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99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在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14:1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几乎所有的主要宗教,都掀起了一股复兴的势头。有些社会学者形象的把它称为“上帝复仇”-------当年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上帝”居然居然回来了,只不过换了一身新衣服:中东伊斯兰教的复兴运动,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基督教堂则把电吉他和现代乐队搬了进去,吸引了一大群的年轻人。连原理尘嚣的佛教也不甘人后,人们发现新修的佛教寺庙不断的涌现,香火一天比一天旺盛~~~~
      往往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候,宗教的力量便越是能够显示出来。弘一法师李叔同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的定义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却可以说是一种必须。
      然而,在这样一股蓬勃的宗教复兴浪潮之中,我们发现,中国唯一的传统宗教——道教,却令人遗憾的成为一股缺席者。
      遥想起当年道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想起韦应物的“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李白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入麻”。我们不能不为道教感到一丝悲凉!
      历史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道教,却似乎没有真正的找到自己脚下将要走的那条“道”。

      日本学者当年在研究道教时,遇到一个很简单,但很让人挠头皮的问题:什么是道教?
      对于道士们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嘛!说得清楚还叫什么“道”教?但对于现代的学者看来,概念问题可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于是经他们研究发现,在中国至少存在着两种道教,名称上可以多样化:“民众道教”VS“成立道教”(教团道教);“通俗道教”VS“理论道教”;
      “民众道教,通俗道教”是一回事,它的源头延至黄帝时期的巫术和原始宗教,殷商时期的祭祀和信仰,然后是《山海经》之类的传说中的神仙信仰,楚地的巫祝淫词等,一直到后期中国民间的自然神灵崇拜和鬼神崇拜。你走到乡下去,看到一块不小心长得略似人形的石头,旁边便自然会有好奇者摆上香烛;村口的那颗稍微老一点的榕树,拜满身的须发所赐,居然也得以享受人间的香火祀奉。
      “成立道教,理论道教”、“哲学的道教”三个概念指的大致是相同一种东西:正式的道教团体和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的道家开头,提出了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紧接着是庄周的发扬“天人合一”以及被后人大为推崇的“养生直说”。再接下来,还有申不害,邹衍等人的“黄老哲学”、“阴阳说”、“易学”、“五行说”等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理论。——如果您都学习过了,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像魏晋人那些潇洒的谈“玄”了。
      张道陵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巧妙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了第一个具有完备宗教的教团,却极富有民间特色的“五斗米道”。道教在他的手中宣告成立。不过,最后的完善,还要等待南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葛洪,寇谦之等著名高道。这些人为道教创立了完整的斋醮仪礼、神仙图系、教团组织规范等,使道教左看右看都像一门真正的宗教。
       但是病根就是在那个时候留下的:虽然“两种道教”被勉强捏合成一种,但是道士们毕竟没有张道陵先生的分身法,可以一下子抱住两棵树。唐朝那时候就有些勉强了,道士们一半在深山专心的修炼,另一半便跑到深宫里帮皇帝老儿炼“仙丹”。到了明朝时期,大多数道士在这两条路中间,选择了比较好走的一条:“民众路线”。读经书,打坐修内丹、提高精神修养,这些都是枯燥而伤神的事情。哪里有扶鸾、算命、捉鬼好玩?更重要的是,你一个人躲在深山打坐,未必玉皇大帝会深受感动,来找你喝喝茶谈谈天。
        粗糙、简易、短线的操作,其实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挥霍。这大概是后期道教陷入困境的一个内部因素。时代和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现在,随便在街上抓住一个人,基本上都是相当于几十年前的知识分子。你还能指望他们相信在白云深处有一个凌霄宝殿,里面还住着一个叫玉皇大帝的人,而在凌霄宝殿的上面,还有一个八景宫,里面住着一个叫太上老君的老人吗?
         那些还相信道教之中,近乎于巫术的那一套技法的人们,以及那些在道教音乐伴奏的人,正在以一天天的老去死去。年轻人多半正在朝着教堂拥去。现在靠这些粗糙的技法,到底还能维持多久?
         

          对于道教的救赎,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种提法:道教文化。听起来是好听,但是现在什么都可以称作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筷子文化,甚至听说还有厕所文化。到最后“文化”这个词汇,简直就成为了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侮辱了。
           而对于一门宗教来说把它称作“文化”,其实一种降格。“文化”属于精神生活范畴。“宗教”属于灵魂生活范畴,把道教降解成太极拳、气功、养身术等各取所需,却把对灵魂和生命的关注那一块,像多余的肉皮一样,看都不看就扔进故纸堆里。人们现在对道教的态度,仿佛就像把一只活生生的仙鹤杀掉,肉拿来煮汤,羽毛拿去做扇子,夏天好扇扇风。
            ——至于仙鹤的不凡风度和声动九天的鹤鸣,却无人理睬。
         然则,道教作为一门久远的宗教,难道在现今社会,真的就没有容身之所了吗?
           其实不然,对于现在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来说,寻找一片可以栖身的清静之地,是一种生活的必须。例如佛教的“禅学”,甚至包括日本佛学流派“日莲正宗”,都可以在世界各地,包括西方的各大城市中,找到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理论中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内丹说”等修身养性的理论和方法,说起来远比他们更加深刻博大精深,其实不难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它的立足之所。关键是需要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给他披上一件适合现代生活的“新衣”。那些穿着缝缝补补的道袍,头发蓬乱的老道形象,已经完全可以放进历史的黄卷之中。而真正的现代道教徒,却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这样的道教徒,最终会在我们身边出现吗?道教是否会还有一次涅槃重生后的辉煌?——答案无人知晓。
或许答案就在我辈之中
——————————————本文转自尹梦飞先生的道教史
沙发
发表于 2014-1-30 19:13:08 | 只看该作者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收徒严谨,让人望而生怯。但是正是因为严谨,所以道教负面新闻少之又少,不排除有心术不正者,相对与佛教,真是凤毛麟角。
   道在心中,心善者,只要坚定信念,终能有缘。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学道根本在此。
    道教需要年青一代正信的加入,学道之余不忘尽孝,不痴迷于法术,内修到了一定地步,何须学各种法术,一通百通。
    以上是末学的一番愚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2-7 23:25:10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辉煌要看时代背景,政治家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推崇道家是提供了一个契机。下个契机谁知道呢。但是人还是关键,机缘巧合下自然就有机会接触,道就在那里。
至于煮鹤烧琴,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看到珍贵厉害,没必要惋惜。就算有“真正的现代教徒”披上一层现代外衣,心若浮躁,看到的永远也只能是外衣。人能够静下心,放下利欲,道自然显现在眼中。
气功什么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接触道也是一种途径。是单纯当做养生还是更加深入,还是要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2-12 09:58:15 | 只看该作者
不懂道教何必多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发表于 2014-2-22 19:17:5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14-2-24 15:37:09 | 只看该作者
道可到 非常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