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9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略说发菩提心的种种差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9:0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伦道夫·卡特 於 2014-3-25 19:10 編輯

略说发菩提心的种种差别

由于众生根器利钝不同,心量大小各异,发心因缘有别,因此,发菩提心有种种差别。

第一,无著菩萨将发菩提心分为世俗发心、证法性发心二种。所谓世俗发心,是指一人为欲在佛法修学不断上进,遂在有德行的智者面前发下誓愿:“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 (《显扬圣教论》卷第二)此种初发心的菩萨着相以求,对于我、有情、诸菩萨,以及所修六度乃至所要证得的菩提之果等,心生种种分别计度,以有漏心缘世俗境,得生有漏智,都属世俗所摄,故称世俗发心。所谓证法性发心,是指发心菩萨已修满第一劫阿僧祇劫,已证菩萨初极喜地,已入菩萨定无生位,已如实知无上菩提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将近、等近大菩提果,证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住流转寂灭菩萨道,得广大意。由此于大菩提愿不退转,称为证法性发心。

第二,在《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中,佛说,菩萨发菩提心,必定会解脱,是没有退还的。但就具体情况而论,菩萨发心后修行有差别,证果有大小,由此而有三种菩提,即所谓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住菩提心;也不为他人说发菩提心义的经典,不自受持,亦不为他人广说其义;虽然也能够主动去亲近这些众生,而不承事供养其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不生随喜。以此因缘,心得解脱,就叫做声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住菩提心;也不为他人说这样的经典,不自受持,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也不主动去亲近这样的众生,不承事供养其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亦不随喜。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这就叫做辟支佛道。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也教他人发菩提心;既令其住菩提心,又为他人说这样的经典,悉令受持;亲近这样的众生并且能够承事供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也都恭敬,也生随喜。菩萨如此解脱,自利利他,怜愍世间,使众多的天、人等得到利益和安乐,再也没有比这更为殊胜的了,所以真正可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菩提心的菩萨可能证得声闻菩提,而声闻也能发菩提心。据《金刚仙论》所说,二乘人有二种:一、发菩提心声闻,如《法华经》中的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弟子得佛受记将来作佛者,当然属于此类。二、寂灭声闻。此类声闻人断尽三界惑,出分段生死,以此为究竟,起憍慢心,入寂灭定。历长劫之后,定力既尽,从禅定出,无所依护,还觅善知识,发菩提心,求无上道故。寂灭声闻,尚且终发菩提心,有反复心的凡夫众生,更有种种因缘可发菩提心了。

第三,在《大乘伽耶山顶经》中,文殊师利菩萨把发菩提心分为四种:一、初发心,二、解行住发心,三、不退转发心,四、一生补处发心。四种发心之间是因果次第相生的关系,即初发心为解行住因,解行住发心为不退转因,不退转发心为一生补处因,一生补处发心为一切智因。并将初发心比喻为如田中下种,解行住发心如芽渐增长,不退转发心如枝叶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补处发心如果实成熟。

菩萨最初发菩提心之后,距离证得菩提果,还有漫长的修行之路要走,并不是每个菩萨都能走到终点的。有的能一直走下去,直至证得菩提果;有的走了又退,退了又走,反反复复,最终也能证得菩提;有的则没走多远,就打了退票,再也不愿意走了。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中,又把菩萨最初发心分为二种:一、永出,二、不永出。所谓永出,是指发心以后,渐次增进,直到证得菩提,永不再退还。所谓不永出,是指发心以后,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出现退还。发心退又分为二种:一、究竟退,二、不究竟退。所谓究竟退,指一退以后不能再发求菩提心。所谓不究竟退,指退以后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求菩提心。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菩萨在发心以后,历种种阶位而至佛地。《大乘庄严经论》依据菩萨证入阶位的不同,把菩萨发心分为四种:一、信行发心,指信行他(地前)。二、净依发心,指前七地(即初地至第七地)。三、报得发心,指后三地(即第八地至第十地)。四、无障发心,指如来地。

菩萨发心虽有种种差别,其中最可宝贵者,乃是初发菩提心。诚如佛说,“初发心菩萨,虽道力微劣,化彼众生,未免轮回,亦得名为如来之子。”(《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第三)“菩萨初发菩提心者,在无明㲉,虽业烦恼闇翳障碍蔽覆其眼,而胜一切声闻缘觉,已能摄取善根愿行妙音声说。”(《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瑜伽师地论》中也说:“最初发心是趣入摄菩提根本、大悲等流,学所依止。”(《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故此,《华严经》中说:“初发心菩萨功德之藏,不可得知。” (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f74beb0100ncxo.html

沙发
发表于 2014-3-26 04:39:27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还能读到你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