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79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薦書] 【书讯】【佛学】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不是为了快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3:38: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言    调整你的心


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


    现今许多的佛法修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听闻佛法开示不知多少年了,但我们的心仍像木头般僵硬。在生活中,当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时,我们就感到快乐;但是当计划受阻时,我们就感到受伤,而且还常刮起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这是佛法从左耳进、右耳出的令人困扰的征象。我们不免会怀疑:“我的习气真的有可能根除吗?有可能将它稍加调整吗?想象有一天我终能抵达某个境地,那时的每个行动都会是佛法的修行,这样想象合理吗?”我们有如刚学开车的新手,看着教练熟练地换挡、看后视镜又踩刹车,心里想着:“我怎么有可能学会开车?”

    在某部由海意菩萨(Matisagara)向佛陀请法的大乘经典中,功德光王菩萨问了佛陀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请问佛陀,如果“真谛”与“证悟”都无法以语言描述,那么我们这种凡俗、愚痴的众生,如何能发愿成为证悟之道的弟子?佛陀回答:对教导这“不可说法”之道的人示以尊敬,当佛陀站立时,你也站立着回答;礼敬他,以有礼节的言语尊崇他;保护他,仿效他;供养他衣、食、住、医药与其他物资;或者只是景仰其事业,随喜其德行,忽略其过失,这就是我所谓的“护持不可说法的修持”。佛陀同时也指出,佛法修持的核心不在持咒的多寡或禅定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一般、单纯的日常行持之中。

    在此,以“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为例。虽然大多数的人不会有深仇大恨的仇家,但总会与令自己厌烦的人打交道。对初学者而言,低调地避免冲突可算是一种修行,但是如果你必须面对全世界最厌烦的人而躲避不掉的话,你可以仿效阿底峡尊者。尊者前往西藏时,他带了一个令人极度厌烦的人作为随行侍者,以便让自己有充分的机会修持安忍。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像他这种程度,但面对着令人厌烦又无法避免的同伴时,至少可藉此机会将“厌烦”当作修持的对象。

    然而,佛陀所陈述的重点是:我们心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会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反应中显示出来。例如,当计划受阻时,你的情绪改变得多快?一分钟前你的感觉还好,突然一阵北风吹来,勾起你过去情绪危机的全部回忆,让你重复经历每个痛苦的细节。你到了无法自己承受不愉快的地步,于是打电话给朋友。他注意地倾听,而你径自地展现所有的痛苦,完全不考虑后果,不多时,朋友也跟你同样的沮丧、消沉起来。这么做的目的何在?作为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吧,别把其他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如果你是“施受法”(Tonglen)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

    基本上,也该是时候让佛法确实穿透佛弟子之心了,特别是像我这种已经在这方面兜转了很久的人。而且,即使你在一百次的尝试中只这样成功穿透了一次,那也是值得获颁勋章的成就。

心灵修持会不断地改变

    无论你是日常修“止”,还是长期闭关,你的修持一定会不断地改变,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例如,你可能会发现在早晨心智清晰,到了下午却昏昏欲睡——这是所有人类所受的苦,由于我们都陷在身、语、意三个硬壳中,因而受到五蕴(five skandhas)与五大(five primary elements,五大元素)的支配。或者你也会经历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震荡,例如,周二晚上你情绪稳定又快乐,但到了周三早上脾气却变得极为暴躁,甚至连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都会令你感到不愉快,这些状况都会在某些时候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又如今天令我们感到鼓舞的事,明日则会让我们气馁;今天令我们伤悲而决心出离世间的同一件事,改天又会是令我们一头栽进娑婆轮回深渊的原因。这些让情绪摆荡的罪魁祸首,就是完全依赖于五大的“蕴”(aggregate)。因此,我们的修持完全无法持续而连贯。

    正因为缺乏连贯性,所有的修行者——特别是初学者——更应以各种方式激励自己去修持。如同我们不会只给婴儿一个玩具玩耍,同样的,修行者也不应只以一种修持方式来自我设限。如果某一天,你觉得声闻乘的教法可能有助于厘清出离的利益,你绝对就应当去运用它。也许明天你发现,思维现象如幻的本质更具启发性,因为它让你了解几乎没什么事物可以出离,你也应该毫不迟疑地去运用这个见地。你要善巧地以此时此刻对自己能产生作用的方法修持,而不要限制自己,因为对初学者而言,对修持培养出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一两种修持对自己最有效,你就应该专注于其上。这有点像迁居到城里去,一开始你到处游走,在住家与工作的地点之间尝试各种路径,直到终于找到最方便的一条路径后,才固定下来。
    还有某些时候,任何寻常的逻辑都起不了作用,即使最明显的事实,像是“死亡迫在眉睫且无可避免,一切众生——包括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都无法逃避”,你都无法接受。当你的心被这种顽强的愚痴占据时,你应当向上师、佛、菩萨祈请,请求他们帮助你真正接受“死亡无可逃避”的事实;而且切勿落入圈套,以为必须先学习厌弃轮回,并培养强大的“出离心”,才能做这种祈请。伟大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aye)曾说:“无论任何事情你都应该依赖上师,包括加持我们不再渴望轮回。”事实上,我们甚至应当祈请上师,请他让我们不忘祈请。
    在修行者之间常有一种很普遍的误解,总以为如果要认真地修持,就必须移居到加德满都或某个洞穴里,然后修持就会自动地完成。事实并非如此,你只要看看目前住在加德满都的学佛者,就能了解地理位置并不保证心灵的进步,这些佛法浪人有的都已经住在加德满三十多年了,然而他们却未曾有所改变。他们的心和当初到达时同样的僵硬,有些人还每况愈下。他们还是背负着一般人都有的世俗垃圾,却以“佛法修行者”之名来伪装。虽然这种伪装不难看破,可是一旦被识破,他们便无法承受这种屈辱。因此,你可以确定,为了能有效地修行而离家出走是不必要的。

佛法教授

    佛教的各种修持是我们用来对治“自我珍爱”习气的技巧,每种技巧都是用来攻击各个不同的习气,直到完全去除“我执”这种无法抑止的冲动为止。因此,虽然有些修持看起来像是佛教的,但如果它反而强化了我执,事实上会比任何非佛教的修持还更危险。
    在这年头,有太多教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感觉良好”而做的,甚至一些佛教上师们也都有如“新时代”(New Age)的先知了。他们的开示完全都着重于肯定我执的显现,以及为自我感觉的“正当性”背书,这两者都与窍诀教授中的教法无关。因此,如果你要的只是感觉良好,那不如去做个全身按摩,或是欣赏能提振精神、歌诵生命的音乐。佛法教授并非设计来让你开心的,相反的,它是特别用来暴露你的缺失,让你感到极为糟糕的。
    你可以试着去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如果它让你感到沮丧,如果巴楚仁波切令人不安的真理动摇了你世俗的自信心,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那是你终于开始理解某些佛法的征兆了。同时,感到沮丧不见得必定是坏事,由于自己最羞耻的缺失被暴露出来而感到消沉丧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心里不会觉得刺痛呢?然而,完全了解自己的过失,不是比全然无知更好吗?如果对自己个性中某个特定的缺点一直浑然不觉,你如何能去处理它呢?因此,窍诀教授也许暂时会令你沮丧,但它能帮你把过失抓出来曝光,让你能彻底地根除它,这就是“佛法穿透你的心”的意涵,或是康楚仁波切所说的“佛法的修持结了果”,而不是经验到好梦、乐受、极喜、神通、强大的直觉等等这些我们许多人都希望获得的所谓“好”的体验。
    对康楚仁波切而言,当修行者对她过去不断唠叨而在乎的事不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话,那就是佛法修持开始结为果实的征兆了。例如,在你还未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者之前,若是有人称赞你的发型,你就会沉醉在喜悦之中;若有人建议发型还可稍微再改善一点,你就即刻掉入无可挽回的沮丧之中。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完全不予回应,就是你的修持结了果,你也开始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者,这比经验到上百万个恩宠、令人鼓舞的梦或乐受还要更好!
    一个梦境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征兆,是很难分辨的。巴楚仁波切说,一个好梦很容易是障碍或魔罗(梵Mara)的化现,因为如果你把它看成是目标已经达成的征兆,那么你可能就会停止修持,或对自己的能力显现出自我膨胀与憍慢。因此他说,如果你昨夜梦见与佛陀共进晚餐,你应将此梦视如一口痰一般,不用多想,更不必记录下来,或与别人谈论它。事实上,你应该有点担心。同样的,若是感觉自己多了一点悲心,或增加了一点虔敬心,你也都要担心,因为这些都可能让你研读或修持的纪律松懈下来。

伤悲之心

    康楚仁波切建议我们要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因而生起伤悲之心”。但是,何谓“伤悲之心”(heart of sadness)?想象有一夜你在做梦,虽然那是个好梦,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自己终究会醒来,而这一切都会结束。我们在生命中也是如此,无论我们的感情、健康、工作或生命中其他面向目前的情况如何,一切的一切迟早都会改变;而如小摇铃般一直在脑后提醒你这种无法避免之事实的,就是所谓的“伤悲之心”。你会了解,生命正与时间赛跑,因此不该将修持佛法拖延到明年、下个月甚或明天,因为未来可能永不到来。

    “与时间赛跑”这种态度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修持上。我亲身的经验告诉我,当我答应自己“下周我即将开始修持”,多少就确定了我永远不会去做,而我猜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所以,当你理解佛法修持不只是正式的静坐禅修,而是不停地与自己的憍慢与我执对抗,以及学习如何接受各种改变,你就会即刻开始修行。举例而言,想象你坐在海滩上欣赏落日,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发生,你感到很满足,甚至很快乐。但突然间,那个小摇铃在脑袋中开始响起来,提醒你这可能是你看到的最后一次落日。你理解到,如果自己死了,来生很可能完全不具足欣赏落日的能力,更不用说有能力理解何为“落日”。光是这种思维,就会帮助你的心专注于修行。

死亡的确定性

    我们必须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们因而能衷心体悟死亡的确定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这个事实——“自己与所有认得的人都随时一步步接近死亡”。当然,我们都不是白痴,所以都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但我们还必须与更糟的事实相处,那就是自己何时会死,以及死亡将如何发生的不确定性。随着我们对因、缘、果的信任与尊奉愈加增强,我们更要一再地思索这个不确定性。

   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死亡”与“业”,因为令人讶异的是,大多数的人很容易忘记这两件事。时常忘记“业”的一个明显征象,是我们有太多的抱怨——对佛陀、上师、丈夫、妻子、友人或街上的陌生人。例如,想象有个固执的人坚持要在悬崖边上的土路驾车,有人告诉他这条路很危险,而且饮酒驾车更是自找麻烦,但他完全忽视这些忠告。有一天,他喝得烂醉,又在悬崖边上加速前进,于是车子翻下了悬崖,在他摔落崖下石堆之前,在最后的几秒钟,他还在抱怨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这,就是人生的写照。如果能检视所有我们经历过的悲剧之因,就会发现自己是如何有系统而精确地安排了所有的因与缘,因而确保了我们所经验的果。然而,我们只是不断地抱怨!这显示出你对因、缘、果缺乏理解,且对佛、法、僧缺乏信心。
    巴楚仁波切曾说,天底下并无所谓“佛法修持”与“世间法”两者都圆满的人。如果我们遇见某人似乎两者都圆满,那么他的善巧很可能只是根基于世俗的价值。
    误认为修持佛法会让自己平静,而且能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个极大的误解。佛法并非一种治疗;相反的,佛法其实是专门设计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而这也是你来报名参加所想要得到的。因此,当你的生命四处碰壁时,为何要抱怨呢?如果你修行,而生活却未翻覆,那么这是你的一切所为皆未生效的征兆,这是佛法与“新时代”法门——诸如灵气(aura)、人际关系、沟通、舒活(well-being)、内在孩童(the inner-child)、与宇宙合一、拥抱树木(tree-hugging)等——的分别。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花样都是轮回众生的玩具,也是很快就会令我们感到无聊麻木的玩具。

超越概念

    真诚地想要修持佛法的愿心,并非出于对自我快乐的欲求,也不是希望被人认为是个“好人”,当然更不是想要让自己不快乐,或成为一个“坏人”。真正想要修持佛法的愿望,来自于达到证悟的渴望。
    大致而言,人类都倾向于跟随大众所接受的规范,并以温和、有礼、受尊敬的态度来融入社会。矛盾的是,这也是大多数人想象修行之人应有的举止。若有佛法修行者被发现其行为不端,我们就会摇头,而且对她胆敢自称为佛弟子相当不以为然。然而,我们最好避免这种批判,因为“融入”并非真正佛法修行者努力的目标。就以帝洛巴(Tilopa)为例,他的样子极为古怪,如果他今天出现在你家门口,你大概会拒绝他进门。而你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很可能几近全裸,如果你幸运的话,他顶多穿了类似丁字裤的东西。他的头发从未接触过洗发精,嘴里含着抖动的活鱼,鱼尾巴还露在外面。你对这种人会有什么道德判断?“他!是个佛教徒?那只可怜的生物正被他折磨生吞!”这是我们神性、道德性、批判性的心在作用。其实,这种作用很类似世界上那些较为清教徒式、破坏式的宗教。当然,道德性并无必然的错误,但根据金刚乘的教法,心灵修持的重点是要超越我们一切的概念,包括道德性的概念。
    在目前,大多数的人只能承受些微的特立独行,但是我们应该祈愿自己终能一如帝洛巴。我们应当祈愿,自己终有一天会有勇气,能够如他一般的疯狂而胆敢超越“世间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对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毫不在乎。在现今的世界,这种态度是终极的疯狂。大家愈来愈认为,当自己受到钦羡或赞美时应该感到快乐,受到轻蔑或批评时应该感到不快乐。因此,那些希望被世人看成是正常的人,很难冒险飞出“世间八法”的巢穴。然而,圣者对此毫不在乎,因此从世间的观点来看,会认为他们是疯狂的。



--------------------
电子版好像网上有咯,然后我们的佛学版块也发过一些节选~~亚马逊有售~



沙发
发表于 2013-5-29 15:08:02 | 只看该作者
好书,已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23:08:43 | 只看该作者
jio31241 發表於 2013-5-29 15:08
好书,已购。

明就仁波切的《根道果》貌似也不错哦~
如果能买到《道歌集》就好了,只有网络版-。-

点评

《根道果》还没来得及看,很有趣的一位仁波切。《道歌集》,我居然不知道?  发表于 2013-5-30 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20:28:31 | 只看该作者
@jio31241 就是密勒日巴尊者的《道歌集》啊

点评

原来如此,民族出版社的《米拉日巴大师集》里有,很精彩。三卷68元。  发表于 2013-5-30 2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21:19:05 | 只看该作者
@jio31241 谢谢哦~~话说亚马逊看了看原价118哦0,0,卖108.。。

点评

貌似是简装和平装的区别。  发表于 2013-5-30 21: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