控制他的脚,那他与导师对话时被另一个人听 
到,当那个人被导师问时,也给予同个答案,他没有发现到,也没有感受到,只 
是学来的,这对他完全没有好处。 
 
导师与修禅者做一对一的对话,考问后,知道个别修行者的程度,就会逐步 
教导,不能做三级跳,避免在修禅的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与中国禅宗祖师的教导 
相似。每晚禅师与禅和子(修禅者)有小参,那就是祖师以对答方式来考问参禅 
者。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我们凡夫有常、乐、我、净四颠倒。 
没修学四念处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四个颠倒,既使是念佛,常、乐、我、净依 
然存在,但是修行四念处就容易破除它。烦恼少,智慧生,那就容易解脱生死, 
所以它是修解脱道者的良药。 
 
佛陀在他的遗言中指示比丘应当依止四念处修行。依据经典中说,认真修学 
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经典中又说:四念处是能使众 
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而走上正道、觉悟涅盘的唯一 
之道。 
 
有关四念处修行的经典有《四念处经》,它是被编入《增一阿含经》中。南 
传经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单行本,我们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选译》中找到这部 
经。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四十八卷中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而 
且强调修菩萨道者也应该修学四念处。 
 
六 波 罗 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土垂)”(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 
觉悟的意思;“萨缍(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 
提萨缍(土垂)”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 
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 
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 
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 
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 
 
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 
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 
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 
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 
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 
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 
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 
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 
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 
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 
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 
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 
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 
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㈠、布施: 
 
①、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 
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②、无畏施:我们令众生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称无畏施。菩萨行无畏 
施时往往连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给众生,故无畏施也称为内财施。佛说持戒就是一 
种无畏施。 
 
③、法施: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劝导人们修 
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为什么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烦恼,所谓贪瞋痴三毒,在此三 
毒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贪,要解决此大烦恼,就要从布施着手。因为众生认为千辛 
万苦得来的财物是属于自己的,舍不得给别人,那就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要由捐 
一毛钱,捐一块钱给众生,从中慢慢开始学习布施。吝啬与贪心的烦恼是每个人 
都具有的,为有行布施才能对治我们悭贪之心。凡是贪心烦恼重的人,是不舍得 
把自己的财物给予别人的,故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并 
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此种布施只是度个人内心的烦恼而已,而菩萨是观 
察到众生苦,愿令一切众生得乐,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萨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 
有果报的,他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其本身必须要具足种种福德因缘,而此福 
德因缘是要靠修行得来的。菩萨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财富,这样对众生 
的影响力才大,众生才会听他的话,所以菩萨要求种种福德。佛陀说他是一个求 
福德的人,是福德圆满的觉者,他的福报是世间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盘两千多年 
后的今天,世人还建造金碧辉煌的庙宇来供奉他,而这种福德圆满是佛陀累劫修 
行布施波罗蜜得来的。因为佛陀有很多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 
生,故菩萨修行的第一步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将来的果报,不能称为到彼岸,这只是求人天福报罢 
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脱,对治悭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个行菩萨道者,也要 
行布施、因为要度自己悭贪之心,同时将来还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萨看 
见众生疾苦,以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布施给众生,令众生得乐,所以此三种布施 
是行菩萨道者所应做的事。 
 
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如有人向他讨钱,就应该布施,如果他一毛不 
拔,舍不得施与,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没资格达到解脱之境界,因为他还有悭 
贪的烦恼,世间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济世,为慈善事业尽心尽力,何况是 
菩萨行者呢? 
 
法施令众生能听闻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恼的,同时也使他们懂得解脱的 
道理,能令他们走上解脱之道,这三种布施能度我们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故称 
为波罗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贪求地位、福报、名誉,这不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故不 
能称为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为修学菩萨道的菩萨而讲的。 
 
㈡、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①、律仪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们 
做各种坏事,既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等,戒称为律仪戒。受持律仪戒的原因有三: 
 
⒈为了防止坠落,确保我们在善道中受生。 
 
⒉世间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况是一个菩萨行人?所以菩萨行 
者更应该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们的烦恼,以它为依止,令我们不做因果上的恶行为,故戒 
律可以度我们毁犯的恶行为。 
 
②、摄善法戒: 
 
菩萨行者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他的过失,故应戒除。善法 
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③、饶益有情戒: 
 
发心行菩萨道者,一定要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萨行者起瞋心后,就不想利益众生,他应戒掉此恶心,生起利益众 
生之心,称为饶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 
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 
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一 
定的,但对一般悭贪重的人来讲,那是肯定的。一个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 
连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为他悭贪、吝啬,不愿意给众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范他的贪瞋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故菩萨的修学应从布施开始,然后 
才发心持戒。 
 
㈢、忍辱: 
 
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 
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 
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 
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 
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 
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 
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 
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 
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王八蛋”,你观察到众生有 
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 
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 
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 
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 
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 
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 
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 
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 
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 
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 
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 
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 
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 
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给予我们的苦恼,并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过是凡夫之 
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 
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 
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 
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 
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 
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 
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 
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㈣、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①、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 
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 
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 
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 
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③、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 
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 
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 
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 
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 
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 
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 
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 
功。 
 
㈤、禅定: 
 
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 
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 
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 
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 
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 
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 
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①、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 
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 
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 
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 
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 
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 
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 
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 
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㈥、智慧: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 
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 
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 
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 
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 
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 
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 
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 
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 
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 
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 
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 
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 
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 
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 
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 
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 
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 
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 
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 
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 
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 
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 
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 
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 
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 
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 
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 
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 
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 
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 
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 
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 
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 
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 
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六、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㈠、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 
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㈡、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 
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 
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㈢、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㈣、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 
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例如:杀母是逆罪,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狱受 
苦,这就是一种异熟果。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到 
达生死解脱之彼岸。 
 
七、总结: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 
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 
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