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揭开古老神秘的盘古
[打印本页]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0
标题:
揭开古老神秘的盘古
盘古探源-揭开古老神秘的盘古
通过大量田野作业的证据,揭示汉代“巨人怀抱伏羲女娲”神像在现代南方瑶、苗、畲、壮和有瑶畲文化背景的汉族客家地区仍有嬗流,与上述地区“盘古、伏羲、女娲”合体神像吻合,“巨人”即盘古。盘古公元一世纪已在河南、山东地区有广泛分布,其中一例的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从而推倒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说法。指出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在南方,在瑶畲之中,盘古神话之根在瑶族,而古老的源头在东夷。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盘古首见于公元三世纪豫章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1986年饶宗颐先生发表《盘古图考》,指出汉末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饶先生的这一成果,不仅将盘古出现的时间上推到公元二世纪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启迪:神话与宗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体,语言与神像联系在一起,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证。
进而,笔者认为: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起源、发展、流变的过程。一定时空框架下的某一事象,是流变过程的横截面和坐标,把握这种坐标非常重要,但认识演变过程也同样重要,它往往能帮助我们去认证、发现更多的文化事象。
本文,尝试用这种方法来对盘古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2
标题:
一、汉墓画像:千古之谜
考古发现河南、山东汉墓画像石中有一种“巨人怀抱伏羲、女娲”的图案。据说:除山东沂南外,“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山东嘉祥、济宁、费县、河南唐河等处西汉中期到东汉末文物(画像石墓及石阙)上都发现了这种图像。”①笔者所见有如下七例:
[attach]1204[/attach]
1、《鲁迅藏汉画像》(一)图八:“伏羲、女娲、人物”(见图1)。原注:“南阳北门外魏公桥,共四种。”画面上,一巨人怀抱两蛇躯人,左右互揖。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166题“高媒”,“东汉,136×32厘米,南阳县出土”。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2
[attach]1205[/attach]
2、王儒林、李陈广《南阳汉画像石》153页,唐河县针织厂汉墓出土“伏羲、女娲、人物、奇兽,79×143厘米”,“右刻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手中各执仙草(或灵芝),相向而立,两者之间刻一人(或谓西王母),双手抱蛇躯。(上部斗兽者或谓东公王公)”而牛天伟却以为“巨人者疑为开天辟地的盘古神”。时间定在“西汉”。该石现藏于南阳汉画像馆。(见图2)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3
[attach]1206[/attach]
3、山东嘉祥一石,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图37“伏羲、女娲和车骑画像石”(图3)注“此石早年出土于嘉祥,但具体地点不详。发现后,亦不知归于何处。”“拓本纵72厘米,横38厘米。右面残缺。画面分三层:第一层,中一怪人,左手抱羲牺,右手抱女娲。此怪人一说是盘古,一说是太一。”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3
[attach]1207[/attach]
4、花林村画像第二石,亦见上书图105(图4)注“原石纵74厘米,横80厘米,画面分两层:第一层,中间是九头人面兽开明,向右蹲坐。右方有一个戴山形冠的人,将伏牺、女娲抱在怀里。”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3
[attach]1208[/attach]
5、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第一石(图5)注:“原石纵111厘米,横约45厘米,画面分三层:第一层,刻一头戴山形冠,三角眼,阔嘴露齿,双足中间垂一尾的仙人居中而立。他一手抱女娲,一手抱伏羲。女娲,伏羲手中各持规矩,长尾向身后上方卷曲。上方空处刻两只相对而立的凤凰。”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4
[attach]1209[/attach]
6、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图6),此图被广泛引用。陈履生《神话主神研究》图49附录注:“伏羲、女娲为人首蛇尾,伏羲右侧一矩,女娲右侧一规,后一人双臂紧抱伏羲、女娲。”该图上部,伏、女上端各有一只动物,应为乌、兔。下层为西王母,两侧有乌兔捣药。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5
[attach]1210[/attach]
7、山东南武阳石阙画像(图7),闻一多《伏羲考》引《东洋文史大系》171页图,其拓本又见(日)出石诚彦《中国的神话与传说の研究》图版28,题为“南武石阙画像:伏羲、女娲”。画面上,一神人搂抱手持规、矩的伏羲、女娲。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5
以上这类画像中的伏羲、女娲身份已经清楚。山东武梁祠的伏羲、女娲像上有“伏羲仓精”榜文,四川简阳鬼头山东崖墓三号石棺画像上标“伏希、女娲”榜文,可确证其身份。但怀抱伏羲、女娲这位“神人”的身份在学界仍然讼诉纷纭,无法确认。
有说是“西王母”——闪修山《南阳汉画像石》唐河针织厂一图注“或谓西王母”;
有说是“高媒”——王健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魏公桥一图注为“高媒”;
有说是“燧人氏”——晁福林《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初探》一文则认为北寨此图搂抱伏羲、女娲的是“燧人氏”。
有说是“乌龟”——耿瑞《黄帝族原始图腾初探》根据伏羲、女娲洪水后再造人类的民间故事,以为拥抱二者的是合其婚姻的“乌龟”。
有说是“众多‘媒介’混合物的艺术反映”——程健君《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分析唐河针织厂此图时,认为此图“正是汉代南阳地区民间流传的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的艺术反映,图中,伏羲女娲被一巨人(神人)搂抱,似乎是在强制他们进行婚仪,甚至可以说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一幅‘风俗图’。”“大量的调查材料表明,如果没有外力,就不可能促使他们成为夫妻,因为洪水过后,天下仅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促使他们成为夫妻的不可能是‘第三个人’,所以在人们幻想中,便出现了被洪水淹不死的‘乌龟’和冲不走的‘石狮子’、‘铁水牛’等,也有称为‘地母’和由‘王母’改装下凡的‘叫化子婆婆’等‘神’。是这些‘神’帮助或指点伏羲女娲兄妹躲避了给世界带来灭顶之灾的洪水,又使他们成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他可能是民间传说中‘乌龟’‘石狮’‘铁牛’‘地母’‘仙翁’等众多‘媒合’混合物的艺术反映。”
有的说是“太一”——刘弘《汉画像石上所见太一神考》说:“笔者认为这种神话图像居中的大神即汉代的至上神太一神,伏羲女娲分别代表阴阳两仪。太一神拥抱伏羲女娲的蛇躯使之相结合,是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中‘太一化生阴阳,阴阳化生万物’的宇宙起源观念通过神话形式的反映。”
有说“黄帝”——何新《诸神的起源》引山东沂南北寨一图,认为是“黄帝”。
也有人认为是盘古——《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18画像石画像砖》牛天伟注“巨人疑为开天辟地的盘古神”。
上列种种观点,涉及这类画像性质功用和内容的解释各各不同,可见学界意见的分岐。有的同一个人编的不同的书,持不同的说法;有的同一本书有不同的说法;也有客观地引述不同的观点,不作断定。各观点都各有一定道理,但要确立其说,都仍嫌证据不足。以后几种较能自圆其说的观点为例:
程健君的观点以现代收集的民间神话证古代画像,颇具特色,但他“艺术反映”的定位,脱离了宗教的内涵,很难令人信服。
刘弘的观点,在学理上似乎能自圆其说。《老子》中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是一种完整的宇宙生化论。《吕氏春秋·大乐篇》亦有“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含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可以作注脚。刘文将伏羲、女娲定位为阴阳、日月神是完全正确的。但“太一”在秦代是无形的,《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只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太一才成为至上神。但它不与伏羲、女娲而与“五帝”相配,《汉书·效祀志》说:“亳人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秦汉盛行五德之说,高祖自命为黑帝,立黑帝祠,名北畴,凑成五帝之祠。至武帝时才听谬忌之言,于五帝之上立“泰一”,未闻与阴阳神并列。因而刘说是缺乏实证的。
何新的“黄帝”说也似乎有依据,《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也。”但问题是,历史上没有黄帝与伏羲女娲相伴的文字记载,现实中也没有宗教、民俗流传的证据,无法证定!而且何先生以为黄帝是“太阳神”,再怀抱日月神,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最后一说“盘古”,在学理上是成立的,盘古又称“混沌氏”,混沌生阴阳,理据完整,问题是:按当下学界一些人的说法,盘古是印度佛教的东西,东汉初似乎还没有引进来。而且,同样需要让人信服的证据!现在我们来提供: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6
标题:
二、五省盘古:现代嬗流
我们已指出,文化事象有流变过程。如果找到“巨人怀抱伏羲、女娲”神像的嬗变和现
代形态,那么,这个千古之谜就不难判断了。幸运的是,经过将近二千年的人世沧桑,它仍然在南中国民间活着!
在南岭山脉,粤、桂、湘、赣结合部的瑶族中,世代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盘古王开天辟地,“置人烟”,生出“伏羲兄妹”(广西也有叫“女娲”兄妹的),经过洪水之劫,兄妹成婚,生下了十二姓瑶民,又化身日、月,永远照临人间。
这个故事,以歌谣、故事多种形式广泛流传,并且在《盘王节》上歌唱。
流传粤北地区的《瑶人历史流水歌谣》唱到:
先有盘古置天地,置立天地置山河。
置得山河千条水,又置江河水万湾。
伏羲姐妹也出世,伏羲出世置瑶民。
又置五谷珍珠宝,养下瑶民千万年。
广东连山地区收集的《瑶族歌堂山(盘古书)》唱到:
盘古造地又造天,造了天地造河床,
造了河床又造山口,千川万水出河湾。
盘古圣王置天地,置天置地置青山。
置得青山无限阔,又置江湖育万民。
……
盘古造人先造女人,又造男人让女的招郎结亲。
女人坐着高机织细布,男人撤播五谷把地耕。
歌谣叙述了洪水患,世上只剩下兄妹俩,成婚生下了十二姓瑶民,最后化身日月:
那时天地初开还混沌,白天昼夜不均匀。
两夫妻看着人丁旺,一心想要造福儿孙。
为了让大地普照光明,两兄妹拣了个吉日飞升天庭。
男变月亮呀女变太阳,日夜轮流照管地上的子孙。
世上女人总比男人怕羞,妹妹便在白天来巡行。
有时用云帕遮住脸庞,有时放射出千万支刺眼的金针。
世上男人总比女人大胆,哥哥便专拣黑夜出门。
边走边吸金黄色的旱烟,烟火飞溅成满天亮晶晶的星星。
同样的故事,在湘南稍有不同,太阳是哥哥,月亮是妹妹,洪水后成婚再造人类,成为瑶人的祖先。这个故事,也在瑶族或有瑶族背景的地区留下文字记载。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区采集的多份《过山榜》上都记载着这个故事。广西罗城的一份榜文这样记载:“昔时上古,天地不成,世界混沌,乾坤不正,无日月阴阳,不分黑夜白昼。是时,忽生我盘古圣皇,前先出身置世,凿开天地,置水土,造日月,分阴阳,制星辰,造立湖海,置立江河,置万国九州。”后来,“洪水登天,人民尽绝,重有伏羲兄妹,因见天下无人,松为公矣,梅为母矣,合为婚姻。生下一皮袋,发上青山成瑶役,发下九州是万民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7
[attach]1211[/attach]
瑶族人世代坚持着“伏羲、女娲式”的“姊妹婚”——十二姓都是出自盘古的兄弟姊妹,盘古、伏羲、女娲的故事就是他们婚姻制度的宪章性文本。他们顽强地坚持族内婚,需要这样一个权威的合法性依据。这里面,盘古、伏羲、女娲缺了那一个,就会造成理据不全。他们以盘古、伏羲、女娲为祖先神,并且放到一起来崇拜。广西南丹白裤瑶的盘古庙,用三块石头代表盘古、伏羲、女娲。广西田林八渡乡瑶民的过山榜首有这样一个图案:一个写着“盘”字的葫芦中,上边、左右分别是发光的日月,下面分列 “盘、沈、冯、黄、李、邓、蒋、雷、唐、胡、周、赵”十二姓氏,将盘古生伏羲、女娲化身日月的故事浓缩一图之中。(图8)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7
[attach]1212[/attach]
笔者在粤北乐昌老坪的地区发现的一本抄于宣统年间的《盘古经》(图9)中,除了盘古之外,也多处出现了伏羲、女娲的段落,证明在实际的祭祀中,三者紧密相联。
令人惊诧的是,盘古,伏羲、女娲三位一体的神像或神图在粤、桂、湘、赣、闽五省的瑶、苗、壮、畲和有瑶、畲文化背景的汉族客家人中大量存在,随着田野工作的深入,慢慢露头。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8
[attach]1213[/attach]
图10是粤北始兴县隘子镇坪峰輋水口庙的盘古像,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的盘古大王肩上,左右分别有一小头,双手分举斧、矩、日、月。该神像重雕于1984年,据乡民说是按老神像的样子重雕的,没有差别。而老神像作于光绪年间,是龙南乌桕坝的李仙师所作。追踪到江西龙南的临塘乡,我们有了更清楚明白的印像。其旧神像仍保留着,木雕的形态确与隘子坪峰輋相似,而新塑的神像把盘古、伏羲、女娲的形象展示无余(图11):腰围木叶遮羞的盘古三头六臂,下面一双手分执斧凿,中二手合十,上二手分托日月,中间的大头为老年人,旁边一男一女童子头。乡民们介绍其身份说是“最早的男女”。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8
[attach]1214[/attach]
这一类的神像或神图在湖南城步的苗族、湘南新宁县、广西瑶区、广东潮州畲族祖图、赣南的龙南、定南(图12)、于都钟公山,广东粤北始兴、英德、翁源(图13)乐昌(图14)等地均有发现。在广东始兴、翁源、英德一带尤为密集。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29
[attach]1215[/attach]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山东沂南北寨出土的“巨人搂抱伏羲、女娲”神像和隘子、龙南的这两个神像,二者相似的程度惊人!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0
[attach]1216[/attach]
北寨的神像上方乌兔,分别代表日月,伏羲、女娲分执规矩,中间是“巨人”;隘子的这个,上面伏羲、女娲分执日、月、斧、矩,中间的是“盘古”。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0
[attach]1217[/attach]
自古及今,我们发现的与伏羲、女娲组合的神像惟有盘古,这一点是“巨人”身份的铁证!由此可以认定,汉墓中搂抱伏羲、女娲的“巨人”是盘古,这种类型的神像在今日依然存留。
解破了这个“巨人”之谜,再环视大江南北,其实文物流传比比皆是,只不过有了小小的嬗变,加上我们过于轻信前人草率的结论,不敢深入想象而已,真相离我们只有薄薄的一层窗纸!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1
[attach]1218[/attach]
先看汉墓的伏羲、女娲像(图15),他们手举日月,分明是日月之神,而日月又是阴阳之精,因而,伏羲、女娲又是阴阳之神。汉人用他们来表示阴阳交合,祈求子孙昌盛,加上盘古,则表示对“混沌——阴阳——万物”的宇宙生化、生命衍殖的崇拜。明白了伏羲、女娲的这层身份,再来对比古今的盘古像,一切了然: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1
[attach]1219[/attach]
左边是南阳汉墓的盘古(图16),双手将伏羲、女娲搂在怀里,一些汉画里,伏羲、女娲还是交尾的。右边是马卉欣《盘古之神》一书中所载,河南桐柏山的盘古,双手捧太极(图17)、和刻本类书《金璧故事》中的盘古(图18),底本可能早到元代,这种盘古像在现代也比较常见(图19)。盘古身上带着太极图、太极图负阴抱阳,伏羲、女娲化成阴阳鱼互相缠绕交合。二者的差别是前者更原始,更人格化,后者更学理,更图式化,而在意义上、在神格上并无二致。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2
[attach]1220[/attach]
次看手举日月的盘古,和刻本《君臣故事》中有此像(图20),底本可能也要早至元代。这种神像现代十分常见,如赣南于都县贡江镇长岭村的盘古(图21),作于光绪五年;又如粤北始兴隘子镇河溪庙的盘古,又称“日月”(图22),以及广东惠阳淡水的神像(图23)当我们确认伏羲、女娲的日月神地位后,这种神像与汉墓“巨人搂抱伏羲、女娲”神像又有何区别?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2
[attach]1221[/attach]
图20 和刻本类书《君臣故事》盘古
凡此种种,说明汉墓的这位“巨人”是盘古!另外,粤北还有一类手举天地轮的三头六臂盘古,也提供了嬗变的证据。规成圆,矩作方,天圆地方,天阳地阴,盘古开天地,与“混沌—阴阳—万物”的生化过程是一致的,里面的三头六臂,仍然是盘古伏羲、女娲的合体。再有,粤东和江浙畲族祖图上的盘古氏,除了手举日月等物外,还有权衡准绳等物,这些东西在《淮南子·时则训》中有说明:“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这与古籍和粤北《盘古经》中记载的伏羲、女娲制四时的说法,也是吻合的。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3
标题:
三、苗瑶族群:历史纽结
上述苗瑶地区的盘古、伏羲、女娲三位一体的神像不仅与汉墓“巨人、伏羲、女娲”三位一体的神像在形态上相似,学理上吻合,而且还有历史的联系。
首先,我们已知道,苗瑶是同源的(瑶畲同源已经是民族学界的共识),不少学者已有论述。
苗、瑶的语言属于同一语支,都属于苗瑶语支。
苗、瑶有共同的祖源神话,都宗盘瓠为祖先;
瑶族的祖居地“五溪”,今为苗族居地,表明苗、瑶的关系深远。
其次,苗、瑶祖先的故地在北方。
苗、瑶的祖先是“九黎”,“九黎之君”蚩尤曾经居住于北方,大量古籍有征:
《史记集释》引《大戴礼记·用兵篇》“蚩尤,庶人之贪者也。或云蚩尤,古之诸侯。”应劭注《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古天子。”
《国语·楚语》:“九黎,蚩尤之徒。”
《战国策·秦策一》:“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说“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蚩尤的九黎部落,在传说中曾经强悍一时,《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驽,威振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时,“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黄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水之野,遂禽杀蚩尤。”
《汲冢周书》“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九黎的地望,从古文献的记载看,大致在今山东西南的济水和河南东部的淮水流域一带。
《逸周书·尝麦篇》:“昔天下之初,……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暤氏居陈。”陈,在今河南阳县境内。太暤后人封任、宿、须句、颛臾等。《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暤有济之祀。”“有济”,即济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任国故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须句在东平须昌西北;颛臾故城在山东费城西北,即平邑县;宿图,在山东东平县东南二十里。
《左传·定公四年》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少暤之虚。”《春秋左传注》引杜预说:“少暤虚,曲阜也,在鲁城内。”
《汉书·地理志》:“蚩尤祠在西北涑上。”王先谦《前汉书补注》卷二八说:“涑当作泲”。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认为,“泲”是“济”的古文。因此,“涑上”即“济上”。
综上所述,太暤、少暤活动的地域应在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即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济水、淮水流域一带,而蚩尤九黎部落也曾生息在这些地区。
考古发现的汉代“巨人搂抱伏羲、女娲”神像,分别在河南南阳、唐河,山东的平邑、费县、沂南等地,正好在这一地区。以盘古为祖先的苗瑶族群,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在少皞伏羲的地方,而他们今天还以伏羲女娲为祖先。他们传说中的祖先盘瓠是太皞高辛帝的神犬,立功尚三公主,传下了苗瑶族群。联系今日南方瑶、苗、畲及有瑶、畲背景的汉族客家地区大量存在的“盘古、伏羲、女娲”三位一体的神像,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现实与历史被纽结在一起,迷茫千年的神祗仍然活在现实之中!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3
标题:
四、纪元之初:盘古年代
汉墓盘古的身份既明,其年代问题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一些文章、著作提到这类神像时,将年代定到西汉,如刘弘《汉画像石上所见太一神考》“西汉中期至东汉末”。③这个时间定位想必有据,但笔者所见材料,多为推断性观点,因而有必要加以探讨。
上列汉代盘古像有绝对年代的是山东南武阳画像。该图为闻一多《伏羲考》所引《东洋文史大系》171页插图。日本出石诚彦《中国的神话与传说の研究》图版28题“南武阳石阙画像:伏羲、女娲”。经核实,为“南武阳平邑皇圣卿阙”东阙之物,现在山东平邑县城。其西阙有隶书铭文:“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冢之大门,卿以元和三年”等字。考元和为汉章帝刘火旦年号,时在公元86年。这是目前所见盘古确凿可考的最早年代!
但,这不是盘古最早的年代,有证据表明,盘古出现的时间很可能要上溯到两汉之交的新莽年代: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4
[attach]1222[/attach]
如上述山东嘉祥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第1石(图24),第一层为盘古怀抱手持规矩伏羲、女娲;第二层刻孔子见老子图;第三层为“泗水起鼎图”。第2石,第一层刻九头人面神兽;第二层刻图周公辅成王故事(图26),并有榜书;第三层,刻武士(图25)。第3石:武士、吴王、周公辅成王、诛管蔡故事;第四石:楚王、泗水起鼎、孔子见老子故事(图27)。④
石像刻历代帝王故事,似乎是汉代一种风气,铙宗颐先生《盘古图考》引唐益州学馆庙记残碑
“……文翁(为蜀郡守),(始趋)文学……时(逢)百六,烈火□灾,(堂及)……(唯)石室独存。至(东汉兴)平元(年、岁)……名堂为周公礼殿,其堂(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历代帝王之像,梁上画仲尼(及)七十(二……),中益州(刺)史张(收所画),今检□(皆)……(楹有画)更(精)妙,甚可观。……益州刺史刘悛所(画)耳。……时火德微,天下丧乱,西蜀僻远,年号不通,故仍取旧名为初平五年也。四年岁在癸(酉),五年岁(在甲戍)……汉书年麻兴平元年,岁在甲戍,乃与铭记相符。……”(据《八琼宝金石补正》卷三十五)
该碑记为迄今最早之盘古图记载。饶先生文中又引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下“无画有名”条云:
“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茸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耆旧云: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笔。古有益州学堂图,今已别重妆,无旧迹矣。刘王真,齐永明十年,成都刺史刘悛,再修玉堂礼殿。……悛弟王真……时推妙手,画仲尼四科十哲像,拜车服礼器,今已重妆别画,无旧踪矣。”
对比纸坊镇敬老院汉墓画像,盘古、伏羲、女娲、九头神兽(人皇九头?)、老子、孔子、项橐、周公、召公、成王、吴王、楚王、泗水起鼎……与益州学馆的“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二者相似点委实太多了。
这里面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的:
一是,盘古、李老并列,符合早期道教的特征。盘古后来发展为元始天尊,老子发展为太上老君,三清已现其二,道君自在其中。嘉祥画像石上有李老、孔子和历代君臣,认定怀抱伏羲、女娲的是盘古,有道教发展提供的证据。
二是,纸坊镇汉墓画像中屡屡出现周公,召公的形象,还有一些年代不明的汉墓也如此,很像是王莽时代的风俗。王莽建立新朝以前,辅佐幼主,为朝野推重,目为当世周公,颂贤之风,形成一代之俗,完全合乎情理。往后新朝篡汉,假周公败露之后,再刻这种画像,只怕记忆犹新的人们很难接受。
作出新莽时代的推断,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证据:从语源上看,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被汉族上层<敏感詞>接受,至少不晚于此时。
在汉语中,“开辟”一词的本义向来被认为与天地初开有关。目前发现的最早用例,都在新莽时代。《辞源》开辟条引扬雄《剧秦美新》“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也。”《汉语大辞典》开辟条则直书:“指宇宙的开始。古代神话,谓盘古氏开天辟地。《太平御览》卷一引《尚书中候》:‘天地开辟’。汉扬雄《法言•寡见》:‘所谓观,观德也。如观兵,开辟以来,未有秦也’”。
《尚书中候》为两汉之际的谶纬之书,其时当在新莽光武之间,《隋书•经籍志》说:“汉末,郎中郄萌集纬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纬之注。然其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伪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就王莽而言,在迷信“君权神授”的时代,他建立新朝需要一个开辟神话作为动员民众的工具和权力来源合法性的依据,刘秀也同样如此。
扬雄二文为新莽之时作品无疑,由此可见,汉族天地开辟的神话,在新莽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中国早期的文化观念是万物有灵,宗教和哲学不分,如“阴阳”有“二神”,“五行”有“五帝”,元气有“混沌”、“太一”。连“道”这样的抽象概念,也成为三清之一。从这个特点看,早期的宇宙生化说,必然地伴和着开辟之神!
由于汉族的天地开辟神话没有别的版本,因此,这个“开辟”者,完全可能是盘古!
因此,笔者认为,纸坊镇的盘古,很可能是新莽时代之物。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5
标题:
五、西来之说:不能成立
过去一个世纪,从二十年代的疑古派开始,不少学者认为盘古神话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甚至将渊源追溯到巴比伦。一直到八、九十年代仍然有人撰文宣称“盘古神话西来说”“已经定论”!
公元一世纪盘古的发现,表明“西来说”不能成立!
“西来说”建立在以下两点所谓证据上:一是盘古神话与印度的大梵天神话在内容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点;二是印度文化通过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推论,中国的盘古神话来源于印度。
然而,如果我们细加推考,就会发现以上推论似是而非,缺少证据,难以成立:
首先,不同地区文化事象的相似点,不一定是传播所致。人类相同的思维能力,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共同的思维结果。这一点,早有<敏感詞>学者多次强调过。
其次,梵天神话与盘古神话的相似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事实,但是佛教与梵天神话不能等同,具实际传入的时间也需要考究:
1、佛教的传入和梵天神话的传入是有联系的两件事;梵天神话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但,佛教初传不等于梵天神话同时传入中国。
2、佛教初传和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是两件事,从初传到广泛得到接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里面有一个文化冲突、本土文化<敏感詞>、改造和融合的过程,大体上到六朝才完成。
3、佛教的传播在中国有语言的障碍。开始的口传,其流也缓,其播也不广,其传也难信。必待佛经中译之后,其障方破。而翻译者必须精通梵文和中文,精通佛学和中国文化。梵天神话随着佛经的进入,同样要经历以上的过程。这种传译条件,在佛教初传的公元一世纪,即使是上层<敏感詞>,也难于满足,遑论形成风俗。
4、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目前人们比较认同的记载有:
(1)《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372—451)注引鱼豢《魏略·西戍传》为现存佛教东传的最早记载: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其中“复立”据学者考证,应为“复豆”即“佛陀”之异译。
然裴松之注《三国志》在公元四、五世纪之后,其所引鱼豢《魏略》的记载即使为真,也不能证明景卢所受经文的内容有盘古。
(2)《后汉书》卷四十二《楚王英传》记述明帝永平八年(65年)诏命:“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这是东汉上层接受和信仰外来佛教的第一次正史记录,当然这是南朝所撰的史书,时在公元五世纪。
学界认为,此时人们“是把佛陀当成神来祭祀,当作以祈求现世利益和长生不老为主旨的宗教来信仰的。”(镰田茂雄引不川博道《关于后汉的佛教》)这一点,到公元二世纪桓帝时,仍然如此。
将浮屠与黄老放在一起崇拜,说明当时人们对佛教所知非常有限。此项记载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梵天神话已传入中国。
5、佛经的首次翻译在公元二世纪的桓、灵二帝时代,“中国人阅读用汉语写成的外来经典,始于安世高、支娄迦谶时代。”(镰田茂雄)
据考证“最初佛教经典不用文字记载,全靠口头传诵,直到公元前一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用文字写的佛教经典。这种经典大部分写在桦树皮和贝叶上,近代在印度、中亚和我国新疆都发现了这类经典断片。”(任继愈)
安世高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来到洛阳,佛经的中译于此时开始。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由此而始,而对中国<敏感詞>发生较大的影响,则是魏晋六朝以后的事了。
6、记载有大梵神话的佛经,中译的时间相当晚:
一是《摩登伽经》,为吴竺律炎等译,时在公元三世纪之后。饶宗颐先生谓安世高已有译本,亦为公元二世纪中叶以后之物。
二是《外道小乘涅槃论》,为北魏菩提流支所译,时间更后。
7、佛像的制作,也是相当后的事。
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指出:早期的佛教“以佛塔为信仰崇拜中心,而直到公元后一、二世纪,随着佛教徒对佛陀的不断神化和大乘佛教的逐渐形成,印度佛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期的宗教文化的基础之上,才逐渐有佛像制作和崇拜。”
“其实,释迦在世时根本就没有佛像的制作,直到公元一世纪后期才出现佛像。”
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佛像不早于公元一世纪,中国只是在东汉末的桓、灵时代才出现佛像的端倪。(俞伟超)
佛教以释迦为最高崇拜对象,他的像在公元一世纪后期才在印度出现,梵天的像又怎么可能在公元86年以至更早的新莽年代在中国出现呢?而且我们上文所举的怀抱伏羲、女娲的盘古,在河南、山东多处发现,可证至少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前,盘古神像在上述地区已广泛存在,而且刻像之举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由此可见,盘古及盘古神话来源的“印度说”需要新的证据才能成立。
作者:
风起
时间:
2008-10-4 10:36
标题:
六、盘古之根:瑶族、东夷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盘古崇拜的中心在南方的苗、瑶、畲及有以上民族背景的汉族地区,而其核心在瑶、畲居住的地区。
1、在这个地区,有丰富的神话口传,以故事、歌谣各种形式世代流传。
2、瑶族的《过山榜》和畲族的《祖图》都有盘古神话的记载,特别是《过山榜》中,盘古、伏羲、女娲被联结在一起。都被瑶族作为祖先载入文字。
3、有大量的盘古庙、盘古地名。在广东,方志记载的盘古庙和盘古地名共103处,而方志没有记载的盘古庙和以盘古为主神的庙更是无法统计。粤北的客家地区,如翁源、英德、始兴、曲江等地,每个村都有神庙、神坛,“坛坛有盘古”。又如湖南的江永,据胡健国报告:“在清代中叶,全县民祀寺庙神坛达578所,多为盘王庙”,还有“盘王祭祀图”,证为盘古。
4、在湘南,赣南、粤北地区还保存着大量的盘古神图、神像。如赣南于都,有同治五年的木雕盘古像;赣南的三南地区都有大量的盘古庙和盘古神像;粤北的不少神图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旧物。
5、赣南、粤北民间还有不少盘古经文的流存。一是瑶族文书中,有不少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记载,作为经文,在仪式中吟唱,如盘才万、房先清、李默等人收集和编撰的《盘王歌》、《拜王歌堂》和排瑶、过山瑶古籍。在汉族客家地区还有大量的《盘古经》、《盘古忏》流传,在民间打醮中使用。目前在粤北的翁源,乳源、乐昌和赣南地区均有发现。
6、在上述地区,还广泛发现盘古崇拜的仪式。在粤北和赣南地区的神庙中,盘古与<敏感詞>神祗共处一坛,高居主位。神被抬出到田野巡游,加入到农业和生殖崇拜的行列,如江西于都和粤北乳源都有这类报告。
在广东粤中地区,甚至还有人创立了“盘古气功”,并且以盘古崇拜为题,出版了长篇小说,可见盘古神话的影响之深。
在这些族群中,笔者认为,畲、瑶特别是瑶族,乃盘古神话之根,理由是:
1、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在这些地区,上文已述。
2、瑶族以盘古为祖先。瑶族的《过山榜》、口传的故事,歌谣中都以盘古、伏羲、女娲为祖先;瑶族的庙祭,以盘古为祖先神;有瑶文化背景的客家地区的盘古庙,如赣南、粤北有“上灯仪式”,表明这些盘古庙有祠堂功能,这与瑶族盘古庙的“宗庙”性质,是一致的。而对比<敏感詞>地区,这一点是相当明显的差别。
3、“盘古”是瑶、畲族的命名
每一个神话人物,都是以本民族的习惯来命名的,神祗的名字即反映其族属:
盘姓,现在只有瑶族和畲族有。
“古”的含义,可作两个解释。据报告,在广西瑶语中,是“王”的意思,盘古即盘王。盘古与盘瓠的相混,可能有此原因。另外,在瑶、畲中,“古”也是表示雄性的词尾,如“牛古”、“猪古”,“狗古”等等,男性往往叫做“×古”,广东客家地区也有相类风俗。
4、瑶族是迁徒的民族,有条件将盘古神话传播到中华大地。
从历史上来看,自“九黎”始,苗、瑶族从中国北方不断地被挤压到南方,畲族祖图和瑶族的《过山榜》都记载了这段史实。各朝史书上也记载着瑶民被迁徒往中原,京师,边镇的事件。盘古神话在全国广泛流传,而且在汉族早期的古籍中缺少记载,以瑶族来解释,能够很好说明。
因而,笔者认为,盘古之根在瑶族。而且,从盘古在汉代以前,在瑶族传说年代的祖居地与伏羲、女娲一体,从东夷的鸟图腾崇拜与盘古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从混沌的鸡子“盘古生其中”的吻合,还有蚩尤也是三头六臂的情况看,盘古最早源在北方,源在东夷,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遗产!
作者:
离洛
时间:
2010-3-13 06:09
我不相信,盘古可是我的偶像啊!
作者:
story1987
时间:
2010-3-15 11:36
1 上述图片只能说明盘古说盛于汉代并且影响深远,在无法确定梵天传入中国的实际时间前偶持观望态度
2 盘古最早在两汉之交,而浮屠经最早在西汉末年,时期相距过近了。如果说忽然的传入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盛行,虽然有些勉强,不过也能勉强敷衍过去吧。
3 盘古的确是中国的名字,而且与苗瑶有关,甚至大胆些说与百越一族都有关系,不过有没有可能是翻译的时候采用的说法还不得而知。也许是习惯性地将某个部族的英雄与大神结合了
综上,st觉得外来说最重要的证据是在外观和具体的创世过程上,其反面解释可以是人们将两者传说合一了或者同一个地区的类似模式;本土说的支持中恐怕只有苗瑶的古传神话是可信的,但仍要考察其年代,只有找到汉代以前的盘古证据才能够完全推翻外来说。
鉴于北欧的巨人说法,感觉世界范围内都应该有大个子的故事才对,不过米证据,只能想想
作者:
animamare
时间:
2010-11-19 04:54
好像遠古的神話都是一樣的,只是換個名字。中國得盤古,西方某個文化得CHAOS,比較獨樹一格的,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命令造人。非常任性的上帝,我要光,就有了光。我要人就有了人。我要走獸就有了走獸。呵呵。特拽。其他都是有一母神,造人。等等 呵呵 而且洪水也是非常統一的說法。 說不定這些就是大陸漂移之前的歷史呢?畢竟從英文來看,HISTORY,拆開來看,就是 HIS STORY。他的故事。神話也是故事,歷史也是故事。只是年代久遠,當時的人說不定都是出口成詩呢?所有文化都有崇古的傾嚮嘛。對吧。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s://www.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