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楼主: 悠茗·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浅谈【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22: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悠茗·界 于 2018-3-5 22:31 编辑

前些日子,我告诉影月说,我觉得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看上去差别大,但其实是很相像的。
影月听完之后表示,那好吧,你去写篇文章,写清楚,它们到底哪里像了。
我说好,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写,可真正落笔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
《道德经》讲述了老子的道德,《庄子》是暗含人生思考的寓言故事,儒家经典则多侧重在对君王的劝谏和对学生的教导。
两家讨论的东西,理念或许可以包容并蓄也未可知,但内容多数都不沾边,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张口咬定它们是一样的,那是空口无凭。
而如果说两这东西是相似的,则需要一个相似的标准。
于是我开始反过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究竟是基于何种标准,而给出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相似的”这个结论的。
其实念初中的时候,我看不起孔子也看不起儒学。
最直接的原因我也记不清了,也许是因为看多了鲁迅批判封建社会泯灭人性的文章,而孔子又恰好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又或者,这其中是夹杂着一些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的。总之那个时候我总觉得孔孟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儒教是一群满脑子想着把寡妇抓去浸猪笼的死变态,更是对儒家经典不屑一顾,觉得那都是禁锢人思想的旧时代糟粕。所以就算老师苦口婆心地告诉我《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了对做人有好处我也不听。
而也正是那时候,我听说道家的老庄学说是专门跟孔子对着干的,《庄子》一书里更是有好几篇文章,把孔子拉出来骂了又骂。
于是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同伴意识,又想着要向道家先贤学一两手骂人的方法的不恭之心,假期里,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庄子》,把里面的译文部分通读了一遍,在发现庄子好像的确在盗跖、列御寇等篇里对孔子以及他的仁义道德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冷嘲热讽之后,我就心满意足地对《庄子》这本书失去了兴趣。只是凭着当时还算得上出色的记忆力,有样学样地用庄子的理念去抨击儒学,甚至还为此沾沾自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升上高一。
改变的契机是一部电影,10年上映的《孔子》,学校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影片资源,在晚自修的时候要求全校学生统一观看这部电影,虽然不情不愿,可我也还是参与到了观影活动中。
《孔子》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5.3分,可谓是毁誉参半,评论区里说什么的都有。我在这里就稍微截取一些。
孔子在最后不都说了吗?要理解他老人家,还是去读春秋吧。电影就拉倒了
每段故事以及讲故事的细节都是不错的,只是剪在一起后不够抓人。
这几年古装片 不论文武 统统一碗水端平 毫无闪光
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只打一星
戏我只给4分,5分是我为南子的的眼神,也为了豆瓣上这群白痴的暴民。
我不知道其他的观众到底对这部电影有什么样的期待和不满,但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感动了,也后悔了。有影评说《孔子》这部电影没解决好孔子的人物魅力点究竟在哪。我不同意。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孔子的魅力点在于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很可笑的是,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曾不止一次讥笑过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我曾经以为那只是个愚蠢可笑,顽固不下的执念。但是电影展现给我的却并非如此。
那种感觉,硬要比喻的话就像是在暴风雨中发芽绽放的花朵,就算明知道会被环境的力量无情地摧毁也没有丝毫退缩。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这个比喻不恰当,因为种子没有意识,它根本没选择。对此我表示赞同,因为做出选择的不是种子,而是生命。
尽可能地吸取养分,然后成长,用出全部的力气,然后前进,哪怕外面有灾难,哪怕前方艰难险阻,可那又如何?遇到灾难就与之对抗,艰难险阻就将之克服,一朵花,一棵草,甚至一个物种都有可能因此夭折灭亡,却成就了生命始终如一本性。
而同样的道理,孔子或许蹉跎了岁月,吃尽了苦头,人生跌宕起伏,命运曲折离奇,可他复兴周礼的初心却因为他始终如一的坚持而源远流长。
庄子在他的书里不止一次地批评世人因为所谓的仁义礼智信而违背自己自由的天性。可如果孔子真是像电影里诠释得那样,那庄子的这种批评怎么也批评不到孔子头上。
看完电影之后,我又恰好看到有人用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去攻击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过有新的感悟之后,我却忽然发现,这两句话并不冲突。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句话如果翻译,应该是“知道不能把一件事怎么样,就平静地对待它,仿佛就应该这样,这是最高的德。”
如果觉得要人对这件事放任自然,随波逐流,那是只看到了这句话消极的一面。
知道自己不能把一件事怎样,却照着自己的心愿去做出最大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也无怨无悔,然后能平静地对自己说一句这是命,这也同样是“安之若命”。
孔子知道周礼不兴,大道不行,难道有怨天尤人吗?他周游列国,推行周礼,最终没有成功,修撰《春秋》,最后安然逝去,所做的都是他自己乐意做的事。千金难买我乐意,控制的所作所为难道不符合庄子所说的“至乐”吗?
心态改变之后,我就愿意去看儒家的经典了。然后理所当然地会发现,孔孟也不是死板的人,都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语有“子路受牛”的典故,孟子也讨论过“嫂子掉进井里伸手去救符不符合礼法”,他们的言论教诲都是从实际出发的,所以自然都有他们的道理。
再说,拿老庄的言论去攻击孔孟也是狭隘的表现,如果“大道”真的像老子所说得那样,可以包容万物,又怎么可能容不下孔子和孟子教诲和言论?
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些言论也被认为和儒家的礼教冲突。可如果仔细拆解一下,会产生这些冲突也是因为没有得到老子的真意。
《道德经》其实是一本写了老子有关 的所见所闻的书,通篇都在讲道是什么什么样的,德是什么什么样的。
道和德这种表现在外的样子,用一个佛教术语来说就是道和德的相。追溯着这些相的源头,我们可以获得老子有关道德的真意。可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执着于这些浮于表面的相,却会借相生相,矛盾冲突,自寻烦恼。
比如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写: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很多人看了这一章的内容就说,儒家的仁、义、礼一个比一个差,都是不符合上德的,尤其是那个礼,其实就是忠信淡薄和衰败的产物,是害人吃人的工具、更是大动乱的元凶。
可是有一个简单的逻辑,一个人拿上德批判仁、义和礼,那么你必定是以为有一个所谓的“上德”存在,所以是有以为,有以为,所以已经失德,失仁,然后又不取义,不取礼,认为它们是糟粕,那么必定是道德仁义礼五样全失。
口口声声说礼法是忠信淡薄和衰败的产物,却连“礼法”都失掉了,岂不是比忠信淡薄衰败更糟糕吗?这难道是可取的吗?
自身已经糟糕到这个地步了,还去批判一些比自己强得多的人(孔孟,他们至少还有仁),难道不可笑吗?
我想是可笑的,但是我也没有资格去笑谁,因为过去的我就是这副德行。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悠茗·界 于 2018-3-6 12:05 编辑
影月 发表于 2018-3-6 00:27
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两者语境目的都是截然不同的,断 ...


我无法赞同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是从本质上扼杀争端,说他立意的根本是高端的“无害”更是无法理解。说到底,这句话出自庄子的人间世,大背景是,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却前怕狼后怕虎,前来请教孔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句话后面紧接的就是“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夫子其行可矣!”如果按照这句话所述去做的话,表现出来的行为难道不就是世人所谓的“舍生取义”吗?所以以我的理解,这句话的立意应该在“一死生,齐物我”,明了“生本无生”而施行无畏。
再说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难道就纯是为国为民吗?孔子以仁爱为本,而以《道德经》所言,“上仁有为而无以为,上义有为而有以为”,如果孔子以为他是为国为民,那说他是“舍生取义”倒也无不可,可孔子正是所作所为皆给国与民实利而心中不认为有利,所以才有“仁”的境界。而等儒家转至孟子,孟子讲“舍生取义”,正是应了“失仁而后义”,仁义都是有为的,孔子有为而无以为,孟子有为而有以为,区别不在行为而在心境,而我们如果以孟子义的心境去解释孔子“仁”行为,最终得出的结论,自然只能到“舍生取义”了。
《论语》里还有“君子务本,本立道生”之说,孔子以仁为本,孟子以义为本,老子根本没讨论过孔孟的行为,庄子说的是孔孟那些已经失了仁义却还被仁义迷惑的后人的行为。
如果说老庄寻其本,而儒家逐其末的话,后世道家以老庄之言攻击儒家难道就不是逐其末吗?拿老庄和儒家对比本来就不公平。
老庄不受后人推崇根本原因是他们无为,所以后人无迹可寻,无所推崇,而这也正遂了他们的心愿,无为也不是难以操作,只是无为而隐,后人不测其迹,以为无人可及而已。而如果老庄留下什么值得推崇的形迹,那无为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了。
春秋战国,天下无德,所以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但天下失德的错不在孔孟,这个前后关系要搞清。孔孟既然讲仁义,仁义都是有为的,所以必须身体力行,否则仁义又会变成一纸空谈。
所以说老庄于道上有功,而孔孟于人间有行。我们追寻先贤所作所为的时候,不能只研究他做了什么,而更要感悟他们的心境,以没有仁义的心去测量仁义的行为,最终也只会得到没有仁义的结果,如果那样做,可谓是作茧自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2: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影月 发表于 2018-3-6 00:19
看了前面那篇和这篇以后,我基本是理解了你从反儒而道然后又归儒的心路历程,这篇文的主题是论证你之前提出 ...


说庄子的至乐是至乐无乐没错,但是至乐无乐讲的是心境,而我说的千金难买我乐意是讲行为。不以千金为乐,而无千金为不乐,则千金难买我乐意,正是说至乐不为千金所动。孔子不以大道不行,礼乐不兴为苦,而乐于周游列国,推行礼乐,至于最后归于鲁国,修订春秋,其乐不改,所以我说它符合庄子的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18: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心疯 发表于 2018-11-5 20:25
至乐无乐,难道不是表示实际上没有一个可追求的乐,而孔子仍以礼崩乐坏为苦,周游列国,推行礼乐为乐,谈 ...

孔子以礼崩乐坏为苦,是他真以此为苦,还是你以为他以此为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9: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心疯 发表于 2018-11-21 12:51
喂这是你自己说的吧。

我不是,我没有,你看帖不仔细,你别乱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4: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心疯 发表于 2018-11-29 18:05
孔子不以大道不行,礼乐不兴为苦,而乐于周游列国。  难道前面这句是我的幻觉...... ...

喂!你把这句话认真读一遍再抄十遍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