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健康] 关于活着这件事之冥想 克里希那穆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01:5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选自 克里希那穆提《关于活着这件事》(Commentaries on Living)
冥 想

    他已经花了多年的时间练习他所谓的冥想;他阅读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之后,便开始根据书上所说的一切来修练,而且也到寺庙里禅修,一天要花好几个小时静坐。他并不是以感情用事的方式在做这件事,也没有被僧侣的自我牺牲打动。他说经过多年的训练,他已经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了,但有时仍然会失控。他觉得自己的冥想之中并没有喜悦,而且这种强制性的修练方式令他变得僵硬和干枯。他对这整件事感到相当失望。他隶属过许多所谓的宗教学会,现在他和这些组织的关系都结束了。这些组织承诺过的神,目前他完全是靠自己在追寻。这个过程花了他许多年的时间,觉得相当倦怠了。正确的冥想可以连根拔除头脑里的念头,头脑如果不掏空,是不可能更新的。持续不断的念头会造成腐败。重复出现的念头只会让头脑退化,感官刺激和错误地运用头脑造成的摩擦,则会导致迟钝和倦怠。控制头脑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先弄清楚它的兴趣是什么。头脑里有一堆相互冲突的兴趣,强化其中的一种来对抗另一种,就是我们所谓的专注禅定修练。刻意修练其实是在培养抗拒力,只要有抗拒力,就不会对当下有所体验。纪律严明的头脑是没有自由的,但处在自由之中才能有所发现。

    不论是哪个层次的自我活动,都必须借着自发的觉知来揭露。虽然被发现的东西有可能是不愉快的,但我们仍然得揭露和洞察这些自我的活动;刻意修练只会破坏自发性。刻意修练,不论有多么精确,都会把头脑固定在一个模式里。头脑会适应自己接受的训练模式;但凡是能够被适应的东西,一定不是真实的。刻意修练只是一种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方法,因此永远无法揭露真相。透过刻意修练,头脑会强化它的目的性;但这个目的是头脑投射出来的,所以不可能是实相。头脑按照自己的意像制造出了它所认为的实相,因此刻意修练只会令那个意像更有能量。

    只有在发现之中才有喜悦──每个当下的自我发现。自我,无论处在什么层次,仍然是一堆的头脑活动。头脑无论想出什么东西来,仍旧属于心智的层次。头脑不可能想出一个和自己无关的东西;它不可能设想出未知的事物。任何一个层次的自我都是已知的,虽然自我的某些层次是头脑察觉不到的,但仍然是在已知的范围之内。自我的活动会藉由关系的互动而揭露出来,关系若是不被某种模式限制住,就有机会揭露自我的活动。关系就是一种自我的活动,若想了解这种活动,必须有无拣择的觉知,因为拣择性就是选择一个对抗另一个,而觉知则是去体验自我的活动。在这份体验之中,既没有经验者,也没有被经验的对象,如此一来,头脑就空掉了它所累积的东西,而「我」这个累积者也就不见了。累积的记忆就是「我」,我和这些累积之物是没有分别的。我将自己区隔出来,然后变成了观察者和掌控者,目的只是为了自保,让自己在暂时性之中延续下去。体验到这种合一状态,就能使头脑从二元对立性解放出来,如此一来头脑的整个活动,包括显露出来的和隐藏在里面的,都能够被体验和洞察到──不是一点一滴,而是整体地、完整地被洞察到。然后夜间的梦境和日常的活动就会变成一种净空的过程。头脑必须完全放空才能接收;但为了接收而渴望放空,就是一种根深柢固的障碍,而这种障碍是必须彻底认清的,同时也必须完全止息下来。只有当经验者不藉由经验和记忆来滋养自己的时候,这种状态才会出现,

    将头脑里的活动连根拔起,这件事必须在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里发生;只有当命名或定名的活动停止时,这种状态才会出现。命名的活动只会强化经验者,让它延续下去,同时也会使一个人更渴望恒常不变,或是专注于记忆里的特定事物。我们必须安静地觉知这命名的活动,才能对它有所了解。我们命名不只是为了沟通交流,同时也是为了让经验延续下去,达成感官享受的目的。这无明的活动必须完全止息下来,不只是表层而已。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任务,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我们的整个意识活动就是命名的过程,也是储存或记录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自我这个幻相得到滋养以及被强化,也会让经验者和经验区隔开来。但思想一消失,思想者就不见了。思想会制造出思想者,它会孤立自己以便持续下去;但思想永远是暂时性的。当整个存在,表层及底层的,全都净空了之后,自由就出现了。意志力就是欲望;借着意志力努力地追求解脱和自由,或者试图揭露自己,是永远无法获得自由的,也永远无法将念头连根拔起。当意识所有的活动都静止时,无法度量的境界才会出现;它带来的创造力和不属于时间的至乐,才能被我们意识到。

愤 怒

    即使在这个纬度,气温仍然热得刺骨,窗子摸上去都是热的。飞机稳定的马达声令人感到放松,许多乘客都在打盹。大地看起来非常遥远,在炙热的阳光中闪闪发光。无止境的褐色大地上面,偶而会看到一两块翠绿的颜色。现在我们着陆了,气温变得更难以忍受;这种感觉令人十分痛苦,即使站在大楼的阴影下,仍然觉得头顶好像要炸掉一般。夏天已经过了一大半,乡间几乎变成了沙漠。我们的飞机再度起飞,往上攀升寻找着凉风。两位旅客面对面坐着,很大声地彼此交谈,你几乎不可能听不到他们谈话的内容。一开始他们讲得很小声;但声音里很快出现了愤怒,一种和嫌恶及熟悉感有关的愤怒。他们似乎已经忘了周遭的旅客;他们对彼此脑火到如入无人之境的地步。

    愤怒带有一种孤立的特质;如同哀伤一样,它也会使我们封闭,虽然只是暂时性的,但仍然会让关系的互动中止。

    愤怒能够为孤立者带来一种暂时性的力量和生命力。愤怒之中有一种奇特的绝望感,而孤立就是一种绝望状态。因失望或忌妒而生起的愤怒,带有一种想要伤害别人的冲动,也有一种自我合理化的暴戾快感。我们谴责别人,这份谴责本身就是对自己合理化。若是没有自我合理化或自我羞耻感,我们又是谁呢?我们会用任何一种手段来支撑自我;而愤怒和怨恨就是最方便的手段。立即生起随即就忘的愤怒,是一种类型;另一种愤怒则是蓄意造成的,目的是为了伤害和摧毁对方。单纯的愤怒也有一些心理肇因,而且是比较容易看到的;但那些源自深层心理问题的愤怒,就比较难对治了,因为是更隐微的一种形式。我们大部分的人并不在乎发怒这件事,而且往往会找到一些借口,但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呢?当我们遭到别人或自己的不当对待时,为什么会合理化自己的愤怒?我们很难在发怒之后就算了;我们会一直在心里追踪愤怒的起因。我们从不承认自己在忌妒或怨恨,反而会合理化或是去寻找它的起因。我们质疑为什么没有不带忌妒的爱,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怨恨说成是别人造成的,等等。
其实让愤怒延续下去,并且使它扩大和深化的,就是这些说出或未说出的念头和辩解。心中的辩解,无论是说出的或未说出的,都会像盾牌一般,使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的真相。我们渴望得到赞美,我们期待着某件事;如果这件事不发生,就会感到失望,继而变得尖酸或忌妒。然后我们会缓和地或激烈地谴责某个人;我们会说此人应该为这件事负责。由于我的快乐、地位、名望是奠基在你身上的,所以你就变得极为重要了。透过你我得到了满足,你是最重要的人,所以我必须拥有你和保护你。我透过你来逃避自己;当我被抛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还是很怕面对真实的状态,所以才变得很愤怒。愤怒会有许多展现的方式,譬如失望、忌妒、怨恨、恶毒等等。

    怨恨就是累积起来的愤怒,它的解药是宽恕;累积愤怒比宽恕更需要关注,因为若是不累积愤怒,宽恕就没有必要了。但如果怨恨仍旧存在,宽恕就会变得很重要。从渴望被赞美和受伤的感觉之中解脱出来,而不形成坚硬的漠视心态,便是一种慈悲的表现。愤怒是不能藉由意志力来解除的,因为意志力就是一种暴力。意志力是欲望和渴望的产物,而欲望的本质就是一种攻击性和操控性。藉由意志力来压抑愤怒,其实是把愤怒转到了另一个层次,赋予了它不同的名称;但它仍然是一种暴力。从暴力之中解脱出来,并不是去培养非暴力的态度,而是要了解欲望是什么。我们不能用某种精神层次的展现来替代欲望,也不能压抑和升华它。我们必须安静、无拣择地觉察欲望,一种被动的觉察,也就是直接去体验欲望,而没有一个在那里命名的经验者。

意识和无意识

    他既是一名商人,也是一位政客,在这两个领域里他都很成功。他笑着说商业和<敏感詞>是绝妙的组合,但是这位果决的人却相当迷信。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拿起经书来读,并且会重复诵念他认为有益的经句。他说这些经句能够让灵魂平静。他已经上了年纪,而且相当富有,但他的手头和心都不慷慨。你会发现他十分精明,善于算计,却又渴望某种超越物质成就的境界。他没有受过什么打击,因为他一直小心地保护着自己;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他都不再开放易感。心理上他已经拒绝面对自己的真相,而且颇能承担得起这种状态;但这样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因为当他不留意的时候,会显现出一种心事重重的样子。经济上他已经很有保障,只要目前的政府还能运作下去,而且不出现革命的话。但同时他也渴望在所谓的心灵世界里做些安全的投资,而这就是他为什么会把概念当成真实灵修的理由。他除了自己的拥有物之外,其实什么也不爱。他执着于这些东西,就像孩子紧抓着母亲一样,因为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有了。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可悲的人,但即便有这样的领悟,仍然尽可能地不去面对真相。现在生命已经在向他施压。

    当一个问题无法在意识层面得到解决时,无意识会不会取代意识来帮忙解决问题?究竟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明显的界线?意识是不是有无法超越的局限?它会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固定的范围里面。意识和无意识有别吗?当其中之一失败时,另一个层面是否会开始运作?

    我们所谓的意识究竟是什么?若想知道它是由什东西构成的,就必须观察我们如何有觉知地趋近一个问题。大部分的人都在寻求问题的解答;我们关切的是解答而非问题本身。我们想得到一个结论,并寻求摆脱烦恼的方式,我们想藉由答案来逃避烦恼。我们不去观察烦恼本身,反而想探求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我们的整个意识关切的都是找到答案,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论,而我们的确会找到能满足自己的答案,然后就会认为已经解决了烦恼。其实我们只是用结论或是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把烦恼遮盖住了;但结论只能暂时掩盖住烦恼,其实它仍然健在。找寻答案就是在逃避烦恼,每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满意的解答时,意识和表层心智就会停止追寻,然后所谓的无意识和深层心智便开始掌权和寻求解答。

    意识心显然是在寻求一种逃避烦恼的方式,这种逃避的方式便是所谓的令人满意的结论。意识心难道不是由正向或负向的结论构成的吗?它有能力寻找任何东西吗?表层意识难道不是由结论堆成的仓库吗?它就是残留的经验和过往历史的烙印。很显然的,意识心就是由过往的历史组合成的,因为记忆就是一堆的结论;心智总是透过这些结论来处理烦恼,它无法在没有结论的情况下观察烦恼。它无法研究或安静地觉知烦恼本身,它只知道一些愉悦或不愉悦的结论,而且只会为自己添加进一歩的结论或观点。任何一种结论都是观点,而且意识心无可避免地一直在寻求结论。

    当它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结论时,就会放弃追寻、安静下来。表层心智一旦安静下来,无意识之中自然会冒出解答。然而无意识心或深层心智真的有别于意识心吗?无意识不也是由种族、集体或<敏感詞>的结论和记忆构成的?很显然,无意识也是过往的历史和时间的产物,只不过是潜伏着的罢了;当它被唤醒时,就会把潜伏的一些结论掏出来。如果这些结论能带来满足感,表层心智就会接受它们;反之,它则会不断地挣扎,希望奇迹出现,找到一个解答。如果它不能找到解答,往往会强忍心中的烦恼,然后心就会逐渐被腐蚀,接着出现的就是疾病或疯狂。

    表层心智和深层心智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结论和记忆构成的,也都是过往历史的产物。它们可以提供答案或结论,却无法解决烦恼。只有当表层和深层心智都安静下来的时候,烦恼才能消除,因为这时它们就不再投射正向或负向的结论了。当心智活动整个安静下来,无拣择地觉知烦恼时,便能从烦恼之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刻,制造烦恼的人才会消失。
沙发
发表于 2010-6-15 19:24:14 | 只看该作者

何谓生死?

人生一世,混沌半生,比之蝼蚁,强之有限。

很多事物,皆有其自己的生死道境,甚至人眼中寻常的蒙昧之物,甚至那些没有性灵的死物,都有内在的规则关联。

雨水生于天,死于大地,一生一世,只在飘摇。

然而雨水却未真死,只是落于沃土,化为甘露,滋润百物。

一转一化间,由生入死,又由死入生,其中区别,并不能轻易划分。

我一直在想,何谓生死?

和浩瀚的星辰宇宙相比,我们是沙粒,和久远的亿万念演化史相比,我们是朝生暮死的浮游,和金石草木相比,我们有情,和浮云清风作比,我们又多烦恼,不能自然而然。

然而我们心中藏得最深,也是最可怖的,是我们知生死,却不懂生死。

关于活着这件事,其实就是一种生死意境的感悟,有的人从岁月中悟道,那么他的已经就是岁月,有的人从无情有情中悟道,那么他的道就是情,有的人从轮回中悟道,那么他的道就是轮回。

我的一些愚见,不要见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1:05:11 | 只看该作者
与其说愚见,不如说是个人感悟,既然是感悟,自然自己心中最为明了。。说出来自己明白就可以了~~~怎么会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