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密宗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35
标题:
密宗简介
何谓密宗
密宗又称金刚乘,乃佛法中,以众生因位,而由诸佛果地起修之特殊法门。因诸佛果地,深密难思,十地菩萨尚难测其境,故称「密宗」;又其修持,以三密相应为本旨,转众生之三业成本尊之三密,故称「密宗」。而诸佛果地觉,即众生因地心,因果非异,此心清净、坚固、不动,惑业无明所不能坏,喻为金刚,故称「金刚乘」;又其教法,能速登觉地,如金刚之坚利,破无明烦惑,无所不摧,故称「金刚乘」。
此宗法门深妙,能令众生即此凡身,证成佛果,不历三祇大劫,速超十地阶位。
密宗之起源
密宗(尤其旧派藏密)以「九乘」判释一切佛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此三为显教三乘;事乘、行乘、瑜伽乘,此三为外密三乘;玛哈瑜伽乘、阿努瑜伽乘、阿底瑜伽乘,此三为内密三乘(新派藏密将内密乘统称为「无上密」)。其中,内密由法身普贤王如来传下,外密则由报身金刚萨埵传下,显教则由化身释迦牟尼佛传下。
至於娑婆世界之密法,乃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於初七日安住正定,独享法乐;次二、三七日对诸内眷属等,宣说密乘;次四七至七七日,向法身大士宣说华严。以非具器众生,不见不闻,故小乘说佛成道四十九日内独享法乐,华严宗说佛成道二十一日内独享法乐。实则密法乃释迦世尊初成正觉,最初宣说之最胜妙法。但以众生根器未熟,故未得流通。释尊乃将一切密法,咐嘱金刚手菩萨,由其护持流通。至公元八世纪,众生根器渐熟,密法乃日益兴盛。
密宗之流传
唐朝时,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印度密宗阿闍黎,来到中土,弘传密法,称为唐密。不空三藏传汉人惠果阿闍黎,惠果传日本人空海大师,中国之唐密传承遂告断绝。空海将密乘传回日本,遂发展成今日之东密与台密。民国初年,有多位佛教大德,前往日本学习东密,其大成者,如冯达庵、持松、王弘愿等阿闍黎,将东密传回中土,故东密一度於中土复兴。然仅如昙花一现,随复凋零。
较不空三藏稍晚,有印度大成就者莲华生大士,受藏王赤松德赞之请,至<敏感詞>弘传密法,奠定密宗在<敏感詞>发展之根基,此派称为「宁玛巴」(旧派)。至十一世纪,又由印度传入诸多密宗传承,其大者如噶举巴、沙迦巴、与格鲁巴,总称新派。以上新旧诸宗,统称为藏密。藏密与中国历史发展,尤其与各朝代之皇室,一向有密切之关联。至民国初年,以因缘聚会故,亦有多位藏密高级转世活佛,如宁玛巴之诺那呼图克图、噶举巴之贡噶上师、格鲁巴之班禅活佛等,来到中土弘传密法,故藏密其时於中土亦曾盛极一时。其中亦多有传承流下,於大陆、<敏感詞>、香港等地,广弘密法。近二十年来,海外各地、各宗派之藏密上师,更不断来到<敏感詞>弘法,目前密法之兴盛,可谓已达空前之境地。
密宗与显教之差别
释迦牟尼佛传下各种法门,无非为应众生根性而设立。故佛法但为应机,并无高下。其最终目的,总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证得生佛平等之自性菩提心。
若言密宗与显教之差别,约略可摄为以下三端:
一、 显教为因地起修,从凡夫地修至佛地,需三大阿僧祇劫。密宗为果地起修,即凡夫身可至佛地,若外密乘则十六生,若内密乘则即生乃至最多三生,必可成就。其理为何?诺那活佛曾以瓶为喻:无明喻为瓶,众生心喻瓶内空气,佛心喻瓶外空气。显教之教法如布,以布磨瓶,故需累劫工夫,方可将瓶磨穿;密宗之教法如锤,以锤击瓶,应声而破,则众生心与佛心当下融合,无二无别。
二、 显教以法为重,其法皆载於经论流通,故为人师者,不必尽得成就,但解经教即可胜任。密宗以上师为重,因密法之修持口诀,皆由上师与弟子口耳相传,不载文字,所谓口诀者,即历代传承上师修持成就之经验也,故凡为上师者,必是大成就者,乃堪承当,而自诸佛以至历代祖师之修持经验与加持,皆汇归到目前之上师身上,唯此上师乃能引导众生令成正觉,故密法特重上师。又显教之师徒关系,仅是一世;密宗之师弟关系,则自皈依後,直至成就,永无终尽。故密宗之皈依极严,非密宗根器者不传。若按<敏感詞>规矩,必须师弟互审三年,上师审弟子是否为修密之根器,弟子审上师是否为具德之上师,互审无误,乃可皈依。皈依後即须净信其师,依其教授而修持,终生不二志,则必可成就。若未仔细观察便行皈依,倘皈依到不具传承之假上师,则即使其假上师极慈悲,弟子修持亦颇有灵验,但因违犯根本密戒故,恐有死後师徒同堕金刚地狱之险。密法如利剑,武士执之,可杀怨敌;小儿执之,则将自伤。又如登山之小径,有导者(具德上师)指引,可速登山顶,若无导者指引,则恐有堕崖之厄。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35
三、 显教教法,大多以自证为主,少有度生方便。密宗之教法,除自证外,尚能起无边度生之妙用。其深密处,须待亲传上师教授,及自身实修之证验;其通途者,则有息、增、怀、降等四类方便法门。息者,外息灾障,内息五毒;增者,外增福寿,内增智慧;怀者,外解怨敌,内解习气;降者,外降外魔,内降心魔。总之,若能调伏自身无明,则具息增怀降种种功德;而对不能修心者,则以息增怀降等权法而为欲钩,渐次导引其归向修心正道。
密宗普传之时代意义
藏密之开山祖师莲华生大士曾预言:当铁鸟腾空之时,密宗将兴盛於世。此世纪初,飞机盘空之时,<敏感詞>以战乱因缘,诸多上师逐渐流亡於外,藏密乃普传於全世界,此正应验莲师之言,是亦密宗兴盛之因缘时至矣。
一般而言,显宗但能度化善根纯熟之众生,对刚强难化众生,则唯有默摈而已。然密法於度化刚强难化者,则有多方便;对消灾免难,亦颇多灵验妙法。当今世界人心变易,感外境灾难频仍,正是密法教化之时机,故密宗之普传於世,乃应机而来之缘起。
然莲师亦预言,此时密法之兴盛,乃如灯将灭时还复明,兴盛之後,即将灭失,是亦众生因缘使然耳。
附注:本门「圆觉宗」乃源於藏密宁玛巴无上密之传承,若欲了解宁玛巴无上密之殊胜处,请参阅「圆觉传承」及「深密法藏」(上师与历代祖师开示录)。
密咒简介
密咒乃诸佛之语密,即诸佛甚深之语言,一一咒字,皆含摄法界无尽之义理。故咒即是法界,亦即诸佛之理体、众生之真心。心无尽故,法界无尽,咒力功德亦无穷尽。简要言之:诸佛以咒力故,救护众生;众生以咒力故,护持自心,密应诸佛;乃至十地菩萨亦尚须仗咒力护持,况众生乎?
若论个别密咒功德,一切诸佛菩萨之密咒,皆具息增怀诛诸功德,但以各咒本尊度生愿力之差别,而各有偏重之方便力用。然不论何咒,若能见其咒字、闻其咒音、或配带於身上、或供养於坛城,皆能得一切善神拥护,诸佛加持,消灾除障,所遇吉祥,命终各随所愿,往生净土。
依照密乘传统,任何密咒,皆须经上师亲传,始可念诵修持。若真欲修持密法、志求无上成就者,则必须皈依上师、受法灌顶,再依上师亲传口诀而修。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36
【圆觉宗大圆满皈依心要】开示
锺政佛、黄海佛整理
此〈大圆满皈依心要〉,与诸位初皈依时所修的〈皈依仪轨〉有何不同?盖初修之皈依,为有相皈依;而〈大圆满皈依心要〉,已达无相之体性皈依。
〔皈依之意义〕
所谓皈依,犹如 华藏祖师开示:「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皈依就是革心。革除六凡生灭之心识,转成四圣真如之心性。就俗义而言,是「皈投依止」;就胜义而言,即「皈元、汇归法界、返妄归真」之义。以见闻思修、信愿行证,皈依常住三宝为外缘;复由本觉内薰、始觉复发,皈依自性三宝为内因;从而悟证无上菩提,是为究竟。所以真正的皈依,就是皈依自己的体性。以吾人虚妄之身心修持,而证到自己本有的体性,此为「入体」;彻证本体之後,还要「起用」,广度众生,令众生圆成,是为究竟。
〔皈依之重要〕
皈依在学佛过程中,最极重要。今後从发菩提心,以至圆成究竟果位,都是从皈依开始。若无皈依,则一切无以成就。一般大众都认为:只要心存善念、多做好事即可,何需皈依三宝?但其不知若未皈依,虽礼佛供养、热心善举,亦不过是稍植人天福报,虽亦善因,而杂三界之烦恼,为有漏之善因。当其人天福报享尽,仍须下堕六道轮回。唯有皈依三宝,精进修持佛法,才能广植无漏善因,真正脱离六道轮回,成就究竟无上佛果。唯有皈依密宗,精勤修持密法,方能此生即身成就,圆满彻证四身五智,成办度生无碍事业。
皈依发心之功德,犹如大地,能滋生长养万物。修持无上密法之行者,从发菩提心到圆证佛果,一切功德都由皈依开始。皈依也是一切密法的基础,唯有皈依才能起修任何密法。修行之过程,犹如建造高楼大厦,假使基础不够稳固,再高的楼房都将倒塌。唯有扎实稳固的修持基础,菩提道才能通达究竟彼岸。
皈依好比是一颗金刚种子,将之种入行者心田,即能长成究竟成就之圣果。聆听上师宣说法要时,须将法要从耳听入自心,犹如将金刚种子种到心田。同时思惟种种善巧方法,如何令此种植入心田之金刚种子萌芽、成长、茁壮、开花、结果。
〔皈依之基础〕
修持密法的行者,常祈求本尊加被。然本尊是否加被行者?有!但需视行者是否时时刻刻相信本尊住於行者之前、放光加被?是否心心念念不离本尊?是否确信自己一念忆念本尊、一持其咒,本尊即住於我前加被於我?若具此深心净信,必能承受本尊加被。具足多少信心,即蒙多少加被。具足一分信心,就得一分加被;具足万分信心,即得万分加被。虔诚确信本尊殊胜的功德,即得蒙受法流真实的加被。
坛城圣众对众生的加被,乃是从早到晚永不间断,只因众生被妄念所流转,始终不肯确切深信,以致无法蒙受法流加被。故欲承受圣众加持护念,首须心中恒时忆念圣众,清楚了知圣众恒住自己的心田。若行者只在修法之时,才於心中忆念起圣众,则清净的法流,就仅局限於忆念圣众之时,方能承受到圣众的慈悲护念。今後更进,倘能时时了知圣众乃自己真心所显,一切根尘所接,皆自心起用,如幻而现,如幻而度,不取不舍,如斯方堪承受无比法流灌注,免除修途之一切障碍,得与诸佛同体,无二无别。
莲师说:「我无来去,唯信我者,我即现前为其说法。」为何无来去?因法身不来不去,故能随弟子之信心而为示现。这是莲师金口亲宣,诸位对此切勿怀疑。故行者於皈依之时,必须具足清净的信心。尤其在修此〈大圆满皈依〉之时,切须信心坚固。若心存质疑,则圣凡两隔矣。
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念诵四皈依咒的当下,即是皈依之时。
〔皈依之发心差别〕
诸位在皈依之前,试先自问为何而皈依?皈依之发心(动机)为何?唯有真切的因地,修持的菩提大道,才能坦直无碍,不致迂回曲折,直达成就彼岸。生佛二字本来不二,皈依之法本无分别,只因为皈依发心之初,菩提心量有大小,修证方法有殊异,故成就果位亦有高低。依皈依发心之不同,皈依可分为四类:人天乘皈依、声闻缘觉乘皈依、菩萨乘皈依、佛乘皈依。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37
一、人天乘皈依:若人谛观世间之痛苦,愿离三恶道与人间之粗恶烦恼,愿求生为具足福报之人天。若生为人,得 享凡间种种福报,享受荣华富贵,具足妻财子禄,拥有权势名位;若生天界,得享种种天福妙欲、禅定妙乐,具足神通变化,拥有福德寿命。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为人天乘皈依。依之而修世间善业,将来得获人天果报。
二、声闻缘觉乘皈依:若人谛观六道众生之痛苦,生起出离三界之心,愿求脱离六道轮回,但求自身解脱,不度六道众生,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为声闻缘觉乘皈依。依之而修四圣谛法,将来得证声闻之果位;依之而修十二因缘观,将来得证缘觉之果位。从此超出三界,不再轮回。
三、菩萨乘皈依:若人谛观六道众生之痛苦,而於六道轮回大苦海中,广发利生菩提大愿,观察无量无边众生,犹如自己亲生父母,思惟以种种善巧方便之法,拔除六道众生痛苦,给予六道众生快乐,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苦海,恒登彼岸,同证究竟菩提果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为菩萨乘皈依。依之勤修六度万行,将来得证菩萨之果位。
四、佛乘皈依:若人能於菩萨乘更进一步,智不住生死,悲不入涅盘。为何智不住生死?因为了知一切是幻,真实的体性不生不灭;为何悲不入涅盘?虽知众生是虚妄梦幻,但众生於梦中感受种种痛苦,执为真实,为令众生於幻梦中醒悟,以此大悲愿力故不入涅盘,常住世间,恒度众生,令得究竟。如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为众生故,倒驾慈航,现菩萨身,广度无量无边有情。如是安住中道,不取不舍,如幻广度六道众生,普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悉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安住体性,平等而住,以此因地心而皈依者,名为佛乘皈依。依之而修般若波罗蜜多,将来得证无上正等正觉之果位。
诸位若为人天果报而皈依,愿求财富权势、长寿康乐,但有决心,必能果遂。但试想人身何其短暂?朝不保夕。若以此有限的时间,求取今生的福报,何其愚迷!当把握此生短暂的岁月,求取永恒的安乐,即证成自己永生不灭的慧命,以度众生。以此发心而皈依者,即真因地,菩提道上则无障碍,直到彼岸。
诸位初皈依之因地发心,或为自身人天福报、或自求解脱,然亦不妨。待诸位皈依之後,随著修持日进,心量日广,发心自能逐渐晋升,从人天乘皈依晋升为声闻缘觉乘皈依,再到菩萨乘皈依,乃至最後成就佛乘皈依。
〔皈依之次第〕
一、有相皈依:
南无咕噜啤—皈依上师
南无布达耶—皈依诸佛
南无达尔嘛耶—皈依正法
南无僧伽耶—皈依圣僧
行者於持四皈依咒之时,若口中持咒,心中妄念纷纭,则持咒均成虚妄。必须诵第一句时,於有相皈依,即想到上师住於我前;诵第二句,诸佛现前;诵第三句,正法现前;诵第四句,贤圣僧众现前。若能如是观想皈依境安住面前,则一切三根本、三宝悉已具足:中央本尊、顶上上师、前面诸佛、右边菩萨、左边声闻、後面经藏、周遭护法,六皈依皆在其中。故每诵一遍咒,即观想诸尊都在放光加被於我。念第一句,即观上师放光加被於我;念第二句,观诸佛放光加被於我;念第三句,观法宝放光加被於我;念第四句,观一切菩萨声闻放光加被於我。如实而观,则能得到如实的加持。若不观想,则无法承受加持。如发电厂之电,直通各户人家,但若不打开开关,电灯亦不亮。三根本三宝如发电厂,恒时加持於一切众生,若众生心不净信,即无法承受加持。以密法而言,以清净心如实观想,即是生佛交通的开关。
虔诚净信的行者,仅凭著四皈依咒,就能承受坛城圣众的加持。然须不住身心的觉受,犹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不住著任何身心的觉受,但坛城圣众的加被却是真实的。
二、体性皈依:
南无咕噜啤—皈依自性本体,如如不动。
南无布达耶—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41
南无达尔嘛耶—皈依自性之相,光明遍照。
南无僧伽耶—皈依自性大用,遍满法界。
这是皈依自性的一体三宝—体性、智相、大用。
於体性皈依,「皈依自性本体如如不动」,这句是讲体性的本体。「如如不动」的第一个「如」是 好像(副词),第二个「如」是真如(名词),真如就是佛性。根尘相接的境界都是动相,唯有体性是寂静如如不动。体性犹如虚空一样,真空寂静,毫无形相。从无量劫前的过去世,至无量劫後的未来世,体性始终坚固不坏,三际一如地永不动摇,恒常如是安住於法界,此即「体性的真空」。但诸位听到真空,千万不要错认体性犹如一滩死水。体性摄用归体则寂然不动,由体起用则变化万相。不仅生起度生妙用,还能显现三世间,此即「体性的妙有」。
「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这句是讲体性的本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生住异灭,昨天、今天、明天的时序交替,实因太阳与月亮相互交替起落升降,而显现为时间的幻觉。而体性竖穷三际,超越时间限制。假使宇宙真空,既无日月星辰,亦无山河大地,试问:哪有昼夜时序?哪有日期月份?哪有季节年限?哪有三时世间?
「皈依自性之相光明遍照」,这句是讲体性的智相,体性智相就是遍满法界的光明。法界光明实为体性所本有,亦为三世诸佛的自受用身,永恒遍满法界,自在圆满无碍。体性与光明本为一体两面,犹如明月,月亮是体,月光是用。三世诸佛的真身,就是显赫闪耀的大光明藏;三世诸佛的真心,就是超越思量的真如体性。永恒遍满法界,自在圆满无碍。
「皈依自性大用遍满法界」,这句是讲体性的妙用。体性妙用有广义与胜义两种。广义的用,即幻用:体性涵摄情器时三世间,能现情世间的四圣六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净秽二土、时世间的过现未来,如幻示现一切的境相。至於胜义的妙用,即净用:体性能生起无量度生妙用,广度法界的六道众生,度生妙用涵摄三世间,充塞遍满於整个法界。
诸位修到〈大圆满皈依心要〉,就必须在此体性相用上下功夫。每念一句,即思惟其义:为何自性本体如如不动?为何自性超越三世?自性之相如何光明遍照?自性之用又如何遍满法界而起大用?所以,会修的人,仅修四皈依亦能成就。如何修?於体及性,则住於本寂;於相,则住於光明遍照;於用,住於大悲遍满,思量以种种方法,广度众生。若能如是修持,体性相用悉已具足,怎能不成就?
三、性相圆融皈依:
南无咕噜啤—皈依自性上师。
南无布达耶—皈依自性诸佛。
南无达尔嘛耶—皈依自性正法。
南无僧伽耶—皈依自性圣僧。
此即由体起用,性相圆融。初由修途修持一体三宝—体性、智相、大用,终至证途圆证一体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达到心物不二、自他不二、性相不二、空有不二、轮涅不二的境界。
这三个次第的四皈依,摄尽一切显密佛法。一切四圣六凡、从初地菩萨到十三地正觉,莫不依此「皈依真义」而修证。
〔皈依之对象〕
一、外皈依:
外皈依即皈依常住三宝(佛、法、僧)。由见闻思修而皈依常住三宝,是为外缘。这是显密共通的皈依,又称显皈依。 显教的三皈依即是外皈依,又分为大乘、小乘两种:
(一)小乘皈依:
皈依佛: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法:皈依释尊所说小乘经典。
皈依僧:皈依声闻比丘。
皈依时限:尽形寿。
(二)大乘皈依:
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皈依法:皈依释尊所说大乘经典。
皈依僧:皈依登地以上菩萨僧。
皈依时限:尽未来际。
二、内皈依:
内皈依即皈依自性三宝(体、相、用)。由本觉内薰、始觉复发而皈依自性三宝,是为内因。属於生起次第。这是密宗的皈依,又称不共皈依,於佛、法、僧之外,再加皈依上师,是为四皈依。又上师总摄三根本,皈依上师即涵摄皈依上师、本尊、空行护法,是为六皈依。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护法是事业的根本。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42
内皈依所皈依之对象:
皈依佛:皈依佛的法报化三身,以及金刚总持所化现之文武百尊—四十二寂静尊、五十八忿怒尊。
皈依法:皈依四部密法—作密、修密、瑜伽密、无上密。
皈依僧:皈依修证悉地(成就)的圣贤。
皈依时限:直至成就金刚持位。
上师是加持的根本,因上师具有四种传承—一、显教传承:从释迦牟尼佛以下,代代相承,传至上师。二、下三部密法传承:从金刚萨埵以下,代代相承,传至上师。三、无上密部传承:从金刚总持以下,代代相承,传至上师。四、无上大圆满传承:从普贤王如来以下,代代相承,传至上师。这些都是普贤王如来的法报化三身应迹所说。这些传承的加持法流、法脉、血统,都汇集在上师身上。所以上师既总摄三宝,亦总摄三根本。
密乘弟子,从皈依起,乃至舍报最後一念,念念之间,都须顶戴亲传上师。若修本尊法,当观本尊与亲传上师无二无别。时时刻刻,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离上师。如何不离上师?见一切有情,皆为上师所应化之圣众;见山河大地、一切环境,皆为上师所变现之净土;自己的一切思想、意念,皆为上师的自性智慧所流现。时时如是,即能到无分别之境界,不分别众生的人我、得失、是非、美丑。一切所见所闻,既成圣境,即能泯除众生的分别之见。分别见尽,则如如实相,当下现前。
顶戴上师,并非顶戴上师的色身,而要观想上师是自性光蕴身,安住在自己顶上,亦即第三遍性相圆融皈依之皈依自性上师。时时如此,必得快速成就。平时顶戴上师之光蕴身,待自成本尊之时,自己与一切众生皆同上师之光蕴身,一同汇归体性的明空,此即「体性上师」,是为皈依体性上师之义。
内皈依之真义,即皈依自性本体如如不动、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皈依自性之相光明遍照、皈依自性大用遍满法界。上师是自性本体,诸佛是自性之性,正法是自性之相,圣僧是自性大用。
一念安住自性本体,为一念真如;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本体,为十念、百念、千念真如;乃至念念安住自性本体,为念念真如。一念真如安住自性本体,即因地师宝;念念真如安住自性本体,即果地师宝。修行必须藉由一念真如的因地师宝,逐步渐进,以至圆证念念真如的果地师宝。
一念安住自性之性,为一念觉照;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之性,为十念、百念、千念觉照;乃至念念安住自性之性,为念念觉照。一念觉照安住自性之性,即因地佛宝;念念觉照安住自性之性,即果地佛宝。修行必须藉由一念觉照的因地佛宝,逐步渐进,以至圆证念念觉照的果地佛宝。
一念安住自性光明,为一念正智;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光明,为十念、百念、千念正智;念念安住自性光明,为念念正智。一念正智安住自性光明,即因地法宝;念念正智安住自性光明,即果地法宝。修行必须藉由一念正智的因地法宝,逐步渐进,以至圆证念念正智的果地法宝。
一念安住自性妙用,为一念清净;十念、百念、千念安住自性妙用,为十念、百念、千念清净;念念安住自性妙用,为念念清净。一念清净安住自性妙用,即因地僧宝;念念清净安住自性妙用,即果地僧宝。修持必须藉由一念清净的因地僧宝,逐步渐进,以至圆证念念清净的果地僧宝。
三、密皈依:
密皈依是皈依气、脉、明点。
气:为上行气、下行气、遍行气等。
脉:为三脉四轮。三脉为中脉、左脉、右脉。四轮为额轮、喉轮、心轮、脐轮,久修後可渐次增加丹田轮及密轮。
明点:分为生理明点及自性明点。生理明点即人身的精液,修行人不可漏失,在家众虽难免漏失,但不宜频繁,否则自性明点不易显现。自性明点初现时,有如香头一点光明,但非常明亮,比钻石还亮,和平常稍微心定时所见虚空之一点一点淡淡的光明不同。随著行者修持日进,此明点亦逐渐扩大,犹如鸟蛋,其中具足五色光蕴。初仅一现,久久再现,随行者之修持,逐渐常现,围绕行者,并且渐大。最後此明点不动,定於行者目前,此时即能於此明点中显现诸相,如〈大圆满法〉所说,或现本尊之顶髻、面部、半身、全身等,乃至显现诸佛无量刹土。此明点即是行者身心之菁华,最後由此明点而化虹光身,常住世间。故密皈依浅说为皈依自身之气脉明点,然以深义释之,乃皈依法、报、化三身。因一切法报化三身,皆由此明点,扩而充之,显现而出。由此表明法界一切不离自心。法界之一切四圣六凡、净土秽土、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自心所现,亦可说为自性明点所现。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42
为何说为「自性明点」?因密宗所讲之体性,不同於显宗。显宗以空为体性,证空性即为证体。密宗则以明空不二为体性,於空性中更现光明;不仅现光明,且包含一切色法、心法一切缘起,以及此明空之现量实证,才是证入体性。
密皈依之真义,为皈依一体三宝,以上师总摄三根本、三宝,是为六皈依。密皈依为修途,修持一体三宝—体性、智相、大用。属於圆满次第。上师是菩提心体,本尊是菩提心相,护法是菩提心用。因此,上师总摄体、相、用三大。上师之身为僧宝,因为上师广度众生故;上师之口为法宝,因为上师口宣法要故;上师之意为佛宝,因为上师念念清净不染,恒度众生故。因此,上师总摄佛、法、僧三宝,是为一体三宝。上师的身密加持护念众生,是为上师;上师的语密圆证四身五智,是为本尊;上师的意密成办利生事业,是为护法。因此,上师总摄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
四、密密皈依:
皈依自性法报化三身而圆证法报化三身:
法身:如前第二遍四皈依中,皈依上师,为皈依自性如如不动的本体;皈依佛,为皈依自性之性,超越三世。此二句即为法身。
报身:皈依法,为自性之相,光明具足,是为报身。
化身:皈依僧,为自性大用,大悲遍显,广度众生,是为化身。
诸位既修此〈大圆满皈依心要〉,则不仅是向有相的上师、佛、法、僧皈依,更要照了自性的体、性、相、用,如此才是究竟了义的皈依。初步是有相皈依,要进到体性皈依,所谓「见性成佛」,也就是能现证体性,此为初证;再一直到彻证体性,永远不动。初证是初地,彻证是第七地、乃至第八地。
〔皈依之誓戒及学处〕
一、外皈依誓戒:
◎ 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邪恶知识。
◎ 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 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
◎ 皈依僧,众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此乃诸佛菩萨无上的慈悲。因为皈依上师三宝之後,修持密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欲修持得无上成就,则菩提道不能时续时断。诸位唯有发此皈依誓偈,菩提大道方能坦直无碍,减少不必要的迂回曲折,直接通达无上成就彼岸。诸位既已发誓,今後就当决定:不再依止邪恶知识,不再皈依天魔外道,不再听信外道邪论,不再结交外道邪众。
二、内皈依
(一)内皈依誓戒:
◎ 皈依佛竟,永不礼拜<敏感詞>神祗。各种宗教门派,教义似皆教化世人弃恶向善,然深究之,各宗教之教主所修证之果位,都未出离三界。纵能修持至与教主无二,仍在三界轮回,未能脱离生死流转。
◎ 皈依法竟,永不损恼伤害众生。若以三世因果而言,法界一切六道众生,不论冤亲,皆曾为我宿世父母。自己的父母尚且无法救度,还忍心去损恼伤害他们吗?
◎ 皈依僧竟,永不与外道众交往。
(二)内皈依学处:
◎ 每当上座修法时,陈设广大微妙的饮食,作为殊胜供养。恳切祈请坛城圣众,降临坛场纳受供品。
行者於皈依密乘之後,每当上座修法时,皆应陈设广大殊妙供品,并以密法加持,作为殊胜了义之供养。恳切祈请坛城圣众降临坛场,慈悲纳受上供的供品。诸位勿以为仅以钱物名为供养,实则密宗供养分为四种:礼供、物供、赞供、法供。礼供是以清净的身口意三门,虔诚礼敬三宝三根本,与坛城圣众三密相应。物供是以世间根尘相接之供品,以密法加持,令其清净、广大、遍满、殊胜,以之供养三宝三根本的坛城。最贫困者,每日最少也要供一杯净水,每日定时更换,这是最低限度。若经济能力许可,则可再多加<敏感詞>的供品,诸如香花、水果、饼食等等。赞供是以言辞赞诵三宝三根本之功德,普贤行愿的称赞如来即是赞供。因修途称赞三宝之功德,证途即能圆证究竟佛果。法供是广运悲心上供下度,开显自他本具佛性。自心住於法界,念念清净不染,上供三世诸佛以求无上智慧,下度六道众生以解轮回痛苦。如法运心观想,不断持咒摄心,广行上供下度。修持如幻密法,广行如幻佛事,建作水月道场,遍度如幻众生,彻证如如佛性,悉如空花水月。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47
不知诸位可曾思惟:坛城圣众安住法界,早已圆证四身五智,自能随意变现无边殊胜微妙供品,岂需密乘行者献供?其实坛城圣众心中,真正希望行者献供的供品,乃是体性清净的供养,亦即学习菩萨的慈悲—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若能住於体性平等,则体性清净的芬芳,自然由裏溢表,弥漫整个法界,此即体性的供养。一切见闻觉知诸境界,皆由体性如幻显现。体性无相,却能如幻显现一切珍妙供品之相,犹如空花水月,终究亦回归体性空寂。是知体性即法界中至极稀有、至极珍贵、至极殊胜之供品。唯有彻底实证体性,才能受持佛法实义,如实生起殊胜觉受,是为法供养,亦为体性供养。
◎ 宁愿舍弃自身性命,亦不舍弃尊贵的上师三宝;宁愿舍弃七珍八宝,亦不舍弃尊贵的上师三宝。
宁愿舍弃自己最珍贵的身体,甚至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亦不舍弃最尊贵的上师三宝。上师位居四宝之首位,冠於诸佛之前,若以显教修持观点来看,似乎不符传统观念,但以密法因缘观之,就非常符合佛法道理。因为修持无上密法的密乘弟子,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次数,犹如恒河沙数,亦如虚空微尘,无量无边,难以计数。过去无量诸佛住世之时,我们都错失因缘,未能得度。唯有目前依止亲传上师,慈悲善巧引导我等,出离生死轮回的三界,渡登甚深安乐的彼岸。上师之恩德广被三界,犹如日月普照。由此可知:上师之功德等同千佛,而惠我之深恩,犹胜於过去诸佛。正因如此,故将上师冠於诸佛之前,以上师总摄三宝故。
传授无上密法的上师,右肩须担负如来家业,成就弟子法身慧命,左肩还得背负弟子罪业,加持弟子消灾除障。
◎ 不论发生何事,都要陈设供品,供养上师三宝。恳切祈请上师三宝加被,消除种种修法障碍,诸事悉皆吉祥圆满。
◎ 不论前往何方,都要忆念上师三宝。若明天即将前往某地,则今天应当陈设供品,供养该方的坛城圣众。
◎ 思惟皈依功德,时时精进修持。并将三宝视为家乡,仰祈三宝作为依怙,以三宝为唯一皈处。祈请三宝降临,垂赐加持护念。
恒常思惟皈依的功德,时时精进不断地修持。并将上师三宝视为自己亲爱的家乡,仰祈上师三宝作为生死苦海的依怙,以上师三宝为唯一的皈投依止之处。祈请上师三宝降临,慈悲垂赐加持护念。
提婆达多曾於生前迫害佛陀,死後堕入金刚地狱受无量苦,佛陀派阿难到金刚地狱探视,却发现他并没有丝毫的痛苦,正因他确信三宝的功德,虽然身体堕入金刚地狱受苦,心却安住正定,享受妙明大乐。
四大天王曾於佛前发愿,护念加持皈依三宝之人。因此若能虔诚皈依三宝,不仅恒为四大天王护持,一切祈愿皆能如意,生生世世常遇三宝。若能依止三宝忏悔罪业,则能感召无量福报,最後圆证究竟佛果。
三、密皈依
(一)密皈依誓戒:
◎ 皈依上师竟,於彼勿起轻蔑。
修持无上密乘的行者,对於传授密法的上师,必须生起绝对的信心,绝对不能起轻蔑之想,必须以清净的因地心来皈依。华藏上师开示:「若视上师为凡夫,修千万劫亦是凡夫;敬信上师为佛,即能证入佛位。」因如实确信上师与诸佛菩萨无异,即能依照上师教授而修持,止息自心一切妄念,安住甚深体性正定,而实证圆满吉祥佛位。唯有如是观修,方获法流加持。故说「佛法唯信能入」。上师是对密乘行者最重要之一尊,若於此起轻蔑想,不论怎麼修,绝对无法成就。
◎ 皈依本尊竟,於彼勿断观修。皈依本尊之後,必须从此刻起,念念不忘本尊,恒时将本尊安住心中,观修不断。
◎ 皈依护法竟,於彼勿断供养。皈依护法之後,每天都必须供养护法。
对於上师、本尊、护法的供养,不止是金钱物资的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最重要的供养,是虔诚的信心,其次是修法供养。若对上师有虔诚的信心,又能精勤修持,是为最胜的供养。
(二)密皈依学处:
◎ 任何饮食当运心观想,藉由密法咒力的加持,化为殊妙的光明甘露,以此妙供供养三根本:上师安住顶上,本尊安住心莲,护法安住脐轮。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48
◎ 不论前往何方,当祈请三根本,垂赐护念加持。并观上师安住顶上,自成本尊,空行护法围绕护佑。
◎ 纵使失去肢体,甚至丧失性命,亦当护持三根本。护持上师,犹如善护自己之心脏。护持本尊,犹如善护自己之眼目。护持护法,犹如善护自己之身躯。
◎ 不论发生何事,都要陈设供品,恳切地祈请三根本。祈请上师护念加持,忆念本尊赐予成就,供养护法成办事业。除此之外,勿作占卜。
◎ 恒常忆念三根本的功德。皈依上师能承上师加持,消除罪业障碍。皈依本尊能得本尊成就,圆证四身五智。皈依护法能蒙护法护持,成办利生事业。
四、密密皈依
(一)密密皈依誓戒:
◎ 依止了义知见:因六道众生与三世诸佛同体,故当修习彻证佛果之无漏知见。因证悟诸法空相与真心不二,故当修习空有不二的中观知见。
真正究竟的皈依:彻证体相用三大,圆满法报化三身。如何才能彻证体相用三大?如何才能圆满法报化三身?先从一念觉照开始做起,再逐渐增长为念念觉照。於根尘相接之一切境界,觉照任何境相犹如空花水月,皆由体性如幻显现,了知都是梦幻而不执著。
◎ 修习师授口诀:对外不染六尘,对内不住空有。既不向外驰求,亦不向内执住。任运等持,自在放下。
修持的口诀:对外不染六尘,对内不住空有。体性不在内外,只须放下任运,体性自然现前。
◎ 心无丝毫散乱:行住坐卧一切处所,见闻觉知一切境界,无须臾之散乱。
其实真正的修行方式,必须没有丝毫的散乱。什麼叫做心无散乱呢?当如华藏祖师所开示:「於行住坐卧一切处、见闻觉知一切境,时时刻刻不离体性,净念相继,如幻而修。」如此才能由皈依法报化三身而实证法报化三身。祖师的《发菩提心义诀》,诸位要时时修持。祖师初见我和智师时,就要我们把这篇《发菩提心义诀》背熟,天天要背,这是第一步。诸位若也能背熟,则能时时晓得何谓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为何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後,如何自他两利,以至究竟?
(二)密密皈依学处:
◎ 纵使证悟自心是佛,亦勿舍弃上师三宝。
◎ 纵使了知万法唯心,亦勿中断功德根本。
何谓功德根本?(弟:上师!)很好。但上师不仅是有相的上师,更不可忘记体性的上师。唯有体性,才是一切功德之根本。
◎ 纵使不畏堕入地狱,亦勿造作微细罪业。
为何不畏堕入地狱?因为晓得一切是幻,轮回与涅盘都是幻,故不畏轮回,亦不希图成佛。纵使修证至此境地,亦不可造作微细罪业。何况我们还未证此者,怎能造业?
◎ 纵使不想求得觉悟,亦勿毁谤佛教正法。
◎ 纵使证得无上成就,亦勿自负或是自夸。
◎ 纵使了知人我不二,亦勿舍弃众生大悲。
了知众生与自己不二,亦即证到究竟的体性。纵使如此,亦不能舍弃度众生,一定要令众生自梦中醒悟。
◎ 纵使了知轮涅不二,亦於僻静之处修持。
修持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纵使修至轮涅不二,亦不能中断修持,必须继续安住本寂而修。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49
心印传承:
第一代祖师:释迦牟尼佛
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见众生苦,感悟出家,证大菩提,人称「佛陀」(觉者)。弘法四十九年,至七十九岁时,涅盘於拘尸那国之娑罗双树间。此世界之佛教各宗各派所有佛法,皆由释尊传出,遂共尊为佛教教主。
一切诸佛,皆发愿於净土成佛,以净土众生纯善,易受化度故。唯独释迦世尊,发愿於秽土成佛,度恶性刚强难化众生。其悲心之深切,实是不可思议,於一切诸佛中最尊最胜。乃缘於其过去因地,尚未发菩提心时,遇古佛,号释迦牟尼,其国土、族姓、弟子等,皆一如现今之释迦牟尼佛。释尊於彼古佛之前,初发菩提心,愿未来成佛,一切如彼古佛无异。以因地发心如是,故今果地如是。
然若究实而论,以上所言,乃为示现。实则释尊早於无量劫前久已成佛,但以悲心深重,为度众生故,不断示现人间成佛,已有八千馀次。现在我们能见闻佛法,如教修持,乃至未来解脱生死、得证菩提,实皆释尊之恩德。
第二代祖师: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义为妙吉祥,亦作妙德。乃过去南方平等世界龙尊上王如来,倒驾慈航;现在於北方常喜世界成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住世教化;复化现菩萨身,作七佛之师,亦为诸佛长子,表诸佛智慧之德,亦表菩萨信力之门;未来於南方无垢世界成佛,号普现如来。
释迦牟尼佛於印度示现成佛时,文殊师利菩萨亦随其示现,生於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华,由右胁示生,後至释尊处出家,随侍释尊,辅其教化,为诸菩萨之首。释尊涅盘之後,传承释尊心印,弘扬中观法门。复挈阿难尊者,与诸大菩萨众,於铁围山外,结集大乘经典。大乘教法之流传,实全系乎菩萨。
第三代祖师:莲华生大士
莲师赞
上师垂迹邬金国 於海莲中应运生
稀有难逢求必遂 莲华名称十方闻
空行佛母恒围遶 我现至诚而祈请
大力加持速降临 决定赐我胜成就
莲华生大士传略
莲华生大士,是合阿弥陀佛之身、千手观音之口、释迦牟尼佛和一切诸佛之心而成之金刚应化身。於释迦牟尼佛涅盘後八年,示生於印度邬金国达拉郭夏海上之大莲华中,由国王因渣部帝迎归,禅以王位。後逊位出家,从阿难尊者受戒,复遍学印度所有密法,即身获证无上成就,以虹光身恒久住世,在印度弘化一千八百馀年。
後经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到<敏感詞>弘传密法,是为将密法传入<敏感詞>之始祖。所传法脉,称「宁玛巴」(义为旧派)。旋藏王薨,嗣君年幼,大士乃摄政十五年。嗣君既长,藏土缘尽,乃与弟子共埋无数伏藏,以利未来众生。复为解除瞻部人民之罗刹厄难,乃於贡塘山顶,乘天马而至西南罗刹国,度脱罗刹王之神识汇归法界,而借其身,以罗刹王之身份,调伏罗刹众,转罗刹国为邬金刹土。
大士虽身在罗刹国,但夏历每月十日,必来东土,视诸弟子。故弟子於此日修莲师之法,或献荟供,或做祈请,功德殊胜,感应特强,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
第四代祖师:贝雅<敏感詞>祖师
祖师为金刚手菩萨之应化。丁亥年七月初十日,生於西康之觉氏家族,以「觉.瑞津」之名普闻於康藏,为世所共尊之大成就者。十五岁皈依德吉若巴上师,上师认证其为大伏藏师达先桑丹林巴之转世。
祖师受学之上师极多,其中包括著名的卓千寺四世卓千弥觉南喀多杰、楚布寺十四世噶玛巴德秋多杰、达隆寺帕却札巴贡瑟等。
祖师一生不问政事,专致修持,终生於多康地区各处圣地闭关,颇多成就之现量。不但曾於定中亲见莲师,并曾多次安住光明梦境,游於莲师铜德宫。
丁酉年三月初三日,祖师示寂,法体化虹而缩如婴儿,火化後成舍利蕴。
第五代祖师:诺那祖师
祖师原籍西康,一八六五年生於昌都地区之噶尔氏家族,乃类乌齐寺金塘活佛之七世转世。三岁被迎入本寺,七岁坐床,法名「春烈匠磋」(事业海),尊称为「噶热喇嘛」。随即遍学显密诸宗派之法要,而以贝雅<敏感詞>祖师为其根本上师。先後闭关二十馀年,证大成就。
[
本帖最后由 凄凉雪 于 2007-11-24 22:37 编辑
]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49
萨迦派概要
一、萨迦派的传承
萨迦派的派名,是来源于萨迦寺名。萨迦寺是公元11世纪时衮却杰布所创建。衮却杰布(1034-1102)是吐蕃贵族昆氏的后裔。初学旧派【1】法门,后往莫古隆【2】,依卓弥·释迦耶协【3】大译师学法,不久又去往依桂·枯巴拉孜【4】已得新译密乘法要的传授,尚不满足,又往莫古隆请求卓弥传授《道果语教宝法》【5】,卓弥为他分期传授。四十岁时,在奔波日山【6】灰白土上建立寺院,灰白土藏语为萨迦,遂名萨迦寺。他住持该寺广传新派密法,但当时萨迦派的派名还不显著。衮却杰布长子名衮噶宁布(1092-1158),又称萨钦【7】。他是住持萨迦教法的法座第一人,但他并未出家,衣白衣,故认他为白衣【8】初祖。父死时年尚幼,遂请八日译师【9】 (1040-1111)住持萨迦寺,并依之学法。十二岁时依仗底·达玛宁布【10】和琼·&127;仁钦扎【11】等学习对法、中论、因明等显教经典,从朗·卡乌巴【12】昆仲学《密集》、《胜乐》、《大黑天》等密法,后在向敦·却八【13】大师处尽学《道果法门》。此后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14】亲来萨迦为其传道果法,总传有十三种续部要门,别传以十四种不出寺围之金法。他后来传弟子康巴·阿森【15】,阿森笔之以书,名为《阿森玛》。由于他掌握了甚多显密教法,遂称为一切显密法之教主。住持萨迦寺四十八年,弘扬萨迦派法,有弟子甚多,派名大著。寿六十七岁圆寂。
萨钦有四子,长子早夭,次子锁南孜摩为萨迦五祖中之白衣第二祖&127;(&127;1142&127;-1182),幼年从卡乌巴·却季僧格等先学显教之龙树中观和慈氏五论。&127;至十六岁时即透彻通达一切续部要门,继承家传《亲口教宝》法门,并为众多弟子讲授,从学者众,门庭颇为兴盛。
三子扎巴坚赞,系五祖中的白衣第三祖(1147-1216)。从降森·达瓦坚赞【16】大师受勤策戒,不茹荤酒,严持戒律。十二岁时从父萨钦听法甚多,得近传的道果讲解。二十六岁继承法座年七十圆寂。他的心传弟子即降仰萨班。萨班即萨迦班智达【17】之简称,本名衮噶坚赞,系五祖中的红衣第一祖(1182-1251)。为扎巴坚赞弟白钦沃布之子,十五岁以前即从伯父扎巴坚赞完全学得萨迦所传的一切显密教法,从克什米尔班钦【18】学《金刚歌》,从宿敦、粗敦、玛甲·绛尊等学弥勒法、量论。从喀什班钦授比丘戒,又从其弟子僧迦室黎等学声明、诗学,博通一切大小五明,遂有班智达之称号。曾造《理藏论》和《三律仪差别论》驳斥邪说。驻守西凉的阔端王【19】闻其名,将其迎至西凉州议定<敏感詞>归入祖版图之事,七十岁圆寂于凉州。
其弟桑查·索南坚赞(1148-1239)幼从萨班学习各种显密教法。他善于世务,对扩建萨迦寺庙,为昆氏家族营置私产颇竭心力。五十六岁去世,其长子即八思巴帝师。
八思巴本名罗朱坚赞系萨迦五祖中的红衣第二祖(1235-1280)。幼从萨班受沙弥戒,从其叔尽学萨迦派一切显密教法。十七岁随萨班到凉州。十九岁时即为元帝忽必烈传授《喜金刚》大灌顶,二十岁时受比丘戒,二十六岁时被忽必烈封为帝师,并令统率卫藏十三万户【20】。有弟子甚多,四十六岁圆寂。
萨迦派在元代时颇为得势,族系分支又多,建立若干分院。后来由于互争权力渐渐衰微,法座嗣承无力,不能弘兴教法。后由其傍系法嗣继承住持萨迦教法。其中最有名的住持显教者则有雅、绒二人,住持密乘者有鄂、宗二人。
雅为雅楚·桑结白【21】,公元14世纪时人,为雅茹之养子,故名雅楚,他是尊追白的弟子。他的弟子最有名之为绒敦·马畏僧格【22】(1367-1449),他在前藏澎波地区建那烂陀寺,以十大经论立宗辩论,讲说六十四部教典,并造四十部经论著述,从此造就的佛学人才不少。他的弟子达布·扎西朗吉,师死后继承那烂陀寺法座。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50
雅楚又一弟子绛钦·然绛巴【23】·桑结培(1411-1458),1449年建哲域纪泽寺,创兴辩论学规,使晚期萨迦的教法大为振兴起来。1473年桑结培弟子果让巴·索南僧格,在后藏南木林县建吐丹朗杰寺【24】;桑结弟子班钦·邦查松巴【25】建宁悦甲雄寺;弟子德顿巴·丹巴绕赛【26】建热瓦麦寺;弟子衮噶却桑和其弟子建却柯伦布寺【27】等等。其所建皆是法相学院。学成后授以“然绛巴”学位名号,也是由桑结培所创兴的。
又绒敦弟子释迦乔丹【28】(1428-1507)在后藏日喀则南建土丹色多坚寺。孟推鲁珠【29】的《佛教大事记》中又提出住持萨迦显教教法的雅、迅二人。雅即楚·桑结白,迅则指的是仁达瓦·迅努罗朱(1349-1412)。此人曾为宗喀巴和甲曹吉之师,在萨迦显教观点中他持应成派的中观见【30】,他的著述有:《中观根本颂》、《入中论》、《四百论》、《大乘宝生论》《俱舍论》、《吉祥密集续经》等的经论注疏约十余部。
萨迦派住持密教的有鄂、宗二人。鄂即鄂巴衮噶桑布(1382-1456),为喇嘛当巴索南坚赞(1312-1375)的弟子白丹楚逞,白丹弟子佛陀室利,室利弟子即鄂巴衮噶桑布。鄂在1429年建艾旺却丹寺【31】,作为专门弘扬密乘的道声。他曾讲《道果》八十三遍,传《金刚曼》灌顶六十余遍,其所传之灌顶、教敕、要门等我至不可胜计,他终身守持戒律,传授具足戒【32】者过万人,七十五岁去世。弟子中最为上首者有沫钦·衮乔坚赞【33】(1388-1469)、绛钦·然绛巴·桑结培、果让巴·释迦乔丹、邦查松巴·衮噶却桑多人。鄂对他人未曾宣说之《道果》心果,皆秘传与衮乔坚赞,从此讲授《道果法门》的风规,遂有“对众说”和“对徒说”之分。鄂巴一系则传持道果对徒说讲规,由衮乔坚赞、衮却伦珠、塔孜巴·南喀白桑、朱康巴·白丹顿朱等法嗣,次第相承,这一传承系统则为鄂系。宗巴前后有两人,前者是喇嘛当巴传弟子宗穹巴·安羌【34】·陀罗尼室利。宗传吉·桑布坚赞、坚赞衮乔、格瓦桑布等。坚赞衮乔弟子沫舍巴·多吉坚赞,此派传持《道果》对众说的讲规,一脉相承,则称为前宗巴派,或名沫舍系。
后宗巴系,即由喇嘛当巴的另一弟子大乘法王衮噶扎西【35】(1349-1425)所分出。扎西传宗巴·衮噶坚赞和扎托巴·索南桑布等多人,扎托巴传心传弟子吐敦·衮噶南杰。衮噶南杰【36】(1432-1496)初从降巴林巴受比丘戒,在前藏贡噶县建贡噶多吉丹寺,创立各种曼荼罗仪轨,法事实修次第,弘扬萨迦派显密教法,自成一系称为后宗巴系,或称贡噶系。
又有一派系由刹钦·罗赛嘉措【37】(1494-1566)所创建。罗赛从多仁巴·衮桑却季尼玛及达钦·罗朱坚赞广学鄂、宗二系所传萨迦不共教授,并获鄂、宗等所特有之萨迦家传的嫡系耳传,遂将萨迦派各种不同教流总汇成一大海。其弟子有降仰钦则旺秋、孟推·罗朱嘉措、安羌·锁南群培、堪钦·娄松巴、博克巴·强巴顿朱坚赞等多人。五世<敏感詞>【38】(1543-1588)亦曾从他学萨迦道果和十三种金法。其它能主持刹派耳传教授之人亦复不少,从刹钦传出极密对弟子说的要门自成一系,后来遂称为刹系。萨迦教派在元明两朝极盛,寺庙遍于前后藏及蒙古、汉地,以后逐渐衰微,现在唯余德格等地的少数寺庙,由鄂寺派堪布相继住持。也有不数人到萨迦鄂寺求学但多系听讲《三律仪论》【39】及《道果教授》,其余显教的《中观》、《量论》、《慈氏诸论》的讲学的人已为数不多了。
二、萨迦派的教义
第一、
未谈教义前首先大体谈一谈他们的教法内容。教法分显密两乘,萨迦派本来属新译密咒派【40】,是以密乘为主要修学的,由于萨迦先祖受噶当派【41】的影响,所以他们又重视显教的学习。当然萨迦的先辈诸祖也都是博通显密的。了解的显密教法很多。为培育后人,让其先学显教了解佛学的各种基本道理,然后才能修学密法,所以规定先显后密。修学显教的内容大体归为五大类:(1)俱舍论【42】,&127;这是基础课程;(2)龙树【43】的中观诸论,作为了解空宗的理论;(3)慈氏的诸论【44】,作为了解有宗的理论;(4)律论【45】,是学人最重要行持;(5)量论【46】,作为对理论分析辨解的必修的课程。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50
其次是密乘学习的内容。当然密乘有四续部【47】、灌顶传敕,要门导引、实修事相等等,难以胜计。萨迦密乘教授总为不出寺围十三金法,金法内容各说不一,依刹派说即为《三类空行法》、《三类大红法》、《三类小红法》、《无死金刚天女法》、《红财神法》、《狮面母法》、《黑文殊法》加《狮子吼法》又名为十四金法。此外他们也有无上瑜伽诸本尊,如《密集》、《胜乐轮》、《大威德》、《时轮》、《金刚橛》等的灌顶、传敕、导引等。其它如《帐明王》等护法空行类亦多至不胜枚举。但本派特重的是依《喜金刚》为本尊修生圆二次第的《道果》法门,为主要修持。
第二、
萨迦派的基本教义大都包括在他们的实修法门《道果教授》内。《道果》就是依于何道,证何种果。《道果法门》又名《甚深亲口语教宝》是印度大成就者毗瓦巴依《喜金刚续》造《道果金刚偈句》、《续经讲解略义》和《道果教言》等著作而得名的。此法门由萨迦派所继承,成为本派特殊不共之法。
《道果》的内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续、四耳传、五缘会、七要点和防护障碍等。 本派的因、道、果的建立,就是用什么样的道,是要根据众生根机的因来决定,因此所用之道和所得之果亦有不同。因、道、果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众生的根器【48】有上、中、下三等。下士只求人天福报【49】,故以修善去恶为道,所谓去非福,中士者求出解脱轮回,故须依显教修心法门【50】,断二执证空性,断轮回根,所谓破我执,上根者求彻底断无明烦恼,清净二障【51】即生成佛,所谓必须破一切见,主要还是要修习密法即道果教授,才可以彻证离戏法性之实相,获得彻底解脱而成佛。本法门既是适应三乘人【52】的修道法门,故必须显密兼修,以显教打基础,密乘为究竟。若全依显乘又要历劫【53】修行,欲得即身成就,故必须要修密法。所以道果法门算是从一个凡夫可以直修成佛的无上法门。尤以道果的密法也是具有适应三机成就之法,上机即身成就,中机临终解脱,下机中阴【54】解脱。由因、道、果来认识即身成佛的意义。因就是道,道就是果。因时之佛,由于不认识,被忽尔垢障【55】,此生在修道时净治垢障,垢障清净即能认识,故立名为果,因、道、果三位无可分别。这一点也看出萨迦之见,仍是承认众生本有佛性的真性。他们承认因位果位无别,故果位无可修治,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显教除心垢,密教除身垢【56】,垢障净后则圆满三身而成佛。道果中所说谈之见、修、行【57】三者,就是在见上要你悟到因和果本来无别,所谓修和行实际上都是道位上的除垢。因、道、果三位是一体的。
其次,关于道果的内容,道先为了证明道果教授之正确,使行者能心生决定,不被余信之所牵挽,所以先提出“四正量”。
第一、四正量就是:圣教量、传记量、师诀量、觉受量。圣教量即如来实语之经教;传记量即诸论师根据经教结合实际经验之记载,成为论藏;师诀量即在修中要遵循上师密诀指点;觉受量即行者实修中的感受和证验。修道能否有成四量之中以师诀量而为转移。故择师依师最为重要。
第二、三境界。修法又分为两大类:一为依显教修行,提出“三境界”。
显教修持即修六波罗蜜【58】的共道。分为三种境界,即从凡夫修证成佛中经过三种不同的三个世界。(1)不净境界,指众生暂时处于业及烦恼轮回诸趣的不净世界,引导众生出离这种境界,指出各种解脱方便依显教修心法门有:四耽着【59】、厌离心【60】、出离心【61】、思人身难得【62】、思轮回诸苦及畏业果因缘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众善,然此亦仅为大小乘共通之修法。(2)瑜伽境界【63】,分为共同瑜伽和不同瑜伽。共同者即为显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64】和修空性见,断离轮回苦根,空性大悲双运,行持上守菩提心戒【65】。不共瑜伽即进入金刚密乘修深道法门【66】。由于修习各种三摩地【67】则会出现各种不同觉受境界,故须先对教授善为学习,了解其理,才于觉验起时,能立断疑虑而相续保任。(3)最极清净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可以设想我今修无上妙法,将来亦可同样获得如是功德,则心能生无量欢喜,总之在三境界中是先以波罗乘净治相续【68】,才能成为金刚乘【69】之道器。故学密之前先以显教奠定道基,这是本派修法之特点。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51
第三、三相续。依密乘修持,提出三相续。所谓相续,指从轮回到涅磐皆为一心相续之所摄。三相续:(1)因相续;(2)道相续;(3)果相续。肯定众生有佛性,&127;众生的因地与佛的果地无有分别,因、道、果是三者无二无别。故金刚乘以三相续道作为引导。在因续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顶,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顶【70】,道续中授以生圆二次第【71】解脱道之方便;在果续中成熟三身现证佛的身智【72】种种功德。众生既然是因佛,佛与众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应保任轮回涅磐不二见。道位修习与四灌深道相联系之成熟道和解脱道的各种教授,净治五蕴四大【73】种之烦恼,果位即现证五身【74】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门之因、道、果:众生是佛,是因;修离戏见和生圆二次第,是道;证三身五智,是果。
第四、四耳传【75】指从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历代祖师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称为四耳传道。此分为四:(1)灌河不绝;(2)摄受传承不绝;(3)师要法则无误;(4)以净信力充足自心。
所谓灌河【76】不绝,指入坛场【77】进行灌顶,授三昧耶戒【78】,开示见宗【79】,传授教敕【80】。所谓灌河不绝就是在因、道、果三时中,上师不断传灌,弟子不断受灌。本派极重律戒,有三种律仪。密乘中尤重三昧耶戒,对如何护戒,坏戒时如何还治,均有详密的规定。
在指示见宗方面,即指示本派最高之见,即轮回涅磐无别见,或真俗无别【81】见。他们认为见中最胜者为中观见,但中观见亦分两种,一种是诸法由谛实空,即缘起无自性空,名为空性;一种是由四边戏论空,即不住断、常、有、无四边,名离戏空性,他们就属于后一种见。认为空性见仅解脱生死轮回,不能即生即身现证三身,故须有离戏见,证乐空双运,才能成就。
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圆二次第。密乘既认含藏因续【82】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习不过是扫除障碍显露真性而已,即炼自心以为道用,以正见除心垢障。用风脉明点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缘起和合以为道。所以提出脉、字、风、界【83】等轮和三界集【84】。即通过圆满次第修风脉法,拙火燃滴【85】,掌握命勤【86】,净治垢障,生四喜智证乐空双运【87】。
所谓摄受传承不绝者,指修习四际【88】:(1)修习际,修习静虑因支,前导命勤,&127;拙火持风,意专所缘,于所修事,断绝疑虑,于诸事相【89】亦不错乱,则得传承加持不绝;(2)觉受际,依此修习得身、心、梦等三种觉受;(3)摄受际,风摄受心,起见烟等证相;(4)修成际,即从初地以至正觉,皆能得传承加持之力而依次生起也。
所谓师要法则不误,即在修中关键时师要善为指点。因此择师【90】最为紧要。
所谓以信心力充足自心。了悟一切觉受境界,皆由自心风脉所起,对于师教,生决定信。
第五、五缘会。一切诸法皆由缘生起,由修密乘要门,内心外境缘起会合,能生各种成熟道相【91】。(1)外缘会,依外境而起如产生风回【92】现象和各种外界粗境【93】。(2内缘会,从身而起,身中字脉宫内风心聚散,初有自身即佛身之感。(3)密缘会,因字脉成。了语即是密咒,或于出世间道中界甘露轮等现成四坛城【94】。(4)真如缘会,&127;从界甘起。就悟心为智,即是真如,达到初地以上外相,出现明点。(5)究竟缘会,&127;即从风生。一切皆是无二智相【95】,达到究竟。又身轮为外,脉轮为内,脉字即密,界甘露轮即真如,藏智风轮即究竟。前二缘会为世间道,后三缘会为出世间道,依次配合显教的五道十地,密教的十三地半而至成佛。
第六、七要点,就是在修习中有七大关键性之境相出现应能加以识别。(1)&127;三界集配合七无止向。分三种人:有宿缘者是自然而集,具诚信者由加持力集,能精勤者由勤奋力集,出现各种无止向的情况。有宿缘者则出现无止向的成熟,风无止向的回逆,脉无止向的分离,甘露无止向的凝聚,拙火无止向的燃烧,由此而生之有漏神通【96】无止向的出现,无漏神通也无止向的出现。此七种配合三种人共为二十一种。若善知此三界集,则可于此等处断除一切增益损减【97】之过。(2)三住心。&127;风回逆时心住,自我加持时心住,所依双融一定时心住。上述三种人无论何种,皆出现业风回逆等相,于是由心验相和身验相出现不可思议之三摩地。此等出现或由风回等相之最亲近因【98】所致,或由宿缘远因所致,应当善于分辨。(3)三觉受,身觉受,&127;风回于身,出现跳跃奔跑;心觉受,扼着字脉关要,产生喜乐悲伤等贪嗔现象;梦觉受,扼着风要,梦中出现身轻如奔马之相。若非要门摄持之三种觉受则为病相,若按规修习,知为风心聚散所起之征相。则皆成三摩地之相。(4)三暖相。&127;妄念已去生暖,界聚合生暖,明点燃集生暖,此皆由风脉缘会聚和与不和之关系。(5)&127;三引道。初界集时由拙火引道,中界集时由界甘露引道,后果集时由字脉引道,由于引导方法不同可以在主观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和客观的外界上产生种种异相。(6)&127;三集合。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52
三界集界限以三喻明之。初集如冬风,中集如春风,后集如夏风,这些主要是由风脉聚合所产生之相,要行者认识皆是出现三摩地之相,勿生疑虑。(7)&127;三缘生。风回之缘生,见相之缘生,梦中之缘生。皆由字、脉、风、界之关系。总之三缘生皆系由身脉、脉字、界甘露、风等所生,皆自身本具,并非观待外界之因缘。
第七、除障法。即扫除和防止内心和外境所起魔难和灾障。以上是道果法门的内容简介。
总之,显教为因乘,密乘为果乘,因乘修心以为其道,由未悟自心本净,故用对治而断于惑,偏于轮涅法界空理,此须久习,历三祗劫始证佛果。密乘为果乘,直修佛果德,转位以为其道。即以炼身为道,起俱生智,了解所现轮回即大乐法界,如治目翳,翳去目明,了知心性本来清净,乐空双运,故能圆满现证三身。
第三、
关于见的修法。无论大小三乘和显密诸宗皆各有其不同之见、修、行、果。见即见解;修即修法;行即行仪(包括戒律);果即各有所证之果。四者之中以“见”最为紧要。佛教和外道的差别,主要就是见上,就是对宇宙万法的看法各持不同观点,然佛教中的许多修法和行仪,在外道也有,尤其是密宗许多方便还采取外道的东西,要是没有观点的摄持,即使修习成就,也不过是成个外道,而不是佛教。
道果最高的见,就是轮回涅磐无别见。约二谛说就是真俗无别。约法界说就是色心无别,约万唯心【99】观来说就是明空无别之心。心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是体,明是用,即一体之相用,分不出那个是明,那个是空,那个是轮回,那个是涅磐。真妄轮涅都是一个相续心,悟即涅磐,不悟即轮回。明空之见,要顿悟,但萨迦说法,为适应三机,关于修心也是要通过小乘、大乘、中观、唯识之见来逐步认识空有的一心实相。所以在修明空见上,他们也分显教修和密乘修。把明空分开先悟空,即先悟空,后悟明,即先悟空,后悟有。悟空方面,主要采取龙树的教授,先悟空理,即悟到诸法缘起性空之理。悟空方面还要分三种根机。初为下机人只求修善去恶,能得人身生善趣,不求出离轮回,即只讲缘起因果,不说空性。次为中机人欲出轮回,破我法二执【100】,证人法皆空而求寂灭,才说无自性空理。后为上机人彻底解脱轮回,不但说缘起性空理,还要了悟本有真性才能彻断实执戏论【101】。
初机只是一般世法,属人天法,不全是佛法。证无我空性,属佛教小乘,证二取【102】戏论空破实执是大乘唯识,证离戏空性才是究竟大乘,在萨迦派来说就是以证道果为最彻底之见,即明空离戏之见。
只破五蕴实有,能悟缘起性空,断除实执,一切法皆自然解脱归于无实,于此安住,成为寂止,若生起观慧(空性慧),即是止观双运。断实执后证空性悟全无所得,离一切相,离一切戏论,但此亦仅是到世俗谛空,依中观应成派见,证缘起性空,了悟一切诸法皆是唯名安立,名下并无实有可得,则成毕竟空。在萨迦派看来此仅属普通中观之理,非彻底的中观,因为实相是离戏的,是非空非有的,要不堕空边也不随有边,才是中道,若执毕竟空则堕于空的一边了,非离戏之见。龙树之见称为空宗,只悟心的空分。所以还要修慈氏见,即有宗的明分。
又依慈氏见认识“有”的道理,首先要认识诸法之根本(本体),是非空非有。但它又非是空空如也全无可得,所以从慈氏见要了知本性是胜义有【103】或称妙有。
认识根本,应先认识本性光明,又名因位时之智慧勇识【104】,它是明空双融。明空并不神秘,就在日常生活的心中出现,这就是轮回涅磐二者的根本。众生由于不认识它,被能所二取迷现,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这迷乱的根本即名为俱生无明【105】。所以要转俱生有成俱生智能彻见本源,法界【106】融通。此本源则为妙有。
断能所二取迷乱又分为二。(1)断所取迷乱(境)。把断所取迷乱,&127;又配合显教的加行四位【107】,分段断除,断所执配合加行前三位。初暖位,双离能所二取之心,自性光明,明而又无分别妄想,此乃心之本具,是有。由于执境是实,受其蒙蔽,故首先应明了境是心之所现。破离心实有外境,生起明相,是谓“明”。次顶位明分增大,生三摩地是谓“增”。三忍位制止所取迷相乱行,明乐增盛,此时外所取境之迷乱已完全遣除,内能执之心上之迷相虽未完全遣除,然对外稍分起实有之感,此则名为“得” 【108】。(2)断能取迷乱(心)。如上修习,内能取之心完全消除迷乱,&127;自心光明愈来愈大,此时俱生无明乱行大半清净,只有根子还未除尽。光明心中初生见道【109】之智,明、增、得现行皆旧沉没,此则名为世第一法。如此经历十地各断一分能障光明之无明到十地【110】即证到圆满光明而成佛。故空有二者必须结合,始为中道,而且三乘人欲求真谛则皆须通达空性,这些方面龙树,无着本皆相合。萨迦为了照顾初业行人先悟空后悟有,先空去小乘之执五蕴,大乘中观之空,大乘唯识之执有,最后离去一切空、有、断、常各走一边之执着,即所谓破一切见,成为空有双运离戏之见。由于显乘把空、有二宗分开,所以初修,亦个别修习。然到究竟二者必须统一,此乃大乘不共之见,本派则提出空有无别离戏之见。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1:52
即轮回涅磐无别之见,为密乘最高之见。
密乘之见。此分共同开示和不共开示。
共同开示,即指示内心实相,本是明空双运。先摄心内观寻觅,此妄心之体,观其在于何处,是何色形状,如是寻觅,了不可得,但仅在世俗的概念上认识此心是唯明、唯觉、唯动,清清楚楚觉知感受而已。说是无心,又觉从内现起自生之相,此则名为“明”,乃心之法相,是证悟心德三分之一。若更推求,则感觉到内心离生、住、灭,自体本空,此则名为“空”,乃心之本性,是证悟心德三分之二。空非全无所有,如虚空之断空,而是唯明、唯觉,一切无不明了显现;若注视此体,则又了无可得,由此可以决定其自体为明空。此如明空虽二,但非各自孤立,即心体性虽空,而寻觅空者所有动分其相则为明,此明分即用。即明之时即空,即空之时又明,则决定此为自然生起之明空双运。若真实生起觉验,则所现皆转成为轮回涅磐不二之妙用。悟此本分天真【111】之明空双运,则是证悟心德之全分了,如此则心不为迷乱所走失,所现皆成为智慧之妙用,纵有迷现,若猛力忆念正见,迷相消除,一切皆可转为智慧之相【112】。
不共开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113】,此智非识和妄念,即因位时之明空。此心在显密经中很多名称,或名清净心、如来藏、本性光明、真如【114】、法性等等,亦名为含藏因续。迷时则为俱生无明,起轮回客尘,悟时则为本元智,无明与智本是一根,无何差别,故说轮回涅磐无别。先认识此本具之明空双运则名为因位时之轮涅无别。在修证时远离能所二取,和无明烦恼,住于明空双运之中,则名位道位上之轮涅无别。总之轮回涅磐都是一心,是此本元俱生心【115】。悟此心又有三个要点: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成境为心就是认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识的迷现,故外境实无,只有自心的明分。成心为幻,就是内心外境所现均是识之迷现,识所幻化、全无可得,则于空分得其决定。成幻无自性,就是一切诸幻,待缘而起,全无实成,幻而成空。若修中证验到这点亦仅同于显乘中观之空见,还须悟到空而能幻之离言法性即胜义有,此空还要与本元俱生之心明空共同双运才行。因为仅了知缘起如幻,则偏着于空,幻而成空,幻从何来?空而又生幻,空何所据?尚应了解离言的道理,正如《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空华虽灭,空性不坏”(经46)。又说“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净明现”(经70)。这空性不灭,非幻不灭,这些不灭的是什么,它就是幻所依处,即此体,离此体,即此用,离此用,以其不可言说,故名离言。所以成幻为空,不仅依缘起道理悟空分,还要离言之门悟到有分,此空有双运,始名为明空双运之见。
再进而观察此离言法性,不仅是非空非有,而且是不生不灭的,它从最初就未曾生,因此其生因空;中间而无所住,因此其住性空;最后又不灭,因此其灭果空。即此虽无自性可得之时,然自现之各种妙用又不灭而明现,即现之时,又无任何自性可得。从本以来则未曾“有”过,从本以来未曾“空”过,从本以来未曾离过之性相明现,此三从本以来未曾分离过,此即不生亦不灭之义。自显而明朗,自空而寂然,自觉而赤露。此情,仅为各个自证智【116】之所觉受,在胜义上无实体可得,不能以心思量,不能以言语表达,为除世间迷昧,故就世俗名言上立名离戏,或名为不二、双运、无修等等,这就是自心本相。如此实相,遍于轮回涅磐一切诸法。自己的本体自己不能认识,则名为轮回,若能认识则名为涅磐,轮回涅磐仅是就悟不悟之上而个别安名,实相本面,轮回虽恶,又别无可断,涅磐虽善,亦别无可成,若能善自通达即名为轮回涅磐无别见。总之,此觉性明空无执,永远未曾散乱【117】,亦无可修习,不须功用,自然而住。
此因位时之法身,心性无修本分天真;道位时之法身,心性无作任运保任;果位时之法身,即明现赤露无修之心性,此即安名为佛。实际,除心以外别无佛可成,息灭戏论之相所显妙智,则名为佛。就胜义言实无佛可得,一切见、修、行只是随着行人的根器不同而个别安立之名言而已。综上所述:决定一切境相为心,心亦是仅现故如幻,幻亦是由缘起而生,缘起无自性,故是空,空非完事,断空顽空,空而又能幻现,幻成空,空而又幻,此幻又以本元心而为依据,本元心既不可认知,又离言说,说空说有皆不成,皆是边执【118】,故名离言,此唯有凭佛语师教可以得知。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1
又萨迦认为密宗还有不共之见,即由灌顶和修生圆二次第所生无过妙智,方能拨出无始以鼓动妄想之业风,此则名为道位上之明空无别见,认为此见是最高、最超越之见,实即指引生乐空俱生智【119】之见,显教之见未拔无明种子之毒,故为有毒之见。据萨迦派看法,乐空之见才是拨毒之见,彻底解决生死流转【120】的问题。
三、萨迦派的特点
萨迦派是最早的新译密咒派,它的创立正是阿底峡入藏噶当派的兴盛时期。萨迦的衮乔杰布就依止阿底峡的大弟子桂·枯巴拉孜学习显教。他的儿子衮噶宁布依止噶当派僧丈底·达玛宁布等学习龙树的中观和慈氏的诸论,所以受噶当派的影响很大。后来住持萨迦教法的高僧如雅楚·桑结白和绒敦·玛畏僧格都是游学阿底峡及门俄敦·桑浦之门【121】。所以萨迦教法的特点,就是融有噶当的教授从显入密,本派有名要门《道果》就是以显教打基础,以密法为究竟的法门。根据众生的根器说法,极重修道的次第。在见上先以小乘的出离,大乘的唯识中观之见,然后再导入密乘的最高之见--轮回涅磐无别见;在修法上也是先修显教的修心和止观法门,然后是入密法的生圆二次第。在行持上极重律戒也是从小到大。《三律仪辨别论》就是萨班提出来的。
关于萨迦之见,他们也承认格鲁派的应成派见,认为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空,但他们又同觉囊派一样,不承认只是毕竟空,认为胜义世俗均应有根,作为依据,所以承认胜义有即如来藏作为万有之依。承认如来藏是胜义有,则属承认有真常本性。这一点他们与格鲁派的应成见完全相反,与噶举派、宁玛派则颇为相合。
他们和觉囊派见也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萨迦、觉囊都是从唯识上发展起来的,但他们都否定唯识派认为“识”不是胜义有,“识”是杂染是世俗有,轮回法有生灭的;认为如来藏是“智”,是清净的,是涅磐法,无生灭的才是胜义有。但不管世俗和胜义、轮回和涅磐、识和智,都是一个根,是一体的两面,故轮回涅磐无别,世俗胜义无别,则是二谛双融之见,但觉囊派承认胜义他空,本身不空,世俗自空【122】,这样就把世俗和胜义隔为两截,又觉囊派说如来藏是胜义有,偏着一边则着相。萨迦说如来藏是离戏,既不说它是有,又不能说它是空,其体不可认知,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表,是非空非有,远离有、无、断、常诸边,故名离戏。此见与宁玛等派相同。
本来说真性是非空非有,这种说法不好理解,用《神会语录》上的话来解说“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可谓无”。真性体空是本无一物是“毕竟空”,然而真性非如一块木石,其用为明,能有照用,又是“胜义有”,空是体,有是用,空有二者结为一体,这是自然规律,也即是法尔如是。
同时,萨迦派同宁玛、噶举一样,承认众生有佛性,此性即离戏,即是轮涅无别。不过萨迦派认为现在众生只是有佛因,是凡夫,佛性被烦恼荫蔽很深。故现在的心是识,还不名为智,要从凡夫因位起修,通过许多修心方便,先小后大,先显后密,逐步通过各种方便才能转识为智。所以他们认为识转为智要渐修,不主顿悟,这是他们与宁玛、噶举的不同之处。
又萨迦特别强调乐空双运之见,认为是一切见中最高之见,此见是修 生圆二次第、修风脉明点,求见本性光明,现证三身。这颇与噶举派、觉囊派相同,但与宁玛派则异。宁玛派认为最高见为大圆满,顿悟本元,是全无功用法门,属无上瑜伽中之阿底瑜伽。走方便道的路子是有功用法门,易出偏差,只相当于宁玛派之麻哈瑜伽和阿鲁瑜伽【123】。
以上将萨迦派之见总括起来,如同《密乘要集》中所说“偏计,依他皆非有(空),园成实性本非无(有),分别有无离断常,善演上师恭敬礼”(原书159页)。所以萨迦派的最高之见--轮涅无别见,仍然是属于真常本性论【124】。
藏传佛教萨迦派注释
【1】旧派:即宁玛派,或称前译密咒派。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1
【2】莫古隆:在后藏拉孜县芒喀河谷内。莫古隆寺系卓弥·释迦耶协1043年建。
【3】卓弥·释迦耶协:卓弥,地名,释迦耶协生于993年,他是受阿里王扎西孜巴首批派遣留学印度的青年之一,学成回藏翻译大量密乘典籍,称为新译密咒派,萨迦的《道果》法门便是由他传出。终年八十二岁(公元1074年)。
【4】 桂·枯巴拉孜:桂,家族名,他是阿底峡的大弟子。公元11世纪时人,属噶当派法系。
【5】《道果语教宝法》:即萨迦派主要密乘不共法门,为印度成就大德毗瓦巴所传,他依经《喜金刚续》作了《金刚偈句》等教授要门。
【6】奔波日山:在日喀则专区西南萨迦县境内。
【7】萨钦·衮噶宁布:萨钦,意为萨迦大师,是尊号。衮噶宁布是萨迦教派的创始者和法座的住持者。最初住持萨迦法座的有五祖,认他为初祖。
【8】白衣:萨迦住持法座的最早有五祖,前三祖都是在家俗人,衣白衣,后二祖即出家沙门,衣红衣。合称为萨迦的三白二红。
【9】八日译师:他与噶举派的米拉日巴约同时代,早年游学印度,博通显教,曾为萨迦衮噶宁布之师,时衮噶宁布年幼,他曾担任过萨迦寺座主。
【10】仗底·达玛宁布:为饶·赤桑拔弟子,噶当派僧,公元10世纪时人。
【11】琼·仁钦扎:噶当派僧,为俄·罗敦四大弟子之一。
【12】朗·卡乌巴:他是宁译师的弟子,属萨迦派的前辈。
【13】向敦·却八:为卓弥译师大弟子。
【14】瓦巴:译言法护,印度僧,萨迦派的《道果》法门和十四种不出寺围之金法皆是由他传出的。
【15】康巴·阿森:朵康人,噶玛·都松钦巴曾从之学《时论》和《道果》的讲解,道果笔记《阿森玛》即是他所作。
【16】降森·达瓦坚赞:公元12世纪时人,噶当派僧。
【17】班智达:印度语,博通五明人的尊号。
【18】克什米尔班钦:即班钦释迦室利,公元1204年应古格王拉德之请来藏传授戒律。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又得重光。他的传戒系统,称为班钦律传。
【19】西凉阔端王:西凉,今甘肃武威地区,为蒙古皇子阔端王的领地。公元1244年曾迎萨班到该地区议定<敏感詞>地区归入祖国版图事宜。
【20】十三万户:元朝在卫藏地区划分了十三个万户,南北拉堆二万户,曲米·甲措二万户,霞鲁、香二万户,以上为藏六万户;亚桑·帕笔二万户,甲玛·蔡巴二万户,止贡·达隆二万户,以上为卫六万户;加上卫、藏之间羊卓万户共为十三万户。
【21】雅楚·桑结白:公元14世纪时人,他博通显教,曾住持萨迦寺任法座。
【22】绒敦·马畏僧格:四川嘉绒地区人,继承萨迦法座。公元1435年他在前藏澎波地区建那烂陀寺,并开办讲学院。
【23】绛钦·然绛巴:绛钦指日喀则专区仁邦县一带。然绛巴是博通经教人的尊号。
【24】吐丹朗杰寺:在日喀则专区南木林县的达那河谷内,郭让巴1473年建。
【25】班钦·邦查松巴:班钦见前注,邦查松巴亦是尊号,传说他一月中能熟读《般若十万颂》故有此称号。其所建寺在萨迦的西南。
【26】德顿巴·丹巴绕赛:德顿巴亦是尊号,意为通七部经论之法师。其所建寺在前藏贡噶县境内多吉扎寺之西,寺建于公元15世纪。
【27】却柯伦布寺:在热瓦麦寺之东,朗饶河谷内,属贡噶县境。
【28】释迦乔丹:此人学识渊博有“班钦”之称,早年信奉萨迦派法,后改信觉囊派。其所建寺在<敏感詞>日喀则南,建于1469年。
【29】孟推鲁珠:为桑结培的再传弟子亦曾参拜过刹钦之门。他得刹钦的《道果》,对徒说极密要门的传授。据说刹钦只传两人,一人为孟推,一人为降仰钦则旺布,称为一对日月。
【30】中观应成派:中观论中一个派别。主张“从色法到佛陀皆是缘起无自性,假名安立,名下无实义可得”,否定自性有,常用应成如何的论式以破敌方,故名应成派,或名随应破派。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2
【31】艾旺却丹寺:在日喀则专区的纳塘和霞鲁之间。鄂曾任萨迦寺座主,后建鄂寺,自成系统,称为鄂派。鄂寺内分十八个扎仓,五个拉章,寺宇规模极大,为萨迦派最大的密宗道场。
【32】具足戒:即此丘戒。
【33】沫钦·衮乔坚赞:沫是部落名兼地名,在后藏昂仁县境,他是鄂钦的大弟子,得到绛曲森巴(大菩萨)的称号,继承鄂寺法座,后自建桑登寺和达摩林卡寺,弘传鄂钦所有教授。
【34】宗穹巴·安羌:宗为地名,安羌是一种尊号,意为掌密乘教主,他是喇嘛当巴的弟子白丹楚逞的及门。
【35】大乘法王衮噶扎西:明史作昆泽思巴,封大乘法王,属萨迦拉康拉章系统。
【36】吐敦·衮噶南杰:生于拉萨市尼木县的吞地方。依止宗巴得萨迦嫡传教授,三十二岁时(1464)在前藏贡噶县境内建多吉丹寺,成为萨迦教法在前藏弘传之大道场,由于他系宗巴法统,故称宗巴系,或称贡噶系。
【37】刹钦·罗赛嘉措:刹,地名,在萨迦的芒喀隆巴西。初信仰格鲁派,在札什伦布寺出家,后依止多仁巴,改信萨迦派,获得各种不同教授,建芒喀吐丹根培寺,弘传萨迦教法,自称一系,称为刹系。
【38】五世<敏感詞>:名洛桑嘉措,格鲁派僧,又是过去<敏感詞>地方政府的创建人。1643年蒙古固始汗消灭了藏巴汗,扶持他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
【39】《三律仪论》:即《三律仪辨别论》为萨班所作。三律仪: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
【40】新译密咒派:公元11世纪佛教后弘期由仁钦桑布译师和其后的译师所译密乘典籍称为新译。
【41】噶当派:译言教诫派,公元11世纪时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来藏将所有教授传与仲敦巴,由他弘广,成一派系,名噶当派。
【42】俱舍论:全名《阿毗达磨俱舍论》,公元5世纪时世亲菩萨所作,通常列为入佛门必修之课。
【43】龙树的中观诸论:龙树为公元3世纪时印度人,为中观学派的开创人,中观学中主要讲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他的著作有《大智度论》、《七十空性论》、《中论根本颂》、《菩提资粮论》、《六十正理论》、《十二门论》、《回诤论》、《空行王正论》、《法界赞》等。
【44】慈化诸论:慈氏又称弥勒菩萨,主世俗空,胜义有论。相传他传与无著菩萨的诸论有:《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宝性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和《瑜伽师地论》等。
【45】律论:梵名毗奈耶,为专讲持戒授戒之典籍。
【46】量论:讲因明或逻辑之典籍。
【47】四续部: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续。无上续中又分父续、母续、不二续等皆密乘经典。
【48】根器或根机:指众生的资质、秉赋和对佛法之堪能性。根分上、中、下三等。
【49】人天福报:下根人,只求今生来世,享福生天界,不求解脱,故只修善去恶,培植福德而已。
【50】修心法门:显教修心法门很多,如噶当派有七义修心、修心八座等。大意是修四厌离心、厌离世间、心向佛法;法入正道,不走旁门;道中断错,勿入迷途;错乱归道,转为道用,逆缘转为顺缘等,如此则能渐渐实执。生死轮回之根,就是实执。
【51】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指贪嗔烦恼,障复涅磐,不得解脱;所知障指由种种邪见妄知,障复菩提,不能了悟。密乘所说:“所知障”指业气。
【52】三乘人:声闻乘、独觉乘此二为小乘,菩萨乘则为大乘。
【53】历劫:显教说菩萨修六度行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还要在百大劫之间修三十二相始能成佛。阿僧祗,梵语译作无数,即言时间很长。
【54】中阴:又名中有,佛教说人死后尚未投生的中间阶段名为中有,即俗所说之阴魂。
【55】忽然垢障:或译客尘,指暂时出现的非心固有之垢污。
【56】身垢:密教认为身心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心之所积一切习气垢污皆熟于身,身所具者皆存于心,身心互相连系的,心解脱,身亦要解脱,修密法中无上瑜伽圆满次第大多是为净身垢而解脱的。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3
【57】见、行、行:见,就是见地、观点;修,就是实际修法;行,就是行为,指一切时中的行持。
【58】六波罗蜜:译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以此六行则可度脱生死,到达涅磐彼岸。
【59】四耽着:耽着今生,非佛教徒,故于世事应收其心;耽着轮回,即非出离,故观苦海轮回过失而收其心;耽着自利,非菩提心,故观大慈悲和掊提心,则于小乘而收其心;耽着实执则非正见,故念诸法空,则于一切实执而收其心。此又名四收心。
【60】厌离心:即厌恶尘世。
【61】出离心:离三界苦,求涅磐乐。
【62】人身难得:以下皆有修心的教授,不赘。
【63】瑜伽:义为“相应”,即修某种观修达到与某种事理相应。
【64】菩提心:为欲利他,求证菩提发殊胜之大乘心。
【65】菩提心戒:修菩萨行所持之律仪,主要以不损他而成办他利为因之戒律。
【66】深道法门:指无上瑜伽之圆满次第。
【67】三摩地:即入定,心定于一处而不动的境界。
【68】净治相续:相续指心,治心垢污成为清净。
【69】金刚乘:即密乘,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
【70】四大灌顶:无上续之瓶、密、智、句四大灌。
【71】生圆二次第: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72】佛的身智:佛身有四身,法、报、化、体性四身;智有五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或又总为二智,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其它如五眼六通均为佛之智慧德相。
【73】五蕴四大: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为物质和精神元素。物质元素中亦蕴藏有精神因素之烦恼种子,即密教中所说之“风”。
【74】五身:法身、报身、化身、体性身和不变金刚身。
【75】耳传:历代上师将极为秘密之窍诀,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弟子。
【76】灌河:灌顶加持之力喻如江河,滔滔不绝。
【77】坛场:又名坛城,梵语曼荼罗,即本尊佛神所居之宫殿。
【78】三昧耶戒:密乘戒名。
【79】开示见宗: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萨迦派之直指之见为轮回涅磐无别见,或明空无别见。
【80】授教敕:灌后之随赐修法等。
【81】真俗无别:真指胜义,俗指世俗,即胜义世俗二谛无别,或名二谛双融。
【82】含藏因续:含藏包容、因续、因位相续心为一切染净之所依,这因位相续心中就包容有凡夫的无明业恼,也包括修瑜伽者之脉、字、界、风,作为修密依据,也包括有佛的法、报、化三身。换言之轮回涅磐(字库无此字)和身心都包含在此如来藏的心中。
【83】脉、字、风、界:脉,即圆满次第中所说之三脉四轮;字,即六道轮回种子字及涅磐般若母字,俱在脉中故又称字脉;界,即甘露明点等;风,即全身之风息和命风,诸法皆心体性具,也是生命的根据。
【84】三界集:修圆满次第,风脉收摄分为初、中、后三阶段,出生三种情况。
【85】拙火燃熵:即圆满次第中之燃脐火、化菩提液、生四喜等。
【86】命勤(字库无此字):操纵生命之法。
【87】乐空双运:大乐与空性融通。
【88】四际:即四个阶段。
【89】事相:指未灌顶前之前行,如设供结印等。
【90】择师:即事前应选择上师,要以学行兼优而确有修证之经验者为依止。
【91】道相: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萨从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证境。
【92】风回:风逆行,由修力而打破生理常规。
【93】外界粗境:指能透视或远视他方凡尘世界,非能视佛的殊胜世界。
【94】四坛城:指法、报、化、体性四身所居之坛城。
【95】有漏神通:神通指天眼、天耳等特异功能。有漏者即虽有其神力仍不出轮回;无漏者则为之智慧德相和一切神力,皆离烦恼。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4
【96】增益损减:就是不需要与不足者添加,多余者减除,即俗说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正确。
【97】亲近因:指修风脉。
【98】万法唯心:萨迦修密三要中有“成境为心”,不许外境是有,这颇类似唯识的观点。
【99】我法二执:我执,执五蕴为我;法执,执一切诸法是实有。以空性正理破二种我执,即证我空法空二种无我。
【100】实执戏论:执实有生、灭、去之本性等等之偏见。
【101】二取:能取和所取,即心和境,或精神物质。
【102】胜义有:就是在终结意义上来说,它都是存在的、实有的。唯识承认阿赖耶为实有,萨迦承认如来藏为胜义有,即承认有真常本性。
【103】因位时之智慧勇识:此指明空赤露之平常心。因位即指众生位本具。
【104】俱生无明:与生俱来之无明,如我执、法执二执,所知障、烦恼障二障等皆属之。
【105】法界:万法所依之处,或名实际,或名实相等。
【106】加行四位:加行,在正行之前添加之行,大乘显教修菩萨行有四加行,暖(字库无此字)、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差别。
【107】明、增、得:密乘指风息归脉出现的三种境界。
【108】见道:为菩萨五道之一。
【109】十地:密乘许菩萨成佛要经历十三地,称为大菩提道。前十地同显教,后十一、十二、十三,三地为金刚乘之地道。
【110】本分天真:指此觉性非由造作,自然而成。
【112】智慧之相:指佛土庄之清净世界,此为佛智所生故。
【113】本元俱生智:即本有觉性,或不待师教自然而有之智。
【114】真如:离诸法之体性虚妄,故名真;常住而不变改故名如。
【115】本元俱生心:即本有真心。
【116】自证智:非由他得,自己证悟之智。俗语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此自知便类似是自证。
【117】散乱:即跑失。
【118】边执:“边”就是偏于一面,边执即执断、常、有、无等之偏面。
【119】乐空俱生智:乐是心,空是境,心境是统一的,故名俱生,由迷致沦为二分(二取)。若用甚深方便,则能引发引此智。&127;此智能断隐藏在身心深处之八十种自性分别业风,彻断生死之根,故说乐空见为拔毒之见。
【120】生死流转:即轮回,谓众生在六道中此死彼生,轮转不息。
【121】桑浦之门:桑浦在拉萨市西拉萨河南岸,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和其师弟俄·勒必喜饶在1073年修建内邬陀寺,后由罗敦俄·勒必之侄俄·罗敦喜饶继续住持,设立中观、般若、量论等学讲研之经院。来此求学者颇多,后来发展成上下两院,培育了不少的显教经论人才。凡游学于此院者则称为桑浦门人。
【122】他空、自空:此为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法语。说诸法真性自体不空,加在真性上的东西则名为他空,若诸法本身是因缘生法,自体本空者则名为自空。
【123】三瑜伽:宁玛派把无上瑜伽分为三瑜伽。一、麻哈瑜伽,约当新派之生起次第;二、阿鲁瑜伽,约相当新派之圆满次第;三、阿底瑜伽,即为大圆满属于见性法门。
【124】真常本性论:承认万法有个真实本性,是永远存而不生不灭的。
参考书目
《萨迦世系史》 阿旺贡噶索南著
《藏文文选--萨迦派》 白瓦尔·却美多吉著
《密乘要集》 八思巴辑
《知识总汇》 公珠·云丹嘉措著
《宗派源流》 土观·洛桑却季尼玛著
《青史》 桂洛·迅鲁白著
《智者喜筵》 保沃·祖拉逞瓦著
《汉藏史集》 班久桑布著
《卫藏道场胜迹志》 钦则旺布著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4
宁玛派概要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敏感詞>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落过(&127;《<敏感詞>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127;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些是把印、尼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乘典籍。由于师承不同,所传教法不同,遂产生了派别,总称为新译密咒派或新派。如噶当、萨迦、噶举等派均属之。宁玛派的出现也在这一时期,开创人是素·释迦炯乃,他得到许多从公元8、9世纪时传下的密经传承,他将这些密经加以整理,组织成为体系,建邬巴隆寺,招聚门徒,公开传播,构成素氏的一大传承系统。当时除素氏外,尚有绒宋的传承系统、若氏家传系统以及后来隆钦宁提的传承系统。由于这些传承系统都是弘扬前弘时期的经典法要,遂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历史学家便称他们这派为前译密咒派,简称“旧派”。
旧派的传承总分为两大传承系统,有直接传授经典的,称为经典传承;有发掘埋藏的经典进而传播的,则称为伏藏传承。
除这两种传承外,还有其它方式的传承,如诸佛心传等等。不过上面所说两种传承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它则多不详了。
第一、经典传承
本派的传承最早应追溯到公元8、9世纪赤松德赞王【11】至赤热巴坚王之间,他们先后迎请了莲花生、法称、无垢友、佛密等天竺大师多人来藏,传出了宁玛派的九乘中最后三乘,即《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12】,并由白若咱那、玛·仁钦乔等人将这些密乘典籍译成藏文,总括为《经》、《幻》、《心》三大部,习惯称《经·幻·心》【13】,若按九乘次序应该是《幻·经·心》。现将三部大密乘的传法世系分述如下:
1 幻《幻变网》的传承。《幻变密藏续》等是无垢友传玛·仁钦乔。玛传祖茹·仁钦迅鲁及吉热·乔炯。二师又传达吉·白季扎巴。达吉所传的称为钦浦派或要门派。达吉在藏卫弘传教授,后又发展到朵康,遂产生了“卫派”和“康派”。
无垢友传聂·奢那古玛热,聂传梭布·白季耶协,梭布传鲁·桑结耶协,桑结传库隆巴·云丹嘉措,他们都是前弘期和灭法时期传持宁玛派教法的主要人物。他们中尤以鲁·桑结耶协最为有名,他在藏已得到了《经·幻·心》密典的全部传授,尚不为足,又远赴印度、尼婆罗、勃律等国取回内外密法一切续经使之流传,对密乘贡献极大。有人说前弘密法有三大传承时期:初期为莲花生、中期为白若咱那、后期为鲁·桑结耶协(《汉藏史集》【14】446-447页),鲁是公元9世纪赤热巴坚王时人,他活到公元10世纪初赤扎喜孜巴王【15】时代,据说他活了113岁。&127;在前弘后弘两个时期,他承先启后起了很大的作用。热巴坚王时他又得到大钵阐布【16】的称号,地位很高,所以旧派的许多重要经典才能够保存下来(《青史》上141页、《智者喜筵》【17】上&127;614页)。桑结传法给他的儿子库隆巴,库隆巴四传至娘·耶协炯乃,&127;耶协炯乃才传到了素·释迦炯乃。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5
素·释迦炯乃(1002-1062),通称素布齐,又称他为拉结·邬巴隆巴【18】。他得到库隆巴传下来的《经·幻·心》全部传授和前弘时传下来的其它教授,进行整理。首先研究哪些是根本经典,哪些是解释经典。在经的正文上又配以注释;在续部和修部上配以实修方便;在修法中配合了仪轨念诵等,使宁玛派教法在理论和实修方面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又修建了卓浦寺,一时法缘很盛。从此宁玛教派的派名才大大地显著起来(《青史》上143-144页)。这一派称为宁玛派之“素”派。
又库隆巴父子将法传给娘·协饶乔,协饶乔传娘·耶协炯乃。耶协炯乃的法嗣后来又发展成绒派或称为娘派,成为经典传承的另一支系。
素·释迦炯乃收素琼·协饶扎为养子,传法给他使其继承法位。素琼意为小素,别名德协甲沃巴。小素的儿子名卓浦巴·释迦僧格,他从其父的弟子四大柱大师听受了《经·幻·心》三部密经教授和修证要诀,又从论·释迦降曲学《大圆满法》【19】,从达玛索南学《心品》【20】,往北方绛地【21】大弘宁玛派教法。卓浦巴的弟子很多,开的支系也少。素氏三代到此为极盛时期(《智者喜筵》上615-617页)。
卓浦巴的高足弟子拉帷そ诙丶啄?1126-1195),节敦先与卓浦巴辩论,辩后得胜,卓浦巴大喜,遂将教授全部传授给他。他又得塞觉尊多吉传给他根本续经的讲解和实修细节,所以他所得到的宁玛派法要较<敏感詞>“素派”人所得尤为完备(&127;《智者喜筵》618页)。
节敦甲那弟子甚多,最优秀者是他的侄子大喇嘛云丹松(1126-1195)(《青史》上162页),或称节敦·觉松。曾从叔父节敦学《修部八教》以及《阿鲁、阿底瑜伽》的续经讲解及实修要门(《青史》上165、168)。
云丹松的有名弟子是锡布杜滋(1149-1199),最初在舅父处听受了《大圆满》“绒派”传规。舅父死后,便亲近云丹松,学习《心品》各种教授,以后又听受了“果派”、“绒派”、“康派”等不同的传规教授(《青史》上168-169页、&127;《智者喜筵》上618页)。
锡布杜滋的弟子达敦觉耶(1163-1230),参拜锡布得到锡布的全部教授。达敦的弟子即达敦思吉(《智者喜筵》上619页)。
卓浦巴的另一传承系统是在他的弟子藏巴·基敦时开始的。基敦传藏那畏巴,畏巴五传至素降巴僧格。素的弟子即雍孜巴和降仰桑珠多吉二人(《青史》上188-189页),成为一系。
雍敦巴名多吉白,是一位有名的宁玛派大德。1298年曾应诏晋京,元世祖赏赐了他许多财物。他受比丘戒时的法名是多吉绷(《青史》上189-191页、&127;《智者喜筵》620页)。
雍敦巴的弟子名嘎挡巴德协。此人在金沙江东岸德格修建噶陀寺【22】,使宁玛派的教法遍及于朵康地区,成为“康派”。卓浦巴的传承还有许多小支,详见《青史》、《智者喜筵》等书,这野就不尽述了。
又《幻变》传承除素氏而外尚有若氏家传及徒传,传出续经讲解和灌顶实修,得法之人为数不少,大多弘传于邓坝【23】、藏堆【24】、芒噶和南北拉堆【25】等地。以上是以《幻变》为主的传承。
2 经《集经》的传承。开始由印度大德达耶若期达以《遍集明了经》和《集密意经》传司陀热玛地拉,司陀传尼婆罗达磨菩提与婆复多罗二人。二师又传勃律的齐赞吉译成藏文,由他们三人又传鲁·桑结耶协(《青史》上201页)。&127;桑结传其子云丹嘉措,四传至素·释迦炯乃。释迦炯乃以下与《幻变经》的传承相同。总之《幻变》和《集经》的传承以后均汇聚于素氏之门(《青史》上201-202页)。以上是以《集经》为主的传承。
在《经·幻·心》的经典派中,另一传承系统是以绒宋·却季桑布为主的。他与素·释迦炯乃约略同时,他不仅博通经典,还擅长五明,懂梵文,在<敏感詞>有班智达之称。绒宋大师得到有《经·幻·心》三部传承绒宋系统传持的密法以心品为主。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5
3 关于《心品》的传承是起自莲花生大师,师以教授传拉朗·多吉杜炯,依次传至绒本·仁钦楚逞之间,成为一支。
又前弘时期,由白若咱那传玉扎宁布,玉传至绒宋大师,此为《心品》传承的另一支。
又邓隆塘卓玛【26】地方有一名为阿若·耶协炯乃的修道士,据说此人得有天竺七传、中土和尚七传的教授,他将教授传觉若·桑噶佐库和亚司本敦,此二人又将教授传与绒宋大师,这派传承称为《大圆满》“康派”(《青史》上211页)。
又前弘时期,毗玛拉以教授传娘·丁增桑布、玛·仁钦乔和聂·奢那古玛热三人,后均由觉若·桑噶佐库继承。觉若又传于库·降曲畏,畏传琼传布·依畏,渐次传给绒宋大师,故绒宋大师拥有《心品》各派的教授,传法事业颇为兴盛。他的法嗣大多向朵康发展,以后的传承则不详了(《青史》上211页)。&127;以上是《集经》传承和《心品》的一部分的传承。
《心品》的传承并入《大圆满》后称为心部,又分为三部:心部、界部、要门部。
心部的传承。心部共有十八经,前五经是白若咱那所译传,后十三经是无垢友所传授。或称心二十经(《<敏感詞>王臣记》82页)。
心部的传承亦来源于印度,传入<敏感詞>后分为数支。先由印僧喜饶僧诃传佛密,佛密传无垢友,无垢友入藏传<敏感詞>大泽师聂·奢那古玛热。又佛密传白若咱那,白若先以教授传藏王赤松德赞。后来白若三赴朵康,又分为三次传授教授。首次传玉扎宁布,由此次第传授于梭布·桑结耶协,梭布传鲁·桑结耶协,成为心部传承中之一派;第二次白若咱那以教授传邦·桑结贡布,四传至玛尔巴·协饶畏,成为一支;第三次白若咱那回藏后又传觉摩哲莫和玛尔巴·协饶畏,六传至素2氏的卓浦巴等,此又为一支(《青史》上216页)。
界部的传承。界部先是由印僧佛密传无垢友,无垢友传白若咱那,白若咱那传邦·木庞贡布,七传至郑达摩菩提(1052-1168),达磨把《金刚桥》【27】教授传给素穹巴(《青史》上215-236页)。以后广传弟子,各出传承,支系颇繁详见《青史》。
要门部的传承。要门部分为两个传承系统:《甚深大圆满宁提》【28】的传承和《空行宁提》【29】的传承。这两系传持之法又多是伏藏法门。
《甚深大圆满宁提》的传承。先由印僧喜饶僧诃传大善巧耶协多。喜饶僧诃以上的传承与《心品》相同。耶协多传无垢友,无垢友传藏王赤热巴坚和娘·丁增桑布,丁增桑布建伍茹的夏拉康庙【30】,将《宁提》等法埋藏庙中(《青史》上239页)。约在后弘初期,由邓玛·伦珠坚赞掘出伏藏,传出节准·僧格旺秋。节准又将《宁提》单传娘·噶当巴,娘将其分三处埋藏。30年后,绒那达的节贡·那波将一部分伏藏取出自己精修,并广传他人。约在公元1076年,朗仲伽巴达的香巴热巴又继续取出伏藏,在节贡取出伏藏约十年后,羊卓的向·扎西多吉也开发了伏藏,将这些伏藏经典向大众普遍讲说,并传其子尼邦(1158-1213),尼邦传觉白(《青史》上238-242页)。
觉白或称古汝觉白,是尼邦兄之子,他得其叔传授《宁提》法门,后又广从名师学习新派密法并注重显教学习(《青史》上242-243页、《智者喜筵》上576页)。
觉白的弟子楚西·僧格郊巴(1223-1303),&127;僧格郊巴弟子梅龙多吉(&127;1243&127;-1303),梅龙多吉的弟子仁增·鸠摩罗奢(1266-1343),&127;鸠摩罗奢的弟子隆钦然绛巴。
隆钦然绛巴(1308-1364),本名智美沃色。他在鸠摩罗奢座前求得《大圆满宁提》的全部教授,又在邓坝从阿奢黎迅努邓朱学《经·幻·心》等教授,依照《宁提》的教授解释《秘密藏续》经义,著有《宁提》法类数十种,总名《喇嘛央提》【31】,还著有《七宝藏论》,分别阐发了大圆满的要义,成为宁玛派《宁提》法门中最重要的论典。他曾到过不丹,把宁玛派的教法首次弘传于不丹地区。晚年又累次讲《空行宁提》。这一派的弟子很多,称为隆钦宁提派(《青史》上248-250页、&127;《智者喜筵》上576-578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6
《空行宁提》的传承。是由印僧噶饶多吉传仁增室利增诃,僧诃传莲花生,莲花生传佛母耶协措杰,耶协措杰为利益未来众生,&127;将大法作为伏藏埋藏。&127;在公元12世纪时由白玛勒哲则将伏藏取出传杰赛·勒巴坚赞和雍敦·多吉白等人(&127;《土观宗派源流》66-67页)。以上是宁玛派的经典传承,也包括一小部分伏藏传承。
自公元14世纪以后,很少有经典传承的情况记载,从公元13世纪起,伏藏法门极为流行,很多人转向学习伏藏,如经典传承人锡布杜滋之子木局多吉就传持伏藏法,14世纪时的雍敦·多吉白也是一位大掘藏师。此时的经典传持者大多转入伏藏的传承中去了。
第二、伏藏传承
伏藏的来源是:前弘时期由连花生大师、无垢友、赤松德赞王、耶协措杰、鲁·南喀宁布、白若咱那、鲁·桑结耶协等人,先后将密乘经典法门埋藏于山岩土石之间。到后弘期时,逐渐有人将这些经典发掘出来,弘传于人,这些经典便称为伏藏法。《集密意续》、《密集续》、《幻变网》、《修部八教》、《如来总汇》、《文武百圣》、《阎曼德迦》、《马头金刚》、《金刚橛》等经典讲解、教敕、灌顶以及修法的仪轨事相等,皆是伏藏法要。伏藏中最重要者为《大圆满》,伏藏中所发掘出来的经书与经典传承所传之经典大多相同。不过,有的经书中当然有伪造改篡之事。伏藏之法,天竺古来就有,藏地<敏感詞>宗派是屡见不鲜的。宁玛派的伏藏法从根本续到实修事相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智者喜筵》上623-625页、&127;《降央钦则文选》39-44页)。
至公元11世纪时,扎巴恩谢坚将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扎塘为首的108处道场收藏之。当时最重要的发现是发掘了《医明四续论》。&127;至于宁玛派最主要的密典发掘是公元12、13世纪之时,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师掘出的。上掘藏名安达娘,本名尼玛沃色,或称娘热巴。他在洛扎的昆庭、扎森摩八吉和马沃角【32】等处掘出密宗最重要的法典和法器。他把伏藏大法传给其子安达·卓衮南喀白,南喀白传子罗丹,罗丹传子兑杜(《智者喜筵》上627、630、631页)。&127;下掘藏师名古汝却季旺秋。他曾在洛扎的喀曲和朗格扎等处掘出《修部八教》、《密集》、《金刚橛》、《马头明王》等重要密法。他的弟子白旺钦继承了他的事业(《智者喜筵》上634-639页、《降央钦则文选》41-42页)。
伏藏中最大的发现是《宁提》四部:
《毗玛宁提》:暗藏在桑耶秦浦,由掘藏师邓玛伦杰掘出;
《堪卓宁提》:系佛母措杰独得莲花生大师传授,由掘藏师白玛勒哲则掘出;
《喇嘛央提》:此为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毗玛宁提》的书。
《堪卓央提》:亦是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堪卓宁提》的书。
上下掘藏大师等掘出之伏藏法是宁玛派根本典籍,作为讲解和实修的重要依据(《智者喜筵》上574、649页、《降央钦则文选》41、42页)。
继上下掘藏大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掘藏师,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还掘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如公元14世纪邬坚林巴掘出的《五部遗教》等等。
公元15世纪时,热特林巴将上下两大掘藏师等所掘出的伏藏汇集到一起,称为南藏。公元17世纪居美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33】寺,寺中讲修教典以南藏为主。公元16世纪仁增郭季定楚坚也掘出不少伏藏,并与前代所掘的汇集一起,称为北藏。公元16世纪北方绛地的扎西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却德道场,其子仁增阿格旺布始正式扩建为多吉扎【34】寺,寺中讲修教典则以北藏为主(&127;《降央钦则文选》12、15页)。以上是伏藏传承情况,由于后期所有掘藏大师都各建寺庙,&127;弘传自己所掘出的教法,遂以寺庙为单位,形成了各自的传承系统。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6
二、 宁玛派的经典
宁玛派的密典总分为两大部分,他们把讲解所依据的密经称为续部,把实修教授称为修部。宁玛派的续部属于无上续部的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珈,总括为《经·幻·心》三部,号称十八大怛特罗,即十八大续经。
第一、续部
1“幻”,就是幻变续,属于摩诃瑜伽,有幻变十八部,约当新派无上瑜伽的生起次第,主尊是金刚萨(duo),依主尊的身、语、意、德、业五类划分为五大续部:
身三续:《佛平等合续》、《大象昏迷续》、《大象入海续》;
语三续:《绝密精点续》、《从一放射续》、《从多放射续》;
意三续:《吉祥密集续》、《山岳聚积续》、《聚于一顶续》;
功德三续:《胜吉祥第一续》、《胜甘露第一续》、《如意宝续》;
事业三续:《迦玛玛勒续》、《炽燃炬光续》、《格奈耶十二字粒续》。
以上十五续经,再加上根本总续经《大幻网秘密藏续》、《建立三昧耶续》、《方便绢索续》三续,总为幻变网十八续经。《幻网》还有解释四续(《智者喜筵》上606页、《汉藏史集》433页)。
2“经”,就是《集经》。属于教敕阿鲁瑜伽,&127;约当新派无上瑜伽的圆满次第。集经有根本经《遍集明了续》、解释经《集密意经》。又说经共有四经,或说根本续三经、解释续十经(《知识总汇》上501、513页)。
3“心”属于阿底瑜伽,此为宁玛的特法。心品的经即《普成王经》。&127;心品之外有心部,则有经甚多,或说心部二续,或说母子十八续。十八续先后有两译,前五经是白若咱那所译传,后十三经为无垢友所译传。
总上合称为《经·幻·心》三部(《知识总汇》上511、512页)。
此外,大圆满心部还有宁提法门。秘密心要部的《宁提》有四部:堪卓宁提(空行心要)、毗玛拉宁提(毗玛拉心要)、堪卓央提(空行精义)、喇嘛央提(上师精义)(《智者喜筵》上578页、《知识总汇》上512页)。所依续经有根本续《如来汇集》、后分续《现证菩提》(《智者喜筵》上603、609页、《知识总汇》上394页)。
第二、修部
修部八教有:
一、文殊身(毗卢部)
二、莲花语(弥陀部)
出世五部 三、真实意(不动部)
四、甘露功德(宝生部)
五、金刚橛事业(不空成就部)
一、差遣非人
世间三部 二、供赞世间神
三、猛咒咒诅
另外还有《文武百圣》等,其经分根本总续五部、解释续五部(《青史》上139页、《智者喜筵》上609、610页、《知识总汇》上394-395页)。有关宁玛派的密典为数甚多,极为庞杂,有人怀疑是否有伪经。《青史》说,有名的十八大怛特罗中的头三部《吉祥密集续》、《绝密精点续》、《佛平等合续》及其疏释都是很早时期就有了的。在布敦大师所著论藏目录中,《金刚笑法门品类》内的《金刚笑密集》就引证了许多《秘密藏续》的法语,而且其解释也与《密集》相合。毗输弥扎所著《密集后分续释》的论藏目录内也列有此书,亦属宁玛派的经典。嘉坚东布的《佛平等合续释》中,引据了许多《秘密藏续》的经文。大师对这一解释极为满意,并作了公正的评语(《青史》上135页)。&127;过去对于修部八教中之“金刚橛”和“差遣玛摩”等法颇有非议。《青史》说,后来萨迦派法王从香区赛新获得莲师的真正梵文册,译出后致使许多人皆无话可说了。喀齐班钦来到桑耶时获得《秘密藏续》的梵文本,后为达敦司吉所得,献霞岗译师,霞送于炯丹热智,炯丹依梵文本造《秘密续修法华庄严论》,在玛摩地方召集诸咒师,出示梵本,受到很大赞扬(《青史》上136页)。&127;“差遣玛摩”等世间供赞三部是由莲师降伏<敏感詞>诸恶神鬼并令其发誓保护佛教,遂建立此三部供祀法,属于杂入苯教之法。于是,宁玛派的经文中出现了白摩苯教等的文字,这也是合情合理的(《青史》上139页)。《智者喜筵》亦说:“觉沃阿底峡尊者曾到桑耶,开寺中经库,&127;看到过去自己未曾读到的梵文经典珍本很多,亦叹为稀有”(《智者喜筵》上540页、《青史》上70、315页)。从以上所述事实可以证明,宁玛派的经典除一小部分伪经外,大部分均系来自印度的梵文文本。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07
为,只有彻底断除烦恼,才能超出生死轮回,才能趋向菩提涅盘。对于如何断烦恼,如何求证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一套理论和实践。小乘的声闻认为,应当发出离心,断三业行(35),对治烦恼,对七聚别解脱戒,随一而守,修十二头陀苦行(36),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谛十六观法(37)等之止观法门,悟到人无我(38),断烦恼障(39),生起菩提智慧,证阿罗汉果(40)。独觉乘也认为,应当守持七聚戒,对治三业行,彻断烦恼,入十二因缘门(41),悟法无我(42),断所知障(43)而得菩提智慧,证阿罗汉果。由于他们都希求自得,不管众生,所以他们证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圆满,皆属小乘。
显三乘最后一乘为菩萨乘。它认为应当彻断烦恼,除受菩提心戒外,还要修四无量心(44)、七圣财(45)、十法行(46),发菩提心,广持六度(47),双悟人法二种无我,双断二障(48),才能开显菩提妙智,菩萨虽未证成佛的大觉,但利己利他,发心广大,故属大乘。
总之,无论大乘小乘,都主张要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但双认为本有妙明真性由原始以来为烦恼缠裹太深,一时不能彻底断除,故显乘采取逐步去缠、逐步了悟的渐渐的办法,小乘只求悟人法空。大乘唯识求悟二取执空,大乘中观求悟诸法自性皆空,故要从闻、思、修入手,勤习戒、定、慧,发出离心、菩提心,走止观又运和修定发慧的路子。显三乘中都未提出明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49),所以要经历多生的磨练,艰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显三乘名为引度业恼乘。
显教为什么要经历多时始能成佛?原因还由于他们有些人虽然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生佛有别,把佛和众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说凡夫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50)劫修行才能成就。所以显乘又称因乘,或称为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道品(51),是趋往涅盘道路之资粮,是显教的渐修乘门(《知识总汇》中733-735页)。
后期大乘对烦恼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烦恼的是心,成菩提的也是心,二者只是在一心上迷悟的差别。因此对烦恼不用彻底断除或对治的办法,而改用转亦的办法,转烦恼为菩提。如大乘唯识派有所谓“转识成智”,转有漏种成为无漏种,即成菩提。大乘中观用缘起性空之理,转烦恼的根本执实心而成不执实的空性——菩提。特别是密教运用转烦恼为菩提的目的。密教为什么能快速成就菩提?因为密宗不仅认为众生有佛性,而且众生就是佛,即心是佛,佛和众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烦恼,悟即菩提,烦恼即菩提。外密三续部则提出“三密相应法”,用众生造业和烦恼的身语意三业转变为佛的身语意三密,即可相应获得成就。不过众生因业恼缠缚,耽着凡庸的思想隆厚(52),不敢直追佛位,更不敢自认是佛,一下子还转不过来,所以外密才有三乘有划分。
外密三乘有制耶、邬巴、瑜伽等三乘,约当新派的事续、行续、瑜伽续三续部。三乘都采取逐步引导的办法来转变众生的习气(53)。事续主要用三密相应法来求从速获得三密成就;行续用加持三业的办法来求得成就;瑜伽续则用四大印(54)印定法求得三密成就(《知识总汇》中509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0
事续部是注重身语清洁等外事而内修瑜伽法,视佛为神录,虔诚供奉,极重外部事相,在佛我的看法上还存在有佛尊我卑之感,佛为主,我为奴(《知识总汇》中589-590页)。关于事续部之见,他们初步体会到心明空之智,在胜义中现空双运,远离戏论,在世俗中所现皆为本尊之相。
行续部是既重身语外事,也重内心修定,是内外双重的瑜伽法,在佛我的看法上,主张佛我平等,不过佛为主体,我是助伴(《知识总汇》中593页)。其见与事续部同。
瑜伽续部是专重内部瑜伽修炼,观我为佛,敢于承当自己是佛。瑜伽续之见,于胜义中一切法远离戏论、空性光明,于世俗中观为金刚界天尊。
三续部的具体修法在修前都要以观佛、护地、迎神等《七支》(55)作为前导,沐浴持斋,设坛灌顶(56),受三昧耶戒(57),这是所有续部共同遵守之轨则,只是繁简不同。如设坛,“坛”梵语曼荼罗,为佛神所居之处,有彩土、布绘之分别;如灌顶,事续为花鬘、水、冠三灌顶,行续加铃杵二灌顶,瑜伽续在此上还加不退转金刚阿阇黎灌顶和秘密灌顶等。关于授三昧耶戒,三种续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内容也不相同。灌顶后,认为已成熟相续(58),可以传授密法,讲解密经,以及指导实修等(《知识总汇》中601-603页)。
三种续部的正行。事续部有观修《六天法》(59)。六天部摄为字(咒字)、印(印契)、身(佛像)三者之中,即三密之中,以此持心,便可契入佛的三密(《知识总汇》中596、601页)。除修种子字、手印、天身外,还有住心于火的三摩地,住心于声的三摩地,此二为有相瑜伽。无相瑜伽,即观声后悟自性空获得解脱(60)(《知识总汇》中586、588页)。
行续部的观修亦分有相修、无相修。有相修,即修《六天瑜伽》、《四支念诵》(61),与事续相同。不过修六天瑜伽要结合天、曼荼罗、密咒等十真实(62)而修,由此可以悟入真实性。照宁玛派的廉洁,事续所谓的真实性,即悟明空离戏之智,(63)一切显现皆是清净智慧之所显发,这是诸法法性,不过此种真实性还不属于自然智慧所显之真实。无相修,即修空性与大悲双运。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64)行续的真实性即由灌顶加持之力观胜义中一切法无戏论,在世俗中观一切皆为金刚界天尊(65)(《知识总汇》中597页)。
瑜伽续部观修法,修《四大印》、《四瑜伽》(66)、《五现证菩提》以及修有相的二胜事业(67)和修无相有分别、无分别二种智(68)(《知识总汇》中605-608页)。
三种续部在修念诵观想的同时,也有风息瑜伽。下三续所修法只是调息收心,使息及分别心(70)不向外流散,摄持于内则可除去耽着凡庸境界,自身能明现为天身(71),并可坚固此慢(72)。认为息是心马,若能内摄,则心亦自然摄持而住,能快速进入三摩地(《知识总汇》中589页)。
三续部在正行前所修之风息法与无上续部所修瑜伽法有所分别,正行后都有修求悉地(73)法,悉地总分为胜共二种。共悉地修求世间成就,如得天眼等神通,不共者则求速历地道(74)而至五部刹土中或部持金刚中而成佛。
又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显教。在修密之前都有显教的观修前行作为引导,以便有个思想基础。如依显教,要观人身难得,观无常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等等。宁玛派就有隆钦宁提的《普贤上师口教》的前行引文,正行有仪轨(75),依仪轨作法事。各部有各部的仪轨,各尊有知尊的仪轨,仪轨是实修的轨范。其它还有分支仪轨,如修供祀护法神法、供空行法,布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课甚多。在修法上还应用许多事相来即事表理(76),即体显真,求得相应,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德境界拿到因位作为目标而进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称为果乘,或称金刚果乘。修佛三密果德,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不仅可以改变凡庸的观念,还能将造作烦恼的三业活动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这就是转误用成智,化烦恼为菩提的具体作法(《知识总汇》中579、603、608页)。他们相信感应道义之理,为求急速相应,还应常修《上师相应法》,相信上师祖辈相传,有神密的加持之力。宁玛派人常说要随时不忘三根本,则可以速得感应。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和空行,随时都要以三根本作为依怙。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1
总之,宁玛派称事续、行续、瑜伽续三部为外密三乘。何以称“外”?因为他们相信众生是佛,但还不敢自认是佛、自身是佛,对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认烦恼即菩提,不敢承认烦恼菩提皆是一心而作为在外,故要断要转总向外求。总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胜义和世俗二谛(77)各分别开,不相系属,其见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为外。又内密三乘何以称“内”?因为这些乘门把胜义和世俗二谛融摄为一、二无分别,一切世俗皆为是佛智所现,融摄在一心之中,其见修等都是内向,故名为内(《汉藏史集》438-439页、《知识总汇》中573页)。
外三乘续部中,虽有顺佛果德的修法,而无顺三有生死(78)的民所治相;有证三身之修法,而无即身成佛之道(《知识总汇》中580页)。以上显教三乘、外密三乘,共六乘。在教理方面,新译密骂派与旧译密骂派说皆同,并无差别(《知识总汇》中735页)。
其次,内密三乘是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又称为无上瑜伽。外密三乘还须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方便强制成佛毫无困难,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比以下三乘为高,故名为无上三乘。宁玛派的内密三乘有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摩诃瑜伽,约当新派之生起次茅,观本尊坛城,空有双运,重在风息。阿鲁瑜伽,约当新派之圆满次苐,修脉风明点,乐空双运,重在明点。阿底瑜伽,为本派特法,求明邮心性之体用,界觉双运,重在光明。又说旧派之三瑜伽。约当新派的密三乘之父续,母续、不二续。父续又称方便续,专重俱生大乐智的幻身修法,如《毗卢》、《大幻网》、《密集》等皆属之。母续又称胜慧续,专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胜乐》、《佛平等合》等续部皆属之。不二续即上述光明与幻身二者的结合,在宁玛派看来,不二续也是属阿鲁瑜伽,非大圆满法。实际上父续中亦讲光明,母续中亦讲大乐,是交相错综的并无严格的划分(《五部遗教》361、366页、《智者喜筵》上603页)。
宁玛派无上三瑜伽分为《经·幻·心》三部,其中的经部《赫鲁迦格布》等续经也讲说与新派相合的《六加行》(79)、《三次第》之解脱道和《密点》的方便道等要门。经部的《集经》中之任运修习,幻总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80)等讲说与新派所说法也大多相合,但宁玛派所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圆满法(《土观宗源流》69页)。
其次,三大瑜伽之实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罗、入坛灌顶、授三昧耶戒及修其它仪轨支分。无上部灌顶有外十饶益灌顶、内五功能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和瓶、密、智、句四大灌顶来成熟相续,达到实修的条件,然后正修。
摩诃瑜伽属幻部,其修法按幻网规分为方便道与解脱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门和下门,上门依六脉轮(81)修燃滴法(82),生四喜智慧(83),下门依阴阳密道而修,即能于刹那倾强迫生起乐空无分别智而获解脱(《知识总汇》(84)下276-277页)。解脱道以三智慧抉择二谛无别之正见获得通达,自己心中缠缚自然打开,于法性境界中获得解脱(《知识总汇》中740-746页、下276-277页)。
阿鲁瑜伽属经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圆满次第为主,证悟界觉无分别智(85)而获得解脱。阿鲁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门、下门等修法,其解脱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择界觉无别之正见,其次进入实事,入无相无分别三摩地。又修法中还有有广行、无广行(86)等种种分别(《知识总汇》中748、749、751页)。以上二续部之见,在胜义上,任运住于离戏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由本尊坛城之自现,成现空无别。
阿底瑜伽属心部,即要门圆满。初悟心体明空,次观光明心用,最后体用合一,自现元成则任运无修,自然解脱。说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第二、大圆满三菩教义
大圆满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2
1·心部。宁玛派大圆满是专门讲悟心的心地法门,与内地禅宗主张见性成佛颇有相似之处。但宁玛派是密教,心部讲的心是分作体、相(性)、用三方面来谈的,故与一般显教所谈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三句法语:“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实相藏论释》29、31页)。
三句包括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空分)
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明分)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现分)
首先谈心体。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体,本性清净,本无垢污,空寂光明。
心体虽然空寂,并非顽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觉,灵知为体,故称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中说:“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知识总汇》下289页)。
这就是说,万有均在心性光明中显现(明),而自心又能灵知不昧(觉)。这现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无有体(空)或故名为明空妙觉,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心。真心是不变不坏,永无生灭的。妄心是由根、境、识(87)和合所引志,是刹那生灭的。《大圆胜慧》(88)中说:“本然智慧,无来无去,无始无终,甚为希有。众生无量劫来须臾未离,不亦不坏……”(《大圆胜慧》79页)。为什么真心能不生灭?《智者喜筵》说:“真心不从因所生,不从缘而灭,最初无来处,最后无去处,过去现在皆是湛然常寂。因其体空,故无生灭。”“即此真性,虽然现轮回涅盘之相,但真体未常动摇”(《智者喜筵》上551、590页)。此即无生灭之意。
这个真心之体,既不从因生,又不从缘灭,又非任何所造,虽能现万象,然真体亦毫不动摇,不变不坏,故能“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大圆满心部认为,心体是觉空无别,这个认识和内地禅宗的看法颇为一致,所谓“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禅宗大意》(89)139页)。
这个灵明空寂之心,佛与众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体,即悟此明空觉性,亦即是所谓为见性成佛。《普成经》说:“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大圆胜慧》80页)。
其次说心性(相)。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90),本具光明。心性光明朗照万象,空寂妙明。此光明与妙用结合,能现一切染净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光现为轮回涅盘两境相”(《知识总汇》中756页)。
心体是空寂无生,何以能现轮回涅盘?心体空,并非空无一物,体空而性不空,空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所以能现。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而又明。明分属于本有,本有则是非空。
心体本净,何以又能明现染相轮回?染相净相都是由众生迷悟所造成,染净都属一个根。《大圆胜慧》说:“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则为解脱之根;不明,则为烦恼之根”(《大圆胜慧》215页)。这个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则见光明净相,迷者则见染相。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则见白螺为白色,黄胆病人则见为黄色,胆病愈后黄色即空。白螺的白色,为白螺所本有,这是空不了的。众生心体除去垢污后,染相则空,净相光明为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这个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91)单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报、化三身具足,始能圆满正觉,这是大乘显密各宗共同承认的。若心只有空分,而无明分,则报化二身从何而出?岂能离开自身而加另有依据?故体虽空而性不空。心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种色身(92)依据。《大圆胜慧》说:“本来清净自性中不能化现,本体法性光明有法尔之力,出现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无忘无着,此即报化二种色身之根源”(《大圆胜慧》237页);“空分属法身,光明属报化,三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京属自性本具”(《大圆胜慧》237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2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无相。报化是色身,属有相。无相何以出有相的报化?所谓无相,无虚妄色尘(93)相,非无真空妙有之相(《大圆胜慧》170页)。光明属真空妙有,是元成的妙色,或称空性妙色(94)。
光明何以能现境相?光明具有五光(95)。“自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知识总汇》上260页)。“内五光为觉性之明显分(明分)”(《实相藏论释》(96)29页)。此明分之五光能现三有(97)轮回涅盘之相,为一切境相显现为情、器、轮、涅(98)的?按《实相藏论释》说,“觉性自然智如水晶球,其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元成内显,此内显分,即五大种。从中起现外显之时,其外境色相,即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显现为外光。最初起时,以执为我故,遂垢污五大,迷情器”(该书31页)。五大元即地、水、火、风、空,此五属物质,故光明应属于色(物)。不过他们说此色不同一般虚妄色尘之粗色,而称为空性妙色。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心人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心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身功德而成佛。
禅宗不多谈光明,但有时也提到光明。如禅宗古德说:“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污染。孤迥迥地(体),光皎皎地(相),活泼泼地(用),洞然同于太虚。”这是从三方面来描述本心实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必须指的是光明,光明虽是本有,但光明是带物性。由于由圆满是密宗,密宗是色(物)心合一论(99),故可秘密宣说心的两分中带物性的光明。禅宗是显教,只讲悟心,不说除心而外还有物,多讲光明怕着相起执,反入魔道,故不强调而已。
心部人求见心性光明,他们不同要门部要修观光法,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最后谈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从体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100)。
“一切显现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体性空寂,本无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现。“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智者喜筵》上544页、《知识总汇》中756页)。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观上来,这是心的本性——明,能现出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一用。所以以既有明分,也有现分。
真心本来空上,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种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101)均能随缘化现。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盘。虽随缘升沉(102),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分(相),明显于外,则为化现不灭分(用)”(《实相藏论释》29页)。
何以此心随缘能现染净之相?
迷悟染净是就众生能缘的心用来说的,本性光明并无染净之分。“自性光明无垢可除故”(《知识总汇》下326页)。众生之心虽随染净,但是心体则没有随之变化,因为众生的本心是真如体(103),与佛无异,真如虽能随缘,但其体不变,故一切染净境界之分,不在心的体上,均在随缘之用上。《智者喜筵》中说:“佛和众生轮回涅盘,其体非有不同,当此体显现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时,由于不能认识,产生无明,遂受业风(104)鼓动,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用时,将自心本性误认为我(能),心体之用误认为它(所),使能所(105)对立,出现轮回。虽然出现轮回,其时心体并无动摇”(《智者喜筵》上552页)。若知一切所现均为明空妙觉之用,现而不执,则能现(体)所现(用)二者统一,烦恼菩提二无分别。《知识总汇》中说:“一切所现皆心之妙用,心的本性是自然智慧,则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无心体上,所有迷相,不须断除,自然解脱”(《知识总汇》下289页)。《土观宗派源流》(106)中亦说:“照此当下明空本净之妙觉,让它宽坦任运,随它妄念境相起伏变化,不去辨别是非善恶,不破不立,只保任此觉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修心的心要,是莲花生大师的无上心印”(《土观宗派源流》72-73页)。佛是觉者,则能“能所双冥,境智合一”。在起用时所现皆成妙用,随缘示现,大悲周遍。故说轮回涅之根均在此明空妙觉的能现作用上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3
心体无相,不能得见,求悟心人亦应从“用”上着手,才能觉照。心部则注重在心用的能现上。从现前一念起,认识自心实相。即此现前一念就是真性,应用自己明觉智慧而观照之。禅宗就是在这个能现初动时,即在心起用这时下功夫,所谓照顾当下,从见闻觉知上回光返照,认识本心。是知能见闻动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禅宗大意》139页)。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禅宗大意》136页)。
总之,大圆满心部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大圆胜慧》77页)。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闻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师亦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从六祖的《坛经》(107)来看,他说心的实相亦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谈的。《坛经》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本自具足(元成)(相)。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用)。”坛经的说法与大圆满所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提到了明空本净的自心实相,只是未是提出“光明”二字而已。百丈禅师有几句话:“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又说:“灵光独耀”也是提的光明。僧即禅师说:“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断续之相。”临济禅师说:“孤明历历。”这些说法(108)与大圆满说:“明空妙觉”、“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大圆满说的“光明”要具体一点。
大圆满说心体空,心性有,是体空性有。心体空,则非有,心性(相)不空,则非空,成为非空非有。这一空一有本来是矛盾,但他们说体空,非空无一物,体空中有性有,是非空之空,即非去空无一物之空,名为真空,性有,非实持有,性有中有体空,是非有之有,即非去实质之有,名为妙有。说空有二者统于一心,没有什么矛盾。故不承认他派人所说空有必须双运。“空有本自圆融,不须再有双运”(《大圆胜慧》73页)。他们认为这种非空非有,才是不堕二边的中观正见。《知识总汇》上解释说:“心性自然智慧,遍于一切染净法中,但对它的有分,不耽着为实有。空分不着为空无。亦不堕于二者皆非的双边。它的体性空寂,除常边,它妙用不灭;除断边,此则远离功用而超出苦乐之正见也”(《知识总汇》中756页)。
这个体空性有说,玄密幽深,难于理解。心部把他们所说的空性称为甚深空性;心部也称为甚深部。
2·界部。界部的意思是自在之意。指一切法皆心怀界觉无别光明之妙用,在法性中起,法性中没,任运自在,这就是解脱。界部有四界九界等种分别。但总起来,界部在心的空分上与心部相同;在心的境界上或现有的部分上,他们专讲境界,讲光明。他们认为心体的法性是自然智慧,由此心体所显一切境界,皆不出普贤境界。这里所说的普贤境界,即法性境界,也即是受用境界,如佛的智慧德相等,均是光明所自显(《大圆胜慧》237页)。光明是有色相可睹的,故说为明分不灭,无复无障,恒常显露等(《土观宗派源流》72页)。
光明所明现的一切境界,是本有明相,即自然显发的。因此,“自然智慧在广大法性普贤境界中所现起一切事物的形相,仅是自显境界所作的严饰,这里没有什么系缚、解脱、能现,所现种种的分别……,因此也不去观察它是有是无,或是或非,或染或净。只有自在于广大无垠的解脱之中”(《知识总汇》中756页)。
这里所说的自显境界,即本有的光明境界,是本有的心性的显露,不作是非等分别,应安然而住,目的就是要在光明境界中求得解脱。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3
光明是自心本性。佛与众生同具,故佛在光明中的一切智慧德相,在众生心中本已具备,所以称光明本自元成(《实相藏论释》29、33页)。说本自元成,则光明非由造作而作,“比如珠宝之光气,是珠宝本身所固有,非由其它因缘而使之光亮(《知识总汇》33页)。心全离垢(109)后,光明中一切胜妙景象自然外现,不假造作,本自现成。《空明经》云:”心自性本具,五身及五慧、五部及五光,五气及五智,有如是功德”(《大圆胜慧》134页)。本具光明何以夫不见?凡夫因有烦恼垢障不能得见。不但凡夫不见,即使衣显教修止观人(110)用观察方法,亦不能见到。只有修无上瑜伽气脉法,将左右脉流动之风心,纳入中脉(111),始可得见(《知识总汇》下358、359页)。《大圆胜慧》说:“身中之烦恼气清净后,始见本性光明”(该书93页)。众生要见到自现光明,除非在人命临终时,脱离蕴、处、界(112)荫蔽的一刹那间方能见到。“粗四大色尘(113)与心分离时,始现本有光明”(《大圆胜慧》169页)。修大圆满光明瑜伽,通过特殊方便,亦可现见光明。
光明既是本具,故行者能以光明为道(114),运用善巧方便使自显境界自然显发,在光明中修证成佛。界部则以修光明为主。心部只求悟心体空无有相,不专修光明,界部则特重修习光明。但也要在悟心的基础上始能进行,因为单有光明不但成不了佛,反成外道。明空之心必须双运。
密乘说众生即身可以成佛,那么是否即此肉身便能修成报化二种色身?修成与否,必须依靠光明。光明为气所化,众生身中有气,可以化为光明。因为众生之身是由四大五蕴所成,四大五蕴的精微之气,均能释放光明。不过这些都是粗气光明。要把粗气,即身内的气脉化为自然智慧的微细光明(115),始能成就二种色身。
修光明者还要以光明化外四大,此外四大所成之境亦化光明,这样才可以圆满显现三身境界(《大圆胜慧》105、106页)。
气化光明则可成虹体身。修此法也是要用自在无为,“永离所缘(116)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空性(真空)和光明(妙有)二者双运,则能成就虹体金刚之身(117)”(《土观宗派源流》71页)。《大圆胜慧》亦说:“要无著、无执,放下不管,五法任运,内境自然显发光明,智慧忽开,身中五气即化为微细的光明而融入法性。外相即现五色光,如虹、如阳焰”(《大圆胜慧》88页)。界部运用的法门是随心自在,任运无为的无功用法门。所以界部又可以译为自在部。
界部的修法还有四扼要、四理趣、四灌顶等(《知识总汇》下290页)。其修光明的教授则有《金刚桥》等续经。
3。要门部。要门部的要门之义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之无成本自解脱,则“把轮回涅盘诸法纳入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由此要点则能在轮加涅盘二无分别的灵明智性中现证法性境界”是任运修无治之法门。(《土支宗派源流》71页)。这法性境界即本有的自显光明境界。在此境界中出现自性环链,在自性环链身(118)中成熟解脱,这就叫作要点中解脱。如灸艾火,中其病灶要害,病即立愈,所以叫作要门部。
本部有两大要门:彻却和妥噶。彻却译言“断坚”,妥噶译言“超顶”。《大圆胜慧》说:“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自性,自然而成者名为彻却;上根利智具在精进,得见自心之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为妥噶”(《大圆胜慧》70页)。
要门部也是把心分为体,空分、相,明分,用,现分,总为现空二分,“其空分为本净妙觉,远离戏论,使此空分归于法性穷尽之地(119),即为本净彻却。其现分为自显光明,以本具光明将一切窒碍在光中清净达于法性净地,即为元成妥噶”(《知识总汇》下292页)。
彻却的修法求悟本净心体的见修理论,与心部中所谈大体相同。先在上师前求得灌顶,受三昧耶戒,然后由上师开示指出现前一念,即是本心自然智慧,亦是佛性。观此心体任运而往,则可清除迷相,获得解脱。在正行之前还要指示觅心方法,作为前行,即观心之来、住、去与生灭等,未心了不可得。“无可得处,自然得见本心(《大圆胜慧》89页)。彻却要门有《三句击要》、《内外密三空结合》等教授”(《知识总汇》下不为292-293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4
妥噶的修法求见光明心相,其理论大多在界部中谈过了。这时简单谈一下妥噶的重要法门,以光为道,现证自显境界和在自性环链身中成熟解脱等方面的问题。
妥噶修法有四炬光、四境界,是以光明为道,修光中见心成佛。光明为一切有情皆具备的。初观光明为自显化身佛境界,愈看愈清,内德外显,则看见自然智慧的报身佛境界,最后即现智慧自然光为法身佛境界。四种境界虽是本是显现,本性光明,然无要门教授,亦不得显现。所以先要在上师前未得妥噶法要的教授,调整身、口、意三业,开法尔智慧之门,三身境界才自然显现。当显现时若能认识则得解脱,故说:“此本有光明为本自解脱之根”(《大圆胜慧》215页)。
妥噶之觉性(明觉自证分)显露之际,其体空即法身,本性妙明即报身,悲性妙用周遍显现即化身,此三分无虽,为自然智慧之本相。其所显现虽皆是智体,然亦如影像,非法尔真体。法尔真体即本来空寂之心体。光明虽非法尔真体,亦是真体中之一面,心性所摄。若融合空分,明空双运“则可在光明中获得解脱”(《智者喜筵》上551页)。
修观光到第四地步仅是把粗重三业(120)在最细精微身(121)中净化,而是达到法性究竟边际(122),“把一切粗细三业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干净,智身则在虹身中获得成就”(《土观宗派源流》71页)。《大圆胜慧》说观光到金刚环链之身出现,则可在金则环链中成熟解脱。第四步则诸法尽入法性,肉身解散,体化光明,便证成金刚不坏之身(《大圆胜慧》94页)。妥噶要门重要教授有《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等。
要门部的彻却和妥噶两大法门,均为解脱成佛之道。彻却在求悟心体——空分,本净之实相,妥噶求见心相——明分,元成之光明自显境界。“彻却悟法尔本自真空之法性(心)如母;妥噶见元成本来清净之法界所显妙有(境)如子”(《大圆胜慧》24页)。它们是母子关系,两大要门均不可偏离。所以要门部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真空妙有二者结合成为明空双运,以求达到即此肉身圆满现证三身境界。
要门部的修法要点是先见性修彻却法,明悟自心本性,随即修妥噶法,通过光明现证三身自显境界,空五蕴而证光明之身。但凡所显现皆应视为法性之游戏,远离取舍欣厌之情。
总之,心部、界部、要门部为大圆满三部。三部都求证本心实相,但各有侧重不同。心部是二部的结合,为明空双重。虽各自重点不同,但讲明的非不要空,讲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须双融无别,方能契合本心实相。大圆满讲本净心体具有三个双融无别智:体空而有觉,觉空无别;空而能明,明空无别;空而能现,现空无别。无别就是不二。由于众生妄执,使双融分离,起惑造业,遂轮流生死。故提出觉空、明空、现空三个双运,来达到觉空、明空、现空三个无别,使对立统一,还它法性本然,如此方获得究竟解脱。即身即证普贤之位,或达十三最上智地。
关于大圆满的因、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师直指,汝现前一念,未被轮回涅盘染污,明空妙觉,即是本有佛性,是为因位;随心自在,任运无为,顿悟顿修,是为道位;彻底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现证菩提,是为果位。其它说法尚多,就不细谈了。
四、宁玛派的教法特点
宁玛派的教地全部都包括在九乘三部之内。九乘中之大圆满法大多是公元12-13世纪时才弘传出来的伏藏法门,其余的都是继承公元8、9世纪所译的经典。
九乘中显三乘和外密三乘的教法,是<敏感詞>各派共同承认的,没有新旧派别之分。内密三乘的无上瑜伽则有些差别。旧派的摩诃瑜伽约当新派的生起次第,阿鲁瑜伽约当新派的圆满次第。但旧派的生起次第中也有风脉明点的修法,圆满次第中也有观修事相。看来这些反映了早期印度密教的面貌,那时的密教尚未发展到后来那样系统完整。
三大瑜伽中最后一种瑜伽为阿底瑜伽,即大圆满的三部,为宁玛派的特法。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4
其特点表现在见解方面,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这个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无。所以,他们说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说的心性光明,这光明是气所化,气是物质,属四大元中的风,气心是合而为一的,绝没有单独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他们主从本以来就存在空有二分,色心(心物)二分,这是法界的本然。格鲁派说,无论色、心二法皆是因缘和合,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空无有得,若有所得,则只有名言概念;若说心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就是自性实有论。大圆满派说偏于有者落于实,偏于无者落于空。正是这种非空非有,使它既不落在空在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二者结合起来,才是远离二边的中观正见。
宁玛派所说之有,似非自性实有。他们的轮加涅盘无别见,就是说轮回涅盘虽有,但此二者非谛实实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无差别。连佛的三身所显,他们也不承认是法尔真体(《大圆胜慧》171页)。他们认为一切诸法皆空无有体,体空中不妨有妙者,妙有中不妨是体空,空有二者必须双融才是中道,不单独强调空性。大圆满主张圆悟一心,即要能从有到空,还归法性;又要能从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万有成一昧,获得自在解脱。宁玛派的见解,与噶举、萨迦等派颇相近,与格鲁派则大相径庭。
宁玛派承认众生是佛,这明而双空的明空妙觉就是佛心。佛与众生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无二无别。格鲁派不承认众生是佛,说众生心有染污,离垢清净始有成佛的可能性。宁玛说众生本心,本自清净。格鲁派不承认心体本净,说风夫不可能有本净的心体,更不承认心体是明空妙觉。内地禅宗只提见心的清净部分则为见性,也不提明的部分,更不提修报化二身之事,怕着相起执。
在起修方面,宁玛派说只要顿悟一心,自性元成,一起具足,不假修造。格鲁派反对本具之说,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佛),一切皆由因缘所生。成佛要创造条件,培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长时修行,由种种因缘聚合方能证得,没有天生的自然佛。宁玛派说见性就要见到的心的明空两分,见空性证法身,见光明证报化二身。这光明是自心本有,不是由修造来的,故只有顿悟,纵修亦不可得。密宗许即生成佛,而且还可即身成佛。若众身中不具备成佛之因,即生即身如何成佛,无因岂有果?
宁玛派对起修主张顿悟,悟后只采用无作任运随心自在之行,不用有功用法门。不承认用观察修法(123)能见自心实相,因为实相是离言绝思的,哪里容得凡情去推度计量。格鲁派说任运修习,不加分别,是修无念法门,与支那和尚所说无异,这是入无想定。宁玛派所说无念只是手段,并非目的,不是什么也不想,是要你歇息妄想,绝对无念是不可能的。永离所缘真体自现。正如禅宗说的“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心不沾在那一点上,就是无念。但不是安住修(124),不走由一发慧的路子。他们认为本有自然智慧(妙觉),只能内证,不是修来的,离言实相,必须无念无想之心方可冥合亲证。
在依光明修幻身方面,密宗新派,如噶举、格鲁多修地上瑜伽的圆满次第。如金刚诵、三远离使生命暂停活动,出现死有光明,又由光明逆转起幻身来修报化。还有修宛色、入乐空大定起幻身,这仍要修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法,引生俱生大乐智,证成俱生大乐身,这些都是有功用的法门。宁玛派三大瑜伽中摩诃、阿鲁两大瑜伽也要用有功用之双身法,独大圆满派认为光明中本具三身,只要无作任运,三身境界自然显现,再以光明化粗五蕴和粗色尘,在光明中解脱,身则成为虹身,不承男女双身之法,说这才是全无功用的最上法门。
藏传佛教宁玛派注释
【1】前弘时期:<敏感詞>佛教的发展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公元8-9世纪,佛教极为兴盛,称为前弘;后期在公元11世纪,佛教经过毁灭之后又复兴起来,称为后弘。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5
【2】禁佛:指达磨赞普禁止佛教传播的灭佛事件。
【3】《青史》:桂·迅鲁白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4】热巴坚王:(804-836年)吐蕃王朝第八代赞普。
【5】《甘珠尔》、《丹珠尔》:即通称的大藏经。
【6】达磨赞普:吐蕃王朝最末的一位赞普,或称朗达玛。
【7】《<敏感詞>王臣记》:五世<敏感詞>嘛著(藏文本),198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金刚乘:密乘之异名,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在一切乘门之上。
【9】一切智者·耶桑孜巴:即桂·迅鲁白,一切智是他的尊号,耶桑孜巴为他的别名。
【10】律乘教法:即戒律之教法,是弘扬佛所制定各种戒律之乘门。
【11】赤松德赞王:(730-786年)吐蕃王朝第五赞普,他与其祖松赞干布、其孙赤热巴坚三位都是弘扬佛教的赞普,合称为法王祖孙三代。
【12】《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摩诃瑜伽,梵语是以生起次第为主,结合求悟与真实义谛二无分别智获得解脱之法门;阿鲁瑜伽,梵语,是以胜慧为修悟界觉无分别智的法门;阿底瑜伽,梵语,即大圆满法门,求悟本来是佛,即此义上获得解脱的法门。三瑜伽属无上续部。
【13】《经·幻·心》:若按九乘次序,应是《幻·经·心》。幻部属九乘中第七乘的摩诃瑜伽;经部属第八乘的阿鲁瑜伽;心部属第九乘的阿底瑜伽。
【14】《汉藏史集》:班九桑布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5】赤扎喜孜巴王:为吐蕃王裔,白柯赞之子、沃松之孙,公元10世纪时人。奴隶起义后,吐蕃王朝完全崩溃,他自据雅隆为王,开创了雅隆觉阿王系。
【16】大钵阐布:为当时僧人参与<敏感詞>而又有地位者的一种称号。
【17】《智者喜筵》:保沃·祖拉称瓦著(藏文本),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18】拉结·邬巴隆巴:拉结,意为医生。邬巴隆,地名,在<敏感詞>南木林境内香曲河谷内。素·释迦炯乃即在此地出生,所以人称他为邬巴隆巴。
【19】《大圆满法》:是宁玛派九乘中最上乘,是悟心见性的法门。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心部专重悟心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界部由妙智起现光明法性境界,成就报身;再运用要门部无作任运的特殊方便,契合要点,即可现证三身,是急速成佛的最高方便。
【20】《心品》:是大圆满法门中最早的经典。
【21】《绛地》:以昂仁宗为中心的藏北大草原之通称。
【22】噶陀寺:在今甘孜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公元12世纪时嘎挡巴·德协建。
【23】邓坝:拉萨至堆隆一带的总称。
【24】藏堆:即后藏上部,为彭措林和谢通门等地方的总称。
【25】芒噶和南北拉堆:芒噶,拉孜以南的一带地方,接近尼泊尔。北拉堆,拉孜西以昂仁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南拉堆,萨迦西以定日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26】邓隆塘卓玛:邓即邓柯,在今甘孜州的石渠县。隆塘卓玛,庙名,公元7&127;世纪时松赞干布建。
【27】《金刚桥》:为界部中修明空双运智证虹霓身的重要教授。
【28】宁提:是心要的意思,说此法门最为精要。
【29】空行: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虚空天女、护法女神、佛母、密乘中的明妃。或者是妇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称号。
【30】夏拉康庙:在<敏感詞>墨竹工卡东北的拉萨河旁,公元9世纪娘·丁增桑布建。
【31】央提:央提意为精要之精要,即至精之意。
【32】洛扎昆庭、扎森摩八吉、马沃角:洛扎昆庭,寺名,在<敏感詞>山南洛扎县境内;扎森摩八吉,在洛扎东部乃西境内;马沃角,在措美县当许区。
【33】敏珠林:寺名,在今<敏感詞>扎囊县藏布江南岸,公元1646年建。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5
【34】多吉扎:寺名,在今<敏感詞>贡噶县境内,建于公元16世纪末期。绛地领主扎西多吉建。
【35】三业行:断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杀生、偷盗、邪淫;口四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贪欲、嗔志、邪见。
【36】十二头陀苦行: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觅食、不作不余食、处阿练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坐。用这十二种苦行来对治衣、食、住的贪恋。
【37】四谛十六观法: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此四谛又名分为四。如苦分无常、苦空、无我;集分因、集、生、缘;灭分灭、静、妙、离;道分道、如、行、出等等。这是小乘从十六个方面来修观四谛的真理。
【38】人无我: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
【39】烦恼障:二障之一。由贪嗔等烦恼扰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属于情感上的障碍。
【40】阿罗汉果:梵语意为不还,断尽欲界之烦恼,不再还于欲界投生的圣者名。
【41】十二因缘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等十二有支。佛家用此来说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则三世相续流转的真相。
【42】法无我:或法我空。二无我之一,诸法因缘相合、假名为法,其中并无真实法之自体,谓之法无我。
【43】所知障:二障之一。执着所知事理为真实,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属于理智上的障碍。
【44】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四种品德。
【45】七圣财:信、戒、闻、惭、愧、舍、慧七种道德财富。
【46】十法行:书写佛经、供养、施赠、听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和修习十种宗教活动。
【47】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过、禅定、智慧。谓菩萨修此六种胜行可度到涅盘彼岸,故称六度。
【48】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
【49】自然智慧:即众生的一点灵知,不待教诲,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50】三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语译言不可数,是一极长的时间。
【51】三十七道品: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为到涅盘道路上之三十七种资粮。
【52】耽着凡庸的思想:还不舍抛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53】习气:已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气氛出现,有如所谓习惯势力。
【54】四大印:大印、法印、三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大印印定;语以佛语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三昧印印定;业以佛事业之羯摩印印定。这是瑜伽部的说法,<敏感詞>事行等续说法略有不同。
【55】《七支》:观佛、护地、迎神、种种庄严、迎请安坐、显示印契、称颂赞扬。
【56】设坛灌顶:密乘中上师给弟子传法前举行的宗教仪式。先设立坛?/cc>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5
宁玛派简介
作者:德威吐库(持明丹珠)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敏感詞>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度化了无数众生。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藏法师,取来完整的显密经典,译注成藏文。另一特点是除了心意传承、表徵传承、口耳传承外,还有「库藏」传承。
莲师已成就的弟子,发愿转世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取出预藏的教法,以利乐众生。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 「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徵、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敏感詞>九乘教法都能了然」。其下半部「顿超」(藏文「脱噶」),修成时肉身化成彩虹光身,是不共的特殊深奥法门。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6
噶举派概要
一、噶举派的传承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①。开始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穹布朗觉巴(990- 1140),一是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1012-1197)。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后来香巴在后藏发展形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达布噶举。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②,所以都称噶举巴。
第一、香巴噶举
穹布朗觉巴为前藏尼木热芒人,家族属穹布,幼年学过苯教,后又学宁玛派的大圆满心部③。之后携带多金赴尼婆罗,依止班智达八苏玛底学翻泽。旋赴印度依止那烂陀寺金刚座主授沙弥戒,他依止过的善知识约百余人,其中主要的是两大空行母尼古玛和苏喀森蒂两位师母学了《拙火》等六法道次。又从弥勒巴学大手印。回藏后依止噶当派④的朗日塘巴受比丘戎,住盆域觉波山修道。此后他在后藏叶茹的香地区建雄雄寺为首的一百零八寺,广聚徒众,传法讲道。他的传承法嗣则称为香巴噶举派。
他的弟子最多,最上首的早期有麦乌敦巴等五人,晚期即仅为摩觉巴·仁钦尊追一人。他是获得金刚持秘密语句单传的第四代。十七岁时入雄雄寺学法,穹布大师传给他香巴派的法要。穹布大师逝世后,他往达布依止冈布瓦,冈布瓦传以达布噶举派《六法》、《大手印》。回摩觉又另建一公隆寺作为定居。他圆寂后由大弟子吉冈巴·却季僧格继承法座。吉冈先从热穹巴(1083-1161)的弟子咱日贡巴学习热穹传规的灌顶和教授。后拜摩觉巴为师,尽学香派教授。吉冈巴弟子宁敦·却季喜饶他与噶当派僧京俄瓦(公元十二世纪时人)同时代。宁敦在前藏曲水的日贡建寺,所以又称他为日贡瓦,他的传承系统则称为日贡系。宁敦弟子为桑结敦巴,他与止贡系的羊棍巴(1213-1258)同时代。以上则称为香巴派的七宝法统。桑结敦巴以前均属单传,以后打开法禁成为普传。
桑结敦巴弟子阿伊僧格先学宁玛派的密经讲修,后从桑结学习香派密法,并继承法位。桑结有三大有名的弟子,各出传承,后分为三派:桑结弟子香敦(1234-1309)他精通显密后来继承法位称为藏派;弟子甲钦·坚赞邦(1261-1334)修建甲寺其传承法嗣则称为甲派;弟子克准·迅鲁朱在娘麦建桑定寺他的传承法则桑定派。迅鲁朱曾往萨迦从八思巴学萨嘉派的《道果》⑤等法,闻桑结敦巴之名来香地,尽学香巴噶举一切大法,如香派《尼古六法》等教授,又学达布噶举的《大印》,一时来学者众,门庭颇为兴盛。
迅鲁朱又以香派密法传其侄甲钦·降巴白(1310-1390)。宗喀巴大师(1357-1419)曾从降巴自学香派之法,也从甲派的沫钦·南卡朗觉巴学《六臂大黑天》等法。沫钦弟子怕桂衮噶桑布建道那多吉丹寺,以法传其子郑乔·顿悦坚赞,郑传子第二<敏感詞>之父吉·衮噶坚赞等。
建桥大师汤东杰布⑥(1358-1164)从日贡瓦的上路传承沫钦·坚赞白桑布之徒降森敬巴桑布听闻香派之法,后在曲水县境之加桑卡建加桑拉章,把香派之法宏传布于前藏一带。他的后来出现藏日吾齐等三个传承系统⑦,其传承至今未绝。总之甲派后来发展上、下、中三路传承,其法嗣遍于达布噶举的怕竹、噶玛派⑧之内。甲派桑定派的支系甚多,由于派系愈分愈小,势力薄弱,后大多并入其它宗派之内,不能独立成系了。 香派教授为新译密法,其所依本续主要有《密集》、《胜乐》、《喜金刚》、《怖畏金刚》、《大幻》等。修法次第则各依本尊灌顶,受三昧耶戒,然后修生圆二次第。实修教授主要为《尼古五金法》:一、如树根的《尼古六法》;二、如树干的《大手印》;三、如枝桠的《三转道用》;四、如花朵的《红面空行母法》;五、如果实的《无死无错误教授》等。这些法门与玛巴所传噶举并无多大差别。惟其中解脱道的《大手印盒》修明空无别而现证光明的教授,则颇具特色。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7
第二、达布噶举
噶举派本来创始于玛巴译师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们二人均未广修建寺庙,招聚僧团,故传法事业并无多大发展,到他们的第三代达布拉吉时,才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广聚门徒,宏传玛米二人所传噶举教授,一时法缘兴盛,此时才传出达布噶举之名。后来他的法嗣发展的支系亦多,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阿里、卫、藏、康、青等地。至今未衰。 玛巴译师,本名却季罗朱(1012-1097)十五岁时赴印度曾从耶协宁布听讲《事续》,后参拜那若巴,传以《喜金刚》等教授。依照那若巴指示,向耶协宁布学《密集》,向古古热巴学《摩诃摩耶》,向弥勒巴学《大手印》,向若比坚金学《四座》。他三次赴印四次赴尼婆罗,获得《那若六法》等四大语旨的全部传授,回藏后驻洛扎卓窝垅宏传语旨教授,并从事种田、经商,一生并未出家。他的门徒最著名者为四大柱弟子,前三弟子如俄敦·却古多吉(1036-1102)得到《喜金刚》等续部讲解和《溶迁》教授;楚敦旺额得到《密集》和《五次第》的教授;麦敦村波得到《摩诃摩耶》和光明的教授,以上三弟子得到的是密经讲解的传授,最后一弟子米拉日巴得到以《拙火》为主的密法实修传授。
米拉日巴(1040-1123)生于阿里贡塘。父早死,受叔父欺凌,以学咒术杀死怨家多人,深悔犯罪,依玛巴学法。玛初未传法先用种种苦行折磨他,后才圆满传授给以语旨教授。他注重实修,一生以苦行告终。米拉有最为上首弟子二人:一为热穹巴多吉扎,一为达布拉吉。热穹多吉扎(1083-1161)他曾往印度两次,首次从瓦罗尊扎学《忿怒金刚手金翅鸟裙法》,后一次遵师命往印度拜访那若巴,弥勒巴等二人的弟子谛普巴请得传授《无身空行法类》和<敏感詞>的教授甚多,回藏后以大法献与其师米拉,米拉命恩宗敦巴写著成书,从此传下来的则名为《胜乐耳传》,热穹巴自己直接传给弟子的则名为《热穹耳传》。热穹巴亦系阿里贡塘人,后往卫部山南的涅洛若加玉等地弘传米拉教授。他自己的教授则有《溶迁三类法》、《溶迁九类法》等,他有弟子甚多,最有名者为洛基俄巴等十三人。后来他的教授大部为主巴噶举派人所继承。帕竹弟子穹仓巴得到耳传教授,他传玛吉昂觉,以后依次第传给藏巴甲热,其后为岗仓噶举派所继承。噶玛拔布亦得过热穹的教授。其它如《围裙法》等教授则广泛流传于萨迦、噶玛、格鲁等派之中。
米拉的第二大弟子即达布拉结(1179-1153)。达布地名,拉结意为医生。又名冈布瓦,冈布是他驻锡的寺名。本名孛南仁钦(1079-1153)。二十一岁时从噶当派格西、夏巴林巴出家受戒,后来卫部北方依止噶当派僧甲域瓦,女绒巴,甲日贡喀瓦等学习噶当派的阿底峡所有教授。后从阿舍黎降曲森巴学实修教授。后回乡,偶从它人闻米拉日巴之名,生大敬信,欲往郑地拜谒,临行噶当诸师劝说,我们噶当教法已经完备,何必再往他处。达布坚持要去,他们只好说千万不要抛弃我们噶当的特色。见到米拉日巴后,米传以《金刚亥母》灌顶,又传以《拙火定》法,修习后颇有效应,回前藏1121年始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达布之师米拉生前常以《大印》和方便道同时传授,从不分别传授一法。达布则改变为宜于授密法者则仅授以《方便道》教授。不宜于灌顶而合于波若波罗密⑨之器者则传以:出离心。菩提心结合《大手印》之教授。他把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融合一起著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将噶当的教法和米拉所传《六法》、《大手印》二大教河使其合流,并以《大印俱生和合》的导引次第来教诲后学。《大印俱生和合》,主要在认识真心、妄心和法身本是俱生,用此方便导入大印。其它还有《扫除本性垢污》、《中阴导引》、《金刚身秘说》、《四瑜伽》等等。形成了自己独特风规。他的传承法嗣则称为达布噶举派,冈布寺则成为达布噶举之祖寺。达布拉结圆寂后即由其侄达布·楚逞宁布继承法位。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7
达布拉结的门徒不少,其中如噶玛巴,蔡巴,鲍绒,怕竹等四人又分别在康藏各建寺宏法,发展了达布噶举,形成了四个支系,其中怕竹一系又分出八个小系,如止贡,达隆,主巴,亚桑,超普,修赛,叶巴,玛仓等。主巴又分上中下三主派。以上总称为噶举的四系八支。
噶举一派虽然分出若干支系,但他们的主要宗旨仍以奉行语旨传承的《那若六法 》和《大手印》为正修根本,其差别处是各各为了随顺机宜的领悟程度和接受能力,先用许多善巧的导引方法,引导初业行人⑩逐渐趋入大印,由于根基不同,导引方便亦有不同,各树独持的风规,遂产生派别。
一、噶玛噶举。达布拉结的弟子都松勤巴(1110-1193),都松多康人,本名却季扎巴别名康巴伍色。他先依阿底峡弟子越却旺等学噶当派教授和显教大手印。又依多师学显教经论,三十岁时参见达布拉结获得大手印要旨。又往洛若参拜热穹巴,尽学那若巴与弥勒巴所传《六法》和《大手印》等教授,1147年在昌都类伍齐建噶玛拉顶寺为其驻锡地。后又在前藏建楚浦寺,收徒传法,逐渐形成噶玛噶举派。
他的二传弟子桑结热钦,桑结弟子邦扎巴,邦扎巴弟子为噶玛拔希(1204-1283)。传说噶玛拔希是都松钦巴的转世。从噶玛拔希起开始创立了活佛转世制来继承法位。以后又出了黑帽系和红帽系两个活佛系统。
黑帽活佛第三世为让炯多吉(1284-1339),他有弟子名扎巴僧格(1283-1349)曾得元朝封为国师,赐红帽。扎巴僧格死后又有转世,从此开出红帽转世活佛的系统。
红帽活佛第一世为扎巴僧格,十七岁时从耶协僧格学噶举的密法《方便道》,因他出生让古族,所以又称他为让古热巴。1333年他建乃囊寺,1490年又建羊八井寺,后成为红帽活佛主要的坐床处。他的弟子最有名者为雅德班钦(1299-1378)。(《青史》620-628)
红帽活佛世系到第十代名却朱嘉措,因勾结廓尔喀兵侵藏,⑾廓军被清庭击退,却朱革职查办,他畏罪自杀。诏令不许再觅红帽活佛之转世,从此这一转世系统便宣告结束了(《宗派源流》118-121)。
噶玛派的教授导引有《不可思议》、《风心无别》、《四要》、《指明三身》、《甚深内义》等等,导引后学,遂形成了噶玛迦举一派。
二、蔡巴噶举、蔡巴派始于达布弟子尊追扎巴(1123-1194),大约是他在30岁时(1152)依止达布拉结,达布传他《俱生和合法》后依达布之侄楚逞宁布继学达布噶举法,又依沃喀瓦学慈心、悲心、菩提心等教授,在他二十岁时于拉萨附近蔡庄园建寺,传法收徒。蔡巴的重要教授是《唯一白法》,此法由明空双运定引生顿悟本元心⑿,复依《方便道》使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引生大乐成为乐空双运的大手印⒀。其它法要有《究竞胜道》、《圣法—密意趣》等导引。随学弟子甚多,此派传承系统则称为蔡巴噶举。但传数代后,大寺被毁于火,法脉渐衰了。
三、鲍绒噶举。始于鲍绒巴·达玛旺秋,达布拉结弟子,得师传授《大手印》颇有修证,后在藏北建鲍绒寺,将师传之《溶迁》教授实相大手印,即乐空大印,改为《溶迁法》。此法专为不能悟心实相,乃凭使佛力把自己心识迁移溶入佛心往生净土,快速成佛之一法。又传出《单追觉性小道》这是求悟心见性法门,本派由此得名。他的弟子中有一名为帝师热巴颇有名气,此派似乎没有多大发展便失承了。
四、帕竹噶举。是达布拉结弟子帕木竹巴所首创。帕木竹巴(1110-1170)本名多吉杰布,幼年就依止多师广学经教,学过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后来他遇到向蔡巴学噶举派法要,向领他去冈布,参拜达布拉结得其教授,顿然契悟大印法门。他四十九岁,在帕木竹地方建丹莎梯寺。他的及门弟子很多,后来由他的最有名弟子发展成为八小派。帕竹丹莎梯寺座主由郎氏家族所承袭,十四世纪时帕竹不但宗教上有势力,而且在<敏感詞>上获得万户长的职位,到大司徒坚赞时,甚至还统治过前后藏的地方。帕竹的宗风也是继承他的教师冈布瓦的思想走显密结合的渐修路子。他的《午姿论》就是把噶当的教授与《大手印》相结合的典范。另外法要述有《总持陀罗尼》等。后来,他的有名弟子八人,又分出八个支派:八支派有止贡、达隆、主巴、亚桑、超普、修赛、叶巴、玛仓等。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8
Ⅰ、止贡噶举。本派系帕竹弟子郊巴·义敦贡布所首创。义敦贡布(1143-1217)幼年依止帕木竹巴,三十七岁时建止贡寺宏传帕竹所传教授。他也是严守律戎,从之学者甚多。闻其某次讲经听众曾达五万多人,授戒的达十万多人,1290止贡寺变焚烧了止贡寺⒁。从此逐渐衰落。止贡派的法要主要也是显密融合如《三戒一要》等,止贡所传《大印》就是用大悲心与大手印结合而修的,其它还有空性与菩提心结合,空性与缘起因果结合,与四无量心结合等,认为这样结合便是二谛双融之旨。密乘方面止贡的《五具》是导入大印的方便道。 Ⅱ、达隆噶举。本派创始人达隆巴·扎西白(1140-1210)。二十四岁时师事怕竹,接受了显密结合的思想,他自己曾说:“当修诸法自性空而无我,即在此无我之中同时兼修四无量心和诸方便法,这才是获得无住涅磐之道⒂”。他也从噶当派伽喀巴学噶当派教授,从复惹瓦授比丘戒,1180年在噶当派博多瓦驻锡地建达隆寺,他的宗风也是注重律戒,因此派名大振。
本派的法要有《三十九本事》⒃等,1267年由其及门弟子把本派的法要传到朵康在类伍齐建寺,从此达隆本寺则称上塘,类伍齐寺称下塘,传承到十八世纪后,逐渐消沉了。
Ⅲ、主巴噶举。创始人为林热·白玛多吉(1128-1188)。三十八岁时依止帕木竹巴,学其六法大印等的讲解与导引,驻锡热隆寺,其弟子藏巴嘉热(1161-1211)又依之学《六法》和《俱生和合》。据说他们修成内外风息合一,制伏一切烦恼,得平等一昧境界。掘出伏藏得《平等一昧法门》,修建主寺,派名大张。主巴可能是继承米拉宗风,重苦行修练,主巴门中多作乞人。本派特点还特重对境修习,因为对境潜伏的烦恼种子才能现行,才能将实执等一齐拔掉,所谓转烦恼为道用,故他们有《怨亲平等》、《染净平等》、《平等一味》的法要,其它还有《缘起与一味》、《六种一味》等等皆是导入《大手印》的方便。此外还有《八大导引》,也是导入《大手印》的方便。藏巴嘉热的弟子后来又分出主巴上下二支系,主寺称中主巴,合称为主巴上、中、下三支系。
上主巴,创始人为郭仓巴·贡布多吉(1189-1258)。原为卫部洛扎地区人,初从师学习噶当道次第,中观,因明等学,十九岁时依止藏巴嘉热,藏教他修定的方法和皈依、发心、四瑜伽,后传以《俱生和合》、《方便导引》、《平等一味》等密法。曾周游前后藏,游到阿里协噶尔地方,修建郭仓寺,宏传其师所传教授,派名大振,因其寺在上部河里故称上主巴,本派中有名弟子为邬坚巴仁钦白(1230-1309),其法要有《坐山三类法》、《隐说》、《度中阴险途》等。
下主巴创始人为洛若巴·旺秋尊追(1187-1250)亦为藏巴嘉热弟子,得《拙火》传授,受过比丘戒,又修苦行数年,五十五岁时始在亚隆河谷建噶波曲隆寺,后成为下主巴派的主寺。他的弟子甚多,分头建寺收徒,始形成一个派系。本派的特点重诚信心,厌离心,转烦恼为道用,教授有《八大导引》、《八小导引》、《六类法》等。
Ⅳ、亚桑噶举。初创人为格丹·耶协僧格( ? -1207)他是帕木竹的弟子。得师传授迦举法要,广传弟子,其中主要者为却门朗(1169-1233)。却门朗继承耶协僧格所传帕竹法要,于三十八岁时建亚桑寺,他又广传弟子,后各建分寺甚多,遂称此派为亚桑噶举派,主寺座主中有一位曾任万户长,后其辖境为帕竹大司徒所兼并,从此亚桑教派亦逐渐消失矣。
Ⅴ、超普噶举。创始人为帕竹两个弟子即杰操(1118-1195)和衮敦(1148-1217)。杰操十九岁时依止帕竹学《大手印》生起证悟。衮敦为杰操之弟,为其兄送粮至帕竹,对帕竹生敬信,亦依之学法,得殊胜证悟。彼二人之侄为超普译师,降巴白(1173-1225)。建超普寺,从印度迎请克什米尔之班钦释迦室利广宏律戒,超普之名于是大振。超普得杰操、衮敦传授一百三十六种不同风规之教授和十三种语旨。本派法要有《九字要门》、《十二种心言》、《大手印九义》、《百种要门》等等。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9
Ⅵ、修赛噶举。创始人为吉贡·楚赤僧格(1144-1204),十九岁时从帕竹学法,1181建修赛寺宏噶举法。据说他对希解派法特别重视并广传授,后来他的法嗣也并入希解⒄一派,传承遂断。
Ⅶ、叶巴噶举。创始于帕竹弟子耶协孜巴建叶浦寺宏传噶举法要,后来此派与他教派合并,嗣承早绝了。
Ⅷ、玛仓噶举。创始人为玛仓·喜饶僧格为帕竹弟子,得帕竹教授,建玛仓寺,传迦举法,法嗣有耶协坚赞和仁饮林巴等人,后来这一派与康区白玉的宁玛派合并,传承遂绝。
二、噶举派的法要
噶举派的经典和教法都是来源于印度,合称为四大语旨。玛巴派语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六法》所依的密乘经典有父续《密集》,母续《摩诃摩耶》,心要续《胜乐》、《喜金刚》、《怖畏金刚》、《金刚空行母》、《时轮金刚》,其它本尊和护法有《六臂大黑天》、《金刚亥母》、《四座》、《观音马头金刚》、《无身空行法类》、《无我母》、《泽仁五姊妹》等等。教授内有:《噶白》、《解脱点》、《桑布扎》、《笃哈藏》、《六法幻身》、《六法梦境修》、《迁识》。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巴噶举均相同。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轮》、《四过》、《转为道用》、《六臂大黑天》、《胜乐五尊》、《亥母秘修》、《观世音》、《摧破金刚》、《金刚手》、《不动尊》、《三身自现》等等灌顶教敕。
以上所举续部及其解释经续要义和实修尚多,不胜枚举,上面仅谈其大概而已。
三、噶举派的教义
第一、教义概述: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三方面的理论来概括自己的教义。“因”就是众生的根基或起点,“道”就是所入法门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证成佛成圣的结果。噶举派因、道、果的理论又是怎样的呢?
①.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同。
关于因,指身心实际存在的情况,身心各有三种。
有粗、细、最细的三心和三身。
根据身心的情况,采取各各相符之方便,即所修道之次第亦各有不同。
②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
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生圆次第就是方便道,是以善巧方便引导学人使之从速悟道的一种手段。方便道中生起次第则用假想的方便,转变凡夫执着自身和所处境界为凡俗平庸的思想,把自身观为本尊或生起种子字,所处环境观为本尊所住之坛域,通过这种锻练,自身就能生起佛慢⒅,所处环境成为净土,这是成就报化佛之因,也是把蕴、界、处和合的粗身逐渐转为细身的一种方便。圆满次第,则进而修细身的风、脉、明点成为精微,转为俱生光明和佛智身,证成报化二种色身之果。但圆满次第中的收摄次第⒆又是从有相到无相,逐渐融入空性之中契悟本性,成就佛的法身。故圆满次不仅是一种方便道,也是顿悟法身真性的一种方便,又属解脱道。此二次第为密乘的根本大法。本派的圆满次第总括为有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光明》、《梦境》、《迁识》、《中阴》⒇等。总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锻练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圆满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风、脉、明点的转变上,即在身上用功夫。因为只讲见性悟心,可成法身,若心已证法身,但身还是凡夫平庸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成佛必须具备三身。噶举派祖师玛巴说过:他的宗风的特点就是具有从一个凡夫起可以修证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传的无上瑜伽教授,不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能将粗身转为最微细身的法门。《六法》是噶举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从无上瑜伽的重要续经中总结出来的教授,为究竟之圆满次第。《拙火》是根据母续《胜乐金刚续》和《喜金刚续》; 《幻身》、《光明》是根据《密集金刚续》; 《梦境》、《中阴》是根据《金刚空行母续》和《戒生续》;《迁识》是根据《桑布扎续》和《四座》等。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19
《六法》的次序和名数,噶举内部各有不同说法,俄巴大师把《六法》的精要总结为《溶(合)迁(转)》二法。玛巴大师总结为由修成佛之《拙火》;不修成佛之《迁识》和《业印》;睡眠中成佛之《梦境》和《光明》;自然了白而成佛之《大手印》共分为四支或八法。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为《拙火》、《业印》为一双,《梦境》、《中阴》为一双,《光明》、《双运》为一双,《迁识》、《夺舍》为一双,总为四双八法。热穹巴许“三溶合”或者《九溶迁》。止贡热巴许首先成熟道为灌顶授戒等,解脱道为正行。此又分为渐修道《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之《拙火》;顿悟道之《光明》。至于觉性胜住之《夺舍》、《迁识》、《梦境》、《中阴》等则皆为其支分,总安名为《那若十法》。其它还有将《六法》并为《四法》的等等甚多。
六法的中心思想。噶举派是提出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即生成佛指在此生中就要现证佛的法、报、化三身。噶举修明空印虽然可以即生见性,悟到佛的本来面目成本元心,本元的俱生智,此智亦仅成就佛的法身,即身难成本元身之报化身, 所以须进行修练幻身,即修最细之本元身。由幻身才能修成报化身。六法中除主修《拙火》,《光明》外其余皆是修幻身的方便。修幻身的根据就是微细风的意身,与意身同品的还有凡夫梦中之身,临终中阴之身亦为同一之性质之身,故修《幻身》也修《梦境》和《中阴》,其它《迁识》等法皆是修幻身之支分。若即生未证三身可修习掌握意身,以便在临终时转意身为报化,若转不成还可自在《迁识》,往生他方净土,迁识也是迁此意身,故《幻身》等修法也是对即生成不了佛可以作为对治生有,死有,中有三者(21)之方便。其它修光明可以彻见自心本性(本元心),修《拙火》即证色心不二之大乐身(22)(本元身),是身心兼修之法门。
第二、关于方便道的《六法》。《六法》又名《六成就法》
第一、拙火成就法,《拙火》又译《猛烈火》。《拙火》(23)的要义在能引生,乐空俱生智,《拙火》究竟,还能引生离一切戏论相之乐空大手印,获得究意解脱,这是方便道而兼解脱道之法。
《拙火》的修法,是修风、脉、拙火的瑜伽。观三脉四轮,在脐轮燃拙火,以宝瓶气(24)助气,溶化顶门之白菩提(25),菩提液下降,引生四喜(26)四智,打开脉结,生死业气则从左右二脉纳入中脉,生起乐空俱生智,证大手印。
《拙火》之效应,初步净化蕴、界、处,全身生起暖乐,进而引生四喜四智,出现四空(27)开显法身光明,最后引生大乐成报化身,依《拙火》则可现证法、报、化三身获得解脱。
《拙火》的四喜生起方法,有自身生起法和依他身生起法,《拙火》要引生的乐空双运双融不二智。因此首先则要了悟空性的“空”,在悟空的基础上方能进行,不能只有“乐”而无“空”,则不会有什么双运,反会变成单纯的肉欲,而入邪道,根本就不是佛法。且双身法属有功用法门,易出偏差,风险很大,(要经过假死阶段)。求顿悟一心者则不需有功用之法。
六法之乐空大手印或称为密乘大手印。
第二、幻身成就法。
幻身的要义在引生现空无别俱生智(28)。依最微细的风心本元身,而证佛的报化身。幻身有多种,这里指的不是一般所说幻化不实之身躯为幻身,而是隐秘讲述的最微细风心之幻身。
隐秘之幻身修法,是先用《三远离》(29)和缘《金刚诵》(30)强迫出现临终时的死有光明(31)。由大光明所乘之本元细风起现不净幻身。不净幻身又要在光明中清净,运用《整持》和《随灭》(32)二种静虑清净之,使由业风转为智风,意身则成为本元身。不然,无色界天和乾达婆也有意身,他们为什么成不了佛,因为他们的意身是带业识的风心,业报满后仍堕轮回,成不了佛。清净的幻身则称为大乐俱生的双运身或圆满的报身。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0
第三、光明成就法。光明的要义在引生明空俱生智。
光明是自心本性,即明空俱生智,非其它因缘所造成,佛与众生同具。光明的妙用为能现三有世间轮回涅磐种种境界之现源,是法界缘起,宇宙缘起之根本。见性悟心体空是根本,修道见光明是从体起用,有体有用算悟心圆满,故修光明亦是非常重要,光明有本有光明,修中光明,睡眠光明,死有光明等等。本有光明为因,为母光明,修道中之光明为道光明为子,使母子光明相会即二光融为一体成为佛果之光明。达到究竟了悟实相,可以成就报化二身。
心的光明既为本具,故不管你修不修道,认识不认识,光明随时都显露出来,由于众生因业障蔽所以不能明见。光明成就法,就是修认识见光明之法。要彻见大光明,即用甚深的圆满次第,强迫业风纳入中脉,转成智风,本性光明才能出现。
此外修光明还应抓四个时机:一、熟睡,六识已不清明,渐次收入阿赖耶识中(识蕴);二、梦境,意识同行蕴俱起时(行蕴);三、常时,起能所二执相入意识境,意识明显之时(想蕴);四、等引(33),感受往生习时(受蕴)。四个时机均是光明出现之时,通过要诀,才能认识。
抓四分位。即抓心王住处及心识活动情况,施以对治方便可以成就四身。熟睡心王在心间,愚痴睡眠压迫如昏迷状,此时用《光明》教授可起法身。梦境心王在喉头,具有风动无风动之相,用《梦境》教授可起报身;常时,心王在脐轮,起各种妄念实执之想,用《幻身》教授可起化身;等引,心王在头顶,染着难于阻止之贪欲,具有二根合会之想蕴,用《拙火》可起大乐身。也有分作五个时机的:常时、梦境、往生(临终)、中有、等引。此每一分位由一主要识起作用,对此五时若能认识,其本质即五智体性,转识成智,则可把一切分位所起迷相转为道用。
光明是万有之本源,故修光明易人歧途,因不明光明之本为自心本性,则偏面耽着于光明境界。正如米拉日巴道歌所说:不证万法本一味,修观光明成常见;不证大乐双运理,修观空性成断见。
第四、梦境成就法。梦境的要义在引生觉空俱生智(34)。所谓梦境,按密乘的说法是由于睡眠风心均收入脉内而出现梦境,所现内容完全由习气薰习而成,梦中之身比粗身还细小之细身,其体性为风心之身,相似于幻身。由于它是业习薰而成,所以又叫习气身。当沉睡后从四空所出之微细风心成习气身亦即意身,为修幻身之依据。
如何修梦境,修梦境有四个要点:掌握、熟识、转变、融合。掌握,先白天想一件事物,要继续的想,夜晚则用密诀中之强制二要点(35),进行掌握,若不能掌握有魔障干扰者则应作驱魔法事,于是白昼所想之事则能在梦中出现并能掌握它。所谓掌握就是对梦中所现皆能认识。其次若熟识己,则应修练观想梦境如幻,梦中虽出现恐怖境界,了解其为自心业力所变,幻化无实,不起畏惧,用足踏之。如是联系白昼所观诸法亦皆如梦境,把世法与出世法联为一起(36)可得二谛(37)双融之境界。
再次转变梦境,练习心力可以随意变化。对梦中现所想天身和四大进行变化(38),如以大变小,以少变多,改变梦中境界。随将世问事或出世佛法进行锻练可得如幻三摩地(39)。最后将梦境与光明溶合,观真实义(40)。白昼所见亦如夜间梦境如幻如化,将此二者交融,可起现梦境之幻身。又以夜间梦境如幻之喻,可以结合在白昼现境中亦可决择其无实如幻。修练成熟,在临命终时显现境界亦如幻梦,则可免除中阴怖畏之险途。此法应在生前修习,以便临终应用。修习梦境成就,则能在实际之生、死、中有三阶段证悟无有自性之真如性。
第五、迁识成就法(往生)。迁识的要义是引生无分别俱生智(41)。所谓迁识,指人在临命终时能以自力(气心力和定力)把自己的心识迁往他方净土或<敏感詞>世界,使心识在迁往途中毫无障难而行,它则作为最佳之护送者。主要的关键在得气心自在(42),才能随意迁移。本派迁识法门最多,有三融迁,九融迁。融迁法即迁移识神与道融合的方法,在人临命终时业气自然融入中脉,此时则采取融迁法的次第修法使之转变迁移于佛身和光明境界。但用此法应在生前勤修《生起次第》、《拙火》、《光明》及《幻身》等成就法,临终方能应用。迁识法又名为不修成佛之法,是最快最易的法门。一般是观头顶佛身,脉道相通,然后用宝瓶气破顶门而出,直达佛心与佛成为一体,获得佛身成就。迁识中最上乘者为迁于光明之中,在临命终时,四大收摄,观真实义,毫不散乱,则与本有光明融合无间成就法身。其次如前修幻身法中所说,死时对三境界(43)后之死有光明若未能认识,则用心力放射想起现幻化报身之法,亦可起现幻身。此外,在道中还有修四迁识法,一、净心迁识;二、调整身要迁识;三、强迫法迁识;四、夺舍迁识(44)等等。各有修法要诀,此则从略。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0
第六、中阴成就法。中阴或译中有。中阴要义为引生三世俱生智(45)。中阴,指人在临命终时,出现四空光明(46)所起之意身,此意身与幻身同一性质,是最微细的风心所成。中阴的种类分法甚多,现依《米拉道歌》中说的中阴六法,分为六种:1、生死中阴;2、轮涅中阴;3、道上中阴;4、中有中阴;5、梦境中阴;6、生有中阴。人在临命终时出现中阴又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为“生死中阴”或名“死有中阴”,此时四大收摄,一切烦恼业识暂时解脱,出现“死有光明”,若能如实认取此为法身光明,生前证悟本心实相之光明为子光明,临终所现死有光明为母光明,二光相融成为此光明母子相会,在光明道中可获得解脱。若不能认识则堕轮回,所以这时期是轮回涅磐交界之时,故又名为轮涅中阴。要认识这种中阴,就必须在生前证悟自心实相,或勤修大手印和“光明”、“梦境”等教授,由勤修开显之光明即为“道上中阴”。中间阶段,由不认识死有光明即落入“中有中阴”,或名“世间中阴”,出现意身(中阴身)及种种恐怖之险境。此意身与生时梦境中习气身为同一品类,故生前应修梦境法,在梦中认识意身并加以转变,观生起次第之本尊法,可以改变习气之身成为报身,故名为梦境中阴。此为转中阴为道用之法门。最后阶段为“生有中阴”,即中阴之意身,为业风所鼓动,急于寻求投胎,所以又名“投生中阴”。若此时能记忆上师所传教授,生起俱生空乐之觉受即可转意身为俱生大乐身。或以化身方式投胎,或使用堵塞胎门的办法投生。以上是六成就法的大概,实际修持要依师教而行。
第三、关于解脱道大手印。大手印总分为显教大手印和密乘大手印。大手印是开悟自心本性的法门。自心本性就有明和空两分《米拉道歌》说“自心就是那无隐藏的明空”。又说“我们所有众生的心都是本来光明,空寂的(明空),不为轮回之浊所污损,不为涅磐之净而增荣,这就是因位佛陀,也叫作如来藏”(《道歌》426)。
显教大印是创自米拉日巴弟子冈布瓦,米拉的上师是玛巴。玛巴是后宏密教的开山始祖,他传米拉日巴的法是密乘,大印也是密乘大手印。米拉弟子冈布瓦因初依止噶当派的博多瓦,博传他阿底峡的空性大手印,他受噶当派的影响,认为密乘离戏大印要顿悟顿修,要上根利器,不适应于中下之根,为教化中、下根器要逐步导引进入大手印,所以他提出显教大手印,从小乘的出离心,大乘的菩提心结合证悟空性见,名为二谛双融的大手印。显教的大手印只重悟心的空分而不提明分,后来冈布的弟子向蔡巴地提出要显密结合才能彻底,达到心的明空两分,圆满现证三身,因此,密乘大手印之名,始逐渐昭著出来。显教大手印主张次第修,所以对大印也用观察修安住修的止观法门,这是冈布大师为引导初业行人逐步进入大印的方便。因为初学者思想还没有基础,必须经过一些调心支分作为准备,如修前须念人身难得,念死无常,畏惧业果,畏轮回苦,皈依,发心,积资忏罪等等作为前行,正行则修止观法门。用止收散心:分心住于物,或无所住,如缘想一件事物,或咒字佛像,或无所住,随心自在。在观的方面则从小乘的观人法无我到大乘的能所二取空,或缘起性空。以证空性为大手印这是噶当派阿底峡的传规。悟心空只是悟心实相的一分,心有明空二分,故噶举的大印是明空双运的实相大手印。冈布大师对一类化机也说密乘的明空大手印。在《冈布大师全集》中就明确指出“所谓大手印,就是一切三世诸佛之心,就是那明空无二智慧,到那儿去找呢?要到自己心中去找。”所以他也认为单纯证空性,不能得心的全分。”止“只能收放心,由定力生观察智,“观”只是证悟空性,但以凡情的观察智不能亲证实相。故欲见自心明空本面,就只有放任自在。众生由于有了实执,执着太紧,心不能解脱,要除去缠缚才能放松,心本来是活泼泼的,不能用止去约束它,也不能用观慧去求证。大师教人要证悟明空本性,指出平常心是道,他说“什么是平常心,就是当前显而空,空而显,空显(明空)不二之心,不要去修改,不要去增加,毫无功用地凭内证智自己觉知。”所谓平常心就是在妄心中的真心,不须用安住修,也不用观察修,只觉照即行。大师说:“所谓心体者,就是俱生智慧,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明),但又是空空寂寂,无可认持(空)能现前如量感受到。”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1
吾人本性光明,能现各种境相,能起各种分别,这能现能起皆是心性,本来即有,所谓俱生。大师说,“心的体性是本元俱生,心的本相是境界俱生,心的妙用是分别俱生。”起现均从心性而起,既是俱生,则不求断,亦断不了,体相用三者结合为一体的。大师说,“各种分别起动与心体无二无别,各种境界显现与心体无二无别,此三者无别,则是你的自心本性。”既了知一切境界之显现,一切念想分别之起动均是法身一体之相用,则不加分别取舍,任运自然方合于道。大师说,“把妄想分别之体了解为法身,心之本相所现了解为法身光明,一切自现境界了解为法身本元之游戏,为此则能将所有迷现均转为清净之智慧。”妄念之起伏,万有之显现,皆与不生不灭之法身同体,双融而成为一味。
证悟此本元俱生心的方法有三要:不散乱,自然放下;不整治,任运松驰;不改变,自然清澄。此三为远离戏论分别和一切法皆法性中自然化解的三解脱之门。顿门直指人心,立地解脱,见性成佛,不讲繁锁的教理,全在上师直指。
实修次第先求上师开示心体,自己体认,有所省悟,求师印证。
此外尚有觅心法,先观照所缘之心,明明了了(明),然后寻觅此心,在内在外,形状像貌,以及来、住、去三者皆了不可得(空),定知此心体是空,此则明空本元之心。若干此心体上让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生起大乐,是则名为乐空双运无别密乘之见。故密乘大手印又分离戏大手印和乐空大手印。玛巴,米拉时是密乘的离戏大手印或名实相大手印,即明空双运之道。大手印本为双融双运之义,心的明空二分从来都是双融的,双融之义即二合为一,此规律遍于一切法,即无有一法不盖上它的手印,故名为实相大手印。明空双运,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自心实相,名为佛性,佛与众生同具,所谓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空”分是万有之本体,“明”分或者说是气分,为万有化现之源,三有情器之显现,分别妄想之起动,乃至大用流行均是明分之作用变化,明是世界缘起的根源。体为空,明为有,体空不动,用明随缘变化,故体无生灭,为真,用有生灭,为俗。此空有,体用,真俗都是俱生,二合为一结为一体,法尔如是,非关造作。此即名为如来藏。故如来藏既有空分又有有分,因此成为非空非有之体,但他们不说是非空非有,而说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是离空、有、断、常四边的戏论,故名为离戏大手印。既然离戏则消除差别,成为平等圆融境界,那里还有什么空有断常之分。明空既是本性,随时都在,由于众生在迷而不悟,本性要悟只有顿悟。顿悟即指见此明空真性。本性不是由修得来,故不用渐修。所以学大手印既重在上师的指点,更重的是全靠学人的自悟。
噶举派认为若人只悟到明空心体,成就空分,而明分,还未完全显发作用。空分属心,法身,明分属色,报化,报化未证得,色空对立的矛盾未曾解决,因此提出密乘乐空大手印。为解决这个对立的矛盾。
密乘乐空大印即修《那若六法》解决空有的矛盾,也即是解决身心矛盾的问题。在讲因位实相时就把身、心各分为粗、细、最细三等,身心是互相关系的,有什么样的心,就应有什么样的身,实相大手印只悟本元心,本元心是最细的心,是佛心,那就应与最细的本元身结合。在凡夫悟了本元心,证法身,但身还是四大五蕴粗重之身,如何成得了佛的报化,故身心二者必须相结合,修密乘大印就是使本元心与本元身结合使对立达到统一。本元心是最细的心,本元身是最细的风,故实际也是解决风(气)心对立统一的问题。所以修密乘大印先修生起次第的天身瑜伽,清净蕴界和合的粗身,然后再修圆满次第净化风脉明点的细身,并用《拙火》燃滴(47),生四喜智,打开脉结(48),把所有业风纳入中脉(49)成为智风,在本元心体上即之悟空性之心体,上引风息入、住、溶于中脉将本元心转成大乐体性,生起乐空无别俱生智,成大乐身,最细之风心结合为一。风心完全得到自在则可开显本性光明,圆证三身。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1
悟大手印还有深浅层次,故又提出修大印的《四瑜伽》,即四个阶段,上根利器之机,顿悟顿修,一般中下之根悟境是逐步开展的。四瑜伽:一、专一瑜伽。常常观照明空自心,专一清明而住,毫不动摇,即自觉智从内自现,亲自领受明空觉受(50),这是初证明空境界。二、离戏瑜伽。悟诸法无实,断二我(51)执,入毕竟空境界,离去是非有无种种戏论,这是心体犹如虚空,极为明朗,这是从有到空的境界。三、一味瑜伽,由现明空双运,亲证一切法平等性,融生死与涅 ,佛与众生成为一味,融万有成一味,亲证法性实相,得大自在,这是从空到有的境界。四、无修瑜伽。到此地步则达到无法可修,无果可得,空有双融,现空双融,事事无碍的圆满境界矣。
③关于果。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则可出现深道(52)已达究竟之十果相(53)、八功德(54)、八成就(55)、四事业(56)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57)、四身五智(58)等之殊胜道悉地,尤其能现证空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59)各各了别之妙智(60)和法身大界之妙智(61),成就具五决定(62)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己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四、噶举派的特点
第一、噶举派玛巴传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明空两点二合一论,显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论,只有空的一面,所以还要结合显教的大悲心四无量心,缘起观等等来达到双运。
但《土观宗派源流》(63)中说噶举派的见在玛米二人时是应成派(64)的空性见。并引了道歌中一段话说“一切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无自性”(65)这是应成派的唯空性一点论。但是仔细研究《道歌》不是唯空性一点论而是明空两点合一论。如:“心之自性为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66) 《道歌》265页)又说:“我承洛扎玛巴上师为我直指说,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实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道歌》207页)。又说〃“其实心的本来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证悟此点则是成佛”(《道歌》551页)。有的法师批评他不懂经典,他回答说:“你的这些经典(文字)我不会,我是以心为学习,所以外境显现均为经典,与显境不分离就是与经典不分离,显境的老师告诉我,外显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道歌》536页)。总之《道歌》中提明空之处甚多可的为证。明空之见噶举派与宁玛派相同,噶举名大手印,宁玛名大圆满都不是中观应成派,他们都主张有自心本性。冈布瓦受噶当派《道次第》(67)的影响提出显教大印,为适应三根(68)普被,把顿悟顿修的法门变成为渐修渐悟的法门。他以后的弟子,又受他的影响,提出很多显密结合修大印的导引。由于各自的风规不同,噶举派门中遂裂为若干小派。后来冈布瓦的弟子噶玛巴提出的大手印又是明空两点合一论,于是噶举的《大印》又与《大圆满》合而为一了。(69)
空明两点合一论,实际包括了风心、心物二者对立的统一观(70)。不过他们提的色心二点,不是象小乘所说色心各有自性,常恒不变的二元论,而是色心二者皆无自性,不然何以能够双融不二(二合为一)。这双融的统一体,就是众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来藏(71),大圆满名大菩提心(72)。
第二、既悟明空了,空是体,明是用,明属气分能化现,故三身本具在明空之中。宁玛派说悟了明空,只有保任,三身自然显发,法尔本然,不须用功用去别修报化,虽修亦不成。噶举派认为三身固然是本具,但悟明空还有层次,低层次的对佛的智德(73)不易显发,不能不采取密乘的方便,来强制成佛,所以要别修报化身。就是为了解决佛心和佛身的矛盾问题。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对身和心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进行解决不可,换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体上转成大乐体性的本元身,是化粗身为最细身,这样的身心结合为一,才能现证三身而成佛。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2
第三、噶举派提出“身”的概念来,本来佛教忌说“身”的,因为凡夫的我执就是由执身而起,不过显教说的身仍指此四大五蕴和合的质碍之身,噶举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属气,属物的,就胜义说心和物一切皆空无自性,就世俗说(74),身和心,风和心,心和物从宇宙一开始就有两种相对存在,但两种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不是恒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则不能结合在一起了。
第四、关于“风心”问题本元身是最微细的风,它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未曾断绝,是无始本具,与本元心同时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风(气)是物质因素,精神和物质也即是说无始以来,心和物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不过,不管是精神或物质他们都不承认有自性,若有自性,则各自独立,不能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终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们提出悟心外还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风,解决心的问题,还要解决风的问题,而且风心之中的风往往起主导作用,即使要悟明空之心,但众生身(气)上还存在着根本无明(75),贪嗔烦恼八十自性分别(76),都是最微细的风存在身的内最深隐处,若不通过密乘方便,难于断除。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不断,出不了轮回,悟心无用,并且风是障碍佛的三身显发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彻底。《俱舍论》(77)说风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风(气)是业气的负荷者,最难转变。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风不能自主,修风脉瑜伽就是求得风(气)心自在,佛是风(气)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现报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现心理上难于排除的障碍,也是由于风息引起,妄念流动亦是受风的鼓动。风是宇宙的根本动力,风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风脉明点和转粗风成微细风的问题。统一身心,也就是统一风心,使风心成为无别。风心既属本有,成佛亦不能消灭,只是转业风为智风而已。从上看来他们说“风心”是不承认宇宙最终元素为单独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合一论。
第五、关于幻身理论的特色。幻身的基础是本元身,本元身实质是清澄的微细的风(气分),在凡夫粗身阶段时它隐藏得很深不易见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为本具,当然不能完全隐秘,必有显露之时机(78),抓着显露之时来认识光明幻身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时机分为四时机,或五时机。一、睡眠时梦中出现四空最后之身为习气身;二、临终时四空最后出现之身为中阴身;三、入无色定(79),住三摩地,不现身根,但有潜伏的微细身,这是带业识之身,业报完后,仍沦入他趣,不能超出轮回。四、在修拙火时用远离瑜伽(80)的强制办法出现四空心,由微细风而起现报化身,此则名为幻身。这四种身都是同一品类,作为修习幻身的依据。故六法中有抓梦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为对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阴成就和迁识成就法,中阴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迁识法则借佛力将微细风心迁入佛心或他方净土,可以保证不入轮回的办法。所谓不修成佛法,这有点像类似内地的禅净双修。幻身是风心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风是已净化了的智风,而不是业风,但也是缘生法(81),缘起无性,由于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变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实,佛的二种色身即报化身也是变化的,犹如幻身。所以就胜义说(82),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空,这是唯一的;就世俗说,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以上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噶举派注释
①前译密咒派:从后弘期班智达弥底来藏以前所译续部密经则称为前译密咒派,仁钦桑布以后所译续部密经则称为新译密咒派。
②语旨传授:金刚大持的语旨,由空行母下传,如香派有《尼古六法》与玛巴派有《那若六法》两种教授传承不同,但均为佛之语旨。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2
③大圆满:大圆满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心部是专重彻见自心本性,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的法门。
④噶当派:噶当派始于公元十一世纪时阿底峡来藏将教授传给仲敦巴,仲始正式建立成派。
⑤道果:为萨迦派的重要密法名
⑥建桥大师:唐东杰布的别号,因其生平建桥甚多,利济商旅故有此称。
⑦三个传承:有后藏派,昌都地区的类伍齐派和前藏的加桑卡派。
⑧噶玛派:即噶玛噶举。
⑨波若波罗密:指显教。
⑩初业行人:指初修学佛法而对佛教又有缘法的人。
⑾廓尔喀兵:指公元1748年却朱勾结廓尔喀军侵入后藏事。1791年清派军击破之,却朱嘉措革职查办,从此噶玛噶举红帽系的嗣承则告断绝。
⑿本元心:明空光明之心,此指定心于光明空寂之心体上。
⒀乐空双运:指现境空性与大乐心相接触之感受。
⒁止贡寺变:约在公元1290年萨迦派与止贡派不合,萨迦阿迦伦引蒙古帖木不花军入藏,兵打止贡,止贡不支溃败,蒙军遂焚烧止贡寺,历史家称此事件为“止贡寺变”。
⒂无住涅磐:谓不自住于涅磐安乐而抛弃众生之意。
⒃本事:系佛说诸弟子过去因缘之经文。
⒄希解派:公元十二世纪时印度僧当巴桑结所传,由门下喇嘛畏赛等继承并发展分成为若干支派。其教义主要是修苦行配合般若空性和密法来息灭流转生死之烦恼根源。
⒅佛慢:克服自认是凡俗的自卑之感,令其生起敢于成当是佛之自尊心。
⒆收摄次第:如观想坛城收摄于本尊,本尊入于种子字,字入于那达,那达即观为空。
⒇中阴:或译中有,指人死尚未投生的中间阶段所受之阴形,即无形相之意身。
(21)死有、中有、生有:即命终、中阴、投生三个阶段。对治死有用“光明法”认识死有光明,可以在法性中解脱;对治中阴用《幻身法》可以获得报身成就;对治投生用《迁识法》可以随意往生。
(22)大乐身:即一切种相大空与殊胜不变大乐双运之身。
(23)拙火:谓以猛烈火烧毁一切不净之蕴、界、处,根本消灭诸烦恼妄想,从而迅速生起乐空双运智之最胜方便。
(24)宝瓶气:下体气息往上提,上体气息往下压,留住脐间如宝瓶封口的一种气功。
(25)白菩提:指精点
(26)四喜:由溶乐而生之四喜有:喜、极喜、殊胜喜、俱生喜。 四智:即由上说四喜所生之四种智慧。
(27)四空:人临命终时四大收融后,心识停止活动出现四空,即空、极空、大空、一切空的四种境界。
(28)现空无别:"现"指外境。现空,虽现而空、境空双融二无分别。
(29)三远离:此为无上瑜伽圆满次第中之修法。1、用金刚诵成语远离,2.缘心为境起心远离;3.依自我加持起现幻身,敛风(气)归脉而入于光明。众生之身心皆依风而转,全不自主,此为敛风(气)之重要法门。
(30)金刚诵:极为秘密之咒语,以音助气,可以敛气归脉。
(31)死有光明:人临命终时一切心识停止活动出现本有光明,此为法性之光,若能认识则可明见本性而解脱。
(32)整持和随灭:此二静虑能使不净幻身在光明中清净。“整持”将幻身立即收入光明,“随灭”是从头到足渐次收入光明,随即转入真性空性之中。
(33)等引:即入定
(34)觉空俱生智:心与空性融为一味是自性本有之智。此为法身。
(35)二要点:此指扼着身上之要害并作用宝瓶气法。
(36)世法出世法:此处世法指凡俗世间之事务,出世法指的是佛法,用佛法的观点去观察世间事物。
(37)二谛:此处二谛的世俗谛指世俗认为之有;在胜谛则了解其自性为空,如幻,是空有双融之义。
(38)四大:即地、水、火、风、空为大物质本名。
(39)如幻三摩地:入观一切皆如梦幻泡影的三摩地。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3
(40)真实义:此指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之空性,即非实有之义。
(41)无别俱生智:此指无能所相分别之本元智慧。
(42)气心自在:"气"指外面境界内身而根皆是气分之转变,气心二者不能分离。人心不能自在,多系气分不能自在的原故,密法圆满次第中则专门有控制气分之法,使气得自在,心亦自可得到自在。
(43)三境界:人死时四大融摄则显现红、白、暗三境界,此三境界又名为明、增、得三境界。
(44)夺舍:使自己的识神迁入其它刚死的人或动物尸体内又可得到再生的一种法术,即俗说的“借尸还魂”。
(45)三世俱生智:此指中阴本元,虽经生、住、灭三相然仍仅是微细之风,心,它连接前后三世,从无始起直至成佛。
(46)四空光明:四空以后出现之光明。
(47)燃滴:指拙火炽燃,溶顶上菩提液下滴。
(48)脉结:众生有贪嗔烦恼,常使内气抑郁致脉络成结。
(49)中脉:密乘说人身有三条主脉,中间的干脉称又中脉。
(50)觉受:感受或体验。
(51)二我执:即人我执和法我执。
(52)深道:即甚深妙道,指密法中生圆二次第如《集集的密五次第》、《时轮的六支行》等。
(53)十果相:如修《拙火》等扼着身要出现十种征兆:1.见烟2.见阳焰,3.气宇轩昂,4.皮肤润滑,5.光采夺目,6.身轻,7.月出他人不能见自己身影,8.白昼能不现形,9.常现无云睛空之相,10.生起离戏俱生智等。
(54)八功德有:1.可以变出山林树木等而又可收回,2.可以变出一切众生,而又收回,3.有情无情之物皆可自由变化和收回,4.仅用意略想即可到任何地方,5.明现鬼妖等均来礼供,6.随欲变化一切,7.凡所愿得者皆能得到,8.有镇压收降之威力。
(55)八成就:1.宝剑升空,2.开天眼,3.丸药长寿,4.神足,5.采精英,6.护毒靴,7.水银,8.掘伏藏宝。以上诸条各续部所说又各有不同。
(56)四事业:即息、增、怀、诛。共道悉地指世间法一般成就。
(57)七支分和八自在:七分支有1.受用圆满,2.和合、3.大乐、4.无自性,5.大悲周遍,6.利生无间,7.永住不灭。八自在有1.身,2.语,3.意,4.神变,5.遍入,6.住德,7.原欲,8.令他生心。
(58)四身五智:四身有1法身,2报身,3.化身,4.体性身。五智:1.大圆镜智,2.平等性智,3.妙观察智,4.成所作智,5.法界体性智。
(59)自现:自然显现,本有显现
(60)妙智:此指了别境、空各别自现之妙智。
(61)法身大界之妙智:指总该万有一真法界之智。
(62)五决定:1.住决定,永住色究竟天,2.身决定,相好庄严身,3.眷属决定,诸菩萨圣众,4.法决定,大乘法,5.时决定,住世乃至轮回未空之间,此为报身佛所具五种特法。
(63)见《土观宗派源流》141页。
(64)应成派:是继承印度大师佛护,月称之学,为中观中之一派。承认诸法无自性,仅有名言,全无所得。不自立宗唯说如若许有,将应成何过一语以破他宗,由此特点故成派名。
(65)见《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482页。
(66)妙光:非虚妄色尘之光,其光妙不可说故称妙光。
(67)道次第:指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炬论》中提出三士道次第,重次第修行,噶当派则以之作为实际修持。
(68)三根:指上、中、下三种资质之众生。
(69)见让炯多吉所作《大手印愿文》。
(70)风心:即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71)如来藏:指能摄持一切染污诸法在烦恼中之真如自性。
(72)大菩提心:为众生本具之觉性,即明空佛性。
(73)智德:即智慧德相,指佛之四身五智。
(74)就世俗说:指凡夫所执之世间境界。
(75)根本无明:有贪、嗔、痴、慢、疑等。
(76)八十自性分别:是与生俱来的最微细之风心,常时多不现行,最难克制。在人命终时,随着临终出现明、增、得三境,始能出现。明出现三十三种自性分别种子,增出现自性种子四十,得出现七。详见《知识总汇》中697-702)。
(77)俱舍论:即《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著。
(78)时机:谓时会机遇。
(79)入无色定:为无色界四天所入之定。
(80)远离瑜伽:即三远离。
(81)缘生法:谓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有生灭。
(82)就胜义说:就圣人所见真实境界来说。
本文参考分目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达布·冈布瓦著
《甚深内义》噶玛·让炯多吉著
《风心无别》噶玛·木觉多吉著
《知识总汇》公珠·云丹嘉措著
《大手印愿文》贡噶上师讲授
《青史》逊鲁白著
《智者喜筵》保沃·祖拉逞瓦著
《宗派源流》土观·却季尼玛著
《玛巴传》查通杰布著
《米拉日巴传及其道歌》若比坚金著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3
觉囊派概要
一、觉囊派的传承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敏感詞>日喀则专区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①(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来他从衮钦·却古沃色②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④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青史》904-905页)。
他空见最早的创造人为裕莫·木居多吉⑤,公元十二世纪时人,从裕莫起已暗传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个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杰布,曾亲近索律师等大德甚多。又从克什米尔班钦·达瓦贡布听讲《时轮》法。依达瓦贡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译师学《时轮本续经》以及注疏要门⑧等,还学《密集》⑨的明炬释和要门等,随后到后藏乌郁⑩地方专修《时轮法》,定中见到空色天身⑾从内显发,又阅《如来藏经》等经,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⑿之佛身,名如来藏⒀。于是生起胜义本有⒁之他空见。木居多吉将时轮教授和这种观点暗传给他的儿子达麦夏若,八十二岁卒。(《青史》901-902页)、(《宗派源流》212-213页。)
达麦夏若为裕莫五十八岁时所生之子。幼时则得其父传法灌顶,十六岁时便广讲《时轮》续经及释论,他又将其父所传之他空见传与其弟子南喀沃色。(《青史》902页),(《宗派源流》213页)。
南喀沃色又名康萨巴,是一位精通中观的理聚六论⒂,熟练《时轮》续经大疏论的讲演,而且园满三摩地⒃功德之大师,他传弟子是色莫齐瓦(《青史》902页)。
色莫齐瓦是达麦夏若之子,名南喀坚赞,从南喀沃色学《时轮》经疏,并勤学噶举派的《那若六法》⒄,得师传授要决亲自实践获得到成就,为一位瑜伽自在⒅者(《青史》902夏)。其弟子为降萨·协饶沃色⒆。降萨·协饶沃色,早年研习各种经论,又长期闭关修静,得色莫齐传授《时轮》的经续讲解以及一切支分,在其初修园满次第时则获得风息自在⒇。协饶以前对《时轮》的传授,极为守密,限制较严,协饶以后才遂渐弘传。协饶沃色弟子为却古沃色。(《青史》902-904页)、(《宗派源流》213页)。
却古沃色的弟子即衮邦·吐吉尊追,尊号为衮觉囊巴钦布。他受到拉堆绛(21)地区土酋的大力支持,修建了觉囊寺,宏传他空教授,觉囊派之名于是大张。(《青史》904-905页)、(《教法源流》78页)。
吐吉尊追的法位继承者为绛森·杰瓦耶协(22)。(1204-1283),幼年曾认噶举噶玛派的噶玛拔希为父,得到很好的教养。后来到觉摩囊听衮邦巴讲《时轮》、《密集》经疏,尤其得到六支瑜伽实修教授,刻苦精修,获得觉验。遵师命在觉囊寺附近建德庆寺,五十七岁癸丑年继任觉囊寺座主。萨迦豪门(23)本钦绛多和云尊均来参拜求法。住寺八年,六十四岁逝世。噶玛让炯多吉曾为之作传(《青史》904-905页)、《宗派源流》213页)。
吐吉尊追和杰瓦耶协共有之上首弟子为克准·云丹嘉措(24)(1260-1327)。六十一岁时继任觉囊寺座主,先学萨迦派的显密经教,后住觉囊寺依止吐吉遵追,吐杰去世后他又依止杰瓦耶协,尽得觉囊派的教授传承,寿六十八岁园寂(《青史》908页),(《教法源流史》21页)。
克准弟子即有名之笃补巴(25),本名协饶坚赞(1292-1361)生于笃补地方的班仓家。幼从机敦绎央巴叔侄学显教四大论(26);兼学《金刚曼》等密经。特别是祥细学习了热译师所传的《时轮金刚法》。他年轻时就在萨迦大寺讲显教四大论引起了萨迦人所不满。后来游学卫藏各大寺院,参加辩场(27),于是声名大噪,获得“衮钦”的尊号。三十一岁时往觉囊寺依止云丹嘉措,学《时轮金刚》无垢疏及其它教授密决,依之实修,颇有证验。年三十五岁时则继任觉囊寺座主。他授命弟子萨桑玛底班钦和罗朱白译师二人校订改正《时轮金刚》续经译文,他自己就根据新译本作了《时轮金刚无垢光疏释》的要义批注。其它还作了灌顶修法仪轨教授以及星算等书,其著述甚多。他三十一岁以前还继承过萨迦教派的法统。到觉囊后,得了云丹嘉措各种灌顶教授,特别是《时轮金刚》的导引,生深敬信,从此便由萨迦派转入觉囊派了。他本人曾亲修《六支瑜伽》获得“命勤”(28)园满之相,继承觉囊法座。对他空见生大定解,便著《山法·了义海论》、《第四结集论》阐发他空之要义。一时名声大噪,从之者众。觉囊之名,更为大显。任寺主三十余年,辛丑年逝世(《青史》909页),(《宗派源流》214页)、(《教法源流史》22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4
笃补巴的心传弟子为巧勒南杰,本名晋美扎巴却季坚赞1306-1386)。巧勒南杰系蔡巴万户长赐给他的尊号。生于阿里,早年往卫部拉萨附近之却柯林寺,为噶举蔡巴派的主寺,学中观、量论,博通诸明,有博学者之称。由于他曾住持谢通门县境内之博东艾寺(29)。所以人们又尊他为博东班钦(30)。班钦就是大“班智达”的意思。初不满他空见,来觉囊寺与笃补巴辩论,笃补巴广引显密经教.详为解说,大为折服,不满之心,涣然冰释,于是便投于笃补巴门下,尽学显密教授,特别是得到《时轮》灌顶,讲解导引,实修密决。四十九岁继承觉囊寺法座,后又扩建白摩曲丁寺,树立觉囊派之讲风传规,从学者众,蔚然成派,称为博东支派。五年后又离去,住持蔡伍林寺,在拉萨附近为蔡巴噶举庙。拉萨传招时他大讲传《时轮金刚》灌顶及实修要门等,并受大绛巴大元国师(31)之礼供,一时从学弟子甚众,为宏传他空见曾著有《破迷论》等著作。(《青史》910页),(《宗派源流》215页)、(《教法源流史》37页)。
他的杰出弟子就是聂温衮噶白(1345-1439)他初亦是笃补巴弟子,笃逝世后他则依止巧勒南杰。巧勒逝世后,他继承觉囊寺法座。宗喀巴大师亦曾从聂温学《时轮》等法,聂的著作有《宗派光明严论》宏传他空见。(《教法源流史》)38页-39页)。继聂温衮噶白为座主的是佐钦·衮噶罗哲。(《教法源流史》40页)。
佐钦·衮噶罗哲之后为绛央·衮却桑布,他与格鲁派的克珠吉·格烈巴桑同时代。此时格鲁派与觉囊派在教义上的分歧已渐突出(《教法源流史》40页)。
衮却桑布后为南喀却龚。南喀却龚后为多罗那拔陀罗译师(《教法源流史》40页)。
多罗那拔陀罗译师的继任者为衮噶卓却(1507-1569)。中兴觉囊派,宏扬他空教义。继他后担任座主的为他的高足弟子堪钦·隆日嘉措(32)。(《教法源流史》51-55页)。
继隆日嘉措为座主的即多罗那他(1575-1635)。他是衮噶卓却的转世,是本派中最有学识的人,著作丰富,广泛宣讲他空见。当时他的支持者为后藏地方政权的噶玛丹炯旺布(33),第巴仁邦巴(34)对他也极为崇敬,依靠他们的势力,他在日喀则彭措林县修建达丹当却林寺,据说寺庙营建极为庄严,造像修塔亦精美绝伦,成为全藏之冠,他宣讲他空见,也吸引了不少群众,颇为盛极一时。当时格鲁派与噶玛政权争夺权力斗争非常激烈,不久,噶玛派失利,政权坍台,多罗那他去蒙古传法,格鲁派政权首领五世<敏感詞>遂将达丹当却林寺改为格鲁派寺庙,更名为格丹彭措林寺。没收寺庙财产属民,经籍印版大多封禁。其余却隆江孜等处之觉囊寺庙亦均令改宗,从此卫藏地区觉囊一派几乎绝迹。现在只有边远地区如四川阿坝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与嘉绒地区的马尔康县赛贡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贾贡巴寺、格果寺等寺庙继续传持觉囊派教法,或杂以其它派法。各寺寺主亦仅维持其传承系统,未闻发展有其它流派。(《教法源流史》53-63页)。
二、觉囊派教义
第一、
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可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有真如本体,与藏中宁玛派的大园满(35),噶举派的大手印(36),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37),颇为相似,不过各派又各有说法不同,但均属于“胜义有”类。觉囊派与藏中持应成派(38)中观见的格鲁派主张一切皆空的“毕竟空”类,则全完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觉囊的见地仍来源于印度的中观派见。本来印度的中观派,在派内就有各种争论,后裂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认自己是佛语旨意的正确解释者,觉囊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教释迦牟尼在印三转***(39)中的末转***的意旨,是究竟了义(40)中观之教。
关于佛的三转***,各派亦有异说。
《土观·宗派源流》说:释迦牟尼一代教言,总结为三转***。初期教法为四谛***,属小乘教;中期为中观;末期为唯识,此二为大乘教(《宗派源流》19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4
觉囊派不同意末转***仅为唯识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观了义教。《觉囊派教法源流》说:"导师释迦牟尼佛为顺应众生根机,转了三次***:初为小乘转四谛***,其经典有《缘起经》等等,此为因时因势而说之教,后成为争论之由,属不了义教;中转远离戏论无相***,有《广、中、略般若经》等等,亦是因时因势所说,后成为争论之由,属半了义教,末转分辩胜义***,有《如来藏经》等等。这不是因时因势而说,而是宣说究竟真理,真如法性(41),光明如来藏,众生本具之佛智等,为完全是不可退转之了义教,所以全无所诤之处(原书3-5页)。
关于判教各随所需,历来就有许多争议.据内地佛典记三时判教是出自《解深密经》。初轮是小乘教,中轮是法性空宗,末轮是法相唯识,此二是大乘教,对于初轮没有争议,争论较多是在中轮和末轮上,那一轮是了义教?争论的原因由于各大论师各对佛语解释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宗派。
最早解释佛语而作论典的人是龙树菩萨,约公元三世纪时人,他是开创大乘之轨范,解释佛中轮密意,造中观《理聚论》,破小乘的色心实有论,提出缘起无性,色心一切皆空说,他的随学有提婆、佛护、清辩等创立了中观学派,后来因各自观点不同又出了若干支派.但都承认中轮为了义教,末轮为不了义教。后来无着等出,不满于一切皆空之“毕竟空”说,依末轮的密意提出了色空心有的胜义有(42)说,他的随学有世亲、安慧、陈那等亦因各自的观点不同,裂为各小派,他们说末轮的初期是瑜伽行(43)唯识派,后期是唯觉明的中观学派,总属于“胜义有”论派,承认末轮为了义教,中轮为不了义教。后人把龙树之门称为“空”宗,无着之门称为“有”宗。空有之争在印度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三时判教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是在逐步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本来龙树开辟之空宗,无着开辟之有宗,在藏在印均称为大乘之二车乘,喻如日月二光或称世间二眼故空有二宗是相辅相成的,不应有高下之分。(《宗派源流》1页)、(《知识总汇》中553页)。
关于无着的学说,在印在藏大多都说为是唯识学,觉囊派不承认只是唯识,认为无着世亲是解释佛的末次***,提出如来藏和自觉智(44),属于大中观的了义教.他们就是随行无着所倡导的胜义有即他空见的中观学说。<敏感詞>的学者们对无着产生误解,主要是他们没有把唯识和唯觉明(45)(不二智)分开的原因。因此他们独尊龙树认为是中观正宗,贬低无着认为只是唯识而不是中观派。(《知识总汇》553页)。
觉囊派的看法认为这些学者对中观的理解还不全面。多罗那他把中观分为四个层次: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
(一)共通中观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佛护、清辩、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点,他们说中转***后宣说之《般若经》等为了义经。龙树为解释经义著《中观理聚》等论成为中观派的最大权威。末转***各经都是不了义经。共通中观唯主“空”义,后来发展成为应成派则主张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胜义世俗一切皆空的“毕竟空”论。(《他空精义》232-233页)。
(二)大中观主胜义有的他空见,觉囊派自认在藏就是他们的这一派,大中观的根据的经典方面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妙臂请问经》、《大般涅经》、《宝云经》等究竟了义诸经。阐释经义的有:弥勒、无著、世亲等的著述。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略提他空之义。在《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性论》等中作了详细解释,在《宝性论》中更详细为决择他空之义。依觉囊派说,龙树亦说他空见,他在理聚论中为除常边,成立为空,在赞聚论中为除断边,成立为有(《文选》165-166页)。如《法界赞》中亦提出胜义不空的中观了义思想。陈那、安慧更发展了这种思想。从上述经典来看不仅宣说有唯识理论,并提出了法界真性,如来藏,不生不灭等(《二谛论》19页),且是开创了中观了义之宗(《他空精义》232-255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4
龙树无着的他空思想传入<敏感詞>由素·噶瓦多吉译师和赞喀布齐等人所翻译,觉囊派先辈所继承,到了笃补巴时则更为发扬光大(《他空精义》234-237页)。
(三)中观不共义,提出了如来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众生皆具。这佛性就是指常,乐,我、净、正、真、善。(《文选》)154页)。又说此为法身。
(四)中观秘密义,提出佛本具有身智(46)一切德相,并提出了“法界”(47)、“法身”这些概念。法界不是一般概念所说的空,它是出生一切法之界,尤其是胜义法界指的是一切涅功德之所依。法身说明此为佛之身、智万法之所依。皆为胜义有。(《他空精义》)241-245页)。染法空了,净法不空,此本根不变,因它为胜义智慧善品之根,属胜义有。自认为这就是究竟的了义大中观。
觉囊派的大中观,实际是在唯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识提阿赖耶识(48)是有为法,只能含摄染法,他们改提如来藏,是无为法(49),染净兼摄。
为表示他们的教义是本自佛语经教,还提出了四依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他空庄严论》148-149页)。又引《楞伽经》说;依于唯识理,不观察外境,依于无相理(空宗),始知超唯识,缘于缘真实(有宗),又超过无相,非有相瑜伽,不能见大乘(《了义海论》274页)。他们主张的胜义有,就是有相瑜伽。
第二、
关于他空见。觉囊派提出“自空”和“他空”这两个术语。什么是自空?说世俗诸法各以因缘而生,缘生不会有自体,仅是世俗假有。自己本身空者名为自空”相反“自己本身本具万德而不空者,则为胜义有,加在胜义上的东西如他世俗二执离戏(50)等皆空则名为他空”(《二谛论》3页)、(《知识总汇》中550页)。自空、他空是对待来说的,说世俗是自空胜义当然是他空了,"他空”换言之就是承认胜义不空,"胜义有”反对“毕竟空”。这个名词在印度的佛典中是没有的,觉囊派为了显出他们的不共宗见(51),故特立此新名。
他空见不仅是依据印度的经论,纯属理论问题,他们他空见的来源,还是由于实际修证所体验出来的。
胜义有论是来源于印度,他空见之名始自裕莫·木居多吉。他在修密乘的“时轮六支行”时,见到空色的天身之相由内显发,乃众生因位本具(52),以此为据,倡说他空胜义谛恒常不变,由他秘密传到衮邦巴·吐杰尊追,著《时轮心要本释》和《瑜伽六支导引》。到笃补巴·协饶坚赞时始广为宣讲他空见,其本人著有《了义海论》等,广引显密经教,证成其说。又后巧勒南杰著《广略破迷论》,聂温·衮噶白著《宗派庄严论》,多罗那他有关他空见的著述更多,不胜枚举,于是他空之见遂广为传播出来了。(《宗派源流》213-217页)。
他空的理论如何建立的,他们提出三空说。三空说出自《经庄严论》(《二谛论》4页)。
首先弄清空的概念。什么是空,什么是不空,空的是什么,应当分辩清楚,于何物上无有何事则此事空,而其所余者则为不空。(《了义海》242,247,246页)。因此关于空性提出三种空性来进行观察。三空性有:无物空性,有物空性,胜义空性。一、无物空性,指虚构的幻想抽象的概念,如方分、时间、大小,美恶等空无实质可得,这是一种空法,二、有物空性,指一切因缘生法有实际事物作为条件,但是缘起无自体可得,这又是一种空法。空的情况大概可以概括为这两种。任何事物均有两面,空的反面就是不空。三、胜义空性,胜义是离戏而空。空的什么就是离戏,胜义本身不空。离戏就是离开加在胜义上的断常有无诸边执和二取有相之法(53)(《知识总汇》中547页)。胜义空性具足一切胜义善品是诸法之本性(《文选》102页),它既不是抽象的空,也不是缘起的无自性空,而是恒常不变之实相。此实相有种种异名,如真如、自觉智、空性、胜义谛、智慧、法性、法界等等,此为慈氏(有宗)和龙树(空宗)之所共许(《了义海论》295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5
《知识总汇》说智慧法性,其体本自元成,永不变易,不空常往。(原书中547页)。《经庄严论》云,知道无物空,又知有物空,知自性空后,方谓知空性(《他空精义》241页),(《二谛论》4页)。
再从二谛来看空有问题。二谛即世俗谛与胜义谛。世俗谛指世俗诸法,在世俗心中认为实有,故名世俗谛,然皆是生灭变化,虚妄不实,是假有之有为法。胜义谛在智慧观照中见为实有之法,则为永恒不变之真实,故名胜义谛,是真有之无为法。觉囊派特别强调胜义有,说它是常恒、坚固、雍仲(54)离戏、寂静、园成、自性成就、实义有、实有等(《了义海论》189页)。
无物空和有物空属世俗谛,均无自体是自空,属空。胜义空、属胜义谛自体不空,而是他空,属有。按觉囊派说凡缘起性空有为法皆是自空,非缘生之无为法是他空。就“有”的方面来说,世俗谛属名言有,假有不实,而胜义谛则属真有,永恒真实的有。
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非因缘生之无为法,当然就是不空了。所谓空性,空的是因缘生法和无有自体之自空。本然智慧、法性元成非因缘生法,是无为法,本具万德自体不空名为胜义空性(《知识总汇》547页)。他们的胜义空,即指佛的身智等,实际是不空的,智慧法相是佛本具,故不可空。
胜义空就是胜义不空,胜义具有二相即不生灭,不垢不净。胜义是无为法,无为法不空。若有为也空,无为也空,则有为无为成为一回事,没有分别了。所以笃补巴说“离去因缘生法(有为)之法性决定是有”(《了义海论》527页)。世俗虚妄不实故说空,若胜义也说空,那么胜义也成了虚妄不实了,故胜义是有。
再从三性来看,空有、真妄的问题,三性有偏执性,依他起性、元成实性。三性非全为唯识之说,见于慈氏后论中(55),属究竟中观之见(《二谛论》20页)。
三性各从世俗胜义二谛两方面来看,偏计执性为假名有,虽世俗中亦无,属无物空;依他起性,依他因缘条件结合而生为实物有,世俗中有,属有物空,此二皆妄皆空。园成实性,空去执着戏论而自体不空,因其具足一切善品,为胜义有。此有为偏计,依他二者之根是有,不可空此则为真如有。(《他空精义》241页)、(《二谛论》13页)。
为什么要用三性三无性来决择他空见?主要决择什么是可空,什么是不可空,偏计空后之根为依他,依他空后之根为园成,园成则不可空,不可空的就是诸法之根,则为有。世俗之法以阿赖耶为根,赖耶是依胜义而存在,以胜义为根,因赖耶亦非真根,赖耶空后,其真实之根为胜义真如。称为根中之根。此根则不可空。笃补巴说,偏计,依他生灭无体,此二空后之根即园成实。离开世俗心之根则为真如,真如亦名法身、法界,法性等等皆为异名(《了义海论》249、275、527页)。此根从本即有又称为本根(《文选》213、223页)。
法性不变始名法身,法身具备佛的一切功德乃佛本具,非由修来,众生有佛性故众生也本具法身为一切功德之所依。
法界是诸法之界,诸法虽无自体,但有所依之本,即依存之处,法界则是万有依存之处。否则成为断灭,则不能维持诸法之连续性。
宇宙万有刹那生灭变化,无自体,万有空了剩下来空不了的就是真如法性。是法性胜义,无论说空,说有,或说真如自性,万有都必须要有个统一体,作为归属之处,这统一体一定要是不生不灭,无变化,无为,真实存在之体,这真实存在体,就是胜义有,自体不空而是他空。真性是不动的不能随万有变化而变化。人类就是为摆脱有为的生灭化规律和因果的支配追求不生不灭的真理境界,若无此真性,则学佛何用?
觉囊派承认有空性,那空性只能是因缘生法,是虚妄。真实之法是胜义,胜义即园成实性,无生灭来去,作为诸法之法性。笃补巴说,胜义园成实,不管佛出世与不出世,法性和诸法所依之界而是常在(《了义海论》266页)。决不可说空。此语亦见《楞伽经》(楞讲168页)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5
一般中观还提出三无性说(56),这是自空论,只能决择诸法无自性,本派胜义有,非是无性,是离言法性。
园成实就是胜义有,自体有,自性光明,自性俱生智,自性清净,自性而住,自性元成。他是法身、法界、真如性。界智无分别自证自明之胜义谛,是法身无边功德之本性,是非空非不空之大空(《了义海论》261页)。若胜义只有空性,即无佛一切智慧德相之所依—法身,亦无报化身,佛性成断灭。故法身之空名为一切种相之大空,可见非毕竟空,乃真空之妙有(57),所以他们认为应成派一切皆空乃是无遮(58)顽空、断空,其根断了。《金刚曼续》云:"空性和觉性,皆本性常住,为瑜伽所悟,非乾慧行境”。(《文选》303页)。所谓万法之根的园成实性,是什么?就是自觉自证之智,即本体法性,明觉自明之相,不二智,从本以来则为诸法之本性本自元成(59)(《知识总汇》557页)。自觉自明之智即吾人之灵性,灵明妙觉,它是不空是胜义有。因它为无明二取实执所垢污,起种种虚妄分别,轮流生死。垢污去后灵明现前,自证自明。灵明觉性,就是佛性,承不承认众生有佛性,就是承不承认有真常本性的问题。
觉囊派承认他们是中观派,所谓中观就是不堕二边(60)。他们说,世俗所现不加省减,不堕断边,胜义实相,离诸戏论,不堕常边,此为中观,因之二谛双融(61)。智慧不执任何法之相,不堕常边,大悲为利他故广大积资不随断边,此为中观道之二谛双融。离一切戏论形相获证法身,不堕常边,二种色身在轮回未空间作调伏上下化机利生之事,不堕断边,此为中观果之二谛双融也(《知识总汇》中559-560页)。又说承认偏计,依他,因缘生法不堕常边,园成是无为法非因缘生,不堕断边(《了义海论》253页)。或说离世俗本无而执为有之常边,胜义本有而执为无之断边。
第三、觉囊派所说之胜义有,具体指的是自心本性的如来藏。如来藏为园成实,园成实具有三相,光明、自觉(自证),离戏。(《知识总汇》中511-544页)。此为诸法之法性。如来藏就是法性、觉性、佛性。佛与众生同具,它名为因时果时无有分别之见,此为胜义法性。“胜义法性是何者?非是冥顽乃觉性”(《了义海论》233页)。
法性周遍法界,含裹十方,如来藏如虚空,非任何所成,常不思议,本自园成,"遍”指空明法性遍一切法。如来藏本性光明,有时说“空色”,或“空色光明”。自觉,指自心本性(灵性)。离戏指本来清净,远离言思戏论,在密乘中还加“大乐”。光明大乐均为佛的受用境界,成佛非成一个寂灭无为,故说胜义不空。
觉囊派说如来藏“遍”一切情器(62),虽说如来藏如虚空,但非空空洞洞之空,如来藏是法身,有自觉智,能遍照一切情器世间是界觉无别之光明觉性。
如来藏何以能遍,因为如来藏是万有之法界,没有一法不包括在法界中,万有包罗在法身,法界中,平等园融。(《文选》224页)。故如来藏又是万有之所依或根子,在染为染根,在净为净根,染净均是如来藏一根,此根名为元始之根。这是染净同源的思想。
如来藏为万有之根。在染时之根则名为阿赖耶识,为无明种子习气杂染之依托处,是烦恼根,阿赖耶为有为法,随万有生灭转变,故转识成智,妄识自空,作为万有所依之根本是无为法,不变动则恢复本面,所谓阿赖耶有识智之分,转识之根,称为净根,染净都是一根,又名为根之根,实即仅是一如来藏分位(63)所立之名,所以并没有有为转为无为的问题。(《文选》207页)。
他派说佛只证寂灭,则成佛只证空性,胜义世俗一齐空,成毕竟空,把如来藏也空了,世俗万有失去依托之处,前后世业力谁来负荷?佛性的身智归空,即佛性成为断灭,无智无德(64)成佛何用?求出离解脱,契证佛果,皆成无有意义之事。所谓寂灭是指忽尔垢障清净之相,非是寂灭断空。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6
故如来藏为万法之根,绝不可空,如来藏遍情器,但它是无为法,不参加有为之万法的造作,故如来藏对万有,也不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如来藏如虚空,非空无一物,有智慧不二智,此为本具,非缘生法,若因缘生法终有断灭。故如来藏智慧则为甚深之空性,乃真常之自性(《了义海论》234、236、238页)。为本元之法界。
如来藏自性为自觉智,或称不二智,此即众生之觉性,佛与众生仅是迷悟之差,他们说二取空后之根不可空,如证二取空,谁知证了空性,知此即是自觉智,若无此智则成顽空(65)断空。自觉智是有,此颇苻合诸大续部(66)之旨趣(《知识总汇》中550)。能所二取,是虚妄分别,是客尘,有始有终之法,属自空。而剩下的即此自觉智,属本具,真常自性,是为如来藏脱去所裹秽衣,离去世俗之染即为胜义如来藏。如来藏之自觉智即为佛性,是由悟得来的,不是由修得来的。
龙树说,轮回与涅 ,无有稍分别,涅与轮回,亦无少分别。“忽尔垢所障,除障即成佛”(《了义海论》46页)。指一悟即了。《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阿赖耶摄持之功力,即如来藏之功力,阿赖耶是真相识之所转变,真相识即如来藏,《楞严经》说:"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园,含裹十方”。一切虚妄分别去了,才能显露出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真机的真本面。
说毕竟空者,认为一切皆空,他们忽略了如来藏的秘奥和自觉之妙智。不管真妄心,心皆非若木石,有灵明妙觉,称为不二智,即明空双运之智也(《了义海论》233页)、(《他空精义》234页)。
以上这些说法与宁玛、噶举颇为一致,但如何契证,宁玛噶举是主张顿悟,而觉囊即认为须通过密法的甚深方便始能得悟。
第四、觉囊派的其它教理。觉囊派的教法大多来源于萨迦,所以觉囊与萨迦在观点上较为接近。他们是从唯识学发展起来的。觉囊派的教理中提出五法三自性说法,此乃出自《楞伽经》,但为唯识所宗。三自性即偏计执性等已在前而提过了。五法即名、相、分别、正智,如如。提五法三自性为了建立他们的解脱理趣认为众生的妄想自性即遍计执性,都是由于执着事物的名相和事相而起。所谓执着名相,即执内外诸法之假名(概念),假名安立,构成概念,所谓着事相,即着概念,确有内外诸法之事实,皆由妄想分别所生,不知这些都是依他因缘而起,名为依他起性,是缘起生灭之因,如何求得解脱则要证成园成实性,那便是舍离名相和事相的妄想,内证圣智,即得到自觉证智,由此便能证入如如之境。这如如境界就是园成实性。现前的这一些五法三自性的法相,始终不外一心,只悟自心,不向外求即可契证圆成实性,所谓正智,是由识转智,得自觉内证圣智,以正智观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则本性完全显露,则为如如之境,此如如即是本觉法性。
觉囊派不承认五法三自性为唯识学,说此广见于末转***的经典之中。笃补巴说,若说五法三性是唯识见,那么《般若经》亦多谈三性,《般若经》应成为唯识的经典了。三性之说亦多见于《辩中边论》(《了义海论》265页)。
五法三自性是决择(67)二种无我的,通过观察名相所构成之三种妄想空无我和法的存在,离二执后则可彻见自心本性
又觉囊派所说解脱理趣,关于对所依根和能依根的认识,他们把宇宙万有世出世法归纳为二十五法,此出自《大盘涅经》、《大法鼓经》、《央掘罗魔经》等。二十五法的分法之中二十四法为世俗法属有为能依,余下一法为胜义法属无为,为所依。他们又说一切法都可以总归为蕴、界、处三科。蕴中之色蕴,处中之心意,十八界中之内法界,概括起来则万法总不除色、心、及不相应行三法之外。二十五法之建立,主要在通过蕴、界、处和心意识等人,法两方面的分析观察来决择人法皆仅是假名安立全无人我法我可得,实际存在的仅是由蕴界和合之产物,并无实体。换言之客观物理,影响主观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现象或作用,并无实有可得,所谓人法之我皆假名安立,于是可以悟到人法二种无我(68),清除二障,证二空智(69),但二空后并非空得全无所有,故在此基础上可以彻见万法之所依,自觉自明自然智,现证胜义法性本元之实相,和光明智慧之法性。以上是概略叙述,欲求详细,请阅多罗那他著《修心讲义》、《讲解甘露》和藏文本《文选——觉囊派》等书。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6
又觉囊派总的教义,即其因、道、果三者之建立。一、关于因,认为众生欲求佛果,众生因地本具光明如来藏之佛果,佛与众生所具无二无别,此则所谓因地果地无别之见。肯定众生因位本具有佛性,但众生由于忽尔垢障虚妄分别,障复真性而不显了。故需离戏无分别智,破除分别实执,分别实执犹如垢衣,光明如来藏本觉妙智犹如宝珠,除去垢衣则珠光之自然本有智慧觉性显露闪耀。二、关于道即除障之法,总有两种对治法门,一依显教道:破人法二种无我,清除烦恼及所知二障,通过加行道等五道十地修行,至九、十地时始能初证离戏光明法性,悟清净如来藏。但此须历劫修行,不能园证佛果。第二则依密乘道之殊胜方便和上师密决,束气归脉,彻底清净障复如来藏上无始以来所积业及烦恼和无明种子习气,故制心而外还须制气,本性犹如虚空,分别实执犹如云雾,云雾去后虚空仍旧,悟此本元心性,一切现成但须保任,无修无治任运自然,密乘即入无有分别离戏大智大手印三摩地、即所谓空色大手印之双运三摩地(《文选》333页)。三、关于果,若此内界中因地果地无别之本有妙色光明智慧获得现证,则法身本具一切身智德相尽皆显露,本具身智无增无减,此胜义自然智,果因无别,果因一体(《文选》)290和326页)。笃补巴说:众生因位之如来藏与佛毫无差异(《了义海论》28,29,30,53页)。此则果因无别之见也。
第五、觉囊派的实修。觉囊派的实修方法亦重显密兼修,除了在见解上是依他空见的解释外,其修法与藏传佛教<敏感詞>派别如萨迦、噶举、格鲁、宁玛都无大差别。
在显教修心方面亦须修前行支分之各种缘想,如观人身难得,死无常,轮回苦,深信业果乃至皈依,发心,小乘之出离心,大乘之菩提心,勤行戒定慧三学,六度以及止观法门等,这些与藏传佛教其它派别的观法完全相同。
他们认为只修显教的止观,观蕴、界、处等皆是假名无实,可以证得人法二空境界。但即此空,仅是自空境界,尚未获见空明乐空的不二智的他空境界,佛的身智功德未能显发;若无身智功德,则即身不能成佛,因此尚须结合修密教的果乘,即显发佛的身智法门。自空,不是了知即空,自然而空,若无密乘的风脉修法(70),执着束缚之无始熏习不能断除,故须修圆满次第风脉修法才能断除。
密教方面也分四续部,作、行、瑜伽和无上瑜伽,总为上下二部。上部即无上瑜伽,其中也有父续,母续,不二续,本尊有胜乐、密集、大威德、金刚持赫鲁迦等。依本尊修生圆次第、修幻身、光明、双运等,这是藏传佛教之通规。不过本派特重本初佛时轮金刚的六支行。
密法的首要就是要承认众生是佛、众生皆有如来藏,如来藏的功德,光明、大乐、离戏不二等在众生因位时不易显发,因为这些是瑜伽者及佛所行境界。必须依时轮六支行,才能证得空明(71)双运、乐空双运、果因无别之不二智,逐步获得果位。故必须显密结合。他们说他空见与密乘见极为契合,承认此见是融通显密之大见。他们说要通过密宗修法才能证明他空见之是否正确。这指证明佛的功德都是本具,是胜义实有,引《桑布扎密经》证明众生身中皆住有如来藏,遍一切有情,自心本性就是光明自觉的如来藏本面。“世尊金刚持·赫鲁迦(72)之自性遍于一切虚空等等”(《二谛论》19页)。引《密集胜曼续》证明“五蕴即五佛,五大(73)即五佛母,认众生之身即是智慧本尊佛”。十二处、十八界均为天身自性。甚至连“本尊、坛城、种子字,(74)印契(75)等均认为是自心本具,什么胜义三宝,(76)百部天尊(77),共一意趣”(《土观宗派源流》220)。谓世俗空了,其根为胜义,具体就是天身、明咒。“佛在身中住,<敏感詞>处即无”身有无余大智慧,此智超出声闻、独觉之最殊胜智慧,佛的功德为众生本具,此指佛之一切智慧法相,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皆为本具并引据大量密经而为证成。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6
他们求证的就是如来藏的实相本来双运智,即不二智,(《知识总汇》548页),或谓证空色大手印,空色光明,离戏光明等。
他空见具体贯彻在密乘中即修不二智与空性,即修明空双运与大乐和合。此称为乐空双运,或称为密乘之他空大中观见,指出“一切诸法之本性即心性光明,空去一切戏论及形相,自己本体法性妙觉,具有自觉之性,是本自元成”(《知识总汇》中557页)。认为此为密乘中甚深中观之见。未修密前入坛场,灌顶,受三味耶戒,一般密乘事相与各派相同。具体做法是在观想天身时从空寂中所出种子和印契明现于六根六尘上,所谓“空”者指若对此明现取相执实,即不超出轮回,不执不着,不起分别,可阻妄念起动。属于涅。但尚未离有毒之性,故应修明空双运,即明现之时即空,即空之时而又能明现,此为明空双运之见,或轮回涅(78)无别见,这时,境成现空双运,心成明空双运,从定起时仍不离佛慢(79)。上系有相瑜伽(80),还应修无相的圆满次第。修空色光明,将天身,坛城在整持,随灭(81)二次第中清净。则全无所缘而住,此则名为禅定。在此境中可以阻止自空之分别戏论。然此尚未亲证自觉智,还须修空色大印(82),乐空双运(83),由燃滴(84)力引生四喜俱生喜乐智(85)亲证如来藏之实相(86)光明大乐,则本来真性及佛所具之智慧德相皆全部显露出来。
又觉囊派的特法——《时轮六支行》之修法主要是修空色大手印。一、收摄,其它派密法指如临终时四大五蕴之收摄,觉囊派则指三种远离(87),使本性由根尘中解脱出来,进入三空境界,初见空色光明,即法身本有妙色。二、禅定,心住于所缘之空色光明,初证光明由内显发他空之真实性。所以他们特重空色光明之观察,不过,觉囊派说这种色相是内界胜妙之空色乃圣人所证境界非一般凡夫所见之粗色尘(《文选》111页。三、命勤,由金刚诵收纳全身风息,强制进入中脉,用宝瓶气,封闭上下二门(88),可以得自在风息,控制四大。四、持风,由修风脉明点之枢要,掌握不坏明点(89)风息可以主宰生命。五、随念,修燃滴四喜(90),初证乐空双运智。六、三摩地,空色与大乐融成一味,入乐空双运定。通过上面修法则可现证三身圆满正觉而成佛(《知识总汇》下429-453页)。
三、觉囊派的特点
觉囊派承认“胜义”有,即承认有真常本性,这一点与宁玛、噶举、萨迦相同,但宁玛、噶举承认是真本性,无相寂灭非空非有,则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非断非常,不断亦不常之意,更无有自空他空的词语,但觉派则认为胜义有,说得太实,可能就有问题。他们与格鲁应成派主张胜义、世俗皆是缘起性空,"毕竟空”成为针锋相对之教敌。这是空有之争在藏传佛教中的继续。
宁玛、噶举,萨迦承认真常本性其体但有空明,至于本性德能,则属体的相用(91)之事,相用就是佛的智慧德相,妄用则为三有轮涅,用可随缘,但体即是一而不动。相用所化虽有,如幻,非实有。觉囊派认为佛的智慧德相属本具,亦是胜义实有(《他空精义》236页),乃至推到密乘的本尊,坛城,印契,种子字等皆属本具实有,那胜义有成为有形有实物,有定处的了。这点颇引起各派争议。宁玛、噶举均认为除空明外均为幻化,非究竟真实。笃补巴说:"法身功德是本具,非缘生法,是无为”。格鲁派不承认如来藏,更不承认什么本具功德,应成派认为从色法(92)乃至一切种智(佛)均是假名安立。佛的一切智德均是由培积资粮(93)缘起所生,他们认为本体就是绝对的空,承认胜义有就是涅实有论。觉囊派批判这种空是把一切有为无为皆空,空无所有的顽空,是无遮断空,世俗空,是真性绝灭论。法身本具一切功德,属智慧观照之境,非凡情可以测度。(《他空庄严论》149页)
二谛是一法的两面,他们的世俗自空论,是把胜义和世俗完全分开,二谛应当是同源,宁玛派认为是真妄是体用元成的关系,噶举认为妄念为法身波是俱生的关系,都是真妄同源论,觉囊派虽说如来藏是万有依托之根,但是世俗自空,使真妄隔绝了,这就是他们与他宗不同之处。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7
还有,觉囊派是从唯识发展起来成为一派自称为大中观派。他们和唯识不同之处是唯识承认外境是无,内心实有。觉囊认为否认外境可以破小乘微尘无分的实有论,立识有作为万法所依之根,可以破中观的一切皆空论。但“识”亦是世俗心,世俗假有无实,是自空,执世俗有实属常见。又说一般中观立缘起假名,无自性是毕竟空则全无所依之根,执胜义空,属断见。他们认为世俗空后必有所依之总根,此根则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来藏为胜义有,此根不可能断。“世俗空可以除常见,胜义有可以除断见”故无论中观唯识皆未能离断常二边,本派才是远离二边之了义大中观,作为本派的不共之特点。
《土观宗派源流》代表应成派批判觉囊派“如来藏遍一切情器,恒常坚固”(该书119页)说这同外道梵声论(94)的梵我相似。其实觉囊所说如来藏光明觉性,重在证悟自心本性,并非求证外道之神我(95)。如来藏虽为万法所依托处,但它是无为法,并不安排主宰世间一切万有,不同于梵神。该书又说觉囊说解脱世俗自空唯余胜义,为神我独存,类似外道数论派(96)(该书119页)。详细研究起来数论所说之神我系一种未离业识之世俗我相,这样的精神实体,如何能与解脱了的无我的真如本性相比。而且觉囊派说的解脱是“断去业烦恼不令新生,旧有者皆令其从速现行,如此三界轮回之苦尽后觉性无垢清净,此则名为解脱”(《讲解甘露》383页)。似乎与土观所说神我独存并不相同。
觉囊派在建立宗见理论上,似有偏颇之处,故引起非议,但他们说胜义有也非全属理论,而是通过实践证验的。宇宙内包罗有色心二法(精神和物质),二法必有一个最高的依托处,色心万法,生灭变化无常,此依托处必是真常不变的。说依托处是什么?觉囊派属心宗,必然认定是心,此心指真心。他们的《时轮》内、外、密三世界(97),都包含在密世界的心中,这心就是清净的如来藏。因此如来藏成为了万有的本体了。认为有个本体即等同于梵论的外道,觉囊派对世俗一切法承认是缘起,不承认有什么创世主,如来藏的提法或者与梵论派相似,相似不等于即是。不能就某一部份相似就指为是什么,那么小乘同于胜论(98),唯识与密宗同于数论,中观应成派同于遍入天派(99),中观自续派同于自在天派(100)(《他空论》159页)。
如来藏万有所依,万有是缘起所生,没有主宰者,如来藏不是生万有,更不是什么精神实体,这样认为就是外道的“梵论”?
他们说有真常本性胜义有,即指为是外道之梵我,那么内地的天台,华严,禅宗均为心宗(101),共同承认有真常本性,岂不都成了梵我论的外道了么。
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注释
(1)衮邦: 衮邦意为舍弃一切世务之人,是敬称。加在本名前。
(2)衮钦: 衮钦意为一切智,系佛的尊号,此作对人的敬称。
(3)六支瑜伽:为《时轮金刚》的圆满次第六种修法,详见本文。时轮金刚为密乘无上瑜伽部的本尊之一。
(4)大中观:这是觉囊派的分法。把中观派分为一般中观和大中观,一般中观只谈世俗胜义皆空的自空论,大中观谈世俗空,胜义有的他空论。
(5)裕摩: 地名在后藏乌郁境内。
(6)瑜伽行者: 修行人。
(7)卓敦: 卓<敏感詞>阿里的地名,敦意为法师,卓地法师。
(8)要门: 要诀窍门,简短者可译为口诀,若属秘密教授可译要门。
(9)密集: 密乘无上瑜伽本尊之一。
(10)乌郁: 后藏一地区名,现为南木林县一个区。
(11)空色天身:空色,是无而明现之色相,非一般粗漏色尘而是佛果地之最胜妙色,天身即佛菩萨的身相,空色有时指光明。称空色光明。
(12)相好庄严: 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作为庄严。
(13)如来藏: 指清净,光明,妙觉,大乐之心,为佛与众生本具之心性。详见本文。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7
(14)胜义有之他空见:胜义有,指最真实的一种存在,他空见,指<敏感詞>一切皆空此真实存在则不空,详见本文。
(15)中观理聚六论:《中观》、《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磨论》、《宝曼论》等六论,为龙树菩萨所作。
(16)三摩地功德: 三摩地梵语,入定的意思。
(17)那若六法: 为噶举派那若巴所传无上瑜伽圆满次第中之六种修法:拙火、幻身、光明、梦境、迁识和中阴。
(18)瑜伽自在: 即对瑜伽法已全部掌握了。
(19)绛莎: 地名,在后藏。
(20)风息自在: 可以打通脉轮,气心自在促成开悟,且能出现神通。
(21)拉堆绛土酋:拉堆绛即今日<敏感詞>日喀则专区的定日县,元设有万户,由当地土酋任之,子孙世裔,成为该地区之首领。
(22)绛森: 译言菩萨,此作对人之敬称。
(23)萨迦豪门: 萨迦政权统治全藏时,绛多,云尊二人均曾担任万户长的大官职务。
(24)克准: 克指博通教理,准指戒行谨严,这是对人的一种敬称。
(25)笃补: <敏感詞>阿里的一个地方名。
(26)显教四大论: 中观、量论、律论和俱舍等四大部。
(27)辩场: 汇集僧众进行经论辩论的场所。
(28)命勤:用呼吸强力控制生命气息的一种密法。
(29)博东:在后藏彭措林至夏格丁之间的热曲河谷内。
(30)班钦:班,班智达,印语,博学意,钦,钦布为大,即大博学者,是一种敬称。
(31)绛巴大元国师:绛,指拉堆绛,元时曾设万户,其族人中可能有受过元朝敕封为国师的封号。
(32)堪钦:堪即堪布,为寺庙的一种职称名,钦即大,大堪布亦为敬称。
(33)噶玛·丹炯旺布:公元十七世纪的后藏曾经出现过一个地方政权,称为噶玛政权。他是这个政权的头首,历史上又称为藏巴汗。
(34)第巴·仁邦巴:公元十四世纪时<敏感詞>地方政权首领帕木主巴时之寨官,元曾封为行都指挥司,子孙世袭,遂成为当地之头首,习称第巴。
(35)宁玛派的大圆满:是本派密法中的最高法名,是明心见性的法门,大圆满的思想是指自心本性,具有空明二分,宇宙万法莫不包罗在此空,明之中,无欠无缺,故名大圆满。
(36)噶举派大手印:也是噶举派的无上大法,有离戏大手印和乐空大手印之分。大手印即指自心本性实相,即是空、明,悟了空明见性成佛,故又名空明大手印,或实相大手印。乐空大印是通过方便引生空乐俱生智而现证成佛的法门。
(37)明空本性:本性即本有的觉性,承认此性有明空二分,本来即有,故属于胜义有类。
(38)应成派:印度中观派中一个支派,承认胜义世俗万法皆空,唯有名言。不自立宗,唯随敌所许而指其过,常用“应成某过”一词以破对方,故名应成。
(39)三转***:此指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总结起来大约可分为三个大时期。
(40)了义:对不了义称为了义。了义即直指究竟而说,不了义即从权达便而说。
(41)真如法性:性无虚妄曰真,常住不改曰如,此性即众生之本性,亦即佛性。
(42)胜义有:胜义对世俗言,胜义意为真实义,从究竟真实的角度来看,诸法是有本性的。唯识派所说之胜义有为“识”,觉囊派所说之胜义有为“觉明”之本性。
(43)瑜伽行派:瑜伽,相应义,谓若求与理相应,则必须通过观修,故瑜伽派即观修之派。通常指的是唯识派。此派承认万法皆为识变,只有内识而无外境,执识是胜义实有。
(44)自觉智:自心内证之智,即觉性,或称不二智。
(45)唯觉明:承认万法皆为假有,唯有觉明(觉性)真实。
(46)身智:身指佛的法、报、化三身,或加体性身为四身,智指佛的大园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五智。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8
(47)法界:为万法之界,没有一法不属于法界,从法界中出,又还归法界,无始以来即为诸法依托处。或称诸法之根,或名法身。
(48)阿赖耶识:唯识所说之第八识,译名藏识,此识能含藏一切根、身、器、界、种子,习气,为染净诸法之依托处。
(49)有为、无为、:有为,有造作,因缘生法,有生、住、异,灭等相;无为则无造作,非因缘生法,无生、住、异、灭等相。
(50)二执,戏论:二执即执有能取之心和所取之境;戏论,空言,执边执相则为戏论,实相本不可言说,说有,说无均为边执,执断、常,有,无,
(51)宗见:宗派的见解和理论。
(52)本具:本来固有。
(53)二取有相之法:二取即二执,执有心和境,或精神和物质的两种执着;有相,指有造作,虚假不实之相。
(54)雍仲:意为坚固,象征永恒不变之实相。
(55)慈氏后四论:《经庄严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和《宝性论》。
(56)三无性:偏计相无自性,依他生无自性,元成胜义无自性。
(57)真空妙有:空非空无有物,谓之真空,有非自性实有,谓之妙有。
(58)无遮:否定有其存在,即根本否定主题本身是有。
(59)元成:即非由造作而任运成就之事物。
(60)二边:两个极端,如真俗,色心,空有,断常等等。
(61)二谛双融:即把两个极端结合或消融成为一味。
(62)情器:情,指有情,众生,器,指器世界即山河大地国土房舍。
(63)分位:即暂时处于某个阶段。
(64)无智无德:智,指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德,指佛的十力四无畏等无边功德。
(65)顽空,断空:顽空即冥顽如木石,或空无一物之空:断空即因果之相续断灭成空。
(66)续部:指密乘的经典。
(67)决择:判断,肯定。
(68)人法二种无我:执五蕴四大之假合为我,为人我执;执客观事物因缘假名为法,为法我执。
(69)二空智:即证人法二皆无我之智慧。
(70)风脉修法:风脉为人身本具,可以修练调整转染成净,此为密乘园满次第之修法。各依本尊不同,方便则有其多种。
(71)空明双运,乐空双运:此为密乘最高证境。空明双运,即空之时即明,乐空双运,即乐之时即空,空明,乐空同时生起。
(72)赫鲁迦:忿怒神总名。
(73)五大:即地、水、火、风、空构成物质世界之五大元。
(74)种子:指佛心间咒字。
(75)印契:指佛菩萨手中所执法器,作为即事表理之象征。
(76)胜义三宝:非世俗之三宝,佛如虚空,法为清净光明,僧为自觉智,皆为自性三宝。
(77)百部天尊:《密集》说佛之五蕴,六处、四大、五境等中有本尊共有百尊。
(78)轮回涅 无别见:即现空双运真俗不二之见。
(79)佛慢:观自身为天身时不自认是凡夫俗子、而应当有敢于承当我即是佛的气概。
(80)有相瑜伽:指观修有形相之本尊坛城等,反之,无相瑜伽则收有相成空,观空性。
(81)整持随灭:此为园满次第中之修法。整持即将所观天身等在光明中清净,随灭即收摄归空。
(82)空色大手印:为殊胜之妙相,大多指本尊双身相。
(83)乐空双运:本性体是空,用是乐,使二者结合,故名双运。
(84)燃滴:由脐轮火燃融化菩提,下滴生四喜智。
(85)俱生喜乐智:自然具有之大乐智慧。
(86)实相:此处实相指真如不变随缘二相实相。
(87)三种远离:园满次第中之三远离,一、身远离,身想成天身,离凡庸耽着;二、语远离,金刚诵,摄风归脉;三、意远离,心缘光明等。
(88)上下门:指口及肛门。
(89)不坏明点:众生轮回六道,此死彼生,则以此不坏明点负荷业力去投生转世,业力净后,以之成佛,亦是此明点,它永不坏灭,故名不坏明点。
(90)四喜:喜,极喜,殊喜,俱生喜。
(91)相用:真心体,相,用三个方面,体空寂,相,光明,用,化现。佛的德能,噶举宁玛不承认是本具,而说是真心的相,用所化。觉囊派承认是佛本具。
(92)从色法:色指客观物质,一切种智指佛,从物质到最高精神的佛均是假名安立,无一实有。
(93)二种资粮: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即修慧培福作为趋往佛道中之资具。
(94)梵声论: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认为“梵”是至高无上,遍一切宇宙,万有皆是梵声之变易,梵声之自性。
(95)神我:神我与自性结合即精神与物质结合构成为众生,神我脱离自性,神我解脱可见神我也只是一种精神实体,未解脱轮回苦之根之业及烦恼。
(96)数论派: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此派把宇宙万有概括为二十五谛.说其数决定,故名为数论派。
(97)内、外、密三世界:外世界即天地日月,内世界即风脉明点,密世界即自心本性之如来藏。
(98)胜论:古印度哲学流派之一,用六句来概括宇宙万有,是多元论。
(99)遍入天派:遍入天为婆罗门教所奉之神祗,说轮回有边,修观天咒瓶息则可解脱。
(100)自在天派:自在天为印度婆罗门教所奉之神祗,或称涂灰外道,修苦行者。
(101)心宗:以心为宗,承认内心实有,注重见性悟心的法门皆属心宗。
参考书目
《了义海论》——《究竟不共教授山法了义海论》笃补巴·喜饶贤赞著。
《他空庄严》——《他空中观庄严论》多罗那他著
《他空精义》——《他空见精义》多罗那他著
《中观决定论》——《大广胜乘大中观决定论》多罗那他著
《讲解甘露》——《入佛教次第三士教授讲解甘露》多罗那他著
《修心讲义》——《大乘修心七义讲文》多罗那他著
《教法源流史》——《吉祥觉囊派教法源流显明佛义月灯史》阿旺罗追扎巴著
《青史》桂洛·逊鲁巴著
《宗派源流》土观·洛桑却季尼玛著
《知识总汇》公珠·元丹嘉措著
《印度佛教史》(英)涅德尔著
《文选》——《藏文文选——觉囊派》云登桑布著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9
格鲁派概要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敏感詞>,佛法宗教无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自恣。佛教内部的思想也极为紊乱,邪说百出,目睹此情,大师遂立下了改革之志。1409年他建了甘丹寺【17】,先从甘丹寺下手,逐步把他改革的思想付诸实施。规定寺中僧人必须严守戒律,规定佛制;树立讲听之风,僧人必须研学经典,制定学习规程;在管理寺庙方面,制定了一些寺庙组织体制和僧人的生活准则。大师自己亦严守律戒,生平专以讲经、辩论、著述三种方式来宣传他的宗教和哲学的观点,以便推动改革的逐步发展,大师的及门弟子甚多,俊彦倍出,由于共同努力,才使改革的事业蓬勃发展,使佛教的面貌翻然一新。大师对修学方面,提倡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在显教方面著《菩提道次第广、中、略三论》,在密教方面著《密宗道次第》,在抉择正见方面著《入中论》注疏等作为修学理论基础。大师博学多闻,<敏感詞>著述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六十三岁圆寂。由于他树立了新教规,他的随行弟子则成一派,称为格鲁派,译言善规派,同时他是以噶当派教法六论【18】为基础,增加了中观正见及密乘方便而建立起来的教风,所以本派又称为新噶当派。
格鲁派之创建开始于宗喀巴,然而发展使其成为完整之派风,实有赖于大师众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大师为推行其改革计划故建甘丹寺,意义非常重大。他在临逝前,以法衣付弟子甲曹吉【19】,殷重嘱咐发扬善规。甲曹吉继承法座。宗喀巴逝世后,弟子们本着大师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先后建立的哲蚌寺【20】、色拉寺【21】与母寺之甘丹寺,合称为卫部的三大寺,后来又修建起藏部的札什伦布寺【22】,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23】。这些道场的建立使大师制定之显密教法大为弘广。继甲曹吉后住持法座的为克珠吉【24】。此后法位继承人又采用了甘丹赤巴制【25】,推选精通显密教理并经严格考试之人担任之,这样来保持优良宗风稳定不变。公元16世纪时,哲蚌寺又认定根敦嘉措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26】之转世,作为第二辈<敏感詞>,追认根敦朱巴为第一辈,创兴<敏感詞>的活佛转世制度,用教主制来保证格鲁派的发展,第五辈<敏感詞>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27】之助,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于是政教大权,集于一身,格鲁派之发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证。札什伦布寺僧又认定洛桑却季坚赞【28】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转世,从此卫藏的政教合一制得到更加巩固。格鲁派在<敏感詞>上的得势,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扩展,使黄教寺庙几乎遍及于阿里、康区、青海及边远之蒙古地区。
由甘丹主寺最早发展出来的为哲蚌寺,该寺创建人为扎西班丹。扎西班丹,通称降仰却吉(1379-1449),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显密,讲听传授,一遵宗师规制。奉师指示,1416年在拉萨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内成立七大扎仓【29】,实施宗喀巴教学的改革计划。以后<敏感詞>第二、第三、第四辈均在此坐床。五辈<敏感詞>在此建立甘丹颇章宫,掌管<敏感詞>地方政教大权。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29
宗师弟子释迦耶协,通称降钦却吉(1352-1435),曾代表宗师晋京,朝拜明永乐皇帝,受封为大慈法王,回藏后将皇帝赐和帕竹政权官员的资助,于1419年兴建色拉寺,寺在拉萨北郊,寺内分显宗二扎仓、密宗一扎仓,传播宗师学说。
大师弟子根敦朱巴(1391-1474),即后来追认之第一辈<敏感詞>。甘丹赤巴霞鲁大师之后曾请他继任甘丹法座。因当时萨迦教法正处于复兴时期,后藏有鄂钦【30】、果释迦【31】等大师法缘颇为兴旺。他为了能把大师正教弘传于后藏,抛弃甘丹赤巴职务赴后藏,1447年在日喀则附近建札什伦布寺。到第四辈班禅洛桑却季坚赞时又大加扩建,作为历辈班禅驻锡之地。寺内分显宗三扎仓、密宗一扎仓,树立宗师显密大法的讲听之制。
关于密乘的弘传情形。大师弟子喜饶僧格(1382-1445),曾在师前领受传法衣帽,肩负起弘扬大师密教任务。他先在后藏伦布孜寺【32】,依宗师密法规制建立曼荼罗法的事相和续部的讲听。后建僧格孜寺【33】,亦如伦布孜寺一样以大师的思想为指导,规定学密程序,完全遵守宗师的密法规制。其徒有都迦瓦、都拿巴【34】,领承他的传授,在色浦隆【35】兜率宫建立举巴扎仓【36】,遂产生了藏堆的举巴法系,自成一个系统。喜饶僧格因与举堆扎仓意见不合,又从后藏返回拉萨,1433年在拉萨市内建立下密院。喜饶僧格弟子衮噶顿朱,1464年先在墨笔工卡县建上密院。1485年迁来拉萨在小昭寺内成立上密院。四大寺和上下密院之建立使大师的显密教法得到广大发扬。又各寺中均建立有活佛制保持其传承系统。
随着格鲁派的发展,格鲁的寺庙也扩展到广大边远地区。现略说其大概情形。
大师的法嗣喜饶僧格的弟子堆·喜饶桑布,得师传授密法,后在阿里修建达磨寺【37】,以后发展到桑噶、谷格、咱让【38】等地,树立大师良好教规,发展格鲁派。
大师的再传弟子麦·协饶桑布,曾任色拉寺副讲,其讲风完全遵守大师规制,本人也严守戒律。经衮勤·降森巴劝请,他回朵康,改建昌都寺【39】,首弘大师教法于康区。他有弟子甚多,广建寺宇,使格鲁派遍于号称为六冈、六绒、六雪、三茹的整个朵康地区,各地皆有其传承系统。
第三辈<敏感詞>索南嘉措在康南理塘主持修建黄教的第一座寺院长春科尔寺【40】。公元17世纪时因始汗统治了卫、藏、康,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帮助黄教建立寺院。公元1662年五辈<敏感詞>就派霍尔阿旺然吉赴康,在康北甘孜修建了黄教第一座寺院甘孜寺【41】,以后发展为十三寺【42】,先是第三辈<敏感詞>索南嘉措赴蒙时,路经青海湟中县,此处为宗师诞生之地,立有宝塔。甲穹扎寺为宗师母寺,遂使戒师沃色嘉措建立藏衮扎仓,住持数任后发展为显密两院和医学院(1560-1579)。后又发展扩建为塔尔寺【43】。1577年命名为衮绷降巴林寺。
降仰·协巴多吉(1648-1722)为宗师法嗣根敦嘉措的弟子,1710年他赴甘肃夏河县修建显密六个扎仓的大学院,即有名之拉卜楞寺【44】。
此外,大师的法嗣在青海还修建有敦隆寺【45】、色阔寺【46】,在内蒙的多伦尔寺【47】等等,大大小小的寺院甚多,这里就不详细述说了。
二、 格鲁派的教义
第一、 格鲁派的教义整个包括在宗喀巴对宗教改革的纲领中。宗喀巴为什么对宗教要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改革?现分为两项来谈。
首先,为什么要改革,要把改革的时代背景略为叙述。公元14、15世纪时萨迦派与噶举派争夺权力,战火不熄,时局极为紊乱。因此,什么宗教,什么佛学,无人关心过问,寺庙组织涣散,戒律松驰,僧人无人约束,不念经,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荡自恣。上层僧人仗其特权,借口修密向民间索取妇女供其奸淫。从元代以来,这些修密喇嘛,无恶不作,查看《元史》:萨迦僧为元帝传无上密乘《喜金刚》大灌顶,授双修法(双身),广取妇女供其奸淫为淫戏是乐,甚至男女裸处,君臣宣淫号为事事无碍境界【48】。更令人愤慨的是行一种《合诛》邪法【49】,肆意蹂躏妇女称为合,杀人活取心肝称为诛。《青史》说合诛法是邪法。宗喀巴改教以后,<敏感詞>教派也有响应者对歪风邪气略加整顿。依据《土观宗派源流》说,直至公元16世纪时,宁玛派中还有人借《伏藏密法》使百姓供酒,名为供甘露,供妇女,名为供明母,当时欢喜酒色之僧徒,争相效尤,使清净寺院僧舍几乎全变为有妻室之俗家矣【50】。积习难除,或律废驰,乃至如此。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30
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出家修行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欲出轮回求解脱吗!但如何出轮回得解脱?不看经不研教,见行不正【51】如何能解脱得了。当时就有一批自号为大乘顿门【52】之人,轻视小乘,轻视经教,不注重三藏【53】的学习,反嘲研习经典之人为分别师【54】空论派。只重大师口诀,以为片言支语即可得解脱,抛弃经教。即使学密也只重视无上续部,轻视下三部续,学风极为不正,学不正则观点不正,故多胡言乱语,把佛教引入邪途,甚至于无上密【55】中只重圆满次第,修风脉明点,纵然有点证验,由于没有正见摄持也只等同外道。
其次如何进行改革,针对以上种种错误观点和作风,大师才提出要进行改革的纲领。如何改革?先提倡闻、思、修,先听闻经教道理,然后思其意义,最后才依之起修。所以首先是闻思,闻思就是学习。如何学法?大师对于佛教有一个全盘的认识,他说佛一代言教总起来不过教证二法,无论大乘小乘一切教法均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法均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学佛不能轻经教,抛开三藏,故提出“三藏未可偏废,三学必须全修”。当时就有许多只讲顿悟,不通经教,胡言乱语的人。吾人学佛为的是求解脱,不明解脱之理,盲修瞎炼,不是求解脱,而是反增束缚。所以,求解脱必须重视三学。其次是修,所谓修就是指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大师曾说口称大乘行人若不守护清净律仪,去恶行善,连轮回也出不了,何况大乘。菩萨若不守护律戒,发大慈大悲菩提心悲悯众生,大乘亦是空名,学习密宗,不守三昧耶戒【56】,更是开恶道【57】之门,大师之言,从当时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证明。特别是僧侣,更应严守戒律,故先于甘丹寺进行整顿律仪,依噶当规制,僧人必须受戒,严格遵守,独身不娶,不营世务,清净禅院。为表示中兴律仪,让僧人戴黄帽,因此后来人称格鲁派为黄帽派【58】(黄教)。经过律戒整顿,扭转当时<敏感詞>的颓靡之风,使寺院面貌为之一新。其次是定、慧二学,定就是约束自心不让散逸,慧就是增长智慧不昧于解脱之道,故无戒不定,无定不能生慧【59】。定、慧二学就是讲学习修持。在学习中整顿学风,把那些浮夸不实,任意篡改等的作风完全改去。在寺中设立教理学院,定出学习制度,规定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循序涟进,先小后大【60】,先显后密。组织一套有次序有系统的学习经论理论,大师在噶当六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略加更改,定按三学原则制定学习内容:戒学,学《律经》;定学,学《现观庄严论》;慧学,学《中论》、《量论》(因明学)、《俱舍论》【61】。密教学习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
规定寺内学习五部大论(在噶当的六大论上增加了抉择正见的中观学),是从律经论三藏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论。 三学(闻、思、修的主要内容),戒-《律经》【64】, 定-《现观庄严论》【65】(谈菩萨修行证果),慧- 中论(佛教的最高哲学思想)【66】 ,因明(锻炼逻辑思想、抉择正见)【67】 俱舍(辩诸法性相为佛学入门书)【68】。
五部大论概括了经、律、论三藏的教法内容,其它学习的经论注疏文献,各寺采用的教本不尽相同,甚至连各扎仓也不尽相同。
寺院规定僧人必须读完显教的五部大论,先学何经,后学何经,何时完结,均有详细的规定,显教学完考格西【69】后,才能进上下密院学习密乘,密教先学事相如摆供设坛等,然后才学灌顶实修。
为了保证学习,学院有一整套组织制度,如扎仓、康村【70】、米村【71】等。各大小学院中均设堪布【72】作为主持,格贵【73】维持戒律秩序,翁则【74】领班念诵,格更【75】实际教学等等。当然这些组织与规章制度不是一时完成的,而是逐步改进,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的。这亦表明大师的改革心愿是得到完全实现后黄教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30
关于学经的过程即是实践闻、思、修的过程,通过闻、思、修作为手段,在戒、定、慧中磨练,逐步升级,最后达到求解脱的目的。所学各种典籍均有详细注解,贯彻大师的思想体系。这就创造了格鲁派的理论基础。各学院中还有规定的考试制度,学成给以学位职称。
在清净见、修、行方面,宗喀巴是在噶当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发展提高的。一个教派是否纯正,首先要看它的见、修、行是否正确。见就是见解、观点;修就是修道、修法,有显有密;行就是行为、操行。见、修是指定、慧,行是指戒律。大师提出见、修不是无的放矢,都是针对当时各派中所出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在见上,承不承认有一个最终的真实【76】,为一切万有依托这处。藏传佛教<敏感詞>派别,如觉囊派【77】承认此本真为绝对有,称为胜义有。宁玛派【78】、噶举派【79】、萨迦派【80】承认有此本真,但认为此本真既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是无,是非空非有的。格鲁派承认万法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认有一个绝对本真为依托处,若承认有此本真,则为因中有果论,在四边生【81】中为自生论,违背龙树中观学说。说胜义实有是空性,实有论堕常边。说非空非有,是言语矛盾,不合逻辑。说空性是都无所有,是否认缘起业果,属外道见,大师是以中观应成派【82】见来作批判的。在修上,大师提出许多修心方便,尤其是注重止观【83】的修习,要止才能定,定而后才能发慧,观就是研究诸法真理,要找到真理才能发生解脱之智。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二者要结合修习,不可偏废。这正是针对当时时弊,对症下药。那时确有一些人不注重教理学习,修习也想走捷径,一步登天,不看自己根器反而说不能顿悟之人才入渐修渐悟的止观法门。他们都采取了一些顿门中的一些片词只句,狂言乱语,说什么凡属分别【84】皆应断绝,分别是散乱【85】,分别是取相【86】,要修无念;或说分别是法身【87】庄严,分别愈多,修证愈大,或说无修无治,任运天真,凡有作为,皆属功用等等。这些说法也不是完全不合理,因为若能顿悟实相【88】,实相只能是直觉现量,不能用意识推度或用逻辑思维,它不是妄想能够了悟的,故要你无念。当然,禅宗也说无念,这个无念就是要不打妄想。《密乘要集》说:“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无知”(原书183页)。重在知字,可见并非说要完全无念。过去有人对禅宗有误解,他们不懂在憩心息妄无念后还要孤明独知,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噶举派说妄念是法身波,这是一种最高境界,因为已悟真性之体,妄念就是即体之用,此乃真知。说无修无治,也是顿门本具观,认为既悟本体,一切均是从体之用,一切佛的身智本自具足,本有自然智,此非修中所得的。以上都是对见性人【89】来说的,非是对一般化机说的。一般人修学佛法,执着缠缚尚重,所以,如大师所说应从止观修习,用止来收散心,然后用观慧来明辨善恶,明辨真理,观慧是要重思考的,得观慧后才能彻断烦恼而出生死。所以大师说思维理智是绝不可少的,不是凡有分别都要排除,或者一切都要保留。若全不作意【90】则能得一切智者成佛的结果,是从异因能生异果了。故此如何对待分别是一个很 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些修习密法的人把一切摄界归脉【91】的风脉缘起所生征兆视为道相【92】,或者专以风脉修习为主,不知这只是一种方便【93】,应与佛理相结合,显密要结合,见修要很好结合,不然会迷入歧途,修成一个外道。还有修静人只重安住修,求三摩地,不要观察修,此与禅天外道禅有何分别。又在修定中不注意细昏细掉易出现偏差。在安住修和观察修方面大师主张交替而修,并依据慈氏及中论中所说修定正理,如八断行【94】、九住心【95】、识别沉掉【96】、掌握正确三摩地的修法等等。有关止观方面,大师著作中均有详细阐述。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30
在行上,有些自诩为大乘的人,不知大乘应以菩提心为主,不学菩萨学处即六度支行,不守菩提心戒【97】,胡作非为,这哪里是菩萨,纯粹是个魔王。有人说断酒和非时食【98】为信小乘者说,大乘人已见真性则不须受此约束,可以放任自恣。因此他们不仅不行出家人应保持的行操,还脱下三衣【99】,舍去出家人之相,败坏了佛教的优良作风。
对经论的闻、思、修不应放松,勤习戒、定、慧和见、行、修,只有通达诸法性相,才能明见法性,完成戒、定、慧之慧学。大师根据噶当教典所说“发菩提心”、“七义修心”、“二谛”、“十地”和“粗细无我之理”等,作为本论入境、行、果之纲要。在见、修、行方面也进行了整顿,务使清净纯正不容稍许混杂。
关于实修,大师在显教方面著有《菩提道次第》广、中、略三论,在密教方面著有《密宗道次第广论》、作为指导实际修习之教授。
第二、谈显教实修次第。依《菩提道次第论》而为修学。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由于众生的根器和意乐不同,从凡夫到成佛还有阶段,所以菩提道内容包括了三个阶段,即三类土夫【100】的修学之道。
初学佛的人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学佛如何下手,学哪种法,怎样学习等等。法门广大无边,必有明师为指路,所以学佛开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识【101】,此为道之根本。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如何观师、择师,如何依止,论中均有详述。
既有学佛的愿望,就要想暇满的意义。所谓暇就是有空闲时;满就是条件具足圆满。若是忙于生活,或无权自主,或诸根残缺,或地处偏僻,都无暇听闻佛法,这种无闲共有八种,称八无暇【102】。条件具足圆满者,指能生而为人,有佛法之地,有说法听法之机会,诸根完全,非盲聋痴等,这种圆满共有十圆,为十圆满【103】。既然有闲暇,又条件圆满,便应思维,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饭,必定要过得有点意义,不让空过。在佛教来说修学佛法就是为完成人身大义,不要把暇圆的人身浪费了。
为了不浪费时光,就应思维,人生寿命无常,刹那即过,何时将死,不能预知,既知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就应珍惜时间,勤奋苦学,克实求证。
今生不能解脱,死后仍堕轮回。六道之中生于地狱饿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脱恶道之苦,只有依三宝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宝。
为求后世利乐,不以皈依只靠三宝便为满足,尚须勤行业果【104】取舍。佛教是因果论,种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若畏恶果,故应广大修善。
然上面所说,仅是得人天福报,属下士所修(下士道),为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佛说法的目的在令众生永出轮回,共同成佛,上面所说思人身难得,念无常,念轮回苦,皆非解脱正因。故尚应进一步追求解脱轮回这道,此求出离【105】所修即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脱之心。抉择解脱之道,即依灭、道二谛。此四谛【106】或十二有支【107】佛虽为小乘所说,但是这些是三乘【108】人均应修习为共通之法。无论小乘大乘,首先对世间不生厌倦,无出离心,则什么都说不上。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先知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烦恼和业所“集”,只有“灭”除苦、集、乃得安乐,其能灭除之“道”即戒、定、慧三学。外道不知出离心,无论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证有多高,但终究不出轮回,仍堕生死。又出离心只为中士道所修学,属于小乘,仍只有自己出离轮回,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我应发大慈悲大菩提心,修六度【109】行,度一切众生皆出轮回。要心怀大志,才是大乘菩萨,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发大心,专为利他最为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脱离小乘,突破狭隘的自利,进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
何为大乘之门,即波罗蜜多乘和蜜乘。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38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後应众生因缘,如幻示现,一九二四年,东来汉地,於北平、天津、南京、上海、重庆、长沙、南昌、庐山、杭州、广州、香港等地,广传密法。汉地民众,得承法乳,皆祖师之恩赐。祖师宝相庄严,金刚面目,菩萨心肠,随缘传法,不拘形式。睹众生业重,为力挽狂澜,广传密法,救渡众生,皈依弟子数以万计。
一九三五年,任西康宣慰使,返回西康。一九三六年,圆寂於甘孜,世寿七十二岁。玉珠双垂,遗蜕缩如婴儿。火化後,遵其遗命,将遗骨运回庐山,建塔於小天池。国民政府追赠「普佑法师」封号。
第六代祖师:华藏祖师
祖师俗名吴润江,广东开平人。一九三一年,於南京皈依诺那祖师,蒙授金刚大阿闍黎位,法号「贝嘛别炸」(莲华金刚藏圣者)。一九三五年,诺那祖师欲返西康,乃承师命,开始於京沪两地弘法。一九三七年,旅居澳门,弘法於省港澳间。
抗战军兴,有鉴兵燹饥疫,生灵涂炭,为期世界和平,乃发心修大超度法,每日三小时,连续四十年,无有间断,圆满万坛。法雨普施,功德广布,六道齐资,含灵遍度。悲悯襟怀,不言可喻。
一九五三年,弟子捐建九龙诺那精舍,乃常驻於此。一九五八年起,陆续至<敏感詞>、美、加、东南亚等地,广弘无上密法。藏密普传於全世界,实始於祖师。
一九七九年,安详舍报於香港诺那精舍,世寿七十有五。遗体在港火化,得金、银色及五色舍利,共约四千馀颗。
第七代:智敏金刚上师
上师为浙江上虞人,生於一九二八年。一九七三年皈依圆觉宗心印传承第六代 大持明金刚上师、亦为当世大成就者——莲华金刚藏圣者,蒙授诸佛心印,与慧华金刚上师同为世界佛教圆觉宗第七代法嗣。一九八0年开坛弘化,法雨遍洒,悲愿宏深,与慧华金刚上师共同建立诺那.华藏精舍,同为精舍住持。并创立「财团法人圆觉宗智敏.慧华金刚上师教育基金会」,为现任董事长。并兼任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
上师荷担如来家业,不辞辛劳,长年奔波全省各地及海外,为度生而忘我,为宏法而忘躯。至今已在国内成立花莲、台东、高雄、台南、台中、埔里、新竹等七处诺那华藏精舍分舍及基金会分事务所,海外则在美国成立「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基金会」,及马来西亚沙巴、美国纽约、丹顿、休士顿、达拉斯、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印尼泗水等多处分舍,将圆觉宗正统法脉,传扬於全世界。上师更感怀祖师恩德,乃重光祖庭,先後重建庐山诺那塔院、修复南京诺那祖师纪念塔及纪念馆,并重整上海、武汉、与杭州三处诺那祖师当年弘法道场。
上师心心念念以度尽众生、普令众生得成就为本怀。一九九九年起,上师更积极推动「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为关怀年老及重病患者,普於各地荣民之家、安养院、及各大医院,设立佛堂。并向各大医院积极争取成立往生室及助念组,避免亡者断气後直接送入冰库,且能顺利接受临终助念。上师利益众生,不仅度於生前,更延及後世,总以令众生解脱生死轮回,得究竟安乐为愿行。此「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乃上师无上悲愿之具体流露,亦是本宗将持续推动、永不中止的度生智业,愿上师之悲愿智业流通无尽,如日经天,永恒常住。
第七代:慧华金刚上师
上师为江苏泰兴人,生於一九三0年。一九七三年皈依圆觉宗心印传承第六代大持明金刚上师、亦为当世大成就者——莲华金刚藏圣者,蒙授诸佛心印,并印证为明心见性,度母观音即身成就者,与智敏金刚上师同为世界佛教圆觉宗第七代法嗣。一九八0年开坛弘化,法雨遍洒,悲愿宏深,与智敏金刚上师共同建立诺那.华藏精舍,同为精舍住持,皈依弟子遍海内外。并创立「财团法人圆觉宗智敏.慧华金刚上师教育基金会」,为现任副董事长。
一九七二年,上师成立「金刚赠经会」。三十馀年来,所印赠之经书百馀种,数量已达数百万册;此外并曾印赠「佩带成佛」咒轮挂牌、各种咒轮、咒轮贴纸、佛像、陀罗尼经被、金刚明沙等法宝,完全免费普赠各界。所有经书、法宝,皆遍及国内外,利益众生,不可胜数。
上师修持精湛,尤擅超度大法,所度亡灵无数。凡经上师专坛超度之亡者,无论罪业深浅,多获五色舍利,此即往生之瑞相,故深获海内外显密大德之推崇。(由於上师年岁渐增,众弟子为祈请上师早证无上菩提、示现虹光身,乃於一九九九年初恭请上师停止专坛超度。上师亦为能更广大利益无边有情,令得究竟安乐故,慈悲接受弟子之祈请。故自一九九九年初起,已不再专坛超度,而以闭关修持为主。)
一九八六年,上师嘱弟子成立「诺那华藏精舍助念团」,至今国内已有助念团十八处,随时出动为亡者免费义务助念,多年来普受教界及各大医院给与极度肯定。一九九九年起,上师更积极推动「一念莲华生命关怀」,由临终之前做起,尤其把握临终最後一念,为他助念,令其往生。且不自限於门下,而愿与教内、教外一切大德居士、医护天使、传播媒体等,共同来推广,愿此知见普及<敏感詞>,深入人心,成为生活常识,则大众临终之时,便易於把握最後一念,念佛往生。此乃成就众生最快速简易之殊胜方便法门,推广普及,则人人都可以自度度他,同了生死,何其容易!而由此得度者,何可限量!上师度生悲愿之深广,於此可见。此「一念莲华生命关怀」,乃上师无上悲愿之具体流露,亦是本宗将持续推动、永不中止的度生智业,愿上师之悲愿智业流通无尽,如日经天,永恒常住。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3
波罗蜜多乘就要广修六度,学菩萨学处,受菩萨戒,尤其是要学习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无戒不定,无定不慧,止观必须双运。止出轻安,观慧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证悟空性。若无观慧则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质,自己尚不能出轮回,遑言度众生,所以大师总结菩提道次第为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出离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当派所提出。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轮回生死,大师又提出空性见,有空性见才能破除无明实执,断生死轮回之根本。但不知轮回苦,不生厌离,不求出世,无出离心,连自己出不生起厌倦轮回之苦更不能发菩提心度广大众生出轮回,那么不求出轮回,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强烈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执,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见。有了正见才能断除二障现证空性,直趋佛位。若轮回都出不了,哪里还能成佛。
总之,三藏一切大小乘经典,均为成佛之支分,前前为后后作准备条件,因此不可偏废。这些要点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从众生成佛必须经过这三种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舍。菩提道中最重要者为止观双修,若只修止,纵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轮回,修到了四禅天的地位也终有堕落之一日,所以由止获得轻安,为修观奠定基础,始易生观慧。如已修止进而必须修观,生起空性正见,方能对治生死轮回根本实执,解脱轮回,其次修大乘行,应重视空性与大悲和四无量心相结合,重视业果,重视缘起,缘起性空必须双运,若欲即生成就,必须急速圆满二种资粮【110】,方能成一切种智,圆满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无善巧方便,独依显教修习,亦难成办。故大师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并提出许多实修方便,如此显密双重结合修习,则必有成就之日。这些都是大师的殷殷教导,一切详见大师所著二种《道次》之中。
第三、谈密乘实修次第。依《密宗道次第广论》而修学,规定先学显教后学密乘,意思就是要学人在学显教大乘中首先注重发菩提心,学密是为利益众生急速成佛,现证三身,,才能广大利益众生,故发菩提心最为首要,如此学密才有基础。学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师,方堪为大阿阇黎【111】,求其灌顶。未得灌顶者,不得讲听密法教义,更不能随便乱修。关于作净、设坛、仪轨事相【112】,论中均有详细的规定。灌顶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113】,须严谨守护,若不持戒连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云成佛。其次则须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经典分续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
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讲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为主。如身语之沐浴作净、设坛设供等外事,而内心则兼修瑜伽住三摩地,其灌顶以花、水、冠三灌为主,随加授记、庆慰、随许。其授三昧耶戒与行部同。事部中对有无自身明现为天身或自己对面生起天身【114】这方面颇有异义,大师许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实【115】作承事,四支念诵静虑【116】,修六天【117】与及住火、住声【118】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修四无量心【119】等。大师指出在修密中无论四种续部皆要贯彻修真实之义,所谓修真实,即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作修习。
行部。外部事相与内瑜伽交相为重。行部灌顶于花、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等灌顶,随即作授记等同事部。授三昧戒,其戒即恒念皈依和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120】及菩萨根本戒与支分戒,其它续部所说之三昧耶戒亦应守护。正行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121】、承事法、求悉地【122】法等。
瑜伽部。专示内修三摩地法。灌顶法于行部灌顶上加金刚阿阇黎灌顶和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等共十一项。授三昧耶戒,当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释经所说五部之三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来,正修法分有相和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123】、无相瑜伽、修佛部【124】等四部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为静虑、念诵、护摩和修悉地法【125】。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4
无上瑜伽部。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名无上。其灌顶法在未灌之前先修曼荼罗,有自起对起之分,乃至七合等【126】修法,修习各种仪轨,然后灌顶。无上部有四大灌顶,即宝瓶、秘密、智慧、句义等灌顶。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戒【127】、八粗罪【128】、二十五禁行【129】和诸禁等。
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关于本尊本派有《大威德》、《胜乐》、《密集》和《时轮》等。修生起次第自观天身,生起佛慢,可以打破耽着,断生死轮回根本,同时密乘观修,直观佛的果德如五现证等,即生成佛之意,圆满次第又有二规,依父续修幻身光明,通过金刚诵等三远离,由最细风心成就幻身,再入光明中清净,身现自加持之虹身,心成胜义真实,现证双运之身【130】。依母续修乐空双运,成乐空无别,即大乐心与空性身二者体性无别清净一切尘垢之无二智。此智则为无明永尽,微尘清净无碍之空色身,亦即相好庄严之报身此身与不变妙乐之心结合成为双运之佛身。欲证乐空之见,首先应证空性正见,若无空见所摄,绝不能得真正之乐空。
第四、谈格鲁派的缘起性空见。为什么得空性见则能解脱轮回?因为空的对立面是有,万法之有是由缘起而有,其法性为空,众生由于无明执有为实有,故成为生死流转之根。所以要通达空性,悟得缘起性空之理,才可断除人法二执,不起惑造业彻断生死流转。欲断生死,空性最为紧要,要明性空必先了解缘起而有之理。佛家认为宇宙万有皆由众多因缘聚合而有而存在,因缘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不能存在,就非有。缘起有即无自性,即是性空,而否认任何一种存在是永远有真实性。外道则不讲性空,说宇宙万有是自性有。何为自性有?
(1) 承认万有有自成性,非因缘造作,不须条件聚合,本来即有,或自然而有;(2)不相待性,不相互关待性,不相互依存是孤立存在的实体;(3)不变易性,没有生、住、异、灭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自性有则不承认万有是缘起而有,也不承认有空性。佛教反对自性论,说这是破坏缘起论,认为世间没有一个不依条件、不互相关待而永恒存在的独立实体。
万法是缘起而有(存在),又是如何缘起而有?缘起之因须具:(1)因缘聚合;(2)依靠条件;(3)假名安立。聚合缘起是小乘有部经部和大乘唯识所许,其理最粗;条件缘起为中观自续派所许,其理略粗;唯有安立缘起,即名言施设之缘起,其理最细,为中观应成派之所特许。中观应成派认为“从色乃至一切种智皆是唯名安立而有”,即一切万有都是由假名三安立而存在。如何安立而有,则由分别心、于安立名处、安立假名三者缘起聚合而有,三者之中若缺其一,则不符合安名之量,不能成其为有。
一切缘起都是安立缘起,安立缘起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 有分别心、有安名处(即支分条件),若无有名字(假名)则此法亦不能成立为有。如造一年,必须车之支分具足,如车之轮、轴等。车支聚合成形,尚不成车,因无假名,还不能够构成车的明确概念,不能引起车想。因只有车形,无有名字,脑中构不成概念,难以想象,所谓非名言境、非分别境故【131】。如人乍见一新鲜事物,初尚不知此是何者,必待他人告之,始生认识。有些事物虽尚未安立名言,立即知其为何物者,乃由过去已有名言概念能引起联想推测,极串习故,若无车名,虽佛菩萨亦不能说彼为车,佛亦要顺世间名言,若无名言则不能成立为“有”(存在)。安立名言是由不加观察俱生之知而为安立。又名言安立须合三量:(1)&127;世俗传称之名言;(2)世俗量不相违害;(3)于空性不相违背,非任何名言皆能安立为有。
2、 有分别心、有假名,无立名处(缘起支分),亦不能成立为“有”。因为是无事作为根据(事即安名处之支分),亦不起作用,纯属抽象幻想。要砖、瓦、木、石等支分聚合,始立屋名。当然砖瓦等每一支分并非是屋,因在支分下求屋而不可得。支分聚合虽有屋形,亦非有屋,未安名前尚未定知是何物,未形成概念。必须支分聚合因缘具足,成立名处,予以安名,屋乃成立为有。又安立处必须与分别心和假名同时而有, 若安名处不待分别安名而先已有,则成为物,为自相有,属于应成所破。又安中处必须如量而有,如盘蛇似蛇,细观其形,毫无蛇之支分(非量),何以又生蛇觉而起恐怖,此全由分别心于非量之安名处而安名所致,若人告以此是绳(正量立名处)非蛇,则其恐怖感觉亦自消失,蛇法则成非“有”(存在)。,安名处仅是构成一法之支分,亦非是实有,唯有假名。此支分系由其它缘起因素提供的支分,再穷追下去,支分又是由支分聚合成的,亦唯假名,其一一支分,永远都无独立自体,而由其它提供的缘起有,皆无实义可得,中观应成与自续的差别就是在安名处上,共同承认一切均是由分别于安名处上立的假名,但自续则承认安名处有自相,应成则破之,认为皆是性空唯名,名下全无实义可得,然又说安名处之支分,必是实事,与抽象安名者不同,但车之有轮、轴等仅是支分亦是安名而有,于支分下求车不可得,支分非车,聚而成车。虽是有车,仅名有支,唯有假名,亦不可得。有支,即具有支分者,此指的车,只是一个总名而已。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4
3、 有安名处、有假名,若无分别心,亦不能成立法有。如车有支分,虽成形,但无分别心参与共间,则谁来证明有车,或有屋之存在。车不能自言我是车,屋不能自我是屋,都是通过人们的主观认识才了解其存在的,“法不自起故”。“由分别心遂有一切法”,“以分别成立诸法”。“彼法如有,须有彼法之分别,彼法如无,则决无彼法之分别,故法之有无与分别心极为相关”。“一切皆以分别心而有”,“没有分别心,就没有一切法”,所有世俗胜义皆是分别心所安假名,佛与众生皆同为安名,唯众生以分别心安立,佛以一切种智安立,其安名之理则是相同,可见一切法存在与否都是以“心”为主要条件的。
以上三缘聚合,始能成立法有,这是应成派的看法。依应成派看,除自性有是属外道,内部诸宗皆共同反对自性有,但诸宗对缘起有的有的看法则又有差别。应成派认为他们都是实有论,因为他们承认不依唯分别假名安立而有故。
如小乘教中把万法归为人法二法。认为诸法无我,人我是空,法我则不空;认为色心有极微的本元实体不是唯名安立。大乘中的唯识认为三性中之依他上所起能所二取是空,但依他不空,承认有阿赖耶及自证分,不是安名而有,而是有实体;大乘中观宗之自续派虽承认色心皆是假名安立,但认外境或安名处为有自相,假名之下而有所得,不是唯名,亦是空不彻底论。依《止观讲义》,说此实有论约分为七种: ①谛实有。小乘认为人我空,法我不空,法有心法和色法,即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二皆有体,为终极元素,似二元论。 ②实物有。小乘承认极微是有质素是缘起的基础。 ③真正有。小乘承认极微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此三属内宗小乘的实有论 ④胜义有。有终结的实在,有真体。 ⑤真性有。有真性。 ⑥自体有。有染净一切诸法所依托处的本体。 此属大乘唯识和内部各宗派,如宁玛派、萨迦、噶举、觉囊等承认有真如,如来藏、阿赖耶等,均为实有论。 ⑦自相有。中观自续派承认诸法立名处有自相特征,因此安名处即不须名言安立而有。 以七有论,或说有体,或说有相性,这样就否定了完全彻底的空性,而是有所得见,故应成派均破之。
应成派承认诸法唯由分别安立,立名之下并无实义可得,若有所得,则是实有论。故于“由分别安立”前加一“唯”字,唯由分别安立,这是彻底的空性论(毕竟空)。
应成派也承认假名安立之法有体、相、用,但均属假名安立,非有实体。
诸法是分别心安立假名,本非实有;若执为实,则为实执。实执有二,即我执和法执。我法二执由于所执对象不同,执在我上为我执,执在法上为法执。对象虽然有别,而执相相同,破此实执才能出得轮回。二执之中我执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我,梵语为补持迦罗,我执即执有补持迦罗我,要破我执首先要认识此补持迦罗以何事为我。
何事为我,即我的名相所依事【132】(能诠表之我)是什么?除外道执离蕴常我外,内部各宗亦各有不同。小乘以极微【133】或五蕴为我,大乘唯识以阿赖耶识【134】为我,皆有实体。中观自续派以立相续为我,我有自相。中观应成派则以依蕴【135】假立之我的唯我,为我相所依事,亦即我之所缘境界。此唯我为名言之我(唯我)属假有事、假名法,非是实有,不是所破对象,但要认识以何事为我,现在仍以车为喻: 外道执离蕴之常我,执实物有,如离车之分别有一独立之物。 小乘内部许极微、蕴和合或蕴相续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不待假名安立,执立名处,实物有,如执支分聚合以为车。 大乘唯识许阿赖耶或自证分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依他起性有实体,实物有,如执车之一支分。 中观自续派许意识流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非唯分别而有,而是执自相有,亦如执车之一支分。 中观应成派许于立名处蕴上假名为我,或我所相事,说则为全车。此我相所依即为执着所依、业果所依、生死流转之依据。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5
从佛教的观点看来“诸法无我”。“我”本来是没有的,但众生有此实执,因此追查此执因何事而起?按应成派的看法,我既非有,故执着所依亦非实事,只是假名安立之我,属名言境,是业果所依,是生死流转的根据。但<敏感詞>宗的看法,我执所依皆为实事,应成派看若破此唯我(名言境之我)则破坏业果成为断见,是所破太过。破的是依此唯我上生起之自性实我,此则为萨迦耶见【136】,为俱生我执【137】亦即我执无明,执实我实法,属应破分。我执无明所缘之境,执我是实法,此境为名言,非有自性,属虚妄分别,故是应破。所以首先要认识所破。现举一例,如通常眼见一瓶,同时即觉瓶是有,此有尚属世俗有,即名言有,尚非执实有之情。如此瓶遗失,遍求不得,情急曰:“我瓶何在?”或告之曰:“瓶已破”,彼时由痛惜心情所执之瓶,不待名言安立过去,而觉本来即有。如此之有,则为自性之有,亦即实执之有。此有即是应破(实执)。总之缘起所现不可遮破,也不能遮,这是业缘因果。
在所破上应认识何为所破、何非所破。依应成见依蕴为立名处安立为我,此“唯我”的分别心是有,不是应破;凡不依分别安名之我,皆为非有,属实执,为应破,故破我执只是在唯我上所生之执着,此执即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属应破。若破业果所依之“唯我”则破业果,成为断见。缘起所业缘因果只有随着无我空慧的增长,自然逐渐消除,缘起规律不能破坏,破法执也是这样,就不多谈了。
另外在破无我方面,还有粗细无我【138】之分。应成派、唯识派和小乘所安粗细无我之理均大体相同,只是对执的所缘和所证悟的空性略有大小之分。唯中观自续所许略有差异。自续承认法若有者即通是法我,不承认有粗细之分。不依于蕴和合之体空者为粗分无我(补特迦罗),补特迦罗(我)之独立实有空者,为细分无我。应成派说补特迦罗(我)由独立实体空为粗分无我,补特迦罗假名安立由自性有空,则为细分补特迦罗无我,无分极微由异体空则为粗分法无我,假名所依蕴由谛实空则为细分法无我,不论大小三乘都是认为通达二种无我则为通空性,断生死根本,而获解脱。
上面已说缘起性空之理,现将略说二谛。二谛即真谛与俗谛:俗谛即世俗谛,世俗义为虚妄,由于执实,便成世俗谛。应成派许因缘生法非自性实有,为唯名言有为世俗谛;圣者等持智中所行境界,或以无分别智所行境界,真实不变,名为真谛。应成派许一切法自性皆空,二谛为一体性,本自双融,如就俗谛见缘起有;就真谛则自性空,缘起有与自性空,空有二者本是统一的,本属名言识之所安立,皆非实有。同时二谛也是对机立说,属于言教【139】方面的事,是因缘相待而有分别,故只有假名,并无实体。二谛各别是众生事,二谛圆融是一切种智。凡夫见缘起不见性空,小乘人见性空不见缘起,缘起性空能同时双见者唯佛之智境。二谛如何双融?世俗谛为名言增上之所安而有,胜义谛内心显现如幻而空,现空二合则为二谛双融,这一点各派的看法颇为一致。
应成派许空性亦唯有假名安立,但若无空性名,则不能了解空性义,更无法从之求证。要而言之,一切诸法皆由分别心所安。胜义、世俗皆属名言安立而有,若就胜义则为空性,胜义、世俗皆安立有,自性本空,即佛之功德境界虽非凡夫名言可以安立。然与分别安立之理无违,以其为佛一切种智所安立故,圣凡之境虽有不同,而分别安立之理则无有异,世俗如何安立,一切种智亦如是安立。这就是格鲁派中观应成派的空性之见,也是格鲁派的中心教义。
三、 格鲁派的特点
格鲁派是在噶当派的教义思想和行持作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称为新噶当派。宗喀巴大师如何发展了噶当派?在显教方面噶当提出《道炬论》,先修出离心,后修菩提心,由小乘到大乘,由显教互密乘,分三士道。大师本着这种思想,加入了中观正见,成为道之三要【140】,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概括了三种士夫修学显教整个过程。尤以在止观方面更有精辟阐述。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5
在密教方面,噶当虽有密法,但未广传。大师阐发密乘精要意义,提出许多实修方便。由于无上瑜伽方面对幻身光明的修法提出不共教授,造《密宗道次第》对学习密教的过程,详作规定,特别是规定无论显教、密乘均须按规遵守律戒,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风规,奠定了格鲁派的基础。
在见地方面,大师得萨迦派僧仁达瓦的帮助,通达了中观应成派见。藏传佛教教派除格鲁派外,还有宁玛、噶举、萨迦、觉囊等诸派承认世俗性空、真如本性、如来藏属胜义不空、胜义有论。大师提出应成派见,认为无论胜义、世俗皆是由分别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实有,成立毕竟空说。格鲁派本着中观应成派立论提出了与<敏感詞>派别不同的八点作为本派特点:
(1) 不许有阿赖耶识。
(2) 不许有自证。【141】
(3) 在胜义虽不可得,在世俗中施设外境是有,不破外境。
(4) 立敌共许【142】所依法,不必言陈尽同,故不取自立之因而立量【143】,随顺他宗说应成语,亦成正比量。
(5) 三乘各自资粮道中即生一切法无自性见,各自得圣道即已是一分证二无我。
(6) 执谛实以三毒一分为性,非所知障而为烦恼障。故执实属烦恼障。
(7)灭法待因而生,故是有法。
(8)因灭法有故,过未二者非有为非无为【144】,现在成就是实(一般承认灭法是无为)。
立此三遮五立以别于他宗。立缘起理,不许另立实体,不许阿赖耶,不许有自证,不许无外境,此三者均为遮破唯识之说。破赖耶,破自证分,即破识有实体,凡属待不待名言安立,而有者则为有自性,有自相皆是所破,如本觉、觉性、如来藏等皆属应破之列。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业果所依的问题。应成派以外他宗均承认业果所依必是实体(实事),若不是实体,诸法刹那生灭,所依亦随之生灭,那么如何来保持业果不失。所以小乘承认极微或五蕴为实体,为业果所依;大乘唯识承认阿赖耶识为所依;中观自续承认意识流(识相续)为所依,而应成派说业果所依亦是依于蕴上唯由分别安名之“唯我”,从而引起我想,我造如是业,我受如是果。因缘和合安立假名,自有业果作用,不须另立所依实体。若先立一个实体即为自体有,不须观待安立名言即有,破坏唯名假立的缘起学说。那么要问这个分别心是什么,应成派答复说分别心亦是由分别心安的假名,都无实事。一切法都是由分别心、安名处、假名三者因缘和合安立而生,因缘散后归空,这假名的业果所依岂不亦随之断灭,如何能保持其连续性?说一切万法皆分别心安立假名,即使“涅盘”、“胜义”亦是分别所安假名,这分别心和安名处在未安名前又在何处?是否突然而有?分别心安的假名,这能安立者又者谁?诸法变了,分别心是否随之而变?总之,从前世到后世,从凡夫到成佛中间必然有一个不变的分别心作为根子不动,才能保证贯彻始终。所以要承认有一个有实体能统摄万有之真性,此性为体,分别心为其用,用虽随缘而体不变。当然,“实有为中观之所应破”,但亦要承认是有此真心。万法安立假名者是此心,无明实执的也是这个心,业力负荷者也是此心,任持前因后果的规律性而不断的也是这个心,悟后转成佛智都是这个心,故摄万法皆为一心。佛与众生本是一心,由于无明实执障复而不显了,随着险障去执,本性功能逐步显发出来,从分别心转成一切种智都是此一心,若非此心,岂另来一心?故迷悟染净的根本均是一心。此心是实有,非安立而有。是本分天真,任运成就,非是造作。此本性真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现量亲证,不能以比量可以推测,再精细的逻辑,无懈可乘之论证,都推断不出,若不能亲证则凭佛语经教得知,此真心是万有的总体,或称法界,或称涅盘,均非空无,佛说涅盘最真实。《法界赞》中说:“凡是佛所说,宣讲空性义,皆为灭烦恼,非谓灭法界”。
有此真心,缘起性空皆能建立,心性空,空是体,体无生灭,缘起即体之用,用有生灭。性空出缘起,缘起归性空,故证佛智能有二现【145】。佛智分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所有智缘空性胜义,尽所有智双缘二谛,佛证空性,入空性定,二现沉没缘起归空,佛从定起,二现起现,缘起又生。由于佛已证空性,了知缘起如幻,能现空双运,但证明佛入空性定,并非无心,出定后佛仍有知,二现前后均是一心,非另有心,也不成断灭,不随二现起没变化,故此心是真心,是无为性。同时也证明缘起性空(空有)是一直存在的。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6
尽法界是一个大缘起网,纵经尘沙劫数而缘起因果毫不紊乱,其中必有一纲为之连贯,缘起千千万万,而真心只有一个,这就是自心本性。
再从缘起性空的关系来看,此心是空性故缘起能依空而生。本派亦说空性虽是无为、不动,而是有法,“灭谛待因而生,故是有法”。此空有随缘之性,能为缘起所依。不过他们说为空性,别派则说为法界,无始以来业果因缘支分,必然包在此大空法界之中,只是缘起没有聚合,未曾出现,未安立名言,我们不知其“有”而已。所以谓之甚深空性,不可思议。若说凡不待分别安名的皆是无有,即在本派亦不许空性之中全无所有,只承认空的是实执,不空缘起。故说未安名言者皆说为无,这是断见,是拨无因果。
即以二谛双融来看,二谛双融亦在此一心之中。缘起显现有,是在心头上现;了知所现本空,亦是心上所了知,若无此心则谁现,谁知?故均归结在此能现能知的一心之上。此能现知之心即是真心,当然指未起实执分别之心。真心非如木石是以觉知为性。故此二谛双融,即现空双运如幻,凡属心宗,皆所共许。
中观自续派许自心有真实成就,属胜义有;中观应成派许无论胜义世俗皆由名言的缘起安立而有,非是实有,而是性空。然应成派亦曾说除去烦恼实执则显出空性,空性即清净心,证清净心即成佛,可见亦是承认有心的,而非绝对的空。
归结起来,格鲁派认为成佛证涅盘即证诸法法性、空性,为胜义谛;宁玛、噶举、萨迦、觉囊认为成佛为见佛性、见自心本性、本有,为胜义谛。在世俗谛上各派均同为缘起性空论,在胜义谛上则两种观上尖锐地对立,一主空,一主有。这空有这争在印度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来,说“空”是佛说的,说“有”也是佛说的,各有经论作为根据,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在早期他说的四法印:苦、无我、无常、不净,在涅盘时又一反前说,说常、乐、我、净。可见既同为佛说,即应皆是佛教而非外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龙树在前,无着在后,其间相隔一二百年。既有龙树的空宗,何以又来无着的有宗?空、有二宗,号称二大车乘,可见二宗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就是结论。
格鲁派注释
【1】宗喀巴:本名洛桑扎巴。宗喀是青海湟中的藏语名称,因为敬重他,不直呼本名而称为宗喀人。一般也不称宗喀人,只称为“吉仁布齐”,译言为救主大师,是他挽救了<敏感詞>的佛教和众生,功德很大,故有此敬称。
【2】甲琼寺:在西宁的西南,黄河北岸的一座噶当派寺庙。
【3】德瓦坚:在拉萨西南聂塘附近,为噶当派讲学显教上下两大院之一,此为上院。宗师依该寺座主耶协僧格学经。
【4】 桑浦:在拉萨西南内邬地方,1073年噶当开山祖师阿底峡的大弟子俄·勒比协饶在此创建内邬陀寺,成立研习显教经论大学院。此又为德瓦坚的下院,为当时佛教教理最高学府。
【5】聂塘:在拉萨西南,属曲水县境,噶瓦·释迦旺秋所建,为噶当派主寺。阿底峡曾在此讲学,居住9年,直至圆寂。
【6】纳塘:在日喀则专区境内,距札什伦布寺约一日程。纳塘寺为公元1153年噶当僧仲敦·罗朱扎巴建。这是噶当派有名的大道扬,纳塘印经院亦最驰名。宗师在此止该寺座主顿桑巴学量论,依衮噶坚赞学中论。
【7】玖莫隆:在拉萨堆龙德庆县内,宗师在此依堪布噶希巴·罗赛学《律经》。
【8】扎巴僧格:聂塘寺座主。1373年宗师从之学显教经典。
【9】耶协僧格:德瓦坚寺座主。
【10】聂温·衮噶白:为觉囊派僧,大师曾从之听讲《时轮金刚》经疏。
【11】顿桑巴:噶当派的译师,亦是纳塘寺座主。大师从之学《量论》和《俱舍》。
【12】噶希巴·罗桑:噶希巴译言为四难论师。四难论师是学位名称,凡精通《律 本论》、《现观庄严论》、《因明论》、《中论》四大论典,并能从之立宗答辩者,就得此学位称号,大师从之学律经。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6
【13】仁达瓦:萨迦派孜塘寺座主,大师从之学《俱舍》和《中论》
【14】《道次第导引》:即噶当教授派所传出之《菩提道次第导引法》,由噶当僧洛扎大堪布南喀坚赞讲授。大师从涅·扎郭寺大堪布却郊桑布又听受此教授。
【15】依止多师学习密教:主要依止布敦大师弟子琼布勒巴学习四部瑜伽,其次还从衮桑瓦、却吉白、德庆巴、坚赞扎巴等学过密法。大师博学多闻,不分门第。此外还依止萨迦派的仁达瓦学《道果法》,依噶举派的邬坚巴学《那若六法》和《大手印》,依觉囊派的巧勒南杰学《时轮》的经续讲解和要门。
【16】 僧人争夺政权:指从公元1272年起帕木竹巴派与萨迦派的贵族僧侣为争夺政权进行战争。直到1349年帕主绛曲坚赞彻底推翻萨迦的统治,另建帕木竹巴政权以代替之。
【17】甘丹寺:在拉萨东达孜县境内,1409年宗喀巴兴建,后来成为格鲁派之祖庙,宗喀巴为座主。宗师圆寂后,由大师亲弟子甲曹吉和克珠吉相继续承法位,弘扬大师教法。
【18】噶当六论:噶当派内分教典派和教授派。教典派主张学习六论:《本生经》、《集法句经》为起信之本;《菩萨地》、《大乘经庄严论》为修定之本;《入菩萨行》、《集菩萨学论》为行道之本。教授派有修见行,见为十二缘起、四谛、二谛;行为修菩提心、七义修心、八座法。见行双重的为《菩提道炬论》。
【19】甲曹吉:本名达玛仁钦(1364-1431)。为第二任甘丹赤巴,他保持宗喀巴的教规,远离垢污,对于本派之发展功劳很大。
【20】哲蚌寺:在拉萨市西郊更培伍子山下,为大师弟子降仰却吉建于公元1416年。
【21】色拉寺:在拉萨市东北郊,为大师弟子降钦却吉建于公元1419年。
【22】札什伦布寺:在后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大师弟子根敦朱巴建于公元1447年。
【23】上下密乘院:上密院初由宗师弟子喜饶森格(1382-1445)之徒吉·衮噶顿朱于公元1416年在前藏墨竹贡卡县境建寺,称为局扎堆巴。1485年迁拉萨市小昭寺内,故小昭寺又称上密院。下密院在拉萨麦如寺西面,公元1433年由喜饶僧格创建。
【24】克珠吉:宗喀巴第二大弟子(1439-1504),他继承札什伦寺法座,后被追认为班禅第一辈,他又是继甲曹吉后担任第三任甘丹赤巴者,因此通常把宗喀巴、甲曹吉和他称为法主三师徒,唐卡画中常画他们三位在一起。
【25】甘丹赤巴制:甘丹赤巴是甘丹寺的座主,是宗喀巴的继承人,常住甘丹寺,任期7年,凡考取拉然巴格西,又经上下密院学习升甘丹寺强孜扎仓或夏孜扎仓的堪布后,按资历顺序等待担任此职,其宗教地位仅次于<敏感詞>和班禅。选任赤巴以保证大师宗师风不变,从此形成制度,称为甘丹赤巴制。
【26】根敦朱巴:为大师弟子(1391-1474),建札什伦布寺,把格鲁派的势力扩展至后藏。
【27】固始汗:蒙古族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汗王(1582-1654),原驻牧天山北路,后迁至南路,袭据青海。于1640年消灭康区白利土司,1641年回兵至<敏感詞>,推翻藏巴汗的统治,扶植五世<敏感詞>建立甘丹颇章政权。
【28】 洛桑却季坚赞:(1567-1662)四岁即在札什伦布寺坐床。1640年闻大清已接帝位,劝<敏感詞>往朝,受封。此时札什伦布寺已建立班禅系统的活佛制,他本人是班禅第一辈,因承认他是该寺的首任座主克珠吉的转世,从克珠吉到他已是四辈,所以又算他是班禅活佛的第四辈。
【29】扎仓:僧院或僧学院。
【30】鄂钦:名衮噶桑布(1382-1456),萨迦派高僧,1429年建鄂寺,弘传萨迦教法自成一派,称为鄂派。他是中兴萨迦教派而又是鄂寺的开山祖师,故称鄂钦。
【31】果释迦:名释迦乔丹(1428-1507),此人博学多闻,有班钦之称,果是其出生地名,1468年在后藏建森多坚寺,自任座主。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7
【32】伦布孜寺:有两寺,一在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一在曲水县。
【33】僧格孜:在日喀地区萨迦县境内。
【34】都迦瓦、都拿巴:二人均为第一辈<敏感詞>弟子,属协饶僧格的密法法统,称为色举系。
【35】色浦隆:在日喀则地区西南雅喜地方。
【36】举巴扎仓:举巴,密乘的经典叫“举”。举巴扎仓即学习密乘经典的学院。
【37】达磨寺:在阿里地区境内,堆·协饶桑布所建。
【38】桑噶、谷格、咱让等:桑噶在阿里地区内,即今普兰县,协饶桑布所建。 谷格,今阿里扎达县。咱让,即今乍布朗,在扎达县境。
【39】昌都寺:原属噶举派类伍齐下院,1417(1437?)协香桑布改为格鲁派等院,由转世活佛帕巴拉继承寺主法座。
【40】长春科尔寺:即今甘孜自治州理塘县之理塘寺。约在公元16世纪时格鲁派发展到了康区,在康南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传说为第三世<敏感詞>亲自主持修建的。
【41】甘孜寺:公元17世纪时,霍尔·阿旺然吉在康北修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庙。
【42】十三寺:习称为霍尔十三寺,有甘孜寺、大金寺、白利寺、东谷寺、扎龚寺、桑珠寺、苦马寺、觉日寺、灵崔寺、惠远寺、则书寺、更萨寺、寿灵寺。据说这些寺庙都是公元17世纪固始汗的和硕特部统治者为了发展黄教帮助兴建的。固始汗部藏语称霍尔,故十三寺均贯以霍尔之名。
【43】塔尔寺:在青海湟中县境内,此地原为宗喀巴诞生地。1560年建寺,后不断扩建,至1577年建成格鲁派在青海的最大寺院。
【44】拉卜楞寺:在甘肃夏河地方,1645年降仰协巴多吉建。
【45】郭隆寺:或称郭隆降巴林,即土观·洛桑却季尼玛住持的青海佑宁寺,在青海互助县境内。1604年建,1723年罗卜藏丹津乱寺火毁,十年后又重建。
【46】色阔寺:又名甘丹当却林,在青海大通县境内,1649年顿朱嘉措建。
【47】多伦诺尔寺:蒙语,意为七湖,在今内蒙多伦县。18世纪时拉卜楞寺格丹嘉措建,由章嘉活佛及其转世作该寺寺主。
【48】《元史》引自《元史·列传》15-4585页。
【49】《青史》引自该书第300页。
【50】《土观宗派源流》引自该书第79页。
【51】见行:佛教所谓见,即是观点,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行即行持或操行。
【52】顿门:主张顿悟,顿悟一心的法门,承认智慧是自心本具者则主顿悟,承认智慧是由修中得来者则主渐修。
【53】三藏:经、律、论三藏。一切佛语和诠解佛语之论典的总名。
【54】分别师:只重空洞的推理而无实证之人。
【55】无上密:密乘把密经分为四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无上密即无上瑜伽。
【56】三昧耶戒:梵语译言誓言,三昧耶戒,在本尊前允诺的誓言,要坚持不违。
【57】恶道:佛教说众生此死彼生有六道,生为地狱、饿鬼、畜生的众生即称三恶道。
【58】黄帽:后弘初期复兴律教的贡巴饶色为鲁梅传戒时,贡将自己的黄帽赠送给他,且嘱咐他,你戴此帽,可忆念我。后来凡持戒的人都戴黄帽,象征佛教的中兴。大师弘传律戒也作为标志,故又称格派为黄教。
【59】戒就是约束身心的,身心不约束则心散乱不定,心不定则不能生起思考明辨之力。
【60】先小后大:就是先由小乘的发出离心,然后到大乘菩萨的发菩提心和修六度行。
【61】法相学:研究诸法名相的一种学问。《俱舍论》是佛教法相学入门之书。
【62】因位修学:即由凡夫因地从头学起。
【63】一切智:即佛。
【64】《律经》:学习《戒律本论》,全论分两部分,解释戒律有关之十七事,概括为三科:①未得戒时如何得戒;②既得戒后如何守护;③如有违犯如何按律还净。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7
【65】《现观庄严论》:又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藏语简称“帕钦”。弥勒菩萨作。主要讲述三智、八事和七十义。叙述从一个普通凡夫循序修持达到成佛境地的过程。全书分八品。前三名释应明之“境”,次四品释应修之“行”,末一品释证得之“果”。
【66】中论:主要学习《入中论》,月称著。从发菩提心起到佛果功德。全书分十品,依波罗密(六度)配释十地的行法,其中第六地释慧度,抉择二谛广破唯识(&127;胜义有论)为全书重点,也是格鲁派立宗之主见。
【67】因明:主要学习《释量论》,此书是法称解释陈那的《集量论》的。全论分四品:自利比量品、成立品、现量品和利他比量品。阐明因明八要义,前四种要义为利自能领悟之道,立四量,即真现量(直观或直觉)、真比量(推理)、似现量、似比量。前二者为正确的,后二者为不正确的;后四种要义为利他,即使人领悟之道。亦有四量:真能立、真能破、似能立、似能破。前二者为正确的,后二者为不正确的。
【68】俱舍论:或称《对法藏论》,全论分八品,初二品释世间与世间共法(世界缘起);次三品释轮回流转之因果次第;后三品解释证得解脱法之次第。
【69】格西:格鲁派僧人学法后考取的学位名称,在僧院学习结业时经过考试及格者给与这种学位称号。
【70】康村:一个扎仓下面又分若干康村,按照僧众来源地区而划分的僧团单位。
【71】米村:康村下又分若干米村,是寺庙最小的基层组织。
【72】堪布:寺庙的住持,僧院中的堪布即是教学的主持人。
【73】格贵:掌堂师,维持寺庙循序的僧人。
【74】翁则:领诵师,僧人念经的带头人。
【75】格更:老师,具体教授僧徒学经的教员。
【76】最终的真实:即本真,藏传佛教各派各安名不同,如真性、如来藏、法界、佛性、胜义、俱生智、本元智……等等。
【77】觉囊派:藏传佛教之一派,北宋时宇摩米局多吉创他空见,吐杰尊追建觉囊寺派名遂张,笃补巴时广为造论大弘他空见。五世<敏感詞>时将其法系改宗格鲁派,此派在卫藏即已绝传。现在四川青海交界处还有几十座寺庙。
【78】宁玛派:当后弘期新译咒派出现时,约公元12世纪,素·释迦炯乃和绒宋·却季桑布等将公元八九世纪所译之旧有密乘经典弘传于世,人们遂称此派为宁玛派,宁玛即古旧之意,属于旧译密咒派。
【79】噶举派:公元11世纪时,玛巴赴印留学,得到从金刚持亲口传下之密乘教授,回藏后传授弟子。口传教授,藏语为噶举,因此本派遂名为噶举巴,属新译密咒派。
【80】萨迦派:公元11世纪时衮乔杰布建萨迦寺,传卓米和毗瓦巴等所传《道果》密法,他的后继者更加大为发扬,以寺名萨迦(白土),故称萨迦派,属新译密咒派。
【81】四边生:四边生即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谓一法之生起必是因缘生,否则便是四生之边执。但有一法是因缘生法而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那就不在此四生之内。
【82】中观应成派:为中观中之一支派,主张万有均是由分别心安立假名的缘起有,常用应成何过的论式以破敌方,故名。
【83】止观:止就是系心一处获得安定;观察是由观察智慧来抉择正理。
【84】分别:就是思索,考虑。
【85】散乱:使精力分散,或心驰逐外境。
【86】取相:执着事理之形相。
【87】法身:为佛三身之一。法身为法性之体,空宗则认此体为空性,有宗则认为法身是佛智德出生之源。
【88】实相:是诸法之真相或真性。法身、真如、涅盘等皆其异名。
【89】见性人:指修禅宗的人。
【90】全不作意:或说无念,不是说什么都不想进入愚痴状态,而是说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不在所见上打妄想,自住如如之意。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8
【91】摄界归脉:圆满次第的修法,把身中精微均摄收入脉内。
【92】道相:修道中应出的正常验相。
【93】方便:是手段,并非目的。
【94】八断行:住心、欲求、勤奋、轻安、正念、正知、作行思和正住舍等,在修定时应用这八种方法来断除防碍修定时五种过失的出现。
【95】九住心: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住一境和平等住,为修止住心的九种情况。使意念等高度集中,精神逐渐处于极端安静的状态。
【96】沉掉:修定时心易昏沉不明为沉,或心向外驰散不能内收为掉。一般沉掉易知,细昏细掉难辨,大师论中均有详尽指示,这是格鲁派的特法。
【97】菩提心戒:以利他之心作为动机,断除损他及损他之因,承办利他及利他之因,以此成为戒律,故名。
【98】非时食:为防止贪馋,戒中规定时间进食,若不按时,则为犯戒。
【99】三衣:上衣、下衣、重复衣、规定为僧人应著之服装,表示出家之相。
【100】三类士夫:谓上、中、下三士,即三种根器。
【101】善知识:为人说正法,导人为善而得解脱的贤者之称。
【102】八无暇:生为地狱众生,或傍生、饿鬼、长寿天、边地人士,诸根不全,执邪见和佛不出世,以上随一受生,或者受苦无暇,或者享乐无暇,或者虽欲修学佛法,但佛不出世,或无佛之边地,或诸根不全,或固执邪见,皆是没有空闲来修学佛法,故名八无暇。
【103】十圆满:本身圆满有五,就是主观的条件具备者有五:生而为人、或生中土、诸根具足、业未颠倒、信仰佛法;他圆满者,客观的条件具备者有五;佛出世、说正法、正教住世、随转***、有他悲悯摄受,以上共为十种,称为十种圆满。
【104】业果:业就是造作的善业和恶业,果就是果报。有造作就必有果报,这是佛教因果律。
【105】出离:厌弃轮回而求出离,即解脱之意。
【106】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苦”指三界六趣之苦;“集”指此苦由造积善恶诸业而来;“灭”即涅盘寂灭,可以出离业苦;“道”即欲求涅盘则须修道,道有八正道等等。
【107】十二有支:又名十二因缘,说明众生轮回六趣的十二种缘起。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六根、受、爱、取、有和生老死,这十二支循环不已,流转三界六道。
【108】三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
【109】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此六度可以度众生脱苦海到达解脱彼岸,旧称六波罗蜜。
【110】二种资粮: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作登上或趋往成佛道路上的资具。
【111】大阿阇黎:阿阇黎梵语译言教授师,指导密法实修的称金刚阿阇黎。
【112】事相:属外部事务,不是内修,如设坛要先修坛城法,乞地、净地、坛城弹线划界、修净瓶、作烧施等种种仪轨事务。
【113】别解脱戒:即比丘戒。
【114】生起天身:即观想天身,属于生次起次第。或观自身想为天身,名为自生;或想天身在对面虚空为对生。
【115】十真实:修行处所真实、我之真实、明咒真实、天之真实、住火、住声、住声后得解脱、入修明咒、护摩法(烧施)和灌顶等,各续部说法又略有差别,总之修真实之义即把世俗和胜义交融而修,即所谓即事即真之义。
【116】四支念诵静虑:自所依支、他所依支、专注心支和专注声支。四支指有相者,观自为天身,或观对面天身,或自他无二双融,或注口诵咒声,以此持心。无相者即观所显成空。
【117】修六天:身天、声天、字天、色天、印天和相天。天指所观佛菩萨的身相等,此有六门皆是悟入真实之法。
【118】住火、住声:心缘天身心之间火舌而住心,有缘口诵咒声而住心,由此则可进入三摩地。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8
【119】四无量心:为大乘之发心,缘想一切众生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20】断四黑法,行四白法:四黑有,一、欺骗上师;二、阻挠他人的善行;三、对菩萨不敬,说污秽语;四、不是出于上品动机而欺骗有情。四白有,一、即使说玩亦不应说诳;二、不但使他人乐于修法而且还应引其进入大乘,不是二乘道; 三、视一切众生为师;四、用诚心善愿来对待众生。
【121】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有相瑜伽即修观想等,无相瑜伽指观显相成空,唯观空性。
【122】悉地:梵语译言成就。
【123】四座修:上午、日中、下午和半夜分四次依仪轨次第而为修习。
【124】四部:即佛部、金刚部、宝生部和莲花部。
【125】求悉部:即求成就意,愿修三摩地和所念诵皆得成就,愿所施对象皆能满足。
【126】自起,对起和七支合修:自起,即自己生起为天身;对起,即想天身起在对面空中;七支,即自观为本尊为一支;迎诸智慧尊者,此二融合为二支;此二与曼荼罗合为二支;自起之三昧等与对生之三昧耶等为二支共为七支。
【127】十四根本戒:或译十四根本堕罪:欺凌金刚阿阇黎、违背佛的教言、仇恨金刚弟兄、舍弃慈心、抛弃菩提、诽谤正法、泄露秘密、损害肉体、怀疑自性清净法、对应得灭诛法者反施行仁慈、于离名之法妄以逻辑推论、破坏信众信心、不如法服用妙药、辱骂智慧妇女。
【128】八粗罪:或译八粗堕罪:亲近不具密乘誓戒之明妃、大会坛场制造斗争、非摄取对象摄取甘露、为虔信弟子问法所答非所问、在小乘声闻家中留宿一周、不具瑜伽智慧而冒充瑜伽行者、为非器人开示深道。
【129】二十五禁行:五种根本恶行即杀、盗、淫、妄、酒;五种次性恶行即赌博、不正当的谋生、传阅邪书、祭祖宗和敬鬼神、信邪教;五种特重恶行即杀男人、杀女人、杀婴儿、杀牛、毁塔庙经像;五种伤害行为即伤害亲友、伤害长官、伤害佛和上师、伤害僧众、伤害仰赖自己的人;五种贪欲行为即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口贪味、身贪安乐。此为五五共二十五种应禁之恶行。
【130】双运之身:指乐空双运之身。
【131】非名言境、非分别境:即没有明确的概念很难设想之意。
【132】我的名相所依事:我,指有主宰义,非我你他之我,我的名相所依,即以何事为我。每一事物均是由众多因缘聚合而安立一个假名,离开因缘条件则全无一个主宰可得。
【133】极微:元素中之不能再行分割之单位。
【134】阿赖耶识:或译藏识,谓其能包含一切万有。
【135】蕴:此指五蕴即色、受、想、行五种聚合物,皆无独立自体?/cc>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49
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
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到公元13世纪即中原<敏感詞>进入元朝时,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敏感詞>势力的教派。萨迦派的第四祖萨班·贡噶坚赞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巨大贡献。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这
种蒙古新文字,在蒙古全境流通使用,为蒙古的<敏感詞>、文化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可称作是智慧的储存库,所藏一万余钟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心抄写的,堪称佛教中之珍宝。萨迦寺另有—‘部“方经”,长、宽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有人称萨迦寺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教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于余种典籍,对保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0
藏密传承论
在藏传佛教大乘密宗经典记载中,把我佛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分为三大部,九小部分,称为九乘。分别是:第一大部称为集聚招引三外乘,又称显教三部。即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第二部称苦行明觉三内乘,又称三外部。即事部乘、行部乘、瑜伽乘。第三部称深密随转方便三内乘,又称内三乘。即大瑜伽乘、随类瑜伽乘、最极瑜伽乘、又称无上瑜伽乘。这最后三乘部就是大乘密宗大圆满。也是佛教中最精华的部分。所谓密宗就是因为在修持上要求极严,成就也最快,只要有成就上师开示指点修持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方法得当、有慧根就能在一生中得到正果。这就是密宗大圆满特殊之所在。
对密宗的起源,藏传佛教各派经典中均有论述,据密宗经典记载:佛祖释迦在世时,有一次持明之王茍扎拉起身禀道:「妙哉,我佛已传招引三外乘,因何不传任运因果之乘?」佛答道:「现在还广为传播小乘之法可也,到将来会有人传播大乘金刚乘近途之法」。又预示道:「待我辞世一百一十二年后,一位蜚声法界的人中豪杰杂氏法王会在瞻部洲东面出现,与金刚持等贤者在喜玛拉雅山会晤传法。」在佛教很多经典著作中记载道:我佛在传播佛法时,先向神界、夜叉界、龙界传播,而后逐渐向人间传播。根据当时的化机,先传小乘,后传大乘,最后传大乘密宗,根据需要,逐渐入深。因此佛祖在世时最后在波罗奈斯传授了时轮大法外,在人间几乎没有广为传播密宗大法。那么什么时候,谁第一个传播密宗大法?据密宗佛经记载:我佛释迦牟尼还未成佛,在印度金刚座修行悟道时,原始怙主普贤菩萨根据当时化机所需,按释迦佛将要传播的佛法范围之内,向五方五佛,以及向神、夜叉、龙三界以密意记号语的形式传授了秘宗大法,并到波罗柰斯和五百位罗汉透过法力去邬丈那向智能之王恩札布德传授了密集灌顶,并授予传承之要领。释迦成佛并向人间传授传前三乘时,普贤菩萨到白丹哲、蚌佛塔前向有缘前来听法的法王达晓桑布传授了时轮根本续灌顶。这段记载显示佛祖在世时就已经有了密宗,证实的第一个传人就是普贤菩萨。表明了向神、夜叉、龙以及个别有缘的人传授了密宗大法,只是在人间没有广为传播罢了。
当普贤菩萨第一次向五方五佛及三界传授了密宗大法以后,相续出现了金刚萨埵、金刚持、文殊、观音等菩萨,成了密宗的传人,每位菩萨都有详细的记载,但因文字所限赘不细述。释迦涅盘二十八年后,文殊传正见,观音传修持,金刚持传行律。根据每位菩萨的佛缘,文殊菩萨向神界、观音菩萨向龙界、金刚持菩萨向夜叉界,分别传授了密宗的正见、修持、行律大法。在人间及飞人间如何传播,据记载释迦佛涅盘二十八年后,东方孟加拉地区出现了预言中的杂氏法王,成年后到阿苏拉密洞中修行,梦见七种吉兆。兴奋之余从梦中醒来起身上楼房顶上来回散步回味梦中吉兆,无意中发现一尊尺许金刚持菩萨塑像就在眼前,赶忙磕拜了三次,绕了三次匝,恭敬地捧到顶上赞美并起誓继续修行,不得成就绝不罢休。这样又继续修行了七个月,最后得到成就,按孟中吉兆一一应验。并得到有关密宗的很多经典,虔心修研,一通百通,右邀当时的著名学者苟苟蓝札贤者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同时虔心修行祈祷金刚萨埵菩萨,菩萨显现并开示由金刚持具体传法。如是数载虔心修行,授金刚萨埵、金刚持两位菩萨开示、指点得到成就,已成大德,成就人间第一位传人,止此已应验释迦佛祖预言:杂氏法王向很多人传授密宗大法。
同时释迦佛涅盘时,有五位著名的大士分别在个个地方闭关修行,二十八年后他们方得知佛祖涅盘的消息,不约而同到喜马拉雅山圣山相聚,悲痛万分,共同发出二十三句词,此举感召了十方诸佛,并授意金刚持菩萨亲临传法,金刚持以持明记标形式向前来听法的五位大士等贤者传授了密宗大法,由罗刹罗哲太丹记录并暂时封存,待将来传播。不久这些密宗大法分别在个个地方出现,由佛祖预言中的传人传播,玛哈瑜伽续部旦扎十八大部在杂氏法王的房顶出现,由他作为传人向人间传播。阿努瑜伽续部在斯里兰卡大森林中出现,由五位大士作为传人向人间传播。支雅续部在波罗柰斯出现,瑜伽续部在火山出现,都由传人向人间传播。大圆满最极瑜伽由普贤菩萨向金刚萨埵传授,金刚萨埵向神界传授,由金刚持向嘎热多杰传播,嘎热多杰是人间第一传人。同时还有加环喜念、喜锐桑哈、布玛木扎、尖拿苏扎等著名的贤者都是一代传人。这些传人都有详细的记载恕不一一赘述。他们著书立说,虔心修持,发展和丰富的密宗大圆满教义,广收弟子传播弘扬了密宗大法,一传十,十传百,在人间广为传播。其中连花生大师就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著名大师和宗师,他生于邬仗地方,从小便离开舒适的宫殿,四处求学拜名师,虔心修行,一生得大成就。他的上师是嘎热多杰、加怀喜念等高师,透过他虔心修行,又有金刚萨埵等菩萨的指点、开示,成就一代传人。
藏族历史上赤松德赞时,根据寂护大师的指点迎请了莲花生大师到藏区传播密宗大法。在藏区首先培养了以具若杂那为首,嘎、觉、香为主的很多著名的译师,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其中最多的是莲花生大师从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等地方迎来很多鲜为人知的大圆满密宗经典,还迎请很多当时印度等地著名的大师得藏区传法、指点,对所翻译的经典反复校正,后来郎达玛灭佛后,后宏期时,大译师仁青桑布迎请印度阿底峡大师到藏区传法时,到桑耶寺看见很多梵文原版藏书时发出感叹道:藏区所藏佛教经典世间少有。可见藏区所藏之佛教经典之多、之全、之稀有。这点为世人所认。因此可以看出当时在藏区佛教兴旺之盛况。同样随着佛教的兴旺,出现了难以计数的高僧大德,他们苦行修持,著书立说,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巨著。这些住坐视他们继前人之精华后人反复修持之结晶,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座无与伦比的博大藏密宝库。历代宗师正是在前人所创的成就上,努力苦修、研讨,方得到传人之成就,使藏密代代相传,从未中断。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0
密宗概述(佛日)
密宗,确切而言应曰密乘,又名“金刚乘”,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兴起于印度的一系大乘佛教。它依诸佛圣众及上师的加持,修直下与佛果境界相应的瑜伽观行而期即身成佛,相对于由多劫修菩萨因行以渐趋佛果的波罗蜜乘(大乘通道)或“因乘”而言,又称“果乘”。
密乘在印度源出、传承不一,主要者有南北二系,南系据传由龙树(或龙猛)菩萨开南天竺铁塔,面觐密乘总管金刚萨垛,受毗卢遮那佛所传密法;北系渊源于北印乌仗那国因陀罗菩提王,后来与南系及其它系合流,盛传于东印。八世纪初,南系密法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开元三大士”携入大唐,隆盛三朝,传承约百年,遭唐武宗“会昌灭法”之难,一蹶不振,仅存余绪于五台、巴蜀,至宋元间绝响,只留下以“瑜伽焰口施食法”度亡济鬼的“瑜伽僧”,及准提、大悲等神咒,传诵于丛林民间。另有从西南丝绸之路传入的南系密法,称“阿奢黎教”,至今尚散传于白族等少数民族中。而由空海、最澄等入唐学得的唐密,在日本生根开花,传续不绝,分为东密、台密两大系。
印度北系密乘,八世纪中叶由莲华生大师等传入<敏感詞>,至十一世纪<敏感詞>佛教后弘期,又由东印输入密乘,成为藏传佛教诸派教法的主脑。藏传密乘虽曾于元明清三代传于内地,但仅在宫廷中传习,未能广播于<敏感詞>。元代所译出的藏传密典《大乘要道密集》等,一直秘藏深宫,到辛亥革命后才得以面世。
在本世纪初兴起的佛教复兴运动中,密乘盛传,成为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唐密回归,藏密再来,为汉传佛教花园里增添了奇葩异卉。一时间,国人习密成风,趋之若鹜,蔚成热潮,至今方兴未艾。面临世纪之交,回顾本世纪密乘盛传的历程,作一番总结反思,对于密乘的弘传和中国佛学的重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昙花一现的唐密回归
东瀛学密,始于桂伯华居士,他于1910年东渡,入日本高野山学真言教义,然未亟归国,即病逝于日本。继而有广东潮州王弘愿(1876—1937)于1918年译出日僧权田雷斧的《密宗纲要》一书,由太虚大师介绍发行。1921年,日僧觉随阿奢黎来北京传法,劝太虚东渡学密,太虚大师本无意于此道,自言“无即身成佛之野心”,但从其面向世界、适应时代、融摄梵巴汉藏全体佛法以重建中国佛学的立场出发,虽本人不赴日学密,却支持学人东渡西行,学习东西密教。在大师支持下,大师弟子大勇(1893—1929)与月霞法师弟子持松(1894—1972)于1922年联袂东渡,入高野山随金山穆昭阿奢黎学东密一年余,得阿奢黎位归国。大勇应请在上海、杭州、武汉灌顶传法,武昌佛学院院董员工学僧受灌学密者达237人,致使太虚大师新僧运动的大本营武昌佛学院遭受意外挫折。持松于1924年住持武汉洪山宝通寺,应请修仁王护国大法会七日,兼授结缘灌顶,每日入坛受法者不下百数人。翌年,他再次东渡,入京都比睿山延历寺、高野山学台密、东密和梵文,1927年回国后,往来沪杭、南京、武汉等地讲经传戒、灌顶传法。1953年,在他住持的上海静安寺内设真言宗坛场,作为复兴唐密的基地。他兼通显密,造诣甚深,有《密教通关》、《大日经住心品撰注》、《金刚大教王经疏》、《苏悉地经疏》、《金刚界行法记》、《密教图印集》、《施诸饿鬼食法注》等多种著述阐扬密旨。另有显荫(1902—1925)法师于1923年赴日本高野山学密,1925年回国,未几,因劬劳过度染疴夭亡,发表有《十八道作法秘记》、《显密对辨章》等。日汉混血的曼殊揭谛法师,于1925年入高野山学密。1934年,谈玄法师东渡,得台密、东密两大传法阿奢黎位归国,所携二千余种密典和许多密乘法器,曾在上海佛学会展览。
居士界弘扬东密最有影响者,为王弘愿、顾净缘二人。王弘愿于1926年东渡,学法于权田雷斧,得阿奢黎位。回国后设会讲习,函授密法。从1928年起,在潮汕、广州、香港等地灌顶传法,受学者数以千计。1933年住持广州解行精舍,专弘密教。其译述除《密宗纲要》外,还有《大日经会疏本》、《十八道私勘重制两部曼荼罗通解》等。顾净缘(1889—1973)先在长沙创办“二学苑”、“两湖佛化讲习所”弘法,甚受唐生智尊仰。1928年东渡日本学东密台密,得阿奢黎位,在上海建畏因同学会,创办《威音》佛刊,常以“谢畏因”的笔名在该刊发表文章,阐扬密乘。著述不少,惜多毁于“文革”。传法弟子为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另外,曾赴日学密的居士,还有陈济博、江味农、程宅安等,后者撰有《密宗要义》一书。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1
<敏感詞>在“日据时期”(1895—1945),日本真言宗以“随军布教”的方式传入,建有四座寺院,华人信徒千余人。日本撤离后,东密即迅速消退。直到1974年,有悟光法师自日本高野山学成归台,灌顶传法,全台才有了东密中心四处。
唐密回归,虽盛极一时,然不久即告消歇,可谓昙花一现。仅存余绪,影响微弱。其原因,主要是被藏密热所取代。自东渡学法的大勇法师转向入藏之后,国人便群趋藏密。藏密在内容上能包容唐密而较唐密更为圆备,特具唐密所缺的无上瑜伽部法;东来传法的藏密大师,又多学养深厚,具神通及修法灵验,故更具吸引力,不仅风靡华夏,而且在六十年代后远传欧美,应现了古德末法时代佛法自东徂西的预言。
二、方兴未艾的藏密热
藏密热潮,由来内地的康藏蒙诸大师所掀起。1924年,九世班禅大师因<敏感詞>避难来内地,在北京略有传法。继而有北京雍和宫常住喇嘛、以修法灵验著称的白普仁(1870—1927,属格鲁派),于1925年应段祺瑞之请,修金光明法会以消弭国难,不久应请至杭州修法,兼灌顶传法,受学者数百人。同时有卒业于拉萨哲蚌寺、曾闭关修密三年的多杰觉拔(1874—?)格西,亦应请为国修法,于1925年入京,与白普仁一起指导大勇法师学习藏密。又南下杭州、汉口传法,吴佩孚、赵炎午、汤芗铭等政要及北大教授张怡荪、罗庸中等皈依座下。1931年入川,在成都修法传法,省主席刘文辉亲率数百人入坛受灌,从学者达九百余人。多杰觉拔传法中译出密轨 108种,由程宅安等刊行,名《密乘法海》,为近代汉译藏传密典之藁矢。另外,有内蒙宝珍金刚上师(格鲁派)于1930年应请在北京极乐庵传大威德生圆二次第、那洛空行母等法,有传法记录本印出。1932、1934两年,九世班禅大师应请在北京、南京修时轮金刚法会兼传法灌顶,盛况空前,皈依者达十余万人,并在上海成立“菩提学会”弘扬藏密,恭请班禅、安钦、诺那为正副会长。北京也于1934年成立“密藏院”,1938年,后藏札什伦布寺萨钦(持明)呼图克图在该院为各族弟子 548人授密答喇、金刚二部大法,译出二部法的主尊图像。曾来内地传法的上师还有宁玛派兼祧迦举派的诺那(1856—1936)呼图克图,于1926年入川弘法三年,从学者数千。1929至1936年间,在南京、上海、苏州、杭州、莫干山、广东、湖南、湖北、南昌、庐山等地多次传法,皈依受学者甚众,其中颇多政界、商界、知识界上层人士。其所传法为宁玛派的莲师、度母等本尊法,集有《应化记》、《语录》、《诺门普传真言录》等印行。诺那传法弟子,多属在家居士,其中如王家齐在昆明建有“莲花精舍”,近年来又恢复了活动;吴润江(?—1979)在香港、台北、台中建“诺那精舍”传法,1960年赴美国、 加拿大,开藏密传播于北美之端绪,今纽约有诺那徒裔所建“诺那寺”;屈映光(?—1972)1949年赴<敏感詞>,在新店五峰山建“南方宝生佛刹”传法,有林祥煌、欧阳重光继承其事业。
诺那晚年函邀西康迦举派兼承宁玛派的贡噶(1893—1957)呼图克图来内地代为传法。贡师于1935、1945两度东来,在成都、重庆、庐山、汉口、沙市、昆明、长沙、南京、沪杭等地灌顶传法,先后历时五年,较系统地传授了迦举派主要之大手印、亥母、上乐金刚、那洛六法及宁玛派大圆心髓法等,其传法仪轨译出者达百余种,重要者有《大手印讲义》、《恒河大手印直讲》、《大密妙义深道六法引导广论》等。诺那、贡噶二师传法中,往往融会密法与汉传禅、净二宗,称赞禅宗为“大密宗”。
此外,还有迦举派八邦亲尊仁波且(1938)、督噶(1941)、圣露(1941)等上师及萨迦派根桑泽程上师(1936—1937)来内地传法。根桑泽程上师系统讲授了大圆胜慧、大圆满法,译有《大圆满无上道广大心要本觉次第》、《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解》、《大圆满禅定休息妙车解》等。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1
汉僧入藏学法者,以大勇法师为首,他受白普仁、多杰觉拔影响,于1924年在北京成立“藏文学院”,武昌佛学院大刚、超一、法尊、观空、严定、会中、法舫等入院学习藏文,一年多后,该院改组为“留藏学法团”,一行二十余人,于1925年秋从北京出发,经川入康,被藏军所阻,止于甘孜扎迦寺学习。因水土不服,同行徒众多所丧亡,大勇本人亦于1929年英年早逝,留下《菩提道次第略论》的译著。团员中,超一、观空、严定、恒演、广润、朗禅、大刚、密?、密严、密悟、密慧等留康学习,超一法师先回内地,在京沪无锡等地传法,译有《大白伞盖经》等小品。大刚、法尊、密悟三人继续西进,留学拉萨哲蚌寺,得格西学位。密悟在拉萨佛学声望之高,仅次于<敏感詞>喇嘛。法尊(1920—1980)法师留学康藏九年,返回内地主持汉藏教理院,以“翻经比丘”自任,译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显密重要论典三十余部,为汉藏佛学的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大勇同时赴藏学格鲁派教法的另一位高僧,是能海(1886—1966)法师,他于1925年与同戒果瑶、永光、果蓉、传品结伴西行抵康定。1928年,能海、永光、永轮、永严四僧入藏,行抵拉萨,住哲蚌寺依止被誉为藏地佛学界日月二轮之一的康萨仁波且,学显密教法五年,得法而归。能海法师先后在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寺、重庆慈圣庵、上海觉苑、五台山清凉桥等处建立金刚道场,又至北京、上海、汉口、苏州等地讲经传戒传法,皈依者甚众。此师学风谨严,戒珠清净,译有《律海十门》、《定道资粮》、《现证庄严论》、《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文殊五字真言念诵法》、《百字明仪轨》、《时轮金刚略轨》、《大威德观诵仪轨》等显密要典近百种。其所建道场,至今宗风不坠,门弟子中,清定(1903—) 上师现住锡成都昭觉寺,以九十余高龄,讲经传法不辍,每年求受灌顶者数以千记;隆莲(1908—)法师现住持的成都铁像寺,设有四川尼众佛学院,为一培养女众的格鲁派道场,道风纯正,所学以显教为主;还有智敏法师,现住持浙江三门多宝寺,讲经育僧不遗余力。此外,入藏学格鲁派显密教法的汉僧,还有太空、碧松、胜进、君庇极美(欧阳无畏)等。
赴康藏学迦举、宁玛密法的内地僧俗,有陈健民、张澄基、妙空、申书文 (贡噶老人)、根造、密显等。陈健民(1903—1987)原修净土,依止过诺那活佛,后随贡噶上师入康学法,1952年出国隐居印度北境修行二十余年,1972年赴美国弘法,所撰《曲肱斋全集》论述显密教法,多依修证体验,堪称汉人中发挥藏密最为深彻者,并撰有一百多种英文小册子向西方人介绍佛学。张澄基(1920—1988)于1937年随贡噶上师入山,修学八年,1948年由印度赴美国,在纽约、宾州等地大学任佛学教授,以中英文译出《弥勒日巴尊者传》、《弥勒日巴歌集》等,所撰《佛学今诠》,以现代语言、现代思想诠释佛法,甚为深彻,其中简要论述了藏密的理论与方法。妙空(1921—1991)密号法海,原为青海塔尔寺藏僧,由心道法师携入内地习禅学教,1948年随贡噶上师入山修行,1985年在所隐居的浙江临安南天目山建千佛寺,灌顶传法,讲解显密教典,培育人才。申书文(女),曾随贡噶上师学修,于1960年在台南成立“贡噶精舍”传法,徒众颇多。另有郭元兴(1920—1989)亦曾从学于贡噶等上师,通藏文,译出宁玛派中兴者隆钦饶绛巴的重要论典《实相宝藏论》,所撰《大圆满》等,颇为精辟。根造、密显原为普陀山青年僧,1948年结伴入康,受迦举诸法及宁玛派竹箐寺传大圆满法。根造上师于1954年再度入康,从昂藏寺甲色上师受大圆心髓灌顶。二师于1953年在上海辟“常乐精舍”,刊行《常乐文库》介绍藏密,出到第三册。1985年,二师应请出国,在香港、纽约传法,建有“大圆满心髓研究中心”,并继续出版《常乐文库》四册。香港刘锐之,于1953年成立“金刚乘学会”,曾得屈映光上师遥灌,1959年赴印度求法于宁玛派敦珠上师,1975—1983年在台北、台中、高雄、台南等处成立金刚乘学会,创办《金刚乘季刊》,出版《金刚乘文库》,已出《大幻化网导引法》(敦珠传)、《大圆满无上道广大心要》等。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2
六十年代,一批<敏感詞>活佛喇嘛如塔尚(宁玛派)、创巴(1939—1987,迦举派)、辛雷(萨迦派)等流亡西方,在欧美各国掀起藏密热。这批活佛喇嘛,掌握了西方语文和西方文化,善于紧扣西方<敏感詞>问题和西方人的宗教需要灵活弘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西方信徒,创建起“宁玛佛学院”(美国加州)、“虎尾坐禅中心”(美国费尔牟特州)、“迦举派桑耶林<敏感詞>佛教坐禅中心”(苏格兰)、“那洛巴佛学院”(迦举派,美国)、“萨迦派佛法中心”(英国)、“文殊师利学院”(格鲁派,英国)、“乌金滚桑却林寺”(宁玛派,比利时布鲁塞尔)等百数十处藏传佛寺、传法中心、坐禅中心、佛学院、出版社等,出版有《禅定修持》、《手印》等多种英文著作讲述藏密,译出藏文佛典近千种。藏传佛教已成为西方佛教中最富吸引力的后起之秀,在英国,藏传佛徒已占全国佛教徒总人数的一半。
西方藏密热风,于八十年代才吹到<敏感詞>,创古、卡卢、夏玛巴、桑桑、太锡杜、敦珠、德松、塔立等流亡海外的各派活佛喇嘛,从1980年起陆续赴台传法,其中长期驻台者即多达二十余人,他们很快在<敏感詞>全岛掀起藏密热潮,建立了藏传佛寺、精舍、佛学院、学会、中心、讲堂等六十余处(1988年),信徒人数在稳定增长,据估计已达三十万人。
在大陆,自八十年代起,以气功、人体科学热为媒介,掀起了又一次藏密热。藏密瑜伽,被看作气功,盛传于气功界,今气功界流行的光功、菩提功、光明功、洗心功等,皆源出藏密。1988年春成立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藏密气功会,和天津、西安、长沙等地的藏密气功会,曾邀请川西竹巴、云南王治等上师与会传功。汉译藏传密典纷纷印行问世,使密法成为显学。近几年来,汉地僧俗西行求密者络绎不绝,仅川西色达五明佛学院,所住汉地学法僧俗已达二百余人。还有赴川西噶托寺(宁玛派)、八邦寺(迦举派)、藏瓦寺(觉囊派)、甘南拉卜楞寺(格鲁派)及<敏感詞>、青海求法觅师者。五明佛学院晋美彭措(宁玛派)等上师,也多次来成都一带传法、建寺。
三、东西密教催生的新密教
在东西密教热的刺激下,汉地还出现了汉人自创的密宗新派“印心宗”等。“印心宗”创始者大愚法师,系太虚大师弟子,原虔修净土,1924年在庐山海会寺闭关苦修般舟三昧,因感世局混乱,发愿修证神通以弘法济世,据称于定中感普贤菩萨现身,指示依大藏经中《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修“心中心法”,获得明验。陈元白等居士信奉鼓吹之,至1929年,轰动全国,皈依求法者达五、六万人,入室弟子近二百人。因好言宿命,太虚大师严词训诫,谓“事无可稽,徒益人疑谤”,“大抵迷信,徒长鬼神教之焰,反蔽佛光。”印光大师亦予呵责。不久,大愚预言政事失灵,其势遂敛,易装隐居成都,1948年赴巴西(据贾题韬居士说)。其弟子王骧陆(?—1958)在天津、上海等地建“印心精舍”传法,有《乙亥讲演录》、《金刚寿》、《圆觉经抉微》等著述。王骧陆传法弟子元音老人、徐恒志等,今尚健在。元音老人撰有《信心铭解》、《论明心见性》等,近几年在浙东一带主七传法,学者颇有受益。徐恒志居士撰有《般若花》等,融通教、禅、密、净,行归净土,解行相应。大愚法师虽遭太虚大师等呵责,但其所传“心中心法”,出自藏经,确属纯正,且只以持咒修无相密为明心见性之方便,悟后修法,全同禅宗,与宗门以持准提咒为入门方便者同一路数。
“真佛宗”则有所不同。创始者卢胜彦(1945—),<敏感詞>人,自称得莲花生授法,成“红冠圣冕金刚上师”,著书数十种,揉合唐密、藏密、黑教、道教咒术密法,修地藏本尊,奉“三山九侯先生”(据云系道教神仙),非纯正佛教。卢胜彦于1983年旅美,在西雅图建有道场,在<敏感詞>有传法中心四十余处(1988),徒众不少。因法源不正,炫耀神异,被佛教界斥为附法外道、相似性密宗,屡召非议。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2
四、诤论、障难及流弊
汉传诸宗的衰迈所导致的外求心理,世界文化大交融的趋势及回归宗教的思潮,给了密乘尤藏密以弘传的大好时机,使它得以风靡汉地,广传欧美,呈现密乘史上的空前盛况。但密乘法本身,及其在日本、<敏感詞>流传中所形成的一些制度、事相、习俗,显然有不适应时代思潮和汉地文化传统、佛教传统之处,易孳生种种弊端,引来种种非议、诤论,从而限制了它的弘传规模。
(一)“迷信鬼神”之讥。依智慧自净其心以超出生死,不事天帝鬼神,是佛教的突出特质,佛教因此被称为“无神论宗教”、“人文主义宗教”,为科学时代的人们所认可、信敬。而密乘则颇具多神崇祀的外相,注重祭供仪礼,仰仗他力加持,奉事诸多本尊神祗尤其是形像狰狞凶猛、以骷髅毒蛇等为严饰的忿怒诸尊及金刚空行护法等鬼神,作法祈祷以求世俗愿望的满足,与巫祝相类,陈健民甚至特撰《密宗必事鬼神论》以伸张此义,这与近代科学精神难以吻合,极易召致迷信之讥。当年段祺瑞以执政身份,欲请多杰觉拔修法禳灾时,也怕召惹是非,而托人秘密转致。戴季陶礼请九世班禅大师修时轮金刚法会祈祷和平,也颇起物议,《时事新报》社论批评尤为尖锐。即佛教界内部,对密乘也颇多排拒。如当代<敏感詞>佛学泰斗印顺法师便斥密教乃“即鬼神崇拜而达于究竟”,“实行则迷信淫秽,鄙劣不堪,可谓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族”。尽管密乘奉事诸尊,有其深密寓意,其重心所在,仍是以人法二无我智观心见性以超生脱死,但易被外形所掩,难以使局外人深识其旨趣。
(二)法源问题。以历史人物释迦牟尼之人格楷模及修证体悟为本,是佛教建立信仰的基点,汉传佛教稳立于此基点,以“本佛尊经”为一大传统。而密乘之法,多说出自法身毗卢遮那佛在天界所说,或如藏密称出于本初佛阿达尔玛 (普贤王如来) 或大金刚持,总之非历史人物之释迦所传,于史无征,自较难取信于人。一些大法更称是发掘“伏藏”而得,即藏传佛教界也多有疑惑。晚近学术界、佛教界用历史、思想史方法研究考证,一般公认密乘是佛教在外界压力下与印度教结合的变种,太虚大师称为“融摄魔梵之真言密教”,印顺法师等将佛教在印度绝迹的责任委诸密教,谓密教“律以佛教本义,几乎无不为反佛教者!”措辞虽有失偏激,但质诸密教的历史和形式,亦非全无所据。当然,从宗教学及瑜伽修证的角度看,密教体系严密,修行有验,其原理方法,不出大小乘禅观的框架,当出自成就者的自内证,也无充足理由反证其非出本初佛所传。太虚大师虽认为真言密教不宜作为重建中国佛学的基础,但对否认密教价值持反对态度,曾言:“香拔拉国与南天铁塔所流出之密法,决不能以无史实可稽而斥之!”弘一、印光等大师,对密法亦予肯定。弘一在演讲《佛教宗派大概》时曾称赞密宗在大乘各宗中“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贬谤,至堪痛叹!”然密法涉理甚深,非深入全体佛法堂奥,难以明白其价值。何况密乘事理多密而不宣,难以令人深识其本面,易遭误解轻谤。
(三)居士传法及上师带妻之召致非议。汉传佛教一直坚持出家众为住持佛法之核心,强调严持以不淫为首的别解脱戒为保障僧宝不坠之本,居士传戒、僧人带妻,损僧坏戒,为教界所不容。而东西密教,皆有上师带妻之惯例。东密入华之初,太虚大师便曾致函王弘愿,劝告勿请年七十犹娶妾的的权田雷斧登坛灌顶,王弘愿不听,不仅请权田灌顶传法,而且自己与徒裔以居士身份灌顶传法,接受僧尼礼拜,一时议论纷纷,太虚、曼殊揭谛、法舫、澹云、姚陶馥、周圆性等缁素纷纷撰文斥责王弘愿犯戒,王弘愿及其同党亦掀起诤讼,然其势力终因此而衰歇。有学藏密之某僧受用女人,法尊法师曾指出此乃违反律制、密轨之行。实际上,依法不依人,乃佛法根本原则,僧尼可向居士学法,大小乘皆许,居士甚至可授居士以菩萨戒,唯不能受僧尼礼拜而已。密乘尤无上部,从印度初始,便已打破僧俗界限,只以是否修学成就、得上师许可为传法条件,迦举派初、二祖玛尔巴、米拉日巴,萨迦初祖宝王等,皆为居士,而门下成就者如云,藏人亦未见非议,与其许僧人违戒带妻传法,不如许具格居士传法于居士。然为维护僧宝尊严,免召物议,汉地学密有成的居士如黄念祖等,多自谦抑不作传法上师,更不肯受僧尼礼拜。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3
(四)显密胜劣之诤。密乘自日本空海大师始,通过判教严别显密,高唱密胜显劣,依密法修持可一生顿超三大阿僧祗劫,令人即身成佛。某些藏密传法者还曾以“七日成佛法”为广告诱引世人,甚至全盘否定汉传佛学,这自然要引起汉传佛教界的不满,启显密诤讼之机。太虚大师曾批评空海之十住心判教说“依于台贤而失其当”,“演成有宗派而无整个佛法的流弊”,撰《论即身成佛》、《汉藏教理融会谈》等文,依天台宗六即佛义,释即身成佛乃显密共谈,从显密角度,分全体佛法为显中显(大小乘经论)、显中密(台贤禅净)、密中显(密咒经轨)、密中密(禅宗)四重,认为四重法的优劣,须依所对机宜而定。持松法师撰《贤密权衡》等,论述显密仅是如来摄生之化仪,各有浅深顿渐,不应用化仪的不同来判定教义的深浅。二师之论,质诸《大日经》等密典,亦坚实有据。而王弘愿等不许,撰文诤论。
(五)“双运道”之召谤。藏密无上瑜伽部法,行男女合修之“双运道”(双身法),“大威德”等法本中强调,在引发心寂(见道前方便)及成佛二时,任何人必须用“业印”,“业印”为二十岁以下少女,其修法有类印度教、道教房中术,因而在印度便有“左道密教”之名。在汉地,传行此道更难为国法民俗和<敏感詞>伦理观念所容。一些出家人藉双运而破戒,居士藉双运而伤风败俗,难免召致<敏感詞>及佛教界之反感。
(六)标榜神通、重气功修身之流弊。密乘学人较重神通灵异 (尽管这是密戒所不许), 重修身修气功,与大小乘戒律严禁显通、修持重在心行的精神相悖,修习者往往因希翼神通、执着气脉明点而入魔出事,增益身见等烦恼。汉传佛教界对此多表反对,大愚法师、卢胜彦之遭呵斥,便是显例。
(七)与汉地文化主流精神的矛盾。中土文化,以儒、道二家为主流,崇重人事,耻言怪力乱神,形成以在现世的家庭、<敏感詞>生活中尽分尽职并实现道德圆成为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理性实用主义人生态度。禅宗,正因为顺应这一文化传统而予以点化,以平常心为道,将佛法融入生活,才能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密乘崇事诸尊鬼神,高谈神异,将大乘六度万行置于禅修中观想,有轻忽现实人生建设之弊,与汉地文化主流精神及人间佛教旨趣隔阂较大,不及禅宗之适合于汉地多数人士的胃口。这大概也是唐密未能恒久传续的深层原因。
(八)修证和传承的难度。密法虽号称安乐易行之道,但具体修持与传承,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似易实难。密法本属专门的瑜伽行者所修所传,在日本、<敏感詞>特殊的优厚条件下,形成繁多仪轨、严密次第,修学者须具根器福德,有钱有闲,发心真正,具深正见,精严戒行,有好身体,遇成就上师,事师如佛,摒绝人事,庄严坛场,结期闭关,在明师指导下如法如仪精进修习,方有克证的希望,这也是古昔修密者快速成就的主要原因。如此条件,非繁忙紧张的现代商业<敏感詞>中的大多数人所能具备。而且,密法之修习、成就与传续,皆赖成就上师,而成就上师越来越难值遇。今天许多密乘爱好者,便苦于明师难得,密乘各派,面临传续乏人的危机。在普摄群机、简单易行、不赖师传方面,密乘显不若汉地的净土法门。因此,汉地的学密者,虽然受灌得法,但也多是在试修了一番后,仍然行归净土。
受以上几点的限制,密乘尽管有无上法宝,在现代<敏感詞>尤汉地的传播范围恐怕终归有限,在汉地,其力量至今仍不堪与禅净二宗尤其净土宗相侔。而且,汉地学密者中,因密法内容制度及传法中的导向问题,易生种种弊端,其主要者有二:一是发心不正,或为贪便宜走捷径得即身成就,或希翼神通悉地以惊世骇俗,或图谋借双修多抱美女,或希望当上师得名闻利养,或求发财,或出于好奇,黄念祖居士曾斥此类发心为毒药、癌症,不许学密。然如此发心者,大概并非少数。二是不备加行,懒得学显教经论,义理不通,正见不具,禁戒不持,不重视在<敏感詞>生活中学做好人,不注意伏断烦恼,唯死依一诀一咒或修气功,甚至犯戒修双运道,其心行作为不像个传统的佛教徒,从而引起<敏感詞>和佛教界对密宗的反感。再加上远离上师,不通密理,虽然修行也煞费功夫,灵验不无,然烦恼习气炽然,乃至着魔疯瘫、临死时手忙脚乱者,也以修密者为多。虽然责任主要应归诸于未能如法修学,但毕竟不利于密法的弘传。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3
五、中国密宗的建设
尽管密乘弘传有以上所举障碍和流弊,但密乘法尤其是藏密,确有其不容忽视的宝贵价值。密乘心色不二、心气不二、以符号表法的深奥理论,严整的加行正行次第,将三乘旨归、三学六度、法报化三身、生本死中四有摄归一座瑜伽观行的殊胜方法,及特有的超生脱死、度亡利生等密要,是印度、<敏感詞>无数成就者智慧的结晶,乃大乘佛学高度成熟化的标志、佛法库藏中的无价宝珠,多属汉传佛学所或缺,应该学习汲取,以完善和丰富汉传佛学。密乘专被一类之机,有其特具的长处,已广传东西方,在汉地有了近八十年的弘传史,虽未必能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却也是汉传佛教园地里必不可少、也不可能被排除的一树奇葩。
近八十年汉地密乘热中,翻译出了约二百余种最重要的密典法本,培养出了一批人才,积累了实践经验,开辟了弘传的基地,但总的看来,汉地密乘尤其是藏密的弘传,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近千种藏文密典尤其是经续与论尚未翻译,在2600种密法中,传来者尚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数尚未学得;密乘道的理论尚有待于深入发挥阐扬,密乘道的次第有待于作系统深入的介绍。当前,语言隔碍成为学密之大障,翻译人才奇缺,多数入藏学密者,不过受个灌顶而已,上师连汉文法本也无法付予,更不用说系统讲解密乘教理了。在沟通汉藏佛学、弘传密乘方面,佛教界、学术界还有大量工作需做,应组织力量翻译密典,研究密理,提供系统介绍密乘源流及内容的著述。对东密、台密,也应有人学习、研究。
若要使密乘在汉地光大发扬,传续不绝,起到利益众生、庄严国土的作用,还须实现密乘的中国化或汉化,建设太虚大师等所说的“中国密宗”,这本是近代学人梯山航海、东渡西行求法学密所怀的初衷。从日本或<敏感詞>原封不动地移植某一宗派,是难以长久存活的,这是中国近二千年佛教弘传史所留下的经验。如何建设“中国(化的)密宗”?太虚大师曾提出过基本的原则:“深入东密藏密而冶为中密”,“革去东密之荒谬部分,摄其精要,融合台密藏密及被轻实重之所谓杂密,继印度超岩寺重建系统之组织,以大小戒律绳其行,以性相教理轨其解,则密宗可以重兴。”(《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这一原则,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所谓印度超岩寺之系统,即阿底峡大师《菩提道灯论》所概括、由宗喀巴大师所发扬的建密于显基戒础之上的体系。密乘本为大乘之一法门,必须以大乘教理和六度四摄的菩萨行为本。但仅依此而建立中国密宗,仍有未足,尚须将密乘法与已适应本土文化传统的汉传佛学教、禅、净、律相融合,这大概有两大方面:
一个方面,是汉传教、禅、净诸宗,都有必要在自家的基地上学习汲取密乘,以丰富自家的法门,完善自家的理论。诸宗都应学习藏密发菩提心、忏除业障等加行法,取法密乘严谨的道次第以建立自家的道次第,以弥补诸宗尤其是禅净二宗加行不固、次第不严整的缺陷。台、贤、慈诸教宗可取密法为观修下手的门径,禅宗可吸收光明大手印、大圆心髓法以广开明心见性之道,净土宗可参酌密乘本尊法、金刚诵等念佛,并兼修密乘弥陀法、颇哇法、中阴成就法、中阴救度法等以作生西之助行。如此显密融合,汉藏佛法融合,则诸宗皆含密,这是印度中期成熟的大乘道之精神,也是全球文化大交融时代佛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二个方面,是建立专弘密乘的密宗,此密宗之建立,虽可以东密、台密、藏密之某一家传承为主,但也须融通汉传教理,符合汉地律仪,适应汉地文化。实际上,以台贤二家的圆教见修密,较藏传以应成派中观见修密,不仅理、事更易贴合,而且还可将密法观行发挥得更为圆满。大手印、大圆满、道果法,应参以禅宗的解粘去缚法和活泼机用,不仅能增加顿见本心、直指光明的方便,而且有助于修学者认清光影幻境,彻法源底;更应取禅宗在生活日用中修证之长处,开设适宜于现代人修习的大密法。密乘本尊瑜伽,应主要传修代表人性光明面的寂静诸尊如药师佛、观音、文殊、度母等法,以收培植智慧慈悲、改造国民性格的效益,开出治病、益智、却老、消灾等法门。双运道的传修,应极为谨慎,非器勿与,“业印”应限于在家众具资格者。在律仪方面,出家众传法者应清净出家律仪,不传修双身法;居士具资格者可传法于居士。无论出家在家,凡任传法金刚上师者,须具足应具的条件,不许不够格者及藉法牟利者乱传密法。修学应强调由显入密,发心真正,具正戒正见,如法如仪,遵循次第,防止发心不正、不修加行邋等习密的流弊。如此建立的密宗,大概可盛传不衰,流布世界。而此中国密宗的建设,全赖于深通显密、修学成就、堪当重任的人才。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4
密宗法义精要序
观现在许多有心学密宗的人,常苦于法海浩瀚。虽然也曾听闻修学,但不知抉择实践的重点与次第之法要,无从正确入手。因此,没有办法生起真实的相应功德。
修学密宗,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因为人生无常,苦、空、无我,尤其是六道轮回,更为痛苦!如果想要了脱生死痛苦,得到究竟安乐,非先皈依上师、三宝不可。不皈依上师、三宝,则不能得闻显密佛法,有了听闻佛法的机会,而不自思维修学,则永久不能得到成就。所以想要速得成就佛道,一定要先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如果只有皈依上师、三宝,不发大菩提心与光修福慧二种资粮,也不能得到成就。因为成佛必须要有福慧具足,所以佛陀称为“福慧两足尊”。
秘密法云:“未六二资粮(福慧)而求成佛,是欲煮沙出油,倘资粮如芥子芝麻,则积几许当得几许;如一奶取酥,虽多少不同,终必有得。发心广大,则圆满无缺”。龙树菩萨云:“福慧二资粮具足,则成报、化二身,再通达空性,则证法身矣!”学密宗除了注重皈依三宝与发菩提心之外,更重于上师。只一点,应该特别注意!因为修学密宗的人,必须要听从上师的指导,供养上师。但其中最到的供养,就是身、口、意的供养。你把你的罪业身供养上师,换成了佛的法身,你就不能再去做杀、盗、淫的罪业;口供养上师之后,换成圣人的清净口音,你的口也不能再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罪业;你的意(心)供养上师以后,你的心便换成本尊的大菩提心,不能再有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罪业心。要把你的身、口、意三业,变为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这样就是学密行者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合一(无二),你就是佛(本尊),本尊就是你,你既是佛(本尊),还能造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恶业吗?上师有这么大的恩德,所以弟子必须要身、口、意都听从上师的指导。
专修密宗者,又重于自认有罪,自知惭愧。因为罪障能够障碍学佛的菩提路。学密宗的人,必须要时时持镜自照,如果与三门(身、口、意)清净相合,再加上精进修持,很快就可以得到即身成就。如果发现自己有点罪业,便应当时时忏悔对治,不可以不满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计划。
阿底峡尊者云:“第一善知识,能自呵斥过患者是。第一口诀,能自观过患是。第一良友,能照见罪障之心是。第一行持,心与法相合是。”
宗喀巴大师云:“人生无常,一切皆苦,求菩提道,非从皈依发心不为功。”因此,<敏感詞>根桑泽程仁波车(佛爷)所著“密宗法义精要”这本书的内容,从“人身难得、念死无常、观六道痛苦,乃至依止善知识,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等都有详细说明,真是一本稀有难得的法宝,可以说是初学佛法的导师,也是修学密宗的准绳。
一九八一年元月十日释广定序于佛教出版社
一、 人身难得
1.思维本体
总于未生八无暇中,能逢正法,修习有闲,是名为暇。于此不能,是名八无暇处。无暇有八: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谓于三途受苦,不得自在,不闻佛名。四、边地。谓生边地文化落后,没有正法的地区,风俗野蛮鄙陋,不闻佛法音。或有猎人,邪命自活,均难闻法。五、长寿天。谓状如昏沉,不知劫数,定力消失,嗔而下堕,有阐提心,是为常见。六、无佛出世谓无教法闻修也。七、诸根不具。谓愚痴聋哑,不闻佛法。八、邪见。印度外道执无三世,不信因果,以死即休,是为断见。
佛在世时,善星比丘侍佛二十五年,唯见佛过,致生邪见,后于花圃中生堕饿鬼道。故虽值佛出事,亦无成就佛道希望,与无暇等无差别。又莲花生大士在<敏感詞>时,以大乘法降服外教,但不受佛法者仍多,亦无暇也。(“八无暇”是指八种没有机会见闻修学佛法的众生。)
2.思维圆满
圆满有十,龙树菩萨云:“自圆满五,他圆满五。”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4
自圆满五者,谓:一、人中生。二、生于中国。三、诸根具足。四、无宿业颠倒,易得发心。五、正信。
赞叹人身者,以地狱、饿鬼、畜生,苦难自在,或如马牛不能自御冷热。天人、阿修罗,虽寿较长,或有享受,但不能受戒学法,故未若人身殊胜。中国者,有地方之中国,与佛法之中国的分别。南赡部洲菩提道场,为千佛成道之地,历劫不坏,本来成为佛法之中国(中土)。但自外道侵入,人心陷溺,而佛法示衰,印度已成边地,此地方之中国也。(佛经上所言之中国,不是指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而是指印度金刚地为中国。)
<敏感詞>自松真刚波以观自在化现,弘扬佛法,遣使入印学习梵文正草(正书梵天字、草书龙宫字也)。又创正草藏文,翻译经论。后文成公主入藏,创建塔庙,造像供养,而八大菩萨,亦多示现应化。迨松真刚波第五世孙持松德尊接王位,礼迎坞金堪布莲花生大士等善贤三藏一百八尊班智达,入藏弘法,建立桑野大寺等多数法幢。又罗乍瓦清波白若渣那大呢感译经三藏一百八尊入藏传教,并广译经论,是时藏中已不啻当日之菩提道
场矣!中虽偶经战乱,教证一切,迄未衰失,且正自发扬光大而未有已,是为佛法之中国。根不具者,不见佛之庄严,不闻佛之功德,信心难启,遑言<敏感詞>。无宿业颠倒者,自非邪命而活,如猎人等,身、口、意三门易得清净,发心不难。正信者,远离邪依邪见,知教证功德,皈投三宝,信心具足,此为最要。上五关于自身,为佛法顺缘,为自圆满五。
他圆满五者,谓:一、佛出世。二、说正法。三、教法住世。四、住法随转。五、得遇善知识摄受。
释尊出世二十九年以前,六年苦行之中,如日初出无光。成道以后,为一圆满。梵天请转***,为二圆满。佛法未灭以前,为三圆满。佛法未衰,讲授大德慈力无边,有持有说发心可学,为四圆满。得遇善知识,闻甚深道,为五圆满。此五属于他人玉成之法缘,以是修学之助缘,故明他圆满。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住劫之中,佛为出世,喻为黑暗时。现喜大劫中有三万三千佛出世,此后无佛出世者百劫。又满吉祥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后百边围劫无佛出世。又俱贤劫中八十四俱胝佛出世,此后无佛出世者五百劫。又见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后七百劫无佛出世。又俱喜劫中六万佛出世,此后无佛出世者九百劫。正显示无佛时多。现在为贤劫,劫初海中见千朵千叶莲,天人知为千佛当出世矣!至人寿八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释迦佛出世,此后若干年无佛出世。我们生贤劫中,值佛出世,正法长住,有持有说,可不深庆幸耶?又常谓佛法难闻,况得闻密法及无上甚深耶?莲花生大士云:“往昔庄严劫有现生王佛出世,曾授密法,现在贤劫,释迦佛出世,及未来一俱胝劫后,华严劫中,文殊生佛出世,均得闻密法,除此三劫之外,余均无有密法。”又佛在定中,与无佛同,释尊成道时,本不说法,后由梵王等启请请,始转法
轮。印度有班智达名米底乍那(度耳)尊者,其母入日寿(孤独)地狱,在人家灶中。尊者以神通见之,愿入其家为牛工,荐度其母。阿底峡尊者知之,叹曰:“<敏感詞>人福薄,故此尊者只作一牛工而已!”正说众生业重不遇佛法也。释尊正法一千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万年。过此无佛法住世,吾人当此末法之时,不知闻法修学,正如日出光明,无目不将也。亦如见大海,不食一滴,终不济渴,是无明黑暗,乃难得光明湔除也。
般若经云:“非依善知识,无由成佛道。”谓:佛法八万四千,如无师承,不得口诀,难期成就。阿底峡尊者如藏,有空、我、肿等三大弟子,一日问尊者曰:“如何成佛到?龙树、月称之述论孰重?”答:“以善知识口诀要紧。”又问:“何故?”答:“三藏尽通,仍非善知识不可,一人与法离开不得。”又问:“三门清净,即是口诀耶?”答:“尚不止此,须知清净修人天福,为此生来世,均不究竟,故应重在善知识口诀。”是殆赞叹发菩提心修无漏业也。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5
无垢光尊者论中有别说八无暇:一、对爱起贪,对仇起嗔,纵学佛法,终难成办。二、愚痴无慧,不能深入法义。三、见戒不合,与佛法相背。莲花生大士初入藏中云:“<敏感詞>见是龙树,而戒不是,见、戒相反,背道而驰。“四、修学不精进。五、虽修而感应未孚,病及违缘,不知忏悔,反疑佛法。六、愿修学而自无主宰。七、因缘不具,勉强学佛,不为解脱轮回,或为<敏感詞>,不止无暇,且造业也。八、出家持清净,但未知如法修行,而大德自诩,希图名闻利养。又说:一、不合和伴侣,不思利他。二、性劣,虽遇善知识,刚强难化。三、于恶道及此本世苦,不起恐怖心,不思救济,厌离心弱。四、于诸大德(如:莲师、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言教,无尊重信仰心。五、三毒增上,三门(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与佛法相背。六、于大法不知胜妙,无希求心。七、受戒不护,破犯无惭。八、破犯密戒,不发露忏悔。
如是当知,须具足十圆满,离开八无暇等,方为难得之人身,当时时观察思维,如已圆满远离,应生欣幸,精进修学,即身成办,若未离开,当清净三门,励令无失。不然者,纵遇善知识,开示修学,亦无义利,以在无暇中,终不免为修学之障难也。
3.思维喻义
既明众无暇,十圆满,更当思维暇满之大义。盖不有此难得之人身,何以成就度生事业?比如草地烹茶,非具水、火、石棉、茶叶、器具等因缘作用,不能圆满。试问成佛作祖,从无始以来,千生百劫皆已无果空过,今欲一蹴得之,不当具足众缘耶?缘具足已,最底限度也应念无偿,观六道苦,修人天乘等,惟非本法所尚。要入大乘,特别须修见定戒。由正皈依、发菩提心,了知惟佛能救,但凭此身,依怙三宝。若此者,虽身在家,已为大乘佛子矣!
释尊于涅磐经中,对阿难尊者说:“人身难得”,有“盲龟值木”之喻。龙树菩萨劝诫乐行国王书亦引此喻,励其修学。另一喻云:“壁上撒豆,针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较得人身为易。”由此可知人身难得矣!
4.思维数目差别
从数目差别上说地狱如晚星,饿鬼如昼星。以畜较人,亦如其例。善恶两道,尤非比拟。又地狱中人如尘沙,人到如爪上泥。又如地上虫类,试就一家论之,当知人与蚁之倍数,人身亦既难得矣!生中国者几何?入
佛子数者几何?可信佛法难闻矣!荡巴桑结云:“得人身空过,是诚可惜!发菩提心,守清净戒,较得人王为贵,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顶,较金轮王为荣。浪掷人身,如宝投水。”人身非幸运而得,从无始乃至今生,俱有因缘,如非善因决难成就。米拉日巴尊者云:“人身诚难得,得之造业则甚易而力大,业力所牵,此身中断,殊大可惜!”当知以之修学无上道,其力量亦不小,上取下取,即在一转念间。因得人身,如得度苦海之船,然今生一失,下世得否?实无把握也。入佛子菩提行论(入行论,寂天菩萨造)云:“我此生不行持,未免枉得人身,要想永久受苦,与永久得乐,均视此身。”“景额哇格西,昼夜修学不寝,恐时间空过,阿底峡尊者之弟子某,劝其少休。格西答曰:‘一思人身难得,即不敢休息。‘终身念不动明王咒九百万遍。”其精勤策励为何如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我得人身无义恒空过,我为佛子未如教修学;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愿仗上师三宝共加持。”
二、念死无常
1.念外器世间无常
须弥、四洲为众生业力共报所成,外似坚实,至劫坏时,受水、火、风灾,即一切毁灭无余。最初坏地狱有情,业报未尽者,移向他方世界。六道既尽,欲、色界空,还时无雨,一日出,河流尽涸,二日出,树木草根如槁,次三日、四日出,无热大海(马竹巴海)亦涸,世界无水矣。次五日、六日至并出,须弥亦成火焰,从地狱至梵天,燃烧毁灭,诸天恐怖,此火灾为一劫。七次以后,一切山河大地,复镕为水,色界天亦成巨浸。水淹一次,然后大风为灾,色界第三亦造坏灭,尽成虚空,彼庞大之世界尚无常,吾人秋蚊寿命,宁久存耶?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6
2.念内有情世间无常
上至无想天,下至地狱,有不死之众生乎?特别为南赡部洲,五浊恶世,灾横障重,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逝水,日出瞬没,去时苦多,吾人何日死,何处死,何法死,能决定乎?经云,“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故逸。”
印度国王某,其妃死,问佛以故。佛云:“六道谁不死,尚有疑惑于其中耶?”龙树菩萨云:“人死只呼吸间耳,在睡梦中,出入息不断,梦醒复起,是诚希有,不于此时著意修学,恐一息不来,奈何?”谓:死魔以黑绳步步追随,非如钢箱重兵可守,如到黄眼变灰,朱颜转白,药师佛来,亦难救济。惟有听业力支配,两手抓胸而已!
3.圣贤大德无常
过去七佛,贤劫四佛,及无量诸佛,其功德之大,眷属如菩萨、罗汉者数如恒沙,只今亦仅存其名号耳!圣贤如寂,虽不同凡夫之虚生浪死,但为示现有生皆有死,故其身亦不存在也。过去大德,如龙树、无著、天亲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敏感詞>如莲花生大士,起二十五弟子成就者多,红教尼马瓦及其三大弟子。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等,均为大德,在当时水火不能尉危,四大不为害,何以亦无长存不坏之身耶?
米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猎者见其食荨麻,身变绿色,问之无声,以为鬼,射之不入,弃之水中,回视未移其座,投之火亦不烧。又宗喀巴大师为大威德化现,但均不能逃此例外而不死,然则吾人业报所得烦恼炽盛之身,不当急起依怙三宝,时时念无常而进修耶?
4.天帝人王无常
寿命之长,莫过于长寿天王——梵天王,可活数劫,其身高大若干由旬光明可比日月,下至金仙,飞行自在,皆不能保其不死。过去金、银、铜、铁等轮王,福报之大可知,今亦仅闻姓名。释迦世尊转***时,皈依之国王无数,威势无比,此时名号亦有不存者。<敏感詞>王如娘赤簸等,有松真刚波为观音化身,在当时权力若天王,版图半西北,现亦仅知为历史上之人物而已!吾人享受,直如一口蜂蜜,尚有何等可保信耶?
5.变坏无常
往劫人高地坦,身有光明,食若甘露,能飞行自在,寿量无比。迨后业力渐增,受用减坏。后此若干劫寿量减至十岁,身根缩为一尺,当是时人心好斗,地上草木,到手即成戈矛,互相杀戮,所存者亦仅耳!嗣见人身稍高,问为守戒所得,人寿增长,知由戒杀所感,以是人心转变,身寿渐高渐长,至人寿八万岁,弥勒下生成佛,转***。如此一增一减,至十八次时,人寿无量,当贤劫最后一佛,正觉解意如来(桑结末巴)出世,亦如过去贤劫九百九十九佛,调伏众生,长住世间。如有众生,于贤劫中修学未得解脱,或曾发愿求解脱者,至此均得满愿。是知解意如来所作功德事业,正同过去九百九十九佛无二无别也。
又若一岁之中,迁变无常。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绿而苞者,或黄而落;夏葛冬裘,因时转易,就是一日之间,气候也有不同。昨日之日,不可复留,至午无晨,至晚无午,刹那生灭,念念迁流。言念无常,能不憬然于寸阴之可贵,而蹶然起修耶?
如是当知:生必有死,合必有离,高必坠下,成必有坏,恩必变仇,乐必为苦,故应观一切皆是无常。比如同聚一城,百年前人,现在有否?百年以后,又复如何?因死神一至,任是天、人,亦只有<敏感詞>孤单,随业支配而往,眷属亲爱,同去者谁?即大德摄受多人,好官士民爱慕,到命尽时,曾有一弟子,或一百姓同去耶?
亦有在世衣食,高如天王,当临命终,谁复愿见?纵平日喜爱之子女,此时多畏而不前,亲朋不能救,财产不能赎,只一切善恶业,随身带去,是知或度或堕全由自身,一切贪着,到此乃无能为力也。“德格有大德将死,其子知其必不起,欲求卓请仁波车修法帮助,大德笑曰:‘自度自堕,旁人何能为力?’”卓请者,亦深通三藏之古学,尚以为何能为力?当知大德是深达法义者。
财宝受用,本来无常,曩日穷苦,此时权威,昨王今丐,宁有把握?牛羊成群,忽焉饿殍,故应以广大菩提心行布施也。聚散无常,如师弟眷属,同学伴侣,今日同居,明日分手,作是思维,应勿爱勿嗔也。荡巴桑结祖师语弟子邓日巴曰:“师弟相依,家人相守,只如商人集场,短时交易,应相与敦劝勤修佛法,方为此聚不虚。”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7
此日之颓垣破庙,何尝非当年之庄严佛刹?如藏中某大寺者,为莲花生大士开光,持松大王赦造。又松真刚波以天王功德,建庙极多,此时不已成废墟乎?阿底峡尊者至要教授云:“眷属受用,均不可保信,何如入雪山?或清净处与木石居,一心依止佛法,较为坚实,纵穷如乞人死岩野间,勿退悔心。”此为甘丹派教法,当具此心不畏法,法不畏穷,穷不畏死,死不畏野之四种精神,以勇猛修学也。不可以不满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计划。
冤亲无常者,如:嘎打雅那尊者所见妇人食鱼打狗事,故见乞丐不应嗔慢,当思为过去父母,以彼前世嗔慢,故此世为人厌舍。抑思此世亲爱,谁愿舍离?因财成仇,反同陌路,应视如平等,冤亲无二,乃为大心救度也。
又或烦恼炽盛之众生,一闻佛法便生爱乐,此为乐苦无常。当知修学佛法,纵然略苦,必得最后之快乐。倘五欲自恣短期受用,当来必生大苦,此可决定也。“宗喀巴大师供曼达,寒暑无间,左臂磨穿见骨,仍不少息,弟子请易以右手。大师云:‘地狱苦比此更甚,众生实长受之,我作此为时极短,亦欲救众生耳!且只手又安足惜?因我无始以来,得手无数,曾无此机会供曼达也。’”
释尊转***时,有日光(你阿)国王出家,成阿罗汉,后归国,其子恐不利己,谋诸臣,杀其父于途,且复毁谤三宝。嘎打雅那尊者以神通见之,诫其国人曰:“此地无佛法,业力甚重,七日后当雨沙。”人皆不信,果于次日雨衣服,次雨食物,次雨珍宝,至七日雨沙,人皆埋死。释尊云:“是诸人等,本有福报,故先衣服、珍宝,而后雨沙也。”此谓造业之人则乐短苦长。
世间贤、愚、善亦无常,有初传戒为昆波,后乃犯戒,或初甚造业,后皈投三宝,亦得成就。“扪公甲初为盗,凶恶,人诱以岩窝有宝,断绳坠岩中,因自思业重,当死,悔求三宝加持,忽飞腾出险,得不死,后为格西。常语人曰:‘人见外面似我,内实不同’。并礼诱之者为善知识焉!”是故当知,学佛法,应当心起变动,倘身入佛门,而仍满腹贪嗔痴,与五欲凡夫何异耶?观一切无常之理透澈了知,自能通达无我,断贪嗔痴三毒妄念,即以此矣!
见人鲜衣,应随喜他,有福当着。见人受苦,思彼业重,应代忏悔。处心要卑下,如弟子事师。自然见善恶乐苦,俱能洞了无常。某比丘已能飞行,一日放朵马(施食),见鸟集众多,以为冤仇当尽矣,即此一念,又堕常人。盖修学者应如持镜在手,时时自照,不应置镜在眼,惟见他人过失也。
6.死法无定
南赡部洲,死法甚多。中论云:“有以药求长寿,反变毒药而死者。”水火高楼于人有益,或反焚溺颠坠,因在受用重,往往成为死法。特别说,食肉者,最为有损寿命,以肉入人身,易变为毒。<敏感詞>有草与肉同食者杀人,车、马、船等均用以乘人,或亦因之致死,是生缘反成死缘也。
人有在胎中死者,或出胎一日二日,乃至一岁二岁死者均不定。有说日光一照即死,以影子有毒也。或持物在手,食物在口,已命终矣!人命如广场中灯,不定何方风来?一吹即灭,其脆弱有如此者,容有或不致死之疑耶?至死后为飞、为潜、披毛、戴角,均不可知。须知教人观无常,不是要避免死,正进死在前面,刻刻紧逼,死法无定且多,当以一心精进学佛为要门。至彼时较有把握,必不致手忙足乱也。
7.死决定至
如穿衣出门,思归家否?归家入室,思更出否?休息坐卧,思再起否?早起,思此日又已空过,痛自刻责,时时作是念,养成串习,乃刹那顷均在修无常观,则执我我所之见,自可消除。
“嘎登巴作饭生火,乞邻而用,饭后即覆碗,表示此后不食,不作再用再食想。”以随缘度日不饥足矣!入佛弟子菩提行云:“好衣食,有何用?只增长贪心耳!但把此身当船,借来渡河,不至冻馁而已!如为此身造业,更为不值。”吾人以有余受用济人,此为布施。行路只看四尺远,大地观作净土,见人如根本上师,自然一切不起贪嗔。夜睡想入净土,依正庄严,本尊正说法要,境界殊胜,此为忍辱。财宝不坚,要知涅磐经说:“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等,为七圣法财,最为坚实,谁偷谁坏?应以不坚换坚者。更想三宝有神通,能见我,时时恐惧,此为持戒。言语无意义不说,因言词多由三毒发动,惟有多诵多修,期无间断,此为精进。妄念生时,当思由贪等起,须令一心清净,罪当忏悔,有功勿喜,如念佛见佛,亦不贪着。多观无常,则生、老、病、死,均于我无关,久久通达空性,即为禅定与智慧也。
米拉日巴尊者云:“我初畏死,入山静修,久观无常,今不畏矣!以得死后之把握故。”故说初学佛人,当切想已在狱中,将死甚惧,忽然逃逸,只心中常畏人捉着耳!即以此心修无常观,依止三宝,最为胜妙。须从念死而修,而精进,而成佛,初、中、后不改也。人能修无常,自然离苦得乐,如耕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又如自己建屋,初甚苦,完成时自己享用,先要有此意乐,自然不畏死矣!
释尊云:“多观无常,即为供养一切佛,亦受一切佛加持,为成佛之始基。”又经云:“供养迦叶等阿罗汉,与一刹那观无常,后较前胜也。”又云:“牛马足迹不如象。”以象迹圆满,喻念无常心也。有人问博多瓦说:“云何是成道唯一之法?”博答:“观无常是。”又问:“观无常有何胜利?”博答:“初于三宝启信,观察父母或他人死时痛苦,中间精进,后得禅波罗蜜,通达空性,成佛道,均从观无常中来。”又云:“初只知现世目前,学佛仅为避祸求福;中不畏轮回苦,只求人天福报;后不知涅磐功德,无出离心,皆由不能了达念无常故。”又云:“初求法,不为五欲所迷,中得法,如理修学,后无障碍,不间断,得圆满,皆以念无常为根本也。”
巴祖仁波车开示云:“我见人权威不起贪求,惟见大德则心生爱慕,只依靠过去大德无常之开示,不知<敏感詞>。”“格西惹那共穷,在后藏足莫喀拉山洞静修,洞口有荆棘,出入必挂其衣,每思去之,但以念无常故,终其身未去也。”
“藏以七月雨为甘露,可以疗病,智悲光尊者之弟子,请筑池蓄之,尊者以念无常故,迄未成也。”可思大德修无常之猛励。又释尊转***时,常云:“有漏皆苦。”因无常即为有漏,正示人念一切无常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无常在眼前,尚执老为幼;我与诸迷者,启师求加持。”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7
三、观六道众生的痛苦
吾人于难得人身,今已得矣。既知一切无常,有生必死,死决定至,则死后水干火灭乎?是不然,因业力牵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头没头出,亦可得决定也。大德云:“轮回众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终不得出。”因所造为有漏善恶,故永不离六道轮回苦也。龙树菩萨云:“以大地为丸,母较丸多。”当知所出之泪,较大地多,所饮铜汁铁水,亦如海量。入佛弟子菩提行云:“小孩舔糖刀,糖尽舌伤。”应总观日出四部俱明,夜则昏昧,天身有光,堕时还暗。此谓纵地人天,已与糖刀无异,他复何说?故应于座上,闭目思惟,六道皆苦,如在念诵前,先观苦果为最要也。以下别观。
1.地狱
地狱有四:一、热地狱八层。
(一)烊所。意即生而死,死而又生也。亦说为等活地狱,大如世界,周遍燃烧,火焰腾空。彼中有情,为业力嗔心驱使,见他有情,若见仇敌,随手得器,互伤互死,以业力故,闻空中呼烊所声得复存活。如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报尽为止。南赡五十年为四天王众之一日,彼天五百年是此狱之一日,如狱受苦者当此五百年。
(二)黑绳地狱。彼中有情,身弹墨线,钉而锯解,以业力故,寿命不断。南赡百年为三十三天众之一日,彼天千年是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千年。
(三)众合地狱。彼中有情,见杵若须弥,舂之成泥,特别生前伤害虫物,虫变铁杵,入狱更舂,舂已复生。南赡二百年为摩天众之一日,彼天两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两千年。
(四)叫号地狱。彼中有情,受大燃烧,惟闻叫号。南赡四百年为兜率陀天众之一日,彼天四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四千年。
(五)大叫号地狱。彼中有情,双层夹烧,叫号猛利。南赡八百年,为化乐自在天众之一日,彼天八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八千年。
(六)烧热地狱。彼中有情,以铜汁煮,煮滥复生,未沸时均觉快乐。南赡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众之一日,彼天万六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于狱受苦者,当此万六千年。
(七)极焰热地狱。以又等从涌泉谷道,穿置极燃烧处,诸根焰出,入狱受苦者,为时半中劫。
(八)金刚地狱。亦名无间,彼中有情,身在猛火聚中,如红玻璃,只闻苦声,不见人处,入狱受苦者为一劫。
二、近边地狱。上八大狱,各有四门,门各有四狱,铁城围绕,为十六近边地狱。在大狱中受苦欲逃,先循东方思得凉风,至即入糖煨地狱,不知纪年;又循而南,思得水食,至即入尸海,沉下沸热,铁兽甚多,争食其髓,不知纪年;又循西方见绿草场,为刀刃道,至地足断,举则复生,与彼相近,见树木林,思入其中,至则风起叶落,割肢截体,彼诸众苦,次第受已,复至北方有无极河,灰水沸煮如煮豆等。又次有山,山下树叶杀人,山上则铁雕鹰等,啄食髓眼,山下见红火聚成男女相,近则为猛兽争食,如犯五戒、沙弥、比丘小乘戒等,均受此山之苦,苦乃无期也。
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地狱四周铁墙苦,罪人呼号业所成。”静言之思此等重苦,如身当之,如何承受?宁不恐怖?又思我幸未堕,亦思其中有呼号者,非我过去父母耶?现在已死之父母亲属,其中未尝无有。我今求法,要离开众苦,即身成就,不可再到此中,先当发愿,不再种地狱之因,励力修善所修功德,回向众生,此三时发心,至为切要!
三、寒地狱有八。俱舍论云:“狱在北方,大如世界,冰雪成城,寒风刀割,业力众生,无衣裸立。”(一)周身寒缩如泡,名疱地狱。(二)泡裂,为裂疱地狱。(三)作阿啾啾声。(四)作活活声。(五)作呼呼声。(六)身青蓝如鸟巴拉花。(七)如红莲。(八)如大黑红莲,身裂百数。复有恶力所成之虫,啄食血肉。此狱受苦时,如以印度八十斗黑芝麻,百年取一粒者,取尽之时,即第一狱时期也。余狱受苦时期,转复倍增。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8
亦思我临冬衣薄,乍立风前,尚不耐忍,何堪受此?此是嗔等所造,应自力求忏除,并代彼忏,如前思惟发心而修,有在世毁坏佛经,或毁大德开示者,多堕此狱中。
四、日寿(孤独)地狱。此中受苦方法无定,主处亦无定,受苦亦无定时,多在岩阿山间,或树窟海隅,碓帚磨中,看似不苦,其实苦甚。“岭极惹巴大德见雅佐撮海子即叹曰:“可怜!可怜!”众弟子问之。答曰:“此中有一喇嘛。弟子欲见之,大德显通,水立涸,见大鱼长数百里,遍身有虫,大若牛马,啮食其肉,辗转甚苦。”此亦孤独地狱,受苦者为后藏黑马喇嘛,以他生前治病骗人供养也。又德格河中有大木,开木得蛙,大如鞋,小虫嘬食,受苦未死,因请大德以三十七坛加持之,即报尽死。此为某寺波及管家,亦因业力致此,若此者非人间地狱乎?
上来地狱诸苦,经论甚详,言不能尽,猛火冰雪聚中情状,及受苦长短,要常常忆念,忏悔过去,策励将来,亦勿如石上下雨,不见痕迹,亦勿以三宝无感应,只口说而不力行也。如:“过去一比丘,人问其行持,对曰:‘一切显密皆学过。‘又问地狱情形,只答十八层,而不能举其名色。”
又:“玛嘎巴人呼红黑帽。(红教之一派),曾入皇宫,名誉甚大,常不愿问其教派,亦不知地狱情形。”盖佛法应学一句即修一句,自然有受用可得,倘无愿力,不思修持,多学无益也。
2.饿鬼
饿鬼分二:一、又分三:(一)外障。百千年不闻水浆名,饥渴特甚,裸露无衣,偶见河流,亟思得水,因腹大如山,手足细如竹,举步艰难,至则变为热沙。又见花果,近成枯枝,或遇饮食,至则甲士围逐,不得受用,此是过去贪业所招感。又夏见月如日,冬见日如月,转变受苦。
(二)内障。腹山喉针,本不能食,纵得食下咽变火,七孔生烟,返成众苦。格西登巴云:“若故以陈腐物或酸奶等供佛者,必堕此道。”贪心重,而对三宝无舍心者,亦感此报。
(三)特取。略似孤独地狱,如:“卓引姐至一方城,见饿鬼四人甚苦,怜而食之,初变麦壳,再变火,再变脓血,再变自身肉,终不得食。”此因自受美食,以劣者施嘎打雅那罗汉也。又:“某大德见一饿鬼在广场,独目头小,云:‘十二年只见一清净比丘之口唾。‘”足见求食甚难也。
试思吾人早餐至午方食,或盛夏半日不得水,能忍受否?十二年乃至百千年不闻水名,应当作何感想?当思饿鬼道业重在贪,或无舍心,感此大苦。初要发心不贪,中思其苦恼,后当思彼等为过去父母发愿尽度,并以功德回向也。
二、空中精怪妖魔,亦此类摄,由烦恼三毒炽盛,故感此报。亦或因故惨死,七日后复现恶相,欲寻替身,不知自苦不能替脱,且加罪也。于此类鬼有用恶咒,或烧金刚火坛降伏之,则头裂身碎,夏月冬日,亦随业变,好花异食,见必转坏更变为雀犬猛兽,长受众苦,故不宜修降伏法制伏,当以慈悲心度脱也。
3.畜生
畜生分二:一、大海中水族。有大如须弥,细如微尘者,互相啖食,大者吞小,小者嘬大,不见日光,不知纪年,以业力故,颇觉其苦,亦有饿而自食其身,或断其尾者,此为最苦。
二、畜生不知善恶,听人驱使,杀打损害,时时畏死,既畏人又畏同类之大者。如雕食雀,雀食蚁,强者凌弱,大者杀小,自以弱者小者为当然之食品,不知造业,此苦尤堪悲悯!亦有以自身之物,而速其死者,如獐子、龟、鱼、象、马,因人欲取其麝等,防护甚苦。又鹿有角,即自知取祸,食水宿草,侧眼低头,惟恐人见,备受诸苦,非止受枪时始苦也。虫类同是生命,勿以其小而忽之,故虽小如蛩蚁,亦知畏死,不应捉杀。
畜生在平常,颇觉笨拙,但被杀害时,泪眼跳叫,岂非痛苦?亦思尾所以摇摇者,非为乞怜乎?屠人佯若不知,反而鞭捶恶骂,造业无数。又如食牛奶而卖牛杀牛,与卖母杀母何殊?牛马负重致远,仍受众苦,实因痴心所感,吾人当发悲心爱护,不可杀伤。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9
总说三恶道,一朝轮堕,既苦且长,如畜生已入恶趣,乃不自知善恶,迷惑造业,欲生善道,嘎乎难矣!吾人于此思惟,此身曾造此业否?不堕三途,有无把握?应当自忏救他,使一切有情,解脱众苦。并发愿云:“我今幸依靠知识,得闻大乘法要,自愿同三恶道众生,共修此法,离苦得乐,请求上师、三宝慈力加被,以此功德,回向有情。”
4.人道
吾人常思三恶道苦,然则三善道为快乐耶?是亦不然,以同在轮回中流转,未入圣域也。人道苦分二:
一、根本三大苦,皆由五取蕴生。(一)坏苦,无常转变也。福乐顺境,终必过去,乐境过后,更觉凄凉,乐境亦造业,更为将来之苦因。(二)苦苦。老病死等苦境,本来是苦。一苦未已,二苦又至,病中生疮,疮上发热,父丧母亡,匪劫伤死。莲花生大士云:“六道终是苦恼,如以为乐,是大错失,如在厕中求香气,殊迷昧也。”(三)行苦。不苦不乐,但觉时光迁流,命亦随减为行苦。不见其苦,但为苦依,衣食受用,全可造业。造业感果,岂非苦因?即食茶与青稞,不知死虫几何?人负马驮,更施鞭扑。妄语谋生,以恶为美,剥皮剪毛宁不伤生?贪杀小羔,尤为造业。亦思羊母痛其少子,耕者下锄,鸭入田中,建修楼房,岂少杀伤?应想:吾人衣、食、住、行,步步均在造业,胡不猛省?巴祖仁波车为牛厂说:“酥奶似若无罪,但小牛应食不得食,大者疲而小者瘦,是造业否?”吾人饮食衣服,均图快乐,究其根源,恐皆地狱受苦之因,当知福报重重,业亦随之。
二、八苦。(一)生苦,四大部洲,人有四生,惟南赡受生,中阴入胎,母食热则烧,食凉则冷,睡如山压,行如风飘,心中恐怖,众苦难堪。莲花生大士云:“母生子时,如临命终,下地如坠池,又如剥皮,提携如被鹰捉,着衣如受缚。”心知其苦而不能言,是为生苦。
(二)老苦。由少壮而老大,头秃齿摇,目不速视,耳不闻声,齿不攻坚,舌不知美味,言语不明;忆力劣弱,日在昏沉中,气力衰损,温度减少,身畏重衣,不着则寒;人言老大无用,言语无味,亦任其嗤笑;四大常不调,不行须行,不坐须坐,实非身之所愿,是为老苦。弥拉日巴尊者偈云:“欲起软无力,行时腰不直,蹑足而缓行(如小孩击雀),坐下如囊掷,往昔并非此,知此苦何极?身瘦忆力弱,迷昧以终日,子女亦厌恶,言行多违逆。”
无垢光尊者云:“老人甚苦,应随顺之,厚重衣不能着,残食亦不辨味,身着物则痛,睡如尸,喜软畏坚,面皱发白,人见辄不喜,常愤欲死,而心中实又畏死,此苦与地狱何殊?故应于少年发心修学,或免此苦也。”
(三)病苦。人身为四大和合,四大不调,即生病患,此苦老幼无得免。人之患病,如雀被击,问只微答,重则心痛,辗转不安,食而或吐,夜坐昼眠,日长更苦,药物五味备具,非所悦意,亦须强食。又常以蚊嘬甚苦,而针灸烧刺,且复耐受,畏死之心,时时不去,亦有遭魔,尤为痛苦。或自割身肉,或坠岩自甘,乃若传染滥病远离家人,只身待死,何异狱中?或因病久,反常好骂,儿女不亲,更加深重,是为病苦。当知病时正好修学。如云:“有病难修,亦当趁能动作时修之,恐重则无及矣!”
(四)死苦。四大将离,壮夫变色,业力所感,恶相现前,亲眷满室,泪眼相看。此中苦恼惟自领受,纵有财位亲爱,能带去否?能替得否?此时方知,已悔无及。初齿落发白,一再报汝,汝不留心耳。无行持之人,到此以手抓胸,毫无把持。故不信业果者,当令看造业者之死相。又如杀牛羊者,命终见鬼见魔,或见牛羊,亦是业果现前。如到四大解体之时,心中空荡,脸呈灰色,目无光以直视,气短促而无续。此正死魔临头,中阴将变,惟有只身<敏感詞>,空手而行,是为死苦。
(五)怨憎会苦。仇敌怨家,常怀恐惧。兵短路窄不期而遇;中夜闻声,畏贼疑鼠;曾是不思,偏来眼底,是怨憎会苦。龙树菩萨云:“一切受用是苦,保护亦苦,损失更苦。人何必贪?当信业果。”弥拉日巴尊者云:“受用初有乐,人见不自足,每思长相保,布施不随喜,只待怨仇来,或以此丧命。”弥拉日巴尊者弟子某,人供以大松耳石,极贵视之,每日问人,松耳石在否?惟恐盗损。一日尊者投石入海,谓之曰:“汝之松耳石苦,已断除矣!”盖免终日问讯也。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2:59
(六)爱别离苦。以执我故,爱你恨他。恨则厌见,爱则难离,死别固伤,生离尤苦。恐其病恼,愿长相聚,一朝永诀,欲见无期,是为爱别离苦。特别于亲爱子女时时不舍,是因为不知一切有情,皆是父母,无平等心,爱执热恼也。弥拉日巴尊者偈云:“亲友初相见,极欢喜爱热,今日我邀他,明日赴他约,一朝因小怨,终竟成仇隙。”又云:“贪爱子女,喜若天人,负债给他,终难满其愿望,何如入山修学,自心干净也?”
(七)求不得苦。人贪受用,如筑房压死,食物变毒,世常有之,或阵前争功,命尽须臾,远商遇盗,穷丐难归,以图快乐满足故,终成苦恼,是为求不得苦。藏中常云:“时人无不求安乐者,纵如愿以偿,所得实如毫毛。譬希求王位而战争,反为王所擒戮;希求便宜而得物,反又遇仇丧命。在当时何尝不费心机、用气力?结果所求无一得遂;却是自己所不希望不爱乐者,反而不幸而降临头上。”是若用此贪心,早即希求菩提正道,想已成佛多劫矣!奈何妄求受苦耶?又洒加巴尊者云:“吾人寿命短,贪求多,时时打算;但于自己死后如何?毫无预备。因只知预备业果,未打算菩提资粮也。”
无垢光尊者云:“亲爱不愿离,但终当离;美屋思长住,而终必舍;自身欲无病而所受用,结果身死受用空。”须知乞人初不发愿为乞人,虽有大愿,因所说与所行不相应。乃善果未修,而恶果先成,可不惧耶?
(八)五蕴炽盛苦。五蕴之身,身为苦器。终日追逐,只成空过,当思此身暂不冷,有十日粮先修十日,此不但对治一切贪取,亦念无常也。
弥拉日巴尊者说:“世尊云:‘要远离世法。‘但出家人家事正多,着袈裟本为清净,但为己着袈裟,世事更忙。此等五取蕴苦,虽以世尊金刚舌,亦说不尽。”因根本三苦,亦以此为自性,为器具,为依处也,是为五阴炽盛苦。无垢光尊者云:“见同学精进,应学他。行住坐卧,应想三宝在肩头,自然一切不取,清净进修矣。”
5.阿修罗道
修罗城国,与三十三天同,惟见天上如意宝树,能出甘露,一切美满
受用,惟天人能得。一说树根在修罗宫,嗔彼富饶以此相嫉,嗔心一动,
须弥震摇,即地震也。(大德涅磐,或海中大鱼移动,亦使地震。)天人见地动,起嗔,阿由须弥山中,八万由旬,上达天宫,聚而战斗。以天身四倍于修罗,故阿常致负,割截肢体。天人如伤,食甘露即愈,阿受伤恒死。如南赡有情,多造恶业,天人必败;见地动,或日作灰色者,均为阿胜所致。三十三天眷属围阿宫一日,如世间百年,故说天上一日不安,人间百年浩劫。阿王起嗔,半亦因人间恶业所感也。藏中经论,与大德开示,皆云:“发菩提心,最为紧要。”因嗔心炽盛,则化生阿王眷属。以须弥山如玻璃,阿眷见其类败死,恐怖毛竖,亦受苦也。
6.天道
天人受用,自然而来,常感快乐,虽兜率陀天鼓嘎阿伽常响云:“有漏一切皆苦。”而天人闻之,终不觉悟。天寿较长,惟福报既尽,衰相现前极为苦恼,四天王至他化自在天均如此。衰相有五:(一)四天王以上无日月,天人身有光明,长大一由旬,至死即身光变无,不可爱乐。(二)不乐安座。(三)花冠枯萎。(四)天衣坏垢。(五)身出汗臭。衰相既现,七日即死,此七日中,犹七百年。彼诸天人、天女,不乐亲近,惟遥遥掷花,祝其到南赡修善,再生彼天。实则身堕何处?天眼能见,生大热恼,随业牵引,自不作主,此欲界天也。色界等天人,到此如梦初醒,定散还堕,回思昔乐,其苦可知。龙树菩萨云:“虽乐梵王天,终堕地狱火。”此如到野人国,暂时安住,终必被食,亦如下水,终必溺死。
佛经云:“三界轮回,无片时乐。地狱有寒热苦。饿鬼有饥渴苦,畜生有吞食苦。人有三苦、八苦,修罗有战斗苦,天人无信心,有下堕苦。可见无针尖乐也。”弥勒菩萨云:“六道无快乐,如入厕无香气也。”莲花生大士云:“轮回非乐,偶然有乐,皆苦之因也。”“昔有大德讲经,一喇嘛问一老妇:‘知否?‘答曰:‘<敏感詞>不知,惟六道甚苦,颇为了达。‘汝将来堕否?应先知道,再进而求修持”。因先有此信心,自能忏罪积资也。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3:00
释尊有堂弟俊嘎(难陀),令迦叶劝其出家,不允。释尊强之,出家而不受戒。释尊见一盲猴,问其妃何如?对曰:“妃美。”又以神通引至天上,见一空宫,阒无一人,彼问故?答:“以佛弟某,守戒当至此。”
又见天女无数,较其妃美,因乐享受,故持戒。佛令弟子等不与同修,以彼所修者人天福,非为涅磐道持戒也。然亦不悟。寻令下视地狱,惨苦不堪,见一大镬内烧沸铜,恶眷围之,怪镬中无人。守者曰:“佛弟某因持戒得天人福报,报尽当入此中。”后大悔悟,屏息出狱,力求释尊开示,欲离三世之苦,后成罗汉。亦知人天福不究竟也。
又阿底峡尊者将入寂,其弟子某,请问法要,谓:“师去后,我当修定耶?”尊者云:“定不是法。”问:“终身讲经何如?”尊者云:“讲经亦非法要,当依钟敦巴舍世间心,修出离心也。”时有比丘常绕塔,钟云:“绕塔亦佳,但能行持更好。”比丘念经坐禅,钟云:“念诵等我亦随喜,但应再向上求。”比丘异之,钟因令其修出离心,谓:“修定治病,显通得受用,念诵感福报,均非究竟行持。”以不发大乘心,只为今世二世,均为有漏也。释尊在世,宫妃万千,且过七日即为金轮王,所以苦行六年,身如木石,正显示要离开世间心,而修行也。
荡巴桑结云:“受用如云,顷刻都散,名誉虽好,只如空谷回声,衣服饮食,如虹如秽。人多聚处,不如留林下水边,妄念易生,勿向外求。此心当如镜,常常观照。上师三宝加持力,只在自己,如月照大地,有水处当较明朗,殷重心如水,加持力如月也。”
某大德云:“人生不百年,常作千岁准备,实不知人在世间,如旅行客,片时休止,何必筑室治具耶?”“格西朗惹塘巴,常思三界之苦,郁郁不乐,人皆呼以黑脸。其弟劝之,格西曰:‘人在六道中,有何可喜处?
‘惟彼一日供曼达,有松耳石为鼠所得,又聚众鼠搬之,曾一次发笑也”。又:“嘎打雅那尊者,一次受国王供养,当回向时,王问音乐美耶?尊者云:‘不闻。‘王问故,因云:‘饮食如借债,为养暂时色身,不暇闻乐。
‘王疑有伪。尊者令一死囚,持油钵绕殿中,呼甲士持刀随之,油倾即杀,乐作如故,一周以还幸无失。因询以音乐,囚云:‘乃不闻声,以时时畏死心切也。‘”此谓人在六道中,如囚绕殿,甲士随之,死在目前。世间欲
乐音美,更何心贪着耶?如此专精,得道速矣。
巴祖仁波车加持偈曰:“亦知天人苦,而不舍世间;亦知畏三途,不断造业因。此愚者为谁?我及余有情;愿发出离心,求上师加持。”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人天路上作福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无执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磐第一乐
以佛为境界 专念而不息
此人得见佛 其数与心等
作者:
凄凉雪
时间:
2007-11-24 23:00
四、信业果
六道轮回,非如风吹萍叶,偶然聚散。是有黑、白业力所牵引故,于此应当深信。更应于黑、白业果,总相各别思维,励力取舍焉。
1.黑业
黑业分十:即身三、口四、意三也。亦说十恶业:
一杀生。对人或畜,以贪等作意杀害,断命根为究竟。贪为口腹,杀食鸡、鸭、鱼等;嗔如战斗;痴如幼孩杀生,不知过患。或非佛弟子,如印度有以杀若干生,即可升天的邪见皆是。最大者有五,谓:杀父母等,
生身堕金刚地狱,非由中阴化生也。若肉食者,不起悲心而随喜之,业与杀生同。牛厂厂主初食奶,继剪毛,老则杀之,其罪较重。巴祖仁波车开示云:“杀百绵羊,必久堕地狱。”鸡鸭鱼贩亦同。出家虽不杀生,受供食肉者,其罪惟均。乃有婚丧冠祭,亲朋聚餐,动辄百数席,杀生无数,本为庆贺或悲哀之事,不思以功德庄严,而以血庄严,自害害人,可不深思切戒耶?藏中常说:“杀牛羊,先吃内脏,肉可携走,皮尚有用。”食
肉寝皮,直同野人也!杀之支分为四:(一)造意。(二)决定。(三)方法。(四)结业。四支具足,即生本罪。一者,知其为牛羊鸡鱼。二者,欲杀而食。三者,以绳刀等。四者,断彼命根。倘知为羊,欲杀食之,二支已足,虽教他杀或随喜者,罪亦成立。如自诿我未杀彼,或食者多人,自恕为轻,罪更较重也。吾人试以手指入沸水中,能忍受耶?悲心不具,亟当忏除。
二、偷盗。盗、贼、骗三,均摄于此。特别如国王官府,除了人民应缴纳之外,肆意苛求。以权威取,一也。暗中窃得,二也。欺诈行为,三也。入大出小,器不公平,随一而作,即成本罪。四支同前,如想偷、明认、偷法、偷得也,余当例如。
巴祖仁波车云:“贸易得利,终日营求,非出家正当事业,以贸易易破戒,而妨害修学,信心渐减,菩提心难生。”盖不知福报由上供下施而来,不可强求造业,试问有由盗成家者耶?
弥拉日巴尊者,见一喇嘛在睡梦中自计卖牛,头得几何?皮得几何?惟未计尾,即醒而施食。尊者问:“牛尾尚未算清耶?”喇嘛以尊者得通,乃大悟悔。又云:“作生意以劣作好,为妄语,相争为两舌、恶口,巧说为绮语。为一牛贩,不止仅犯杀业而已!”
三、邪淫。在家戒邪淫,出家当净戒。在昔赤松为藏王时,下令在家者应远离四种业,即杀、盗、淫、妄也。
四、妄语。分三:(一)欺罔,未见闻为见闻等。(二)故说,谓修福得罪,作恶有功德等,无极乐国等。(三)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自说神通等。如云我见神鬼,意在使人变动心志,失三宝正念,此为
最大过患。因神通不由证得者,亦为有漏,未足希有。人纵有通,亦勿毁他,只净自心修持耳。
五、两舌。即离间语,破人和合也。破师及同学,或团体和合众者,其罪较重,尤易犯也,当时时观察之。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凡欲言者,先观自心,此语由贪、由嗔、由痴而发者,当止勿说。一切行动亦然,久久防护,自然三业清净。”
六、恶口。即粗恶语也。恨彼有情,不问人畜,对畜生、痴、聋、哑等,尤宜防止,因彼亦起嗔心故。特别对于上师、大德前,更当慎重也。如说时发笑,而意恶者,亦成本罪。“往昔印度有田工,因主家赖婚,群牛到官证明,独一缺尾牛反证,以田工曾毒骂之。”故知畜生亦怨人恶口也。
七、绮语。漫言过去未来,或无义利事,如于法会或听经时随说,能使修法讲说者生障碍,此为最重。故说佛在时讲经,有说话者与造五大恶业同罪。巴祖仁波车云:“自修法时,说无义语,亦成过患。”因修密法
要三门清净,观想生起如何?圆满如何?次第甚难。故必不语言、不饮食也。
八、贪。是指从内心说的。如贪他人受用想得之,只得心想,便成本罪,不关身口也。
九、嗔。嗔彼有情,见富愿穷,见盛愿衰,见得愿失,或欲打等,均成本罪。如国难对敌国,内乱对匪人,嗔而杀打,均为无明所障,非佛子也。应起悲悯心,恩怨平视,代为忏悔,愿消除其嗔心,方无过患。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www.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