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V4 w# E: R, l1 {# ]6 I# X9 s 1100 威尼斯和法兰克人王国缔结贸易协定。 * g& ]6 K$ E' b* X1 A2 c; b# I
$ ~! m( f& F) e" G: F0 L
1100-18 耶路撒冷国王博杜安一世。 2 n8 Z; l# F1 b8 q2 e. i# }& T& m9 u* a6 P+ J5 T
1101 几次派遣援军均告失败。 ) \+ |! E' L$ y: ]3 y
# x: }8 f5 }" x; l+ c' E
1102 博杜安在拉姆勒获胜。占塞萨雷。 , O% o5 C* V7 U: ^; |) y4 t+ h- Q) K9 l- k" j; F. K
1103 十字军攻占圣-让-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在哈兰打胜仗。拜占庭人要求回安提阿。 + u; ?7 Y% G0 W$ E' F3 b
! \- V1 M0 d0 y3 @/ E1 S
1106 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里吉•阿尔 ' D) w& Q; e. X$ J
5 \1 V) j' U) J5 ~& o 斯兰占领梅利泰纳。 & B/ h4 x& V& i/ F) I7 S9 L
8 c6 u1 O1 ?. f/ F/ ~1 x9 y 1107 唐克雷德占领拉奥迪塞。 ; g. z- K* t2 V8 F
' ~4 y: _1 {6 C7 Z 1108 博希穆德被俘于亚历克西一世。 7 N2 V6 t0 @: p5 i) X( L& m+ w- ^; ]* Z4 E) q
1109 占领的黎波里和贝鲁特。建立的黎波里公国。 ! z6 O; ]3 N7 [9 m6 g : F d* M$ a- P* d5 W g 1110 博杜安一世占领西顿。进攻的黎波里。 4 c. R/ O+ P# J0 H# L 7 o3 M4 k! s6 _7 F# i 1112 罗歇继承唐克雷德为安提阿君主。 9 d D! y6 @: B# c8 f) E# Z K, ^6 l# j6 |- z
1113 土耳其人进军。博杜安一世在太巴列战败。 1 x7 g* P! g" w9 J& D' u 8 b- q7 A) z$ @0 h5 i" @" |8 D 1115 十字军与大马士革的阿塔贝克结盟。特勒达尼特战役。博杜安一世攻占莫阿布。 & c: y) O6 _2 A$ l; ?2 l1 q: d
* A0 y$ ~, `, r* s; v 1116—18 博杜安一世进攻埃及。 ( q+ L5 X$ p k % C% |6 y0 ?! r0 Z$ U 1117—18 阿拉伯人重新占领萨拉戈萨。 - w& J1 C2 c' V) R, ^! x8 ?
$ b- G. e% W( A" k: O
1118—31 耶路撒冷国王博杜安二世。 ( ~+ q) w1 u, p5 c( o& Q& ^2 b" B# n, L: i- s
1119 特拉基布兰之败。罗歇遇刺身亡。 : i; |: n# _8 e* _5 k1 d/ ^9 P9 a1 P 7 V. u' T$ S. J: o 1124 十字军占领蒂尔。 2 l) K! K3 X& o; `; k
- o. P' ^' |: A7 n9 N
1125 伊斯兰教徒占领阿莱普,后来在阿齐兹为博杜安二世所击退。 4 D* A; H. s5 ]9 R4 z" U4 C% X
* K3 q/ E. }1 I, d0 B/ S 1126 博杜安到达大马士革。 * ]9 ]4 p: c( I' Y$ M) O 2 ~$ g1 K) v' e8 ?: [/ B( W5 h: N' r 1128 曾吉控制阿莱普。 2 u0 j; D0 C" c! F" E
9 y9 x! g* A. J, ~% E 1130 曾吉占领哈马,进攻安提阿。 . L+ M/ o3 E( V; L% U$ i
: w/ z. e9 i. A& u. ~ W 1131—48 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一世。 , T9 G- w- o. }7 K- q3 `7 P& T$ _" W; p; D
1135 曾吉进入的黎波里公国。 , C0 T+ C8 z' d) Q! Q3 @4 z" u- q9 z, X
1136 雷蒙成为安提阿君主。 # [% b0 _- c- C 5 C$ @1 G$ @5 h) n0 T# y7 K 1137 富尔克在巴兰(蒙特费朗)投降。 " G8 A) v3 U- j
. ], y/ J+ L+ v' ~! u$ o: z
1138 安提阿君主雷蒙承认约翰•康尼努斯为最高主权。 + D" G8 y$ Z8 z! F ; V% F |, b5 [" ]% ~6 t: ` 1139 富尔克和大马土革结盟对付曾吉。 + y& o4 A5 A. e
* p1 e0 }2 O9 d3 T$ U1 B. ` 1140 曾吉从大马士革撤兵。 ) Y; f% Q. \8 ?: S, V& y; m 9 O6 u8 r0 ^3 t/ V' R( m 1142 十字军在奥龙特河被曾吉打败。 5 |2 P3 A# {( ?5 D O3 N. L1 @ 9 k2 o7 j5 @/ J- l- |) E+ W 1143—45 拜占庭人和安提阿人又起纠纷,雷蒙屈服。 2 G2 P$ I( r! z4 _
& L5 ?2 d& ~+ z- ?) g
1143—51 托罗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西里西亚。 2 d! p) V5 f% ^+ b P Z8 ]* k# ?8 {3 q" p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 Y8 E. [4 r f9 a% v- w+ f + Q; I k0 |. ^$ K 1144 曾吉占领伊德萨公国。 R+ V! O) t1 `( Z% F# ^0 o 2 Y/ S* W! y- ^* v; Z1 I 1146 努尔丁继承曾吉王位。圣伯尔纳在韦兹来发出号召,由法王路易七在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领十字军展开第二次东征。 ) Q* l7 t( z/ I! ~ 8 j. _2 N5 u1 a$ m 1148 包围大马士革失败。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欧洲。 ( X6 B4 ^/ M7 M% V7 v
5 [, b" L7 ]. X" F$ z4 T 1149 努尔丁攻占阿帕梅,杀死雷蒙。 ) q+ v1 N! S5 V
+ [, Y2 _9 ]4 P( x5 k 1153 博杜安三世占领阿什克伦。 5 S P; p# m: i4 s7 S* u5 v
& z% K& P+ m9 h0 B 1154 努尔丁占领大马土革。 " j" ]5 k `2 ^1 _, W
* s8 {* i; a) U1 n" K% C: S3 u
1155—56 雷诺洗劫塞浦路斯。 2 W, q5 I4 X ?# o A; e 7 H* L& @& y& Q3 d1 u" l 1158 博杜安三世重新占领哈里姆。努尔丁在布塔哈战败。 0 S/ m% }8 O! N* c ]" x
- E* a- e3 [, _) ?& o$ d
1159 安提阿承认曼努埃尔为君主。法兰克人与拜占庭人联合围攻阿莱普。拜占庭与努尔丁清和。 5 @$ Z6 w: d& m; |6 K; k
+ E! L2 \6 @/ I; B
1160 雷诺被努尔丁俘虏。 4 W( t* l- G! z
, Q; {+ D: L7 E: v2 s
1162 博杜安三世的继承者阿莫利一世。 ! l8 \( ]0 \/ ?* M( K+ P
( [+ z5 ^8 ?6 v/ e* \' q
1164 努尔丁占领哈里姆。 - A' ~" j, d7 ~. {8 ?; N: T$ a& S7 T n1 W; z* @# t$ g G 1167 希尔库赫在埃及。阿莫利一世攻克开罗。 , U: E) O, ]- m: D$ r4 r5 [* W ' V. A( B6 C: M. [ 1168 阿莫利在埃及受挫。 ( e& }4 @& i' f. ~% p
/ r. h2 P6 t% z4 `- t* x* l
1169 撒拉丁任埃及首相。法兰克人与拜占庭结盟。包围达米埃塔。 . S) l" i n/ f+ V+ s8 z/ C3 b! f2 j0 C! L) \ |
1170 阿莫利在死海痛击努尔丁,在加萨攻打撒拉丁。 % X% L4 P% G1 g
3 z- h) B( O/ ]# Q$ e
1171 撒拉丁推翻开罗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 - d$ i* i9 t- g+ g# H
* i# T+ S0 m, W1 O/ ?( s% E- b 1174 努尔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博杜安四世即位。撒拉丁夺叙利亚政权。 ( e2 J) P/ k; A/ |, P1 h. T
! Z. F1 i: Y" _3 x8 v* e% F 1177 撒拉丁败于蒙吉萨尔,被博杜安四世击败。 - T7 N0 b3 m3 M8 h& b1 o ; O1 G0 A# E0 `# ?: [. h. [; B$ M! a9 Z K 1179 撒拉丁人侵蒂尔。 y; I, D) @$ U* a0 [2 q- O' E
4 Z7 A! l. H/ {9 |$ |8 x 三天内,法兰克人让他们尝到了刀剑的滋味,共杀死十万多人,抓走大批俘虏。 V; {/ \9 y8 h, G. Y
" K P0 t' Z8 h4 `7 O5 d2 \+ w 伊本•阿西尔作者: 修罗瞳 时间: 2008-2-3 21:12
十字军东征系列之六: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 ( @( `- k9 \" x7 h ]" P
0 R2 h8 [' E6 q& s. @9 Z2 f7 e% B
攻下耶路撒冷 5 f( |9 n) Z% n
; g, L# h+ C5 F( O
对犹太教徒、 & r- w% \$ a+ o7 h
3 w9 q5 g: S' v1 j: u2 H9 x
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来说, " i p5 }1 C) u Q }$ G
+ j$ Z1 @. Z2 l: N" p 耶路撒冷是一座圣城。 ( W- L/ s+ |+ o7 [: E8 [5 L5 D7 v- t# @5 v/ ^
它曾被攻陷过两次, / _$ y9 m: g% l* A- }
2 c2 V1 r/ N# M, E6 V& B( k
一次是1099年的十字军, ' U& f9 _5 W& Z. A: u9 M' |# F" B8 n- L% l% y I
另一次是1191年的萨拉丁, / H+ D5 y8 Q9 }( o 5 N( x c4 V6 @4 I" N0 g. O 不过两次的情形大不相同。 ; _: r/ ^+ ~# \' _( Z8 { i( _ + [9 j6 f/ q: n% f 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 + Y2 m( ^/ {5 m: M5 s- X2 I & H# e H \( F6 n 当时的领主研究出利用器械进攻城市的方法,以便进去朝拜救世主的圣墓。他们建造了两座木塔,以及不少<敏感詞>器械。 - c- M9 W0 `* I: o ]% P4 }) V8 k6 y' S+ o0 e0 K7 Q
戈德弗鲁瓦公爵和雷蒙伯爵也从远方运来木材,建造备有各种器械的木塔。撒拉逊人看到我们制造这些器械,便巩固城市,加强城楼的夜间防御工事。[…] " r( i! `) p: @3 M, `" l
) w6 X1 u( n3 V" z* p7 u! w 星期三和星期四,我们从各个方向猛攻。但在攻下城市前,主教和教士们频频讲道和劝导。我们决定为了上帝的荣耀,列队绕行耶路撒冷城墙四周,同时祈祷、施舍和斋戒。 0 K* x, z0 z$ S2 R, R) S5 X/ `0 ` v/ F3 l
星期五一大早,我们向城市发动攻势,却徒劳无功,大家感到非常惊愕,非常恐惧。 5 L+ z2 Y6 U$ P% Z " Y$ [* ]% B2 [/ m" W5 X 后来,随着耶稣基督钉上十字架那一刻的临近,我们布署在木塔上的骑士,包括戈德弗鲁瓦公爵和他的兄弟厄斯塔什(Eustache),个个奋勇作战。 4 o. E' E: i( |8 k+ {& C
- r4 ^6 {0 }3 M0 F7 v6 [+ ~/ `* K% G 这时候,一个名叫利埃托(Lietaud)的骑士攀上了城墙。他一登上墙头,所有守城者都从墙上逃到城里。我们跟在后面剑劈刀砍,一直追杀到所罗门(Salomon)神庙。我们在神庙里大开杀戒,地上的血甚至淹到脚踝了。 0 `1 d/ q$ ?4 b
- f G5 K4 u9 u, f- n ——引自威廉•西蒙所作《世界上20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 2 b, k$ e2 P- c5 e0 A& C* B7 {+ p7 E( r/ n5 J) q& s+ u$ j7 N
部分人名、地名参考《十字军东征编年史》作了修改 3 B2 o" N5 M+ J& h5 _7 G! k8 [: Q % D3 g: I( x6 L- {2 V 背景: ! `! `) m( O u' |( ]
$ p$ I4 P4 m6 D. q 1081年,康尼努斯家族的阿列克赛一世(或作亚历克西一世)登上拜占庭的皇位,使这个处于绝望中的帝国出现了生机。亚历克西一世意识到,单一*自己的军事力量无法应付土耳其的威胁,便请求教皇乌尔班二世提供雇佣军。教皇欣然同意,但他提供的援军规模比亚历克西所要求的大得多。1096年夏到1097年春,教皇提供的军队到达君士坦丁堡,但是他们不是几千名身经百战的雇佣军,而是一支既有战斗人员、又有非战斗人员的大军。他们各有自己的统领,都要求吃好住好,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 ^$ b, O/ x1 r- C( r' J $ r" t6 T# W7 Y- y 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到达时,<敏感詞>形势对他们十分有利:一个由塞尔柱苏丹领导的统一的穆斯林帝国的威胁尚未形成;鲁姆苏丹国已经独立;一个新的王朝——达尼什曼德王朝——业已控制了安纳托利亚的西北部;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和黎凡特的埃米尔有好几个;巴勒斯坦则由以开罗为中心的强盛的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管辖。因此,十字军面对的是一群四分五裂、相互猜疑的敌人。这对他们来说可谓万幸,因为如果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团结一致的敌人,他们决不会取胜。 ! q1 t& Q1 Y$ h( q! q' v
6 ^; Y0 P9 p3 a- W
拜占庭和十字军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两者有时彼此合作、有时互不干涉、有时相互对立。只要利益需要,他们还与周边的穆斯林结成秘密同盟。拜占庭和十字军的初期合作很顺利(亚历克西一世巴不得十字军离开他的国土)。1097年夏秋,这种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尽管基督徒的伤亡很大,但双方的军队还是在小亚细亚取得了两次战役(尼西亚和多利留姆)的胜利。10月底,布洛涅的博杜安已占领了伊德萨及其附近地区,拜占庭与十字军的主力部队则已开到了安条克。 " \/ a( S: F+ Z % I7 @. e8 p; F% e: L 然而,就在叙利亚北部的这座重镇面前,十字军遇到了当地居民的顽强的抵抗;更糟糕的是,十字军首领之间出现了不和(这种不和再也没有止息)。首批十字军参战的动力无疑是出自对自己使命的信念以及去耶路撒冷朝圣和把圣城从异教徒手中解放出来。的真切愿望。遗憾的是,这种高尚的理想很快便淡漠了,代之而来的是争夺领土的欲望。名利取代了神圣的誓言。 : V% n- U8 O" N7 @' r4 n5 ]8 j& i9 K- p# G
十字军围困安条克达7个多月之久。虽然城内军民历尽艰辛顽强抵抗,但由于叛徒出卖,该城终于1098年6月被攻陷。经过一番争执,塔兰托的博希穆德被封为安条克的公爵,并奉命留守该城,<敏感詞>十字军部队在图卢兹的雷蒙德率领下继续向耶路撒冷前进。圣城耶路撒冷比安条克还要坚固,十字军十分缺乏攻城的器械和木材。恰在这时,一支基督徒船队将一些材料运到未被占领的雅法,于是这些材料便被武装押送到耶路撒冷。炎热和缺水使战场环境变得难以忍受,直到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才攻下圣城。随后的大屠杀骇人听闻,整个文明世界都为之惊恐:无论男女老幼,也无论种族、肤色、信仰,所有居民均遭杀戮。即使在那个凶恶残暴的时代,这场大屠杀也算得上是登峰造极了。 % w. w1 L) e Z; e) ^# `1 q' W
9 v m3 h. C! E. ]9 C 甚至在占领耶路撒冷之前,十字军内部就已对由谁和怎样治理该城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非神职的候选人只剩下图卢兹的雷蒙德和布永的戈德弗鲁瓦,但这两人都拒绝在这座基督曾被加冕的圣城称王。最后,戈德弗鲁瓦接受了推举,成为“圣墓卫士”,乔克斯的阿诺尔德被推举为主教。 ' @6 D5 y c A/ [8 k8 n5 ~; i$ b) M9 _/ m1 L6 N
戈德弗鲁瓦虽然在后来的战争中表现得英勇善战,但其性格有些懦弱。他在拉姆勒打败了埃及人,但由于嫉妒和不信任雷蒙德,他失去了夺取重镇阿什克伦的良机。一年之后他即去世,随即,接班人的问题又引起一场争论。雷蒙德是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首领中仍然效忠于亚历克西皇帝的少数人之一,但他当时远在君士坦丁堡;安条克的博希蒙德已被土耳其人俘获;于是伊德萨的博杜安成了戈德弗鲁瓦的继任者。1100年圣诞节,加冕仪式在“圣诞教堂”举行。当新主教、比萨的戴姆伯特把王冠戴在博杜安的头上对,后者看上去坦然无愧。这样,参加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在他们到达君士坦丁堡后仅四年半的时间里便实现了建立“耶路撒冷王国”的宏愿。 * N6 l' t$ {3 f
8 I/ K' r- |1 t5 P0 F 自从攻取尼西亚以来,法兰克人(对十字军的通称,包括拉丁人在内)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几乎每前进1英里都要经过战斗,后来的40年间情况依然如此。收复基督教圣地和就地安家落户不仅需要打仗,而且还需要使用外交手腕,即挑拨穆斯林与穆斯林(间或穆斯林与拜占庭)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互制约。法兰克人要随时准备根据当时的最大利益与他们之中的某一方站在一起。 + u# p+ y, l3 z3 K/ l- R* f- T
9 I" w8 L) e) h. V" u- E
后来耶路撒冷王国形成了四个主要国家;耶路撒冷、安条克、的黎波里和伊德萨。的黎波里于1109年6月向法兰克人投降。和以往一样,围绕如何瓜分战利品的问题出现了一番争执,结果图卢兹的雷蒙德之子伯特伦伯爵成了最大的受益者。1101年,伯爵曾再次率十字军(大部分由伦巴人组成)东征,但不甚成功。他死于1105年,死前曾在从穆斯林手中攻取的黎波里的战斗中立下头功。的黎波里和伊德萨的伯爵虽然常常独立行事,但名义上还是耶路撒冷国王的属臣,而安条克的公爵则从未向国王称臣。不过,在国家危难之际,这四个国家一般(并不总是)都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 O' c3 q% G" E- p
! N9 q+ k! w1 q; C) z! h# ] 为了保住并扩张他们已经征服的领土,法兰克人连年征战。12世纪前半叶,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巴格达塞尔柱苏丹的埃米尔[埃米尔是穆斯林国家的酋长或贵族、王公]和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的埃及部队。法兰克人的战略是不让这些强大的敌人联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占领阿莱普、荷姆斯和大马士革这几个中间要地。他们未能夺取这些城市,但他们通过巧妙的外交手腕和多年的艰苦征战成功地挫败了敌人联合起来对付他们的任何努力。 7 @' D$ q1 Q7 i q+ n
& m- p2 l; ]8 o9 q s 自1070年以来,耶路撒冷一直为贫穷的朝圣者提供食宿,那里的僧侣为本笃会派效忠;到了1118年,他们获准建立自己的教团,称作“医院骑士团”,听命于教皇。他们的首领决定:一部分教友继续为饥饿和染病的朝圣者从事慈善工作,但教团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骑士军,其鲜明的标志是外衣上配戴一枚白色的十字章。与此同时,一个名叫“佩恩斯的休”的骑士说服了国王博杜安,获准组建另一支军事和宗教教团,取名为“圣殿骑士团”,因为它的总部一开始设在*近所罗门圣殿的皇宫一侧。这个独立的教团内分三个等级:骑士、军士和教士。他们的徽记是一枚红十字章,骑士配戴在白色外衣 4 M/ o1 @' v. A0 ?' c 0 I( x3 O. q' P 上,军士配戴在黑色外衣上。 ( e0 C: A T. v% W" g
2 q# G; M' ~, v# ]! Y4 t 这两个教团的最初任务是保持朝圣路线的畅通,但他们不久便发展为精锐的职业军,能够在任何地方与敌人交手。他们在欧洲大规模招兵募捐,终于强大起来。起初,封建骑士是拉丁军队的中流砥柱,但不久之后骑士队伍即显得人数不足,难以履行他们应履行的众多职责;虽然雇佣军是支被广泛使用的力量,但它的开支太大。于是,“军事教团”便成了拉丁军最主要的成份。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又坚持独立性,前者的益处往往被后者所抵销。他们不是以部属,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参战,因此拉丁王公们对他们的军事行动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7 A6 B) U/ }0 _8 z" Y- y4 _- [
6 K* a2 l6 N+ p* V) z7 W) o
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必须对付叙利亚和伊拉克埃米尔中的许多劲敌,但他们最主要的对手无疑是伊马德丁•曾吉和他的儿子努尔丁和撒拉丁•优素福(史称撒拉丁,是三人中最强的一个)。伊马德丁早在1127年就已名声显赫,但当时他正集中力量征服穆斯林中的对手,因此未立即使法兰克人感到不安;然而,当他于1129年实际控制了内陆的叙利亚后,他便在大马士革城外大战法兰克军(他差一点诈取了该城),并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 {* z; D9 W* E2 L& A' j4 w
* P ^" k" L9 m2 S. f- F
但是直到1144年,伊马德丁才占领伊德萨,给了耶路撒冷王国最沉重的一击。此时国王博杜安二世及其继承人、他的女婿富尔克均已去世,治理王国的是幼主博杜安三世的母后梅利森德女王。此时,精明强干的伊德萨伯爵科特尼的乔斯林也已离开人世,他的儿子(爵位的继承者)是个软弱无能的浪荡公子。 ( t; j& q f% p8 |0 S+ g! y: C, C; Y$ K9 u
不过,即使统治者再能干,他们也很难保住伊德萨。此地极易被夺取,因为它既无天然屏障,又无充足的兵力。在周围皆是敌国的情况下,伊德萨要想生存只能依*同<敏感詞>国家(特别是安条克)进行合作。此时安条克的统治者是普瓦捷的雷蒙德,他一个时期以来与拜占庭皇帝约翰及其继承人曼努埃尔兵戎相见,因此,当伊德萨伯爵请求援助时,雷蒙德拒绝了;梅利森德女王虽然派出援兵,但为时已晚。 5 ~+ g9 R2 a- G0 Q. A; Y
% D7 o2 A) ?, C4 R* X 伊德萨失陷的消息使欧洲大为惊恐,那里的人们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此事促发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8年到达圣地的十字军是由法国国王[青年]路易七世(随军带着王后吉埃纳的埃莱奥诺)和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领的。此次东征的情况与50年前第一次东征时大不相同。土耳其人的抵抗更加顽强、组织得更好,德法联军途经小亚细亚时伤亡惨重;拜占庭皇帝的热情大不如前;东方的法兰克人失去了旧日的宗教狂热,与穆斯林邻国的生活方式已趋于一致。对此,这些新朝圣者既不能理解、也不愿宽恕。 ; K2 K; G; [6 C; p- h+ P' `' _! T, I4 y2 X
路易七世率法军从爱琴海岸的阿塔利亚乘船过海,在安条克登陆。他几乎立即与(安条克的)雷蒙德伯爵产生了意见分歧。伯爵打算用新来的军队收复伊德萨、攻占阿莱普,以此加强王国的北部——这毕竟是十字军东征的根本目的。但是,新来的军队一方面表示完全乐于消灭异教徒,另一方面又表示他们首先是作为朝圣者前来洗涤自己的灵魂的,无疑路易本人(可能还有许多法军)期望先去享受赤足步入圣墓教堂的殊荣。这样,路易便领着人马直奔耶路撒冷,并在那里与在阿卡登陆并先期到达圣城的康拉德会合了。 . Q* C m3 J/ L" i. o$ L7 j: a
6 o0 t, q8 g, J! k& t3 s, a
不久(1148年 6月),在阿卡举行的东西法兰克首领协商会决定放弃任何收复伊德萨的企图,转而攻打大马士革。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决策,因为大马士革是叙利亚诸城中防御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而且其统治者多年来愿与法兰克人友好相处。7月24日,基督徒军队兵临大马士革城下,但5天之后,他们便败退到加利利。领导分裂、指挥不力、内部不和、猜疑背叛等都是导致这次大失败的因素。康拉德和<敏感詞>许多十字军随即离去,几个月后路易也走了。此战使拉丁王国伤筋动骨,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拉丁王国与穆斯林和拜占庭的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顺带说一句,回国以后,法王路易七世与他到处偷人的风骚妻子协议离婚。不久,吉埃纳的埃莱奥诺嫁给了英王亨利二世,生了狮心王理查一世和失地王约翰等六个兄弟,埃莱奥诺随嫁带去了吉埃纳公爵领地,为日后英法百年战争又埋下了伏笔…….) 1 V2 m& x& |1 P, l+ h1 r . Y' S7 G9 _3 T/ m+ f 伟大的战士和寻常百姓一样,最终也要入土安息,遗下的于孙未必伟大或更伟大。不过也有例外:曾吉1146年遇刺身亡,其子努尔丁却以同样的魄力和才干继承了父业,他联合各酋长国打击法兰克人。如果当初安条克的雷蒙德能说服路易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他们是很有可能阻止住努尔丁发展的,因为在1148年初努尔丁还不够强大,难以抗拒德法两军的进攻。实际上,在那一年年底,雷蒙德曾小胜努尔丁。但到了1149年6月,努尔丁便报仇雪恨。击败并打死了雷蒙德以及前来援助他的阿萨辛[阿萨辛是由波斯人哈桑•萨巴赫Hasan-i-Sabbah于1090年建立的团体。萨巴赫是一个虔诚的什叶派教徒,与阿拔斯哈里发及其追随者誓不两立。作为他亲手创建的教团的大头领,他要求手下的人在<敏感詞>性暗杀活动中必要时应自我牺牲,后来此名字由十字军带回西方,Assassin成为暗杀的意思]的首领。安条克公国虽然保住了,但努尔丁攻克了奥龙特斯河谷中的大部分城堡,大大缩小了这个公国的领地。 ! g* H2 s. j/ K! a5 Q& Y7 P
8 p I8 J6 H* x( |7 [+ d& M& T; e
安条克的雷蒙德阵亡两年之后,的黎波里的雷蒙德二世又被暗杀,这给博杜安三世的统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博杜安三世虽年仅20岁,但已很有胆识,他不仅抓住机会掌握了这两个公国的命运,而且还在1153年攻占了阿什克伦这一要地。1154年,通过改朝换代的办法,努尔丁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进入大马士革,使原来不肯听命于他的叙利亚各埃米尔们从此对他俯首称臣。如今拉了王国的整个东部地区都在他的统治之下,先前对拉丁人极为有利的各埃米尔之间的松散邦联而今有了统一的首领。 / k) n) c% |! B6 r
: b! l+ v" O) g% s% U. H# K
1155年,博杜安认为,与努尔丁签订和约是明智的。但两年后他愚蠢地撕毁了和约。结果,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太巴列湖正北一战中遭到惨败。1159年,博杜安三世的王国受到了更大的压力,这一年,曼努埃尔皇帝很想与努尔丁签订休战条约,因为他认为,在拜占庭与法兰克人的关系中,撒拉逊人[欧洲人对十字军东侵时的阿拉伯人或伊斯兰教徒的称呼,他们多为叙利亚及其附近沙漠地区的游牧民]是有用的<敏感詞>法码。 " W, h$ t5 Q2 R) L# b% d7 P7 z# x$ z9 G7 s
1162年,年仅32岁的博杜安三世死去,他的兄弟阿莫利继位。阿莫利在位期间最主要的作为是6年之中5次进犯埃及,其中最后一次是1169年与曼努埃尔的帝国军队协同实施的大规模两栖作战。征服埃及所能带来的商业和战略利益是很多的,因为努尔丁也很想占有法蒂玛王国,以便完成对拉丁人的包围。努尔丁也有自己的有利条件,因为在派骁将阿萨德丁•谢尔库赫率兵南进的同时,他还能在法兰克王国的北部边境实施牵制性军事行动,迫使阿莫利急忙赶回来保卫他的王国。 2 }6 a; }% \5 e1 ]
3 R/ i6 G' D( I* b7 I: v/ x, |
当然,阿莫利也是有所成就的。拉丁军与法蒂玛的大臣沙瓦尔相配合,曾一度占领过开罗。但阿莫利的整个计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1169年,谢尔库赫终于作为努尔丁的代理人在开罗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年春,谢尔库赫去世,他的侄儿撒拉丁继位。撒拉丁不失时机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征服了整个埃及。 9 i$ B2 x1 V: w& R( Q0 |/ o
* Y0 k" p0 I. a, q9 B
在基督徒的对手中,最了不起的人就是撒拉丁。他一心一意地要灭绝他们。从1170年起,直到1192年他与理查一世签约为止,他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消灭基督徒。撒拉丁1138年生于亚美尼亚的提克里特(跟萨达姆•侯赛因是老乡),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度过大部分的青年时代。他的父亲先后侍从于曾吉和努尔丁。如果不是他的叔叔谢尔库赫1160年带他去参加埃及战役、并把他造就成一个为伊斯兰而城的征服者,他可能会在大马士革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不过,他之所以名留青史,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军事才能,一而且还由于他的宽宏大量、远见卓识和刚直不阿。必要时,他也可以冷酷无情,但总的看来,他的行动准则是正义、真理和信义。 + s! c5 l2 X6 c# X; o5 w
6 X( _% @1 j$ r) Y2 C 对拉丁王国来说幸运的是:撒拉丁在把全部力量集结起来之前经过了多年的挫折,努尔了在世期间,撒拉丁发现自己没有自由,他的宗主国对他在埃及的扩张行动疑虑重重(他在那里废除了控蒂玛王朝的哈里发之后便成了那里的最高统治者)。1174年努尔丁去世后,撒拉丁立即着手夺取对叙利亚的宗主权,然而在这10多年里,他不得不与曾吉王朝打打谈谈,因为曾吉王朝为了捍卫他们的后继国王,自然少不了与其先王的属臣之子较量。 / m9 a4 G: X, Q1 w! i5 @
% e0 p! G& G5 x' W! D5 Q5 X( Z
撒拉丁一方面努力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还经常与法兰克人交战。1177年,他在拉姆勒附近遭到惨败。虽然一年之后他报了仇,但总的说,他在与拉丁王国的交手中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因为后者的政策是保住自己城池,尽量避免大规模交战。 ! ]/ L$ S$ A. V! ?' E k) ]
% M, Q1 G" O5 M+ d; j! ~) g ——引自威廉•西蒙所作《世界上20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 & m+ @+ [+ m: }' S+ s8 u& b+ d6 ^( y( {$ R
部分人名、地名参考《十字军东征编年史》作了修改 & ^! z5 q0 _) ^- S& e0 k
T* i1 T; L' ~& K; ~( l
末日: + f% P9 @2 H0 m* W) o0 [+ x9 x; z5 G; Q6 @, v
国王博杜安四世指定其外甥(另一个博杜安),即其姐姐西比拉与阿什凯隆-雅法伯爵蒙特费拉特的威廉所生之子,为继承人。1177年威廉去世,3年之后西比拉改嫁给吕西尼昂的居伊,新郎是由他的兄长、宫廷总管阿莫利带到东方来成亲的。国王(博杜安四世)和他的贵族们极力反对这门东事,因为居伊还不过是个孩子,软弱无能,毫无经验。他通过结亲进入王室,这样,这个未见过世面的法国小贵族之子就有可能继承王位。 + p7 }2 H% A' n4 O; S4 K! f5 n! ~' R" B, U8 f; {0 n$ w6 Z' q3 o {
居伊是哈丁之战这场戏中拉丁人一方的四个主角之一,<敏感詞>三人是: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沙提永的雷诺(有时也叫雷金纳德或雷纳)和“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雷蒙德对居伊毫无好感,雷诺和杰勒德也对雷蒙德颇杯敌意。 * G$ i4 n K% F
8 z% x7 I8 y. j* K4 s. N! D
11 85年,当撒拉丁开始最后完成其征服大业、博杜安四世病入膏育之际,雷蒙德被推为摄政王。这是他第二次摄政,他第一次摄政是在博杜安未成年期间。1152年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继承了的黎波里的爵位,后来又通过其妻埃斯齐娃以国王封臣的身份掌握了加利利。他是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曾当努尔丁的俘虏达8年之久。如今他45岁,既是个实干家,又是个雄心勃勃的人;既是个好战士,又是个高明的政务家和谋士。他恐怕是对付那个危难时期的种种挑战的最合适的人,但在上层他有许多劲敌。 / L1 M5 N; ]9 C8 j% X% W, V4 g7 _7 k4 a1 i1 w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沙提永的雷诺随路易国王来到巴勒斯坦并留了下来。他生性多变、反复无常、令人讨厌。他是对哈丁大败负有主要责任的人。不过,他有一些可以弥补他缺点的特点,即英俊勇敢。安条克的康斯坦丝为之倾倒,两人遂结为夫妇。通过康斯坦丝,雷诺成了法国的公爵。不久之后,他对塞浦路斯进行了一次掠夺性的远征,引起了拜占庭皇帝和自己国王的不满。1160年,努尔丁的部队应十字军的要求将他劫去达16年之久[在阿莱普城堡]。获释之后,他娶米伊的斯特凡妮为妻(康斯坦丝已在他被监禁期间死去),并且通过她成了克拉克和蒙雷阿勒的勋爵。卡拉克位于死海的东南端。为了对无辜的商队和红海港口进行袭击,他从这个城堡出发,撕毁了与撒拉丁的两次和约,制造了无数的麻烦。由于这些以及<敏感詞>的劣行,撒拉丁两次围困他的城堡(均未奏效),发誓有朝一日要亲手杀死他。 : W: \3 G* g2 Y& M 3 Z& I4 \/ t! E) U/ a' _ 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于 1173年到达的黎波里,成为雷蒙德麾下的一名骑士。但不久他便与雷蒙德发生了争吵,因为后者未履行为他娶一个富有的女继承人为妻的诺言。杰勒德认为自己受到了愚弄,十分恼火,一直不肯原谅雷蒙德。不久之后,杰勒德参加了“圣殿骑士团”,青云直上升到执事。1184年,“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托罗热的阿诺尔德在欧洲募兵期间去世,杰勒德被推选为继承人。这样,他实际上便成为该王国的最高统帅。 * q( M$ O7 t3 N/ H' i
( ?6 L- u% U6 W& D/ L 1185年,博杜安四世去世,雷蒙德在宫廷要臣对他颇有敌意的情况下继续摄政。法兰克人很不走运,正好一年之后,幼王博杜安五世夭亡。博杜安四世生前已为这类紧急情况的出现作了安排,贵族们也曾发誓支持雷蒙德继续治理国家,直到由教皇、拜占庭皇帝、法国和英国国王组成的委员会在西比拉(博杜安五世之母,原蒙特费拉特的威廉之妻)和她的同父异母的姐妹伊萨贝拉中间选定一个为止。但是,居伊的一群狐朋狗党骗过了雷蒙德,违背自己的誓言,不等委员会裁决便将西比拉和居伊从阿什克伦送到耶路撒冷,并为他们双双举行了加冕典礼。 1 a; F, ^8 m4 T: H. _
, j% U: O1 V j. r# r3 N( b/ W 雷蒙德发现自己上了当,便将忠于他的贵族召集到纳布卢斯。他们一致同意雷蒙德的主张:第一,王位应交予伊萨贝拉及其丈夫托伦的汉弗莱(两人当时也在纳布卢斯);第二,向耶路撒冷进军。除“圣殿骑士团”和雷诺以外,雷蒙德受到王国所有大小诸侯的支持。这次突袭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不料汉弗莱闻知自己可能要当国王,大惊失色,偷偷赶到耶路撒冷,与西比拉媾和。这样,反对派失去了名义上的首脑,只好解散,大部分贵族归顺居伊,但雷蒙德不肯如此,而是退职回到妻子的封邑太巴列。 $ [& L5 Y6 A2 K& O
% |) Y4 I% G/ M% J" Z 撒拉丁怀着极大兴趣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他是个重信义的人,尽管他知道拉丁王国内部严重分裂,现在正是他推波助澜、搅乱该国的大好时机,但他宁愿洛守和约。不料沙提永的雷诺为他代劳了。1187年初,雷诺向一支由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商队进行了第三次掳掠性的袭击,将护送船队的军人或打死、或生俘,把大批掠夺品运进城堡。撒拉了强烈要求赔偿损失和释放战俘,但遭到雷诺的拒绝;撒拉丁又向居伊交涉,居伊大为吃惊,责令雷诺照办。雷诺再次拒绝,竞然声称自己是为独立的国家,与撒拉丁根本没有和约。 : x* z7 w3 K% L* ~! `, s& b( m
5 \& E/ a$ |+ L4 n3 ? 此时战争已不可避免,尽管安条克公爵和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各自都在活动,争取重修和约。但是雷蒙德走得更远,他现在自认(不无道理),只有他能够救王国,也只有他才配当国王。于是他争取撒拉丁全力支持他来达此目的。谁都认为,撤拉了自己的目标就是消灭这个王国,可见,撒拉逊人和法兰克人之间断关系多么错综复杂!侍臣们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居伊不要为雷蒙德的叛国行为向太巴列兴师问罪而引起一场内战。作为变通办法,他派出一个斡旋团,成员有伊贝林的巴利安、提尔的大主教和“军事教团”的大头领们。 }! v8 D# F! |! I' `8 ?7 N/ ? 9 F& E9 S: v9 t5 N: h7 e 关于后来的详细情况人们众说纷坛,但最终结果无可置疑。看来当时的情况是:撒拉丁想派一支精锐的突击队穿过雷蒙德伯爵的领地去加利利,但此举为何目的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撒拉丁的同时代人传记作者贝哈丁称:当时并无突击队,消灭斡旋团的部队是撒拉丁之子阿夫达尔率领的主力军一部,正开往战斗阵地。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据说撒拉丁曾征求雷蒙德的同意,而后者为了不得罪盟友便答应了,条件是部队需日出而往,日落而返,而且不得损坏财产。雷蒙德随后还向包括正在前往太巴列途中的斡旋团在内的所有基督徒团体发出了通报。突击队如约准时在日落时返回,未曾损坏财产,但是杀了不少斡旋团的人,并把他们的人头挑在刺刀上得意作洋地招摇过市。 1 P0 K' ?; o$ q7 e& l& { # L: A# U9 g. E. ]& U/ W$ u 斡旋团一行(除留在纳布卢斯另有公干的巴利安外)于4月90日晚到达富拉,在那里,他们收到了雷蒙德发来的通报。里德福特的杰勒德决心与突击队交战(雷蒙德在通报中讲要避免交战),从周围地区匆忙召集了一些“圣殿骑士团”的人。第二天,在人们通常称作“克雷森泉”的地方发生了冲突。此处大约在拿撒勒以北10英里。即使加上杰勒德的援军,双方数量也太悬殊,因为据说穆斯林有7000人。结果冲突成了一场大屠杀,只有杰勒德和两三名骑士得以生逃,杰勒德还受了伤。提尔的大主教明智地决定中途留在拿撒勒,他与巴利安和西顿的雷金纳德(看来是战斗的幸存者之一)最后到达了太巴列。此役使居伊痛失了 7 u, R1 }9 |' l! H! k7 R 7 k$ g9 ~7 f( d' S3 d. h4 ` 一批精兵良将,雷蒙德和杰勒德的敌对也更尖锐了。 # }2 [2 p: Q& u
; N( {. m( P" M+ V0 s6 Y4 r' o 这件事使雷蒙德羞愧万分,于是重返岗位,决心尽职。他废除了与撒拉丁的和约,然后随斡旋团一道去晋见居伊。到耶路撒冷之后,他向居伊和西比拉表示臣服,他们也对他表现得宽宏大度。表面看来,现在基督徒的团结已占了上风,但这种表面团结约下面仍埋藏着强烈的愤恨和猜疑。 7 ^( G/ s4 u; D7 n$ j4 M& p" ~" m4 I! |4 z* z; b# U3 \9 `/ p6 x% W2 O' J
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实力较量秣马厉兵。各种史料对参战灼人数历来说法不一,差异很大,而且大都偏高。1187年6月底在阿卡(一般译作阿克,即圣-让-阿克,地中海港口)集结的拉丁军大概有1200名骑士、1万名骑兵,还有很多(可能有2000名)图尔科波里人。图尔科波里人是从当地招募来的,主要是些骑兵。他们是弓箭手,比骑士轻装,但除在一些特殊场合外,其战斗作用与骑士相同。他们在“军事教团”的部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军事教团”又是王国职业部队的核心。在“总动员”(现在居伊已下了总动员令)的情况下,两个教团都能各自集合起400名骑士。然而这样做意味着大大削弱城堡的防护力量,而城堡是王国战略防御的核心。 9 d, a# {. ~1 O; Z , ^9 ?3 A1 _1 a5 {2 K; Z 在雷诺进行最后一次掳掠后,撒拉丁立即宣布讨伐。他从豪兰、阿莱普和帝国<敏感詞>地域调集了人马,甚至伊兹丁也从摩苏尔给他派来一支强大的分遣队。撒拉丁兵力的确切数目,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超过了法兰克人,可能总共多达2万人。大部分士兵骑着体型小而速度快的乡间马,其武器主要是弓箭。撒拉丁还有相当数量的铠甲骑手,他们象土耳其的骑士那样,用剑和矛作战。 & V& B& Y6 P8 P 1 K: n- {0 f: }/ i9 s 考虑到在哈丁所发生的情况,回忆一下骑士的装束是很有意思的。那时骑士披的是锁子甲,(其下摆和袖子一直延伸到膝部、小腿、臂和手),内有紧身皮上衣,外罩一层布衣。外衣的作用是防止炎热的阳光把铠甲晒烫。骑士颈部和面部有防护甲,头戴锅形或园锥形头盔,外加护鼻罩。骑马的军士以及图尔科波里人则不这样重甲披身。骑士作战时不骑笨重的骑兵军马,而是骑更小巧的安达卢西亚马。如果说马匹也有护甲,那只是局部的,与骑士相比,马匹更容易受到弓箭的伤害。 5 g8 T! a- m) m; W% A! J
0 |# }$ P p' Y0 K# h1 h5 { 5月底,撒拉丁将其军队集合于豪兰山区太巴列以东的阿什培拉。在这里,他给众多的埃米尔下达了作战命令,并作了如下的布置:侄子塔吉丁负责右翼,他最能干的副手格克贝里负责左翼,他自己则指挥中路。6月26日(星期五),部队向太巴列湖南端的乌库旺纳挺进,在该地驻留5日。侦察队向撒拉了报告说,法兰克人已在萨富里雅集结,该地在拿撒勒以北,常被用作基地[很可能是“克雷森泉”。那些突击队员被派到此处侦察。但即使是武力侦察,7000人也未免多了一点]。撒拉丁把大军部署在由北向东约15英里的太巴列正北的山区。1183年和1184年,法兰克人曾两度凭借坚固的阵地拒绝应战。这一次也许是为了诱使法兰克人到更有利于己方作战的地区,撒拉丁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围困太巴列,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该城。但雷蒙德的妻子埃施瓦伯爵夫人死守在城中的营堡内,向居伊求援。 ) \# K3 T1 t' L8 m1 @& V) L
! `3 A F/ O- `$ g' K2 H: Z
7月2日夜间,基督军一方作出了进军的决定,这对拉丁王国的前途有决定性意义,对此后面将有详述。雷蒙德曾力主留在萨富里雅,他的这一主张最初也已为众人所接受,但后来居伊在雷诺和杰勒德的极力劝说下决定放弃此案。会议把雷蒙德的忠告斥责为叛徒的*计,认为拒绝战斗必将使大家蒙受耻辱。 5 F0 I+ }: s. S, j# Q
$ ^9 H; ~; Y* j/ {* B8 w! c
很多骑士对这个最后决定感到遗憾,他们恳请居伊重新考虑,但这一次居伊坚定不移。出于忠诚,众人最终服从了决定。于是,7月3日清晨,在手捧“真十字架”[这枚小巧玲拢的十字架存放在镶着珠宝的盒子里,基督徒打仗时,带着它,<敏感詞>重大场合也展示它。作为神圣的标志,它就象后来军队中的“国旗或军旗差不多。阿拉伯传记家称之为基督教信仰的最高象征,基督教作家则称其中嵌有耶酥受难时的真十字架的碎片]的阿卡主教的陪同下,这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拉丁军队向太巴列进发。队伍中必定有很多人对此行怀有疑问,但没有几个能估计到这次冒险行动的致命后果。照惯例,雷蒙德(部队先通过他的领地)率部走在前面,国主和“真十字架”居中,“圣殿骑士团”殿后。 5 p) R+ F# H1 w% q, M9 N+ @ . C3 r4 [. }. g& S' }8 D 把“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放在这样的行进位置上无疑是个正常而明智的预防措施,因为众所周知,撒拉丁的战术是先作包围之势,然后增加对后卫部队的压力,使其脱离主力,部队。后来所发生的情况果真如此。那是个热不堪言的一天,基督徒军队在到达太巴列之前必须通过一片高原,而这片高原无边无际、干旱荒芜,滴水不见。很快,人员(其中有些身着沉重的盔甲)和马匹便干渴难忍。他们刚走了大约7英里,敌人的轻骑兵就发起进攻,利箭扑面射来。从那时起,虽然居伊的士兵在嘴唇干裂结起厚痂、舌头干得象皮条的情况下进行了拼死的抵抗,但撒拉逊人轮番攻击,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压力。居伊的后卫部队所受压力太大,开始与中央脱节,于是杰勒德请国王下令停止前进。 * C) `# B5 u3 x# e4 h
5 [2 A6 P2 c* g t
主力部队此时已行进到一个名叫马里斯卡尔西亚的废弃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差不多在萨富里雅和太巴列的正中间。向东几英一里有一条山脉,高达 1100英尺,其间有三个隘口,沿着陡跌的地势通往低于海平面600多英尺的太巴列。山脉的北端有两个突出向外的山崖,称作“哈丁角”,屏护着下面约600英尺的同名村庄。雷蒙德伯爵及前卫部队用力赶到大军前面,或许已经看到了太巴列山上撒拉丁人马的部署情况。不管怎样,他派人向后面送了一封信,力劝居伊加速前行,于夜幕降临之前赶到有水的地方。但居伊觉得人困马乏,便下令原地宿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十分关键的决定。 : a. V* t# K# U' }9 m3 x" r2 ^% G( j7 F" ?7 s# {. ?
战争的幸存者恐怕谁也不会忘记那个夜晚。伤员们不断地叫喊着要水喝,可是没有一滴水来湿润一下舌头。整个夜晚,敌人的巡逻队在周围游荡,高声赞颂真主把基督教徒送到了他们的手心。有些权威人士说,除了扰乱军队外,他们还纵火烧了附近的灌木丛,但看来此举更有可能发生在第二天的战斗之中。 ( m! G/ u |1 ? " D9 Q) |# X% G0 `, ~" b/ T$ y9 i! F* F 7月4日(星期六)晨,居伊的大军按原次序出发,穿过卢比亚村,打算在哈丁旁边的北山口实施突破。开始时先头部队取得一些进展,敌军让出了某些地段;但撒拉丁的兵力部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其狡猾的用心。战斗于哈丁角的正南方进行,撒拉丁把部,队摆成一个月牙形,两翼前突、中央后缩,这样很快就能对拉丁军形成严密的包围之势,用伊马德丁(Imad ad-Din)的话来说“连一只蚂蚁都休想逃脱”。撒拉逊人精神抖擞,士气高昂,远非基督徒军可比,而且据伊马德丁说,撒拉丁始终有一支载有大量箭矢和其它武器的骆驼队处于待命状态。 & W' X+ i! i2 u& `! N3 i3 S1 v1 i+ V$ x7 j: U+ [* s( N
两军想必都是采取简单的战术,按各自的“作战教程”作战。法兰克人的重骑兵有步兵弓箭手的保护,而弓箭手又有厚厚的软铠甲保护着。弓箭手的任务是当骑士出击时把队伍展开,骑士回归时再把队伍收拢起来。撒拉逊骑手的任务是骚扰居伊的侧翼和后卫,准备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在哈丁战役中,基督教徒士气低落,根本谈不上使用什么战术,以致输掉了这场战斗。这些疲惫不堪、垂头丧气、干渴难忍的士兵再也挺不住了。战斗开始后不久,他们离开大路,爬上就近的一座小山,就再也不想动了,无论国王怎样央求也毫无用处。不久,撒拉逊人来了,很多基督徒沦为俘虏,但更多的人死在地上,他们的舌头都肿胀着伸在外面。 / U9 P; b7 K( [3 s; T! |- r# |- i# L+ ]. Y( K' d1 F B6 }8 a
骑士失去步兵便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很难取胜。居伊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性,便以“真十字架”为中心,将人马组成密集的方阵。他们在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英勇奋战。但突然他们又被滚滚浓烟包围,因为撒拉丁已下令将野草点燃,以便进一步扰乱法兰克人。居伊将哈丁山坡作为最后的立足点。在这里,约有200名骑士聚集在国王周围殊死搏斗,直到最后撒拉丁下令停止屠杀。基督教徒的骑兵几乎全军覆没,阿卡主教阵亡,“真十字架”落到了异教徒手中。 ' q- u; E B3 Q( ~2 x$ u( e8 h) P7 h+ a% A. d5 p
战斗即将结束时,雷蒙德伯爵可能是奉命、也可能是自作主张率领伊贝林的巴利安、西顿的雷金纳德和<敏感詞>几个人孤注一掷,拚死冲出重围。他们眼见大势已去,只好逃离战场,寻个安全之地。有些编年史家没有很多的依据便断言是塔吉丁让队伍为他们闪开一条路,以便计擒,但并非有意帮助他们逃跑。这后一种解释使雷蒙德的人格受到进一步的低毁。不过他很快便什么都不一用想了,因为3个月之后死亡使他从军事叛变的奇耻大辱中得到解脱;而他自己深信,自己这样做是出于对共同事业的忠贞不渝。 6 e3 |5 l. u! ?( D) n2 G6 E2 u4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