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7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歷史與現狀] 佛教的由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1: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原来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的生死,传说不一,大抵说他生于主前557年,死于主前477年者较为普遍,近来有人说他约是在主前563-483年。他的父亲净饭王是尼泊尔和印度边境上释迦族一个贵族,迦毗罗卫城地方的一个部落首领,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感到印度<敏感詞>上阶级的不平等,又感到人类的生、老、病、死4大痛苦,他29岁出家,入山修道。修道7年,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终于成“佛”。他周游印度等诸国,特别在恒河流域传教40年。
  “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是梵语的译音,有时译作菩提,其义为觉,意即自觉,觉人与觉行圆满也。“释迦牟尼”亦为梵语译音,其意为能仁,意即他德全道备,能济万物也;也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或释迦族的圣人。他死了以后,人们为对他成佛后的尊称,才称他(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当中那个是“如来佛”,“如来”和“大雄”都是释迦牟尼的称号。
  释迦牟尼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等;但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教义。所谓“轮回”,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象车轮似的一生一生流转不停。他们认为,有生命的东西,有一个前生和一个来生。一个人的前生不一定是人,也许是鬼,畜牲,也许是神。至于你是什么,则决定于前生的“业”。“业”是行为,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他们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人免不了生、老、病、死,总的来说就是苦。如果一个人今生修善,他来生也许是人;若他行恶,来生就会变鬼或禽兽;修得好一点,也许能做皇帝。但他们认为,就算做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充其量免了老,那就更苦,因为要早死。因而他们的人生也是悲观的,什么“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欲望,由欲望而造业,就不免于轮回。
  “涅槃”:他们不愿轮回,他们认为修行再好,不过当皇帝,还是要受生、老、病、死的苦,所以他们为了要摆脱“轮回”,就创造“涅槃”之说。就是说,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修行止于至善,达到寂灭入涅槃,再也不轮回,止于至善,灭绝一切欲望而达到完全静寂的至高无上的境地。如果修道不到家即不能止于至善,还要轮回做个皇帝呢!他们什么都不愿做,故一直修到止于至善了,即入涅槃。后来,涅槃一词多指成佛或得道和尚的死亡。
  佛教的教义是“四谛”:1.“苦谛”,指人们都要经生老病死等,这都是苦的;2.“集谛”,指苦的原因,有欲望就有行为(业),因此不免轮回之苦;3.“灭谛”,是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4.“道谛”,是导致消灭苦因的道路,要消灭苦因就要修道。
  早期佛教没有承认一个创造世界的主宰,这一点不同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当时佛教没有神庙,也不崇拜偶像。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火化后留下来的骨灰,分发并保存在圣地兴建的“宰堵波”(一种印度塔)里,即“佛牙”、“舍利”。佛寺和偶像是以后才出现的,而崇拜偶像大约是主历1世纪以后的事。
  他们有“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就是和尚(僧),除了剃头发胡须,穿僧袍并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外,还遵守另一些戒律,如饭食要有节制;不观赏舞蹈、音乐、戏剧;不佩戴饰物等。
  佛教在印度盛行一时,主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曾立佛教为国教。早期佛教认为修行虽然可以使人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后期,佛教的一派造了寺庙,崇拜偶像。他们宣扬信佛修行,人人都能成佛,并说这样气派大,乘的是大车,故有“大乘”佛教之称,即把保持原来说法的另一派贬为“小乘”佛教。
  主前3世纪,佛教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过了几个世纪后,传到中国西南的傣族地区,主要是小乘佛教。到东汉孝明帝(主后58年到75年),佛教由印度北方开始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到主后1世纪下半叶,佛教大量传入,但以大乘为主。在印度北方兴起的以大乘佛教为基础而注重念咒和魔法的秘教,13世纪传入蒙古地区,形成喇嘛教。至于佛经之东来,为时也很早,主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儿接见大月氏王使伊存,曾亲受其口授的佛屠经,其后传入洛阳。其运行时是用白马负来,因而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之西,这寺便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法显为平阳武阳人,主后399年(东晋安市隆安三年),西行求法,历15年始归。玄藏为洛州缑氏人,主后628年(唐太宗贞观2年),西行求法,历17年始归。义净为范阳人,主后671年(唐高宗咸享2年),西行求法,历25年始归。翻译佛经的以鸠罗什、真谛、玄藏、不空等4人可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4大翻译家。
  僧尼之数:东晋时为24,000人;北齐时最多,计300万;到唐朝时则为265,000多人。
  寺院之数:西晋时仅180所;北齐时为40,000所;唐代最多,竟达44,600多所。
  寺院主要是供僧尼居住;但有时也成为达官贵人的家庭;有时则供<敏感詞>活动之用。
  “浮屠”: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称为“塔”。塔或五级,或七级,或九级,或十三级不等,为储藏经典之用,如长安宫城南大慈恩寺。造砖浮屠,藏译玄藏所取西域佛经,名雁塔。还有为纪念之用,即如雁塔本为纪念一特殊之雁而来的。
  至于“石窟”,是凿石壁成窟,用来安置佛像。
  “佛像”;自佛教传入,雕琢佛像。有用铁铸成的,有用石凿成的,有用石灰胶成的,有用木雕成的。最大的竟达60-70尺之高。“显祖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43尺,用赤金100,000斤,黄金600斤。”《魏书》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迦、弥陀、弥勒及观世音等为最多。
  佛书是很有名的,尤其在敦煌千佛洞,各种佛书都有,如《千手佛观世音菩萨》,又有表示极乐世界或天堂等的佛书。
  佛教曾一度兴盛,在印度则由盛而衰,到12-13世纪时几乎完全消失了,其实佛教在印度还不如印度教(婆罗门教)。目前印度居民83%信印度教,而佛教信徒只有2%-3%左右,为数甚少。尼泊尔居民信印度教为85%,而信佛教的只有13%。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和尼泊尔,现在信佛教的人寥寥无几。
  有人认为信佛教可以上天堂(西天、极乐世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早期佛教教义没有承认有宇宙主宰、有天堂。他们最高目标就是止于至善入涅槃,不再轮回,死后什么都没有,再也不投胎。它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一切皆空,可是它所要达到的是寂灭,还是个“空”。以空补空才是它的目的。人死后到西天是中国人后来的说法,意思是到佛教圣地(印度和尼泊尔),它是在中国的西方,所以说西天。
  原先的佛教解决不了人的归宿,用寂灭入涅槃怎能满足人的要求?它不信天地有创造主,人死后也不能上天堂。可惜今日有不少人信佛教寄望于将来上西天。大乘佛教有所改变,所以主历1世纪传入时,以大乘为主。佛教传到中国后,为了满足一些人的欲望而创造出许多原先没有的事。请记得,佛教并不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信创造主宰。它既没有主宰,也没有天堂。所以我们说,天地之间的真神绝不是佛教的释迦等,我们不是故意把它说成这样。我们必须分辨初期佛教与后期佛教。连创立佛教的释迦也不提倡有主宰与天堂,信佛又怎能上西天得永生呢?请信佛的朋友再研究佛教!
沙发
发表于 2008-2-2 01:04:52 | 只看该作者
:lol 論境界無非心靈
           釋迦摩尼說過
           無論何等的境界最終只是爲了修的菩提心
           修的無上菩提皆大悲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8-2-6 01:24:21 | 只看该作者
哦,看来也是在为“永生的上帝”做旗手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8-2-6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白烂下先
"我想 西天本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佛像 其实世上本没有佛像 拜的人多了 也就有了佛像"

我记得在佛说阿弥陀佛经里 释迦牟尼和大家讲了很具体的极乐世界 这应当是种"筏喻"吧  佛法精深 需要用一些浅显的表达来普度众生嘛
我还记得在金刚经里 佛提过相由心生 相是虚妄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