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神仙信仰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00:2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振国,上海市道教协会文化研究室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神仙信仰的最初意义在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能作出解释的是神仙,能适应自然而变通的是神仙,能用科学的方法修炼或健身,使天地人参同的是神仙。神仙信仰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嬗变为长生不死,这是对神仙含义的误解。神仙与鬼神结合而成的神仙信仰长期以来影响着一大批人的精神生活,神仙信仰对人格塑造、精神培养有辅助作用,也有糟粕。认为神仙信仰应该回归到最初的意义上去,经过升格而为今天的信徒服务。
神仙信仰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
  没有一个人不想了解自己生活的空间与宇宙的关系,也没有一个人不想知道寿命的长短乃至如何延长生命的极限。“神仙”一词对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先让我们看一看《康熙字典》上的注解。“示”这个字是指天垂象,示吉凶,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左划为日,右划为月,中间为星,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申”就是“引”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曰引出万物。“示”与“申”的结合就是“神”。远古的时代,热心于观察天象、研究天象与人的关系者,以变通而适应自然者为“神”。
  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王弼认为“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伸者为神,屈者为鬼。《史记》认为百姓无法言名的称为神。这些都是后人对“神”这一概念的认识。
  至于“仙”指老而不死,“仙”即迁入山。为什么人老了要迁入山林?或许就是为了继续冷静地探索人与天象的关系。也许是这个意义,所以神仙作为人与自然现象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功者一直为后人膜拜。能把见到的天象申述出来的谓之神。而能申述天象的本不在天上而在人间,所以道教的神大多是从地上到天上、由仙人而为神人的。神仙不死是善意地曲解了神仙的含义,为神仙信仰注入了新的血液。
  “人受阴阳之气以生,有情有性。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北史•苏绰传》)要从地上到天上,就是要去情留性。去留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其间不仅需要毅力和意志,更需要信仰的支撑。刘向《列仙传》中记录的48位仙人个个是凡人。葛洪《神仙传》21位,即使是仙人广成子,也不过是住在崆峒山石室中,答黄帝问治身之道;魏伯阳想通过炼丹服丹而成仙道;见素子《洞仙传》77位神仙也是都在人间。从他们原先重视的职业来看无非是木工、裁缝、药工、民间医生、渔工、樵者等,显然都是俗人。他们都是坚持修炼才成为神仙的。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是世世代代读书人感受生命享受生活的写照。王羲之没有修道,所以他只能感叹人生苦短。如果能早一点改弦更张,像具有神仙思想的人那样从冷静的思考中走出来,或许就能“涤荡弃秽累,飘逸任自然。退修清以静,存我玄中玄,澄心剪思虑,泰清不受尘。恍惚中有物,希微无形端,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艺文类聚》卷二十三)生命之质因此而提高并非不可能。道是修而得,修而得道者是神仙。
  道是无形的,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形可见,无味可辨,无色可鉴。它是以万事万物为载体,变无形为有形的,有形变为无形的。“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它先天地而生。天道、地道、人道、神道乃至技艺之道,无论从天地人的三一说,天人感应说,还是五行八卦说,都是由“道”所生,其实质都是为人道服务的,人道的消亡,其它之道的存在已经是多余的了。
  “道”在虚为天,在实为地,在人当与天地同寿。宗教意义上的神仙说从探索意义上的神仙说中脱胎出来,成为长生不死说。长生之道是靠悟知的,这种“道”只能通过修炼才能感悟的,所以说属于神仙信仰的“道”是以修炼者为载体的,是被修炼者启动的。祖祖辈辈的修炼,既表明修炼者体现了“道”的存在,又表明修炼者得益于“道”,从修道的角度谈,得道成仙就是从有进入无,是信仰的一种回归,是精神的。说神仙实有,神仙可求的已经离我们远去;说神仙可得,孜孜以求者姗姗而来。无论是庄子笔下的神仙,还是葛洪笔下的神仙,甚至是神仙信仰的崇拜者,都是现实世界与憧憬世界的结合物,他们能成为神仙,只能说明他们生命的质与量都得到了提高,这生命是物质的。精神是无限的,物质是有限的。就生命而言,质与量是有极限的。生命能感知的道是一种规律之道,是探索的结果,探索是无限的,故可以永远地“神”下去。
  我们没有看见过神仙,但不等于神仙不存在,说明修仙不容易。如果因没有看见过神仙而否定神仙的存在,动摇道教信徒对神仙的向往,这实际上窃趰教义面前动摇。一个人可以失去他的信仰,但神仙并不应为他信仰的消失而消失,其实消失的是他自己心中的神仙信仰,而神仙依然存在,否则神仙信仰怎么能流传到今天?秦始皇、宋徽宗难道都是草包皇帝?实验室里已经证明人的寿命完全可以活到150岁,近悉全球最高年龄是一位日本女性,活了116岁,而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年龄只有75岁,还有75岁跑到哪里去了?或许古人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神仙的含义。在一个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代,如果有人活到80岁,这在古人眼里或许就是神而又神的事,也就是古人笔下的神仙。有的道人历经种种磨难,但磨难只当风吹过,脚踩坎坷似登云,逍遥自在,依然高寿。他的健在无不证明着神仙信仰的巨大生命力。一个信仰太上的人一定是个好信徒,他的生命一定能充分表达生命中质的部分。他能够在危险中得救,能够在邪祟的恐惧中得到解脱,然后有好的归宿,这样的人是有福气的人,是仙人。
神仙信仰是炼己的产物
  神仙信仰是一种追求,“炼己”是追求与实践的过程。这里说的“炼己”指的是“全性养命”、“明心见性”。
  《天隐子》:“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变通者曰神仙。”注意,这里是从空间上说明诸仙的活动地域,没有说神仙是不死的,只是说变通,可惜没有说这些仙人是怎样成为仙人的。《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人名。”这里宣扬的是为善者神,为恶者下地狱,劝人弃恶从善。只有心存善心才能得到神的垂青,禽兽都能成神,人总不能禽兽不如。但没有说他们是怎样修炼而获得神的青睐的,更没有说“神仙”是长生不死的。
  现代科学启示我们:长生不死主要表达的是生命的质,其次是生命的量。十而百岁的人当今能见,百而千岁的当今不见,千而万岁的更是不可能,在人的寿命期望值上不能有百的存在而推论必定有千岁者的存在。“大夫种知所以强越,而不知所以存身;苌弘知周之所以存,而不知所以亡;知远而不知近。”(《淮南子•说山训》)显然他们是人不是神。而神仙是知近又知远,这个“远”只与生命有关。基督教认为永生是上帝赐的福气,是灭亡的反义词。“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里的“死(灭亡)既不解释作生命的停止,所以永生也不解释作长生不死。灭亡是生命失去了活着的意义,所以长生就是上帝给予我们本来已经失去的、生命活着的一切意义,重获生命。”“永生是质的,也是量的,永生是未来的,也是现在的。凡信子的人,凡认识上帝和他儿子的人,就能获得永生。人在现世已能获得这种质的永生,未来也能获得量的永生。”(《神学纲要》卷二)。这与道教的神仙说是相吻合的。认真修炼的人现在就是神仙。毫无疑问,长生是属于精神的。“道”无处不在,但存在不等于就能发挥作用,需要指点、需要启动。广成子答黄帝问,张道陵无师自通,葛洪受郑隐之教,许逊拜吴猛为师,张伯端成都遇异人,邱处机师事王重阳,王重阳开悟马丹阳,不一而足。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初具信仰。神仙信仰的有些实践者,成了人们意识中的神仙,他们的业绩被历史所认可。
  人一旦出生就再也无法进入母体而获新生,所以要贵生。道教主张的是仙道贵生,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而不是依靠神灵的恩赐以至不死。“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吕氏春秋•贵生》)所以古人认为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这就是贵生的技巧所在。《云笈七签•仙人章第二十八》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童妙音难可闻,玉书绛简赤丹文。”凡人要成仙,不修炼是不行的。修炼得道之士就是神仙。得道,简言之就是能变化神通者。《太平经•戒六子诀》:“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子近求则得,远求则失。故古君王善为政者以腹中始起,真能用道,治则得矣。”这里强调的是近求,也就是从自身做起,治身治国同理,其中包含着不同领域变通。
  《庄子》中的神仙形象,即不食人间烟火而只服自然界里的朝霞之气的神仙,是不断炼己的结果,是理想化的。《淮南子•真训》说:“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不知耳目之宜,而游于精神之和。若然者,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此圣人之游也。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而从敦圄;弛于外方,休乎内宇,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实际上这就是神仙,他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所不能,但依然不脱去人间生活的窠臼。可见真正的神仙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古往今来方法千万,方术万千,究竟怎样修炼?简言之,即“炼己”,即“全性养命”、“明心见性”。长期以来热衷修炼的人们之所以有所得,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经验:
  一是要有坚定的信仰,像葛洪那样,用神仙实有、可学,帮助世人确立神仙观。信仰历来是自由的,有了信仰就要失去一部分自由,有了信仰就要按照信仰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就成为精神世界里永远的“无产者”,无法从信仰中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生产资料”。有道就有仙,修仙必依道,守戒律有助于得道,得道者是神仙,成仙以后戒律就对他不再发生作用。“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力;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

  二是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修仙不仅与思想和技巧有关,更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要将“超我”和“无我”有机统一,使儒道与仙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表明修道是人性社会的产物,也是在不断变化。
  三是在炼己中不断祛除杂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损,豁达、崇善、寡欲、向上。人生苦短,生命来去匆匆,稍有懈怠,行百里者半九十,俗缘难断,难续仙缘,所以必须抓紧修炼,互相学习,在修炼中使自己的人格素质达到更高的境界。“夫斫削刻划之薄技,射御骑乘之易事,犹须惯习,然能后善,况乎人理之广,道德之远,阴阳之变,鬼神之情,缅邈玄奥,诚难生知……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虽求而无获鱼,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诧焉。”在中国人的精神视野里,只有神仙是自由的、神通广大的,他们无所不能。只有成了仙才能有自由。于是神秘的诱惑鼓动着逍遥的实践。深信万事万物是相互转化的,总有一天人能通过修炼成为神仙。于是修炼者静下心来,恬愉淡泊,洗净欲念,内视反听,不仅无心于名利,更有不是不能为,而是不需为的思想深种心灵。若想内保永年,外免累,不被声色馨香、艳美所惑,更不能被势利功名所惑,智者严隐,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遂物,检之以恬愉,增之以长。拥有灵性的人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事实证明贤愚、正邪、美丑、长短、清浊、贞淫、缓急、舍弃、迟捷、所求、所尚已经天壤之别。这是修炼中最难攻克的一关。
  “人之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人想要不死,必须避免“损”、“老”、“害”、“中”、“伤”、“犯”的折磨,必须“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沮嫉”如果稍有懈怠、怨愤或者被荣利诱惑,失去淡泊之志,或者睹财色起,那么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这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名利、金钱、滋味本来离开他们就很远,没有令人羡慕的经济地位,没有求而可得的政治地位,也就谈不上“佞妄”、“沮嫉”,所以历史上得仙道者大多是贫贱之士而非势位之人。
  四是始以崇道为名,终以敬儒之行。神仙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因修儒道而心情旷达益寿,这也未尝不可。“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雕锻 朴,砻炼屯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观来,博涉劝成,仰观俯察,于是乎在人事王道,于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是以圣贤网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有求于当世哉?诚乐之自然也。”修道业儒,人各自取。“至于情挂势利,志无止足者终莫能割此常欲而慕彼退静者也。开辟已降,非少人也,而忘富遣贵之士,犹不能居万分之一。仲尼亲受业于老子而不能修其无为,子贡与原宪同门而不能模其清苦,四凶与巢由同时,王莽与二龚共世而不能效也。” 孔子是主张有为的,他不可能去修无为之道;龚舍视富贵如浮云,在泰山太守任上却上书乞骸骨,为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龚胜好学明经,崇尚名节,汉哀帝时任光禄大夫,王莽篡位时他悄然隐退,王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征拜上卿,龚胜婉言谢绝,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人生三条道路,要么放弃一切杂欲修仙道,但修成仙道者开辟以来还不足万分之一;要么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克己复礼,仁慈天下修儒道;不修仙道 ,不修儒道,那么只能做愤世嫉俗的隐者。
  由上可知,神仙信仰不是朝夕而成,而是由众人长期实践的产物;神仙信仰也不是子虚乌有的荒诞之说,是炼己炼性的产物。古人的积累是丰富的遗产,后人应该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积累奉献于世。
神仙信仰的价值取向
  在历史的长河里,神仙信仰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扬弃和充实。在自然面前,神仙信仰包含了自然是什么,即要探索自然的秘密;我是什么,即要探索天地人的一体化的途径;我向自然界的索取是有限的,所以要以神仙信仰来提高生活的质量。
  神仙信仰的历史很长很长,但它的使命远未完成。宇宙的复杂性依然使人在智慧与愚昧之间徘徊;医学科学的滞后性使人们对科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当科学不能对突发事件作出判断的时候,不少人在医学科学面前依然采取进一步退二步的态度。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依然使人头晕眼花而常常导致失去自我。生活的复杂性依然让更多的人产生各种欲望。人际关系的微妙性,依然时时刻刻培育着人的善念与滋生着邪念。情感生活的隐密性以及对提高生命质量的迫切性依然左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所有这些决定了人的种种需要,这是一种平衡的需要、是理解沟通融洽、是适应与发展的需要。神仙信仰绝对不是生活的避风港,而是信仰指导下的现实生活,这就涉及神仙信仰的当代价值取向。
  当代神仙信仰者的特点:(1)大众型的,这批人首先信道教科仪。平时自己疏于修炼,或者根本不修炼,但绝对忠诚于神仙,全盘依赖神仙,求运求财求平安,大小事情都要请神仙,生活中的神仙找不到,就到庙里拜神像,继而是降格求之,以民间的神汉巫婆为神仙,从而达到或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批人处在不同的文化层次中,很难评价其信仰层次的高低。(2)工作狂型的,他们以古书中记载的神仙为榜样,信守戒律,清净寡欲,希望通过有规律的自我修炼,提高生命的质量,以应对迅猛发展的电子化社会。显然这批人不是以长生不死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拥有健康,投入创业为主的。是属于修炼型。(3)文化型的,这批人对道教文化有研究的兴趣,对道教主张的真理表示认同,并以此调整自己的心态。(4)两栖型的,一般是不轻易公开自己的信仰和修炼情况,他们未必能承认自己有神仙信仰,需要神时想到神,不需要神时就怀疑神,这是长期以来宗教信仰得不到尊重,心理被扭曲的结果。
  由当代神仙信仰的特点决定了神仙信仰的存在价值在于:(1)促进成仙道路上的探索,摸索长寿的规律与要素,发挥神仙信仰的普世作用。实际上这是让“神仙”的内涵回到最初的概念上去,但这不是复旧,而是升格。譬如先前只是想了解雨从何来,现在当研究怎样使天下雨。(2)神仙信仰是属于中国老百姓的信仰,在神灵的看护下坚持“炼己”,人的心胸会扩大,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神仙信仰者一般不会成为暴力型的犯罪嫌疑人,这是神仙信仰的特殊功能。(3)借助神仙的力量,通过科仪、法术等手段,使信徒心理得到抚慰,间接地为健康服务。这是教职人员应该有的基本功。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代科仪道士离开心理医生的素质和要求还很远,还有很多书要读、许多事要办。道教要想有大批虔诚的信徒必须自己要有一批学养高深的道士,从美育上讲是要有值得让人尊敬的内功和具有灵气的外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三界内外惟道独尊,否则道士的身价永远是廉价的。
  神仙信仰在信徒的现实生活中,是可仰可即的。他们以人为本,以善为事,积善行德以德修德,为的是迫使自己淡泊名利、清净心志,图的依然是长生。理智虽然不可能产生信仰,但它能指导信仰,一个成熟的教徒应该是信仰与理智同在。信仰是绝对自私的和主观的,它的力量完全可以超过其它力量。教徒的美德来之于信仰,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始终如一的修持并非为了证明“道”的存在而是证明自己对“道”的崇拜。一个道教徒如果忽视或放松了自己的修持而堕入世俗,实际上是向天下告示道教信仰在他的心里已经死了,再靠他去弘扬道教是不现实的。当代道士既要认识与接受今天的科学,又要游刃有余地维护神仙信仰的神秘氛围。在这一方面,葛洪是楷模。他是个道士,是道士科学家,是道士医学家,他在神仙信仰的感召下探求信仰中的神仙,在不懈的探求中发现被认为是科学的神秘,他所处的时代似乎没有唯物唯心的分野,惟有神仙引领下的探索,道教不就因此而得到了长足的进取吗?
  借用周联华先生在《神学纲要》里的一段话:“假如一个人进入教会相信教会的一套,走进实验室里奉行实验室里的另一套,他仍不能称忠实的信徒,也不是真正的学者。”科学家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歌唱家是从舞台上走下来的,军事家是从沙场上冲杀出来的,真正的宗教家一定是从教会的摇篮里诞生出来的。只有这样的宗教家才能鼓动震撼处在信与不信间的人们,可以坚定一颗颗尚在彷徨中的卫道者的心灵,让信仰在大家的心里真正的活起来。神仙信仰既然是一种信仰,它的价值也只能在坚信中实现。
  由于神仙信仰与鬼神信仰的密切结合,留给后人的影响至今已是根深蒂固。女青鬼律认为人生在世无过百年,而逆煞之鬼流布人间,诳作百病,涂炭生灵,乃录天下鬼神姓名晓示吉凶之术,令众生回避患灾,求得安乐。《太上召诸神龙安镇坟墓经》曰:“切见凡人父母眷属亡殁之后葬在山岗建坟立冢以安万年,冀保宜孙利子,待其富贵光门。”“世人今身贫困者,是先世不通道法,不种善因。”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看见过书本中描述的神仙和鬼,但鬼神信仰依然禁锢不少人的思想,鬼神作祟使人们感到恐惧,阴功阳报,祸福难测,社会生活中的怪异现象造成的困惑。人们依然对之津津乐道。如今人们无意于自身的修仙得道而长生不死,但不少人还生活在神灵魂魄的阴影里,嬗变了的神仙信仰无影之中还左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何发挥探索性神仙信仰的作用,指导信徒今天的生活,这是很具意义的话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