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关于语言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19 07:41
标题: 关于语言学习
本帖最后由 刀匠鬼丸 于 2018-11-19 07:45 编辑
首先,由于不知道应该属于哪个区,所以就发到学习讨论了。如果不对的话,还请管理员将拙帖移到对的地方喽~
我在此想探讨的是,对于学习西方神秘学,必须掌握的欧洲语言的学习问题。
我相信语言学习对我们中国人都不陌生,特别是我们都被强制学习英语很长时间。虽然学的时候比较痛苦,但在需要翻阅外语典籍的时候还是派上用场了。而且我知道社里有不少留学生,有些可能在一些非英语国家学习,这就又需要掌握一门语言。在神秘学学习上,为了翻阅古籍,我们甚至需要掌握一些现在已经无人使用的语言,而这会更加困难。
作为在法国学习的留学生,处于学习生活需要,我必须掌握法语。在国外和国内不同,对语言的掌握水平会直接体现在生活当中,这也让我意识到语言学习之难。而且我还发现掌握一门语言是十分耗时间的一件事,这无关努力程度,而是无论你努不努力,你都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体会到语言上的进步。
语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条件反射,就像膝跳反射、巴普洛夫的狗那样。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在听到有人喊我们的时候,本能地会朝说话的人看去,警察经常靠这个反应抓捕知道姓名但不知道长相的嫌犯。而这和你家猫听到你喊它就过来没什么区别。我们在听到一个词,比如说“雨”的时候,大脑会很快反应出一个下雨的画面,这就是大脑根据“雨”这个词的条件反射。当有人对你说:“外面下啊啊啊啊了”,你的大脑可能在听到“下”那一刻时会浮现起雨的场景,但随后立刻变成一片空白,因为你的大脑对“啊啊啊”没有任何印象。这就是因为大脑会根据一个词给出图像,而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因为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所以按理论知识的方法去学习就收效甚微了。我认为这也是学校里的语言教育帮助不大的原因。相对来说更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我会在之后谈到,而无论如何,背单词都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
想探究神秘学领域,英语是必备的语言,当今大量的研究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说是最重要的也不为过。就算不谈神秘学,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国内针对除英语、日语外其他语言的学习资料往往都不太够,可能一个吊诡的情况是,为了学习其他语言,英语是必须掌握的。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重视英语的学习。之前有帖子提到学习神秘学可能需要拉丁语,但作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在说的语言,它的学习过程可能过于困难了,欧洲这边我看到的拉丁语学习都是定向的,就是只局限于需要应用的领域,比如医学和法律等,需要全面掌握基本上不可能。并且现在也没有神秘学方向的拉丁语教程。所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买了《拉丁语教程》而没让它吃灰的。同理,像是希伯来语一般都是历史学家才去涉及。我们从实际角度来说,这个论坛里的人可能根本不会有人能学会它,因为它的现实意义太小了。
而以我所知,可能德语和意大利语意外的会对神秘学研究有帮助。中世纪的巫术基本上是残留在民间的古老宗教仪式,很多都和凯尔特-日耳曼文化挂钩,所以会有很多古日耳曼语文献。并且在欧洲以拉丁语为“庙堂之上”的语言的漫长的中世纪,很多民间风俗都是以地方语言记录的,而奇怪的是以德语写成的记录居多,可能是德语地区普遍的编年史习惯造成的吧。而对于意大利语,不仅仅是由于其与拉丁语亲缘关系相近,而且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开端的地方,有大量的典籍被翻译为意大利文,像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回的古希腊经典最早都是被翻译成意大利语的,而且随之也有阿拉伯人的传播过去的卡巴拉思想被翻译过来。所以神秘学资料意外的以这两种语言居多,学会这两种语言还是挺有帮助的。
这篇帖子主要会探讨语言学习方法论上的东西以及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能为各位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提供一点思路。我认为多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用的时候再学”,并且这个能力并不局限于世界交流频繁的当今,放在古代一样非常重要。中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非常封闭的国家,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就带动了中国人学习梵语的风潮,盛唐时期大部分文化人都是会梵语的,甚至很多人会写记录梵语的悉昙【xī tán】文字,更不用说后世的蒙古等带入的西亚文化。就连最近饱受诟病的清朝,他们的统治者也是会满汉两种语言的。对外国语言的敌视保守本质上是一种反智主义,和中华文明没关系。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19 08:25
之前提到,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它是大脑根据听到的声音产生可理解图像的一个过程。这里就回答一个问题,为何学英语的时候背单词不怎么管用?因为我们背单词是把英语和汉语解释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直接和大脑中产生的图像联系在一起。我们对中文词汇的记忆,有部分会由于我们的阅读经验和汉字联系在一起,但真正让我们理解它的都是那个图像。而这就和背单词的过程完全不同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真正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声音和能勾起你对某个概念的理解的图像。所以我们在学语言的时候重点应该在“听说读写”中的“听”上下功夫。
掌握听的部分有很多种办法,但有一个重点是你必须听你听得懂的东西。我们明明是在学习,为什么还要听我们已经懂的东西呢?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事实就是这样。试想,你在B站上看一个搬运过来的生肉视频,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等字幕出来了再去看吧?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听不懂它在说什么,那么哪怕我们重复看上上千次我们还是不懂。同理,一句话如果你听不懂,那它对你来说就是噪音,你无论听多少次都听不懂的。作为留学生,我们在国外很少会驻足聆听路人交谈的声音,因为我们听不懂,我们只觉得那些老外好吵,因为他们的语言在我们看来就是噪音。而由此我们可以破除一个出国留学的迷信,就是我们相信在国外待着语言会进步的很快,然而实际上大部分人的外语出国前什么样,回国后依旧那样,因为听一堆听不懂的东西是不会帮助我们进步的。我相信本站的很多留学生都有体会。
听力训练的一个理想状态是能将你听到的东西和图片联系起来,减少和文字的联系,因为我们要做的是让我们的大脑直接理解声音的含义,而不是还要通过回想母语的意思再弄懂它。现在网上也有许多以此为基础的软件,比如《罗塞塔石碑》等。但问题是这些软件的模式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最重要的,这些软件都非常昂贵……所以可能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发挥一下创造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自己就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利用学校课堂里的语言学习的。在课上老师讲解过的课文,课后要反复听,听非常非常多遍,让录音中的语句刻在你的脑子里。因为经过老师的讲解,你已经大致上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这是再去听录音,可以较少的查字典,尽量避免中文翻译的影响;而反复的听,直到你听到上一句能直接反应出下一句,这就已经成为条件反射了,这时这句话在你脑中的印象会比靠中文翻译联系起来的要深刻的多。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痛苦,毕竟课文录音并不有趣,而你还要听很多遍,并且短时间内你会发现不了变化,这会让你怀疑起它的功效。但这确确实实在提高你的外语水平,而且它涉及到一个经常被提到的玄而又玄的东西——语感。
在经受了长时间的英语录音的折磨,你的大脑上已经被深深刻上了痕迹,因为你长时间听正确的声音,所以一旦自己念着错的东西,能很直觉的发觉出来。所以这时如果再去做英语题,你会发现自己念着顺嘴的东西肯定都是对的,这就是所谓语感的本质。而且语感这种东西还能帮助你应对考试,因为高考英语是由大量选择题构成的,看完题目后再回想中文意思,再一点一点的核对语法,时间怎么可能会够。相反,看到念着顺嘴的东西就选上,做的又快又对,很少出错。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19 08:52
标题: 论语言能力的构成
本帖最后由 刀匠鬼丸 于 2018-11-19 09:05 编辑
我们都常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四个能力,语言水平的高低是和这四个能力挂钩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四个能力进步的速度是完全不同步的,而且也不应该同步。它的顺序应该是听、读、说、写,以这个顺序慢慢提高的。很多情况下,盲目的强行提高本应滞后的能力反而会损害语言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形成所谓的哑巴英语就是强行同步四个能力造成的。
我们可以看到,听说读写中,“听、读”是接受信息的能力,“说、写”是输出的能力。而一个基本事实是,你不可能输出你不知道的东西。一个东西你压根就没听过,怎么可能说出来呢?所以说和写的能力是应该滞后提高的,在通过听读,积累了大量信息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进行表达。这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小婴儿很早就能对父母叫他的名字作出反应,但到他开口说“爸爸、妈妈”还有些时间。而在听读中,听明显是第一位的,因为本来语言就是声音性的,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第二位的。听的能力应该是最优先进行训练的,其次才是阅读。而且英文和中文不同,它是有过符号记录单词的拼读的,而不像汉字是一种象形的、表意的文字系统。所以只要是听的懂,阅读就没问题。这点大家可以自己体会,在根据前一贴提到的方法或是类似的方法进行训练,你会发现就算之前压根没有读过,但自己就是能看懂。其实看我们的汉字就很明了了。扫盲运动之前有那种会说但看不懂汉字的文盲,但没人听说过看得懂汉字却不会说话的人吧?那些有生理上问题的当然不算了。
而输出的能力,说、写中,写的顺序可能是提前的,因为只要会阅读就肯定能写,但是说的能力就要晚点才开始发展了。虽然理论上说,写东西就是在表达,你把写的东西读出来不就是说了嘛。但问题是真正的说指的是“和人交流”,而不是自顾自的说话。而交流就涉及了很多因素了。所以可能很多留学生会发现做演讲会比和外国同学聊天来的轻松。国外大学教育里,对一门课进行Presentation是很常见的活动,它的形式就是学生就着PPT来对一个主题做一个简短的发言。这个东西中国留学生都能通过,每年有那么多留学生毕业回国或留在国外,这个东西通过不了可拿不到毕业证,但能和外国人谈笑风生的却少之又少。这就是因为说不是一个单纯的表达,而需要和人进行互动,这就是很复杂的事了。
作者: freeye 时间: 2018-11-19 22:09
而反覆的聽,直到你聽到上一句能直接反應出下一句,這就已經成為條件反射了,.......,這個過程可能非常痛苦,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20 18:31
没办法,语言学习其实和体育一样,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小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也是必须要听很多次才能记住某个词。
主要问题是课本上的录音很少有有意思的,所以必须强制自己去听。事实上最好的做法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重复的时候不会有很强的排斥感。但是大部分人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对他们的水平来说过高了,而低水平的内容可能大部分都是给小孩听的,这样才产生很多问题。
作者: 狮心疯 时间: 2018-11-21 20:59
效率有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成年人哪有幼儿那么空的时间,一天完全只学语言。这样可以看出成年人用这种语言学习的方式效率较低,可以拿来辅助,完全只用这个就不行。
作者: 河蟹妹子 时间: 2018-11-22 17:40
关于语言学习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语言环境。像你上文中所提到的例子,做一个presentation比与人交流要简单。哪怕在国内的学生做一个演讲也不见得困难,而与人交流不会提前做好讲稿或者有所准备。这种即时性的反映需要的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量的掌握,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小在汉语环境中长大的人不会逐字分析语法和词汇,外语也是同理。想要做到这种程度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让自己适应一门语言的思维方式,沉浸在其中,更加注重如何去“感受”而不是去分析。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23 20:16
首先,如果你了解一下留学生活,就会知道在小语种国家,比如法国、德国、俄罗斯等,所有留学生头一年(或几年)真的是全天学习语言的,为的是之后能进入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所以你说的那种成年人一天只学习语言的情况是存在的。
但是这样的效率确实是很低,从语言学校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语言提升不大。因为学校强调的是“教学”,是由老师教授学生知识的方式学习语言,而事实上能教的就是语法、单词等我们在课堂上常见的东西。
对比小婴儿,他们可从来没有被系统的“教授”他们的母语,而是自己通过日常生活“习得”的。这也是我这篇帖子的初衷,现在有越来越多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重心其实在学习者本身而不是在老师那里,所以我才想要谈论“学习方法”问题,因为重点在我们学习者怎么找到途径学习一门语言而不是依赖老师。
其次,我觉得学习语言并不需要完全投入整天的时间,这涉及到精力问题。没有任何事情我们能投入一天的精力,事实上人一次性只能集中20到30分钟的注意力,而这对语言学习就够了。我个人认为,哪怕一个人想全身心的投入到语言学习中,他一天也只需要花1个半小时学习就足够了,这其中包含3个注意力的循环(指注意力集中-分散的循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人为干预不了的,人脑一天只能接收那么多信息,塞再多进去也没用,到时候反而损害记忆过程。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23 20:33
说的非常有道理!
像是你说的“……需要的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量的掌握,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指的就是现在所谓的“外语思维”。我不清楚你是不是也在留学或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如果是的话应该对这个概念很清楚。
语言环境确实很重要,但我认为在进入一个外语环境前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像我之前说的,人对于自己不能掌握的语言信息是接收不了的,让一个人全天24小时听西班牙语,除了把他弄睡着以外别无他用。现在有人认为动物也可能有语言,但一只狗的叫声只会让人觉得吵。人对自己理解不了的语音只会把它识别成噪音,这就是在一个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很大的一个弊端。
人如果已经达到一定语言水平,再去到外语环境中才能真正的“沉浸”其中,因为他已经能基本理解他人谈话的内容,这时候可以关注于用词、语气等等,才会对其语言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23 21:04
标题: 阅读……
本帖最后由 刀匠鬼丸 于 2018-11-23 21:13 编辑
话说社里有没有人能给点建议,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方面进展很慢,不仅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就算是认识的单词,读起来也感觉很别扭,现在有点形容不上来那是种什么感觉。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文这种表意的文字看长了,表音的英文看得不习惯?
而且现在有个有趣的现象,我现在会两门外语,英语是在国内学校里学的,而毕业后因为要留学所以很快就投入到法语学习中了;而法语是在语言学校专门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又在法国,日常交流都是用法语。所以我现在发现,如果说的话,法语比英语要流利的多,但是看电影和视频时,英语的理解起来要更容易。而在看材料的时候,我也更倾向于看英文的,因为理解起来更容易些。所以现在就是,我能说法语,所以看起来我的法语比英语要好,但事实上在使用语言上还是英语更好。我感觉这还是挺奇怪的。
作者: 河蟹妹子 时间: 2018-11-24 13:03
个人觉得词汇问题好解决,无论是被单词书还是大量阅读都能有效积累词汇。我想说说“语感”的问题。
我不懂法语,就拿我学英语的经验来说吧。到底什么是“语感”,虽然带个“感”字,但我更觉得它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能力。在各种英语辅导班中,通常是难读较大的考试,比如考研托福gre,一般都有长难句分析的专区。有时一个长难句所有的词汇都认识,却难以理解它到底在表达什么。这是语法上的缺陷,要一点点分析句子结构,找出主干,才能明白它的意思。所谓“语感”,个人认为是指一个人有强大的语法分析能力,可以很快的理清思路,快到你没有意识到它是理性的,更像是一种感觉。
阅读和口语相比,阅读的语法是造成困难的较大原因之一(不提你表达能力和听力的问题)口语一般结构简单。emmmm虽然不懂法语,但是它的语法难度也是有所耳闻Σ( ° △ °|||)︴可能这是你阅读的困难所在吧
至于为什么英语阅读比法语简单…我也只能猜测楼主的英语学习时间比法语要久很多,阅读时间也久。而语言环境是法语,所以造成口语上法语流利,而阅读上英语厉害的情况吧。
作者: 河蟹妹子 时间: 2018-11-24 13:13
关于单词表达别扭的问题,其实很好解释。还记得我楼上提过的“思维方式”问题吗?还是英语做例子,单词书上都是一个英文单词对应一个汉语单词,然后你再把它带入到英语句子环境中……你汉语给的再准确它终究还是会造成意思上的微小曲解,因为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如果你看英英释义,它解释一个单词使用一整句话来描述,它在给你带入相应的“思维方式”里面,没有第二种语言的干扰,也就没有理解上的别扭。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25 03:17
本帖最后由 刀匠鬼丸 于 2018-11-25 03:18 编辑
非常感谢,你说的确实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本人其实非常厌恶语法学习,这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自己在高中英语课上从来没认真听过老师讲解语法,但平时一直有听课文录音的习惯,而我平时测验和高考的英语成绩并不低;另外,自己身边有语言学习方面非常没有天赋的朋友,因为考研的关系,埋头在语法书里不能自拔,而成绩根本不见变化。所以我对语法学习非常不信任,这也导致我在学法语的过程中不重视语法的学习。这可能导致我对法语语法存在混淆的地方,从而影响自己的阅读能力。
另外,我不是很赞同你对语感的定义。我不认为这是分析能力的强化版,它不是“理性的”。因为我们在阅读我们母语作品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分析的过程。
举个有趣的例子,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些汉语学习的材料才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儿化音”其实和物品的宽度、厚度等属性挂钩,比如“面条儿”和“油条”,之所以 油条 不加儿化音是因为油条粗,面条细。
说真的,在看到这条“中文语法”前我从来没想过是这样划分的啊……但这也证明了,我们在从来不知道这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正确的使用了它,这就不可能是理性分析过的。
我觉得,语法其实就是一种“习惯”,就像你喝水的时候不会去理性的思考手应该怎么举杯子一样。我们学习的语法规则是人们人为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说我们真的就完全按照它那样去说话、写作等等。
其实我觉得,语法内容最好是我们能够理解了以后再去学习,比方说能听懂对话中动词加了“-ing”就表示正在进行,而加了“-ed”则表示已经结束了,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语法规则明确“进行时”和“过去时”的概念。
作者: 河蟹妹子 时间: 2018-11-25 12:26
不客气~相互学习
你说的很有道理,说“语感”是绝对理性的是太武断了,但我还是认为它和理性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有趣的是你所说的“面条儿”的例子是我们学习母语的时候,而我一直在说英语的例子。或许这就是差别?
说实话我完全不记得我是怎么学会汉语的…听我妈说我3岁以前基本不说话,导致家里人一度以为我是哑巴或者智力有问题。但从3岁以后我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省略了磕磕绊绊、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蛋疼过程。我也很困惑这是怎么发生的,小孩子在学习语言和成人学习语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或者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像是有个“狼孩”的故事,从小与狼群生活在一起,他的语言就是狼嚎。
我只能猜测还是不同的语言环境造成的,学习母语的时候有与之匹配的语言环境,通过模仿学习形成自然,习惯占了大多数。而第二语言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也只能通过教条的语法规则“理性地”学习了,或许在使用一种外语很多年以后,它也会成为“习惯”。
作者: 河蟹妹子 时间: 2018-11-25 12:31
或许有某个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时候会问:“老师,为什么苗条带儿,油条却不带?” “是因为面条儿细,油条粗。” 然后这个外国人每次不知道带不带儿化音的时候都会先想想这个东西是细的还是粗的2333333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8-11-25 17:40
本帖最后由 刀匠鬼丸 于 2018-11-25 17:42 编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汉语研究领域的专家甚至给出了一个公式,把长、宽等定为一个数值,然后将一个物品的属性带入到这个公式中,得出的值再通过和一个常数对比来判断要不要加儿化音……
这样学中文的老外可能还得具备基本的代数水平233
另外,你说的开口说话晚的问题,我听家里人说我也是这样。我倒是看到过一个理论提出,人在学一门语言的时候有所谓的“沉默期”,在这个阶段只能接收语言信息,但表达不了。所以这好像是一个普遍现象。我觉得学外语也会有这样一个时期,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出现“哑巴英语”的原因之一。
作者: 河蟹妹子 时间: 2018-11-26 10:49
这个和性格也有点关系,要是能早点开口说话的话应该能早些掌握语言。很多中国人在学外语的时候也会羞于表达。其实放飞一下自我也是很好的~语言能力会有迅速提高。基本上对于外来学习语言者都是很宽容的,不用担心被嘲笑什么的。
作者: K_D_Sirius 时间: 2018-12-6 11:15
很有用,非常感谢
作者: 太阳照着菊花侠 时间: 2018-12-29 23:04
楼主的问题我觉得很好回答。
我猜测楼主学习英语的时候是在七八岁左右,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最晚是七八岁。
法语因为你现在经常说,经过这种练习,所以说起来比英语流利。 但实际上相比法语,你最难忘的应该是英语。
狼孩就是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当人们把他救出来以后,无论如何都教不会他掌握人类的语言。
但二战时期,日本有个青年,为了躲避战争,躲在了一个山洞里很多年,直到人们把他救出来他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好多年了。 刚被救出来的时候,他也是一句话都不会讲了。但过了一两年,他就又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了。这是因为他在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掌握了语言。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19-2-8 03:13
本帖最后由 刀匠鬼丸 于 2019-2-8 03:15 编辑
不好意思,我并没有七八岁就学英语……
我上小学那会儿只是人人都开始学英语,还没有兴起什么“英语启蒙”之类的东西,没有人觉得很早就要教小孩英语。我记得那会儿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所以大概是接近十岁左右吧。所以我肯定是错过所谓“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了。
实际上,我觉得硬是按照所谓“最佳时期”实在是没必要,小孩在那时又不仅仅是所谓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说是很关键,那是不是我们干脆把所有课程集中在那几年算了?这是很没道理的事。
如果不是在那时就选定了,以后就吃英语这口饭,不然大可以不按这套来。就像学武艺也讲究筋骨,问题是如果不想将来走武行,哪怕是筋骨再好也不一定要习武一样。
现在的研究是表明,孩童在七八岁时学习的语言会在大脑上掌控母语的区域留下印记,也就是说这时候学会的语言实际上等于“第二母语”,但不要忘了,很多会多种语言的大神可不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外语的,大部分还是接受普通教育,通过后天努力掌握的。再说,如果一套教学方法不能保证学生们都能学会,还要靠个别几个有条件的去赶所谓的“关键期”,那这套教学方法就可以摒弃了。
你说的狼孩应该就是在应该形成母语的时候没有学习过语言,所以他不存在“母语”。而你要知道我们的思维其实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的时候就像在说话一样,只不过我们没有说出口。所以实际上狼孩应该都没有人类的思维,可以说内在上完全就不是人类,这种情况下只能当“狼”来看待他了。
狼孩的例子太过特殊,而那个日本人的就很简单,单单就是证明了我在1楼写的那样,语言和记忆无关,不然他这么长时间不用语言,早应该不会说话了,不会很快又能够正常说话。
现在的神经学家经过扫描已经发现,在后天学习并且能够用外语进行流利沟通的人的大脑上形成了和母语分离的第二语言区,也就是说哪怕不是在“关键期”习得外语的也可以流利使用外语,关键就是这个第二语言区的建立。而现实中也有例子,表明一个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过外语的人,再把他放到那个环境中去,他还是会流利的说出来的。这就是和那个日本人的例子一样,在大脑中形成了语言区,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存在“忘了怎么说”这回事了。
作者: htlwk 时间: 2019-10-11 22:15
学习语言的好帖子啊,受教很多。
语言和思想(思维方式)是相关的,说白了,你用什么语言决定了你是哪国人。
作者: lxtcool 时间: 2020-5-14 21:59
看到这篇帖子好想哭,自己学生时期并没有好好学习过英语,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语言对于我来说很费劲,比如英语歌曲,我同学和我一起听了几遍,基本上她能哼哼出来语调+模糊不清的词语,而我只能哼哼出来语调,并且只能记得语调,别说一句词语,一个单词也听不出来。
想学习英语,但是背单词真的是哪怕就只有四个字母,除去小学水平的,背完最多能记住三天。可能年龄大了??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20-5-16 20:00
本帖最后由 刀匠鬼丸 于 2020-5-16 20:10 编辑
别哭~
有学语言的意愿很好,语言学习确实是需要下苦功的,过程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但我们的苦功也要花在点子上,不要瞎努力。比如你想学英语,本能的还是采取了背单词的方法,但我已经在这篇帖子中提过了,这根本就不是个好方法。
其实英语单词就相当于我们汉语的一个个汉字,只不过外语是横着写的,汉字是方块。回想一下,自己小的时候学汉字是一个汉字一个汉字的去背的吗?如果是这样学的,怕是我们小学毕业了都没认完字,别提去学知识了。
正确的做法就是小学一二年级学认字,两年的时间,不需要太多,认一部分就完了,之后开始学习课程,甚至在一二年级中就已经开始学了。这之后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认字,途中肯定要多查字典,并且还会有一堆字不认识,但时间长了,至多到初中,基本就可以独立看书了。
学英语也是一样,背单词就是在犯一个一个汉字去背那种错误,这样怎么看都挺傻的。我们学外语是要会交流,会看外语资料,而我们的外语教育太强调按部就班,所以要先学语法,背单词,然后再去做别的,但这套方法是上个世纪的,现代的各种研究已经表明了这套方法不合适。
英语也和汉语一样,有一部分词是经常都会用的,俗称“常用词”,学会了这些常用词后就可以开始基本的阅读或者看一些视音频了。这样说起来好像还是要先把这些常用词背会才能做别的,问题是这些常用词因为出现的太频繁,所以反而不需要背,日常的接触中自然就记住了。
这也是学英语、特别是单词学习的关键,我们日常阅读中文材料,如果去看专业性非常强的论文,也会发现很多不认识的字,这点在看古籍的时候会更加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字我们平时很少接触。而反过来说,我们的汉语单词很多是靠日常频繁的接触掌握的,而并非单独的去背。英语其实是一回事,英语单词量的增加靠得是频繁的接触,而非去背。
所以这才是学英语相对比较好的方式,不是机械的学语法,背单词,而是靠频繁接触。
具体的方法嘛,目前已知的其实就是外语学习机构吹烂掉的那套,看英文新闻、听英文广播。说起来挺普通的,但确实比背单词之类的要有效果。也有语言学家正在开发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产品出来。但无论如何,背单词那套确实是过时了
还有一点,我的这篇帖子也是旨在提出语言学习方法论方面的内容,让对语言学习有兴趣的人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要切实的去做的,各种方法的好坏只在于下了同样的功夫、最后得到效果的多少。但要想有效果,苦功还是要下的。
作者: Akie 时间: 2020-5-16 21:18
楼主是研究二语习得的吗?
作者: lxtcool 时间: 2020-5-17 14:22
谢谢,好认真的回复我,其实我也有在不停的尝试如何才可以更好的掌握英语,因为毕竟目前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用(为了出国旅游更方便,哈哈),背单词是一开始和新概念英语一起学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感受就是背了也没什么作用的那种感觉,也有试过看英语电影(包括目前看电视剧也是在尝试,但是对于我这个基础,稍微有一点点难),也尝试过和出国留学的朋友用英语在微信上交流简单的句子(她总说简语,也因为不能和我说太过复杂的话,所以只是偶尔采取这样的方式聊天),目前是早上起床听一些简单的句子,旅行一类的,用0.6倍速先看着中文意思以及英文(会标注出生词),然后继续0.6倍速听着只看中文意思,然后继续0.6倍速只听(o(╥﹏╥)o,只能听出几个单词)。但是觉得这样大概是最实用的,因此目前用早起时间正在努力,对于一个上学最讨厌英语,高考都没有写英语作文(叛逆的中二少女),已经毕业工作很多年的人来说,语言还是不容易学习的,但是还是要努力呀,谢谢楼主这么仔细的回复我,给我建议,
,感动,我就也多说了一点,然后就是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呀,需要不停的接触才能不断进步。哈哈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20-5-20 00:52
加油,外语学习总归有些枯燥的,所以不仅贵在坚持,而且还要不断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另外,如果有钱有闲的话,还是可以去上上外语学习班的,特别是准备出国旅游以前。这个不仅是投资自己,而且因为旅游而去学习,心态和上学期间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是挺有趣的一个体验。
当然我不是推销什么233,只是在班级里会有老师带着进行系统的训练。语言学习有很多能力还是需要进行训练的,就像小朋友有段时间家长是需要带着说话的,这种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被忽视
作者: 刀匠鬼丸 时间: 2020-5-20 00:52
谈不上研究,但这个帖子确实借鉴了不少二语习得的理念
作者: Akie 时间: 2020-7-14 14:43
哈哈 我学二语习得的 感觉楼主还挺专业的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s://www.imslr.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