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447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普及] 关于第六感存在的实验及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1:1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美国一家著名杂志的编辑问超心理学家狄恩-拉定,他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问她要不要来参加一个由电脑随机选图片,来测试第六感的实验?编辑一口答应。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编辑坐在电脑萤幕前,研究者告诉她,她将会看到一系列的数位照片,有些如湖畔景色会让人觉得宁静,但有些如大蜘蛛的照片,则肯定会挑动情绪。拉定在编辑左手两只手指上附上电极,测量皮肤的细微变化。第三只手指上的电极则测试血流情形。然后,研究者离开房间,留下编辑一个人按钮。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萤幕会空白五秒,然后随机出现各种照片三秒钟,再变成空白八秒钟。最后,会有道讯息显现告诉她,准备好就可重新开始。

编辑这样做了四十遍后,实验结束,拉定搜集到她的肤阻与血流反应的记录图表。拿给她看,她马上注意到自己观看挑动情绪的照片时,记录会有戏剧性变化,但对平静照片则未出现太大的反应。她不解地问拉定:“看到会挑动情绪的照片,我的情绪会波动;看见平和的照片,我没有情绪反应。这跟第六感有什么关系?”

问题出在情绪反应的时机。拉定将图表指给她看,每次在电脑还没有显现出情绪型照片前,她的身体就已会有反应,而平静的照片则不会挑动她的敏感神经。这显示她的身体会预演未来的情绪反应。拉定跟她说目前科学家已能在实验室情境里验证“预感”:在心灵意识正式察觉到前,就有能力预知、接收到危险的警告。

(1)收送者配对,展开了超意识的异想搜索

其实,关于超意识心理能力的研究,早就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世纪,这绝不是某些“科学叛徒”旁门左道的异想世界。无论第六感、心电感应、透视、预知等等领域的研究,都在冲击人类已知的感官体验和时空认知。这几年来,除了意识感官经验外,科学家也绕过了意识,从事更深层的探勘。拉定这样说过:“我常认为,要人根据自己的意识报告超意识的心理能力,其实就像在黑暗里开枪。如果我们能够越过会过滤和筛选意识的心理防卫,探触到我们不曾知晓的超心理能力体验,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果真有一群和拉定抱持同样理念的科学家,展开了超意识的异想搜索。一九六○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的心理学家查理斯·塔特(Charles Tart)曾经做过一个“收送者配对”的研究。他测量两个人间的肤电、血流、心跳率和谈话纪录。塔特自己当“传送者”(sender),会遭受到程度不一样的电击,然后观察另一边的“接收者”(receptor),能不能察觉到这些电击情况。塔特发现,“接收者”并不能察觉到任何具体的身体变化,但当他在另一头遭电击时,“传送者”的身体也会出现反应。

有些较独立性的研究,则将两个人隔得更远,某些研究更和李嗣涔所做过的,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当一个人在台北,而另一个人远在上海时,“传送者”的思绪“飞”到“接收者”的方向当儿,“接收者”的手指血流就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对传统实证科学家来说,这种研究结果,当然是相当“难以置信”的,却在许多研究里被提到。“科学”期刊曾经登过一篇文章,有两名心理学者报告发现显性的双胞胎间,脑波有明显的关联。这类研究通称为“针对生命的远距心理意图”(Distant Mental Intention on Living System,DMILS)。

(2)被盯着看的感觉,我们会对未来的情绪式事件做出反应

拉定在一九九三年开始研究“第六感”,当时他还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心理系,想研究“被盯着看的感觉”。拉定将两个人分开相隔一百盏姆考淅铮他调控第一人的身体电流活动,让第二人透过闭路电视监视器观看第一人,但什么时候会看,第一人并不知道。虽然如此,拉定还是注意到第一人被盯着看时,肤电会有细微的变化。拉定认为:“如果空间相隔的人们身上,拥有这种力量,那么同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时间之间,也应该会有这类的力量。我把这种力量称为“预感”,因为这表示,我们会对未来的情绪式事件做出反应。”“我很快就发现,即使最顽固的怀疑论者,那些对着科学期刊发誓超觉能力(psi)并不存在的人,多少也较不会批评第六感本能的说法,那是因为,大部分人至少都有过一次第六感经验。”

其实,在做第六感实验前,拉定本来也是个怀疑论者。但做过实验后,“我找不到研究设计或结果分析的错误。几个月后,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狄克毕尔曼(Dick Bierman)得知我的研究,他同样也不相信,所以就在实验室重覆我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家罗勃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两个学生也重覆实验,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这些实验是不是就能印证,毫无疑问的,第六感真的存在人体内呢?还没有人能够打包票。只能这样说,针对超过两百个受试者,有三个各自独立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些研究,其实已为科学家和一般大众开启了一道通向异想世界的门户,至少在以前,许多科学家听到要用实验来证明第六感,常常是嗤之以鼻的。

(3)着魔世界,暗中之烛,第六感能够改变世界

举个例来说吧,一九九五年时,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是个顽强反对超觉能力的基本教义派,但在他最近的一本书《着魔世界:科学如同暗中之烛》(Demon-Haunted World: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里,他承认,在ESP领域里有三个现象,需要严肃的研究,其一,仅靠念力,人类就能影响到电脑里的数字随机出现的机率;其二,知觉遭轻微剥夺的人,能够接收到别人“投射”给他们的念头或意像;其三,年轻小孩能够记得前世的细节,经过查证后都属事实,而这些事情除非投胎转世,<敏感詞>人根本无从得知。

当然,对于科学外的异想世界,在找到最确切的答案前,一切都属于假设,恐怕也会再度沦入“信者恒信,不信者不信”的境界。然而,拉定曾在一篇文章里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科学界真的相信第六感存在,这将会如何改变<敏感詞>呢?一方面,如果超觉能力只是特例,能量微弱,就算真的存在,也不太可能改变什么。另一方面,第六感研究也可能让我们对因果律的理解,引发一场科学革命。例如,一九九五年,心理学家威廉-布洛德(William Braud)在一月号的《另类疗法》期刊发表文章,讨论“回溯意图”(retroactive intentional influence)应用在治疗上的功效。他推测在某些案例里,见到有些严重的疾病却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也许是“治疗者回到过去为他们治疗”的。

布洛德的论点听来有些难以置信,但他可是回顾过几百篇研究文献后,才做出了这样的论点。我们乐观的期待,如果回溯意图的影响确实存在,应用在医疗上,说不定可以解决许多疑难杂症。

还有一种应用方式,就是对灾难的预测。科学家会说,人类到现在还没有预测地震的能力,但十月间宜兰外海的地震摇晃了全台后,许多人应该注意到台中有人耳鸣可预言地震的新闻。是耶?非耶?至少愈来愈多人愿意相信,人类具备的能力,人体能够做的事,远比我们知道的或所相信的,还要多得多。

拉定曾想像,将来飞机上所有机组人员都要跟机上的电脑系统连结,可以不间断地监控他们的心跳、肤电和血流情形。组员上飞机前,已经掌握自己在平静和情绪状态前后,各种身体变化的资料,每个人的资料都会输进电脑里。飞机起飞后,电脑会持续监控每个组员的情绪状态,如果发现有那个组员的情绪有激动的反应,但飞机这时却一切正常的话,电脑会向驾驶提出警告。有时候,在事发前抢先几秒钟,也可以拯救到许多的人命。当然,我们说的是,如果第六感存在的话。否则,对飞机和地震的预测,就可能停留在人类的异想里。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1:15:58 | 只看该作者
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从以下现象中找到很多解释。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在《心理学》杂志上报告说,他通过实验发现,某些人可能会意识到他们正在看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又不能确定到底这变化是什么。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有意识的视觉模式。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心智直观”(mindsight)。任辛科说:“它可能是一种预警系统”。美国精神病学教授David Servan-Schreiber也认为:大脑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直觉预警,它一定和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一个人走进一个房间,他感觉到有些东西发生了变化但却不能确认哪里出现了差异,这也是“心智直观”的一种表现,也许是人类自身的一种直觉预警系统。

(1)引子(David Servan-Schreiber 观点):

雅克林本以为电梯里没人,可是一个陌生男人已经在里面了。“上去吗?”他问道,脸上带着过于夸张的微笑。雅克林突然觉得胃抽紧了,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可电梯里的这位先生并没有任何不得体的举动,他没有转身走开,那样未免不太礼貌。她上了电梯,被<敏感詞>了。第二天,当雅克林跟警察说起时,她才忽然意识到:其实几天前就注意到他了,这个陌生男人总在自己的街区转悠……

当我们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识别我们身体发出的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关注这些信号有助于我们判断自己对他人的感觉。当我们害怕一个人的时候,身体会发出如下信号:肚子不舒服,起鸡皮疙瘩,心跳加快,胸口发冷,恶心,手心出汗。当我们被一个人吸引的时候,身体发出的信号则是:肩膀放松,感觉轻快,胸口感到温暖,产生性冲动。

在危险即将来临时,我们的身体系统会发出预警信号。可惜,我们通常不留意身体发出的信息。因我我们从小就学习利用大脑的认知区域来面对问题,她是掌管语言的理性思维的部分。而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大脑感知区域,才是与身体的联系最为紧密的。直觉通常就是通过感知区域表现出来的。

所谓直觉,是大脑持续工作的成果,是它从生活中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实例推演出的规律。这个运作过程主要是由大脑的感知区域而不是认知区域完成的。所以,如果某种情形让大脑联想到了某个规律,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出警告,尽管我们并不了解发出警告的原因。

(2)关于直觉的实验:

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认为,人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生活中许多人都相信还有“直觉”,或者“第六感”的存在,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至今不能给我们确切的回答。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近期进行的一项实验也许能为“第六感”的争论增加一些注解。

罗纳德·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被要求观看在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一系列图像,每个图像在屏幕上停留大约1/4秒,接着被短暂的空白灰屏所取代。40名实验对象被分成两个组,其中“实验组”观看到的图像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而“控制组” 前后看到的图像则是完全相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有12人、在504次测试中,有82次报告说,在他们能确认图像发生的是什么变化之前,他们已感觉到图像发生了变化。而在“控制组”中,同样的被测人员确信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对两种实验的反应确实是不同的。

任辛科分析说,我们的视觉系统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深度感觉,它能察觉到某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的智力难以对该变化进行形象化处理,并且不能说出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哪里发生了变化。因此,任辛科提出,“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从这一现象中找到很多解释”。尽管目前他还无法从物理学上解释“心智直观”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他认为可以使用脑扫描技术来确认它的存在。

(3)第六感是无意识的认知?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视觉研究员丹·西蒙斯认为,任辛科的发现“或许标志着一种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机制’的存在”,在区分精确感觉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认知神经科学专家认为,任辛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奇特,结果值得探讨。但是按平常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去审验其结果,可以发现,任辛科得出的结果似乎无太大的意义,因为按统计分析的一般规律,此结果没有普遍性,不足以成为一个科学的结论。

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韩世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变了,但不知道哪里变了”这一类的感觉,可以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人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后,大脑即对信息进行加工,有些信息可以到达意识层次,有些则不能达到,但有时往往是后者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任辛科的研究结果,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释。但是,对心理学研究来说,“第六感”有点像UFO、外星人一样,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却又有相当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4)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研究科学。上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形成,利用信息加工的概念改造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成为趋势,认知心理学在60 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是对内外刺激决策与选择中所得到的内部表征,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还是F或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这样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能够凭直觉感到前后看到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第六感”也许就是一种不完整的认知。

(5)来自认知神经学的解释

现代生理学、生物技术、特别是脑构像技术和神经科学的新理论、技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可以将心理学的过程用脑代谢功能成像图显示出来。认知神经科学发现,每一种感觉都是有其神经通道的,比如,人后脑勺的视觉皮层,参与视觉信息加工,运用脑成像技术,可以看到视觉受到外来刺激后脑形态变化的情况,看到大脑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刺激下是如何反应的。

一位名为Navon的心理学家在80年代中期曾经利用PET技术(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可测定区域性脑代谢率、脑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进行一项视觉研究:大脑是如何加工整体知觉和局部知觉的。他的方法是让试验者辨认用小“H”和“S”组成的大“H”、“S”图案,结果发现:辨认大字母的时间比辨认小字母所需的时间要短。由此,产生了“整体优先性”之说,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对事物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才会认识到其局部的特点。后来,又有专家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通过氧合血红蛋白顺磁性测动脉血流量)研究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但要认识到的是,目前脑代谢功能成像对于快速认知活动无法做到实时成像、或者说是快速跟踪,只能用积分测量法将数十秒数据积分起来,以形成清晰的图像,最后的结果还需要采用一定的处理、分析后,才能够得到。

但是,如果用时间分辨能力较好的生理功能成像法,如诱发脑电活动(EP)结合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技术(CT)观察人脑对多个、复杂形状物体刺激的反应情况,科学家发现,在人可以确认感觉到被视目标的第100毫秒时,大脑皮层加工整体知觉的电活动较弱,加工局部知觉的电活动较强,到第200毫秒时情况正好相反。这与“整体优先性”之说似乎不大一致。但是由于生理功能成像法的空间分辨率较差,科学家又难以准确地分辨出脑反应的区域。

由此可见,只有脑代谢功能与生理成像功能结合起来应用,才能得到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都较好的结果。事实上,在多种脑认知成像技术应用中,为了比较各种方法所得图像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多种比例性立体变换,这不仅要以解剖学定位标志为标准,还要用多种脑数据参数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技术难度极大。任辛科所作的实验,如果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来分析,恐怕不仅现有观测技术的性能难以达到要求,而且没有现成的分析方法可使用吧?

(6)动物的“第六感”是独特的认知窗口

尽管科学界还没有给“视、听、嗅、味、触”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科学家曾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提议将其命名为“类嗅觉”或者“情觉”,而国外目前通常的称法为“费洛蒙感觉”。

第六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讯息来源是动物界。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从事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谢尔德表示,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技巧。

(7)人类“第六感官”在进化中消失

在对动物界进行探索后,科学家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着对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觉。外激素是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还存在着<敏感詞>“第六感官”,这些也是通过对动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的。

鲨鱼在捕猎和水中游弋时能迅速地感知到电流信号。这种超强的能力曾被视为鲨鱼的第六感。日前,美国副落李达大学的马丁·科恩(Martin Cohn)及其实验室称发现了这一第六感官,并指出人类也具有此感官。该文发表在今年2月的《进化与发展》(Evolution& Development)杂志上。

马丁·科恩指出,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同样,鲨鱼还能借助地球磁场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马丁·科恩认为这就是鲨鱼具有第六感的表现。

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

人类的神经嵴细胞对人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成员之一、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阿伯特(James Albert)表示人类也曾具有这样的电流感受能力。科学家认为所有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人类早期祖先在内都具有电流感受能力。但随着它们的进化,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敏感詞>一些海洋生物,如鲟鱼和七鳃鳗等还仍旧保留着这种“超能力”。

(8)争论还在继续

有专家指出,从自然科学或者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在目前,“第六感”还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有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外的感觉通道。但有消息称,俄罗斯解剖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家们依据解剖学及生理学原理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称,人体确实存在着除了亚里士多德列出的五种感觉以外的第六感觉,它是独立的肌肉运动感觉,“这是科学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有人异想天开哗众取宠”。

也有人说,心脏是人体的第六感官,只是不同于眼,耳,鼻,舌,身那样直接获取信息,而是在无意中有条件地接收同类发出的生物电波,通过产生的生理反应截获信息。因为人体具有生物电流、生物磁场,当人类的情感思维发生变化时,其强弱也随之改变,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波便开始向外辐射,传递生物信息。如果仔细观察人的双耳,耳廓和中央凸起的软骨,跟目前通信设备中的微波天线十分相似。正是这两个如同天线的耳朵,将人的情感变化,传递给了他(她)挂念的人。这时,被思念的对方肯定会“心动过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4-12 21:50:0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知道了,就好了……但是这种迂回的想法还是算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4-12 22:12:35 | 只看该作者
我总觉得现实中的场景在梦里面见过

是不是也算第六感的一种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发表于 2009-4-13 09:3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楼 milosee 的帖子

妳这种现象有可能是记忆错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09-4-13 15:45:25 | 只看该作者
记忆错位是什么啊,aa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发表于 2009-4-13 16:11:31 | 只看该作者
觉得这个东西~~很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幔
发表于 2009-4-13 20:23:04 | 只看该作者
唔唔,我喜欢,我最喜欢第六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核
发表于 2009-4-21 23:02: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6-19 19:33:1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