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资料)属于约翰浮士德博士的魔法文献的原稿 [打印本页]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16:23
标题: (资料)属于约翰浮士德博士的魔法文献的原稿
(, 下载次数: 99) (, 下载次数: 94) (, 下载次数: 82) (, 下载次数: 103) (, 下载次数: 74) (, 下载次数: 60) (, 下载次数: 60) (, 下载次数: 49) (, 下载次数: 68)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16:27
这本书超难找 ,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如果有人感兴趣,请翻译一下,这个诗人很是头疼,书里面加了密语。郁闷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16:34
不过可以看得出这是一部召唤恶魔的手稿 汗 唉。。。。。。。。。。鄙视一下自己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16:40
可能是自己研究的不够深 对浮士德魔法的体现不太了解 唉  可能要读到真正的内容还要等一些日子 吧
作者: myhomezyj    时间: 2010-12-19 19:31
- -有点晕。。。
作者: Lykánthropos    时间: 2010-12-19 20:07
好晕啊.....................................
是你传我的那一本的附录吗?
惭愧......最近过得很颓废,那本都还没开始看...- -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20:18
呃 好像是另一本 唉纠结啊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20:19
不过这是原手稿 很珍贵啊 图片也很清晰 嘿嘿
作者: 紫月之子    时间: 2010-12-19 21:01
呵呵···谢谢楼主了···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21:10
应该的,貌似这个论坛不太对古魔法仪式太多深入研究,反而对现代魔法很痴迷,唉。。。。看来古魔法没落了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21:14
人家国外的神秘论坛就很推崇古魔法仪式 ,现代魔法太简化了,理论一大堆,实践来说不如古魔法,偶尔理论说的很玄,让人云山雾绕,唉
作者: Lykánthropos    时间: 2010-12-19 21:57
回復 x9诗人 的帖子

略看了一下你给我的Magia Naturlis et innatualis...
再对比一下你发的这个文献...大概可以看出他是写什么了..
试试解释一下在这里唯一出现拉丁字母的三个词。
个人觉得,这三个词的真正形式是:
1)cidation====citation,术语”召唤“(英伦灵媒的用语,通常是召唤spirit),应该是这个浮士德系统受到的英语使用国家的影响,引入的英文,但这个词的德文发音中,d和t是不分辨的,所以变成cidation===citation。
2)zwanck====zwang,德文,”强迫“以及”命令“,我也是蒙这个词的,zwanck完全不符合构词规则,但在Magia那本书的前面,他概括召唤的过程是,召唤、命令他、遣送他回去。在那里他有用到zwingen,所以猜想这个词实际上是zwang。
3)abdanckvng=====abdankung,德文,”辞退“的意思,指是神学机构任职那种辞职,但是在某些地方也可以专指修女的葬礼。在仪式召唤里(在Magia Naturlis et innatualis那里,有强调过Da also dein Wille in alien vollzogen wurde, sprich die Abdankung【大意是”搞定后,诵读遣送词“ 】),是”遣送召唤生物回去“的意思。这里首先是lvcifer这个词提醒了我,大家都知道lucifer,但在这里他却写成了lvcifer,所以我就认为他不习惯区分u v了。其实也有理论依据,在中世纪的时候,u和v并不是严格区分的。而那个c估计是为了修饰而加上去的。

最后,总结下,文本主要的迷惑性。第一,是他把v代入了u,第二,肆意扩充音节。很多咒语中,都故意加入很多古怪的弹舌音节,以复杂化发音,使发出来的声音具有节奏感,这里加上的不必要音节"ck",估计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吧。
所以归根结底,应该是三种咒文,相对应:召唤、命令、遣送。逻辑上也容易接受(虽然“命令”仍然不肯定)
作者: Lykánthropos    时间: 2010-12-19 21:57
本帖最後由 Lykánthropos 於 2010-12-19 22:02 編輯

回復 x9诗人 的帖子

略看了一下你给我的Magia Naturlis et innatualis...
再对比一下你发的这个文献...大概可以看出他是写什么了..
试试解释一下在这里唯一出现拉丁字母的三个词。
个人觉得,这三个词的真正形式是:
1)cidation====citation,术语”召唤“(英伦灵媒的用语,通常是召唤spirit),应该是这个浮士德系统受到的英语使用国家的影响,引入的英文,但这个词的德文发音中,d和t是不分辨的,所以变成cidation===citation。
2)zwanck====zwang,德文,”强迫“以及”命令“,我也是蒙这个词的,zwanck完全不符合构词规则,但在Magia那本书的前面,他概括召唤的过程是,召唤、命令他、遣送他回去。在那里他有用到zwingen,所以猜想这个词实际上是zwang。
3)abdanckvng=====abdankung,德文,”辞退“的意思,指是神学机构任职那种辞职,但是在某些地方也可以专指修女的葬礼。在仪式召唤里(在Magia Naturlis et innatualis那里,有强调过Da also dein Wille in alien vollzogen wurde, sprich die Abdankung【大意是”搞定后,诵读遣送词“ 】),是”遣送召唤生物回去“的意思。这里首先是lvcifer这个词提醒了我,大家都知道lucifer,但在这里他却写成了lvcifer,所以我就认为他不习惯区分u v了。其实也有理论依据,在中世纪的时候,u和v并不是严格区分的。而那个c估计是为了修饰而加上去的。

最后,总结下,文本主要的迷惑性。第一,是他把v代入了u,第二,肆意扩充音节。很多咒语中,都故意加入很多古怪的弹舌音节,以复杂化发音,使发出来的声音具有节奏感,这里加上的不必要音节"ck",估计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吧。
所以,应该是三种咒文,分别对应:召唤、命令、遣送。逻辑上也容易接受。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22:05
能把内容翻译出来吗?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22:07
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希望也发个我一份中文 的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19 22:09
诗人的德语和拉丁语很差啊
作者: Lykánthropos    时间: 2010-12-20 14:44
本帖最後由 Lykánthropos 於 2010-12-20 14:44 編輯

回復 x9诗人 的帖子

汗..无须自贬...德语也不是我的第一外语......
我也想...但他后面的扫描看不清楚吖....而且他那些词语都加了好多混淆音节...要一一确定估计要专业语言人士才能够了...
作者: 三眼伽修罗    时间: 2010-12-21 11:10
诗人啊,问下,你的头像是什么书?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21 19:38
所罗门大钥匙
作者: vongola27    时间: 2010-12-26 21:45
找到这个···楼主真有毅力~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0-12-26 22:10
回復 vongola27 的帖子

呃 只是好运气啊
作者: vongola27    时间: 2010-12-28 19:59
回復 x9诗人 的帖子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啊···
话说我就没有这样的运气···
作者: 残翅4869    时间: 2011-1-3 19:45
纠结- -   
作者: 恶魔使徒    时间: 2011-1-7 01:46
可以说现在这个时代正是群魔乱舞的时代,魔法广泛交流的时代,
好象即将发生什么事情一样
作者: 堕_渊湖    时间: 2011-1-20 12:36
各位是高人 完全跟不上
作者: 隐者    时间: 2011-1-24 20:18
诗人好厉害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1-1-24 20:22
回復 隐者 的帖子

呃。。。只是幸运而已
作者: shade8680    时间: 2011-5-16 15:41
太专业了,还有如此神物!
感谢楼主,长见识了
作者: lichahsasieking    时间: 2011-5-22 09:57
谢谢楼主的无私提供和分享,楼主功德无量!
作者: lovenilqm    时间: 2011-5-22 16:41
此书有卖的??

还是副本?

再或者是真正的原本
作者: lovenilqm    时间: 2011-7-31 04:37
晕。。。看不懂他咋用这个召唤的
作者: x9诗人    时间: 2011-7-31 15:19
回復 lovenilqm 的帖子

真正的原始手抄本
作者: 尼古拉    时间: 2011-8-9 00:32
多谢楼主。
作者: maga    时间: 2011-8-10 01:38
不愧是诗人~帮大忙了~谢谢^_^
作者: 玛朵尔之颂    时间: 2011-9-16 12:54
回復 x9诗人 的帖子

是不是缺1和3啊?图片名称上没显示。
作者: 莫明可瑷    时间: 2011-9-17 11:27
古魔法才是强大的!!
作者: doubi    时间: 2011-10-13 23:20
有意思,难道原手稿都是加密的吗?这个也太恐怖了
作者: doubi    时间: 2011-10-14 00:07
文献资料来得不容易,支持~
作者: newshashou    时间: 2011-11-2 18:32
给个提醒不要去深入研究与浮士德有关的一切,否则小则生病,大则挂人
作者: weiwei19930401    时间: 2012-1-3 13:17
这本书我貌似在哪里见过 有意思的话联系我
作者: 不朽守护    时间: 2012-3-10 15:54
这种资料哪里找来大
作者: 不朽守护    时间: 2012-3-10 15:56
看一眼都有刺痛感
作者: 悉茗    时间: 2012-9-12 00:10
(先跪手抄!)看到有相关的资料  就贴上来补充一下=v=(诗人辛苦了!)

       约翰·浮士德(Faust\Faustus)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传可能是占星师或是巫师。传说中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许多文学、音乐、歌剧或电影都是以这个故事为版本加以改编的,如歌德的《浮士德1》、《浮士德2》。   历史上,的确曾经有过一个叫浮士德的人,他出生在德国离魏玛不远的罗达(Roda),父亲是敬畏上帝的农民;大约在1504年去世。也有研究相信他是生于1488年,死于1541年。一直以来,就有许多有关浮士德的传说,从1570年起,这些传说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到了1587年,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出版了一部名为《约翰·浮士德博士传》的话本,这被认为是第一部“浮士德书”。此书没有署名作者,扉页上所标明的出版者是约翰·施皮斯。施皮斯的生平也不得而知。   1592年,《约翰·浮士德博士传》在出版五年之后被译成了英语,题名《约翰·浮士德博士传:完全该死的一生》。伊丽莎白时代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马洛可能读过这个译本,起码也听说过浮士德的传说,致使他在写了《帖木儿大帝》之后去创作他最著名的剧作《浮士德博士的生死悲剧》。不过多数学者相信,马洛仅仅写了悲剧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中间大部分滑稽有趣的台词都是他的合作者完成的;有证据表明,1602年,至少另有两位作者因对剧本作过补充而获得了酬劳。1604年,托马斯·布希尔将马洛的这个剧本印了出来;1609年,约翰·赖特又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如今所见的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依据这两个版本和别的几个版本合编而成的。   在马洛的笔下,浮士德既有他引以自豪的伟大抱负,同时这抱负中的荒诞野心又使他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这就如帕特·罗杰斯在《牛津插图英国文学史》中所指出的那样:“浮士德实际上是一个与传统价值相悖的现代人,但他的追求目标却是渴求知识和贪婪个性的奇特混合。”   1758年,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已经获得很大成就的德国剧作家和美学家戈特霍德·莱辛在柏林开始定期为作家兼书商弗里德里希·尼古拉主编的《德意志万有文库》撰写一系列关于当代文学的论文。两年里,莱辛总共写了55篇《关于当代文学的通信》。其中最重要的是写于1759年的第17封信。在这封信里,莱辛在向德国的剧作家们提出莎士比亚戏剧是复兴德国戏剧最有力的样板的同时,发表了他自己创作的表现浮士德的戏剧片断――一场激动人心的严肃的浮士德剧。在这场戏里,莱辛勾画出了一个“不带邪恶的浮士德”,描写他对知识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并设法让他与上帝和解,为同时代的青年歌德及其作品《浮士德》开辟了道路。   歌德年轻时便被浮士德的故事所吸引,1790年,他发表了描写浮士德的片断,1808年写成了诗剧《浮士德》第一部。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直到1832年才发表。虽然是同一部剧作,人物很有不同,许多场景和浮士德或梅菲斯特费勒斯也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些神话人物,大量幻想、讽喻和象征。诗剧描写浮士德虽经几次重大的追求和幻灭,“可我内心还亮着光”,仍试图筑堤拦海,造福人类。临死前,在崇高的预感中,他发出“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的感叹,随即在契约的魔力支配下倒地而亡。但浮士德没有落入魔鬼之手,众天使“抬着浮士德的不朽部分”,使他的灵魂升上天堂。这正如众天使歌唱的那样:“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对于这句关键性的话,歌德曾对他的秘书约翰·彼得·艾克曼这样解释:“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这完全符合我们的宗教观念,因为根据这种宗教观念,我们单靠自己的努力还不能沐神福,还要加上神的恩宠才行。”   20世纪有三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各自以英语、法语和德语解读着浮士德的传说。   1939年,英国作家多萝西·塞耶斯创作了《魔乱》一剧。在剧中,女作家把浮士德描写成一个情绪容易冲动的改革家,他热切渴求真理,对苦难异常敏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社会谋福利。当他的努力失败、陷入绝望之后,奇异的幻想使他沉醉在自我陶醉的愉悦中,直到与魔鬼订立的24年契约到期。死后,他的灵魂绻缩成一只小黑狗。在“最后审判”时,让他选择是继续活在世上、但不信上帝,还是堕入地狱、却相信上帝存在。他选择了后者。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结尾,其含意是浮士德要在地狱中涤罪受苦,但最终将会得救。   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的《我的浮士德》由“欲望,或克里斯达小姐”和“独居者”、“戏剧性的魔力”所组成,但都只是一些片断,没有全部完成。题为《欲望》的片断部分,写于1940年。作品中的浮士德生活在20世纪,与以前书本、戏剧和歌剧中一样,似乎也是一个学者,梅菲斯特费勒斯仍然是他的朋友和伴侣,他已经放弃占有浮士德灵魂的希望。全诗没有多少故事情节,大多是对话。瓦莱里的浮士德指出,梅菲斯特费勒斯早已落后于时代,不再使人恐惧;人们再次意识到的混沌无序不再是罪恶,他们感兴趣的很少是个人,而是对群体的统计学研究。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写于1947年的小说《浮士德博士》大概算是最复杂、最具颠覆性的浮士德作品。曼把小说《浮士德博士》写成是一部由友人塞雷努斯·蔡特布鲁姆讲述出来的音乐家安德里安·雷韦屈恩的传记。   雷韦屈恩是一个严肃而喜欢独处的人,只有少数几个朋友,20岁时,他来到莱比锡生活。一天,一位导游带他游览全城之后指引他旅馆时,把他带进一家妓院里。他在弹钢琴曲时,过来一位女孩子摸他的脸。他很震惊,就把她赶走了。但一年后,他又去找这个女孩子。他想起,以前赶走她是因为怕淋病;现在他一直跟随着她,而且不顾她的警告,坚持要与她发生一次性关系。结果,他染上了梅毒。第一个医生为他治疗过几次之后就去世了,第二个医生被拘捕了。他就不再治疗,最后他出现继发性症状,成为神经性梅毒患者。   去意大利游览时,一天,他一个人坐下来时,正好与魔鬼相对。他们作了一次冗长的交谈,交谈中,魔鬼对他说,他可以赋予他24年创造性的音乐创作,以他的灵魂作为交换条件。他让雷韦屈恩明白,他允许自己染上梅毒、不进行医治,就表明同意他们的签约;魔鬼还警告他,在这24年里,他虽然会创造力喷发,但他还会在别的许多方面经受痛苦。   在与幻觉中的魔鬼交谈之后,雷韦屈恩继续以更大的力能和原创性作曲。他创作的音乐作品越来越难演唱,而且根本听不懂,只有几个文化教养极高的人能够欣赏,绝大多数的人都拒绝他那些很少人会演奏的作品。但他仍旧继续作曲。最后,他完成了一部最伟大的作品,康塔塔交响乐《浮士德的悲歌》。演出前,他作了一篇自我谴责的讲话,讲得语无伦次,终于全身麻痹、意识丧失。又过了几年,他疯了。他死于1940年,正是“叙事者”说的“德国发着高烧,凭着一纸用血签订的契约,企图赢取整个世界,在胜利的巅峰踉跄”的时候。   从人物来看,曼的主人公是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生为原型来写的。但小说的容量非常大:由于作家把雷韦屈恩的悲剧跟德国的毁灭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使作品成为《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的,“是一部1930年前的20年中德国文化的故事,尤其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崩溃和虚无主义同野蛮的原始主义混合物取得胜利的故事。……没有别的作品能如此表现德国的悲剧。”以下是浮士德博士的魔法文献的原稿:Faust in PragueA few weeks ago I acquired a fascinating book entitled Opus Magnum (‘The Book of Sacred Geometry, Alchemy, Magic, Astrology, the Kabbala,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Bohemia’). It was published in Prague in 1997 to accompany a major exhibition devoted to these esoteric subjects—the first event of its kind ever staged in the Czech Republic. The book comprises numerous richly-illustrated essays (in Czech, but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s in an Appendix), one of which, by D.Ž. Bor, is concerned with the several ways in which the Faust leg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city of Prague. Bor explains that one tradition asserts that the handbook used by Faust to conjure spirit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Prague in 1509, a legend that was belatedly and fraudulently substantiated by a number of books and manuscripts purporting such an origin, and bearing titles such as Dr. Fausts großer und gewaltiger Höllenzwang…

One such manuscript, dating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now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librar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in Prague, is the source of the present images. This manuscript, writes Bor, has a ‘peculiar atmosphere radiating from the text written in white on a black ground and from the naïve illustrations accompanying it.’ Pseudo-Faustian Höllenzwangs had been appearing since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continued to exert a lasting fascination through the Age of Reason and beyond, as is indicated by a contributor to Notes & Queries in 1850:    Scheible, of Stuttgart, […] has just commenced a new Library of Magic, &c., or Bibliothek der Zanber-Geheimnisse-und Offenbarungs-Bucher. The first volume of it is devoted to a work ascribed to that prince of magicians, our old familiar, Dr. Faustus…

    …and bears the imposing title Doktor Johannes Faust’s Magia Naturalis et Innaturalis, oder Dreifacher Höllenzwang, leiztes Testament und Siegelkunst. It is taken from a manuscript of the last century, filled with magical drawings and devices enough to summon back again from the Red Sea all the spirits that ever were laid in it. It is certainly a curious book to publish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And, even today, one may purchase a dreifacher Höllenzwang, courtesy of Amazon! The earliest printed accounts (ca. 1587) of Doctor Faustus’s ‘damnable life and deserved death’ included mention of the doomed Doctor having visited Prague:

Huspellsheim的日记
Huspellsheim的主页广播相册喜欢二手活动发豆邮浮士德博士的魔法文献的原稿
2011-09-19 17:46:49
伦勃朗作的浮士德(史传)        约翰·浮士德(Faust\Faustus)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传可能是占星师或是巫师。传说中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许多文学、音乐、歌剧或电影都是以这个故事为版本加以改编的,如歌德的《浮士德1》、《浮士德2》。   历史上,的确曾经有过一个叫浮士德的人,他出生在德国离魏玛不远的罗达(Roda),父亲是敬畏上帝的农民;大约在1504年去世。也有研究相信他是生于1488年,死于1541年。一直以来,就有许多有关浮士德的传说,从1570年起,这些传说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到了1587年,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出版了一部名为《约翰·浮士德博士传》的话本,这被认为是第一部“浮士德书”。此书没有署名作者,扉页上所标明的出版者是约翰·施皮斯。施皮斯的生平也不得而知。   1592年,《约翰·浮士德博士传》在出版五年之后被译成了英语,题名《约翰·浮士德博士传:完全该死的一生》。伊丽莎白时代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马洛可能读过这个译本,起码也听说过浮士德的传说,致使他在写了《帖木儿大帝》之后去创作他最著名的剧作《浮士德博士的生死悲剧》。不过多数学者相信,马洛仅仅写了悲剧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中间大部分滑稽有趣的台词都是他的合作者完成的;有证据表明,1602年,至少另有两位作者因对剧本作过补充而获得了酬劳。1604年,托马斯·布希尔将马洛的这个剧本印了出来;1609年,约翰·赖特又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如今所见的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依据这两个版本和别的几个版本合编而成的。   在马洛的笔下,浮士德既有他引以自豪的伟大抱负,同时这抱负中的荒诞野心又使他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这就如帕特·罗杰斯在《牛津插图英国文学史》中所指出的那样:“浮士德实际上是一个与传统价值相悖的现代人,但他的追求目标却是渴求知识和贪婪个性的奇特混合。”   1758年,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已经获得很大成就的德国剧作家和美学家戈特霍德·莱辛在柏林开始定期为作家兼书商弗里德里希·尼古拉主编的《德意志万有文库》撰写一系列关于当代文学的论文。两年里,莱辛总共写了55篇《关于当代文学的通信》。其中最重要的是写于1759年的第17封信。在这封信里,莱辛在向德国的剧作家们提出莎士比亚戏剧是复兴德国戏剧最有力的样板的同时,发表了他自己创作的表现浮士德的戏剧片断――一场激动人心的严肃的浮士德剧。在这场戏里,莱辛勾画出了一个“不带邪恶的浮士德”,描写他对知识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并设法让他与上帝和解,为同时代的青年歌德及其作品《浮士德》开辟了道路。   歌德年轻时便被浮士德的故事所吸引,1790年,他发表了描写浮士德的片断,1808年写成了诗剧《浮士德》第一部。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直到1832年才发表。虽然是同一部剧作,人物很有不同,许多场景和浮士德或梅菲斯特费勒斯也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些神话人物,大量幻想、讽喻和象征。诗剧描写浮士德虽经几次重大的追求和幻灭,“可我内心还亮着光”,仍试图筑堤拦海,造福人类。临死前,在崇高的预感中,他发出“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的感叹,随即在契约的魔力支配下倒地而亡。但浮士德没有落入魔鬼之手,众天使“抬着浮士德的不朽部分”,使他的灵魂升上天堂。这正如众天使歌唱的那样:“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对于这句关键性的话,歌德曾对他的秘书约翰·彼得·艾克曼这样解释:“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这完全符合我们的宗教观念,因为根据这种宗教观念,我们单靠自己的努力还不能沐神福,还要加上神的恩宠才行。”   20世纪有三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各自以英语、法语和德语解读着浮士德的传说。   1939年,英国作家多萝西·塞耶斯创作了《魔乱》一剧。在剧中,女作家把浮士德描写成一个情绪容易冲动的改革家,他热切渴求真理,对苦难异常敏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社会谋福利。当他的努力失败、陷入绝望之后,奇异的幻想使他沉醉在自我陶醉的愉悦中,直到与魔鬼订立的24年契约到期。死后,他的灵魂绻缩成一只小黑狗。在“最后审判”时,让他选择是继续活在世上、但不信上帝,还是堕入地狱、却相信上帝存在。他选择了后者。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结尾,其含意是浮士德要在地狱中涤罪受苦,但最终将会得救。   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的《我的浮士德》由“欲望,或克里斯达小姐”和“独居者”、“戏剧性的魔力”所组成,但都只是一些片断,没有全部完成。题为《欲望》的片断部分,写于1940年。作品中的浮士德生活在20世纪,与以前书本、戏剧和歌剧中一样,似乎也是一个学者,梅菲斯特费勒斯仍然是他的朋友和伴侣,他已经放弃占有浮士德灵魂的希望。全诗没有多少故事情节,大多是对话。瓦莱里的浮士德指出,梅菲斯特费勒斯早已落后于时代,不再使人恐惧;人们再次意识到的混沌无序不再是罪恶,他们感兴趣的很少是个人,而是对群体的统计学研究。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写于1947年的小说《浮士德博士》大概算是最复杂、最具颠覆性的浮士德作品。曼把小说《浮士德博士》写成是一部由友人塞雷努斯·蔡特布鲁姆讲述出来的音乐家安德里安·雷韦屈恩的传记。   雷韦屈恩是一个严肃而喜欢独处的人,只有少数几个朋友,20岁时,他来到莱比锡生活。一天,一位导游带他游览全城之后指引他旅馆时,把他带进一家妓院里。他在弹钢琴曲时,过来一位女孩子摸他的脸。他很震惊,就把她赶走了。但一年后,他又去找这个女孩子。他想起,以前赶走她是因为怕淋病;现在他一直跟随着她,而且不顾她的警告,坚持要与她发生一次性关系。结果,他染上了梅毒。第一个医生为他治疗过几次之后就去世了,第二个医生被拘捕了。他就不再治疗,最后他出现继发性症状,成为神经性梅毒患者。   去意大利游览时,一天,他一个人坐下来时,正好与魔鬼相对。他们作了一次冗长的交谈,交谈中,魔鬼对他说,他可以赋予他24年创造性的音乐创作,以他的灵魂作为交换条件。他让雷韦屈恩明白,他允许自己染上梅毒、不进行医治,就表明同意他们的签约;魔鬼还警告他,在这24年里,他虽然会创造力喷发,但他还会在别的许多方面经受痛苦。   在与幻觉中的魔鬼交谈之后,雷韦屈恩继续以更大的力能和原创性作曲。他创作的音乐作品越来越难演唱,而且根本听不懂,只有几个文化教养极高的人能够欣赏,绝大多数的人都拒绝他那些很少人会演奏的作品。但他仍旧继续作曲。最后,他完成了一部最伟大的作品,康塔塔交响乐《浮士德的悲歌》。演出前,他作了一篇自我谴责的讲话,讲得语无伦次,终于全身麻痹、意识丧失。又过了几年,他疯了。他死于1940年,正是“叙事者”说的“德国发着高烧,凭着一纸用血签订的契约,企图赢取整个世界,在胜利的巅峰踉跄”的时候。   从人物来看,曼的主人公是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生为原型来写的。但小说的容量非常大:由于作家把雷韦屈恩的悲剧跟德国的毁灭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使作品成为《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的,“是一部1930年前的20年中德国文化的故事,尤其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崩溃和虚无主义同野蛮的原始主义混合物取得胜利的故事。……没有别的作品能如此表现德国的悲剧。”以下是浮士德博士的魔法文献的原稿:Faust in PragueA few weeks ago I acquired a fascinating book entitled Opus Magnum (‘The Book of Sacred Geometry, Alchemy, Magic, Astrology, the Kabbala,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Bohemia’). It was published in Prague in 1997 to accompany a major exhibition devoted to these esoteric subjects—the first event of its kind ever staged in the Czech Republic. The book comprises numerous richly-illustrated essays (in Czech, but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s in an Appendix), one of which, by D.Ž. Bor, is concerned with the several ways in which the Faust leg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city of Prague. Bor explains that one tradition asserts that the handbook used by Faust to conjure spirit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Prague in 1509, a legend that was belatedly and fraudulently substantiated by a number of books and manuscripts purporting such an origin, and bearing titles such as Dr. Fausts großer und gewaltiger Höllenzwang…    One such manuscript, dating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now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librar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in Prague, is the source of the present images. This manuscript, writes Bor, has a ‘peculiar atmosphere radiating from the text written in white on a black ground and from the naïve illustrations accompanying it.’ Pseudo-Faustian Höllenzwangs had been appearing since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continued to exert a lasting fascination through the Age of Reason and beyond, as is indicated by a contributor to Notes & Queries in 1850:    Scheible, of Stuttgart, […] has just commenced a new Library of Magic, &c., or Bibliothek der Zanber-Geheimnisse-und Offenbarungs-Bucher. The first volume of it is devoted to a work ascribed to that prince of magicians, our old familiar, Dr. Faustus…        …and bears the imposing title Doktor Johannes Faust’s Magia Naturalis et Innaturalis, oder Dreifacher Höllenzwang, leiztes Testament und Siegelkunst. It is taken from a manuscript of the last century, filled with magical drawings and devices enough to summon back again from the Red Sea all the spirits that ever were laid in it. It is certainly a curious book to publish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And, even today, one may purchase a dreifacher Höllenzwang, courtesy of Amazon! The earliest printed accounts (ca. 1587) of Doctor Faustus’s ‘damnable life and deserved death’ included mention of the doomed Doctor having visited Prague:    From [Vienna], hee went unto Prage, the chiefe Citie in Bohemia, this is devided into three partes, that is, olde Prage, new Prage, and little Prage. Little Prage i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urs Court is placed upon an exceeding high mountaine: there is a Castle, wherein are two fayre Churches, in the one he found a monument, which might well have been a mirror to himselfe, and that was the Sepulchre of a notable Conjurer, which by his Magick had so inchanted his Sepulchre, that who so ever set foote thereon, should be sure never to dye in their beds. From the Castell he came downe, and went over the Bridge. This Bridge hath twentie and foure Arches. In the middle of this Bridge stands a very fayre monument, being a Crosse builded of stone, and most artificially carved.

    From thence, he came into the olde Prage, the which is separated from the new Prage, with an exceeding deepe ditch, and round about inclosed with a wall of Bricke. Unto this is adjoyning the Jewes Towne, wherein are thirteene thousand men, women, and Children, all Jewes. There he viewed the Colledge and the Garden, where all manner of savage Beasts are kept; and from thence, he set a compasse rounde about the three townes, whereat he wondred greatly, to see so mighty a Citie to stand all within the walles.There was a folk tradition that Faust owned several houses in Prague: in time this association came to be transferred on to a building on Charles Square, still known as Faustův dům (‘Faust’s House’), which is currently used by Charles University’s Faculty of Medicine, and which stands on a site that had, at one tim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notorious charlatan Edward Kelley.

Other stories claimed that Faust had, in fact, been of Czech origin: that he came from the Bohemian mining town of Kutná Hora, and that his given name was Šťastný (literally ‘fortunate, happy’ i.e. synonymous with the Latin Faustus). According to these narratives, Šťastný had been obliged to flee Bohemia during the Hussite riots of the 1420s, travelling to Germany, where he first began to sign his name as Faustus. Some of the exploits attributed to Faust, (writes Bor), had previously been associated with a legendary Czech magician named Žito, (quite likely the ‘notable conjuror’ mentioned above) who lived at the court of the Czech king Wenceslas IV. Click on the images above to see them enlarged, and click here to see the title-page of this particular Dreifacher Höllenzwang.
作者: 一月繁霜    时间: 2012-9-19 10:56
我对这种东西还蛮感兴趣的。
我喜欢老东西……
不过真的就是天书啊……
作者: woffgirlkimo    时间: 2013-5-20 10:05
手稿啊???這是相當珍貴的資料呢!
作者: 875565887    时间: 2014-5-13 18:55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www.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