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33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死亡过程与净土修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5 11:3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祈竹仁波切 1996年8月讲于福建法海寺

        衲今天将用有限的英文,再透过翻译员,给大家讲一下一般人死亡的时候会有甚么情况出现、作为修行人如何准备死亡、在经历死亡的时候如何发挥自己一生的修行而从中解脱。

        首先,衲想提醒大家的是:虽然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的是死亡的过程,但还是希望大家平时就努力修行,不要临死前才开始准备,那样恐怕太迟了一点。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一天下来不善的念头占了大多数,一生用于修行的时间又甚少,如果想在临终的时候能忆念弥陀、忆念三宝,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没有甚么修行的人,临终的时候心中必然充满恐惧,哪里还会有心思去忆及净土、忆及诸佛呢?所以在场的诸位,现在去修行才是最好的时间,我们能在心里调整好我们的动机,生起好的发心,常常忆念净土,临终的时候再配合我们死亡前的准备一心往生,那才是最好的修行。

        死亡解释起来并不简单。死亡对修行的人和普通人而言不尽相同。另外,有人死亡时会经过中阴身,而有的并不经过中阴身,还有不同的人死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修行高的人、一般的修行人和普通人相比,他们在经历死亡时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修行境界最高的人,虽然跟我们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可是对我们来说这些经历都是痛苦,而对他们来说却不是。他们这样的境界,对我们这样的人而言,是需要一步一步修行上去的,不是我们马上就能达到的境界,因为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对他们来说,死亡无非就是从一个身体换到另外一个身体罢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这就是他们的境界:他们经历这一切过程,但并不会感受到痛苦。
        比他们境界略逊一筹的修行人,在死亡的时候,是以高兴的、乐意的、完全没有依恋的心来面对死亡的。

        最普通的修行人,经历死亡过程时,就很需要我们去给与一些帮助了。
        现在衲想讲一讲平时没甚么修行的人之死亡过程、我们在他们临死时能做些甚么去帮助利益他们。

        佛教认为我们的身体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空所组成,世界也是由四大元素组成,外面的四大元素对我们身体的四大元素是有影响的。死亡的时候,四大元素会分解。当地融入水时,我们会看到像海市蜃楼一样的烟雾般的幻象。一般人认为临死的人眼睛也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了,在这个时候已经算死亡了,但其实神识在这个时候还在起作用。如果临死的人恶业重大,在经历这个阶段时,他会看到大大小小的石头像雨点般向自己袭来,压住自己。死者身体上的感觉虽然已经逐渐失去,意识却仍在活动,所以他们会幻见这样的幻象,意识上的痛苦还是很大的。为甚么我们说临死的人的师父对他的指引那么重要,就是因为此时作为师父的一方能够告诉他现在实际的状况,告诉他所有看到的都只是幻象,接下来会如何如何,并且告诉他不用害怕,而应该如何做。地元素融入水元素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是两、三分钟左右。

        当水元素融入火元素时,因为个人业力大小不同的缘故,所看到的幻象也会不一样。如果是恶业重的人,在这个阶段,会看到整个宇宙好像燃烧起来,自己也在烈火之中,受极大苦。恶业轻的人在这个阶段,会看到如同太阳升起时,在广阔的地方一层层清楚的云之幻象。虽然我们活人看不到这些现象,但如果我们靠近这正在经历死亡的人,能听到他的胃里发出声音,便能分辨弥留者正在经历此阶段。这个过程大概持续四、五分钟。

        之后就是经历死亡的第三个阶段:火融入风元素。在生理上来讲,在这个阶段,临死的人的身体已经开始冰冷,意识感知到的是犹如小火花在眼前飞舞的幻象。如果我们这时在他们旁边念诵,对他们来说,听到的声音就如同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那样。眼、耳等对外的「窗口」——五根——在这个时候也已经近乎全部「关闭」了,此时只剩下意识还在活动。

        当最后一口气呼出的那一剎那,风大元素便融入意识。这是第四个阶段。世俗上这个时候就认为人已经死亡,但其实还并没有,因为佛教认为此时虽然断气了,但意识还仍然在身体里面,所以不能算完全死亡。以佛教来讲,意识是存在于心里的。一个经历死亡的人,从手脚开始冰凉,但完全断气后如果去摸一摸他心脏的位置,这个时候,由于意识还是存在的,所以还是有一点温度的。如果一个恶业重大的人,在死亡时,会从头部开始变得冰凉,最后足部还有一点温度。如果是这样的现象,那么我们知道他的转生是很不好的。一般的人则是从头、足两端向当中逐渐变冷。现代科学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在大脑而非在心,我们不必去争论,在临死时看看体温的变化经过,就知道佛法真的是无虚的了。在极端的情形,比如我们特别兴奋或者悲伤的时候,我们仔细观察,也能感觉到意识是在心这个位置的,就如同我们深夜独自穿过小巷,如果此时有一个陌生人突然跑出来,在我们吓一跳的时候,就能察觉到神识是在心这个位置的。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多人都经历过。佛教认为意识是存在于心的,而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都由大脑来完成,所以大脑就如同办公室一般。衲在这里再讲一个故事:从前西藏有一户人家的主人,他的鼻子开始溃烂。那时没有现在这样对病症取的名称,或许他的病就是今天称为「鼻癌」的病况也说不定。之后这个病扩展到脸部、头部,最后直至颈部。到最后的阶段,他连头都没有了,但还是维持了两、三年后才死去。他的子女也很辛苦地在此期间照顾着他;比如给他喂食糌粑,就要很小心,如果不小心落下一点食物到气管里,他会很痛苦。这样的奇闻曾经记录在册的有两次,一次是距现在三百多年前,发生在藏区东部;衲讲的这个是近五十、六十年前的事情,发生在西藏中部。如果业力非常重,死亡的过程就会像这样漫长而痛苦。这样的事情也说明意识不是存在于大脑而存在于心。

        回到本来话题,在这个死亡阶段,我们的意识状况可以用「死水微澜」来形容。跟着会经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在佛经里有个专门的名词,叫作「白色」。意识里就看到整个宇宙都是像白天一样明亮的白色。人的身体在活着的时候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可是当人一旦死亡时,身体的血管、经络等都会松弛下来,失去功用。顺带一提,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藏传佛教里的净土法门,除了持诵佛号和咒语外,还有一种叫「破瓦法」或者「迁识法」(Powa)的。修破瓦法的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把意识送到净土。

        我们头顶有一个白明点。在这个阶段,白明点会从中脉下降到心的位置,此时眼前是一片白色。之后,位于脐轮的红明点沿着中脉上升到心的位置,此时眼前是一片红色。与前一个过程的命名类似,我们叫这个过程为「红色」的过程。白、红明点都到了心的位置的时候,就把意识包在当中,它们结合后我们就经历「黑色」的过程。经历过一片黑色的过程之后,我们会体验到类似于空性的感受。这只是一个近似的感受,但不是真的证悟空性。由于感受的相似性,生前有修禅定、修空性的人,他们会利用这段时间再修空性,而停留在这个状态里一段时间,甚至可能长达一个或者两个星期,而不进入下一个过程。某人修行的功夫如何,在这个阶段我们能看得很明白。这样的人的尸体即使存放在炎热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也不会出现腐烂、发臭这些现象,其身体也如同活着时候一般,不会出现发黑等现象。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鼻子会流出少许血,这一剎那意识就离开身体。在佛法上来讲,这一刻才是人真正死亡的时间,此身体在此时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尸体。当意识离开身体以后,尸体就可以按照不同地方的习俗去处理了。西藏有天葬的习俗,这大概也是人一生里最后一次带给其他众生利益——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鸟,令牠们得到饱足。世界上有些地方有海葬的习俗,其意义也一样。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能把我们的臭皮囊做这样的布施,是值得嘉许的,这比死后用花来装饰自己的尸体有意义得多。顺带一说,在座的各位回去后,应该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因为如果某天父母去世了,对着尸体叩拜、供花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5 11:3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o31241 於 2013-7-5 11:37 編輯

       如果是一个有师父的佛教徒,临死时如果有条件,最好是请他的师父前来开示应该如何做,并且为他诵经祈祷,提醒他该怎么去面对死亡,能做到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条件,就请他的同门师兄弟来为他助念,并提醒他该怎么做。此时如果请一些以前完全没甚么关系的人来帮忙助念,会很难发挥最大效用。我们的意识在接近死亡时和平常时候,完全是两回事。平时我们的意识是变幻无定的,但在死亡时,比方说生起一念嗔恨心,我们的意识就会锁定于这样的心态下很长时间,直到死亡那刻,比起平时要稳定和专注得多。如果死者执着于某人或者某事物,那么也就会以这样的执着心进入死亡。从前有户人家,男主人有一笔黄金,由于他很重视这黄金,他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在墙上挖了个洞,把金子藏了起来。临死时,他一直牵挂着这笔黄金,结果转生为洞里的昆虫,守护着这笔前世的财富。后来一位有证量的大师经过观察,告诉了男主人的后人。后人凿开墙壁,发现这笔黄金的同时,也看到的确有一只昆虫牢牢地抱着一块黄金。这类案例其实很常见。如果我们执着于世界上的某些事物,我们临死时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事物,那么我们在来世堕入畜牲道的机会率是很大的。

       前面提到请人来提醒临死的人该怎么做,那么该提醒他们甚么呢?就是要提醒他们忆念极乐净土的殊胜和种种庄严,如经中所言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等,再提醒他们六道轮回的种种痛苦与过患。衲在这里讲一个真实故事:酥油茶是藏地不可少的食品。很浓的酥油茶,有很好的提神功效,晚上通宵学习佛经时很用得上,所以僧侣们很喜欢。曾经有一个病重的僧人,他在弥留时很痛苦,一直想要喝酥油茶,反反复覆不能断气。最后,他的师兄来帮助他,师兄对他说:「你别想着这边的酥油茶了!极乐净土的酥油茶更多、更好,你赶快去那里喝吧!」听完这话,那个僧人马上便断气往生了。所以为甚么要找熟悉的人帮助他们,就是因为这些人知道他们平时可能执着某个事物,可以善巧地牵引他们的心念,帮助他们往生。

       如果想利益已经亡故的亲友,我们需要有他们身体上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比如头发或者骨灰等,并把这些放置在一个干净的小碟上。此时我们可以观想在小碟的上方有一莲花,上面有月轮,其上有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的心中,有一藏文的「舍」(Hri)字,其周围有阿弥陀佛的咒蔓围绕。同时我们也尽力持诵阿弥陀佛的真言「唵阿米爹娃舍」(Om Amideva Hri),并观想阿弥陀佛心中的种子字「舍」和围绕的咒蔓流出甘露,滴在下面碟子里亡人的遗物上,清净他们的罪业。我们保持这样的观想和意念,对亡故的亲友是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观想观世音菩萨或者本师释迦牟尼佛,并持诵对应的咒、观想相应的种子字和咒蔓流出甘露加持故人的头发或者骨灰等,意义也是一样的。此外,如果我们能将亡人的骨灰混在粘土等材料中,根据法师的指示制作成小佛像,留下一尊放在家里佛坛,其余的放在干净的河流或者大海中,对亡者也会有极大利益。这些事情都是在人死后四十九天内进行的。

       我们知道有很多一生都在修净土法门的人。在死亡之前,比如一两个星期前,他们会预先知道自己这一世的寿命即将结束,他们能有充裕的时间把世间琐事安排妥当,然后平静地迎接死亡。我们也知道平时持念佛号或咒语能往生净土的法门,但这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只需要平时念念佛号,死的时候就能去净土这么简单。比如要去极乐净土,首先要对世间福报不再留恋,对六道轮回里的真实情况非常清楚而生起欲出离轮回的心,然后还需要内心有真正的愿力——我们需要真正的一心发愿去极乐净土。有了这两点,我们念佛号去净土才能成行。如果我们平时只是常常去供养弥陀,虽然念佛也念得不少,表面上看起来修行都还不错,但如果我们心里总想着轮回里的事情,这样的行者就如同被绑住双脚的小鸟一般,想飞却飞不起来。这样的人虽说修的是净土法门,但心却还在轮回里打滚,其实是很难去得了净土的。最近衲接触到很多汉地的佛教徒,让衲感受到大家对佛教都很虔诚,特别是对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信念很强。如果保持这样的信念,再配合我们平日的修行,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一心求往生,临终时做好准备,要往生净土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净土不只有极乐净土。在大乘佛教里,谈到了很多不同的净土,但相对来说最容易去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净土也有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和应化身净土的区别。我们目前是没可能去法身净土的,报身净土也只有大菩萨能达至,实际上应化身净土才是我们平日所修净土法门发愿往生的目的地。比如极乐净土,这是因为有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的大愿,和我们自己一心求生极乐净土的愿望,有了这两个因素,我们才有可能去到极乐净土。

       转生到净土,不代表我们成佛了,我们离成佛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我们能转生极乐净土,我们在那里能听到阿弥陀佛亲自给我们教导,净土的条件也很适合修行。我们能在那里慢慢修行,直到成佛。我们在极乐净土,也有能力去到其他佛国,聆听十方诸佛的开示。所以净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场所,类似于成佛道路上的一个中转站,是一个可供我们暂时停留的地方。在净土修行到一定境界后,我们也可能发愿重新回到六道轮回里,如同大家所说的「乘愿再来」一样,化现不同的身来帮助其他众生。一般来讲,我们去到净土,也就脱离了六道轮回,但也不代表我们就一直会呆在净土。当在净土一步步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上师——阿弥陀佛 ——可能会对你讲,要你回到轮回里救助其他的众生。不同的是,这时「回来」的你,已经能自主生死了。
       很多人认为去到净土就哪儿都不用去了,这是一种误解,去到净土只是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当我们在净土修至菩萨境界时,还是会回到轮回中化现的。

       我们除了诵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咒语之外,也可以通过供养弥陀的圣像、塑画弥陀圣像等方法,来积累往生极乐净土的因。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说某些在家修行的人在往生前,处于比较欢喜的状态,并且会安排好家里的大小事务。想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我们需要有好的动机,意念一定要是善良的。对一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来说,成佛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二者,无论是想成佛还是想去到净土,都是困难的。如果有一颗善心,进而去修出离心、菩提心,衲曾经见过不少这样的人,这些人临死前会安排好一切,甚至会去洗个澡,并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躺下来就往生了,非常的安祥、自然。他们内心一点恐惧和牵挂都没有,因为他们清楚知道自己会去哪里,而并不是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我们临死时如果采用佛陀入灭时的姿势,并且一直忆念佛陀,便不需要他人的超度,当世就可往生净土。汉地见到佛陀吉祥卧造像时会称为「睡佛」,但其实这跟睡觉并没有关系,这是当年佛陀为了给众生示现生死无常的道理,给弟子做了最后开示后,选择以这样的姿势入灭,所以这其实是佛陀入灭的姿势。佛是不需要睡觉的,所以称呼此像为「睡佛」不很妥当。顺带一说,西藏寺院是没有供奉佛涅盘像的传统的,一般都是以壁画的形式来表现。在座中的很多人都修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如果能好好地修出离心,在面临死亡时,用这样的姿势躺下,右手的无名指按住右边鼻孔,心中一心忆念阿弥陀佛。如果能这样,就不需要别人助念或者请法师超度,而一定能去到极乐净土。

       死亡的过程不止于衲前面讲的简单内容,但因为现在只是作一个简介,所以衲今天就只讲这么多就好了。今天我们讲了关于死亡的事情,但我们不要到临死的时候才想起来今天讲的该如何修行的内容。如果我们不趁着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努力修行,难道要等到死的时候才想到去念佛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7-5 11:5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7-5 12:34:45 | 只看该作者
表示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