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咨询
课程
论坛
本版
帖子
相册
用户
註冊 · 登陸
帐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註冊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
論壇
›
圖書館
›
資料整理
›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5)
返回列表
我要资料整理
查看:
1762
|
回复:
0
[神秘學]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5)
[复制链接]
阿克
阿克
当前离线
积分
16847
狗仔卡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05:35:1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10 所有事物的统一
......
东方世界观的最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它的本质,就是认识到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和相互关系,即认识到世界上所有现象的经验只是基本的统一体的表现而已。所有的事物被看成是宇宙整体中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同一终极实在的不
同表现。东方的传统总是涉及这种最终的、不可分割的实在、、它表现在所有的事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是它的部分。这在印度教中被称为梵,在佛教中被称为法身,在道教中被称为道。因为它超越所有的概念和范畴,佛教徒也把它称为真如:
真如的精髓是什么,是所有事物的统一整体,是包罗万象的总体。
在一般生活中,我们并不意识到所有事物的这种统一性,而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物体和事件。这种分割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的环境是必要而有用的,但是这并不是实在的基本性质。这是我们进行理性辨别和分类的一种抽象分割。以为我们关于可分割的事物和事件的抽象概念是自然界的实质,那只是一种错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告诉我们,造成这种错觉的根源在于无明、即无知,是头脑在谄的迷惑下产生的。因此东方神秘主义传统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沉思、集中注意、平静思想来重新调节头脑。沉思这个词在梵文中就意味着精神的平衡是指在平衡、宁静的精神状态中体验宇宙的基本统一。
宇宙的基本统一性不但是神秘主义体验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在原子的层次上是明显的,并且越来越深入物质的内部而进入了亚原子粒子的领域。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在我们把现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进行比较的整个过程中将再度成为中心主题。当我们研究亚原子物理学的各种模型时,我们将会看到,它们一再以各种方式表现为同样的顿悟。事物和基本现象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不能把它们理解成孤立的部分,而只能看成是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章中,我要讨论关于自然界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概念,这是在描述原子现象的量子理论中,通过对观察过程的细致分析而产生的。在讨论之前我要再次强调一下理论的数学框架与语言解释之间的区别。关于量子理论的数学框架已经经受了无数次成功的试验,它被普遍接受为一种有关原子现象的一致而精确的描述。可是语言的解释却与坚实的基础相去甚远。
下面的讨论是根据量子理论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玻尔和海森伯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是被最广泛接受的模型。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把物理世界分为被观察系统(对象)与进行观察的系统。被观察系统可以是一个原子,一个亚原子粒子,一个原子过程等等。观察系统则由实验仪器与观察者组成。严重的困难是由这样的事实引起的,处理这两种系统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观察系统是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来描述的,而这些术语无法描述被观察的对象而保持一致。我们知道经典的概念在原子的层次上是不适用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们来描述我们的实验和陈述结果。因此我们无法摆脱这种两难性。经典物理学的技术性语言是我们日常语言的细致化,而且这种语言是我们交流实验结果的唯一语言。
在量子理论中是用概率的语言描述被观察系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地预言一个亚原于粒子在确定的时间将在哪里出现,或者一个原子过程将如何发生。我们所能预言的只是一种机会。例如我们现在知道,大部分亚原于粒子都是不稳定的,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分解或者蜕衰变成<敏感詞>粒子。但是我们无法确切地预言这种时间。我们只能预言衰变在一定时间后的概率,也就是说大量同种粒子的平均寿命。对于衰变的方式来讲也是这样。一般来说,一个不稳定的粒子可以衰变成<敏感詞>粒子的不同组合。同样,我们也无法预言一个特定的粒子将选择哪一种组合。我们只能预言某一种组合的百分比。而这种统计性的预言需要大量的测量来加以证实。在高能物理的撞击实验中,要记录上万的粒子碰撞,然后经过分析确定某一特定过程的概率。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关于原子和亚原子物理定律的统计描述并不是反映了我们对于物理状况的无知。在量子理论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概率是原子实在的基本性质,它控制了所有的过程,甚至包括物质的存在在内。亚原子粒子并不是确定存在于某个地点,而只是显示出一种存在的倾向。原子事件并不表现为在确定的时间采取确定的方式,而是显示出一种发生的倾向。
例如,我们无法确切地说某一时刻电子在原子中的什么地方,它的位置取决于把它与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吸引力,以及原子中<敏感詞>电子的影响。这些条件决定了表示电子在原子中各个区域倾向性的概率型式。在这种型式中,我们只能谈论所在一定区域出现的倾向,而无法谈论它所处的位置。在量子理论的数学表述中,这种倾向或者几率是用所谓的几率函数来表达的。它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现该电子的几率有关。
有两类描述。一类是采用经典的术语,用于实验性的安排。另一类是几率函数,用于被观察的对象。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深刻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可以用操作的术语来描述观察系统,从而可以把问题绕过去。也就是说,可以把测量仪器与科学家结合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样一来,实验仪器不再被描述成孤立的物理实体。
为了进一步讨论观察过程,可以采用一个最简单的物理实体,象一个电子。为了进行观察和测量,我们先把它孤立起来,甚至在一个过程中创造它,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准备过程。一旦作好观察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测量。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
[ 准备A ]》[ 测量B ]
粒子在区域A作准备,在区域B进行测量。
实际上粒子的准备和观察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的序列。例如在高能物理中,粒子的准备过程是在加速器里。加速到所需的能量之后,粒子就离开加速器而进入靶区。在这里它们与<敏感詞>粒子碰撞。这些碰撞发生在气泡室里,粒子就产生可见的轨迹而被照相。然后对这些轨迹进行数学分析。这种分析有可能非常复杂,往往要借助于计算机。所有这些过程和活动就构成了测量。
在对观察所作的这种分析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粒子构成了一个联结在区域A和
B的过程的中介系统。它的存在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在准备过程和测量过程之间的联系。粒子的性质是不能离开这些过程来加以定义的。如果准备和测量的过程改进了,那么粒子的性质也会随之而变化。
另一方面,当我们谈论这个粒子或者<敏感詞>被观察系统时,表明在我们的头脑中有某种独立的物理实体.先准备它。然后测量它。因此原子物理的基本问题就在于一个被观察的系统在定义时要把它孤立起米。而要观察时又需要使它与别的相互作用。要在量子理论中用实用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被观察系统摆脱由于观察而引起的外部干扰。实际上使准备装置与测量装置保持相当大的距离就可以实现这种条件。
但是这种距离应该是多大呢?原则上讲应该是无穷大,但是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现代科学的基本立场就是所有的概念和理论都只是近似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分离一个物理实体并不需要完全精确的定义,而可以作近似的定义。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
被观察的对象表现为准备过程与测量过程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一般是很复杂的,包括各种影响,有不同的作用距离,也就是说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如果这种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距离很长,那么这种长程作用就要传递很长的距离才能显示出来。于是它就可以被看成是隔离的物理实体。在量子理论的框架里,隔离的物理实体是一种理想化。只有当相互作用的主要部分距离很长时,它才是有意义的。这在物理学中就意味着测量装置相隔甚远。主要的相互作用只能通过粒子的交换,或者在更为复杂的情形是通过粒子网络的交换。虽然还有<敏感詞>的效应,但是由于距离很长,这些效应就可以忽视。只有当这些装置放得不够远时,短程效应就占主导地位。这样整个宏观系统就形成统一的整体,而关于被观察物体的概念也就瓦解了。
量子理论揭示了宇宙中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它说明了我们不能把世界分解成为独立存在的最小单元。当我们深入物质内部时,我们发现它是由粒子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是德谟克里特和牛顿意义上的基本建筑材料。它仅仅是一种理想化,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是有用的,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意义。用玻尔的话来说,孤立的物质粒子只是一种抽象,它们的性质只有通过和<敏感詞>系统的相互作用才能定义,才能进行观察。
关于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解释并没有被普遍地接受。也还有一些反对意见,有关的哲学问题也远没有定论。但是,事物和事件的普遍性相互作用看来是原子实在的基本性质,它与数学理论的特定解释无关。哥本哈根解释的主要反对者之一,玻姆就讲过这样一段话:
人们被引向关于整体不可分割的新观念,它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成隔离的独立存在的部分的经典概念……我们把通常的经典观念颠倒过来,那种观念认为世界的独立的组成部分
是基本的实在,而各种系统只是这些部分特定的、偶然的形式和组合。我们应该说,整个宇宙的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联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特定的、偶然的形式。
因此,在原子的层次上,经典物理学中的刚性
物体分解成几率的概型,而这种概型并不表示事物的几率,而是相互联系的几率。量于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他们所描述的经验与原子物理学家所使用的语言是极为相似的。这里有两个例子:
物体成了……
某种并非我们所见的东西。不是在静止自然的背景上或环境里的孤立的物体,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表现了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的统一性。
奥罗宾多
事物是通过相互依赖而获得自己的存在和性质的,它们本身一无所有。
龙树
如果说这两段话可以看成是呈现在原子物理学中自然的描述,那么下面这两段物理学家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描述了对自然的神秘主义经验。
一个基本粒子并不是独立存在、不可分解的实体。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组向外扩展达到<敏感詞>事物的关系。
斯塔普
因此世界表现为事件的复杂的交织物,其中不同的连接或者相互交替,或者相互复盖,或者组合在一起,从而决定了整体的结构。
海森伯
在现代原子物理学中产生了相互连结的宇宙网络的图景。其实在东方,它早已广泛用于传达关于自然的神秘主义经验。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梵就是宇宙网络编织成统一整体的丝线,是一切存在的最终基础:
天、地和空气都由它织成,还有风和所有的生命体,只有它是唯一的灵魂。
《奥义书》
在佛教中,宇宙网络的形象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华严经》的核心就是把世界描绘成相互关系的网络,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以一种无限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
在东方神秘主义中,这种普遍的交织关系也包括观察的人及其意识在内。对于原子物理学来讲也是这样。在原子水平上,物体只能理解为准备过程与测量过程的相互作用。而这个过程链的终端总是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测量是一种相互作用。它在我们的意识中产生了感觉。例如闪光的视觉或者照相底板上的黑点。原子物理学的定律告诉我们关于原子对象的概率。只要它和我们相互作用就会引起某种感觉。海森伯说过,自然科学并不是简单地描述自然,解释自然;它也是自然与我们相互作用的一部分。
原子物理学的关键性特点就是观察者不仅需要观察一个物体的性质,而且需要定义这些性质。在原子物理学中,我们不能就物体的性质而谈论它。只有在物体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上讲。它们才是有意义的。用海森伯的活来讲,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用我们提问方法所揭示的自然。观察者决定了如何进行测量,而这种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观察物体的性质。如果实验的安排得到了改进,那么被观察的物体的性质也会改变。
这点可以用亚原子粒子的简单例子来说明。在观察这个粒子时我们选择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粒子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我们在下一章要谈到的海森伯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这两个量是无法同时精确测定的。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粒子位置的精确知识,但对它的动量却一无所知(也就是关于它的速度);或者正好相反。或者我们对于两个量都只有一种粗略而不精确的知识。重要的是这种限制并不是因为我们测量的技术不完善。它是原子实在所固有的一种根本性限制。如果我们决定精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那么这个粒子就没有合适定义的动量。如果我们决定精确地测定粒子的动量,那么它就没有合适定义的位置。
因此,在原子物理学中,科学家无法扮演独立的客观的观察者的角色,而是卷入到他所观察的世界中去,从而影响到被观察物体的性质。约翰·威勒把这种观察者的介入看成是量子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因此他主张用参与者来代替观察者这个词。用威勒自己的话来讲:
关于量子原理没有比这更加重要了,它推翻了关于世界可以座落在外
的概念,而观察者可以用20厘米厚的玻璃板与它安全地隔离开来。即使要观察电子这样微小的物体,他也必须粉碎这块玻璃。他必须进去。他必须安置他所选择的测量装置。他要决定究竟是测量位置还是动量。
要安置仪器来测量某一个量就使他无法安置测量另一个量的仪器。而且测量会改变电子的状态。而宇宙永远不会再次处于同样的状态。要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应该抛弃观察者这个词,而代之以参与者这个新词。以某种特殊的意义上讲,宇宙就是自己的参与者。
这种以参与代替观察的思想在现代物理学中得到系统阐朋还是最近的事。但是这种思想对于任何神秘主
义的学者来讲都是很熟悉的。神秘主义的知识永远无法通过观察来得到,而只能靠自己完全参与进去。参与者的概念是东方世界观的核心所在,而东方神秘主义则把这种观念推向极端。不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主观与客观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是无法区别的。这种神秘主义观念并不适用于原子物理学中的类似情形。后者的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是不可分割的,然而是可以区分的。前者甚至走得更远,在深刻的沉思中他们达到了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区别完全消失,主体与客体熔为统一的没有差别的整体。《奥义书》是这样说的:
哪里有两元性,那里此可以看见彼,此可以闻到彼,此可以尝到彼,……但是那里每一样东西都只能成为它本身,既然如此有谁以什么方式可以看见它?有谁以什么方式可以闻到它?有谁以什么方式可以尝到它?
因此,这是最终地认识到所有事物的统一。神秘主义者告诉我们这是在一种意识的状态中达到的,这时个人完全溶化到没有差别的一体中去了,对于世界的这种意识是超验的,把事物的概念抛弃了。
当然现代物理学具有完全不同的框架,它无法走得这么远而体验到所有事物的统一性。但是,原子物理学在走向东方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量于理论从根本上放弃了关于可分物体的概念,引进了用参与者代替观察者的概念,甚至发现了在描述世界时有必要把人的意识也包括在内。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作为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相互联结的网络,它的部分只能通过它们与整体的联系未定义。用佛教徒阿那加里卡·高宾达喇嘛(Anagadka
Govinda)的话来总结原子物理学中所产生的世界观是非常贴切的:
佛教徒不相信有独立存在的或者孤立存在的外部世界,他本人就是可以介入这个世界的动力。对于他来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只是一块布的两个百,在这块布里所有的力和事件的线条,所有形式的意识及其对象,都被织进了一个无穷无尽相互有条件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网络。
收藏
0
分享
淘帖
0
支持
0
反對
0
《圖書館版規:來此必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沉默卡
喧囂卡
变色卡
搶沙發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