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09:3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 《易传》思想及其作者

  通观《易传》(《十翼》),义理广博,构思宏大,尤以《大象》、《彖》、《系辞》最具独创性。《易传》各篇思想各异,这为以中国哲学发展史为背景分析各篇思想、作者及作成顺序提供了条件。

  比较《易经》与《易传》,发现《经》、《传》联系的关键是《大象》。如果没有《大象》将“卦象”发为“义理”、贯通“象”与“理”,则纯从经文引理之《小象》、《彖》、《文言》和越经大论之《系辞》、《说卦》皆似浮萍,故笔者非常赞同刘大钧先生《大象》作于《彖》之前的观点13并认为《大象》是《易传》中最早之作。

  1. 《大象》
  《大象》之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有只讲“君子”不讲“小人”的特点,如: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
  “君子以容民畜众”(《师》)

  “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履》)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否》)
  “君子以振民育德”(《蛊》)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习坎》)
  “君子以虚受人”(《咸》)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
  “君子以恐惧修身”(《震》)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

  与前述孔子思想相比,这些思想除“君子以恐惧修身”外都立论更高,有“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之感;孔子讲“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和“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这与“君子以恐惧修身”的思想也是相矛盾的,故《大象》不会是孔子所作。 仔细与《论语》中各种记载比较,发现与曾子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极为相似,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君子以恐惧修身”与“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振民育德”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思想都极为相似,“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和“君子思不出其位。 ”仅一字之差, 这决非偶然,应是曾子作《大象》之内证,这些思想也与《大学》“修齐治平”的主体精神一致,故《大象》作者极可能是曾子。

  2. 《小象》
  《大象》既出,仿之作《小象》当在情理之中。观析《小象》,发现“中”、“正”思想较浓,如:
  “酒食贞吉”,以中正也。(《需》)
  “讼,元吉”,以中正也。(《讼》)

  “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师》)
  “显比”之“吉”,位正中也。(《比》)
  “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履》)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泰》)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同人》)
  “呜谦贞吉”,中心得也。(《谦》)

  “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豫》)

  等等。这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相合,故若《中庸》为子思所作,则《小象》也可能是子思所作。

  严灵峰先生基于《小象》“与爻辞接近、似墨子《经说》之于《墨经》”而认为《小象》是《易传》中除《彖》外最早之作14, 事实上《小象》之所以与爻辞接近,只是因为它在语句结构的前半段都是抄录爻辞(是爻辞的不完全集)而已; 《小象》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于其语句的后半段,即上述“中”、“正”思想,此外,《小象》有联系“数”与“义理”的功能,而“数”由“象”衍出,无“象”就无“数”,因“象”的源泉是卦象和《大象》,故《小象》不会成于《大象》之前。

  这样,《易经》→《大象》→《小象》的形成过程正好与孔子→曾子→子思授学路向相符。

  《左传.昭公二年》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将《易象》释为“上下经之象辞”当属误释──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那时曾子(505-432 B.C.)尚未出生,孔子(551-479 B.C.)也才10岁出头,儒家老祖宗还是小孩, 怎么会有表现儒家思想精义的《象》辞呢?笔者认为此处《易象》是指配上卦象的一种《易经》抄本,否则也不会感叹周礼尽在其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