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原创·研读《扬升书》 [打印本页]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38
标题: 原创·研读《扬升书》
此文为宁药君原创,欢迎喜欢灵性话题的小伙伴私信我,我想组建一个灵性话题的社群,搞一搞线上线下的灵性话题研讨会。
   前言:《扬升书》这部书,很讲理,如果你喜欢讲理,你一定要看这部书。我的这篇研读既有我对书中内容的看法,又有我衍生出的想法,你可以作为独立的书来看,当然如果和《扬升书》一起看,那效果会更好。本书采取了驭人术系列的问答方式来呈现,恰好与《扬升书》的问答方式契合,看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更简单直接一点。那就让我们简单直接的来读这部书吧。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1
研读《扬升书》第一部
Q:如何看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句话?
A:以前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家的外在虽各有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比如水、水蒸气、冰,它们是不同的存在,但本质上都是水分子构成的。又比如人和植物和矿物,本质上又都是由量子构成的,量子和量子没有不同的,只是排列的方式和多少有区别,所以才形成了不同的存在。就好像黄花梨的柜子和黄花梨的手串当然是不同的,但本质上又是相同的。但读到《扬升书》中说“我看到好和坏,正和负都是来自同一存有。我最爱的和最恨的都是同一存有——只是不同的显化”时,我又想起“所有存在都是神的不同面向”这句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大善人就像美丽的脸庞,大恶人就像散发着臭味的生殖器,其他存在就像手脚躯干。你的脸是你,你不能说它不是你;你的***也是你,你也不能说它不是你;你的生手脚躯干还是你,你同样不能说它不是你。比如我打了你的脸,就可以说我打了你,哪怕我没有打你其他部位。这样想,“一切”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属于“一”,“一”是由“一切”的所有部分组成的,这是不是才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意呢?说“个体间本质相同”也没错,但佛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想说众生无我,是想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不要相互伤害,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按照“个体间本质相同”这个方向去理解,这个齿轮就对不上——本质相同为什么就不能互相伤害呢?但是如果按照“所有个体都属于一个整体”这个方向去理解,那就完全说得通了——假如有一个巫师,他说可以让你的脸变好看,但代价是**截短一半或**缩小一半,你愿不愿意?又或者,他说可以让你的**勃起时间加长一倍,或让你不来月经且身体健康,但代价是让你变得很丑+长斑+爆痘,你愿不愿意?因为同属于一个整体,所以损伤一方来满足另一方才是错误的。所以“本无善恶”的说法要这么理解,不是没有善恶,而是善恶的源头是“一”,“一”是无善无恶的,或者说善恶完全中和的,把“一”拆开,才有了善恶,所以说“本无善恶”。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2
Q:如何去理解慈悲心?
A:我是佛弟子,虽然我学佛学得不好,但我是很认同慈悲心的,很认同利他的,但是我的身体里也住着一个恶魔,他虽然也有满足私欲的恶念,但更加的有一种嫉恶如仇的愤怒,尽管他自己也是恶。这让我想起眼镜王蛇,眼镜王蛇虽然自己也是毒蛇,属于蛇和蜥蜴那个种类,但它偏偏主要捕食毒蛇、蛇、蜥蜴。所以虽然不能说我内心的恶魔是好人,但至少是利大于弊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恶魔的存在,所以我对于我判定为可恶的人和事总是容易动怒,就算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也早把当事人大卸八块了。我学佛只知皮毛,但我也知道佛门有方便之法,所以佛也会降魔,也有忿怒尊,少林也有七十二绝技和武僧,不过,就像济公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做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以何念头去做。因此本质上来说,善意之杀实为不杀,而歹毒之杀意一起,虽未杀之也实为杀之。当然,很多人都会打着方便之法的幌子去杀、贪、食肉、性交等等,但心中究竟动了如何的念头,是骗不了自己的真心的。所以我没有去给自己找借口,我知道哪怕是为了保护、宣扬“善”,但我对“恶”的敌意也绝不是“善”而是仇恨、是更大浓度的“恶”。若无享受酒肉之心,就算寺院处罚,但佛法不罚,实际上不算犯戒。若贪爱名利,虽寺院不罚,但佛法会罚,实际上是犯戒。所以起心动念是非常重要的,发心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效果完全不同。因此我知道以恶制恶是不对的,但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所以很容易就陷入“我死不如你死,至少大家一起死”这样的想法。今天看《扬升书》中说“当你最痛苦的时候,你就为他人提供了一个表达爱和帮助你疗愈的机会。当你自己痊愈了,你就会对其他痛苦的人怀有极大的同情心。那些痛苦的人也为你提供了一个表达爱和帮助他们疗愈的机会。这样做——这种相互帮助都来自于慈悲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在的黒暗,然后就会同情其他人(自己)的黒暗。同情心是通向合一的道路,它能够治愈破碎的伤痕。”我突然想到一个点,我无法以德报怨(以善制恶),我觉得那太软弱,也没效果,而以恶制恶又不对,那么我可不可以用慈悲心来对待“恶”呢?不是用“善”去感化恶人,也不是用“恶”去消灭恶人,而是用智慧看清诸恶的根源,其后自然会生起足够的慈悲心,从而不仇恨恶人,只在必要的时候攻击恶人,并在适当的时候转化恶人,且始终都不憎恨恶人,而是悲悯恶人的执迷——不做无脑的滥好人,不做激进的复仇者,而做理性的调和者。没有激烈的情绪波动,受伤、受损、不顺也不会有情绪上的痛苦,没有患得患失的痛苦,不执着于善而善待坏人、拯救坏人,也不执着于恶而仇视坏人、伤害坏人,该做什么做什么,其他的顺其自然、随缘而不攀缘、心定、自在——我喜欢这种超然的状态。有一则公案,是说有一位禅师见一只蝎子正在水坑里垂死挣扎,禅师伸手去捞它,还不等把蝎子放在平地上,就被它蛰了一下。禅师脱手,蝎子堕入水坑,禅师又去救蝎子,这次总算把它放在了平地上。禅师的徒弟发问:“为什么你明知蝎子会蜇你,你还去救它?”禅师笑答:“我救它是出于我的本性,它蜇我是出于它的本性。”我一直以来就不赞同禅师的做法,我认可其慈悲心,我为他此念、此话、此行而尊敬他,但我不认可他的做法。这一点上,我和大角星人的看法类似——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去救,该杀的就得杀,绝不能手软,妇人之仁只能造成更大的损害,只会让更多值得好好活下去的人不能好好活着。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至少在认知上,我已经转变了,我比之前能稍微深刻的理解一些佛理了。造作恶业便有恶果,因此作恶是自己戕害自己,恶人本身也是其恶意、恶言、恶行的受害者,既然是受害者,自然当以慈悲待之。但慈悲不是执着于善,而是不为善所累、不为恶所累,是随缘,是会努力认真去做,但不强求一定要怎样。慈悲也不能全靠硬拼,活用智慧更容易达成最佳效果。比如救蝎子,该救,但可以用树枝把蝎子挑出来,这样就不必被蜇了。这也是佛门提倡悲智双运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心如止水、勇行智取、不讲形式、务求实惠。展开来说,就是让头脑运转的速度其疾如风(思路畅通制定计划)、让行动的节奏其徐如林(按步骤有秩序的执行计划)、让利他之心侵略如火(慈悲心生生不息)、让情绪不动如山(保持平稳心态)、让谋略难知如阴(懂得智取)、让斗志动如雷霆(勇武不屈)。说得太好了,说得我自己都感动了,但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我还需要时间去完成转变,让我见闻可恶之人或事的态度由“嫉恶如仇—》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喊打喊杀—》没有屁用”转变为“意识到出了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想想我能做什么—》去做—》有效果”。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3
Q:什么是“高我”?
A:《扬升书》中作者的高我更愿意把“高我”称为“神我”,而不同的“我”的存在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对于这种说法,我有点理解,就像我很容易会感到无聊,所以我喜欢打电子游戏,那么我在不同的游戏中操控不同的角色,不就像是“神我”分出一群“我”在不同的世界扮演不同的角色,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取不同的体验吗?一个食客去不同的售卖饮食的地方购买不同的饮食,一个女人去不同的售卖服饰鞋帽包的地方购买不同的服饰鞋帽包,一个孩子去不同的培训机构学习不同的课程等等,本质上其实也是这样呢。这也符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逻辑,比如你在一个网络游戏里开了两个账号,你会不会用你的甲账号往死里打你的乙账号呢?如果会,那你就是脑子有病,自己打自己干嘛呢?在甲账号看来,他侵犯了别人;在乙账号看来,他被别人侵犯了;在你看来,就是自己打自己,毫无意义,因此侵犯别人是不对的。乙账号被侵犯,如果他去复仇,去拼命干死甲账号,那么于甲来说是罪有应得,于乙来说是伸张正义,但在你看来还是毫无意义,因此复仇也是不对的。在现实中,你、我、他就是甲账号、乙账号、丙账号……所以我们之间的侵犯与复仇都是自己毫无意义的伤害自己,都是错误的。当然,为了纠正和避免这种错误而进行的适当的伤害,那是正确且有益的。这也是慈悲心的运作原理,即为什么我们该有慈悲心的原因。同时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也能一定程度上理解高维度的我们把灵魂碎片分出来投生到地球或神佛的分身、化身了,换一种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那并没有什么玄妙惊奇。游戏里我们控制的角色,难道不是我们在游戏里的碎片、分身、化身吗?这里我想说一下佛的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就是“高我”或“神我”,就是“一”,如同天上的月亮,报身和应身就是“我”,就像各处水面、镜面中的月亮。另,报身和应身的区别用打游戏做比喻会很容易理解,报身就是按照正常的游戏流程创建一个新账号或新角色,然后通过正常手段成长升级,有完整的“成住坏空”的进程。应身就是出于临时需求而用金手指直接凭空做出来的账号或角色,用过后就用金手指直接抹除它,使它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又或者这样比喻,一个是自己长期拥有的(买的或接受赠予的),一个是自己短期租借的。又另,大角星人的思维更接近中国人传统认知上的道教正神(天宫护持正法的神仙,如八仙、四大天王),而《扬升书》中所说神圣喜悦的思维更接近中国人传统认知上的佛。所以中国人要觉醒确实比其他国家的人要更容易,很多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因为中国人普遍不尊崇基督,但为什么火星男孩等存在会说“中国是被神选中的国家”呢?因为中国人信仰的其实不是佛道儒,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真理——我们觉得谁说的对、谁说的有道理、谁说的能让我们信服,我们就选择听谁的。至于谁是谁,那并不重要。所以本质上,我们中国人信仰的不是“谁”,而是我们认同的道理。尽管我们认同的道理不一定对,或不一定严谨,或我们的理解不够到位,但至少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的。西方人信仰什么呢?基督?耶稣?玛利亚?真神安拉?不,西方人信仰的是神权,是权威,是金钱、政权、武力、舆论影响力——我告诉你什么,你就要认可并顺从什么,如果你胆敢质疑甚至反抗,那你就是坏人、是罪人、是恶魔撒旦。那么谁是“我”、谁又是“你”呢?很简单,谁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谁就是“我”,谁就有裁决权和执行权,谁就能代表公平、正义、民主、正确、真理、法律以及上帝,而弱小的人只能是“你”或“你们”。这才是中国和西方乃至和全世界的信仰的本质区别!中国人寻求真理,而西方人善于欺骗。神,或者说更高维度的存在,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引用郭德纲的那句话再合适不过了——“不是我有多优秀,全靠同行的衬托”。中国存在很多问题,但和其他国家比起来,难道神还有第二个选择吗?如果从尿液、血液、脓汁、海水、河水中择一而饮,你有的选吗?回归主题,《扬升书》中的神圣喜悦以小说家和他创造出的角色来比喻“高我”和“我”,并说“当这些角色展现自己的故事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只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他们赖以生存的大千世界,尽管庞大而复杂,也只不过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这种思路和我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很开心,有种找到自己人的感觉,哈哈哈。佛说一切虚幻,如同角色之于书中世界、角色的命运、角色的想法和感情,一切都是小说家编造出来的,并无实意,皆为虚幻。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人类也是被创造的角色,地球就是书中世界。既然人生是一场虚幻,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在于体验。就像电子游戏是假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玩?就是为了体验,为了不无聊。一切的我们都是“一”这个高我为了体验而创造的分身,所以用打游戏举例我认为更适合一些,再说直白一点,高我由“一”分成“一切”的我们就是为了玩。就好像我之前举过的蝙蝠侠的例子,他努力的匡扶正义,我们会感动,但我们知道那是虚幻,没有人需要蝙蝠侠去拯救,没有小丑等坏人,甚至都没有蝙蝠侠这个人,但蝙蝠侠自己显然不这么看,他觉得他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可能会有人问:“如果人生是虚幻,那我们可不可以随意作恶?反正是假的,不用负责。”是谁告诉你假的就不用负责了呢?首先我们定义一下“负责”,什么叫“负责”?我们做错什么就要被给予相应的伤害,为了避免或减轻这种伤害,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就叫“负责”。所以我们决定要不要负责取决于我们是否会受到伤害。那什么又叫“伤害”?“伤害”就是我们会感受到痛苦,如果我们感到痛苦,即便我们看上去没有失去什么,我们也受到了伤害,比如视若珍宝的女儿出嫁、比如深爱的父母离婚——我们实际上没有失去他们,但我们为此感到痛苦,那我们就是受伤害了。反过来,无论我们失去了什么,只要我们并不觉得痛苦,那就不算受伤害。前几天有一个新闻,一个保安中了彩票大奖后当即离职,连半个月工资和电动自行车都不要了——他的确遭受了损失,但他完全不在乎,那么他就没有受伤害。因此,虽然人生是虚幻的虚假的,但只要我们会感受到痛苦,我们就会受到伤害,我们就需要去对我们的言行和整个人生负责,我们就需要戒恶扬善,甚至更需要修行、觉醒,最终脱离这个虚幻,不再无限的从一个游戏到另一个游戏。这也是佛提倡的,要觉悟人生是假,不要心为境转,不要念为八风所动,而该借假修真、勇猛精进的修行,最终破除执迷,从而脱离轮回,了却烦恼、再不受苦——这其实是让我们从一切中回归于“一”中。游戏虽然是虚幻的,但玩游戏我们也会体验到害怕、压力、焦虑、愤怒、绝望等痛苦,要如何根本上摆脱游戏带给你的负面情绪、痛苦,或者说烦恼呢?靠练级、收集厉害的装备、学习厉害的技能或魔法吗?不,那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治标不治本,不究竟。究竟之法唯有不玩游戏。佛家倡导的修行、证果,就是让我们脱离这个六道轮回的游戏的束缚,从而从无尽的烦恼&痛苦中解放我们,这就是“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但,佛不能代劳,谁也不能,佛也好、上帝也好、神仙也好、神圣喜悦也好……他们只能通过我们的双手来拯救我们,换句话说,我们要依靠自救来解放、来解脱——这就是这个游戏的规则。另,神圣喜悦说“这个世界(指地球)处于低密度意识状态。当然这是一般的常识——每一个低密度都有一个比它高一级的创造者。你在每一个密度或层次都会有一位比你高一级的‘高我’;这样一直上溯,直到‘一’。”也就是说,“一”不是直接分裂出“一切”,而是像金字塔模式,由“一”分裂出第一层存在,第一层存在向下分裂成第二层存在,以此类推(理论上是无穷尽的),这些被分裂出来的存在加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一切”。那么我有必要更正一个概念,在此我把“神我”定义为至高“高我”,即“一”,而相对于分裂出下一层存在的上一层存在则称之为相对于下一层存在或更下层存在的“高我”。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3
Q: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A:我们都是玩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受苦的、受惩罚的,我们并不是被贬入凡间的,我们是带着某种目的来体验的。就像逛街,有的人想买衣服,有的人想跟心爱的人散散步,有的人想带孩子出来玩——目的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来玩的。既然如此,不必太计较得失,不必去压迫自他的灵性,在人与我、得与失、争取与放弃、执着与放下、现在与未来等诸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轻松、愉快的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体验这个游戏,去满足自己的体验需求,至于结果,并不重要,体验游戏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结果。体验新的东西,或者说探索未知,或者说深入的学习,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成长,而成长又是为了什么呢?以我现在的认知去判断,就是为了乐趣吧,要不也怪无聊的。神圣喜悦说“在这个过程中,你越来越意识到你是自己现实的创造者,并且越来越熟练地掌握现实创造的技巧。这意味着每一个人将创造自己的道路,体验自己的创造。”我们作为玩家不是傻呵呵的玩乐,而是从玩乐中学到东西,并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然后主动去影响这个游戏。啊!突然一个闪念,学习也许不仅仅是为了摆脱无聊,也许是为了建造一个更完美的世界,从而需要探索、观察、分析、学习、验证各种设定,比如秩序、等级、能力等。阿弥陀佛就是游历了诸方佛土,吸取了他们的优点,才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玩是为了充分体验各世界,学是为了充分学习各世界的经验教训,创造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所学,不断重复玩、学、创造的过程,我们就能掌握越来越多的“真才实学”,然后用这些“真才实学”创造出更完美的世界。嗯,这好像也说得通,但还有待验证。存疑。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4
Q:什么是量子?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比原子更小的是亚原子,比亚原子更小的是粒子,而量子是目前已知的最小个体单位。也就是说,物质是由量子构成的。那么意识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意识也是由量子构成的。也就是说,以前我们认为一个想法和一个实物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东西,分别属于意识和物质,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由量子构成的,因此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至于何时何地及如何转换,那就要看满足了什么条件。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到底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那要看具体情况。就像水是液体,冰是固体,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大“阵营”,但它们都是由H2O水分子组成的,因此必定可以互相转换,而到底是水变成冰,还是冰变成水,则要看温度了。又像塑料椅子和塑料桌子,虽然彼此是完全不同功用的家具,但都是由塑料做成的,因此可以相互转换,需要机器将成型的塑料制品打成塑料颗粒,然后再重新定型,就可以实现转换。我们很难理解完全不同的东西会互相转换,但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本质上都是由量子组成。综上所述,我做一个总结,1只要是有共同点的存在,互相就必定可以转换(或者说决定、影响、改变)。2越共同的存在之间越容易互相转换。3已知的一切存在无非是意识和物质,而意识和物质只是量子不同的表现形态,所以一切存在都有共同点。4一切存在也都有不同之处,没有绝对完全相同的两个存在,而不同之处无非是属性(种类)和量级(强弱、大小、多少的程度)。5转换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属性克制和力量对比的情况,同时也受所处环境和概率的影响。就像《口袋妖怪》对战一样,攻击招式能造成什么伤害主要取决于招式的属性和对方PM的属性对比+招式的威力&自身攻击力和对方PM防御力的对比,同时也跟携带道具、天气等环境因素和命中率有关。因此这就解释了一个困惑——为什么说意念可以改变人生,但我们却不能随心所欲的、立竿见影的去改变我们的人生呢?如果我们想创造、修改、删除一件事或一个东西,那么这件事或这个东西只与我们自身的关联度有多大呢?比如我家里的一个勺子,而我是独居,也几乎没有其他人来我家,那么可以说这个勺子只与我的关联度极高,那么我想破坏这个勺子就是轻而易举的、是马上可以实现的。又比如我开车上路,别人也开车上路,虽然我的车是我自己的,但与路上其他汽车的关联度也很高,即只与我的关联度一般高,因此就算我不撞别人,也不能阻止别人撞我。又比如军事重地,里面的勺子我不能破坏,我也不能开车在里面走,因为那里只与我的关联度极低。当我们急需达成一个愿望的时候,渴望实现并不能很快的、有效的实现,因为我们急需达成的愿望都是我们不能马上就搞定的,而我们不能马上就搞定的原因是它们只与我们的关联度很低,我们对只与我们的关联度很低的一件事、一个东西的控制力很低,所以当我们急需达成一个愿望的时候,渴望实现并不能很快的、有效的实现。有一点烧脑、有一点绕,但就是这个道理。不过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两拨千斤”、杠杆原理、多米诺骨牌可知,小的力量是可以战胜大的力量的,但不可能以直接的方式,只能以间接的方式。也就是说,大力量直接战胜小力量,小力量要想战胜大力量就要借助、引发、撬动、联合其他力量,最终以更大的力量组直接战胜大力量。打一个比方,你5岁,你被一个12岁的人打了,你是绝对打不过他的,然后你叫来了你20岁且练散打的哥哥,那你能不能打败那个12岁的人呢?当然能。但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考虑属性克制、所处环境和概率的影响,否则就不能成立。所以改变你的人生甚至是人类历史走向甚至是地球生态,理论上都是可以的,但你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直接去作用,因为你的人生涉及到很多人事物,而人类历史走向和地球生态更是涉及太多,换句话说,那些事只与你的关联度低,因此你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直接作用的,你需要通过你的意愿和力量来激活大家的意愿和力量,然后让大家用大家的力量去直接作用。用佛的话来说,这些都是共业,要“编辑”共业,那就需要共力。所以6“什么”只与“我”的关联度越高,“我”相对于“什么”的量级(决定力)越大,“我”越能快速、完整的对“什么”实现我的意图。7在只考虑量级的前提下,永远是“大的”直接干掉“小的”,但“小的”可以通过激活“其他的”使“总体的”比“大的”更大来战胜“大的”。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4
Q:自由意志是包括邪恶在内的自由吗?
A:《扬升书》中神圣喜悦说“如果你现在坚持认为,任何角落的任何人都一定要与你共享同一套真理,那就相当于在强调,每一个人(包括你在内)都一定要停止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保证大家的角度维持不变!显然并不会发生这种情况。那些认为只有一个真理的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其他人都要同意他们——他们逐渐会发现,自己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变得越来越气愤,认为别人都做得不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往往要与整个世界斗争来‘纠正’他们,使整个世界都符合自己的想法。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这样的人为自己创造了极大的痛苦和冲突,永无休止,直到他们自己想明白——容许他人表达各自独一无二的真理。”我就是他所说的“越来越气愤”的人,我的终极理想就是把这个世界推向正确的运行轨道,让这个世界恢复正确的秩序,我不在乎我会失去什么,因此我更加不在乎别人会失去什么,我不在乎任何泯灭人性的破坏,只要破坏是为了新生。我觉得我像是一个背负信仰的战士,我所渴望的不是生存和战利品,我只渴望战争的胜利,我为敌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为自己带来痛苦和伤害,尽管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并不喜欢伤害任何人,并不喜欢让任何人感到痛苦,我自己当然更不喜欢受到伤害、感到痛苦,但我的理智告诉我,如果是为了大义,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这样的我,是伟大的,也是可怕的。假如不需要任何冲突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合理,我自然是极为愿意的,但我不认为会真的没有冲突——也许正是这个想法才导致了冲突也说不定。其实我内心深处羡慕并想成为一个八风不动的修行人,我向往那种云淡风轻、悠然自得的生活。但是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干“脏活”的,比如扫大街、倒垃圾、掏大粪、通下水管道、外科手术、法医解剖、火葬场烧人,以及伸张正义。为什么不能是我呢?那些只愿意利己,甚至在不利己的情况下也想要害人取乐的聪明人,我实在是做不来啊。如果坚持我所认为的大义是一种愚蠢,那我也没有办法,那就是我的本性,我不愿违背自己的本性,因为那太过于痛苦了,我无法承受,我宁愿背负我的大义承受其他一切的伤害和痛苦。啊!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别人,或者说那些被我判定为不可理喻的人,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呢?也许他们也只是像我一样,顺从了他们的本性而已啊。哇,这么一想,好像也能理解他们了,我对他们的愤怒瞬间清空了。但我也有了新的疑惑——他们也是对的吗?是的,如果深究起来,世界本无所谓对错,对错是由人们的分别心划分出来的。可如果放下对错,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前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觉醒吗?不以得失、对错来指导我们前进,而以体验,以玩、学、创造来提升自己,以不断的觉醒来作为人生的方向吗?好像很有道理。但如果这样想,坚持我们的本性,比如我坚持我的大义,那么这是不是也是体验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和觉醒所要经历的过程呢?好像也是。那么我坚持大义又是对的咯?我觉得神圣喜悦说得有道理,可是由他的话最终推导出我的坚持也有道理,但他的话看起来又是在否定我的坚持,啊,大角星人喜欢的悖论出现了。我要二选一吗?或者我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不是我对神圣喜悦的话理解得不够到位?虽然神圣喜悦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击了我,但我反复和自己的内心确认,我感到我的内心对此总是给我一个明确的反馈——他说的有道理。不,不能陷入非此即彼、彼此对立的死胡同,要跳出来去思考,如果ABCD四个选项之中没有正确答案,那就应该选E……我再一次“审题”,神圣喜悦只是指出何因导致何果,并没有否定、批判和指责,所以是不是能看作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呢?我尊重个性,我甚至喜欢各个存在分别鲜明、独具特色的多样性,但同时我也尊重共性,更尊重个性与共性的平衡。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任何个性都是被允许存在的,包括罪孽与邪恶,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我的内心告诉我,无论发生什么,都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哪怕没有好结果——那也是体验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就像只要学习,就一定会做错题,如果怕错而不去学习,那才是最大的错误。只要坚持去学习,即便错的越来越多,但对的也会越来越多,不要拘泥于一时之错所带来的打击、挫折、损害,痛苦本来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要看得长远些。嗯,我想通了,我会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不会太在意结果,我也不会对于别人的想法、语言和行为而感到太过于不解、愤怒、仇恨等痛苦,我会做这样的观想——我和我本来看不惯的人,我们都是演员,在拍一部剧,我恰好在这部剧里演好人,他们恰好在这部剧里演坏人,我们只是在演戏,我也不是真的好人,他们也不是真的坏人,在下一部剧中,也许我要演坏人,而他们演好人呢。我的善行是假的,他们的恶行也是假的,我们对彼此造成的伤害也是假的,一切大事小情的结局都是假的,这只是一部剧。既然如此,我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的角色在剧中的结果是什么、我在剧中在意的事情最后怎么样了——重要吗?一部剧而已,都是假的,争什么呢?剧本怎么写,我就怎么演就是了,演好下一场戏,其他不用想那么多,放轻松一点,我只需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是的,我的内心告诉我“是的”,我要放下的不是我的大义,而是我的执着,我不该是一个悲壮的战士,我应该是一个敬业的演员,我只负责演好我的戏份,其他的事由其他的人来完成,那不是我该操心的。当然,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还需要时间,但我相信,我会很快就能提升到那种适度积极、总体平和,一个转念就能将一切烦恼都抛却的境界。我有这种预感。嗯,到时候,我的整个人生就会像世界首富去农家乐体验一下采摘一样,大概是那种轻松的、居高临下、不求得失只为体验新鲜事物的心态。我再一次感觉到,重要的不是我们对外界做了什么,也不是外界对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那些“什么”,以不同的角色身份、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时机缘分去体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收获的,尽管以我们现在的认知去看,我们并不确定那种收获究竟有什么用。不重要,不必想那么远,正所谓“活在当下”,积极准备演好下一场戏,但也不执着于结果,这就够了。我想停止这个话题了,但不知为什么,我舍不得停止,我还想再说下去,哈哈哈,可能是一部分“我”还没有听够吧?哈哈哈,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最喜欢听自己给自己讲课了,有时还会自己跟自己讨论,这样的课堂让我觉得快乐和温暖。那就再多说两句吧,我们总想有一个确切的指导,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第三步怎样,一直到最后一步成功。如果能有这样的指导或者计划那当然很好,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不大确定,或者根本无法确定,只能“摸着石子过河”,只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调整好方向,做自己真正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至于结果则不必太计较。其实,也许,我们在黑暗中真正要寻找的并不是光明,光明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在黑暗中找不到任何光明,但必须经历这些,我们才能醒悟,当我们在“外”苦苦追寻光明却不得而感到绝望的时候,就是我们转向“内”看一看,就是“回头是岸”的契机。写到这里,我做了一个深呼吸,我告诉自己“放松,不急,看似没有尽头的路实际上是有尽头的,只是到达尽头的时间不能用距离除以速度来算出,因为终点不可见,但我们不必知道那个时间,我们只需要演好下一场戏,如果演不好,就要重拍,只会让杀青延期。”是的,很多我们认为重要的其实并不重要,去遵循内心的声音,不要担心听从内心的声音会让我们损失些什么,损失也是体验的一部分,缺少损失是不完整的,何况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不在于得失。好了,这个话题可以结束了,我没有什么想说的了,最后祝愿大家所有的痛苦都能早日变得寡淡——不是因为麻木,而是因为觉悟。另,不要在意现在失去了什么、没有得到什么、犯了多少错、受了多少苦、现在多么弱小不堪,也不要惧怕未来可能会失去什么、得不到什么、犯什么错、受什么苦、多么不堪。毛毛虫爬的那么慢,它会越爬越快吗?不会,它会变成蝴蝶快速自由的飞于花丛之间。不要以线性+惯性的思维由现在推导未来,只要你觉悟,你就可以“跳级”,但如果执迷不悟,很可能再怎么努力也只会原地踏步,所谓“思路一变市场一片”嘛。多花时间去思考,你并不需要那么忙,你大部分的“刚需”是你认可了别人想要灌输给你的想法,然后由你强加给你自己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当你不再强加给自己,当你不再认可那些想法,你也就没有那些需求了。而这就是你走向觉醒的第一步。加油,让我们一起努力变得更好。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5
Q:否定、接纳和利用别人的视角?
A:《扬升书》中神圣喜悦说“你的真理基于你的个人经历、知识以及看法。如果你经历了某些事情,你就会相信那个经历是真的。逻辑上讲,如果其他人经历了其它事情,那么他们就会有不同的信念。假设两位存有相互讨论各自的生活信念,如果他们是不成熟的灵魂,就会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相互争吵以强迫对方认同自己。而如果他们是成熟的灵魂,双方会承认有不同的真相。另一方面,如果是大师级的灵魂,他们会真诚地认为,对方所提供的角度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如果你能问自己‘在何种情况下,这两种真理都是真的?’那你就像大师一样思考问题了。你就会开始接触‘卓越真理’,它会给予比你从自己的经历中所得到的真理更为广阔的视角。这样你的成长不仅基于自己的经历,还能从他人的经历中获益。”说得非常好,武断的否定别人是令人讨厌的,因为善良和避免麻烦而包容别人不能说错,但我喜欢不起来。可如果去深度思考别人为什么那么想、那么说、那么做,又能想到他们那么想、那么说、那么做会产生什么效果(包含利弊),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相对应的效果,并且最终我们想通了,那么一方面我们就自然能包容别人了,我们甚至会觉得他们那样很合理,另一方面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就会更全面,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所思、所言、所行。这个思路很棒。我早年认为痛苦是来源于弱小,如果我们足够强大,那就不会痛苦了。但强弱指的是哪种力的强弱呢?现在我的答案是认知力。你想不通才会有痛苦、才会有烦恼,你想通了就不痛苦、就没有烦恼了,甚至还可能因为这个痛苦和烦恼的契机而收获“妙方”,反而帮你解决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这就是佛说的“转烦恼为菩提”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思考、都要有思想、都该去觉悟,不管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都需要减轻痛苦和烦恼,而要达到这个效果,最究竟的方法就是去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要提升自己的认知,首先要敞开胸怀,要提升自己的器量——胃口是无法消化那些它容不下的食物的。神圣喜悦又说“你最终会理解,你所相信的,就是‘你的真理’。它对你来说是真的,就目前来说,仅此而已。同时要有准备,你的真理也会改变。用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真理,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真理如同你的真理一样真实。”这番话有很强的应用性,就是再次劝诫我们不要以己度人,把我们认为的正确合理强加给别人。比如老师认为他的教学方式应该很容易让学生懂,但学生也许很难懂。比如家长认为他说的道理很有道理,但在孩子看来也许没有道理。比如商家认为自己做的产品消费者一定喜欢并抢购,销售觉得自己说了那么多一定能让消费者动心,但消费者也许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反感。比如将军打仗,他认为敌人一定会这样想,但敌人也许是那样想的。比如大龄剩女认为自己学历高、家庭条件好、长相漂亮、身材保持好、自己收入高会给自己加分,所以她们一直在等待各方面俱佳的优秀男士,而优秀男士也许只想找一个年轻、单纯、可爱、服从性高、脾气超好、没被很多男人染指过、容易生孩子、愿意为丈夫牺牲跟丈夫一条心的女孩为妻。刘銮雄那么有钱,什么样的明星模特美女没睡过?但他最后娶了相貌、身材、家世、赚钱能力都平平的甘比为妻。优秀的男人更容易爱上一个奴型的女人,一个表现出来愿意视自己为“臣妾”的女人,即便独立,也要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一个女人不需要依附男人,同时需要男人讨好她,那么她可以找到一个脾气好的男人,但很难找到一个优秀的男人,除非她认为脾气好就足够优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人与人之间认知的不同会导致认知对接的错位,其结果就是我们按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做,但最后却没有“好下场”,于是我们困惑,从而痛苦,进而去责怪别人不对,甚至矛盾会激化引发对抗,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没错,他们也认为他们没错,以这样的模式去想去说去做,结果只能是无尽的痛苦——生活中这样的事故还少吗?《佛子行》中说“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我们换一种说法“固执己见偏孤行,征战外敌反自戕”。我们可以改变别人、影响别人,但我们要“知己知彼”,不去审视和分析对方并找出最有效驱动对方的方法,而是我们觉得有效就去做,结果只能是无效甚至适得其反。当然我们也不能偏听偏信,敞开大门允许别人的意志来主宰我们的人生,这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正确的做法是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情况千变万化,平衡点的位置也千变万化,不可一概论之,所以我不能给大家一个具体方法,但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方向——不要默认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为敌人并去攻击,而是观想自己是一个动物学家,把自己、别人、事情、物体、环境等一切存在都当成是某种动物去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并得出客观的报告,并且根据后续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再实时更新这份报告,然后以这份报告来学他好的部分&保持自己好的部分、吸取他的教训&引以为鉴、看到自他的运行原理并有效的驾驭自他、了解自他所想所说所做的原因而释放自己的疑惑,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不过按照神圣喜悦的思路,没有正确一说,有点“雷霆雨露俱是天恩”的意思。当你需要什么,那个“什么”就对你有价值,你为获得它而去想、去说、去做对那时的你来说就是有意义的、正确的、好的。当然,你需要什么和你认为需要什么又是两回事。哈哈,可能看到这里会有点懵吧。没办法,语言是有其限制的,但求意会吧。总之,我们要追求的不是谁认为或普世公认的正确,我们要追求的是自由意志,是我们真正想走的道路——包括贪嗔痴。作为一个人,我支持正义,但作为思考者,就像我之前说的游戏比喻和演戏比喻,得失、对错、正邪、善恶都无实意,因为都是假的,你会因为一个人在游戏里拯救了世界而把他视为英雄吗?当然,会有人说,我们活在现实里,现实是不一样的、是真的。我不反驳,因为我自己也不能完全把这个世界当做是假的,但显然,我的思想远不像我的感觉那么受限,我的思想着力于不断的打破框框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是一个永远满怀激情与热忱的探险家。我对自己说“由他去吧,有这么个人,也挺有趣的。”但我认为的有趣,在别人看来或许难以接受,所以如果我说了什么让你感到痛苦,请你把我当做一条汪汪叫的狗吧,你不用极力的反抗我,因为我并不想征服你,我只是小声的招呼同伴并跟他们分享我的信息。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5
Q:怎么做才是对的?
A:我认为甲命题是对的,然后我由甲命题推导出乙命题,又由乙命题推导出丙命题,最后由乙命题推导出丁命题,好,到此为止,因为“丁”后面是什么我记不住。那么这时我们有可能发现丁命题是违背甲命题的,那么是丁命题错了,还是甲命题错了?这就是悖论,我之前已经说过了,两者共存,也都对,但具体到一件事上哪个才算正确,要看在什么前提下。比如男人站着尿尿,女人如果蹲坑就是蹲着尿尿,女人如果坐马桶就是坐着尿尿。现在暂时把性别拿到,我问“人是怎么尿尿的?”张三说“站着尿尿”,李四说“蹲着尿尿”,王二麻子说“坐着尿尿”,请问他们谁说错了?甚至于加上性别,男人在拉屎的时候不也是蹲着或坐着尿尿吗?女人在洗澡的时候能不能站着尿尿呢?甚至仰泳的时候还可以躺着尿尿——上火的男生不建议在泳池这样。前提越大,越难界定对错。其实跟悖论不悖论也没关系,任何看上去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存在都是如此,都不能说谁不对,谁都有对的可能性,但最终对不对的要看前提。但悖论的有趣在于,它通过理性的推导,由非此即彼的“此”推导出非此即彼的“彼”的合理性、正确性。这又证明了什么呢?如果不能打破限制的框框,你看到的是这证明了“此”是错的,或者推导本身出错了。但如果你能打破限制的框框,你会发现非此即彼的“此”和非此即彼的“彼”是相通关联的、是共存的,所以要么它们都对,要么它们都错。换句话说,我所谓的“限制的框框”就是指割裂,你把它们割裂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你不会想到它们是相通关联的,但如果你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我打个比方,比如说手心手背,你用一根针刺入手心,不断将针深扎,最后针会刺穿手掌,针头从手背出来——这个过程像不像从“此”推导出“彼”呢?那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手心不存在?说明针刺的方法错了?不,这恰恰说明了手心手背是相通关联的、是共存的。如果你能理解这点,我要开始进入真正的话题——在承认对错标准的前提下,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要加上“在承认对错标准的前提下”?以人的角度来看,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包括对错、得失、好坏、正义与邪恶等,这没有错。但以神(造物主)的角度来看,二元本来就不存在,是无实意的,因此无所谓对错、得失等。人和神是相对的,比如你写一部小说,里面有好人坏人,那么对于这部小说来说,你就是神,你笔下的一个人物叫王富贵,这个人特别坏,但你会恨他吗?他的坏还不是你写的?是你创造了他的坏,他的坏是来源于你,他干的所有坏事都是你写出来的,你恨他、恨他的恶行做什么呢?但这个话题不展开,这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回归主题,我们在思考怎么做才对的时候,很容易就会着眼于“怎么做”,即做事的方式方法上,这实际上是不全面的。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对的方向是什么?是态度、是心态、是如何看待。举个例子,复仇对吗?在美国,白人欺压黑人,那么如果你是神,你帮助黑人击败白人,并让白人做黑人的奴隶,就像当年白人奴役黑人那样。这样看起来好像很爽,坏人受到了惩罚,受到了正义的制裁,可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是让欺压的主体和客体对调了而已。又比如农民起义,农民被剥削被逼得活不下去了,于是起来反抗,假设他们推翻了君主然后自立为王,所以呢?改变了什么吗?新上台的统治阶级,他们就不吃人吗?就不欺压民众、搜刮民脂民膏、就会顾及百姓疾苦吗?就算他们能做到,他们的继任者呢?坏人并没有消灭,只是换了个坏人,所以复仇没有用,但是,反抗并不是被禁止的,被禁止的是错误的态度、心态和如何看待。那么是不是说即便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前提下做同样的事情,他心态对他做的就对,他心态错他做的就错呢?是的,正是如此。那不对啊,一个人开着汽车故意撞死他的仇人和一个人开着汽车非故意撞死一个陌生人,心态是不同的,但结果是一样的——被撞的人都死了啊,对于这个人和他的家属来说,肇事者故不故意有区别吗?没有。那么这不就是说明心态不影响结果吗?我想问一句,是不是故意撞死人,会不会影响法律的量刑?会。那你能说心态不影响结果吗?哈哈,你看,二元对立是表象,实际上它们是一体的,都不为错,最终都要看你给出怎样的前提、划定怎样的范围。被压迫可以反抗,但也有个词叫“矫枉过正”。为什么会矫枉过正?因为仇恨,所以要加倍讨回来,所以原本的羊变成了狼,这就没有意义,就会变成“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摆正心态,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战,那这个反抗就是对的。只是在反抗中,尤其是军事冲突中,由于双方损失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很容易会产生仇恨,最后不是张三欺压李四,就是李四欺压张三,而任何一方欺压另一方,都会种下反抗和仇恨的种子,过一段时间,新一轮的反抗又开始了……总之很难突破轮回的锁链,达到和谐社会的安乐状态。至于汽车撞人的例子,故意杀人和不故意杀人固然是一种心态,但即便不故意杀人,又为何最终导致撞人结果?是开车不够集中精力,还是粗心大意了,还是因为错误的驾驶习惯导致的?那么这些又算不算一种心态呢?如果没有以上心态,是不是不故意撞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当然,我说了,二元本质上不是非此即彼的,因此的确有“不管持有什么心态,结果都那样的”的状况,但无论结果受不受心态影响,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心态和看待总没有错。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总是没错的,比如开车系安全带,不是哪次都有用,但有用的时候就能管大用,而且系安全带也没什么成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对于“怎么做才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只要心态是对的,做什么都对。但,怎么样心态才算对呢?又拿开车撞人举例,不故意撞人的心态是对的,但是开车不够集中精力、粗心大意、错误的驾驶习惯呢?这又是错误的心态了。所以又很难一概而论如何才是正确的心态。情况千变万化,所以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想要靠“抄作业”那么便利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很容易就“水土不服”。各位还是要尽可能的“知其所以然”,然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最后,我临时想到一个对二元对立的补充,我不知道塞哪儿合适,就塞这里吧。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性和神性,就如同我们玩一个电子游戏,我们既会有代入感作为一个游戏角色存在,同时又会作为一个地球人存在。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游戏?不必也不该在人性和神性中二选一,二元看似对立实则统一,让他们恰到好处的轮流坐庄,就像我们安排好工作和娱乐的时间一样,你不能说工作和娱乐是对立的、是冲突的、是需要二选一的,不是吗?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5
Q:关于亵渎上帝?
A:《扬升书》中神圣喜悦说“‘亵渎上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认为你有能力冒犯上帝,或是伤害上帝的感情,这个想法本身就是荒唐的。……任何一件你做的、说的短暂的小事都不可能冒犯上帝。事实上,由于上帝是无限的,它比那些事要宽广得多,所以完全不可能。”迄今为止,《扬升书》是我看过的且我能理解的最具有含金量的书,所以我不得不经常大段的引用其中段落,是的,我很赞同神圣喜悦说的。上帝、神仙、佛陀,它们如果如它们所说、如我们所想的那般无所不能,那么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无法伤害它们的,我们只能伤害自己和别人,尤其是打着它们的名号为自己谋私利的人。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尊敬它们,尊敬它们就是尊敬我们自己。但我们一定要清醒,不要让我们对它们的尊敬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想想那些以神之名展开的诬陷、折磨、奸淫、劫掠和屠杀,神真的需要那样吗?不,人才需要。就像我们养一只猫,有的猫会跑到外面给我们抓老鼠吃,我们需要吃老鼠吗?神不需要我们的付出,我们只需要帮助自己和别人,神也不需要我们替它来裁决谁、伤害谁,它自己那么厉害,需要我们代劳吗?因此神绝不是一个需要我们供养和保护的存在,但统治阶级是一个需要我们供养和保护的存在,这就是真相,这就是政教合一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剥削民众,但至少还会给他们一口饭吃,而那些以神之名剥削民众的人(不包括自愿的捐献,这里特指强制性的收税或软磨硬泡、连哄带吓唬的强迫人捐献),他们只需要许诺就够了,而且民众不敢质疑、不敢反抗,因为那样做会下地狱——以神之名是多么的便利。只要自称代表神,就可以犹如君主一般去裁决、役使、盘剥民众,而他却不需要付出什么,也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这真是最完美的政权和生意。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6
Q:关于存在也是力量和跑题?
A:《扬升书》中神圣喜悦说存在也是力量,这其实很好理解,比如做爱的时候,女人躺在那里,男人插进去开始运动,女人并没有做什么,都是男人在做,但女人产生了力量,或者说能量、效用、效力、价值。当然如果女上男下,男人不动也一样产生力量。又比如富二代泡妞,他们不需要给女人花钱,他们只需要让女人看到他们有钱,比如给女人看自己的豪车、带女人去自己的别墅甚至直接给女人看自己支付宝里的余额,这就足以让拜金女主动献殷勤了——钱&财产只是存在就发挥作用了。又比如80多岁的老人,如果死了,家人会难过,他们不需要这个老人为家里赚钱,也不需要老人做饭洗衣服做家务,他们只需要老人活着,仅仅是活着就能给家人一种精神力量。又比如工艺品,不能用只能看,其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扬升书》中作者与神圣喜悦的对话跑题了,于是作者急于回归主题,并认为跑题有点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神圣喜悦否定了作者这个想法,哈哈,我赞同,我就是不管聊什么都能一下子离题万里,但,何必拘泥于这些呢?要尊崇内心的声音,想到哪里就聊到哪里,一切所思只要有用、有含金量就是好的,跑题不意味着浪费,说无聊的、含金量低的话才是浪费。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6
Q:《扬升书》中暗民故事和神圣喜悦的解读所带来的启示?
A:暗民故事和神圣喜悦的解读太长了,就不引用了。我简略概述一下,人会分为偏物质属性(注重现实、相信证据、在乎权力财力武力等物质层面的好处)和偏精神属性(注重理想、相信可能性、在乎更高提升和愉悦等精神层面的好处),偏精神属性的人受到偏物质属性的人的压迫、否定甚至伤害杀害,但最终,很多偏精神属性的人得到了提升,获得了极大的力量,从而变成了相对的超强者,即神(拥有超强力量的利他主义者)和魔(拥有超强力量的利己主义者),而偏物质属性的人远远不如神和魔厉害,因此三者形成了人、神、魔的关系,且在这个关系中,神和魔成为了赋予者、支配者、裁决者,偏物质属性的人成为了接受者、被支配者、被裁决者。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人、神、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质上来说是指弱者、利他强者、利己强者。比如制造飞行器想在天上飞的人,一开始也被人嘲笑、打击,后来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帮助人类实现了交通的革命。但莱特兄弟并没有享受到发明的红利,反而是美国的金融家、军方篡夺了他们的发明而为自己谋利,他们利用飞机大肆赚钱和破坏和平。那么在这个案例中,莱特兄弟就是神,美国的金融家和军方就是魔,其他人则是人。所以不要被神与魔的神化色彩所束缚,所谓神与魔,也只是相对超强的存在罢了。那些拥有远超于常人的强大力量的人&集体,就是相对的神或魔。因此地球上一直都存在神与魔,尽管他们有着人一样的身体。到这里为止,应该很好理解,但接下来,就相对有点难以理解了,我自己也感到有点吃力。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当偏物质属性的人见证了偏精神属性的人获得强大力量后,偏物质属性的一些人由之前的盲目质疑、鄙视偏精神属性的人+盲目的相信、崇拜偏物质属性的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盲目的相信、崇拜偏精神属性的人+盲目质疑、鄙视偏物质属性的人,这些人变成了信徒。但大家要理解,我所谓的神和魔是相对超强的存在,因此我所谓信徒并非是狭义上信奉宗教的人,而是广义上信奉强者意志的人。并且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就会得到什么——这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表现,如果不能理解或认同意识能决定物质,那么后面的就不用看了。这里我再次跑题一下,因为我突然想到一个点,就是在“认可意识决定物质和物质决定意识都对”的前提下,二者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成为现实?我认为是看谁的力量更强,如果一件事中,意识的力量大于物质的力量,则趋向于意识决定物质,否则便趋向于物质决定意识——有多“趋”就看大多少了。我打一个比方,蹬自行车踏板的驱动力可以让车加速、前进,刹车车闸的阻力可以让车减速、停下。那么,到底这个自行车是加速、前进还是减速、停下呢?那很简单啊,就看谁的力量大。有的自行车比较破旧,刹车块会松动并贴在轮胎上,就算不捏闸,也是自带减速效果,但还是可以骑,因为驱动力大于阻力。可如果是刹车效果非常好的自行车,把闸捏死,让一个老头去骑,那就很可能纹丝不动,因为阻力过大。意识和物质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驱动力和阻力比的是物理力,而意识和物质比的是量子力。我做个小结,意识和物质都是由量子构成的,因此谁的量子力更大,谁就能主导对方。回归主题,一部分偏物质属性的人转变为信徒,即转变为偏精神属性的人,他们渴望超强者来引导他们,他们有这种愿望,于是他们就能感召来超强者。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他们最先感召来的是魔,为什么神和魔都是超强者,而信徒最先感召来的是魔?神圣喜悦说“你的情绪就是你的创造工具。如果你用爱来创造,你就会得到你真正想要的;如果你用恐惧来创造,你就会得到你不想要的;如果你用怀疑来创造,你就会得到混合物,或者什么都没有。”中国有三句老话叫“怕什么来什么”“好的不灵坏的灵”“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不就对应了神圣喜悦的话吗?但是,人的情绪不仅有爱、恐惧和怀疑,所以我改一下,心态决定“意识如何决定物质”——积极的相信会让现实趋向于最好的打算(一极),消极的相信会让现实趋向于最坏的打算(另一极),不相信(包括怀疑、半信半疑和完全不信)会让现实趋向于无打算(中间点),心力(心态的强度&持久度)大小与趋向的速度&幅度成正比。信徒最初的情绪是恐惧+怀疑,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这种情绪之下感召来的就是魔。对此,我不认同,因为我解释不通。我更想这样去解释为什么魔先到——神并不想干预人,但魔想要利用人,所以魔先来人间,当魔残害人到很大程度,惊动了神,神才决定来人间帮助人。这样说你们不大能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张三是一个好人,他虽然喜爱、热爱野生动物,但并不想杀害、伤害野生动物,它也不会去帮助一些野生动物免受另一些野生动物的伤害,像是帮角马在迁徙中不被鳄鱼吃掉这种事,简单来说就是不干涉野生动物的生活。但李四是一个坏人,他为了象牙、豹子皮等野生动物的身体部位而来到野外去猎杀野生动物,通过牺牲野生动物来为自己换取利益。这种恶行愈加严重,张三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生怜悯,于是决定去救助那些野生动物,于是来到野外建造野生动物保护区,甚至抓捕偷猎者。又比如藏羚羊,是先有的藏羚羊护卫队,还是先有的偷猎者?那肯定是先有偷猎者啊。又像是病和药,总是先有病,人们才会研究对治的药。神和魔也是这个道理,一定是先有魔、先有坏人、先有利己,才有神、才有好人、才有利他。总的来说,我同意神圣喜悦关于创造(感召)的描述,但我不同意他关于魔先来的阐述,准确的说,我不同意“不想要的”就对应魔,我认为“不想要的”对应……啊!我明白了!我捋一捋啊,因为恐惧会创造不想要的,而信徒们恐惧,所以他们会创造自己不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正确的解脱之道&成为超强者之道,那么他们不想要的就是错误的解脱之道&成为超强者之道,而魔为了便于自己统治人而希望给予人错误的解脱之道&成为超强者之道,这样就可以蒙骗人、削弱人而更好的使其为自己谋利,这不就对上了吗?借用微商的话“你正好需要,我刚好专业”,所以神圣喜悦没说错,的确是恐惧感召来魔,是我少算了一步。这样说就合理了,就解释得通了。但是当神圣喜悦说“现在他们又开始呼唤救星了。但是,这次他们是带着心中的希望呼唤的。因为在彼此的眼中,大家能看到爱和慈悲。”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之前神圣喜悦说信徒产生了恐惧是不恰当的,前面的恐惧和后面的爱&慈悲对不上。我觉得“自私”更合理,也就是说,信徒一开始想成为超强者是为了利己,因此感召来利己的超强者,也就是魔,当信徒被魔长久迫害后,一些人生起怜悯心,想要拯救那些被迫害的信徒,这些人是为了利他,所以感召来利他的超强者,也就是神——这样说更合理,嗯,连续自己推翻自己两次,哈哈,不重要,我寻求的是真相、真理,我不在乎被谁以怎样的形式推翻多少次。这样想,神圣喜悦说得还是有瑕疵啊。佛说一切都是自己的业力感召来的,你自私就会感召来自私的人,你无私就会感召来无私的人,你不想回报父母甚至迫害他们,你生养出来的也是个混蛋,这就是因缘果报。神圣喜悦说神被感召之后开始以武力保护信徒的父亲形态、以照料爱护信徒的母亲形态、以帮助教育信徒的亦师亦友三种方式来介入,但效果都不理想,因为信徒始终不肯相信自己也可以变成超强者,他们只想成为奴隶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换来超强者的恩赐。而所有的超强者,都不是靠谁的恩赐成为超强者的,帮助是可以给予的,但主要还是靠自己的争取。但信徒不愿意争取,因为他们坚信他们不具备争取的力量,尽管他们完全具备。神圣喜悦还说超强者分三种,我称之为神、魔和佛(这里所说的神、魔和佛只是一种比喻,并非指真正意义上的神、魔和佛),信徒、神和魔出于一种无限循环的三角关系中,即无法超脱轮回,但佛已经超越了,佛看到了一切都是圆满的,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没有二元对立,只有圆满的统一。佛会帮助一切众生,包括信徒、神、魔,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但帮是帮什么、怎么帮?帮的是引导众生觉悟“轮回是假,五蕴皆空,一切本来圆满”,是以“我说了,你不听我不强求,你愿意听我欢喜,你愿意多听我就多说”的温和方式去帮。至于许愿并实现,那是一种方便法门,是在暗示你才是创造者,你许了愿、你想要未来是怎样的,然后未来就变成了怎样的,是你在创造你的未来。但大部分信徒不是这么理解的,张三求助李四帮张三一个忙,李四帮了,这件事乍一看是李四帮了张三,实际上是张三自己帮了自己,没有李四帮忙,还会有王二麻子,李四的确起到了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张三自己,但他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点,我们也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点。张三应该感谢李四的帮助,但他更应该看到自己才是驱动自己未来的动力源。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当你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帮你”,你有没有试过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想让一件事发生,结果它真的就发生了?也许是你渴望发生的好事,也许是你担心发生的坏事,你会不会觉得很神奇?其实很科学,只是你不承认、没发觉或者是别人不承认、没发觉影响到了你,你更应该相信的不是谁的认可和证据,而是你的内心,你的内心会更容易发现、了解并利用那些更青睐被内心解锁的存在。智慧像是肉眼,我们无法靠肉眼在没有路的路上走,内心是卫星导航,它能实时制造无形的线路,最终指导我们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既要思考缜密,又要用心感受,这样无论地面上有没有有形的路,我们都能畅通无阻。当你越来越觉醒,你会越来越坚定和安乐,你越来越不会受外界的影响,反而越来越能影响外界。就像佛所说“心不为境转,使境为心转”“不为八风所动”,又或者是神圣喜悦所说“按照你的实相去做,而不是被对周围事物的评判牵着鼻子走”。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7
Q:什么样的自由意志才是正确的自由意志?
A:要谈正确与否,首先要有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呢?是我们自己根据我们自己的利益需求来定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利益需求就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张三不抽烟,也极难忍受烟味,当他到一个公共场所看见有人吸烟,他就会反感,甚至走过去制止,他会说公共场所吸烟的人不道德、不顾及他人感受,会造成别人吸二手烟的危害,同时也违反了国家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条文,他会找一大堆理由证明吸烟是错的,而且他不会认为自己错了,也不认为自己剥夺了对方的自由,因为他认为自由不能是无限的,要在正确的框框内去自由。又比如李四爱抽烟,还特别喜欢跟人一起边抽烟边聊天,当他到一个公共场所看见有人吸烟,他就会很开心,甚至走过去跟人家边抽边聊不亦乐乎,同时他还会抱怨有人制止他在公共场所吸烟,说不拿烟民当人民,抽烟是给国家做贡献,因为烟草很赚钱,带动了经济增长,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还贡献了很大税收,还说自己不嫖不赌不违法乱纪,就喜欢抽个烟也有人管,太过分了,太受委屈了,太被压迫了,国家现在居然还出了规定明令禁止在公共场所抽烟——这简直是背叛,一边抽着烟草的油水,一边却反手不让烟民抽烟,这是什么道理?又比如这个世界的造物主,他看见有人抽烟,他根本不在乎,因为影响不到他。就好像网络游戏公司才不在乎玩家在游戏中PK谁把谁打败了呢——关公司屁事?所以,张三认为限制抽烟自由是对的,李四认为抽烟自由是对的,神认为绝对的自由意志是对的,即张三、李四、公共场所抽烟的人都对。张三、李四和造物主都没错,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来看问题。不止是正确的自由意志的标准,一切对错的标准都是各个存在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以自身利益需求为参数而制定出来的。你可以说他们都对,也可以说他们都错,而本质上没有对错,对错是分别心分出来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按照谁的标准来做?那当然还是要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做啦。但是这里要说明一下,自身利益包括什么?自己家人的利益算不算?自己朋友的利益算不算?精神层面的利益算不算?乃至于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需要帮助,我想去帮一把,帮助他让我很开心,这算不算我获取了自身利益?我觉得应该算,利他在本质上就是自愿出于一种渴望收获精神上满足的行为,所以利他本质上也是利己。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对错,但最好能不断扩大自身利益所涵盖的范围,越是扩大这个范围,我们在认知上越接近至高无上的造物主,或者说越能提高自己的维度。简单来说,要有容人的雅量,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利益需求,自然也就理解了其对错标准,能理解并包容其自由。当然,这只是建议,并不强迫,我自己也只是稍微往这个方向有所倾斜罢了,我自己也还在自己的人性与神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中。说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对错的本质,不要迷信自己的对错标准,但我并不想阻挠你们的自由意志,你们大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但我希望你们清楚,你那么做不是因为你是对的,而是因为那么做符合你的利益,你不必借正确之名去给别人扣错误的帽子,也不必美化自己,自认为自己是代表正确,赤裸一点,就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请识破对错的骗局,请坦诚的告诉自己和别人“我是为了自身利益才那样做的”,如果不方便说出来,至少心里要清楚,去识破那些以神之名、以偶像之名、以正义之名、以国家之名(尤其是美国)、以民主之名(尤其是欧美)、以爱之名……以什么为名都是假的,真实来讲都是基于利益。你愿意去做的事情一定是能让你受益的,哪怕也会让你损失,哪怕只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但如果没有吸引你的利益,你绝不会愿意去做任何事情。而如果你被迫去做什么,那么受益者就是强迫你的人。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7
Q: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A:偏物质属性的人不喜欢可能性,觉得没把握。偏精神属性的人喜欢可能性,他也没把握,但就是想搏一搏。就像有的人喜欢把钱存在银行,有的人喜欢把钱用来炒股。偏物质属性和偏精神属性是相对的,一个人可能在这方面是偏物质属性的,在另一方面就是偏精神属性的了。且在偏物质属性的人群里细分,可以分成偏物质属性的人和偏精神属性的人,而在偏精神属性的人群里细分,也可以分成偏物质属性的人和偏精神属性的人。比如想用钱生钱的人,他们会选择投资,那么相对于打工赚死工资且钱全存银行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偏精神属性的人,但他们的投资方向也不同,有的人选择更稳定的方式,比如买房收房租,有的人则选择更具不确定性的方式,比如跨国贸易。所以区分相对的偏物质属性的人和偏精神属性的人,主要看对可能性的接受度。可能性只是一种可能性,无法被验证绝对靠得住,否则那就不叫可能性了,但可能性也无法被验证绝对靠不住,否则也不能称之为可能性了。这就是可能性的魅力,能被这种魅力吸引的就是偏精神属性的人,至于被吸引的结果是什么,那就不好说了,所以可能性才是可能性。可能性只是一个选择,你不必一定要选择,也不必一定就不选,请宽容可能性的存在,不必一定要证明它存在、一定要兴盛它,也不必一定要证明它不存在、一定要灭绝它。可能性就像是一种颜色,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不必强求。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8
Q: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承受痛苦吗?
A:《扬升书》中神圣喜悦说“如果你通过自己的思维,选择和信念,为自己创造了某种现实,其目的是想体验一下作为‘作恶者’是什么滋味,不可以吗?举个例子说,你想通过成为一个作恶者,来尝尝欺负他人的感觉。作为灵魂旅程的一部分,你选择了它。那么我们如何执行它呢?我们要为你找个搭档……一位愿意扮演另一方角色的人,总会有一些人由于自身的某种原因,愿意体验成为受害者。”我比较能接受这种说法,因为我是一个喜欢挑战高难度的人,我玩《火焰纹章》只选最难的难度,虽然少不了挫败感,但追求真正的强大是我所喜好的,我是那种“宁做凤凰尾巴,也不做**”的人,我渴望的是真实的绝对的强大,但追求力量的代价就是承受痛苦,因此如果要获取最顶级的力量,必然要承受最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我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我也经常在想,我的人生之所以这么艰难、不顺,可能恰恰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想要经历这些,这样我才有机会战胜这些获得最强的力量和奖励。既然有想要承受痛苦的人,就要有施加痛苦的人,因此我人生中遇到的坏人就悉数登场了。这样想,我的确不该憎恨他们,我要感谢他们,就像一个舞蹈学生要感谢别人帮自己压腿一样,尽管那会让我非常痛苦。这样想,我也不该去畏惧、逃避生活中的痛苦挫折,要迎难而上,要不然不就像是我交了学费学舞蹈,但一感到疼或累,我就不练了,最后什么也没练出来,那么我的钱、时间和精力不是都白费了吗?我干嘛来了呢?这不扯淡吗?再一次的,放下得失、对错、善恶,一切都是体验,一切都是为了成长,不逃避痛苦、不仇恨痛苦,去超越痛苦、感谢痛苦,去把痛苦当药,吃下去来治疗自己的“弱”病,积极向上、百折不挠,不断去体验更好的自己。我就像一个健身爱好者,每天在锻炼身体,每天在自找苦吃,但吃苦才能让自己获得力量,我们感召来的痛苦并不一定是惩罚,也许是磨练,就算是惩罚,也要当做是磨练,然后坚持去磨练自己,最终也会收获力量和奖励。可以去对抗坏人,就像一次次举起杠铃一样,但不要心怀仇恨,我们只是在体验对抗,就像下一盘棋,我们体验对抗,但并不会真实意义伤害到谁,要感谢对手配合你,给了你那份体验,而不是打他骂他掀翻棋盘。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8
Q:有关于人性、神性、魔性、佛性、加害者意志&同化习性、受害者意志&被同化习性、自由意志&独立习性、个性&个体和共性&整体的汇总讨论?
A:首先,我认为任何一个存在都同时拥有人性、神性、魔性、佛性、加害者意志&同化习性、受害者意志&被同化习性、自由意志&独立习性、各种个性的“基因”,只不过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区别,即哪些部分是显性&显多少及哪些部分是隐性&隐多少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化现成不同的存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业力和业报,即不同的做事个体、不同的做事动机、做了不同的事、不同的做事方向、不同的做事结果。就如同馒头、大饼、烧饼、花卷都是面的不同化现一样。因此就共性来说,人、神、魔、佛都属于“一”这个整体,同时也都是“一”本身,本质上来说彼此无二无别,只是在各个方面的显性值和隐性值参数有所不同,所以在化现上彼此才有了不同。就好像游戏里的各种职业,物理攻击参数高的就是战士,魔法攻击参数高的就是法师,速度参数高的就是忍者,每个职业的特色都是不同参数化现出来的。其次我们聊聊个性,同化习性就是干涉外界的能力,想把外界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被同化习性就是被外界干涉的能力,想被外界改造成外界想要的样子;独立习性就是互不干涉的能力,既不干涉外界,也不会被外界干涉。那些强势的、蛮不讲理的、爱管人&罚人&精神操控的、爱教育人&说大道理&给人上纲上线扣帽子的、别人不听他的他就要攻击对方的、爱占便宜&欺负人&损人利己&只要自己开心就不顾及别人不开心的,这些就属于同化习性。弱势的、好欺负的、耳朵根子软的、滥好人、老实人&畏惧各种权威、逆来顺受的、容易被煽动的、做决定之前总是参考大家怎么做决定的&喜欢从众随大流的、常常觉得只靠自己不行必须要得到别人救助的、被欺负了很难过或很气愤但并不会真的反抗而更多是在想象中、口头上反抗,这些就属于被同化习性。力排众议、依然故我、坚持己见,这些属于独立习性。但同化习性、被同化习性、独立习性不是非此即彼的,有可能这三个习性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只是不同时体现出来罢了。比如一个老太太社交圈的核心领导人张老太,张老太在圈子里很有威信,她可谓振臂一呼一呼百应,跳广场舞、旅游、上老年大学等,只要她想做的,她总能召集一大群人陪着她一起做,她很享受这种感觉。然后有直销保健品的、保险的、微商的、邪教都找上了她,她被利益诱惑了,于是疯狂发展下线,赚了个盆满钵满。后来被举报,警察把她抓了,她既不去发展警察做自己的下线,也不接受警察的教育劝导,因为年纪大,罪过也不主要,所以张老太最终被放了出来,之后她依然如故。由此可见,同化习性、被同化习性、独立习性,乃至一切性质都同时同样的存在于每个个体,但不同的情况刺激会使一切性质以各自适合的不同的时间&情况&时机、方式、程度来化现。所以“为什么很多很恶的加害者原本都是很惨的受害者?”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本来就都有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基因,只是在不同情况的刺激下,以不同的时间等化现出来罢了。人的独立习性弱,同化习性和被同化习性强,所以人的人性、神性、魔性、佛性是最容易显露的,是最不容易被本性束缚的,人也是最有无限可能性的。而神、魔很难违背自己的本性,佛更是做什么都是合乎其本性即佛性的。这样来看,人比较有趣。当我们理性、客观的“回放”自己和别人的过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常常在同化&影响&操控别人或被别人同化&影响&操控。换句话说,我们常常让别人听我们的话、服从我们的意志,或者我们去听别人的话、服从别人的意志。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是我们共同创造的,是我们的共业。这也是对“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不过所谓的“另一个巴掌”是谁并不能简单的判定为事件双方的另一方。比如张三伤害了李四,那么李四是不是“另一个巴掌”呢?不一定,如果李四坐在店里吃拉面,张三醉驾撞进拉面馆把李四撞伤,那么“一个巴掌”是张三,“另一个巴掌”是张三以及很多人醉驾无碍的观念,关李四什么事?当然,在佛法上来说因缘果报,今日张三害李四,因为李四过去世害过张三,业力轮回如是,因此的确李四是“另一个巴掌”。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对错标准不同,判定结果也不同。加害者意志就是认同“我要统治、支配别人才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思维,受害者意志就是认同“我无力抵抗统治、支配,我要为统治者、支配者付出什么才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思维,自由意志就是认同“我不需要也不愿意去统治、支配别人,或被别人统治、支配,自由的活着就是好日子”的思维。最后我们聊聊是非对错。我说过,要判定对错首先要有一个对错标准,标准不同,判定的结果当然就不同。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指导我们的行为呢?如果我们以人的对错标准去做事,我们会维持人性;如果我们以神的对错标准去做事,我们会趋向于神性;如果我们以魔的对错标准去做事,我们会趋向于魔性;如果我们以佛的对错标准去做事,我们会趋向于佛性。就像玩一个有多种结局的游戏,会看我们的选择来决定最终进入哪个结局,因此我猜人生也会有一个结算时间点,也许是死亡,也许是以其他什么条件来界定的时间点,到了这个时间点,就开始结算,看看我们行为的总和是偏向人性、神性、魔性还是佛性,或者更严谨、更细致的说是偏向哪一种存在的性质(比如动物中的鱼、某个地狱里的鬼、某层天的神、某地的菩萨),我们的行为体现了我们最真实的意志,我们最终最真实的意志将决定这一盘“游戏的结局”,而“游戏的结局”就是我们在下一个时间段成为什么样的存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世间法是以结果为导向去规划自己的过程,出世间法是以过程当做结果,重在体验过程,深切的沉浸的体验过程就是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重结果,认为如果结果不对,那么过程就无意义。另一个重过程,认为过程对了就行,结果不重要、不强求。我觉得应该以“融”的思维去看待此二元,既要以结果为导向去反推、规划自己的行动计划、对错标准等,使自己的过程与自己要追求的结果统一,又要重视深切的沉浸的体验过程,并从中收获启发感悟、个中滋味,然后让自己的切身体会转为深有所感(深刻彻底的认同和了解,即认知)进而转为自己的东西,最终为自己的行为做出更高级的指导(知道后能做到),完成自我提升的一个完整阶段。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自问“人生这个游戏我玩够了没有?”如果玩够了,接下来想怎样?想当一次神,还是当一次魔,还是彻底不玩游戏了,彻底退出这个游戏?如果想彻底退出这个游戏,对人生已经没有眷恋了,那么就以佛的对错标准去做事。如果想换其他角色玩玩,那么就按其他存在的标准去做事,当我们在下一个时间结算点之前,如果我们足够偏向哪个存在的标准,我们之后就会成为哪种存在,用游戏的概念来说这就是“转职”。当然,玩有“转职”概念的游戏的玩家都知道,转职并不只是从下位职业转到上位职业,还有所谓“横转”一说,即横向转到同位职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学会一些其他职业的技能和增强其他职业更容易增强的能力,因此“转职”并不一定要那么纯粹。换句话说,我们做人,不一定要纯粹的趋向于某种存在的属性,我们可以趋向于某几种存在的属性,趋向的时间时机和程度则根据我们的判断来定。比如我吧,我给自己未来的设定是赢家+思想家,去思考然后去实践去赢,偶尔也会作为娱乐家和艺术家让自己放松一下,在我人生的中后期,我会放下一切胜利的果实,然后凝练自己的思考做一个教育家,在人生的最后,我会返璞归真做一个佛弟子,安心悟道。这就是我设计的结果,然后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我以后的行为与这个结果去统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你要行使那个力量,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你用的力量越大、改变越相对容易,改变的速度和完成度就越大。面貌、体型、性别、阶层、技能,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改变变得相对容易,但你一定不要“狗熊摘棒子”,不要一会儿一个想法,你烧一壶水,半分钟过去了,你拿下那个壶,又换上一壶水,过了10秒,你又换一壶新的,如此往复,终将一壶不开。你可以坚持很多件事,也不必每件事都坚持到最高效果,但你要清楚一件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去做,如果需要做,那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你要做那些你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并做到你真正需要做到的程度,这样才能高效利用你的“本钱”。否则你当然也会有其他体验,从“一”的角度说,任何体验都是需要的,如果这么说,人活着就只需要随意,想干嘛干嘛。不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体验自己想要体验的,如果你想体验高效的向上的体验,那么你可以更多参考我的所有建议,否则,请随意。扪心自问找到自己今生要体验的课题以及对来世的打算,然后制定两个主要结果,并以此为导向制定自己的计划,不要贪、不要被诱导得偏离初衷,去深刻的体验这样的人生。就像拍一部戏,就算戏是假的,我们也该好好的去演。又像玩一个游戏,虽然是假的,我们也该好好玩。虽然人生的苦乐是假的,但我们也要好好的进行下去,一切都是为了体验和成长。说到“假”这个话题,我想多说两句。一切都是假的,比如价值&价格。价值和价格都是人为认定的,几百万的古董瓶子值钱吗?在农村可能当做咸菜缸或夜壶。几百万的跑车值钱吗?50年可能就是废铁。一个人才值钱吗?几十年之后就是一捧骨灰。空气和净水不值钱吗?没有你就得死。什么值钱,什么不值钱,都是人为操纵的。就是炒作、做多,或者抹黑、做空,就是欺诈。就像高露洁牙膏搞出一个“全国牙防组”来给自己站台,一下子就高价畅销,就让消费者认为那是好的,结果后来曝光那个“全国牙防组”是高露洁自己搞的草台班子,一共就俩人,全国哗然,从此高露洁牙膏“失宠”了,销量大不如前。一下子是名牌,一下子是骗子,高露洁牙膏本身没变,为什么价值变了呢?又比如文玩界的各种手串,这个菩提子,那个木的,几十块的东西抄高到几千上万,又从几千上万跌回到几十块,东西没变,为什么价格变了呢?有人认为是需求导致的,人在沙漠里几近渴死,那时他愿意花一万买一瓶矿泉水,这就是需求决定了价值&价格,是这样吗?不,需求也是假的,也是人为的,人没有牙膏、手串就不能活吗?你活得好好的,去沙漠干嘛呢?探险?寻宝?商贸?游玩?这不都是人为的吗?你以为是你需要,不,是别人需要你认为你需要,否则他们的东西卖给谁?他们让你享受了更多,也让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当“你”变成“你们”,且“你们”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真的需要,不需要不行。实际上,不是你真的需要,而是幻象太真实了,那么多人都在告诉你“是的”,你很难有勇气说“不是”。就像让你穿越回清朝,你如果是个男的,你敢不留辫子而顶一个分头出去?不知道“留发不留头”吗?如果你是个女的,你敢染发?非把你当妖精打死。可如果你是个清朝王爷,你穿越回汉朝,你个大男人好意思顶一根辫子出去吗?不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吗?所有人都会拿你当个怪人甚至贱人。我们可以被虚假的现实胁迫,因为个人的力量敌不过大众的力量,但至少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被虚假胁迫了。价值&价钱和需求都是假的,那么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也自然是假的,以“开心”为例,一个女人,她的男友跟她求婚,给她买了一个“鸽子蛋”钻戒,她会为此而开心,那么仅就收到这个戒指本身而产生的开心来源于什么呢?能买得起这么昂贵的戒指,说明她未婚夫很有钱。愿意给她买这么昂贵的戒指说明她未婚夫舍得给她花钱。未婚夫就是未来的丈夫,就是很亲近的人。那么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算式,即未来丈夫+有钱+愿意给她花钱=婚后有丈夫给很多钱花=又有面子又实惠=开心。诚然,我算出来的这部分开心只是求婚中仅就收到戒指本身而产生的开心,求婚还有其他开心的理由,比如因为爱情。情感也是假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假的,如果父母对你好,你会觉得亲情是真的,如果你父母在你幼年时离婚,各自组建家庭又各自生孩子,然后对他们各自的孩子千好万好,对你则只有冤枉、打骂和嫌弃你多余,你还会爱父母觉得亲情是真的吗?张三和李四是关系很好的闺蜜,好到上厕所都手拉手去,结果张三在订婚后李四和未婚夫睡觉并撺掇他娶李四,张三还相信友情是真的吗?碰见一个丑男,女人不爱,丑男当舔狗,女人都不要,后来丑男整容变明星帅哥又学会了PUA,女人飞蛾扑火到最后人财两空。爱情是真的吗?人们很多的情绪&情感、认知、需求都是假的,都是在某种情况下会触发那种情绪&情感、认知、需求,也许是谁有意触发的,也许是无意触发的,但它们不是真的,尽管它们常常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就好像游戏中你控制的人物被伤害掉血,但你会被伤害掉血吗?所以在游戏中是真的,但在游戏外是假的。那么,如果人生中那么多情绪&情感、认知、需求都是假的,那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体验,然后提升自己。就像玩游戏,你明知道游戏是假的,为什么还玩呢?比如任何一个下棋的人都不会认为棋盘上的车马炮是真的,他们之所以去下棋,就是为了体验那种游戏的感觉,然后提升自己的棋艺。而体验和提升在本质上,我认为就是解闷,要不然会无聊。我们是不想无聊,所以才自己给自己找事做!越长久不变的越真,越容易变动的越假。但“越真”是越像是真的,终究还是假的,因为长久不变,最终也会变,一有变化,就是假的,所谓“无常皆虚幻”。虽说是假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全然不当真,就像演悲剧,该哭还是要哭,就像打游戏,该躲开敌人的攻击,还是要躲开。对于虚幻,正确的态度是借假修真,亦当真亦不当真,做事时当真,结果不当真,不要让事情长久的、深度的影响自己的情绪&情感,不要被情绪&情感奴役。重要的是体验与成长,也就是感受和思考,如果被感受所驱使,就失去了体验的超然,就不是借假修真而是以假为真了。太当真是入戏后出不来,是疯魔了,太不当真是根本没入戏,我们要在当真与不当真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就好像一杯水,沸水喝不得,冰也喝不得,要温度适宜的水喝着才好;一直先迈左脚走不快,一直先迈右脚也走不快,要交替迈出才好;一直站着人受不了,一直坐着也不行,人要劳逸结合。就像轮滑一样,一定要说怎么才好,那就是在一个合理区间内不断调整,保持一个总体的动态平衡。回归主题,我们聊聊什么是对是错,从“一”的角度来看,没有对错,但我们作为所谓的“一”的某个分身,我们并不需要完全舍弃我们的角度,否则我们干嘛要分出来呢?所以,就像我之前说的,你对未来的规划是怎样,把你的规划和你的预期结果和你的实际行动统一,这就是对的。戏是假的,演好你的戏份,就是对的。你不能因为一个并不坏的人演了坏人,在戏里你就原谅他、放纵他,那如果这样,这戏没法演了。别人扮演别人的角色,你扮演你的,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只是心里不要太挂怀,你可以在戏里憎恨戏中坏人,但拍完戏你不要一直恨他,把戏代入生活。因此你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伤害别人,更可以有所坚持,因为这是你体验所需要的,除非你不想再体验这些了。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49
Q: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出离这个轮回?
A:轮回是假且无止境,我们知道了出离轮回的方法,那就是放下,那我们是否应该出离轮回呢?不一定,出离轮回就像是弃玩一个游戏,既不该盲目的玩,也不该盲目的弃玩。比如我讨厌恋爱游戏,那么一看到是恋爱游戏,我根本玩都不会玩。我喜欢正统的《火焰纹章》《塞尔达》《口袋妖怪》,有新作出来,想都不想肯定要玩。游戏也是假的,那为什么要玩呢?因为想要体验。那么在我们进入轮回之前,我们其实就知道轮回是假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进入轮回呢?也是为了体验。但体验也有觉得“玩够了”的时候,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也许是认为太难了、也许是足够成功了、也许是成长不上去了、也许就是厌倦了、也许是受不了痛苦的折磨、也许是觉得总要做相似的事情很无聊……不重要,总之,你不想再体验这个轮回才应该是你出离这个轮回的理由,如果你还想体验轮回,那么你想体验怎样的轮回就趋向于哪里,持之以恒总会如愿以偿,直到你觉得“玩够了”。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50
Q:帮助别人、拯救世界没有意义吗?
A:《扬升书》中神圣喜悦说“改变世界并不是你的责任,也不是试图阻止它成为一个完美的‘选择机器’。更不用说,试图去改变他人,或者试图去阻止他们想要和你一样在这里找到加速成长,这都不是你该做的。所以,挚爱的自我,一劳永逸地,我请求我们放弃拯救或拯救的欲望。没有‘真正救援’这样的事情。它从未真正发生。”一开始看到这段话,我很灰心,因为“把这个世界推向正确的轨道”一直是我的大义,我想“把人类从愚蠢(错误认知)导致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让这个世界的傻*少一点、聪明一点”,我觉得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但我虽然感到灰心,感到灵魂很受冲击,但我认为神圣喜悦说的有道理,因为在我原有的理论体系里就已经明确“成长的动力是痛苦”这个理论了,既然如此,那么充满痛苦的世界不就是最好的学校吗?甚至如果把精神成长看做是身体成长,进而把痛苦看做是食物的话,那么充满痛苦的世界就是一个品类繁多、营养丰富的超级大食堂。那么拯救世界就是让食堂消失,让别人没有饭吃,这样好吗?就像一个学生,在体验了学习数理化的痛苦之后,萌生把学校和老师都消灭,解放所有学生的理想——这样真的好吗?借假修真,没了假,怎么修真呢?没有了痛苦,如何成长呢?所以呢?我们不该帮助别人、拯救世界吗?我们应该袖手旁观、冷眼相待,甚至我们也去害人、给予人更多的痛苦吗?不,绝对不是的!再回到我们之前谈论的那些,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结果不重要,过程或者说体验很重要,就像玩游戏一样,我们玩游戏是为了通关吗?不是,如果我给你一个通关账号,那你是不是不用玩了呢?玩游戏是为了享受过程,取得什么成就其实没什么意义。因此,帮助别人、拯救世界没有意义,但如果你想帮助别人、拯救世界,你还是应该帮助别人、拯救世界,因为帮助别人、拯救世界的体验对你来说有意义。当然如果你不想,那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对你来说就没有意义。从“一”的角度去看,行善、作恶、扬善、罚恶等本身都没有意义,但这些想法、语言、行为而产生的快乐、痛苦等各种体验以及各个存在所处的看待世界的角度是有意义的,意义就是提升、成长。但提升、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又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反正不是我现在所能确定的。通过神圣喜悦的话,我们别太入戏,但是我们也不要太出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所以我们想做什么就去做,去体验去思考,就不枉此生。有句话很棒,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我们的事,结果不重要,好好享受过程——这与“以结果为导向”并不冲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但无论最后结果怎样,我们都不该挂怀,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做好接下来的事情。不好好做事,就是太不当真了;难以释怀,就是太当真了;好好做事但不挂怀,活在当下,是大自在,是当真与不当真求平衡,这样最超然。因此,在你认为对的时间、地点、情况下,以你认为对的方式、力度、持久度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如果是坏结果,我们就视为对自己的磨练,然后总结失败的教训,如果是好结果,我们就欢欣,然后总结成功的经验——去想去做去体验去成长,等“玩够了”就出离,人生就是这样。再好玩的游戏,总有不玩的一天,但我个人是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个游戏,和我一样这样想的人,嗯,我们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吧,去好好的享受这个过程。另,神圣喜悦对“帮助别人、拯救世界没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我觉得也有道理,简单来说,他的观点就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且还不能是强迫学习。如果直接给别人鱼,别人会依赖,你要不要继续给呢?不继续给,他又没有鱼,一切又回到起点。继续给,这就没完没了,直到你受不了放弃,那么一切又回到了起点。所以不给鱼,只教捕鱼的方法,别人愿意学就教,不愿意学就算了。换句话说,走的是让人自救的模式。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但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两点,第一,想教别人,得自己先学会;第二,教是长远,给是现在,一个人快要饿死了,要先给鱼,而不能教条的只教方法;第三,人家愿不愿意学、学得好不好、是否认同你会&你会教,这些都不重要,你要专注于自己想要的体验、自己想要做的事;第四,你不一定要教,也不一定要学,更不一定要出离轮回,合为“一”,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你想做的就是你想要体验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以世俗的眼光以二元去评价,不是只有快乐幸福圣洁高尚获得的体验才是最好的体验、才是你最需要的体验,不同的体验有不同的滋味,当你的内心告诉你“玩够了”,这才是你出离的时候。听从内心不是为了达到世俗认知上的“好”,而是为了达到“一”所需的完整。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50
Q:关于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
A:香港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和大陆一档电视节目《变形计》有点像,我记得先是采访了一个大老板,好像他是豪门子弟,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然后他说穷人之所以穷是不够聪明的努力,总之穷是因为蠢,然后他接受了电视节目的一个任务,那就是从一个清洁工做起,然后再次变成有钱人,但他不能使用以前的钱、人脉等,他欣然接受了。于是他从一个大老板变成了社会底层,吃住都很差,工作很累,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每天忙得要死非常绝望,没坚持几天,他就放弃了挑战……你可以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当成一个讽刺的笑话来看,但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是谁让他从一个富人变成一个穷人的?以及,又是谁让他从一个穷人变成富人的?当然,是他自己。他为什么要去做穷人?为了体验。那么,是否有这样的一个可能性——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就像是一个演员,是在拿到、审阅并认可我们的人生剧本之后,才投胎来做人,去体验我们的人生的?而之所以我们的人生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是我们为了体验、为了成长,吃苦越多,越有快速成长的可能性,就像选择游戏难度一样。只不过,我们为了更好的体验和成长而忘记了我们本来就是“富人”,而且不能因为受不了痛苦就放弃体验,就很便利的恢复“富人”的身份。或者这样讲,人生乃至六道轮回就是一场盛大的《变形计》,一切的意义都在于体验和成长(提升认知),在于我们的感受,而不在于那些让我们产生感受的“什么”。比如吃一颗糖,糖本身不重要,吃糖这件事不重要,吃了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吃糖前的体验(如兴奋、期待),重要的是我们吃糖时的体验(如感到甜或其他滋味而满足欣喜),重要的是我们吃糖后的体验(如意犹未尽,或者因为吃太多糖导致蛀牙而为此烦恼)。也许你无法理解,也许你会质疑——体验有那么重要吗?那么想想看电影、看电视、刷抖音、打游戏、看演唱会、听相声,你得到什么了?你得到人了,还是物了?你花了时间、精力、钱,你收获的唯有体验,但那就够了,不是吗?体验不重要吗?吃美食是为了什么呢?身体健康吗?做爱是为了什么呢?锻炼身体吗?买漂亮衣服是为了什么呢?保暖吗?仔细回想我们所追求的,本质上都不是追求“什么”存在,而是追求体验本身。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为了体验而创造的。有句话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的,如果我们遇到痛苦,那也是我们愿意自己“坑”自己的,而且我们早就认可其是最好的安排。诚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我们也会故意让自己承受痛苦,比如去打针、做手术,让自己身体和心灵都承受损害,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然是有我们长远的考虑,为了治病啊。所以请相信自己,虽然我们为自己选择了人生中过去、现在、未来的痛苦,但那一定是为了长远打算,也就是体验和成长,因此我们不必崩溃,不必一次又一次的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这么痛苦?”打起精神来,不要太当真,去勇敢的面对、体会,一边思考,一边走下去。当你“玩够了”,你需要以正确的方式离开这个游戏,不要以为自杀或被杀能让你出离,那是错误的。假设你控制一个游戏角色,那么无论它是自杀还是被杀,游戏都不会真正结束,即便通关,也可以再重新开始。但如果你把你的手从操作手柄上放下来,把你的眼睛从显示屏移开,甚至心里不再想着游戏,这时游戏才真正的结束。死亡只能让你离开这个肉体,并不能让你出离轮回。舍得肉体还远远不够,要全然舍弃对世间一切喜乐享受才足够。一个游戏,里面任何能吸引人的都吸引不了你,当然你更容易不去玩它,不是吗?但如果你只是因为打得不好才不玩,很可能结果是你重新开一局。就像斗地主,这把牌不好,输了,生气,不玩了,过些日子又想玩了,因为你还想赢,但如果有一天赢或者拿到很好的牌也让你觉得无趣,到时候你才真正的不想玩了。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我不会劝谁要怎样,每个人有各自的剧本,各行其道便是。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50
Q:什么叫做真的知道?
A:《扬升书》中8说“那我明白了,这点还没有完全被你理解。你仍然认为这些在理论上是正确的。那么,当你开始认为这是真的,行动上表明是真的,感觉是真的,那么你也会开始知晓这是真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就不会有任何阻碍”是的,很多时候我们说我们知道了、我们懂了,我们并不是真的知道、懂了,这是妨碍我们由知道到做到一个很大的原因。比如我跟你说,有个独居老太太死了,别人没有及时发现,等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被她养的猫吃得差不多了。你知道了吗?你知道了。但你真的知道吗?如果你是那个老太太、那个老太太的猫、那个老太太的孩子、或看到那个惨状的警察,你会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情感、反应。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要亲自去尝一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跟你讲和你真正去体验完全是两回事,完全是两种知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来这个世界,要亲自体验的原因。听人叙述并不能最有效的提升我们的认知,但亲身体验却可以,即经历过才真正懂得,这也是生活这个学校所能给我们的书本上给不到的东西。因此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提升认知不是我们理性上知道了、感悟到什么,而是真切的感受到从而真的知道和感悟到什么,即不是你告诉我水有多热,而是我真的喝了,真的感受到了。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51
Q:关于时间、空间和认知等限制?
A:《扬升书》中8说“你会真正明白,你的读者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在消极地‘吸收’书的内容。你会明白,他们和你一起在主动地书写着这本书。”作者不解“那些还没有读到这些文字的读者,怎么会成为我还未写出来的内容的创造者的一部分呢?”8说“哼!你以为你被困在时间之中?好吧,它看起来确实是那样。但是你和你的读者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更伟大存有的一部分,而那个存有并没有被困住。”这一点我好像有点理解,我是说在理性上理解,就像我玩《火焰纹章》,我能在游戏伊始,我控制的游戏角色本身还没有接触到太多信息的时候,我可以通过网上查攻略来获取谁值得培养、培养路线怎样等问题,从而利于我更好的安排培养阵容、时间计划表。但对于我操控的角色本身来说,那些信息是他“以后”才可能知道的,但他却被知道了“未来”的我操控,并且按照知道“未来”的状态进行游戏,那么,这和8想要表述的是不是一回事呢?又比如游戏中隐藏的道具、角色、门等,以游戏角色的视角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我查了攻略所以我知道,我知道,他不就知道吗?但他可能并不清楚他为什么知道,我却看得明明白白的。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51
Q:关于8提出的真理?
A:《扬升书》中8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绝对真理“‘一’是什么什么”,按照道家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佛教说法“一即一切”。如果对于我们来说,一定有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那就是绝对真理,即“一”衍生出一切,一切都是“一”的一部分,也是“一”,一切加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一”,这个客观存在也是主观意识,但一部分不能抗拒整体的力量,因此我们无法改变。为什么“一”会变成一切?佛家说因为分别心。为什么会有分别心?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是因为“一”想要分别去体验不同的感受和视角。小结一下,我理解的8说的话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绝对真理是“‘一’是一切的总和,且‘一’与每个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都是无二无别的”,其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然后8还提出暂时真理、相对真理、衍生真理。暂时真理就是一段时间内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过一段时间,当其不再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后,它便不再是真理。且再过一段时间,它可以又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或者它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场景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因此我更愿意称之为条件局限性真理。比如女人要“三从四德”要裹小脚,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真理,但现在就不是了。男人要留辫子是清朝的真理,其他朝代就不是了。比如一个人入伍,在军队里信奉“做人要高度自律”的真理,退伍后不运动、胡吃海塞,变得懒散和肥胖,自己在心里废除了“做人要高度自律”的真理,后来想做健身教练,看到别人的好身材自己受刺激了,又开始信奉“做人要高度自律”的真理,节制饮食、努力锻炼,又恢复了健美的身材。又比如在沙滩穿比基尼就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在都市的街道或乡村集市上这么穿就会被认为精神不正常,明明都是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但场景不对,一个就是真理,一个就不是。诸如此类,就是条件局限性真理。相对真理就是限定站在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去看,才能成立的真理,我更愿意称之为角度局限性真理。8举的例子非常棒,是说“自由意志”的相对性,我换一种方式举例,比如妲己吧,纣王有睡妲己的“自由意志”,你我就没有睡妲己的“自由意志”。但你我有刷抖音的“自由意志”,但纣王就没有刷抖音的“自由意志”。作为肥宅来说,我更羡慕纣王的“自由意志”,哈哈哈,不过由此可见,“自由意志”是一个相对概念。诸如此类,还比如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等不能说错但具体对不对要看实际情况的都属于局限性真理。又比如“人定胜天”,爱斯基摩人能在北极圈生存,人类能改变植物基因使其产量更大、营养更好、口感更佳,填海造陆,大禹治水&都江堰,梯田,人工降雨,暖气、空调改变室温……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人定胜天”。但是地震、海啸、蝗灾……这些就是“天胜人”了,人力无可奈何,无法人为阻挡。衍生真理就是从根本绝对真理中衍生出来的绝对真理。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的一部分,都和“一”无二无别,就像我们身体任何一部分的DNA都和我们的DNA一致,所以既然“一”是永恒不朽的,我们也是,我们不会真的消亡,消亡的只是我们暂时寄宿的肉身。又比如“一”可以创造现实,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与佛说的“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自性光明”相契合。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我们是故意选择忘记自己是谁,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衍生真理还可以往下延伸,既然我们不会真的消亡,消亡的只是我们的肉体,那么我们就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死亡,也就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谋杀。那么“谋杀”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或者说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死了,这就出现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否合理?首先我们知道“一”是绝对的,那么总体上“一”就不可能变成“二”或者“0.5”,总体上只有“一”,因此有一个衍生真理就是能量守恒,不守恒就会变多或变少,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总体上只有“一”。为了保证能量守恒,因缘果报或者说因果律就诞生了,先出现一个不平衡,再出现另一个不平衡来中和,从而达到动态平衡,这就形成了一个“圆”或一个轮回,从而保证了能量守恒。当然现实情况更为复杂,不是简单的1+1-1=1,而是1后面一大串算式,反正最后等于1。那么动态平衡需要协调,谁跟谁协调呢?8说是当事人协调,也就是张三杀李四,之后某一世,李四也要杀张三,而这些都是俩人提前商量好的,就好像轮着值班一样,今天你值班,明天我值班。那么这个事情有可能是张三和李四商量好,然后主动选择忘记的(为了更真实的体验),也可能是张三上级的“我”和李四上级的“我”商量好的。“一”就是我,是至高的我,然后一级级往下分,“我”也分上下级,我们之下,比如我们创造的小说角色、操控的游戏角色就是更下级的“我”。作者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如果上级的“我”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怎么办?8的解释我凝练一下,就是任何的不同、矛盾都是分离,而一切分离都是假象,“一”才是真实的,因此拿谋杀举例,如果李四被杀死,他的灵魂就需要做出选择,是接受死亡继续前进,还是回到死亡之前改写死亡或以其他形式还阳(如身体没有严重坏掉,那么可能死过一阵又突然活过来)。这在中国人看来有点难以接受,因为死亡如果可以选择,那也许过得不好的人会接受死亡,但那些达官显贵谁愿意死呢?比如曹操。所以我觉得从操作上,阴曹地府+轮回系统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虽然8搬出了神圣喜悦的金句“你总是精确地得到你所创造的”,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角度局限性真理……等一下,“一”是创造者,所以我们也是创造者……不对,“你总是精确地得到你所创造的”这是衍生真理。那么接受死亡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对于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我们,生前是不会愿意接受死亡的,因此如果最终是我们自己接受了死亡,那么在我们死亡之后,一定发生了什么改变了我们求生的意志,比如有“什么”跟我们交涉。怎么交涉,交涉什么呢?讲因果以理服人?威逼利诱?“不接受死亡就等于借高利贷,以后利滚利还不完啊?所以赶紧接受死亡吧,如果现在接受死亡,下辈子给你美女睡。”——是这样的吗?不得而知。我继续看下去,8对“时间倒流”和死后选择更进一步的解释,首先,人死以后,与其有缘的存在会来找他谈心,告诉他全部的真相,让他决定是接受死亡继续前进,还是回到阳间继续未竟之事业,如果选择后者,死者就会来到一个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他会活下去,但他来到这个世界时会遗忘有关“谈心”的所有记忆。这就像打游戏死掉了,从上一个记录点重新开始打。至于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接受死亡而继续前进,8的回答大意是通过谈心,死者认为这个角色没有必要再玩下去了,他想要换一个角色玩。这样也说得通。但好像与佛家的业力决定业报有冲突。后者虽然也有一定主动性,但结算后就被动了。但非此即彼是一个误区,暂时不做判断,权且开放性的接收信息。8还说那些为亡者悲痛的人,他们不是为了亡者的死亡而悲痛,而是因为自己失去了他们而悲痛,本质上是为自己的损失而悲痛——虽然不近人情,但我深以为然!8还说一出生,就会忘记所有记忆,因为会破坏这一世的体验,也就是佛家所说胎障、道家所说孟婆汤。因此出生反而是自己封印了自己的能力,反而更像是“死”,“死”反而是解脱。但是,这不是劝大家想不开就去死,你想想你当初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你是来体验并提升的,如果完不成,你还要再来的,执迷的活着的你想着“我再也不想体验这痛苦了”,但你一死,你就变回了曾经智慧和开明的你,你就会找回初心并为了完成体验再次选择体验那些痛苦,要么还阳,要么再投胎,反正不完成体验不算完。所以不要自杀,没用,你体验的所有痛苦都是你选择的,你生前是那么选的,你死后还会那么选!这和佛家的说法不同,佛家认为结算前,你是自由的,结算后由不得你,尤其是福报很小的时候,下一辈子怎么过,全靠阴曹大数据算出来。8之后又说了一个衍生真理“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哈哈,看见这句话我就想笑,我就想起了《天幕红尘》里叶子农说的那句“那么这句话变不变?”这是一个悖论,如果说一切都是变化的,那么“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也是变化的,那么“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就不成立。我认为变化与不变是相对概念,所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应该是局限性真理,而非8所说是衍生真理。如果一切都是变化的,那么绝对真理就不存在,因为绝对真理是不变的。但8是这样推导的,因为所有存在都是“一”,所以都不死,而“生命在于运动”,无变化=没有运动=死亡,因为不会死亡,所以一定有变化。但我觉得这个推导有漏洞,所谓“死亡”是什么概念?是物质世界比如地球人认为的概念,还是神圣喜悦、8认为的概念?如果是地球人认为的概念,死亡是存在的,那么推导不成立。如果是神圣喜悦、8认为的概念,高级的存在不需要“做”,只需要存在、只需要在那里,这不就是没有运动吗?推导也不成立。而且还是那句话,有很多是没办法改变、变化的,比如“一”的总量、“一即一切”这个观点,这能改变吗?8之后又说了一个衍生真理,就是因缘果报,因为“我”和“他”都是“一”,所以“我”对“他”做什么就是“我”对“我”做什么,而果报的显现需要“缘”,也就是时机,因此种下“因”之后,需要等待“缘”的成熟,“缘”成熟了,果报才能显现,所以果报不是立刻显现的,要经过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是根据什么定的,现在不得而知。但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让人迷惑,让人有理由相信有因无果这种事,那么在做了好事不确定有善报、做了坏事也不确定有恶报的前提下,在没有规矩、秩序、律法的绝对强迫之下,人才能展现最真实的一面,才能有最深刻的体验。在你危难之际,你才知道谁对你的感情是真的——大概和这个意思差不多吧。或者这样理解,考验也是一种体验,而越难的考验,越能看清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也越能磨练一个人。可能这就是我喜欢挑战高难度的原因吧。我发自内心的相信,也就是说我的心声告诉我,我这一生的困难、痛苦和愚蠢都是我自己为自己设计和选择的高难度。但我相信依旧会有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点,我再打一个比方,我前两天刷抖音,看到一个女孩蹦极,没有人强迫她,是她出于好奇想要尝试,但当她真的站在高处往下看,她害怕了,怂了,后悔了,想反悔,拼命反抗(抓住工作人员不放),连连哀求,但还是被工作人员连哄带骗的推了下去。站在那里之前充满好奇跃跃欲试的她和站在那里之后腿脚软、心哆嗦拼命抵抗尝试的她,难道不像投胎之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吗?又比如学轮滑,我见过太多小孩,兴致勃勃而来,摔倒后哭着喊着要下课、赌咒发誓以后再也不学的。我自己学轮滑的时候,也是多次放弃。所以你看,我们是真的会自己“坑”自己,为自己设计和选择高难度的,同时也真的会后悔、反抗我们之前的设计和选择,并质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尤其是那些分手离婚、投资失败的人。总之,在我们投胎做人之前,我们就知道了这辈子我们的困难、痛苦和愚蠢,而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和选择,就是为了更好地沉浸其中进行一场感觉上绝对真实的体验。也许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把脑子寄存在更高维度,只把心带入凡间来体验。又或者一台电脑,除了操作系统之外,什么软件都没装,甚至是计算器、声音驱动,看到别的电脑可以打游戏、看电影、办公,我们很羡慕,我们觉得我们比不上他们,其实我们完全和他们一样,只是我们没装软件,而软件安装包都下载在D盘里,我们找到并安装就可以了。我们本来具足一切,只是我们忘记了,我们所谓的变强变好只在于我们能想起来多少。而这个“想”不是用头脑去想,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是感觉而不是思考论证,是去相信内心认可的道理,而不需要头脑(科学、逻辑等)去认可。这样说看起来很矛盾,因为我一直都在思考和论证,但这不矛盾,只是我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描述我的想法,我想用一种较为抽象的方式去表达——心里先产生一个概念、道理、方向,再尝试用思考、科学、逻辑什么的去理解和论证,最后可以理解,但并不能得出绝对正确的认定,只能得出一个存在可能性的认定。但即便只是一个可能性,还是相信心声。大概是这样一个流程,起点、重点、终点都是心声,都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感觉、感应,当然你也可以视为幻觉、妄想症、发疯、神经错乱,哈哈。总之头脑只能帮助你去理解,增加一点可信度,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就像我之前在哪里说的,方向比方法重要,心能给我们指出正确的方向(不能狭隘的以一时之得失来衡量方向是否正确),头脑只能给我们正确的方法,但往往,头脑无法给出正确的方法,甚至有时连误以为正确的方法都拿不出来,用东北话说就是“没招”,所以我们更应该遵循正确的方向。如何倾听心声呢?比如客观一点,不要主观臆断,那些看了新闻标题就开始评论的人、听风就是雨的人、没调查清楚就开始给别人定罪的人、不听别人说什么只看对方说话态度的人、偏见歧视等就是主观臆断。比如打开心胸,有容纳与自己不同的什么什么的器量,比如不同的信仰、观点、肤色、阶层、喜好等。比如换位思考,去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冥想,让大脑暂时关机。什么样的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只要你真的想去倾听心声,你总会找到方法。只要你真的想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和真理,你也总会知道的。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正如神圣喜悦所说“你总是精确的得到你所创造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什么都不做,我就只想好了”可是如果你不肯去做些什么来实现你的想法,你又怎么能证明你真的想实现那个想法呢?实际上,那些拼命努力、百折不挠的人绝对比空想的人更想要实现自己的想法。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比如底层打工人比高层管理者辛苦劳累,且二者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才工作,那么为什么更轻松的高层管理者反而更赚钱?因为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即二者的目标不同。表面上二者的目标相同,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实际上,打工人是为了通过现在的底层工作来赚钱,而管理者是要靠整体的业绩,甚至拓宽经营范围来赚钱,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比如你是一个汽修工,你想多赚钱其实是你想通过修车来多赚钱,但修车能赚多少钱呢?你是一个企业老总,你想靠投资多赚钱,投资就容易赚很多钱。或者我再说简单明了一点,你想提升你收入的10%,我也这么想,但最后你可能多拿了1万,我可能多拿了10万,为什么?因为乘的不一样,你的10%是乘以1千万,我的是乘以1亿。如果乘的对象一样,那才有可比性,比如一个打工人不想一辈子打工,他也想做生意当大老板,于是不断抽时间学习、不断找机会锻炼自己甚至给领导送礼巴结领导等,那么几年之后,他必然不是底层打工人,必然实现草根逆袭。那些认为自己真的很想做到什么却没有做到或失败了的人或许会觉得委屈,会问我“我也很努力啊,为什么我不能实现愿望?”第一,重新客观的审视一下,你的愿望到底是什么?你的愿望是否足够清晰具体,且是否真的是你所愿?比如你想多赚点钱,那么你是想多赚点打工钱,还是多赚点什么钱?赚多少叫赚点?如果这些方面不够清晰具体,你就想多赚点钱,那么你上个月发工资3500元,这个月发工资3510元,算不算实现了你的愿望呢?当然算啊!你说不算,你说那不是你想要的,可是你想要什么呢?你真的明确的知道你想要什么吗?第二,你是否真的很努力?身体上能吃苦、很劳累只是一方面,头脑上呢?心理&心态上呢?情绪控制上呢?愿意接受新的信息、事物、游戏规则、观点认知吗?愿意学习提升吗?愿意经营人际关系吗?愿意不断优化自己努力的含金量吗?我们是人,不是牛,不是耕地很辛苦就算足够努力的。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勤于做事、怠于思考,这种人通常被称为是勤奋的,不为错,但那是相对的。努力=能力×付出,就像重量=密度×体积。一筐棉花比一个拳头大的金子更值钱吗?所以努力不能光比付出,提升也很重要,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努力的人,你们提升了自己多少?所以努力不是比谁惨、比谁苦、比谁伤痕累累,努力比的是谁的付出更有含金量——难的事情才是门槛、壁垒、分水岭,付出本身很容易,但提升付出的含金量却很难。鲤跃龙门才能成龙,你跃了吗?跃过了吗?绝大多数的人甚至可能脑子里都没有龙门这个概念,只是一味的重复,一味的游来游去,是很累,是很忙,是很身心俱疲,但那有什么用呢?弱肉强食才是丛林法则,我们是比谁更强,不是比谁更能默默忍受。反而你更能默默忍受所表达出的想法是你能接受目前这样的生活,那你就会一直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这就是你的愿望,并且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一直信奉一个理念“我不看你怎么说,我只看你怎么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才能代表他真实的想法”。你的爱人天天跟别人睡,它说只爱你你信吗?所以行为与愿望是一一对应的,你做了什么就代表你真的想实现什么愿望,就会让你的现实趋向于实现相应的愿望,这也是因果。第三,你是否想过不实现愿望?遇到挫折失败打击,或者遇到困境逆境,或者你怎么等也等不到愿望实现,这时候你有没有放弃,你有没有想“要不算了吧”?如果你这样想,等于是开车前往目的地,在半道上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甚至不踩油门只踩刹车,那你还能到目的地吗?实现愿望是可以的,但它有它的法则,在现在这种状态的世界,你可以但不绝对可以只靠一个念头就实现自己的愿望。毕竟很多愿望都不像吃拉面、刷抖音那么容易实现。但不要因此就产生一种“那些不容易实现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的错觉。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远比你认为的要宽广。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0:52
Q:我们为什么会怀疑?
A:“怀疑”可以看做是一个结果,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我们按下开关,灯就亮了,那么主导我们“怀疑”的开关是什么呢?人的思维、感情、意识、习惯、喜好不是不可思议的,是可以看做一个精密的仪器或一个电脑/智能手机,一切存在都有其运行的原理,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开关,我们就有了操控一切的可能性,接下来只需要积蓄按下开关的力量就可以了。那么“怀疑”的开关是什么呢?8说“对确定性的执着产生怀疑”或“怀疑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抗拒”——我看后一脸懵逼,这是啥意思?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更加宽泛的去看待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亲身体验、经历过的才能深信不疑,否则就会质疑。或者说,我们与什么越“亲密”,我们对其怀疑空间越小,越不容易去怀疑。被权威和社会普遍的否定—》没听说过&没接触过—》偶尔听人说过—》被权威肯定过—》被社会普遍肯定过—》亲眼见过—》一定程度体验过—》我可以做到什么&什么就是我做的——随着我们与什么的亲密度升高,我们会越来越相信。当然,这是因为我们忘记了真相和真理,本来是没有可能性的,什么是什么我们一开始就完全清楚,是我们选择遗忘并来到这个世界,因此才需要亲密度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去判断“什么”是否值得相信。那么,亲密度是否是“怀疑”的开关呢?不是,亲密度并不真实,比如我们看到了什么并相信什么,但它也许并不值得相信,比如全息投影。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解读,我们对亲密的“什么”是否能有正确的解读呢?比如以己度人——我们非常喜欢一个产品,我们确信会大卖,然后我们去卖,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导致产品卖不出去。我们相信的之所以被证实不成立,大多是因为我们错误的解读(我们看到的“什么”是我们认为的“什么”而不是“什么”本身,但我们总习惯于把我们认为的“什么”当做“什么”本身,这就是错误解读)了与我们亲密的“什么”。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认知,就像读历史、读案例、学思想指导,这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使我们不必走弯路。但我们现在接受的认知是局限性很强的,所以我们接受的信息很容易超出我们既有认知的框框,然后我们就会迷惑、怀疑。因此只要降低、混乱别人的认知,就会增幅其“怀疑”的力量,而疑心很重的人就会很没有安全感,为了让自己“安全”,他会倾向于画地为牢,不再去尝试走出去,因为风险太大——所以“愚民政策”才会成为统治者屡试不爽的操控人心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应该修改为“认知就是力量”,认知力越低的人越怀疑、越自卑、越软弱无力、越倾向于接受束缚(守旧&从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屈服于强者和共性),而认知力越高的人越相信、越自信、越勇毅强大、越倾向于自由意志(创新&独立&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反抗强迫和顺应个性)。因此“怀疑”的开关在于认知,想让谁相信、怀疑、不信什么,就灌输、篡改、隐藏相对应的作为判断基础&前提的认知,而这个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真的,只要操控的目标相信是正确的、真的就行了——哈哈,一不留神又拐到驭人术层面上了。这方面美国政府做的尤其出色,但滥用这个技术去搞愚民政策,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看欧美的假民主导致的暴乱、疯狂传播新冠疫情,以及截止到2021年美国已经因为新冠疫情死了那么多人,居然还有美国人认为新冠疫情是一个骗局,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新冠疫情。正如现在那些认为地球是平的的欧美人,人民的群体失智行为成为了欧美政府无解的难题,而这正是过度愚民导致的。另,8对作者的怀疑很宽容,他再次重申了自由意志——你可以怀疑任何事情,你可以只选择相信那些你愿意相信的,我只是说出我的想法给你听,给你一个可能性,仅此而已。神圣喜悦也是这个态度,这很好,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这种态度,不必强迫别人和自己去接受什么,想接受什么就接受什么,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不要自己让自己和别人成为加害者或受害者。如果你剥夺了别人的自由意志,你就等于把他变成了受害者,而把你自己变成了加害者。而如果你任由别人剥夺了你的自由意志,你就等于把他变成了加害者,而把你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当我们感觉被什么困住的时候,请对自己说“我是自由的”,然后把自己从一切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吧。比如父母对待孩子。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倡导,事实上我也不会完全这样尊重自由意志,因为我喜欢操控别人,也不一定要为了什么,就只是觉得有趣,而且像政府、军队、公司这些也不可能完全尊重自由意志,否则就天下大乱了。因此我个人比较喜欢局限性真理,在特定情况下才会正确的真理才是更适用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对于未知,我们会有恐惧,但恐惧是最要不得的,我要做大威德金刚那样的第一勇士,我知道只要足够勇猛,就能足够无敌,就可以让心中充满足够的力量,进而击碎恐惧、害怕、担忧、焦虑、无助、迷茫、贪心等一切痛苦,所以我想要,我也在试图把未知的恐惧转为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新奇感,即把恐惧转变为有趣,像无脑的乐天派一样,总是本能的聚焦于每件事中令人开心的部分,而非令人痛苦的部分,这样我们就无需改变世界了,我们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对我们来说的世界,这就足够了,这应该就是“境随心转”和自由意志的真谛。很开心,当我往下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8说的和我想的差不多,这种感觉在《扬升书》中体验过很多次了,我看到了一个点,写下了我的想法,往后看,发现“哎?你也这么想啊?”这真的让我很开心,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很孤独,我没有别人能够去交流,我只能自己跟自己交流,几十年都是这样,突然发现还有别人也是跟我一样想,这种温暖弥足珍贵。我一直都想要能够这样聊天的朋友,我知道是有的,我知道我们会聚集在一起快乐的聊天的,那种互相懂、互相认同的感觉真是美好,但我只是知道,没有体验过,《扬升书》让我稍微有了一点这样的体验,我非常开心,我很期待,那些在未来等着我的朋友。
作者: ningyaojin    时间: 2021-4-8 21:20
后续内容太多了,就不往上搬了,我弄成电子书了,感兴趣的可以下载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www.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