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62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太极图与日月运行轨迹探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3:5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从着明悬象日月运行轨迹,揭露(周易)中的“太极图”、  “四象之象及“阴阳符号”的起源问题,这是《周易》中最具主要意义的关键部分。

  [关键词]取象模拟:逻辑:辩证思维。

  《易》学是以宇宙万事万物自然规律变化为,研究剀象,探索其客观自然规律变化法则方法的科学学问。关于《易)中“太极图”、  “四象”之象及“阴阳符号”的起源问题,从古至今,虽从未停止过研究和探讨,但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说纷纭。《易传·系辞)关于《易)的意蕴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易”成于“象”,“象”成于“天”  ,而天象莫大于“日月”的逻辑轨迹。

  《易传·系辞上》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并着重指出“《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明确了《易》学“太极”是始点,而“太级两仪四象八卦”之“象与卦”  ,以“象”作为界线的区别,这就说明“四象”之像是创作“八卦”的先决条件,并体现出了《易》学“在天成象……变化见矣”的要旨及“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的形态及其客观自然变化规律是始初创建《易》的王要来源与命脉。《易传·系辞》说:“悬象着明莫大乎习月”,“阴阳之义配日月”,“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那么,《系辞》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究竟是指哪“四象”?依据上述推断,实际是指“天生神物”中的着明悬象之一,  “月”圆内所具体显现“上弦、望月、下弦、朔月”明暗现象的模拟效法,而为“易”之“四象”。


  请看下面推演出的象形基本“四象”图表:




  《易传·系辞下)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说明,在创制八卦之前,伏羲氏首先是“仰则观象于天”从“仰以观于天文”的原则,在文明始初就通过悬在天空中的有形物质,取象于日月周期性具体显现形态及其自然规律变化,即“日”  ,昼夜黑白,  “月”  ,明暗盈亏的转化现象为基础,运用模写效法过程而确立了“易”之象形基本的“四象”。《系辞上传)第一章有明确的交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变化见矣”。这足以证明客观自然物质之天象是“易”的源头。在他创建文明的初期阶段其思维意识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升华过程。以月显现的“四象”各异形态象形符号为基础,运用“阴阳”观点,通过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科学性调整,使其表意形式条理规范而明确起来,这起码经历了下列分解组合基本“四象”模型过程。





    在象形模型的逻辑推理探索过程中,从“上弦”状态,想到“少阴”就为  “望月”的全阳状态;从“下弦”状态,想到“少阳”就为“朔月”时的全阴状态。




  这是通过仰观月象,随月体客观变化自然规律,在取象逻辑推理,辩证思维过程中领悟到的。通过上述分解组合基本“四象”模型过程得到启发,明确意识到如下基本概念:
11164  其一,在通过基本“四象”模型,运用辩证思维、逻辑推理方法,合理分解组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粗浅的运算模式。如现在数学上的“加法与减法”等基本运算形式。
      其二,根据“上弦”  “”形态模型推理意识到从圆内阳面一半继续发展扩大达到“望月”状态,从天象“月”体客观变化的自然规律“少阴”就变成圆内“全阳○”状态,反之,  “下弦”形态模型推理,  “少阳”至向“朔月”状态,就变成圆内“全阴●”状态。根据“月”圆内明暗“阴阳”自然转变规律程序,明确了“四象”各名称,从上述的两种推理“上弦与下弦”状态称谓“少阴和少阳”  ,把“望月”  (老)总是全阳状态称谓“老阳”  ,把“朔月”  (老)总是全阴状态称谓(老阴)。(太阳、太阴,古谓老阳、老阴)。据此推断,根据“月”自然规律变化中所显现的不同形态,象形基本“四象”转变规律的描定,称谓《易》之“四象”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界一般认为指“乾坤”阴阳谓“两仪”,“春、夏、秋、冬”四时谓“四象”  ,在还没有“四象”衍成“八卦”之前,就有“乾坤”  ,论“春、夏、秋、冬”为四象,这种说法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四象”的名称至今也是易学遗留下来的历史悬案之一)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4:00:05 | 只看该作者
  其三,据“月”圆内所显现的基本“四象”模型用阴阳观点,通过几种分解组合过程中,发现了另一种符号的存在,即易符爻象符号。

  易符爻象符号究竟是如何发明并建立起来的呢?它是从“月”象,用描摹效法得来的基本“四象”象形模型,通过逻辑推理,辩证思维“上弦或下弦”的圆内各半“阴阳”状态,即“一分为二”分解组合过程时发现并意识到,不‘论是画“半阴或半阳”符号都要自然地通过模型形态上加一竖“丨”符号来完成其半圆形。这是在逻辑推理、辩证思维探索过程中,经连锁反应发掘出来的叉一新成果。(其“竖”符号,在为后来的表意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竖“丨”符号通过与象形模型合并一同进行推理分析,思维意识得到了空前发展和飞跃。

  起码应有用下列合并推理分析过程:


     经过上图表示意的合并一同推理过程,推演结果都是“丨”竖,但是非常明确地观点形式是“望月与朔月”形成了分别一组—‘竖“丨”  ,另一组半阴或半阳分别各两竖“㈠”  :而“上弦与下弦”形成了一组分别各两竖“丨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意识到“望月与朔月”各组分别共有三个竖“丨丨丨”,而“上弦与下弦”的组合全过程,形成了各组分别共有四个竖“㈠,,”的符号形式。经一番推敲,有条不紊的排列次序是如下“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由此情势的引致,每一组多一个竖的方法延伸,五数划五个竖“丨丨丨丨’等,可是不断延伸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只采用九组延伸符号。十数以上怎么办?把一竖“丨”符号采取放横转形组合的方法,就形成了一竖加一横为十“十”,两竖加一横为二十“廾”,三竖加一横为三十“卅”的延伸方式。加一横的数升级为十位数,个位数的十以上数,还利用九组复数重用的方式,创建了始初数的代表符号及其记数方法。这种数字符号表意形式是我国古代文明之初形成,并引向八卦符号与规范汉字的符号系统。

  通过合并推演,详查分析,在创建记数方法的基础上,对“十”个基本自然数为区别或易记的方便,与“阴阳”观点相结合,确立了它们之间的“阴阳”关系,单为奇数,奇数表示为阳;双为偶数,偶数表示为阴。


  另外,把竖符号精心调整,巧妙组合,科学地创立了“阴阳”爻象表意符号。在前所述的“竖符”号表意过程,有“望月与朔月”状态时,(两半阴或两半阳)  “一加一等于一”的情况,这当然不是现在的“数学”换算方法,不能理解为“1十1=2”。因为这是对“上弦与下弦”状态圆内“半有光亮和半无光亮”的明暗阴阳变化现象,分别视为“一分为二”,“望月与朔月”状态,成为 “合二为一”来理解和认识的缘故。所以用竖(或长或短)  “Q十D=O与1十1=厂的形象表示是同等意义的概念,只是表意符号的形态不同而已。道理是很简单的,就好比把一根“筷子”中间截成两段,就可变成两个短筷子,数的概念是一个变成了两个,但从另一角度,两个短筷子相接之合的长,是与一根长筷子的长度同等,这与用“竖”符号对月圆内“阴阳”规律变化的形容推理是一个道理。

  关键是两种符号,当合并一同进行推演时,竖符号的表意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竖符号与象形符号相比“上弦、望月、下弦,朔月”的形象表意具然全无,基本“四象”的不同形态推理结果,总体上全是竖“丨”。从某种意义形式上,竖符号是代表“象形”的一种符号,因此通过与象形模型“整圆与半圆”,相联系的方法对四象各形态的阴阳表意方式进行了精深的探索。经过象十数以上的十单位数字,运用竖“,,,采取放横转形的方法,把代表象形两半圆形态的(短)两竖连成一组替代为“—一”阴符号:把代表象形整圆的(长)一竖替代为“——”阳符号的表意方式,继而巧妙地调整组合模拟“四象”推演结果,使爻象阴阳符号具有表达方式更规范,整齐、明确、易懂的特点。由此确定了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八卦”表意符号。这是因为把象形基本“四象”用象形阴阳符号“圆圈、圆点”使之系统规范为“四象至八卦”,这与爻象阴阳符号相比在表意方法上有一定的弊病,故八卦采用了根据“竖”调整规范了的爻象阴阳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请看下列各符号结比图表:


  从上图表的表意方式不难看出,在不同情况与条件下,三种符号各有千秋。在“八卦”符号的表示中,正是因为采用了调整规范后的爻象“阴阳”表意符号,所以,对“四象”及其名称的来龙去脉,难觅踪迹,使之破释困难,沈迷至今。实际上调整规范化的阴阳爻象符号适宜“八卦”的表达方式,而在“河图、洛书”只需十个数目“阴阳”个数的表示搭配清楚即可,因而取用了连接象形“圆圈、圆点”阴阳表意符号形式,使之各得其所。

     由前综合阐述的是《易)始初所创立的“阴阳与四象”观点及其两种“阴阳”表意符号的来源历史问题。




     《太极图》是《易)学千古难解的——个奥秘符号。它是《易》学的本源,是《易》的命脉,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我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思维模式,并是探究《易》学来源价值的宝贵数据。

    《易传·系辞》说:  “是故《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乍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这就明确了“太极”是《易》的开端,而“四象”是创建“《易》八卦”的要素与精髓。从“仰则观象于天”的基本原则,在“天生神物”的日月星中,唯有“月亮”的圆内从西至东自然运行过程才有无法否认地显现“朔月、上弦、望月、下弦”各异形态阴阳互变的“四象”现象。但对“月亮”客观变化中体现的“四象”原始原貌自然天文现象,如何使它尽可能以艺术形式完整的展示出来,这一问题是伏羲氏在当时所要研究突破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此关键源流问题上,两种阴阳符号中调整规范后的爻象阴阳符号足显得无力,根本无法表现其意,所以只好选择了象形表意方法,也只有取用象形表意形式,才能够把“四象”之象的原始全貌完整的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难题,经再三的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科学的合理调整采取极度概括形式,巧妙地将“四象”熔铸熙一体,以极高的绘画艺术,形象地用表意图,把《易》原始源流加以阐述,这就是今人所见到的《太极图》。






     用象形描摹的《太极图》之巧妙,在于它把“两仪四象”之象用一‘图,使天文自然现象完整地烘托出神韵的艺术形式,所以,称它为《太极》。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罕见绘画杰作。



     《太极图)中蕴藏了极深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意识和朴素的哲学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内容包含“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  “对立与统一”辩证法观点,还涵盖了“量变与质变”规律法则及“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等。这在我国古代圣贤而言,是理性思维意识、潜能智慧的极高发挥和体现。



     通过《太极图》所戚悟的愚见,在下进行说明:



     (一)首先,《太极图》是饼图,证明它是“天生神物——日月”盘状形态为前提的象形描摹效法写真,是把悬象着明之一“月”圆内所显现的周期性规律变化“朔月,上弦、望月、下弦”各异形态的“四象”之象汇铸为一炉,巧妙地用“太极图”这一象形艺术模型具体表现方式形象地展示出“四象”的表意图。

     (二)《太级图》一圆内分“阴与阳”两部分,体现了“阴阳”观点是主象,用太极图表达出了《易》学的主题,“阴阳”这—核心课题,表明了“阴与阳”一般规律变化是一切事物或物体内所固有形式的客观反映。另外,根据“易” 学“阳顺,阴逆”的基本原则,叉因“太极图”是依月象而创建,所以“阴阳鱼”从右向左运转应是正确的。   


     (三)《太极图》一圆内巧妙的用一“S”曲线,意在分明“阴与阳”两部分。实际上“阴阳”两部分在一事物或物体中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对立与统一”辩证观点的具体表达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4:03:47 | 只看该作者
 如以《太极图》一圆内“阴阳”两部分中,(人们习惯的称之为阴阳鱼)阳鱼居圆点“●”  (鱼眼)阴鱼居圆圈“O”  ,此二象形“阴阳”符号虽小,但意在表达《太极图》内隐晦着的微妙意境,是表示“阴阳”矛盾体各自向对方转化过程中,以对方显示着的一对“鱼眼”形态阴阳符号为所要达到的目标标记,着重体现并反映了“量变、质变”的规律原则。这种示意体现在巧妙的“S”曲线,使“阴阳鱼”有头有尾具有相互运动之“象”的动感上。所以,对(太极图)仅有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比方“太极图”“阴左、阳右”状态时视为“月”上弦状态,“右阳鱼”面逐渐发展扩大,而“左阴鱼”面逐渐缩小至无变化为“望月”状态,这时就呈现象对方“鱼眼”符号形态为主象的模型,  “O”一阳圆圈符号内有一小圆点“鱼眼”的图像。反之,就呈现象对方“鱼眼”符号形态为主象的模型,  “●”一阴圆点符号内有一小圆圈“鱼眼”的图像。这就是用象形阴阳“鱼眼”表意符号为标记,通过“阴阳鱼”相互运行的动感之“象”来表达图中所蕴藏着的隐晦内涵,  “四象”的转化过程,同时也体现了“量变、质变”的辩证法规律。

  请看下太极图内“四象”规律转化图表:




     从上图表的推理演绎过程所显示之“象”来进行观察,通过天象“月貌”圆内所显现“上弦、望月、下弦,朔月”的各异形态明暗“阴阳”相互规律性变化的“四象”是如出一辙,完全可以体会到“四象”之象,在相互向对方转化。    老子日: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有中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所谓玄妙的说法,实际是指天象“月”中所显现的“道”,即客观物质自然规律变化的法则而言的。(《道德经》二十一章59页)

     因此,《太极图》实质是用象形艺术模型从《易》的原始源流,使“两仪四象”之象的本源,形象地表达并阐明的一种手段方式。所以,能否正确的、科学的解读太极图像是破释《易》学源流之迷的关键问题。《系辞》明确地告诉我们:  “是故《易》者,象也”  ,  “阴阳之义配日月”  ,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并且还着重指出: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变化见矣”。据此推断,  “太极两仪四象”之象实际是有机整体,从“四象”的名称推理相联系,是根据月象具体显现规律性变化而创建,是确切无疑的。

    《太极图》圆内阴阳两部分中,“似鱼眼”特别引人注目的“圆圈、圆点”象形“阴阳”符号与“S”曲线,使“阴阳鱼”有动戚之象的设计,这是伏羲氏设计《太极图》时,用象形图阐述“两仪四象”之象源流问题初衷的重要形象暗示。我国古籍《封神演义》一开始就明确地指出:  “混沌初分盘古先,太级两义四象悬……伏羲画卦阴阳前”,这段话是承传了对我国古代原始文明初始情节的真实描述。  “混沌”当指古代人无知无识的愚昧状况。  “初分”当指初始分清“盘古先”当指占代,先从盘状圆形“神物”:即天上的“臼月”。  “悬”当指空中悬挂。那就是“太极两仪四象”之像是在天悬挂着的“天机图”。进一步说,是伏羲氏仰观天象先从悬挂在天空中的盘状圆形东西,  “日”昼夜。黑白与“月”盈亏圆缺明暗的形态及其自然规律性变化现象为依据,而初始分清了“太极两仪四象”之象,由“阴阳”观点来划分天地之间…·切事物的属性始,远取近取,取象比类的方法,综合加工累积的各种知识创作-了“八卦”,从而推天道,明事理,治理天下,使民宜之。由此,使先民们与“混沌”无知无识的愚昧状况脱离,逐渐走向了文明,这样一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4:05:27 | 只看该作者
 (四)《太极图》还蕴藏着“物极必反”的哲学辩证法原理。




     从《太极图》圆内体现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变化,以“上弦”转变为“望月”状态来观察,在前图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四象”的“老阳”状态,这时“阳性”状态是主象,隐伏着的“阴机”是次象,  “阴阳”矛盾性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定律。这时的“老阳”状态,阳性特质强盛已达到了极点,所以,逐渐会转弱,而隐伏着的微弱“阴性”,经过时间的推栘即将开时有生机,阴阳矛盾体向对立面相互发展转化,经过“下弦至朔月”,表现出得是“阴性”物质特性,这是事物或物体自然的规律变化现象,是矛盾体内固有形式的客观反映。这就是事物或物体,向相对方向相互运动转化的“物极必反”规律变化辩证法则。

     《太极图》巧妙地运用“鱼眼似”的象形阴阳符号与一“S”曲线,使图内“阴阳鱼”活灵活现的运动形象展示出来,这是伏羲氏极高潜能智慧的充分发挥和体现。不论因曲线的方向不同使“阴阳鱼”运行方向有变,但《太级图》中所蕴藏着的此消彼长,相互平衡、和谐、稳定的运动变化规律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夏同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43.52.57.


  (2)许仲琳,封神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3)苏南注评,道德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9

  (4)唐明邦,周易评注,中华书局1997.

  通讯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北山街北新胡同29号楼10—2  联系电话:0433—26326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08-5-30 16:02:33 | 只看该作者
那个,问下,雀哥哥天天发这么多复杂的文章,你都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6:04:15 | 只看该作者
都看完了,剩下要慢慢咀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幔
发表于 2008-5-30 16:08:10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又一个令偶佩服哒双子诞生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核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6:11:22 | 只看该作者
安妹妹真乃我,,知己啊,,

知音啊,,爱人啊,,

:lovelin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5-30 16:15:27 | 只看该作者
:loveliness: 说得偶都不好意思了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