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06:41 | 只看该作者
此四无量心,为发菩提心之根本。归纳言之,能清净平等发心,即为具足。阿底峡尊者一日手痛,呼弟子登巴格西来加持之。登云:“用医药乎?”尊者云:“汝以清净慈悲心来加持足矣!”藏中送别,常云:“愿汝发清净心。”因心若清净,一切羞耻,均成善法;否则纵修秘密法,或致本尊变魔也。“过去有母女渡河,忽山洪暴发,各欲救拔,不济,皆溺死,以心清净故,同生天上。”

  格西卡若巴云:“你们心要清净,不可计较一切,恐计划未成,又堕六道轮回矣!”须知学佛人,应当时时观照自心,不要放逸,有清净因,自得清净果,<敏感詞>勿求也。入佛子菩提行论云:“人每不欲受苦,而偏作恶,图快乐而不为善。”此不知食米当种良稻而下稗种也。进一步言之,能发心令他如意,则他人如意,自亦如意。以有广大菩提心,诸天护法必时时护持之,宁有障难耶?“扪恭甲格西于顶礼三宝前,必发净心观照,自念我为何事而礼拜耶?”以心如猿猴,奔驰不已!以绳牢系,不使放纵,正恐其脱走出生过患耳!

  2.正发菩提心

  正发此心,分三:(一)如国王先得威权,次施号令,是自利而后利他。(二)如舟子渡人,有同登彼岸之意。(三)如牧人先令牛羊不缺水草,不被兽伤,务使离苦得乐,如诸大菩萨之愿力。此为最上发心,(二)为中等,(一)较浅也。

  就十地五道说:发心又分四种,矢愿度生,为入资粮道,因一切作为,皆是大乘资粮故。即说前刹那发菩提心,后刹那已是菩萨,是为初地;初地以上为入加行道,七地以上清净究竟发心,为入见道。八地以上不退转发心,为入修道。十地以上直至菩提,为究竟道,以无垢圆满发心也。

  又就发心次第说,有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发心虽有二,此二仍为一。”如我将往拉萨,此为愿心,驱车前进,即为行也。又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与不离愿心广修六度、四摄而底于佛果之二也。

  吾人为大悲挠动其意,最上发心,为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故决定誓愿,愿趣十地五道通达无我,直至佛位,此为胜义菩提心。发誓愿已,以仪轨受戒领法,如理作意而修,是为世俗菩提心。一谓发愿受戒为世俗,领法进修为胜义也。发愿如播种子,倘播后不问凶、荒、旱、潦,及牛羊践踏,此为有愿无行,是故得戒后,应修此心。于皈依境中,一心清净,想有情众苦,为无明蔽覆,未遇善知识,如生盲失导,当如父母行乞,我居宫殿,作是思惟,发八大菩萨之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

  “释尊初转***时,即说八万四千法门,当以菩提心为总摄门。”因众生病多,此如万应甘露。已发心者,虽念一颂,或说一句,亦有功德,以菩提心威光炽盛故。“阿底峡尊者入藏,常思受戒领法之师觉生领巴,

  一思其名,必合掌流泪。弟子询之,则云:‘为众生事,师恩最大,且曾教我发菩提心也。‘”此谓传菩萨戒之上师恩德甚大,以曾示我度生成佛之道路。巴祖仁波车云:“一切尊重之世尊,是真以清净三门行持而成就者,此法真实,吾人当真修也。”

  3.发愿行持

  分二:一、愿菩提心。又分三,谓平等发心、自他相换发心、利他发心也。平等发心者,愿戒云:“我与众生无二,无始至今,长受轮转,皆因无明执我故,以有此心,一切皆错。试思我饿他饿,宁有不同?如蚊虫吮我,我当发心饲他,慈心一动,种子已入血中,令他饱满,亦受法施。此其最小者,成办当易,是为发心方便。如再杀之,既犯五戒,又造十恶,尚侈言度众生耶?并此而为难者,则所谓菩萨发心欲其离苦得乐,又当从何处发心修学耶?巴祖仁波车云:“以水烫臭虫者,必堕地狱。”如起嗔心时,当想我曾发心,生大惭悔。励令随愿而行,由小渐增,久久自然串习成大菩提心也。倘此心生不起者,再想诸大菩萨初为凡夫,正与我今日相同,只不为己之一念而得成佛道,乃与我适不同耳!荡巴桑结云:“众生如何想,汝当如何想,此为圆满法要。”即谓我若与众生求乐之相同,当先随顺众生,不起嗔念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07:00 | 只看该作者
自他相换发心者,想当前有极苦众生,我应以我之福报受用给与,当他入气之时,即已一切得到。次想他之业障苦恼为黑色,我一入气,令入我身,我当代受。只闭目思惟他乐我苦,常常观想纯熟,在一呼吸间,于取舍苦离所缘,想到即互换也,并请上师、三宝加持成就。故吾人于有病时,当想代众生病,快乐时,当想给与苦众生,此为大乘人真正法要。如此心无间生起,则无始以来多生累世之罪业,即可因此而获解脱也。“世尊在过去因中,欲乘舟入海取宝,其母牵衣阻之,乃忿然绝裾而去。后入孤独地狱,见大铁轮旋转顶上,血髓横飞。因自忏云:‘世间逆子如我者尚多,此苦甚剧,于彼将不堪任,我愿代彼尽受,使其离苦。‘发愿讫,轮忽飞空,随即舍报升天。”又:“假醒巴格西案头常置一书,其中开示云:‘好的叫人受,不好的是我受。‘人见之以为希有。”又:“下那巴格西终身行持,惟修互换菩提心。且云:‘修此者,不但消此世病苦,亦能降伏魔怨。因有悲心能替他受苦,则一切旱潦灾疫,均不为害。”利他发心者,谓只知利他不知自身,发心以此为最。是以我之福慧身根受用等,不顾一切而给与众生也,“寂天菩萨见乞丐受冻,即解衣衣之。”又“阿底峡尊者之师降比持世菩萨在一处讲经,见人击犬,菩萨忽由座上跌地呼痛。人皆不信,菩萨袒背示之,红色杖痕,正犬受击处也,犬乃无恙。”又“阿底峡尊者之师大马日且打悲心甚重,邻人有疾,医云:‘须食人肉。‘大马即割而施之,但因未达空性,伤痛甚苦。病者愈来慰之,答云:‘我死亦无他也。‘后梦中见白衣人来抚其患处,醒即证得空性,见龙树菩萨各论,了达无余。白衣人即观自在菩萨也。”又“世尊为妙法莲花王时,国有大疫,病辄死。医云:‘非若黑打海鱼莫能救。‘王以鱼难得,且杀生不忍。因此于四月十五日在佛前发愿,愿变鱼救民,竟坠楼死。后病者果得海鱼,全活甚众,众欲报恩,忽空中自言为王,劝人修十善业,即报恩矣!”又如“世尊以身饲虎”、“顶上宝国王以身施人”等故事,恐繁即止。皆是菩萨饶益有情不惜身根受用之所为也。

  二、行菩提心,即广修六度也。此中分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为前方便,智慧度为究竟。

  一、布施度。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也。财施又分三:舍、大舍、无量舍也。舍者,从一百钱二百钱,及茶米细物皆是。大舍者,如三世五佛忏悔文所云:“一抟之食,须发心清净。”或念咒撒米,施水烧施,使恒沙众中阴饿鬼,均得饱满,或房舍、国城、妻子,用以布施均是。至以身根,及肉血等布施,是为无量究竟舍也。此如世尊饲虎,龙树施头,初学佛人,均不可不知,非至通空性不能成办也。较容易者,即施水施烟至十万,不间断者,功德亦无量。登巴云:“我之受用,常欲全施而后死,汝等已至死时,尚欲聚积受用,是与我大异其趣也。”弥拉日巴尊者云:“食物入口,若有人求,当吐出施之,要常思惟,他要我乃不给,必相争竞,一思至此,自得解决。”此为防过说也。出家人除三衣外,均可施人,重在法施,能说能持。故谓出家人作贸易易得财布施,此大错,因出家人不施受用何用贪求?法施者,自心清净为一切众生远离众苦而说法念诵,应无丝毫染污心,方成功德,如已证人空者,度生尤易,有人问阿底峡尊者云:“我何时可收弟子及度生荐亡?”尊者云:“须发清净心,或通达空性,或到初地菩萨也。”又登巴有弟子欲收徒众,登巴云:“如我无进步之数取趣,不能加持人,只如空瓶泻气,所传口诀,酒糟无味。有如以灯授人,人亮我黑,何能灯灯相续耶?”又阿底峡尊者云:“末法度人难,不如先坐山修四无量心,及菩提心,对治贪等三毒。”盖凡夫如药树,果尚未熟,不能愈病。以菩提心方在萌芽,人来顶礼,则自然清净,一闻人骂又起嗔毒也。荡巴桑结云:“我执未除,勿亟亟度生,应先自修施水施烟,及以身供佛。先断我执,然后可以作度生事业。”如是应知。无畏施者,为有情作依怙,或护持他,死无恐惧也。如将杀之鸡鸭等,临时放生,此最饶益。释迦世尊云:“有漏中,惟无畏施功德为大。”故藏中禁人打猎,岂无故欤?密乘戒对布施最重,殊胜灌顶、皈依、根本戒,犹重饶益有情。宝积部中说四种施,亦为重要。因密乘根本,本在五戒,大小圆融,倘谓学密法不重小戒,是乃大错,如登楼不从第一梯起,何能登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07:19 | 只看该作者
二、持戒。分三,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

  观察自身于身三、口四、意三发起动作,励令清净,远离不善等,是谓持戒。与律仪相顺者,谓守护七众别解脱等戒也。又以清净三门,礼拜供养等,或行住坐卧,时时观照缘于六度,不少间断,如见一小塔亦当礼敬围绕,是为摄一切善法。又于有情以无我心缘于四摄,自不生罪,且能利济,令他脱苦,若见一微虫,救护利他,或念诵回向众生等,是为饶益一切有情。然能持戒者,又不可有慢心也。

  三、忍辱度。分三,谓:耐怨害、安受苦、于法生胜解也。

  如果打我或骂我,安受不嗔,更以慈心,功德回向,因嗔心能断一切善根也。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千劫善根,生刹那嗔心,能令断除。”荡巴桑结云:“怨来是业,嗔不能解,当以慈心对治。”阿底峡尊者云:

  “忍辱可解冤仇,他人仇我,当思为父母,自然不嗔,若亦为仇,则心永不清净矣!”以我再嗔他,双方造业。能对治嗔心,即是修忍辱,即是圆满福慧也,如云:“某也行持好,惟脾气太坏。”此成笑语。出家四条戒云:“他恨我不恨,他害我不害,他打我不打,他骂我不骂。”应当了达法义,心如绵软,立卑下处,恶衣恶食,以慈悲为主。倘不能者,自云得戒定等,实造业也。

  学佛行持勿畏苦,烦恼饥饿,均当忍受。“世尊过去求法,他化自在天人,故来作挠,忽见大火聚,天母云:‘大火聚中,尚求法乎?‘世尊以为魔,入火不烧。”阿底峡尊者云:“一心依法,纵穷至乞丐,死入地窖,亦勿悔也。”以学法人本当独处深山,如弥拉日巴尊者之荨麻充饥,精修不退。藏中常云:某也世法好,恐佛法不能好。因一针二尖不为用,一马二头不能骑,世法佛法不能兼善也。巴祖仁波车云:“世尊入山苦修,舍轮王位,正为世出世法不能同修。”“某大德学法食树皮九年。”“无垢光尊者五阅月食丸药二十一粒,以布袋为衣被,坐而成就。”智悲光尊者云:“有修持佛法而想衣食自然能来,如思衣得衣等恐未成佛,已成魔矣。”下哦巴格西云:“真正学佛,须有乞丐心。”如是思惟,修法勿求受用。因有受苦心,行持精进,天人当为供养,决不饿死,纵死亦骨贵如金。当如弥拉日巴尊者发愿:“我病无人问,我死无人哭,尸如死狗,身当喂虫,此为圆满。”有愿学佛谓生活尚未解决者,此为舍本逐末,亦思追求衣食者,往往生过患。而衣食得到又易造业,或反出障难,如待死王临头,欲修无及,岂不深悔?岂不痛惜?!世亦有必待生活解决而后死者乎?是不知安受苦忍,正是法要,正是修持,为一切成就之加行,得佛果之阶梯也。

  甚深般若,特别为大圆胜慧,不可怀疑。如不了达,当求上师、三宝加持,增长智慧。如不求而谤,或弃而不修,成地狱业。疑不是法者,将来必多劫不得闻法。“阿底峡尊者入藏讲经,有印度二比丘,律义清净,初闻尊者讲人空,极赞殊胜,后闻法空,愕然掩耳。尊者云:‘此僧戒净而不闻大乘,恐亦难得佛果‘。因生悲悯。”又“世尊转***时,下根闻般若,即谤而堕地狱,后信解为大乘法要,刹那又生人中”。当知甚深法义,甚为重要,如难净信,当自惭根浅,幸勿生谤造业也。“印度有学人,发心清净,眼病求医,医令点灰即愈。又一人病眼,亦点灰,无效。”此根器不同耳!浅者不肯修学,深者不生胜解,是终无佛法可求也。

  四、精进度。分三,谓:擐甲、摄善法、饶益有情也。

  闻大德言,彼成佛者,均有福慧,自谓弗如,此无精进心也。当思我不后人,况我较他业重,应当人一我十,人百我千,勿生怯弱,生死以之,如着坚固铠、意乐甲、勇猛前进。如得大法,当深生庆幸之心而立愿苦修也。发是心印,不稍间断,勿待后推缓,如于念诵时饮食,当思念后再食,恐时不待我,时时作是念。若见蛇堕于前,弃坐即走,如救头目,不假思索,而起修六度万行勿懈也。大德马刚德云:“吾人当思日在牛羊圈中,渐次轮到,不得幸免,莫待死时始著忙也。”又某尊者云:“如以世间事未完者,须知本无完时,倘学佛法,起修时即为完矣!”因于此起修,彼自减少,如未起修,终无完时,是应不顾一切而修也。又复当知,世间一切,如石击水成纹,愈重而圈愈大,不击则无纹,则为完时,此喻不贪著他,自不累我。是当从闻启信,观无常勤策而修也。有人于此,曾一年两年闭关,或修四加行圆满,自为满足,此是大错。当思尽我形寿清净三门而修,某大德开示云:“修善法者,当如驼牛食草,一口未尽,又视二处,二口未尽,又视三处。”谓精进发心,亦复如是。智悲光尊者云:“自已年高名大,如格西活佛,亦应精进,如以为不修亦成佛者,此是大失谬。”又:“阿底峡尊者每日造小塔无数,弟子苦之,拟代作,尊者云:‘我饭你们吃,我何以饱?岂不饿死耶?”比喻善巧,当思未至菩提之间,要力忏力修。除罪生福,时时观念,净依三宝,勿自满足。成不成由他,当猛力精进勿退也。故说智多精进、少则不成,智短精进、长则不成者。智悲光尊者云:“有戒等而不精进,如船无舵。”以戒等五度,无精进心,不得达彼岸也。故学人于食时、卧时,早迟多寡应有规律,可望即身成就,倘一曝十寒,终成空过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07:42 | 只看该作者
五、禅定度。分三,谓:初安乐住,次解疑,终究竟无念也。

  初,以止观习定,贪想乐明无念,身心安乐而住。次,无贪想乐明无念之心,以通达性空解疑,终证得空性法尔无念为究竟。

  初修,依七种坐法(毗卢七支坐)即跏趺坐、两手定印、眼微合、身端正、两肩平、头微俯、舌抵上颚等。身端正者,一身不正则脉不正,一心安住,不著一切,自能引发正定也。禅定对治散乱,须于寂静处修,远离尘嚣,及团体眷属等,要想临命终时,一切终当舍离,此时何须贪著,妨害修学。弥拉日巴尊者告弟子云:“入山静修,快如成佛,以人多易起三毒,心不清净,贪受用等,亦从此起。”昔有大德开示云:“谁有受用,谁贪;谁多受用,谁更贪。”谓无受用者无人嫉恨,有受用而思保存、畏损害,均为障难也。龙树菩萨云:“初求受用造业,保持则贪,畏损则嗔,无不造业,受用诚害物也。”本来除衣食外,虽多何用?亦有多而不舍者,多反为累,纵南赡独有,有何趣耶?如以烦恼或生命求受用,则恶业所成之受用无多,而业果已须弥矣!如是当知,世间一切受用俱不坚实,死时两手空空,何如积聚二世资粮,无偷无损,自得享受,故不为后世而为现世者,凡夫也。要当于不坚受用,如唾弃舍,惟修学福慧,则勿令贫乏,坐山岩间,与木石居,时时观照自心,勿令放逸。依三世诸佛所摄持之上师,请求加被,则一心住定,无沉无掉,易得轻安矣!

  弥拉日巴尊者入山坐静,发愿下山即死,并常自责云:“雀鸟均无,汝出何所视?汝死时知否?”佛说月光经云:“自心清净,禅定自成,静地修持,无仇无亲,行住坐卧,均为善法。”先想禅定功德,远离一切过患,此为加行。久久思惟,将贪、嗔等心,调伏不起,即能安住于定。善根浅者,对治贪妄,当入清净山林,较易修也。在昔世尊尚坐山六年,过去大德,多在山林苦修,迄得成就。此显示寡欲知足等,为禅定之前方便,至乐明无念,广如大圆胜慧中说。

  六、智慧度。分三,谓:闻慧、思慧、修慧也。

  初,闻慧从文字句义生。次,如理思惟解问了达,并想有障无障,能自决定,为思所成慧。了解理趣,于静处修,得究竟胜义,见空性,远离边见,是为修所成慧。吾人于听解行持,应以外六尘为幻境,知是无明二障所现。如幻师以木石药等咒成之象马,又如乾达婆城,本来不真,近无远有。又如梦,如虚空,如池花镜影,如空谷回音,应如是思惟,如是进修,知为自心所现,假设施故,自然不起贪著。若小孩见刀、见花、见乳,不起分别,不生恐怖,则胜义通达,空见得生,是为智慧到彼岸也。

  六度总摄,每度分三,为十八支分。又每度皆具六度,比如法施讲经,以能讲所讲等为布施;无贪清净为持戒;反复申说不厌为忍辱;寻求义理无间为精进;深悉法要无散乱而讲为禅定;离开三轮相为智慧,余可例如。

  复次,广说六度。弥拉日巴尊者云:“一切不为我,以外无布施;心口相同,以外无持戒;于其深义不恐怖,以外无忍辱;行持不间断,以外无精进;行住坐卧清净,以外无禅定;了达空性,以外无智慧;身、口、意三门清净,以外无方便度;四魔降伏,以外无力度;成佛度生,以外无愿度;能识能破三毒,以外无智度。”

  阿底峡尊者弟子登巴格西问尊者云:“行持以何者为最上?”尊者云:“无我为学问第一,调伏身心励令清净为持戒第一,利他不贪为布施第一,知一切如幻为对治根尘第一,不同凡夫为行动第一,远离三毒为成就第一,一切不贪著为神通第一,常居卑下为忍辱第一,舍离世事为精进第一,妄心不起为禅定第一,一切相不取不著为智慧第一。”

  智悲光尊者云:“自知足者,必有舍心为布施;一心想上师、三宝是依怙为持戒;不嗔打骂为忍辱;施等齐修为精进;修本尊观想明显,三宝具足一心无沉、无掉为禅定;深生空见不著实相为智慧。”

  菩萨所缘行相,不离大悲心,解证空性,是为六度齐修。洒尔哈祖师语录云:“无悲心而通空性者,不得究竟菩提;有悲心而不通空性者,不能解脱轮回。”因通达空见,为智慧,非悲智双运,无能证菩提正果,悲智具足者,不舍众生,不住涅磐,是为菩萨殊胜行,小乘人固不堪任也。龙树菩萨云:“胜义(般若空理)与悲心同修者,成菩提道路也。”阿底峡尊者示肿登巴云:“胜义悲心为法药之王,对治凡夫一切三毒重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08:20 | 只看该作者
又云:“证得空性,决无三毒烦恼。如有者,只是在口头、书上了解而已!真知者,已如棉花柔软矣!究竟般若之理,是法我皆空,即空之义亦无矣。”又云:“菩萨所行即为六度。见空性者,自然见内外受用不起贪着为布施,不起垢心为持戒,无人我为忍辱,知法义深求无间为精进,不取外缘为禅定,不著实相为智慧。”又云:“悲心与空性,为成佛要件。通达空性为见,见净为定,悲空无二为戒。三者具足日常精进修学者,梦中亦能通达其义,显现成就,或临终显现,或中阴身显现,故虽不能于生前成就,亦可于中阴时成就也。”是故说八万四千法门,以悲心、菩提心与空性不二之理为第一,如点灯燃,非芯油等和合不成。康、藏有修生起、圆满而成魔者,即不达空性与悲心等和合之过患。“有二喇嘛朝隆大德,至门,目光炯炯。大德云:‘汝修马头金刚,观想太恶,顶上要空一点,可多修圆满,少修生起,发大菩提心,不然则成魔矣!”此殆嫌其太起嗔心而修,不达空性也。以无菩提心即与外道法相同,以外道亦观想气功,惟无皈依处与菩提心耳!是知佛道离二不成也。格西喀那巴云:“吾人从皈依起,最胜秘密法止,如不舍世间心,即修本尊,已现瑞相,此亦为根基不固,如在水中也。”以无菩提心,不舍世间,如筑宫殿于冰层,不久消沉,因得人天或堕狱,均甚危险,有谓皈依为初基,无关紧要,此为大错。若无菩提心者,变成邪魔外道也。盖大菩提心,当从见佛历史及三宝功德而发,非可劝请随喜者。自己行持,觉得了解般若,通空性,定得下,或得天耳等神通,见本尊等,如此境界,固是由行持精进而得,但要知道是从大悲心来。若从慢心、贪心为我心而得者,必造恶魔。

  又复当知,前五度为大悲所摄,后一度之闻、思、修三者,菩提心有何可少?如闻法为众生而闻,如是思惟,如是修持回向,方是六度齐修,故说悲智不二,并非由此生此。以救众生心切,闻时即思即修,此心同时而发,无初中后,不可分离。是谓行一法即遍一切法。若只随便修持而不闻思,如上岩无手,其可得乎?比如皈依,想众生同时皈依,为生起次第。观六道苦,由皈依境中放光加持,为圆满次第。再使众生皆成本尊,并以功德回向等,为秘密法生圆二次第也。故说佛法虽深广若海,有菩提心者,法法皆可成就,如糖无中边,只是一味。

  阿底峡尊者,至后藏勒挡地方,有学问者三人来同辩论。尊者云:“辩论教派,如内外大小显密,纵讲说多,皆妄念所成,人寿无常,何暇喋喋为也?”又问行持之法,尊者云:“虚空无边,众生无尽,如发广大菩提心,修二资粮,以功德回向,此为究竟行持。如只在辩论教派,或文身句义,此书本上学问,无益于人我也。”又尊者告罗杂哇(接尊者入藏宏法者)云:“汝通晓三藏,若但从仪轨修学,恐尚不足,须要大小显密圆融总摄而修持。谓:红牛、牦牛、驼牛之奶,不皆可成酥耶?且诸法不能遍修,须以上师口诀为殊胜教授,戒条尤关紧切。如依此而修,则吾入藏当有益,否则汝三藏皆通,可以坐而成佛,又何须吾入藏耶?”行持要得清净境界者,须从对治三毒入手。倘谓已见空性,人蹑衣襟,辄怒目相向,或不以仇怨为父母者,此行持尚远也。博多瓦问格西登巴:“佛法有何分别?”格西曰:“能对治三毒,即是佛法;同乎凡夫,和乎世间者,非佛法也。对上师有净信,重口诀,视众生平等,即是佛法,否亦非是。

  又见定戒三者,三根各别,于黑、白业果了然深信为真见,为下根;知内外一切法,了解有无空者,为中根见;通达般若与大悲无二,为上根见也。

  观佛相明显能定得下,为下根定;知悲空不二,一心不乱,为中根定;不著能所三轮,现证空性为上根定也。

  忏修黑白为下根戒;于福慧资粮无贪,知一切如幻,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见空性,为上根戒也。以此行持无我,无妄念,一切清净,是为初地境界。”

  又格西著述中说:“闻法要圆融摄持,独一而修,此为最要意义。”无垢光尊者云:“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树,依法而修,何时可完?但成佛佛要,是在能圆融一切无二。”荡巴桑结云:“小猫求食,各处寻伺,依善知识拣择,亦复如是。”此谓法门甚多,文武本尊各不同,如闻时有菩提心、四无量心者,则一切相同。思时解释文义,如剪羊毛,次第勿乱,认清进修时,当如哑子,一切不管,无垢而修,决定得到晴天无云境界也,仰米达果善知识云:“闻、思、修三,应同时进趣,闻了即解,解了即修,此为最要。”如闻戒杀,想犯之必堕地狱,坚决不杀,是为圆修,亦为三圆满。一切圆修多得者,即增上慧也。又如以油灯供佛,发愿为菩提心。为众生而供为布施,恭敬为戒,不惧冷热为忍辱,无间为精进,无散为禅定,三轮空为智慧,具足六度功德回向,为菩提行。菩萨为众生事,不求自利而自利,正如田中种谷,草亦随生,是不求而得者,如只求草,转失义利。故说大乘发心,一切圆满,此为一切法究竟义,如是应知。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我入大乘菩提心未生,六度齐修愿行悉为我;与戒相违功德无所依,速生胜心求上师加持。”

  菩提心回向偈:“菩提胜心微妙宝,诸未生者愿速生;若已生起勿退失,辗转向上益增长。”

  唐天宝年间,<敏感詞>王持松德赞迎请印度静命大师入藏。王手捧金沙供养。静命大师曰:“昔在迦叶佛时,曾在尼泊尔大塔之下,与王同发共来<敏感詞>弘法之愿,大王忆及否?”以大师加持之力,王得忆宿命,因此王大信服。

  <敏感詞>地多恶鬼神作诸障难,静命大师建议迎请莲花生大士来藏,降魔弘法。大士以神通力悉降服之,永为护法之神云。持松藏王后让位于弟松内,而自出家为僧,号宝光。

  宋真宗8-9年左右,藏地派卓弥、释迦智二人率领学人赴印度求法,勉之曰:“戒律乃圣教之根本,般若是圣教之心脏,密法为佛教之精髓,皆当善学!”后来他们及其杰出的弟子萨迦宝王,就是藏密萨迦派之创建者。

  义净三藏取经诗

  晋宋梁齐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要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 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08:53 | 只看该作者
正信密宗-序  

  
  现今末法时期,许多民间信仰,被视为佛教,其中更有许多相似法门,被误认为密宗。佛教有这样众望所归的吸引力固然是好事,但由于多元化媒体的误传,造成鱼目混珠,令<敏感詞>大众,多受混淆,不知所从。正信金刚乘佛教,俗称“密宗”,因言语隔阂,蒙受极多误解。许多人误以为“密宗”专求妻财子禄,怪力乱神,不重慈悲戒律,并与显教不相容。由于宏化不周,识之者寡,使得无辜的正法蒙尘。

  学佛者尤其是密宗行者若不知修行大义,易惑于“相”、迷于“用”、不明本“体”,“我执”未脱反增“法执”,沦于心外取法,盲修瞎练,欲得解脱,反增缠缚。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堕入轮回,主因在不识自性本来面目,不明白起惑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返本还原。因此一切了义证道法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教众生明心见性,识取本来面目。

  所谓高法,是对高根器者单刀直入,不绕弯路,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法门。但低根众生业障缠缚深重,未必马上消受得起,需要先修一些有相方便法,消些业障,积些福慧,增些定力,到一定程度后再导以了义法。所以对这些众生而言,为因应其根器,这样修就是当机的高法。释尊所指“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的无上菩提、究竟佛果,虽众生人人本具,但因无明遮障,隐而不显。虽本自圆成,不依修得,但不修更见不著。为借法归元,佛因应众生不同根器,因病予药,教出了八万四千法门。虽究竟而言,祖师说“并无实法与人”,但相对来说,只要是依三法印,教导众生入佛知见,证入自性的法门,不论显密皆是“正法”,以正法引导众生开悟自性菩提的信仰,就是“正信”,否则“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由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见性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等直指悟入的诀窍教导众生。密宗大圆满胜喜金刚《直击心要三金刚句》中开示的“见、修、行、果”之道,“……愕然洞达了无碍,明彻通达离言说,法身自性当认之,……恒常及暂一切时,旧识法身认知之”,亦直指了入处。莲华生大士《见离覆遮自性得解脱》、《文殊大圆满》、《大鹏鸟的翱翔》等大圆满教授,亦是当下直指。不论显密,如来正法都教行者参悟自性,悟入后如何在历境对缘中保任磨练,住“见”不离,以“见”解缚,见修双融,定慧双运。打成一片成无功用行就由悟而证,并未叫人“心外求法”。

  究竟而言,未通达这了义真如不生不灭之处者,都非如来正法;相对来说,虽未通达了义,但以此为目标,依三法印,教人净障集资,持戒、修定、开慧,渐次导入的法门,都算是正信。若四相不脱,我、法二执与分别心明显,哗众取宠,专以灵动、神通、有求必应为号召,心外取法,以境惑人,并无实际教人悟入的法门,只强调大师加持力能不经勤修可速得感应等,读者可自行用以上“离念法眼,真如心印”去印证一下,自作抉择。今生法身慧命一误,再回头可能已历劫。了义的金刚乘法门真俗二谛一如,除了“究竟悉地”(即明心见性悟道证道)外,也有“世间悉地”(即息灾、增益、怀摄、降伏的灵验相应),以解决一些生活、修行上的障碍,但不会本末颠倒,专以满足信徒欲望及所求为能事,停留在“以黄叶止儿啼”的阶段。

  真如实相无相,难以言诠,而金刚乘富于表徵方便,却也能“以手指月”,依方便法导行者入实相。但由于复杂的事相和仪轨,使不懂的人看得目眩,好似满天神佛,迷信难行。其实“无上瑜珈部”的修行,首重见地,愈高的法愈超越了宗教皮壳,如经上师详细传法引导后,方知句句直指心之本性,处处不离第一义谛。只看事相而不明心要者,则易心外求法,落入迷信,未得解脱,反增缠缚。所以依止闻思修成熟的上师极为重要,这也是金刚乘重视传承的原因。密宗无上瑜珈部所修的是“自性本尊”,为证取如来自性。如修行者发心知见不正,以二元对立凡心,将本尊看成像外在鬼神去崇拜供养,猛求妻财子禄,以为如此就能满足自身欲望,这不但把佛看成喜、怒、哀、乐和二元对立相未脱的凡夫,并且修本尊反易修成魔。虽也能得到一些世间法的灵验,但无法依本尊瑜珈的修持,得到觉悟解脱的究竟成就。藏密祖师曾说过:“见地正确,修护法为本尊都可能得究竟证悟。知见不正,修法身佛普贤王如来为本尊都难以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0:25 | 只看该作者
究竟的佛法人空法空,所见一切皆法身,无法可修,无佛可证,谈显则著显,说密则著密,此处也只是戏论。这份资料,原是为禅三闭关同修准备,以有限篇幅,试将“正信密宗”为初入门者做一简略介绍,并回答同修经常提出的问题,以遣除疑惑,最后终于集结成书。97年 4月版本已请佛学大师徐恒志老师(“般若花”作者)过目校读过,以免误谬而误导众生。但时间所限,仓促成章,希望读者见谅。

释疑解惑-显密疑问篇  

只要是正信佛法都应一致尊重,不同法门各有和其根器相应的众生,不然佛也不会说。本不应轩轾显密,妄加分别,但一些常问到的问题如避而不谈,会引起更多的误解迷惑。在此对问题的回答为消除疑惑,而非分别各乘。希望有缘阅读本书的大德与善知识切莫断章取义而生误解。

  问:密宗是佛教吗?

答:佛教可简分为小乘、大乘显教及大乘金刚乘-俗称“密宗”,其渊源介绍请参见前章的《藏传金刚乘佛教简介》。其实密宗不但是大乘佛教,并且不只是佛教的一个支派。其自身体系已完整包括贯通了小乘、大乘显教和金刚乘,显密是一体两面,毫不对立。译成藏文的《甘珠尔》大藏经,六十二部是大乘,其中一半是金刚乘,由佛所说,梵文所写。


  问:密宗是佛所说吗?

答:佛陀遍知正觉,为利益不同根器的众生,能以不同化现,开显无量方便法门。显教大乘和密宗都是佛所说的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正因,引众生入佛知见,觉悟解脱”,可说“体”是一样,净障集资,以开显本有真如自性,只是因应众生根器,各有其方便,而“相、用”不同。

  虽然有些密宗传承,是由法身佛普贤王如来及报身佛金刚萨陀(五方佛的集中化现,或称东方不动佛传入人间及天界,例如无上瑜珈部的“大圆满”。但释迦摩尼佛住世时,也传过密宗,可见于《大藏经密教部》,以及《时轮金刚密续》等(释尊曾应香巴拉国王月贤请法,传“时轮金刚”密续)。有些南传佛教,说大乘佛教不是佛法,有些显教行者,认为密宗非释迦摩尼佛所说,是因为不明白以上情形,也不完全了解佛的“法、报、化”三身所造成。照印度佛密论师、释迦亲论师等说法,释尊在河边入定时,其智慧心曾被钩召至色究竟天受诸佛灌顶。禅宗中国初祖达摩祖师,曾在<敏感詞>住过并传过密法,藏人称“Padamba Sange”,被尊为为密宗男派“施身法”的祖师。这段历史一般人可能不清楚。

  问:听说密宗需要显教的基础,什么是显教的基础?

答:一方面来说,教理对佛法的保存延续非常重要,需要有人做这些工作。但佛法浩瀚如海,学术式的研究,如入海算沙,永无止境。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想在今生求证悟解脱,应如何入手?

  另一方面而言,佛法心髓部份,相当单纯并不复杂,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讲这一心一性,除了引导众生如何悟入本有自性,佛并无说法。千法万法,也是依当下这一念一觉下手来修,以求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法相虽异,法性并无不同,由众生根器业力的千差万别,才有这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千只手指在指同一月亮,如依一指已得见月,并不一定要遍随所有<敏感詞>手指。只要根本通了,一切枝叶自然贯通。因此修行应掌握根本,以“净障集资、明心见性”为主。法无定法,不过是因病予药,随方解缚。

  如何迅速打下显教基础,各派宗师,各有其不同的善巧方便,以研究教理为主的宗派,和瑜珈士即生取证的宗派,从小出家,或中年入道,下手处也或有不同,未必机械化的一成不变。为便于了解,我们将一般显教基础,分为小乘和大乘来说明。并就各乘的见地、戒律、实修方法等概论之。

  1.小乘(原始佛教)佛法基础首先需了解“苦、集、灭、道”四谛,特别是苦谛,释尊当初就因见到轮回苦与无常才出离修道。次观“十二因缘”,明生死本。小乘“观受是苦”,认为“我执”是陷于轮回的苦因。发心出离轮回苦而“皈依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师友,修行求解脱。小乘戒律以“皈依戒”与“别解脱戒”为主,主要精神在于“诸恶莫做”。以“严守戒律,勤修禅定”作为修持,最终目的为证入“人无我”的罗汉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0:50 | 只看该作者
2.大乘显教佛法基础:佛以其遍知正觉,曾说过在无数世轮回流转以来,一切众生都可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于己有恩。为报此众生恩,需救度如母有情出轮回。但当自己还是凡夫时,有心无力,需先证悟,才能得到普度众生的大能力。在受“菩萨戒”,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下,依戒定慧,经闻思修,圆修六度。见“诸法如幻、缘起性空”,“参心悟道”开无上慧,证入“人、法无我”。大乘显教戒律精神除了在消极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上,再加上“众善奉行”、“利乐有情”,进一步积极圆修六度,广行利生。

  问:有以上显教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做作金刚乘的修行?

答:所有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但大都不明苦乐因果,想得乐果却不断造作恶因,系缚于轮回。有识之士趋入佛法修持,“小乘”止恶修善,持戒修定;“大乘”发菩提心,参心悟道,在五浊恶世中出淤泥而不染。

  有些众生善根福缘具足,不忍如母众生受苦而无力救度,依大悲心想即生当下成就,速得度生大能力,而进入“金刚乘”修行之门。受“灌顶”后不违“三昧耶誓句”,依个人根器因缘修持本尊“生起、圆满、大圆满”次第。“世间”成就息灾、增益、怀摄、降伏四事业;“究竟”明心见性,由悟道至证道。自利证法身,再现色身(报、化身)利他。

  由于金刚乘的完备性,可能初看复杂,但一方面说来甚为单纯,修密宗就是“修净见”,开慧眼以见实相。简而言之,以“生起次第本尊瑜珈”来说,有以上显教基础,皈依发菩提心,经“灌顶”引导使心相续成熟,由“传经”得传承,由“授法”识得“色相、声音、意念”的清净本性,就是原本的本尊坛城,不忘此认证,视周遭环境是净土,所有众生皆具佛性,其本来面目是佛菩萨,直接在果上精进修持,透过现象,彻悟本质,由修持生起的“净相”以证入本有“实相”,这就是“三密相应”的“本尊瑜珈”修持法,特色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净相代妄相自净其意,以证入实相”。

  “生起次地”成就,自能相应本尊、往生净土,已达到了“净土宗”的目的。明心见性,本尊三金刚实相开显,也达到了“禅宗”的目的。“圆满次第”修“气、脉、明点”以调伏能生出粗细妄念的粗细气,开显离念真智、法身净光。大圆满”的“立断”悟“体”明心见性、“顿超”起“用”修虹身质能互变,是即身证道的了义法门,又自成一系统。

  金刚乘的戒律,在大小乘显教戒的基础上,主要再加上“三昧耶誓句”(注:后面有进一步的说明),在“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基础上,较注重“自净其意”,基本精神在: 如想即身成就,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所谓“外持别解脱戒、内持菩萨戒、密持金刚乘戒”。

  显密诸乘各有特色,但都为净化遮障,开悟自性见实相。另有专书详述各乘法门如何达到净化作用,使实相由隐而显,由迷入觉。

  问:如何才能离苦得乐?

答:究竟来说,轮回三界六道不离生灭变异,并无恒长的安乐,必须修行佛法“明心见性”,才可能永出轮回苦海,得涅盘的寂静安乐。

  相对来说,今已由迷惑身处轮回,想要“离苦”必须“守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再造作恶因,以免感召苦果。

  想要“得乐”必须有福报资具,这由“布施”而来。上种福田处为三宝、上师、道场,下种福田处为一切须要帮助的六道众生。

  问:能否再提纲修证次地?

答:今以《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史略》中,大士应<敏感詞>王太妃之请开示,即身取证简要之法:“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颂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机。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禅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注:我空)。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注:法空)。心不执著,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唯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1:26 | 只看该作者
莲华生大士教法循循善诱,简明易入,随众生根,普门摄受。无论业障轻重,宿缘深浅,遇斯教者,终必成就。

  问:密宗需要显教的基础,以可能“即身证悟”为特色的金刚乘,如何来建立这显教基础?

答:金刚乘的修持,是需要显教基础,而各派如何善巧迅速的打这基础,却非没亲自实修经历过的人,能妄自猜测批评的。以研究教理为主的宗派,和瑜珈士即生取证的宗派,下手处也有不同。例如一些祖师未学经教而证悟,你说他没显教的基础吗?他当然有,但他师傅训练他的方法,却不寻常。

  不论法师有多博学多大名气,如自己连密宗最基础的“四加行”都没作完,并未亲身了解在作“四加行”发生的身心净化、智慧开启过程,连最基本实修密宗经验都没有的人,如只依某派某部著作依文解字,来开示与密宗有关的修行次地,就像未到过某地者教别人怎么去,是以盲引盲而不如法的。

  以密宗共同的“四加行”前行来说,首先需彻底思惟使心出离轮回,趋向佛法的“四思惟”--“人身难得、无常、因果业力、轮回苦”,这也是小乘或三乘所共的基础。

  正行中“皈依、发心、大礼拜”,“供曼达”,“金刚萨陀净障法”,“上师相应法”。

  以最初的“大礼拜”来说,首观皈依境,拜下时念“皈依”,起身时念“发菩提心”,在动中修止修定,亦包含了六度,这已结合大小乘的修行,而了知“妄心皈依真性,三轮体空、拜弥陀者是弥陀、自性礼自性佛、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又结合密宗特重的“净见(pure vision)”, 并且已暗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反闻自性”的证道法门。实修过程中迅速净化身语意业障,达到身心清净,适合作进一步的禅修。

  以上的例子,只是说明任何密宗的修行,都已结合“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密宗重“实修实证,迅速成就”,只要“闻、思”无误,有正知正见,任何“修”的部份都已同时贯通三乘心要,起而行之。不一定机械化的说我已在教室学习显教若干年,才能“起修”密宗。需知迷惑无明的基础是心境多元对立,觉悟解脱的境界是当下一如。当然在修的同时,需精进闻思基础佛法,建立起正知正见,但同时也已在身体力行了。“若以文字谈佛法,笔尖沾乾洞庭湖”,需依止合格的上师精进“闻、思”到某一程度,通达实修口诀心要,进而时时将三藏十二部佛法的精髓,实行于念念的当下,才能速证菩提。

  问:大小乘的精神和证境有什么不同?

答:基本精神上,小乘重自我的离苦解脱,大乘发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所谓“止乃伏结初门,观是断惑之要”。未到“定”前修“止”得定,未到“慧”前修“观”得慧。如只偏重修止得定,能暂时压伏烦恼妄念,其不起作用,但定力退散时,烦恼妄念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小乘声闻、缘觉,以无念定境压服烦恼情绪的修法。但进一步修“观”得“慧”,才能彻底斩断烦恼妄念的根源,证入“烦恼即菩提”,这“无上解脱慧”是密宗大圆满、大手印及禅宗等即生明心见性的修法。声闻四果舍报就灰身灭智,归于寂灭。但大乘菩萨证境亲见一切现象、功用下的法身体性,不生不灭,人空法空,知十法界的实相是一真如法界,不来不去,非空非有。已悟无生,知生死了不可得,故不畏生死,恒常在各道普度众生,即使身在三界,由其证智,不著轮回,又由其悲心,不取断灭。

  小乘发心有缺,自度不度他。因怕误导众生,所以被释迦摩尼佛称小乘为“焦芽败种”,叮嘱其回小向大,褒大乘贬小乘。但我们不可看轻小乘,小乘是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随时代改变又发展出大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基础没打好,高傲的自视大乘、禅宗或密宗行者,反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小乘重自解脱,故严于戒律,精进实修禅定的实践功夫,这都是大乘所需的基础。大乘行者,当依大乘发心及修慧的见地,并学习其戒、定的实修精神,如自己都觉不了,如何能“觉他”?千万不要自视大乘看轻小乘,眼高手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1:45 | 只看该作者
 由于片面知见,有些南传佛教,不承认大乘是佛法,也有些显教行者,说密宗非佛法。但密宗不但承认小乘和大乘显教佛法,并认为这是修行必经的基础和次第。由莲华生大士带入<敏感詞>的老派宁玛派密宗,完整包含并融合了印度最后期的小乘大乘佛法精髓,在藏王支持下,作过庞大的取经翻译工作,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有很多汉文未译的经典,并完整保存了龙树和无著两系大乘佛法。所谓“金刚乘”,其体系已贯通包括了小乘、大乘显教和密宗,可说自成一完整体系,也可说是大乘显密中的“密宗”。

  问:密宗和显教大小乘,甚至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处?

答:虽本意不在分别各乘,但为回答这常被提到的问题,先得举一个例子:小乘认为女身不如男身,需先修得男身,再修去净土,在净土再修才能成就。基本上较不直接认识相信自己,以为成就必在未来某时某地,较迂回缓慢。大乘就比较直接,有龙女成佛之例,认为男女平等。但有些乘虽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而依一般法净障集资,需修三大劫后才能“修成”佛。以上这些法门统称为“因乘”。

  有些法门的见地,却指出你自性“原本是佛”,直指当下认取承担,恢复本来面目而已,这种法门称为“果乘”。因事证需理悟的基础,理上无“自性原本是佛,我也能开悟”的见地,必易落心外求法,停滞在一阶段很久而无进步,不易单刀直入,速证菩提。因众生有不同根器,有人认为我根器低,怎么可能那么快,我一定要先学满十二年显教,才能“起修”密宗,我只能求往生净土,那可能开悟……,佛为这种根器众生说初基法“以黄叶止儿啼”,先消些业障,积些资粮,增些定慧,再导以了义的究竟法门。

  密宗和禅宗主要精神在,无始流转轮回,自性未曾与你相离,这自性本有并非外来,累劫由不识本面而流转受苦,现在认取真正的自己已太迟了,那还能再等?需要求得最直接的方法,由已悟善知识引导,当下认取本面、体取无生,狂心休歇即见菩提,由迷入觉。得到入处后,在历境对缘中扫除习性,打成一片成无功用行,三身五智开显即由悟而证。究竟而言,最高根器者开悟时彻悟即证,不讲修,例如大圆满人间初祖胜喜金刚,大圆满本净见的精义,在诸法生起的当下即圆满,本来不垢不净,无缚无解,无修无证,如彻悟这“本来清净”,即“见”、即“修”、即“行”、即“果”,超越诸道诸地,不讲次地与修。但对大多数人依方便而说,悟后尚须起修,才能由悟而证。但依理悟事证那种说法,为人师者要解释清楚,免学人起惑。

  小乘“断烦恼证菩提”,大乘“转烦恼成菩提”,进一步“即烦恼即菩提”。

  问: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处?

答:即使密宗各派,其见地和入手处也略有不同,说来话长,这里只略举一例。太虚大师在《密宗道次第略论序》有以下的看法:“黄教胜在律及次第,优长世间建立,近于教下(一般显教)。红教胜在直截、顿超,较能得力修证,近于宗下(即禅宗)”,真是一语道中。这两派都各有其根器相应的众生。其差异只是由于时节因缘使然。应废教立宗,或废宗立教?法无顿渐,众生根器有利钝,当然二者都是正法,有并存的价值。

释疑解惑-灌顶及戒律疑问篇  

问:为什么要受灌顶?

  答:是为了要修金刚乘佛法,俗称密宗。

  问:为什么要修金刚乘?

  答:依大悲心想即生成就速得度生大能力,所以发心修金刚乘佛法。

  问:即生可能成就的金刚乘修行,修法前先须受灌顶的重要性何在?

  答:修可能即生成就的金刚乘(密宗)解脱道,灌顶很重要,修前需如法由具不断传承上师处受“1.灌顶(藏音“旺”)”使心相续成熟、“2.口传(藏音“咙”)”得传承助修持、3.教授(藏音“切”)得解脱”。在修行前应先受灌顶,使自己身语意受佛菩萨身语意的加持,能使修行无障碍,证悟易增长,迅速得结果。受灌顶能在起修前最快得到某佛菩萨身口意的完全加持,得到起修的入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