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上傳
封面: |
|
簡介: |
一部蕴蓄和修订了18年的人体生命科学力作《道医学》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诞生于黄老学说的道医学,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医学系统,它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医学》极大地沿伸和丰富了中医理论,将为中医的现代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学理论基础,起到扶正、固本、强基的强大作用。因为它直接扎根于中华道德根文化,契合于东方哲学,并且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论证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是突破现代中医学发展瓶颈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现代中医学缺失已久的理论母体,是促使中医学反思和革新的伟大动力。它的面世还对于培养新一代中医后人,快速提升医者水平,加速现代中医的革新性复兴、回归式自强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
語言: |
中文 |
格式: |
pdf |
作者: |
熊春锦 |
目錄: |
揭开人体的终极奥秘
第一篇 道医学绪论
第一章 道医学引言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慧与智
第三节 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第四节 道德是医学的灵魂
第二章 道医学入门
第三章 一元四素全息论
第四章 三元(源)论的概念
第二篇 道医生理学
第一章 道医生理学概论
第二章 质元生理学
第一节 质元概述
第二节 气和氖
一、炁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焦的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三章 物元生理学
第一节 经脉系统概述
一、血气、脉、经脉
二、经脉的定名
三、经脉系统的传输作用
四、经脉系统层次的分类
第二节 经络系统
一、经络系统概述
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
第三节 脉道系统
一、脉道系统概况
二、八脉系统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丹窍系统
一、网脉线
二、之脉线(双螺旋脉线)
三、内丹脉线
四、外丹脉线
五、天脉窍
六、理脉窍
七、混沌窍
八、丹窍系统综述
第五节 道医藏象学
一、道医藏象学概述
二、五臓概要
(一)肾臓
(二)肝臓
(三)心臓
(四)脾JI葳
(五)肺臓_
三、六腑概要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_
四、奇恒之府
(一)脑
(二)女子胞
五、臓腑之问的关系
(一)臓葳与臓之间的关系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三)五戚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体元生理学
第一节 体元(性体)的客观存在性
第二节 生命体元的分类
一、人体基础体元系统
二、人体培生类体元
三、灵光内蕴的性体
第三节 论体元的阴阳
第三篇 道医病因机理探讨
第一章 道医病因总论
第二章 疾病的内因机理
第一节 玄源致病内因
一、显性玄源致病内因
(一)七情内伤
(二)内生五邪
二、隐性玄源致病内因
(一)元性致病内因
(二)三魂致病内因
(三)七魄致病内因
(四)寄生体元致病内因
第二节 质元(源)致病内因
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
(一)气的失常
(二)体质与正气的关系
(三)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
二、显性质源致病内因
(一)血的失常
(二)津液失常
三、隐显质元(源)内因的相互病理
(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二)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第三节 物元(源)性致病内因
一、显性物源致病内因
(一)五碱功能失调
(二)六腑的功能失调
(三)奇恒之府的功能失调
二、隐性物元致病内因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
(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
第三章 常见疾病的外因
第一节 物源性致病外因
一、显性物源致病外因
(一)地域环境
(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
(三)自然气候因素
(四)意外创伤
(五)饮食不节
(六)劳逸损伤
二、隐性物源致病外因
(一)微观生物性外因
(二)饮食不洁
(三)地气水气场性外因
第二节 质源性致病外因
(一)六淫性质
(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三)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
第三节 玄源性致病外因
一、致病信息体元分类
二、正确认识信息体元致病
第四篇 道医诊断学
第一章 道医诊断学概论
一、道医诊断学概述
二、道医诊断技术层次分类
三、道医诊断基本要求
第二章 望诊诊断
第一节 气色的分类鉴别
一、望气色技术的培养方法
二、细致掌握分辨气色
三、病理气色的概略分析
第二节 面部气色望诊
第三节 眼部望诊
第三章 指剑掌眼诊断
一、基本要求
二、应用范围
三、具体操作
四、与切脉结合
第四章 体元丢失诊断
一、诊断方法介绍
二、病案举例
主要参考引用文献书目
编后记 |
本帖最后由 icicle5234 于 2025-8-5 08:38 编辑
《道医学》试读:第一节 历史渊源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古代修身者在“恬淡虚无、正气内存”下对生命真相全面、深刻地进行慧观内视,以及研究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成果的部分记录。道学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从未离开过人体内最基本的三大物质:“精炁神”这三宝,对生命中的精炁神的研究,早就达到了极其完善和全面的境界。在对人体精炁神三宝的研究中,精和炁这两大系统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但并不是生命真相的全部。因此,我们的祖先将对“精”和“炁”两系统慧观与智观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神”这一系统研究的少量结果,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传统中医学的灵魂,形成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并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专著。道学对生命中的“神”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则保留于道学修身的内部进行承传,始终牢牢地把握着对精炁神三宝的整体研究和完善,并且创立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精炁神三宝,以区别于传统中医学。因此,研究生命的真相,就必须走进道医学,走进修身学的守一法和修真学的金丹法的殿堂之中进行探索。因为只有道学的这两大学说系统中,才完整和深刻地揭示着人类生命的真相,保存着对生命精炁神三大系统的完整研究。而且2500年以前的修身学守一法对生命真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远远超过汉唐以后时期,在性慧隐退而智能独强中所诞生的修真金丹学。汉唐时期逐步形成的、适应人们后天智能强化张扬背景下的修真金丹学,虽然是一种渐进式的、逐步摆脱智能制约,淡化心智而###见性的方法。它与黄帝老子和庄子所提及的修身得一守一方法的直指心源性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金丹学所对生命中精炁神观察的虚实同步的经验,对传统中医学的全面发展,同样发挥着理论奠基和指导作用。在历史进程之中,中医学依据对生命认知的深度不同,社会需求的差异,逐步形成了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传统中医学虽然源生于道学,运用其“精”和“炁”的理论,但是她逐步向完全性的“常道”转化,以适应社会人们素质的需求。但是,道家内部则仍然把握着生命真相和医学中的精髓继续进行深化,恪守“常道”与“非常道”整体把握型的研究原则,从而形成道家自己内部的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着生命真相中精炁神三大系统。道医学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并不会完全失传。相反,历史上常见一些道医学中的方法,不断地公开于传统中医学之中,融入传统中医学的系统之中。道医学由于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所以需要具备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的慧观能力,将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因此道医学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在道学的修身界内部流传,难以完整地进入常道后天意识“唯智能”使用的医学领域之中。了解、学习、实践道医学,离不开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是掌握道医学的前提和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修身文化,是诞生道医学、传统中医学的源泉,“岐黄源于道”,绝非虚言。“道”不可见但可知,“德”可见亦可积,积之厚足,厚德载道,则可知“道”而生万化。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尊道而贵德”。虚无生万有,人体生命真相中的有质无形的人体三宝:精炁神,就是人体内道和德的必然产物。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蒂,全部都建立于对这个“虚无生万有”中的虚的研究之上,虚中实有的精炁神,就是生命的实相。同时,对万物由道这个虚和○中生出,并且通过德的能量的畜养而成形的现象进行全面研究,也就构成了宏大的道德文化系统和方法论。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东方哲学、科学、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她养育我们的祖先撰写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就了汉朝文景之治和大唐盛世。盛唐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现象中仍可略见一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之中,它在历史上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的辉煌。宋代以后,由于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中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儒学文化进入了教条化阶段,以及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主中原,加之西方智能科学的传入,才逐步压抑和冲淡了道德文化系统对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力。综观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在近数百年中,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力都日见式微,民族虚无主义者大兴其说,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但这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暂时现象,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由于高度符合宇宙自然的总法则,符合自然规律中的真理,必定会兴盛于世,大行其道,传遍整个世界。分析中华传统中医学系统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便可得到道德文化与传统中医学诞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中医学理论富含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内核,在运用中比其他领域更贴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源头,因此,她虽然在近数百年来饱经蹂躏,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立于中华大地,百折不颓地顽强地发展着。近代更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傲然屹立于世。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