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ECH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普及] 关于第六感存在的实验及探讨

[复制链接]
地下室
发表于 2009-4-13 09:3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楼 milosee 的帖子

妳这种现象有可能是记忆错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4-12 22:12:35 | 只看该作者
我总觉得现实中的场景在梦里面见过

是不是也算第六感的一种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4-12 21:50:0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知道了,就好了……但是这种迂回的想法还是算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21:15:58 | 只看该作者
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从以下现象中找到很多解释。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在《心理学》杂志上报告说,他通过实验发现,某些人可能会意识到他们正在看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又不能确定到底这变化是什么。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有意识的视觉模式。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心智直观”(mindsight)。任辛科说:“它可能是一种预警系统”。美国精神病学教授David Servan-Schreiber也认为:大脑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直觉预警,它一定和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一个人走进一个房间,他感觉到有些东西发生了变化但却不能确认哪里出现了差异,这也是“心智直观”的一种表现,也许是人类自身的一种直觉预警系统。

(1)引子(David Servan-Schreiber 观点):

雅克林本以为电梯里没人,可是一个陌生男人已经在里面了。“上去吗?”他问道,脸上带着过于夸张的微笑。雅克林突然觉得胃抽紧了,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可电梯里的这位先生并没有任何不得体的举动,他没有转身走开,那样未免不太礼貌。她上了电梯,被<敏感詞>了。第二天,当雅克林跟警察说起时,她才忽然意识到:其实几天前就注意到他了,这个陌生男人总在自己的街区转悠……

当我们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识别我们身体发出的信号是非常重要的。关注这些信号有助于我们判断自己对他人的感觉。当我们害怕一个人的时候,身体会发出如下信号:肚子不舒服,起鸡皮疙瘩,心跳加快,胸口发冷,恶心,手心出汗。当我们被一个人吸引的时候,身体发出的信号则是:肩膀放松,感觉轻快,胸口感到温暖,产生性冲动。

在危险即将来临时,我们的身体系统会发出预警信号。可惜,我们通常不留意身体发出的信息。因我我们从小就学习利用大脑的认知区域来面对问题,她是掌管语言的理性思维的部分。而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大脑感知区域,才是与身体的联系最为紧密的。直觉通常就是通过感知区域表现出来的。

所谓直觉,是大脑持续工作的成果,是它从生活中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实例推演出的规律。这个运作过程主要是由大脑的感知区域而不是认知区域完成的。所以,如果某种情形让大脑联想到了某个规律,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出警告,尽管我们并不了解发出警告的原因。

(2)关于直觉的实验:

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认为,人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生活中许多人都相信还有“直觉”,或者“第六感”的存在,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至今不能给我们确切的回答。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近期进行的一项实验也许能为“第六感”的争论增加一些注解。

罗纳德·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被要求观看在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一系列图像,每个图像在屏幕上停留大约1/4秒,接着被短暂的空白灰屏所取代。40名实验对象被分成两个组,其中“实验组”观看到的图像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而“控制组” 前后看到的图像则是完全相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有12人、在504次测试中,有82次报告说,在他们能确认图像发生的是什么变化之前,他们已感觉到图像发生了变化。而在“控制组”中,同样的被测人员确信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对两种实验的反应确实是不同的。

任辛科分析说,我们的视觉系统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深度感觉,它能察觉到某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的智力难以对该变化进行形象化处理,并且不能说出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哪里发生了变化。因此,任辛科提出,“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从这一现象中找到很多解释”。尽管目前他还无法从物理学上解释“心智直观”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他认为可以使用脑扫描技术来确认它的存在。

(3)第六感是无意识的认知?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视觉研究员丹·西蒙斯认为,任辛科的发现“或许标志着一种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机制’的存在”,在区分精确感觉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认知神经科学专家认为,任辛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奇特,结果值得探讨。但是按平常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去审验其结果,可以发现,任辛科得出的结果似乎无太大的意义,因为按统计分析的一般规律,此结果没有普遍性,不足以成为一个科学的结论。

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韩世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变了,但不知道哪里变了”这一类的感觉,可以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人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后,大脑即对信息进行加工,有些信息可以到达意识层次,有些则不能达到,但有时往往是后者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任辛科的研究结果,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释。但是,对心理学研究来说,“第六感”有点像UFO、外星人一样,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却又有相当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4)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研究科学。上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形成,利用信息加工的概念改造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成为趋势,认知心理学在60 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是对内外刺激决策与选择中所得到的内部表征,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还是F或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这样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能够凭直觉感到前后看到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第六感”也许就是一种不完整的认知。

(5)来自认知神经学的解释

现代生理学、生物技术、特别是脑构像技术和神经科学的新理论、技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可以将心理学的过程用脑代谢功能成像图显示出来。认知神经科学发现,每一种感觉都是有其神经通道的,比如,人后脑勺的视觉皮层,参与视觉信息加工,运用脑成像技术,可以看到视觉受到外来刺激后脑形态变化的情况,看到大脑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刺激下是如何反应的。

一位名为Navon的心理学家在80年代中期曾经利用PET技术(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可测定区域性脑代谢率、脑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进行一项视觉研究:大脑是如何加工整体知觉和局部知觉的。他的方法是让试验者辨认用小“H”和“S”组成的大“H”、“S”图案,结果发现:辨认大字母的时间比辨认小字母所需的时间要短。由此,产生了“整体优先性”之说,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对事物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才会认识到其局部的特点。后来,又有专家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通过氧合血红蛋白顺磁性测动脉血流量)研究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但要认识到的是,目前脑代谢功能成像对于快速认知活动无法做到实时成像、或者说是快速跟踪,只能用积分测量法将数十秒数据积分起来,以形成清晰的图像,最后的结果还需要采用一定的处理、分析后,才能够得到。

但是,如果用时间分辨能力较好的生理功能成像法,如诱发脑电活动(EP)结合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技术(CT)观察人脑对多个、复杂形状物体刺激的反应情况,科学家发现,在人可以确认感觉到被视目标的第100毫秒时,大脑皮层加工整体知觉的电活动较弱,加工局部知觉的电活动较强,到第200毫秒时情况正好相反。这与“整体优先性”之说似乎不大一致。但是由于生理功能成像法的空间分辨率较差,科学家又难以准确地分辨出脑反应的区域。

由此可见,只有脑代谢功能与生理成像功能结合起来应用,才能得到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都较好的结果。事实上,在多种脑认知成像技术应用中,为了比较各种方法所得图像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多种比例性立体变换,这不仅要以解剖学定位标志为标准,还要用多种脑数据参数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技术难度极大。任辛科所作的实验,如果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来分析,恐怕不仅现有观测技术的性能难以达到要求,而且没有现成的分析方法可使用吧?

(6)动物的“第六感”是独特的认知窗口

尽管科学界还没有给“视、听、嗅、味、触”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科学家曾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提议将其命名为“类嗅觉”或者“情觉”,而国外目前通常的称法为“费洛蒙感觉”。

第六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讯息来源是动物界。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从事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谢尔德表示,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技巧。

(7)人类“第六感官”在进化中消失

在对动物界进行探索后,科学家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着对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觉。外激素是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还存在着<敏感詞>“第六感官”,这些也是通过对动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的。

鲨鱼在捕猎和水中游弋时能迅速地感知到电流信号。这种超强的能力曾被视为鲨鱼的第六感。日前,美国副落李达大学的马丁·科恩(Martin Cohn)及其实验室称发现了这一第六感官,并指出人类也具有此感官。该文发表在今年2月的《进化与发展》(Evolution& Development)杂志上。

马丁·科恩指出,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同样,鲨鱼还能借助地球磁场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马丁·科恩认为这就是鲨鱼具有第六感的表现。

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

人类的神经嵴细胞对人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成员之一、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阿伯特(James Albert)表示人类也曾具有这样的电流感受能力。科学家认为所有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人类早期祖先在内都具有电流感受能力。但随着它们的进化,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敏感詞>一些海洋生物,如鲟鱼和七鳃鳗等还仍旧保留着这种“超能力”。

(8)争论还在继续

有专家指出,从自然科学或者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在目前,“第六感”还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有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外的感觉通道。但有消息称,俄罗斯解剖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家们依据解剖学及生理学原理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称,人体确实存在着除了亚里士多德列出的五种感觉以外的第六感觉,它是独立的肌肉运动感觉,“这是科学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有人异想天开哗众取宠”。

也有人说,心脏是人体的第六感官,只是不同于眼,耳,鼻,舌,身那样直接获取信息,而是在无意中有条件地接收同类发出的生物电波,通过产生的生理反应截获信息。因为人体具有生物电流、生物磁场,当人类的情感思维发生变化时,其强弱也随之改变,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波便开始向外辐射,传递生物信息。如果仔细观察人的双耳,耳廓和中央凸起的软骨,跟目前通信设备中的微波天线十分相似。正是这两个如同天线的耳朵,将人的情感变化,传递给了他(她)挂念的人。这时,被思念的对方肯定会“心动过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