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你可以,爱:慈悲喜舍的修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21:0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选自 一行禅师 《你可以,爱》

第一章 孕生真愛。四無量心

唯有真愛,才有快樂。真愛有療癒及轉變周遭環境的力量。為生命帶來深刻的意義。有些人理解真愛的本性,以及怎樣去孕生、滋育真愛。佛陀對愛的教導是既清楚又科學又不難實踐,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教導中受益匪淺。

佛陀時代,婆羅門教信徒祈禱在死後能夠升到天堂,與婆羅門──宇宙之神,共享永生。有一天,一名婆羅門教男子問佛陀:「我要怎樣才能確定在我死後,我能與婆羅門同在?」佛陀回答:「婆羅門是愛之源,想與婆羅門同在,你就要實踐四梵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捨無量。」梵住的意思是住所或宅第。在梵文裡,慈是maitri;在巴利文,慈是metta。在兩種語言裡,悲都是karuna,喜叫mudita。捨在梵文裡是upeksha,在巴利文是 upekkha。四梵住是真愛的四元素。如果你能實踐它們,它們就會在你身上每天不斷地成長,直到能擁抱這世界為止,因此這四元素是「無量」。你會變得更快樂,圍繞在你周遭的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佛陀尊重人門實踐自己信仰的渴望,所以,他用能夠鼓舞這名婆羅門教男子的話來回答。如果你喜歡靜坐,那你就修行靜坐。如果你喜歡行禪,那你就修行行禪。要緊的是,要能保留你的猶太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根。這是延續佛陀精神的方法。如果你切斷你的根,你會快樂不起來。
二世紀的佛學家龍樹說:
P
行慈無量,熄眾生心中的憤怒。行悲無量,熄眾生心中一切憂鬱和焦慮。行喜無量,熄眾生心中的悲傷和無歡。行捨無量,熄眾生心中的仇恨、厭惡和執著。

若是我們學會修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捨無量,我們就會之道如何療育由忿怒、憂鬱、不安全感、悲傷、寂寞和不健全執著所帶來的疾病。在《增支部經》裡,佛陀教導:「憤怒心起時,比丘不妨隊帶來憤怒的那人,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捨無量的禪觀。」

某些論師認為,四梵住不是佛陀教誨的最高境界,不能了結苦難和苦惱。這樣說並不正確。有一次佛陀對他喜愛的侍者阿難尊者說:「將這四無量心教給年輕比丘,他們將會感到安全、堅強和喜悅,身心無苦惱。終其一生,有能力行純淨的比丘道。」又有一次,佛陀的弟子拜訪鄰近一個教派,那裡的出家人問:「我們聽說令師尊釋迦教導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們的導師也是這樣教,這中間有什麼不一樣?」佛陀的弟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回去後,佛陀告訴他們:「行四無量心,又行七覺支、四聖諦及八正道者,可深得開悟。」慈悲喜捨是覺者的本性。也是真愛的四層面,存在我們心中、每個人心中和每件事中。

慈(maitri)

真愛的第一點是慈,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如何才會使別人快樂。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給他不快樂。

在東南亞,有很多人嗜吃一種大大的、有刺的水果較榴槤,你甚至可以說他們吃上癮了。榴槤的味道很強,有人吃完後還把皮放到床下,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聞這味道。對我而言,榴槤的味道卻是恐怖無比。有一天,我在越南的廟裡唸經時,供桌上有一顆供佛的榴槤。我ㄧ邊敲著木魚和大磬,一邊唸《法華經》,可是一點也沒辦法專心。終於,我把大磬抱到供桌上,翻過來,蓋住哪顆榴槤。如果你跟我說:「師父,我很敬愛您,我想要請您吃榴槤。」我會苦不堪言。你敬愛我,你要我快樂,但你要我吃榴槤。這就是一個有愛而無理解的例子。你的用意是很好,但你沒有正確的理解。

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苦難。我們都需要愛。像空氣似的,愛很自然地
為我們帶來喜悅和幸福。我們被空氣愛著,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來得到快樂和幸福。我們被樹木愛著,我們需要樹木來得到健康。要被愛,我們就要愛;換言之,就要去理解。要愛綿延,我們就要採取適當的行動或非行動來保護空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

maitri 在英文可以譯為love(愛)或loving kindness(慈愛)。有些佛學導師選擇用loving kindness(慈愛),因為他們發現「愛」這個字太危險了。但我還是選擇用「愛」。字有時候會生病,需要醫治。長久以來,我們用「愛」這個字來指食欲或欲望,像是「我愛漢堡。」我們要更小心地用字。「愛」是個很美麗的字,我們要歸還它原本的意思。梵文的maitri(慈),源自mitra(朋友)。在佛教中,愛的最基本意義是友情。
在我們的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納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當對某人有深刻的理解,即使那人曾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要去愛他。釋迦牟尼佛授記,下一劫的佛是彌勒佛──愛之佛

悲(karuna)

真愛的第二點是悲,也就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在英文裡,悲通常被譯成compassion,但這不完全正確。Compassion是由 com(在一起)及passion(受苦)組成。然而,我們不需要受苦才能解除他人的苦難。譬如說,醫生可以在不感染同樣的疾病下,輕病人的痛苦。如果受的苦難太多,我們可能會崩潰,無力幫助。然而,在能夠找到更好的字眼前,我們還是用compassion這個字來做「悲」的英文翻譯。
要培養心中的悲,就要練習觀呼吸、諦聽和諦觀。《法華經》形容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諦聽世間苦」。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深觀他、深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知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帶來些許的安慰。

ㄧ個悲心的言語、行動或念頭,就可以減緩另一個人的苦難,帶給他喜悅。言語可以帶來安慰和自信,摧毀猜忌,幫助他人懸涯勒馬泯千仇,或是打開解脫的大門。行動可以救人命,或幫助他掌握千載難逢的機會。念頭也是如此,因為緊跟著念頭的會是言語和行動。悲心,可以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帶來奇蹟。

我初出家時,想不通為什麼在這個處處苦難的世界裡,佛陀仍舊有著美麗的微笑。難道他不會受世間的苦難所干擾?後來,我發現佛陀有足夠的理解、冷靜和力量,因此苦難擊潰不倒他。因為他知道怎樣去對付苦難,怎樣去轉變苦難,所以他有辦法對苦難微笑。我們要覺察苦難,但也要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變情況。若有悲,淚水汪洋也淹沒不我們。這就是為什麼佛陀依然微笑。

喜(mudita)

真愛的第三點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

佛教論師認為,快樂與身心有關,而喜只與心有關。有一個例子常常被提出來:跋涉沙漠的人,望見又清又涼的水,就喜上心頭。當他喝下水時,就感到快樂。「現法樂住」(Ditthadhamma sukhavihari)的意思是「當下處於快樂」。我們並不急著要趕到未來,我們知道每件事都在當下此刻。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帶來無比的喜,譬如說覺知道雙好眼睛。只要睜開雙眼,就可以看見蔚藍的天、紫羅蘭、稚兒、樹木和許多多采多姿的東西。處於正念中,我們就可以接觸道這些令然嘆為觀止、欣榮新奇的東西,喜悅之心以會油然而生。喜中有快樂,快樂中有喜。

有些佛教論師說,梵文中的喜(mudita),意思是「憐憫的喜悅」(sympathetic joy)或是「利他主義的喜悅」(altruistic joy),換言之,喜是當他人快樂時,我們所感到的快樂。但,這種講法太狹隘了,且又在我和他之間做區別。喜是深層意義是充滿評核與滿足的喜悅。看到別人快樂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我們又怎麼替別人而喜呢?喜是為了每一個人。

捨(upeksha)

真愛的第四點是捨,意即是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Upe的意思是「在……上面」,而ksh的意思是「看」。你要爬到山上去,這樣才能對全景一目了然,不會說有哪一個方向被擋住了。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依戀,這就不是真愛。不理解佛法的人,有時候以為捨是不關心,但真正的捨既不是冷淡也不是不關心,如果你有一個以上的小孩,他們統統都是你的孩子。捨不是不愛,而是一視同仁、讓你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愛。

捨也被冠上「平等性智」的標籤,這是平等的智慧,對所有的人平淡看待,不分彼此。衝突起時,即使是予自己有極大關係,也要保持不偏不倚,能夠去愛、去理解雙方。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線。只要還把自己當成愛人的人,把他人當成被愛的人,只要還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的捨。想要理解和真正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做到這樣,就不會有「我」或「他」。

少了捨,你的愛可能變成霸佔。夏日微風清爽宜人,但若要把這微風關到錫罐中,自我獨享,微風便會逝去。我們的所愛也是如此,像雲朵,像微風,像花兒,若囚禁於錫罐,唯死而已。然而,很多人卻是如此,掠奪所愛的人的自由,直到他喪失自我。他們活著的目的是要滿足自己,利用所愛的人來幫助實現這個目的。這不是愛,這是毀滅。你說你愛他,可是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渴望,他的需要,他的困難,他就被愛的監獄囚禁住了。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捨。

W

要讓慈確實是真慈,必須要有悲、喜、捨。要讓悲確實是真悲,必須要有慈、喜、捨。真喜必須要含有慈、悲、捨。而真捨也要有慈、悲、喜才行。這是四無量心的互生性。當佛陀告訴那名婆羅門男子要修行四無量心時,他也是在給我們所有的人,上一堂很重要的課。然而,要將愛的這四點帶到我們的生命及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中,我們必須要諦觀,並修行四無量心。

「想要隨時都處在愛的境界中,不是異想天開。有了慈的專注、悲的專注、喜的專注、捨的專注,你就是活在宇宙中最美麗、最和平、最喜悅的境界。」

  想要在生活中獲得快樂和自在,不能夠沒有愛,愛是一切幸福的門檻,也是幸福大道上的鋪路石。

  但是要學會愛,不是件容易的事,還好,我們有了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以他貫有的溫柔力量,用經驗和故事告訴我們,佛法中所提出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教法,是通往愛的最佳捷徑。

  禪師以正念、頂禮、說愛語、甚至以觀想的方式等來修行四無量心,仔細且實用的步驟,可以當下運用,進而開發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真正的愛能理解他人、能接納完美和不完美,並有強大的內心力量,可以不執著,幫助他人,真愛甚至可以療癒一切身心的疾病。

◎禪師在書中提到佛陀曾說過:修行真愛有十一種好處:

1. 好眠
2. 醒來時,感到心境光明舒坦
3. 不受惡夢騷擾
4. 廣受喜愛
5. 可見或不可見的生命都喜歡與之親近
6. 受諸神護佑
7. 不受火、毒、刀劍傷害,更不需特別防範
8. 很容易就可達禪觀境界
9. 容貌光明清淨
10. 過世時,心清念明
11. 往生梵天,繼續修行。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

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16歲時在歸原寺當見習僧,後來附美研究並教學。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
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以後,被放逐至今仍不得回國。但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救援難民的工作。
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982年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禪修道場。
1995年曾到台灣橫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文明於世。
著作超過八十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台灣出版的有《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樂行》、《與生命相約》、《妳可以不生氣》、《妳可以不怕死》、《關照的奇蹟》、《正念的奇蹟》、《更一畦和平的淨土》、《橘子禪》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