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0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斗米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1:0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荔枝荔枝 於 2012-6-28 10:55 編輯

来源:互联网
         
        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东汉末年,道教派别又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初五斗米。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很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此外,在光和年间(178年 - 184年),还有张修在巴蜀、汉中一代传道。其方法和张角有些相近,例如用符水治病。但是总体而言,更接近于张道陵的教派,例如也设有祭酒,学习《道德经》,供奉五斗米等,因此历史上也将他的这一派道法称为“五斗米道”。也有观点认为,张修可能是张道陵手下的一个大头领,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历史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道单位。张道陵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创立新天师道。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并得到太武帝的赞许。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道派之正宗。

内容
  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道德经》和张陵编写的『老子想尔注』,是一种多神教,以长生成仙为其最高目标。其道术主要是通过章表,符咒招神驱鬼(例如用三官手书来治病),以及行气、导引、房中术等。主要活动在成都周围,也可能在少数民族中传播。许多学者认为五斗米道与当地少数民族所盛行的巫术有很密切的关系。

戒律
  五斗米道的戒律主要要求教徒不能饮酒、食肉、淫盗。教徒必须在一定的时候到治所集会,听讲“科禁威仪”,回家向家人传达,共同遵守。

二十四治
  张道陵为五斗米道创设了二十四治,也就是24个教区。
  上治八品: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
  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
  下治八品:云台山治、?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治。

  当时的地理分布为:
  所在郡 名称
  蜀郡 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沅山治、葛贵山治
  广汉郡 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
  遂宁郡 涌泉治
  犍为郡 稠?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
  越?郡 蒙秦治
  巴西郡 云台治
  汉中郡 ?口治、后城治、公慕治
  成都南门左 主簿治、玉局治
  雒阳 北邙治

  每个治由「祭酒」j主持教务,称为「都功」。其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而阳平治则为二十四治之首治,「都功」由张天师担任,因此张天师持「阳平治都功印」。 治乃行政概念,并非按地理划分,例如阳平治的位置,即随张天师的迁移而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