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7 f4 Y C) t. D s其中所举曹氏、何氏、史氏、安氏、康氏、和氏六姓,有五姓即前云之粟特九姓胡。如曹妙达、何妥、安马驹、安叱奴、康昆仑等,皆北朝至隋唐时期宫廷中有名之乐官,可知粟特乐舞对中国古乐影响之深远。故《唐戏弄》7章所录唐代优伶九十八人中,至少有十六人皆为此西域一系(注39)。因此,祆神之成为戏神,部分当由于北朝至隋唐之宫廷乐官中,有许多为粟特人后裔所致。 C$ |5 m" G2 S& J% O) v
; e% ]( e& t" j% W
又粟特人祠祆神皆有盛乐。张鷟《朝野佥载》卷3云: + B2 |: s' @+ B' P5 j: p9 ?$ K0 t% a3 ^
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胡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呪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注40)。7 a. l1 f2 {! K) L) P
# y' C& `% T& `- ^是祆祠又兼有乐舞及幻戏成分。《安禄山事迹》卷上亦云:“群胡罗拜于下,邀福于天。禄山盛陈牲牢,诸巫击鼓歌舞,至暮而散。”(注41)安氏为九姓胡之一,禄山亦粟特胡后裔,已见荣新江之证(注42)。故禄山所祠亦祆神,祆神与乐舞之关系可见一斑。戏从乐出,故祆神成为乐神亦在情理之中。 # O: w1 D9 x i 0 Q {/ p$ o9 L) J宋人江少虞《事实类苑》卷23《程文简》条载:“蜀川有不逞者聚恶少百余人,作灌口二郎神像,私立官号,作士卒衣装,铙鼓箫吹,日椎牛为会。民有骏马者,遂遣人取之,神欲此马。民拒之,其马遂死。又率良民有不愿往者,寻得疫病,盖亦有妖术耳。”(注43)其中祠灌口二郎时歌舞、幻术等事与唐人祠祆神之习俗十分类似。这再次表明,灌口二郎神实即祆神,而祆神与乐舞确实密不可分。 & [, V) F3 s' t( [ & q, N8 Q, q0 E( w2 D* ]5 P至于妆扮如祆神之蜀主王衍,荒淫无度,雅好蹴鞠,则更具有戏神之品质。而沙州之傩与火祆教祠神共同进行,有敦煌遗书可以为证(注44),复令祆神与中国之戏剧(傩戏)增添一重关系。总之,粟特人为崇尚乐舞之民族,故其信仰之神亦有此种品格实不足怪。 7 V* m7 Z( `' n1 s! e . k1 {9 s: H5 y% C+ m《教坊记》中载有《二郎神》一曲,宋官本杂剧有《二郎神变二郎神》,金院本有《变二郎爨》(注45)。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下云:' S4 u) |6 f7 Z+ K/ g: @$ {/ _. g6 J
1 l1 B& ?/ `& r
(广政十五年)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象。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注46)。 8 }# A3 c. `3 \4 O4 v- p# M2 d! t) Z2 { F9 X: x
任半塘以为:“此戏当演灌口二郎神率天兵天将,收伏二龙,并穿插二龙之互斗。”(注47)可见,二郎神之事,早已为教坊乐人所唱、所演。其事所以盛行,当亦因教坊中乐官多粟特人也。 2 K0 D* m3 i9 j) x1 z# O. d* V& g+ o6 r
《中国民间诸神》有论云:“近代多称赵(案指财神赵公明)为回族。(中略)中国自古以来之对外贸易,西方之波斯、阿拉伯商人贡献颇多。唐时此风已盛,元以来更是如此。(中略)以财神为回教徒,或即由此现实生活中的印象而来?”(注48)这与二郎神之情况倒颇有几分相象,二郎神之成为戏神当也与胡人善长乐舞有关。; w( X' _0 S* |5 B- _8 F7 U& h1 c
, H5 }2 o: r& p除上述而外,二郎神成为戏神,部分也由于祆神与印度乐神湿婆之关系密切。《通典·职官二十二》云:“祆者,西域国天神,佛经所谓摩醯首罗也。 ”(注49)案,摩醯首罗即大自在天(注50),亦即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主神湿婆。前文已云,伊朗宗教与印度宗教有许多互相影响之处,而印度诸宗教中各自亦互相影响。此湿婆有三眼,第三只眼有神火,善跳舞,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注51)。三眼之形象与元明清小说、戏曲之二郎神正一致。其眼中有神火,与祆教之尚火性质亦同。湿婆还善跳舞,在印度是无人不知之“踊主”,被视为乐神(注52)。由于湿婆其实与祆神同源,故湿婆有乐神之品格,祆神同时也具有此种品格。而二郎神之形成本有祆神之来源,故二郎神因而也被传为乐神、戏神。 . u" W' l* K+ K) s% m1 a- K- R3 j) k7 j6 p3 r: g; S
小结 - z# Y+ f U/ R. r: ^" k3 j6 ]# N" V( @
通过上二节之论证可知,民间二郎神信仰与外来祆神有关,并非故作新奇之论,而是有不少可靠资料为证。这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亦不失为一件有趣之事。由于二郎神又为著名之戏神,故此事对于研究中外戏剧交流似亦颇具意义。 8 N. Q# r( P" S7 i; L9 V
; g4 u1 y) f0 E- w! X" U========================================================================================$ y* B2 X, |. _& S
8 u. `6 q4 y; O2 j
二郎神原型之一源于祆教这一未发之覆,在黎国韬博士后的这篇论文中算是得到了有力的揭示,读完之后我大受启发,不过也萌生出若干问题,顺便附上一二心得,都是在重新仔细对比阅读该文及相关引文、注释原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Q5 Y$ j8 R: ^! D q2 K
- x( t1 ^: M v
先指出一处小错。文中在考证祆教维施帕卡神的形象时提到:“此神尚有另一形态变化,见于和田出土之木板画中,学者亦比定为维施帕卡神(注12)。该神象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与《蜀梼杌》中蜀王巡行之象极类似。”根据注释细检荣新江的原文,我立刻发现其中存在误读。黎氏所指的维施帕卡神“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的“另一形态变化”,并非“见于和田出土之木板画中”,而是见于Qala-e Qahqah I出土的壁画中。荣氏原文中的图49“和田出土D.X.3木板画正面图像及相关的粟特神只”引自莫德(Markus Mode)1992年的论文,共有三行,分别表明粟特祆教三大神的渊源流变,其中只有第一行属于和田出土的木板画,而另两行则是<敏感詞>地方发现的粟特神只像;姜伯勤在《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中也引了莫德的这副图(p266,图16下-16),并且在次页更明确地提到:Qala-e Qahqah I壁画是“涅格马托夫1984年刊布”的;据此可知,出土壁画的 Qala-e Qahqah I与出土木板画的和田应该不是同一处地方,黎氏当是未能仔细阅读荣氏所引图下的说明以致此误,因为图49的f正是黎氏所说“ 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的“另一形态变化”,而其说明则为:“(f)Qala-e Qahqah I出土壁画Weshparkar”(见荣新江原书312页) 9 O0 f3 F7 d: j+ w8 d0 Y* h ) l3 Y. }, }1 o6 C" x5 G4 F1 ^上面这则小错其实无关宏旨,不会对黎氏的立论造成多大影响,但它说明黎氏读书不细,这样下去可能会错过一些关键的材料,这些材料有时候会加强原来的论点,甚至引出新的见解,而有时候也可能完全推翻原来的论点。 : ^2 Q1 L0 J) n# W5 l5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