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x- j3 J6 U古埃及维持天地秩序的女神Ma'at象征正义与神意,但服侍女神的祭司却常是盲人,据说盲眼则不见权势,因此能确保公正与智慧。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传说中,说出他身世真相(杀父娶母)的智者就是盲预言家Tiresias。传说此人有极长寿命,能预知未来;根据《荷马史诗》,他在冥界仍有预言能力,英雄奥德修斯曾被派往冥界去请他预卜未来。而俄狄浦斯王在身败名裂、盲眼流亡后,他的命运也同样出现了一个转折:他变成了一个富有高度智慧的先知。犹太神话中,参孙在失明后成为了人民的解救者。俄罗斯神话中雅科夫、伊萨克作为始祖都是盲人。的确,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眼睛是五官中最卓越、最高贵的,但希腊文明最早的大诗人荷马也是盲人。 $ a9 T4 f j/ L: G3 p. G: n/ d* {
在北欧神话中,大神奥丁是一个独眼龙,据说他以一个眼睛为代价,换取智慧泉之水,饮后预知未来诸神将死,因此一直面容忧郁。在这个故事中,“盲眼”与获得智慧之间也存在一个因果关系,这是耐人寻味的;并且奥丁同时又是医神、巫术的主宰和诗歌之神(智慧、巫师、诗歌三者是有联系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身为般度、俱卢两族族长的持国生来就是盲人,而且在与黑公主的最终战役之前,持国是最先预感到俱卢族将要毁灭的人。这一习惯在某些民族中保留到更晚:1877年遭白人围攻消亡的印第安部落Nez Perce,其部落史学家和先知Wottolen就是一个盲人。日本《平家物语》也说“教给一个名为生佛的盲人,让他传诵”,盲人作为游吟诗人在极广阔地域中均存在。, p$ ?5 ?; V! {
$ q8 ?# e0 F& V: A* s" }, n7 B* ^: @
中国史官文化确立较早,神话系统比较零碎。但历史记载,中国最早的历史著作之一的《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也是盲人,而以瞽史为知天道的预言者的记载,也屡见于史籍。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中国同样不例外:即盲人作为一个智慧象征的形象。/ t. ~% b( E/ z; J& l- D7 i& d9 z9 q
* ]" }4 t4 K! {
这种观念在后世逐渐消淡,盲眼作为一种残疾转而成为对精神缺陷的隐喻。不过盲人形象仍在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中遗留下来:自古以来,无论哪一种文化中,盲人从事的职业通常是三种:预言者(算命)、音乐师/游吟者(卖唱的盲女、瞎子阿炳)、按摩师(医生);而这都与其在上古作为智慧象征有着密切关联。 t3 j4 M7 V" Q# w6 N. x) H. G& q& g
若非如此,这一点实际上是令人费解的:为何很多算卦的都是盲人,而人们为何又相信一个盲人作出的预言和判断?原因就在于,上古文化中,盲人常常是作为巫师存在的,而巫师在当时兼有预言家、医生、音乐家、诗人、史学家、天文学家等诸多职能。这些在现代看来彼此毫无关联,但在各种文化中,具有宗教职能的群体通常都是兼备以上职能的唯一人群,从字源上说,巫、舞、武实为同源。/ h6 e- \" f+ M$ t; I
8 W7 _7 N( K% a4 P& c
春秋晋悼公时(前6世纪),晋国盲臣师旷极受尊敬,通解星算音律,从他劝解国君的言辞来看,其实并非如我们后世所认为的单纯是音乐家,而是一位巫师,所以能以乐理、星象来介入<敏感詞>。上古时音乐、舞蹈均有高度的宗教、<敏感詞>意味,并非娱人,而是娱神的。 4 e( L) o$ o3 t8 L6 f( E; X; `$ I : T8 O, m& G$ j3 D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曾说:“在初民<敏感詞>中有许多重要职位如巫师、祭司等规定着许多,在我们看来,毫不相干的资格,譬如必须是孪生的、瞎眼、孕妇、白痴、反常心理的人。其实这不过是利用生理上不常有的特性来限制这些职位的竞争者罢了。”这是一个方面,但异常生理特征有多种,聋哑人却不见成为智慧象征。也许可以这样解释:盲人具有超过常人的听力和记忆力,因此在上古文字尚未发明、以口头传播为支配性传播模式的时代,他能同时发挥在音乐和记忆力方面的两项优势,而且盲眼又是“不常有的特性”,因而成为巫师的最理想人选。 W" u% \4 X9 j, w: }4 O L+ w+ K
( D2 u$ l6 b1 Q$ H盲人形象的转变 6 _9 `' Y; V; f0 d% O2 J. {2 f& e) c" K
中国上古的典籍中,都体现盲人作为智者的形象。据记载,商代时的国立学校称为“瞽宗”[1],由盲人教授贵族礼法;到周代,盲人仍为礼制中的重要角色[2],其编制队伍十分庞大[3],但主要角色开始侧重于音乐。礼、乐同为周代贵族教育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可见当时乐师是教育贵族的重要人物,而他们都是盲人。: K. s* g% l0 v1 y7 t4 b5 k4 o% p
u; I+ m( c+ D7 R. z# M
这符合上面所说的:古代各文明中宗教人员(巫师)通常集星算、音乐、舞蹈等职能于一身,并且是该<敏感詞>中唯一的知识阶层。就像基督教的宗教音乐一样,当时的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都包含有宗教、<敏感詞>意味,均为与天神沟通能力的体现,而这乃是地上的君主<敏感詞>权力的来源。: N$ j7 }, H: s; H- Y
5 h& j( s7 i* e7 Z7 _这些记载中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即周代后盲人的职能偏重于音乐。这表示其作为知识阶层唯一代表的地位受到威胁。按Harold Innis的传播理论(1972),<敏感詞>发展都沿袭从口述到读写到电子传播的线性轨迹。在初民<敏感詞>中,口头传播是<敏感詞>运作的重要基础,因此盲人得以依靠其非凡的记忆力扮演一个天人感应的巫师角色。但到文字发明后,这种优势就动摇了。" A4 p F4 I& i& [' v- X! e6 |: o
# F) m, D8 E- s+ }' x
按我们现在所知,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可确定的最早文字。盲人应该已非这一时期的主要星算家,因为查看龟甲裂纹(汉字“卜”就来自裂纹形)的贞人,必须依靠视力,甲骨文当然更不能依赖盲人刻写。因此,盲人原先的巫师角色就逐渐为掌握读写能力的史官所替代。) W" ?* B" H! v( ?) m0 f
) x$ W8 Q. J! W r: J这个过程可能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并非即刻取代。即使在发明文字的<敏感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盲人早期职能的遗迹:很多文字<敏感詞>都有盲游吟诗人,著名的如荷马史诗、而乌克兰民间的盲诗人/歌手Kobzari一直留存到19世纪,成为其文化遗产。同样,可以推断,在商代中期到战国初年的一千年里,史官和盲音乐师是并存的两类具有特殊能力的人,而他们的职能都是作为天人之间的媒介,所以单襄公答鲁成公之问,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国语·周语下》)可见盲人与史官是唯一能与天沟通的人。' V! H5 g% v/ i ]/ [" n. {* \/ e
& m3 e# t. Y; ?2 M《国语·楚语上》载:“史不失书, 矇不失诵。”在当时识字率极低的情况下,口头传播仍是难以取代的形式,因此,春秋时期盲人以类似于后世游吟诗人的角色,也担当记录历史的责任,即所谓“瞽史”(瞽矇);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一位瞽矇。盲人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即记忆力和听力超越常人,可以推断:正是因为盲人在先秦所享有的先知式地位,因此上古形容圣人,都强调其聪智,汉字“聖”与“聽”本出同源,均从耳。3 \) h. f L" p; _6 r2 ]1 I) [
8 J) j& m: g' ~
按有的记录,至迟到西周厉王时代,盲人还具有音乐、赋诗、吟诵等职能,但和史官已经分离[4]。而到春秋时代,则主要就是音乐了[5]。至战国列强竞争时代,礼乐崩坏(《乐书》是六经中最早散佚的),竞逐富国强兵之策,战争中也不再遵守春秋时期的贵族传统,一般都认为战国时期中国已开始进入一个平民化时代[6],知识与技术普遍化,理性力量大为扩张。我认为正是从战国时期起,盲人早期的巫师作用急剧下降,并为人所遗忘了。) i, x, b6 |# U& E9 C" f
$ H5 c5 N8 z0 a d1 y: J现存的中国典籍中,春秋以前的记录均可见盲人作为智者象征的崇高地位,而自战国时期起,诸子逐渐开始认为盲人是一个身体和精神的缺陷,因此贬义化的隐喻描述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最早出现于战国初期的墨子[7],之后庄子和荀子的文章中[8]亦有类似比喻,庄子《逍遥游》中明确说到眼盲不仅是身体残疾,也是精神缺陷,在《德充符》一篇中态度更明显:“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竟将盲人与“下愚”并列。 : D; R7 ?3 n6 p! g$ U0 c5 T, v $ Q( X7 P2 E' W, S5 R$ l秦末群雄竞起,而随刘邦起事的功臣大将大多并非出身贵族,因此西汉是一个平民化更深入的朝代。盲人的上古意味到此也彻底颠覆。著名的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句,以为身残志坚之喻,可谓颠倒因果。. {4 Y/ c" U4 f6 K( O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