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9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教教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1:0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荔枝荔枝 於 2012-6-28 10:57 編輯

来源:互联网
   
    道教教义是道学的继承和衍化,同时吸收了某些儒家、佛教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宗教神学的特点。

  道教以“道”名教,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认为“道”,“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并且“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清静经》),这个“道”即称“玄道”,又称“真常道”、“无上正真大道”,指天地万物的本根、本原、总体,也就是宇宙生成和社会演化的最高规律,这个规律带有广泛性、概括性、普遍性的意义。

  “德”是对“道”的信仰的衍化,是“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落实于社会层次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生生不息。人们应该效法“天道”,体会天地自然的规律,去除私欲、摒除杂念,顺其自然地把握自己,淡泊宁静,滋养生息,成就完整正直的人生。

  不可言说的“道”,是神秘而难知的本原,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人们要认识这一切,不能凭借耳、目、眼等器官,只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才能把握这个世界。因此,道教学者沿袭了老子“涤除”“玄览”,作为认识论的核心。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排除感官经验,主观成见,从有限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通过理性思维,使认识深刻化,去考察事物本质所蕴含的哲理。

  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贵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因此,在早期道教形成之时,便已崇奉贵生的教义。《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抱朴子内篇•黄白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即谓生命的存亡,年寿的长短,决定人们自我保护的功效,发挥自我主体能动性,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而不决定于天命。道家和道教主张养生活动中形神并重、性命双修,强调形体健康与道德修养的双重意义,重在提高与发展人体内在生存能力与道德精神,这样才是完美的人生。人的长寿是由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交互作用而完成的,德行充实必会长寿,这就是道教修德养生的宗旨,也是道教生命哲学教义的主体。由此教义而产生了重视静养精神、导引形体。饮食补养、房室卫生等一系列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锻炼方法,从而构成了在世界医疗保健体系中堪称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体系。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这一教义,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已阐述详明。《太平经》卷三十九曰:“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思是说前人的过失由后人承受过责,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祸福的根源,便循环不已。因此,只有修真道,行善事,积善成仁,后人子孙才能泽被万福,不受因果报应之苦。这种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在后世出现的很多道教经典中广泛地得到阐发宣扬,同时出现了许多戒规、法律以及修心、修善、修性、教导世人的修持文典经法。只有广建阴德、济物救世,行种种方便,使无量善行,拯救天下人们的心灵,自己的生命才能发扬光大。这种信念成为道教信仰中最普遍、最渗透人心的宗教道德德性行为教义。

  人类自古以来便有追求长生不死、永生人世的愿望。这样的民众心理,在道教神仙长生的生命哲学中充分显示出来。道教神仙信仰,源渊于图腾、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念;源渊于巫祝、占卜的法术,认为通过修习成仙之道,可以使生命之精魂获得永恒不朽。神仙信仰的教义使信徒解脱了生死的烦恼,但加强了宗教行为的约束,宗教道德的规范。为了求仙长生,道徒们要遵守教规、教戒、教律;要孝敬师长父母、恤孤怜贫、损己利物、助人为乐、扶人之危、解人之厄,以济物救世为己任,广积阴功,才能证道成仙。这无疑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净化社会的空气,保持人性的善美。这样,无论死后成仙与否,而对现实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